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面纱》你喜欢电影版的还是小说版?

毛姆的《面纱》你喜欢电影版的还是小说版?,第1张

有人这样评论毛姆:

毛姆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他是一个医生,剧作家,旅行家,小说家,又成了一个间谍,还是个不入流的演员,还曾经成为浪子,还倒卖过文字字画。

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一定会成就不同非凡的人生过程。不得不说毛姆的一生是丰富的,也是高产的:

20部长篇小说,9本短篇小说,30多个剧本,大量的随笔大量的评论。真正的文学天才。我觉得我们中国那就是莫言和他差不多了。

我写作快三个月了,8月份我正在研究要开始写小说。所以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的小说,一开始是听拆书稿,从拆书搞库里找到自己喜欢看的小说,然后把它买回来。

这个礼拜我买了毛姆全集,从昨天开始我看了第1本《面纱》,其实《面纱》的**我在几年前就看过。小说中虽然描写的更细致,人物更生动,环境也更逼真。

但是我觉得小说中写的太过犀利了,把人性写的太过真实了,怎么和你说呢?

如果把一个人的人性写得过于真实的话,你可能不再相信生活,甚至于不再相信生活中的美好。

**中的女主是虚荣的,但是最后他得到救赎了,重新爱上了他的丈夫,她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一般这种人物走向,是我们容易接受的。因为人性没有完美的,人一生中难免会犯错,但是知错能改反而让人感到幸福。

最开始的女主:性感漂亮婀娜多姿,也带着一点上流社会的虚荣。因为赌气而嫁给了男主。当然男主是一个刻板的理工男,非常直接的对告诉女主对她一见钟情。

因为男主工作的原因,他是一个细菌医生。他需要奔赴上海控制疫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九四几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刚刚落下帷幕,就是很复杂的中国面貌。

可能当时身为一个中国人都无法面对当时的症状。更换一个外国的人了,我们都说医生是博爱的,是大爱的。所以一个充满博爱的人会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力量的!

男主带着女主来到了上海。但是对于女主来说这个地方是贫困的,相对于纽约的浪漫,幸福繁华,当时的中国是真的无法比拟的。

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古代的瘟疫症状,但是也知道疫情肆虐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那个时候的医疗水平都不发达。感染疫情的人环境是极其恶劣的。

如果内心只是自己的一个自私的人的话,他看到的都是黑暗,看到的都是脏乱差,看到的都是恶心的环境,看不到人们的痛苦,自然是充满抱怨的,更看不到丈夫的辛苦。

所以反观到当下,如果你觉得生活太无聊的话,你对你的丈夫充满了抱怨的话,老师觉得他不陪你的话。刨出你丈夫真的有问题除外,你是不是应该想一想是不是你自己太闲了呢?没有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呢?

就这样女主出轨了。出轨一个风流的老王。老王是个外交官,逢场作戏的事情做的多了。而女主就像个傻子一样,自以为遇到了浪漫的爱人。

没过多久男主就发现了。但是因为太爱女主了,在冲进房间的那一刹那,给女主留足了面子,离开了那个房间。

其实这段儿演员的表现是复杂的,如果你是男主,你能忍住吗?你的媳妇儿给你扣了绿帽子,还在你的眼皮底下,在你们的床上。你要是压根儿就不爱你的妻子还行,但是你对你的妻子爱的死去活来。

所以说呢,人性是复杂的,情爱这件事情永远也说不完,即使我们挂了很多年以后,估计大家还在努力的写着情爱的事情。

所以呢,不管是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首先要问当下的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能接受什么样的结果,想要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但是记住一定要冷静。等过了冷静期,再做出你应有的判断。

后来男主带女主去了乡下瘟疫最复杂的地方,第1次女主看到了男主的工作,有一句话说的好,认真工作的男人是很帅气的。

就这样女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的忏悔努力的接近男主,自己也主动加入了修女的工作。毕竟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主很快适应了环境。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经过一系列的事情,男主和女主终于和好。故事整体的结构就是从冲动结婚到出轨,到原谅到从新获得爱情重新在一起幸福,到最后男主死掉。就是一个畸形情爱得到救赎的过程。

整体看起来还是很唯美的。非常有治愈力的一个**。前半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虚伪。后半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可塑性和可原谅性!

