曾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近现代却成了老铁

曾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近现代却成了老铁,第1张

曾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近现代却成了老铁

同为欧洲乃至世界重要国家的英国法国,相隔一道最窄处近34公里的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隔海相望。这对近邻在历史上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相互拼杀达数百年之久。然而到了近现代,两国却又握手言和还互相结盟,并多次共同作战,成了彼此的“老铁”。英法两国的关系,堪称世界历史上国与国关系中一个经典的缩影。

英法百年战争

从仇敌到盟友

中世纪时期的英国领土比现在要大的多,不仅包括大不列颠岛,还包括今天法国境内的不少土地。而法国当然也存在强烈不满,想把这些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土都收归己有,于是双方摩擦不断,终于在1337年爆发了战争,两国先后打了100多年,直至1453年才结束,这就是“百年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法国人笑到了最后,而英国几乎丢失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土地(仅保留了最后一个据点加莱港,于1558年被法国彻底攻陷),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岛国。

打了一百多年仗的两国自然也不会消停,自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法国一度建立了40万以上的常备陆军和拥有1000艘以上战舰的庞大海军,不仅在欧洲大陆四处扩张,还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路易十四亲政54年中有31年都在打仗)。英国当然不会容忍,于是双方于1756年爆发“七年战争”,由英国拉上普鲁士等国与法国、奥地利、沙俄等国组成的两大阵营开战,双方不仅在欧洲,还在北美、印度等殖民地进行开战,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算是一次“世界大战”。

“七年战争”时的欧洲地图

其结果是,法国一方战败,其北美、印度等地的殖民地也被英国人抢占了不少(这也是法国后来主要殖民方向在非洲的重要原因)。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尤其是拿破仑执掌法国之后,英国更是充当起了带头大哥的角色,凭借金钱和海军优势,先后组织起了七次反法同盟,纠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列强与法国打的不亦乐乎,终于在1815年滑铁卢之战将拿破仑彻底击败。

然而从此以后,两国关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仇敌变成了相互合作的盟友。1853年,英法两国竟然联手协助土耳其与沙俄开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两国又在遥远的东亚发动了侵略清朝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两国都是互为盟友并肩作战,甚至在二战后的1956年,两国还联合出兵纠集以色列发动了针对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两国由仇敌变成盟友呢?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游弋于地中海的英法军舰

对于奉行“大陆均势”的英国来说,要联合法国应对欧洲新兴的霸权国家

历史上英国奉行的外交政策一直是雷打不动的“大陆均势政策”,就是要维持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势力均衡,坚决制止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由于法国长期处于欧陆霸权的“顶流”,因此英国不惜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以削弱法国的国力。

而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后,法国的国力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也下降不少,对英国的威胁也不复当年。然而,法国的衰败却给了其他国家崛起的机会。首先是沙俄,由于在拿破仑战争中是主要战胜国,在战后逐渐取得了欧洲霸权,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多次出兵东欧,尤其是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期间,沙俄出动大军协助奥地利等国镇压了革命,更是使其国际地位如日中天,这也严重威胁了英国的利益。于是就有了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联合法国协助土耳其共同对抗俄国的一幕,其结果是俄国遭遇惨败,也逐渐失去了霸权地位。

而随后,统一后的德国却重新成为新的欧陆霸权,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面对新的威胁,英国继续选择与法国一起结盟,对抗德国,以继续维系其所谓“大陆均势”政策。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

对于地位不断下降的法国来说,也必须依靠英国的力量自保

曾几何时,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霸权国家,法国的文化和艺术也影响着整个欧洲。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在遥远的俄国,其皇室贵族也都以说法语、谈论法国文化艺术为荣耀。比如大诗人普希金的很多信件也都是用法语书写,而那位在抗击拿破仑入侵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统帅库图佐夫都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法语。