觉得结局是符合我们多数人的接受程度的。

觉得我不是人,而是动物,是一头猪,是一只兔子,是一条狗。哦,我并不是在谴责你,我自己也很坏。我对你投怀送抱,是因为我也需要你。可是,那个人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不是那个面目可憎、刻薄寡情、好色贪欲的女人,我与那个女人分道扬镳了。我的丈夫尸骨未寒,你的太太待我宽厚仁义,她的宽厚仁义真是难以言表,而那个女人却在床上与你纵欲求欢。那个女人绝不是真正的我,而是我心中的一头野兽,黑暗而可怕的野兽,犹如一个恶魔。我与这头野兽一刀两断,我憎恨它,我鄙视它。从今以后,只要一想到它,我的胃就会翻江倒海,我就会恶心欲吐。”

这是小说快进行到尾部的时候,女主的一段独白和忏悔。

女主在和男主结婚没多久的时候就出轨了别人。男主没有揭穿他,也没有和他离婚,而是带他来到了他工作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十分的偏僻,而且疫情非常严重。

接下来她们相处的过程中又互相找回了原来的自己,女主重新爱上了男主。当然中途的蜿蜒曲折是非常长的。就是男主和女主同时看到了疫情灾难,生命慢慢消逝的过程中,觉得她们的事情微不足道。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香蜜沉沉烬如霜》。天帝和凤凰为了锦觅大杀人间天上的时候,锦觅临死之前说的那段话:我们三个之间的事情,不过就是我们三个事件的事情,与旁人无关。何必要大开杀戒呢?我不配,为什么要弄的生灵涂炭?

在生死之间无大事,在民族大义之间无大事,在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我们之间的情感也是渺小的。我觉得这部小说能成为经典,因为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有民族大义的医生,一个有博爱的医生,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医生。他值得任何优秀的女孩子爱。所以女主觉得丈夫不在木兰,而是充满了光辉的。

但是开头的那一段也是矛盾的,也是真实的。写出了真实的人性,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一旦结了婚就要有责任感。绝对不能再依着自己的性子来。

人类这丰富的情感,还真是用无尽的语言都描写不尽。千奇百怪的人生,千奇百态的情感,书写不完,描写不尽。

《面纱》就是真实的生活。当你生活中的遮羞布被撕下的时候,如果你是他的爱人,是原谅呢还是放手,是报复呢还是原谅?是鱼死网破呢还各自安好?

我想所有人的答案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吧。而且所有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时间的答案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吧。所以劝你要冷静下,做出所有的决定。

女主在男主死后,被他外遇的那个媳妇儿,邀请到家中做客,一些偶然的机会,她们又发生了肉体碰撞。这你能说女人犯贱还是男人太恶心了?还是这就是人性呢?

都说人心隔肚皮,人性蛮可怕的。你真的不知道你在极端环境下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可能只有到了那个点,你才会发现自己是那么恶心的人。

好在女主还知道忏悔。说明他的良心未泯。还是有一定良知在的,我通过读这部小说和之前的小说,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问题:

如果写小说的是男作家的话,他笔下的人物男性多半都是优秀的,纯良的,善良的。甚至于是痴情的,致死不渝的。

如果写小说的是女作家的话,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多半都是纯真的,善良的,痴情的,各种优点集一身的!

不知道读小说多的,你有没有发现这个规律呢?这个规律说明了什么问题?人都是自私的。即使你笔下的人物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你也希望你创造出来那个人物,身上有你的影子,与你是同性的,更希望他以你之手发挥他的力量。

不过如果看小说纯粹为娱乐的看的话,其实倒也没什么。我昨天才知道《斗罗大陆》是叫唐三少爷写的。

而这个唐三少爷和他爱人在一起的时候,也都十几岁20岁,他1981年出生的,刚刚不到40吧。也就是说他跟他爱人在一起已经十几年了。

是真正的从青春懵懂到人到中年。从落魄少年到亿万富翁到执行公司上市CEO。结果他的爱人在33岁的时候因为乳腺癌而去世了。所以他斗罗大陆中的女主小五就是以他老婆为原身写出来的。

一个人如果能真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还拍成电视剧,最后还成就了自己,真的很优秀。反而觉得斗罗大陆莫名的浪漫了呢?

只是他爱人你太短寿了。如果他们能相伴到老就好了。真的成了那首歌里的样子,庞龙的《幸福的两口子》:

我最爱你穿的白裙子

我最爱你的两个小辫子

看着满地玩耍的孩子……

人生不如意事只十有八九,以前十八九岁的时候,万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人生美好的时光不是那么多的,你要好好珍惜当下。

没事的时候不要过分的抱怨。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

如果《面纱》的女主能早一点醒悟,如果男主能早一点醒悟,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霍乱,她们是不是一对儿非常幸福的终身情侣呢?

唐三少爷如果知道自己的妻子这么早就走掉了。他应该会更加的珍惜夫妻二人之间的感情。剩下的只有思念和悔恨了,还好她们留下来一对宝宝。

这种声音识别真的太痛了。根本不需要亲身经历,光想一想就受不了。

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好好的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不要太纠结,过去也不要太憧憬未来。因为最重要的,你最能感受到的,最应该珍惜的是当下。

那你更喜欢小说版的还是**版的呢?

小说版是作家毛姆希望发展的样子。

**版当然是**导演希望走向的样子,肯定也有商业因素在里面。

但是不管是**版的还是小说版的,都让你看到了要珍惜当下,还有不要过分的拆解人性。因为那很可怕,我们都要相互试着原谅,放下。

我前两天看《金瓶梅》的时候:记得有一对儿评论说的非常好。金瓶梅这部小说是仅有的,没有作者主观的评判,西门庆三观的一部小说。

就是作者不会说西门庆这个人是坏人,是好人也不会说潘金莲这个人是坏人是好人,任由剧情自然而然的往下发展。流出来一个悬念。

我今天看了《面纱》这部小说,我发现还真的是这样,每一部小说里都有作者的主观意向在里面。就是我希望我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走向何处,应该走向何处,他的人物形体是怎么样的,我加入血肉以后,我就希望他这样发展。

如果你想成为作家,你希望自己成为哪一样的作家呢?成为有你鲜明个人感的作家,还是没有鲜明个人感的作家呢?

不是说了吗?所有的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不光是在写作上面,你从小吃饭,说话都是从模仿开始。从大量的小说中找到适合你的定位,从开始的模仿到最后形成自己鲜明的观点,需要3~5年的时间。

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条路还挺长,看到头的路还早着勒。

2021年8月20号星期五下午4:57天气晴,北京。

《面纱》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殖民地香港。

美丽、虚荣的凯蒂嫁给了刻板严肃,性格孤僻的细菌学家沃尔特,婚后不久,热情浪漫的查理出现,两人擦出爱的火花,她不可救药的出轨了。

当被丈夫发现后,情人揭开虚伪无情的面纱不愿为她舍弃地位、声望、家庭,她被丈夫带到了霍乱的发生地,一开始,他的确想杀死她…

通过凯蒂的故事,作者想要告诉你: 女人要自我觉醒,才能成长,不要被虚荣、情欲所控制,内心的安宁只能自己给自己。

·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价值观是导致她经历那些事的渊源。

凯蒂的母亲贾斯汀太太是个冷酷无情、善于操持、雄心勃勃、吝啬而愚蠢的女人。她一心想通过丈夫来出人头地,无望后,她又把希望寄托在漂亮的凯蒂身上,希望女儿嫁得辉煌。

教育和家庭的熏陶对一个女孩太重要了,女孩要没有一个明理的母亲,是不幸的。

多年前我认识一家人,家有一儿一女。女孩差不多有12岁,很漂亮,我曾亲耳听到妈妈对女儿说:“你长这么好看,将来一定要傍个大款,给弟弟一个好前程”我当时听了就很无语,这样的熏陶,将来不知那女孩会是什么样。

“ 我要培养一个女儿,给她自由,让她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我要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爱她,抚养她长大,不止是为了让某个男人因为很想和她睡觉而供她吃住,养她一辈子。”

这是凯蒂在小说的结尾说的话,她无法不责怪母亲的错误培养导致她的虚妄无知。她只希望她的女儿远远的避开这一切。比她过得好。

·丈夫爱他,却冷漠、刻板、无趣

不要说你爱我,你用心了吗?我爱吃苹果,你却送我一车梨。生活是要经营的,感情也需要维系,夫妻之间志趣相投很重要,沟通更重要。

婚姻关系里,经济,性,沟通,这三样都是重要支撑。看书时我两次落泪,是心疼了两次沃尔特,他优秀,也很爱她,却是那样的结局,好男人也要学一些方法!

· 渣男很渣,但却有“魔力”

小说里的情人查理温柔,有能力,有魅力,气度闲适,令人愉快。

他是当地网球比赛的冠军,是她遇到过最好的舞者,会弹钢琴,能诙谐幽默地演唱喜剧歌曲,身材高大、英俊帅气、对她含情脉脉。

看吧,渣男除了不能给你真心以外,其余的什么都能给你。会撩,会浪漫,好男人讲真心,坏男人讲方法,他很渣,但待在一起就是很幸福。

·她没有自己的事业,整天纠缠在爱恨里

人的需求像个金字塔,是有不同层次的,底层是生理和安全,往上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女孩还是得有自己的事业,最起码也应该有职业。当你在事业上有自己的位置,就不太会深陷在那种不健康的情感中不能自拔。