然而,随着拿破仑的最终失败,也让法国彻底跌落神坛。其国力和国际地位也不断下降。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德国却不断崛起,逐渐取代了法国昔日霸主地位,尤其是1870年普法战争的惨败,使得法国意识到无法凭借一国之力与其对抗。于是法国也只有选择与英国结盟,以共同对抗德国。一战时期,英法再加上俄国三大列强联手,从1914年打到1917年,也不过和德国打个平手,最后还是美国的参战才最终击败德国,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二战后不断衰落的两国也急需抱团取暖

从世界历史的趋势来看,英法两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进入20世纪后都不免的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尤其是二战后,虽然共同作为战胜国再靠着过去的余威勉强成为了“联合国五常”,但一方面与美国苏联这些新兴超级大国的差距已是越来越大,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另一方面,战后其两国昔日的殖民地都掀起了愈演愈烈的独立运动,也对两国形成了严重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更是积极抱团取暖。1956年,时任法国总理的居伊·摩勒在访英期间,竟然提议法国并入英国,并愿意尊崇英女王为国家元首,后来又提出要加入英联邦。面对一向高傲的法国人如此“跪舔”,连英国人都大呼接受不了。虽然出于种种原因英国最后婉拒了法国的请求,但无疑也体现两国的关系也确实是好的“非同一般”。

1956年处于硝烟中的苏伊士运河

在就在同一年,为了保住苏伊士运河,两国狼狈为奸,联合出兵协助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果仗虽然打赢了,却遭到了美苏两国破天荒的联合反对(冷战期间两国联手也是屈指可数)。在两个超级大国面前,昔日的两个老牌列强也只好乖乖的将肥肉吐了出来。而1973年,英国更是加入了由法国主导的欧共体,双方的关系可谓是更上一层楼了。

然而,正如二战时期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所言“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英法两国在“老铁”的外表下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利益纠葛和政治分歧。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对于一向奉行现实主义的英国人而言,他们早已接受了自己已经沦为二流国家的命运,于是处处以美国马首是瞻,甚至不惜主动给美国打下手。

而对于感性浪漫的法国人而言,似乎至今还不愿意接受现实,总是沉浸在当年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期的荣光,还做梦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站C位唱唱主角。这就意味着两国的矛盾其实也是难以真正调和。

2020年英国正式退出欧盟,与法国分道扬镳,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希望你能挑到自己喜欢的小说~

穿越

1绾青丝

2木槿花西月锦绣

3独步天下

4蔓蔓青萝

5红颜乱

6潇然梦

7绝色赌妃

8醉玲珑

9怡殇

10此心无垠

11勿忘

12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

13且试天下

14除了我你还能爱谁

15凤囚凰

16三救姻缘

17少年丞相世外客

18谁家天下

19诛颜

20梦落繁花——蓝雪

21 望天

22 厨娘皇后

23寻找前世之旅

24穿越与反穿越

25若爱只是擦肩而过

26跨过千年来爱你

27终难忘

28和亲公主

29美人觞

30爱莫能弃

31歌尽桃花

32斜阳若影

33多多益善

34梦回大清

35十里荒凉胭脂泪

36说了不再爱

37若相惜

38薄荷荼靡梨花白

39剑殇

40凤还巢

41独钓寒江雪

42穿越之陌上花

43 我的灵魂在古代

44不负如来不负卿

45第一皇妃

46金屋恨

47执手千年

48最禛心

49晚香玉

50穿越之安之若素

51永夜

52盛世红妆

现代:

1何以笙箫默

2翻译官

3堕落天使

4无心之战

5大爱晚成

6佳期如梦

7良辰讵可待

8半是蜜糖半是伤

9春色荼蘼梨花白

10山月不知心底事

11常青

12终是自在

13我的微笑你的殇

14温暖的弦

15原来你还在这里

16第三种爱情

17左岸纯情 右岸媚色

18爱情豆豆

19乔奇不哭

20裂锦

21最好从没遇见你

22幸好再次遇见你

23心素如简

24何必太多情

25君子一诺

26遭遇极品男

27你的天涯我的海角

28盗情

29何处飞花

30只道是年少

31藏爱

32吻我不是梦里人

33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35人生若只初相见

36谁是谁的谁

37桑之未落

38陌上花开缓缓归

39十五年等待候鸟

40和空姐同居的日子

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徐克不仅让刘德华扮演了一个帅气的迪徐人杰,还让片中的迪徐人杰与上官婉儿发生了关系。甚至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狄徐人杰和武则天有一腿。按照于赓哲的节目,在历史上,迪徐人杰与上官婉儿的情人,也就是武三思的关系是不共戴天的冤家,她与武则天的关系纯粹是政治关系。

为什么上官婉儿一代人皆知,世人热衷于解读他的传奇人生?于赓哲评价说“她的确是个才女”,众所周知,上官婉儿因其出众的才华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但作为唐中宗的贵妃,她与武三思有情人关系,与武则天有暧昧关系,与崔飞有暧昧关系,其他“史记”鲜为人知。

上官婉儿生于公元664年,卒于公元710年7月21日。

只有史料没有描述,只有她做过的一件事、两件事、三件事,但我不知道她是怎么付诸实践的。于赓哲认为,上官婉儿的私生活离不开政治斗争,一切都伴随着政治欲望。直到710年,临淄王开始了唐龙的变法,与侯伟同时被杀。

对于上官婉儿私生活混乱的说法,于赓哲认为,史料中记载了他与吴三思、崔飞等人的暧昧关系。但也有网友提出“唐玄宗爱过上官婉儿,但后来得知上官婉儿与吴三思有染,后又因爱而恨她”,并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演绎了“上官婉儿与狄暧昧”。于赓哲说,“到目前为止,史料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史料中呈现的上官婉儿与李隆基的关系是一种斗争关系,属于不同权力派别的斗争。和迪徐人杰之间没有任何暧昧。上官婉儿30岁左右的时候,迪徐人杰已经70多了”

《三个火枪手》,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历史小说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掌权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三个火枪手阿多斯、波尔朵斯、阿拉宓斯和他们的朋友达尔大尼央如何忠于国王,与黎塞留斗争,从而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种种情况。

达达尼昂,路易十三的第一任警卫军队长和火枪手副队长,后被提拔为法国大元帅等。在《三个火枪手》的第三部《布拉热洛纳子爵》的结尾,在提升为法兰西元帅的时候被城里的最后一炮炸伤身亡。

阿多斯,火枪手,达达尼昂好友之一,隐姓埋名加入火枪队的贵族德·拉费尔伯爵,为人深沉。在《布拉热洛纳子爵》中因私生子布拉热洛纳子爵的死亡而悲伤憔悴致死。

波尔朵斯,也作:波托斯,火枪手,原名杜·瓦隆,达达尼昂好友之一,快人快语,胸无城府。在《布拉热洛纳子爵》中为掩护阿拉密斯而被巨石压死。

阿拉宓斯,火枪手,原名勒内德埃尔布莱。达达尼昂好友之一,表面上一心要作教士,实际上跟他的情人尘缘未了。在《布拉热洛纳子爵》里在波尔托斯的掩护下逃到西班牙成为公爵,是几个火枪手中唯一一个善终的人。

扩展资料

《三个火枪手》都是以法国、英国宫廷大臣的斗争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的。尽管大仲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完全恰当,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总体上看,他的历史小说仍像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

《三个火枪手》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达达尼昂的机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托斯的处事老练、嫉恶如仇,波托斯的粗鲁莽撞、爱慕虚荣,阿拉米斯的举止文雅、灵活善变,米莱狄的年轻美貌、心狠手辣,红衣主教的深不可测、阴险奸诈,博纳希厄太太的纯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跃然于纸上,表现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向人们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宏伟画卷。

《三个火枪手》虽然属通俗小说,但是,文字相当讲究,华丽而不艰涩,风趣而不粗俗。作品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揭露了统治阶级人物之间的伪善关系,也是它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个火枪手 (大仲马创作长篇小说)

 《铸剑》是一篇新编小说,有关古神魔小说的。那么,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故事新编铸剑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故事新编铸剑读后感篇一

 《故事新编》作为一本是在之前的神话故事,及史实记载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其创新性定是难以突破的。但先生却成功的将《故事新编》转型了,并还拥有了自己的固有形象。无论是《铸剑》还是《理水》,其中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作文笔上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先生还把它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得里面有一篇《铸剑》,原先神话里面讲的是眉间尺听母讲杀父之仇,并牺牲自己为父报仇的故事。从他几次在没有任何的准备下,就敢刺杀楚王,就可以知道他是个有勇无谋之人。但还好有侠士宴之敖的帮助,在最后三头厮杀的结果下,眉间尺终于要了楚王的命为父报仇。结局看似完美,但是里面的宴之敖又是谁,他又为什么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帮助眉间尺。如果没有宴之敖的帮助,在几次刺杀为果的情况下眉间尺会不会就会“没坚持”了……

 事实上,每次看完先生的书,都需要慢慢回味,甚至还要多次返回去多看几遍,因为先生书中的用词犀利、精到。文中内容晦暗难解,总是让人忍不住再回头看看。就像上文提到的《铸剑》,一开始是被它的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所吸引,接下来就是为看后产生的无数疑问……

故事新编铸剑读后感篇二

 《铸剑》是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取材于古代传说故事《干将莫邪》。《干将莫邪》的故事,我早在初中课本就已读过,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光是它的故事情节,更是它的艺术手法和它反映的思想内容。这次读鲁迅先生的《铸剑》,故事内容与主线与《干将莫邪》基本一致,但是《铸剑》作为新编故事,可谓毫不逊色于原著,鲁迅先生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让《铸剑》有了新的灵魂。

 《铸剑》讲述了一个叫眉尺间的少年,在其将满16岁的夜里,他的母亲讲述了他的父亲,一个著名的铸剑师,为大王铸了两把宝剑,却被残忍杀害的事。他第二日便携着另一把青剑出门寻大王报仇了。一个名叫宴之敖者的黑衣人说愿意帮他报仇,只要眉尺间将人头与剑都给他。眉尺间答应了,黑衣人唱着奇怪的歌向王城出发了。大王宣召见宴之敖者,让他表演把戏。宴之敖者欺骗大王,让他到烧沸了水的金鼎旁观看人头儿在金鼎底部跳团圆舞,趁机砍下了大王的头,最后也砍下了自己的头。最后,宫里的人因无法分辨出大王的头,便将三个头一同礼葬了。《铸剑》与《干将莫邪》在故事情节与人物中的设定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干将莫邪的故事,并没有完全还原,而是由眉尺间的母亲口述的。第二,干将莫邪中主要强调其儿子为父复仇,《铸剑》中一个叫宴之敖者的人成了一号主角,眉尺间成了二号主角。第三,《铸剑》中的黑衣人显得十分怪异,气质中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却不但不图报酬,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这些不同,融入和鲁迅先生对作品的独特见解与风格,使它也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铸剑》虽说只是一篇对古神魔小说的新编小说,但是它所代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将故事情节说清楚就可以明白的,因为它的作者是鲁迅先生。说起鲁迅先生,其实我们大家都对他十分熟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鲁迅先生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学最优秀的继承者,穿越时空隧道,他与中国古代的众多文人达成了文学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共鸣。正如这篇古神魔小说《铸剑》,体现出的向邪恶势力宣战的复仇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得到了继承和转化,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复仇是他对绝望的原动力。