当沃尔特带凯蒂去疫区时,她别无选择,丈夫去世后她又没有容身之地。也是因为她没有经济能力。

《面纱》取自雪莱的十四行诗“ 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那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

当出轨被丈夫发现后,她提出离婚,丈夫开了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查理会离婚,第二是查理保证娶她。不然就带她去一个霍乱肆虐的城市,他是细菌专家。他要借此报复她。

果然,情人查理不会离婚,更不会娶她,甚至为了避免麻烦,建议她跟着去中国的疫区,伤心绝望下,她同丈夫去了那个危险之地。

但在疫区,她渐渐的被丈夫高尚的、可贵的人格所征服,然后被疫区里那些从容的、不畏生死的,帮助别人的那些人感染,学会了同情与博爱。她自己也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如果小说只写到这里,让凯蒂在这样的苦难世界里得到内心救赎的话,毛姆就不是毛姆了,在这之后,毛姆还写了这些:

在丈夫染上霍乱去世后,凯蒂居然感觉到了轻松和自由,她并没有因为那个男人的高贵品质而爱上他,纵然他为她失去了生命。

她鄙视,认清了查理的虚伪和自私却还是没能抗拒住与他再一次的情欲之欢。她痛恨自己,却还是忍不住那样去做了。在那一刻,她为人的个性消散了,成了欲望本身。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会只歌颂真善美,不会只有甜腻腻的正面描写,还应该触碰,剥开那些真实的,我们无法回避的东西。

人人都是一团行走的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面纱之下,人性有A面,B面还有C面,毛姆刻薄的把这些扒开,你我都应该知道生活不是童话,并没有那种完美结局。

凯蒂背叛了丈夫,却也遭到了情人的背叛。

一生很长,承诺又太美。今天爱你是真的,明天不爱你也是真的。除去少数特别幸运的人,感情,婚姻都是要经受考验的。风雨来了,你得有招架还手的能力。一哭二闹三上吊是没用的。

一个女人最大的安全感就是她的赚钱能力,毫无疑问!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学习和成长,什么时候都不要停止让自己变得更好。

高晓松说“ 年轻的时候觉得爱情好重要,比天,比地都重要,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发现,跟爱情比起来,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

《面纱》是一部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读本。背叛也好,创伤也好,不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受害者的位置上纠缠不休,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成长,气定神闲的面对你的感情和婚姻,美好总会出现!

很多人知道毛姆,是因为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然而我喜欢毛姆,是因为他的《面纱》。

私以为,女孩最应该阅读的书就是《面纱》,尤其是她们想要步入爱情的时候。

这本书会告诉女孩们,一生最重要,最美好,也是最艰难的事就是学会爱,然后去爱人。而在此之前,女孩需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

比如建立一个充实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修得一个安宁平静也潇洒独立的灵魂。

如果没有做好诸如此类的准备,就匆匆揭开这爱情的面纱,婚姻的面纱,生活的面纱,最终,只会得到一个伤痕累累的自己。

《面纱》是在1920年前后,毛姆游历中国后创作而成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一个伦敦上层交际场的富家**,凯蒂跟随新婚丈夫到中国后历经种种,自身心灵慢慢得到升华成长的故事。

小说开篇: 别揭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 ……

毛姆用这一美丽又残忍的诗句开篇,来奠定整本书的叙述基调,冷静平实又犀利透彻。

小说女主凯蒂,她最初是一个美丽骄傲但势利肤浅的女孩,她虽细心经营,漂亮动人,却因为自身的骄傲与势利,到25岁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结婚对象。反而一直为她牺牲,身材糟糕的妹妹在18岁就找到如意郎君。

所以她选择草草了事,想尽快赶在妹妹婚礼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如果能远走他乡,更好不过,可以逃脱近期那廉价无聊的乡间度假。

而此时,一名不善言辞,内敛冷淡的细菌学家沃尔特,在舞会上对她产生爱慕之情,因为沃尔特在香港工作,常驻中国,很快就需要返回香港。他的情况完全符合她近期的期望,她可以尽快结婚,还可以远离家人跟随丈夫到遥远的中国去。

她答应了他的求婚。随着年龄的增大,母亲的催促,她把结婚当作一个急需完成的任务,只考虑了眼下心中的不如意。

她没有想过她短时间内的烦心事用结婚这件事解决之后,要怎么去和一个相处起来感觉不怎么舒服的人共度余生,更不要去谈爱与责任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婚后两年。

起初,她因为他的善良体贴被打动,但是因为他太礼貌周到,她反而感觉不自在,他们之间没有夫妻应有的随意。

随着和他近距离地接触和生活,他隐藏的情绪化和古怪令她不安,他私密的热情表白,会令她有些难堪,两个人之间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会令她感到恼火扫兴。

同样看待一些人和事物,他用客观的多角度的眼光去看待,理性的评价,而在凯蒂的眼中,只有两种看法,喜欢或者不喜欢。所以他的理性回答在她的眼中是可笑的谨小慎微。她的简单直白在他的世界中则是愚蠢浅显。

她也曾细细地观察他,他那组合起来普通但拆开单个看都很精致的五官。她也曾试着去了解他,有关他的工作,他祖辈的情况,二人相识之前他的生活经历,他的性格喜好等。

她都一一主动探问,但他的回答总是令她不是很满意,过于的简单生硬。他讨厌谈论自己,不喜回答问题。

她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他们完全不合适,她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爱上自己,想不出还有谁比她更不适合,这个内敛无趣,古怪且缺乏人情味,言语犀利略带嘲讽的人。

完全不合适,内心世界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硬生生结合在一起,结局会怎么样呢?

本书中二人的结局是惨烈的,男主沃尔特,深情错付,最终失去生命,而女主凯蒂则被爱情伤害的体无完肤,她觉察到自己的肤浅和愚蠢,痛恨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婚后两年,凯蒂出轨了,她有了一个情人,一个有夫之妇,她觉得自己遇到了真爱。对方是香港当地殖民地助理辅政司,她喜欢他迷人的微笑,喜欢他穿着时髦精致,喜欢他言语幽默风趣,喜欢他身份高贵却乐于对人施恩行善的样子。

本书开篇,叙述情节就是:一天中午,二人在凯蒂家中偷情被其丈夫沃尔特发现,但是沃尔特最终没有打开房门进入屋内,而是骄傲的自行离开了,他不屑用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件事。

沃尔特是深爱着凯蒂的。他表面冷淡不善言辞,可他只愿意在她面前展现自己的情绪化;他聪明不喜八卦,可他忍受厌烦,尽力去喜欢她喜欢的那些无聊可笑的东西;他知道她答应嫁给自己是为了图一时利益,可是他不在乎。

甚至他知道她不爱他,可他也从未指望得到她的爱,他只希望她不要厌烦自己的爱就足够了。

这一切深情,一切卑微的底线就是:不许背叛。而她逾越了。

于是,他用残忍的方式撕碎了凯蒂最初对爱情的所有美好幻想。他和凯蒂摊牌,当听着凯蒂提出离婚,天真笃定的说着自己的情人也会解脱现在的婚姻束缚,与自己结婚时,他只是用辛辣嘲讽的冷漠语调说出了自己的条件。

假如她的情人查理出一份书面承诺,保证会在一个星期之内离婚并娶了凯蒂,他愿意和她离婚。否则,她需要陪他去当时一个正在发生霍乱的地方——湄潭府,他提出负责那里的传染疫病。

当凯蒂自信从容的找到查理,把情况告诉他时,查理一边对她说着我爱你,一边开始给她讲解去霍乱之地需要注意的预防感染的事项。即使他知道凯蒂的体质虚弱,去了之后极有可能葬送性命。

凯蒂所有的美好幻想一点点支离破碎,她明白了自己丈夫的做法,沃尔特清楚地知道查理的真实面貌,虚荣自私,卑劣懦弱,冷酷无情。他知道查理会牺牲她。他这么做,只是为了撕碎她那天真可笑的幻想。

可是,凯蒂还是不明白,查理一边说着爱她,说着这个世界除了她,什么都不想要,一边又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毫不犹豫地放弃她,让她去送死。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毛姆借查理之口,犀利嘲讽地给出了答案: 一个男人可能很爱一个女人,但并不希望跟她一道共度余生。

于凯蒂而言,爱情占满了自己的全部世界,在她的心中,爱情的世界等于整个世界,而在他情人查理的眼中,爱情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

查理说,他爱凯蒂。这是真实的,他说,这世界上除了凯蒂,他什么都不想要,也是真的。只是他口中的世界是指自己爱情的世界,在爱情的世界里,只想要凯蒂,只爱她。但并非凯蒂以为的整个世界。

所以两个人口中都说着同样的字眼「我爱你」,可能都是真诚的,问题就出在每个人心中爱情在整个世界里的占比不同,而双方都下意识的以为自己口中的爱情在对方的世界里是一样的,事实并非如此。

有很多相恋的人,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引发争吵,进而会争论爱与不爱的问题,爱的多和少的问题,可是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是真诚的爱你的,他的爱情世界中也确实满满当当的都是你。可是,他的世界里不只有爱情这一个部分。