 《铸剑》的故事情节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鲁迅先生对这个“仇”阐发出新的而又深广的含义。他从个人的复仇升华到自觉地为普天下千百万被侮辱、受迫害的人民群众向反动统治阶级反抗战斗的重大主题。由此可见,《铸剑》的思想深度是古神魔小说所无法比拟的。其次,《铸剑》的魅力还在于它新鲜、含蓄、简洁和凝练的语言风格。小说语言新颖独特,接近人民大众的口语,利用古代的情感表达现代的感情。鲁迅先生用高昂、鲜明的色调和奇幻的神话色彩塑造和歌颂了英雄人物,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大大升华了原本的小说,表现出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发挥其战斗作用。

 说起《铸剑》,又不得不说到这篇新编小说中的黑衣人宴之敖者,不同于《干将莫邪》,《铸剑》中,他不仅成为了一号主角,他所代表的意义也得到了升华和拓展。若不是他的鼎力相助,光靠眉间尺一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复仇使命的。在宴之敖者的身上,寄托着弱者的无限期望,无疑是人民正义和力量的化身。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其热忱酣畅的刻画,目的显然在此。正如那一段:“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要咬下来。王忍不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很显然,鲁迅先生这样描写,表明了自己鲜明的创作倾向。他对这一复仇故事是作正面评价的,宴之敖者对残暴的国王的仇恨,既是鲁迅先生代表的人民群众对现实的军阀们刻骨的仇恨,不光是为了狭义和同情,是为民众报仇,为无辜死去的爱国学生报仇,更为民族报仇。

 《铸剑》,融入了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故事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在人物塑造、创作方法、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推陈出新的创造,给我们很深的启示。从历史镜子照见现实,甚至插入现实的场面。在鲁迅先生所歌颂的古人中,我们看见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故事新编铸剑读后感篇三

 鲁迅先生在铸剑里塑造了两位有英雄主义气质的人物,黑衣人宴之敖者与眉间尺。眉间尺为报父仇,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交给一言相交的黑衣人。黑衣人为了替他报仇,在紧要关头,按照预先的设计,挥剑砍下了自己的头颅。这种一言既诺,即以头颅相托和以头颅相许的行为,正是古侠的风貌,读来令人神往。

 眉间尺是个稚气未脱、优柔寡断、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那只“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红鼻子”的老鼠,也怀着怜悯的心情。救起它,又觉得它可憎;踩死它,又觉得它可怜。这种心理,是典型的艺术家心理。骨子里是对生命的热爱,是敏感,是善变,是动摇。这样的心态只合适于写小说,不合适于去复仇。

 但突变发生了。当他得知父亲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砍了头时,就像自己的少年时代被那柄纯青、透明的利剑砍掉一样,一步跨进了成人的行列。他“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着每一根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母亲的话,使他明白,作为一个男子汉,此生惟一的目的就是复仇。当他在复仇的猛火燃烧中,拿起那柄使“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了光辉”的雄剑时,“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样,倒头便睡,清展起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这种成熟是十分幼稚的,他暗下的决心,颇类似小孩子打架时的咬牙发恨。当他把复仇的计划付诸实施时,决心便开始动摇。在路上,“一个突然跑来的孩子,几乎碰到了他背上的剑,使他吓出了一身汗”;在冲向楚王的车驾时,“只走了五六步,就跌了一个倒栽葱”;并且还被一个干瘪脸少年扭住不放。看来,欲报父仇,光有决心没有临危不惧的胆魄和超人的技巧也是不行的。就在眉间尺被干瘪脸少年扭住不放的瞬间,“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的黑衣人出现了。他对着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那少年就“不觉慢慢地松开了手,溜走了”。他的眼睛好像“两点磷火”,声音“好像鸱枭”,这是一个冷酷如铁的复仇者形象。他不愿眉间尺称他为“义士”,说他“同情寡妇孤儿”,他厌烦地回答道:“唉,孩子,你不要提这些受了侮辱的名称”。他严厉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这种“只不过要给你报仇”的思想,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愤,近乎虚无绝望的忧愤。他的激情经过铸剑一样的锻炼,达到了“看上去好像一无听有了”的程度。这正是一个久经磨炼、灵气内藏、精光内敛的战士形象。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眉间尺那般的“决心”、“勇气”之类的浅薄东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一个能够憎恶自己的人,当然不会再如热血少年那样把决心和勇气挂在嘴上,他所着力追求的,就是如何置敌于死命的战斗策略和方法。小说中那奇异的人头魔术,正是他复仇艺术的生动写照。

 一切暴君,都喜好杀戮。黑衣人投其所好,用眉间尺的头来引诱他,他果然上当。最喜欢看人头的人的头,竟也变成了整个复仇把戏的组成部分。这里富有意味。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从中学的语文课本里看到了这篇小说。几十年后,还难忘记这篇奇特的小说对我的心灵震撼。尽管当时不可能完全看懂这篇小说,但还是能感受到这篇小说深刻的内涵、丰富的象征和瑰奇的艺术魅力。

 离开了身体的头颅,尚能放声歌唱,尚能继续与仇人搏斗,这的确是迷人的描写。都说这里有象征,但谁也说不清楚,头颅象征着什么,青剑象征着什么,黑衣人又象征着什么。它们既是头又不是头,既是剑又不是剑,既是人又不是人。这是一种黑得发亮精神,就像葛里高利看到的那轮黑色的太阳。这是一种冷得发烫、热得像冰的精神。而这恰恰就是鲁迅一贯的精神。

 每读《铸剑》,即感到那黑衣人就是鲁迅的化身。鲁迅的风格与黑衣人是那么的相像。到了晚年,他手中的笔,确如那柄青色的雄剑,看似有形却无形,看似浑圆却锋利,杀人不见血,砍头不留痕。黑衣人复仇的行动过程,体现了鲁迅与敌人战斗的方法。近来我读了一些武侠小说,颇有所得。但也深感武侠小说夸饰太过,没有分寸感,破坏了小说本应具有的寓言性和象征性。文字和语言因夸饰而失去了张力,丧失了美学价值,只能靠故事的悬念来吸引读者。《铸剑》取材于古代传奇,但由于投入了饱满的感情,所以应视为全新的创造,而不是什么“故事新编”。我一直在思考所谓严肃小说向武侠小说学习的问题。如何汲取武侠小说迷人的因素,从而使读者把书读完,这恐怕是当代小说的一条出路。

 眉间尺听了黑衣人一席话,就果敢地挥剑砍下了自己的头颅。他的行为让我大吃了一惊。这孩子,怎么能如此轻信一个陌生人呢其实,眉间尺这一剑,其勇敢程度,并不亚于手刃仇敌,甚至还要难上数倍。他这种敢于信任他人的精神,同样是泣天动地。超常的心灵,往往披着愚笨的外衣。

 对一个永恒的头脑来说,个人一生中的痛苦和奋斗,成功和失败,都如过眼的烟云。黑衣人是这样的英雄。鲁迅在某些时刻也是这样的英雄。惟其如此,才能视生死如无物,处剧变而不惊。黑衣人连自己都憎恶了。鲁迅呢

 《铸剑》之所以具有如此撼人的力量,得之于其与现实保持着距离。小说并不负责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的问题,更不能解决工人失业。小说要说的就是那样一种超常的精神。当然这只是我喜欢的一种小说。

 《故事新编》的其他篇什,则显示出鲁迅的另一面。他经常把一己的怨怼,改头换面,加入到小说中去。如《理水》中对顾颉刚的影射,就是败笔。但无论如何,《故事新编》都是一部奇书。这本书里隐含了现代小说中几乎所有的流派。就连其中的败笔,也被当今的人们发扬光大。油滑和幽默,只隔着一层薄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9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