我爱你是真的,你不那么重要也是真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爱情三角理论,提出者认为: 爱情是由亲密,激情,承诺这三部分组成,三者缺一不可,缺了哪一块,都不是真正的爱情。

凯蒂和查理的爱情中只有激情和亲密的部分,一般被称作「浪漫式爱情」。没有承诺的,以激情主导的爱情只会是短暂的。

因为激情是短暂的。它是一种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过后,剩下没有承诺的亲密,根本经不起任何的风雨洗涤。但凡遇到一点困难,二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就会自行消散灭亡。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个早夭的开始。

面对情人的抛弃,丈夫的冷漠报复,最终,凯蒂答应跟随丈夫一同去霍乱之地。

可是,你会因为受了残酷的对待就不再爱一个人吗?

最初,凯蒂在去往霍乱之地的路上,悲痛地发现即使知道查理的无情冷酷,自己依然爱他,她伤心无奈,甚至想自我了断。

此时的凯蒂,因为自己的世界中失去了一个不值得的人,就懦弱的想要放弃所有,她觉得被查理抛弃后,自己连活下去的意义都没有了。

可是,没有人可以被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放弃,因为每个人都只属于自己。

你可以在即使知道对方卑劣的情况下继续爱他,但,一定不可以为他而放弃自己。

到了霍乱之地,凯蒂的丈夫沃尔特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剩下凯蒂独自一人在他们居住的平房中。于是,她常常和刚刚结识的朋友沃丁顿聊天,一位驻扎在湄潭府的海关副关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凯蒂心灵成长路上的引导人。

凯蒂从沃丁顿那里了解到了关于昔日情人查理更多的真实面目,也了解到了他的妻子多萝西不一样的另一面。

沃丁顿说,查理实际是一个愚笨虚伪的人,他的发迹,官位不断提升,不是因为自身的能力如何,而是因为他有他的妻子在背后经常提一些值得采纳的建议。

而且,沃丁顿直白犀利的嘲讽,政府需要的从来不是聪明的人,而是处世圆滑,不捅娄子的人。因为聪明的人会有各种想法,想法会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关于查理的妻子多萝西,那个凯蒂眼中穿着传统保守,言语举止礼貌疏离的女人,她竟然知道自己的丈夫四处调情,并毫不在意。

因为她知道这种事情不会长久,她还说,其实她很愿意和他丈夫的那些小可爱交朋友,可是她们太一般了,她感觉没有面子。因为,爱上她丈夫的女人都是二流货色。

从沃丁顿那里了解到的真相,让凯蒂难堪痛苦,她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廉价与浅薄,她为此在梦中哭泣。

除此之外,在去往湄潭府的路上,凯蒂遇到了散发着梦幻般美丽光芒的贞洁牌楼,她感到隐约的不安和讽刺。在湄潭府小平房居住后的深夜,她捕捉到了远处半山腰一处破旧寺庙那神秘超然与虚幻丰饶的美丽。

凯蒂对美的理解在发生变化,对人性的解读也更进了一个层次,她那超出自我的心灵开始慢慢觉醒。

此时的湄潭府正蔓延着可怕的瘟疫,情况非常糟糕,除了地方长官和驻军指挥官俞上校,只剩下了海关副关长沃丁顿,和一座法国女子的修道院,她们把孤儿院改做了医院,其余的人都早早地撤离了。

当地的居民每天大量成批地死去,有些甚至一家人都病死家中,无人送葬。一次,凯蒂在跟随沃丁顿外出散步时,在路边看到了因霍乱而死去的乞丐尸体,她第一次近距离的切身体会到了死亡的可怕与人类的渺小,她内心震惊不已,恐惧万分,莫名地悲痛不已。

有一天,凯蒂接受院长的邀请,去参观当地的修道院。在这里,她的心灵进一步地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她慢慢的感受到了神秘面纱下的另一个意义悠远的世界,她的眼界开始拓宽,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眼中的世界。

修道院中,修女自然纯真的快乐,院长身上高贵美丽又超然物外的独特气质,院长和修女口中的沃尔特,能力出众,面对病患体贴亲切,拥有一颗细腻精致的仁爱之心。

她觉察到自己和他们之间仿佛立着一层屏障,她和他们处在不同的世界,她被他们所处的神秘的精神世界拒之门外,她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紧紧地裹挟着自己。

凯蒂回想到自己从前的样子,愚蠢无知,自私浅薄。再看到院长嬷嬷身上从未见过的那种女性的美丽,那种端庄亲切,谦卑高雅的,自信沉静的特质。在结束参观,走出修道院后,她羞愧地泪流满面。

她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去修道院帮忙,和那些纯然善良的修女们一起相处,她渴望融入到她们的世界,那个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凯蒂不安无措。

而院长嬷嬷那双锐利通透的目光似乎也看出了凯蒂的不安,她答应了凯蒂的请求,并对她说,一个人不管是在尘世间还是修道院里,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娱乐时,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存在于人的灵魂。

凯蒂在修道院照顾修女们收留的孤儿,慢慢的,她体会到一种奇特的幸福感,修女们面对疯狂蔓延的霍乱那平静处置的态度也让她感到安心。

后来,凯蒂从其中一名修女那里知道了海关沃丁顿和一位满族公主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闹革命时,沃丁顿正驻扎在汉口,他救下了一个大家族的性命,于是那个家族中的一个女孩疯狂地爱上了他,在他离开时,她逃离家族抛弃一切,不离不弃地追逐着沃丁顿。后来,在好几次打发她回家,她又去而复返后,他只好接纳她。现在,他们深爱着彼此。

了解到那位满族公主一心一意,执着独特地倾心于沃丁顿。凯蒂感到迷惑不解,他们的这段奇特的异族爱情深深地吸引了凯蒂,她对那位满族公主充满了好奇和着迷。

她莫名觉得在那位满族公主身上可以找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某种不知名的东西,由此可以觉悟出自己寻找的是什么。

凯蒂觉察到了自己的变化,她觉得自己正在成长,至于是什么在成长,她自己也说不明白。

渐渐地,她切身感受到了丈夫沃尔特身上具备的非凡品质,他的仁爱无私,他的聪明感性,也看到了他对待爱情的深沉与脆弱。

凯蒂觉得,虽然现在还是无法对丈夫产生爱慕之情,可她早已经收心,她一想起昔日情人查理,只剩平静与不屑。她正在思索如何做可以让沃尔特放下痛苦,让他的内心恢复平静,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了爱恋,但还可以做朋友和谐相处。

所以当沃尔特得知她怀孕了,即使不确定孩子是谁的,他依然打算送她离开时,她选择了拒绝。她想继续留在修道院,留在丈夫身边。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她知道自己无处可去,她的母亲不会欢迎这个样子的女儿。

凯蒂和沃尔特之间冰冷的关系有了缓解,他坦白,自己的报复心早已在他们到了湄潭府之后就消失了,而她也在经历种种后,慢慢成长明悟,正在努力寻找化解他痛苦的方法,希望得到他真正的原谅。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毛姆在这本书中用平实冷静的笔触揭开生活的层层面纱,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要精准犀利地描写现实,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沃尔特感染上了疫病,他突然且迅疾地死去了。

那天,沃尔特依然早早离开家出去工作。就在当天傍晚,凯蒂终于想出一个或许可以获取他谅解的方法,她还来不及做什么。深夜,她就猝不及防地直面了他在自己面前快速地死去,永远地离开了。

沃尔特来到霍乱之地,是来接替当地一名传教士大夫的工作,那名传教士也因感染瘟疫而死去,即使他给自己也打了疫苗。

自从到了霍乱之地,沃尔特每天都疯狂的工作,想办法治疗病患,净化水源。晚上回家,也是在自己临时改造的实验室中研究到深夜。他不顾自身危险地寻找一切办法,想要阻止当地严重蔓延的可怕瘟疫。

直到他的身体承受不住,累垮了。其实,他的身体早就因劳心劳力而日渐消瘦,只是,二人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之前关系也比较僵化等原因,凯蒂一直没有察觉他的身体变化,只知道他每天非常的忙碌。

凯蒂得知眼前病床上的人随时可能死去时,她只希望还来得及求得他的原谅,以此消解掉他的痛苦,好让他轻松离世。可最终,沃尔特只留下一句话,死的是那条狗。

这是哥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这是一首诗,大意是一条狗被一个好心人收留,后来突然有一天,那条狗咬了那位好心人,人们都以为,那位好心人即将死去,但最后结局正好相反,死的是那条狗,而好心人活了下来。

沃尔特把自己比作那条狗。在这段感情中,他把自己的位置从最开始就放的很低,他曾对凯蒂坦白: 我从来没有指望你爱我,我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人爱。我很感激能被允许爱你。我尽量不让我的爱来烦扰你,大部分丈夫认为那是一种权力,我却准备当成恩惠来接受。

这个表面冷漠,喜怒无常的人,其实内里是卑微脆弱的。他深情体贴,聪明善良,仁爱无私,可是他竟然从没有想过自己会被人爱,这仿佛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求。

可他也是骄傲偏执的。他那卑微又深沉的爱也是有底线的,当凯蒂越过那条唯一的底线,他就会偏执的陷入自我束缚的痛苦中,他看不起自己,因为他爱她。

当他得知凯蒂背叛了自己时,他说过一段话,一段所有看过《面纱》这本书的人,仅看一遍就记忆深刻的话语。

「我对你不抱什么幻想,」他说,「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何等害怕智慧,那我便尽我所能,让你觉得我是个大傻瓜,跟你认识的其他人一样。我知道你嫁给我只图一时利益,我是那样爱你,我不在乎。」

他申请到湄潭府,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在报复凯蒂,尽管他后来承认最初是这个想法。其实我认为,他的内心深处,更多地,是为了进行自我惩罚。

就因为他曾将一个漂亮的布娃娃供奉在圣殿中,后来发现布娃娃里面全是锯末,他便无法原谅自己,也不肯宽恕她。

所以有人说,这段感情中,沃尔特也有错,他理想中的妻子,是懂自己心意,和自己志趣相投,漂亮聪明的人,是他既想要凯蒂的漂亮活泼,得到之后,又不喜她的无知浅薄。他喜欢她的优点,却无法接受她的缺点。

好像也并非如此,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他要的,从来都只有一点,凯蒂可以留在身边,允许自己爱她,这就足以。显然,唯一的要求,凯蒂也无法满足他。这是一件让两个人都很痛苦又无奈的事。他的偏执痛苦,更多的是因为这件事,而非凯蒂的无知庸俗和不爱。

所以,由于沃尔特的偏执,其实死亡于他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在本书,直到沃尔特去世,凯蒂依然没有爱上他,她断定自己以后也不会爱上,即使她看到了他各种各样的好。有时,现实就是这么残忍又让人无可奈何。

你会因为一个人品德高尚而爱上他吗?

经历了丈夫的离世,凯蒂更深的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每个人终会走向死亡,那么很多事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何必去在意,甚至把自己锁在一个自己铸造的牢笼里,无法挣脱。

此时的凯蒂,在经历了种种之后,伤痕累累,却也早已成长起来,在慢慢修炼自己灵魂中的宁静,以此想要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一切。

可是,她建造的内心世界还没有完全的完善坚固。丈夫去世后,因为有孕在身,不方便继续留在霍乱之地,她决定返回香港变卖房产后,回到英国,开始自己新的宁静的生活。

可是一到香港,她居然再一次沉醉在了查理那温暖的怀抱中,即使她心中厌恶不堪,可最终还是败给了人性那卑劣的欲望!

于是,她对自己产生的厌恶感变成了一种动力去促使她完成了最终真正的心灵之美的修行。事后,她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香港的事情,乘坐了返回英国的游轮。

此时,她才真正地告别了昔日那个无知庸俗,自私自利,难以抵挡诱惑的凯蒂。

每个人都有面纱,有些人是没有察觉到面纱的存在,自己的,他人的。

比如凯蒂,最初的她一直生活在自己面纱之下的世界中,并且以为这个狭小的世界就是全世界,后来她遇到了丈夫,遇到了修女,她才慢慢发觉自己仿佛和他们隔绝开来,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自己无法进入,于是,她开始探寻入口。

还有一些人是知道这个世界中有层层面纱,可是他选择不去揭开,比如男主沃尔特,他把自己藏在自己的世界中,甚至可以说禁锢在其中。他内心的执念,使得他自己不想揭开那层面纱,甚至他又进行了自我加固。这层面纱对他而言,阻挡了他与一部分世界的联系,可是他接受。

他把它当作一层硬硬的保护壳,他知道面纱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许因为不喜欢那个世界,或许因为害怕受伤,又或是害怕给别人造成困扰。总之,他拒绝别人探看面纱下的完整的自己,哪怕自己深爱着的人。

还有一些人,选择揭开生活的层层面纱,并用一种博爱向上的心态去触摸面纱下的种种生活。美丽的,感恩;丑陋的,宽容地拥抱。比如院长嬷嬷和修女们。

亦或是,像沃丁顿和查理的妻子多萝西那样。用荒诞戏谑的态度去对待面纱下的世界,在意的,认真相待;不感兴趣的,似真似假地嘲讽一二,轻笑而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纱,选择揭开与否,揭开后选择以怎样的心态面容去对待。况且面纱揭下了,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支撑自己想要表现的那种状态。这都是一个个不得不做的选择,需要一一细心去思量。

最终,爱的面纱,婚姻的面纱,各个世界的面纱,总的会构成了一张五彩的面纱,那就是生活。

这些面纱既是阻挡女孩们看清另一个世界的屏障,也是她们的保护层。女孩们好奇向往的那个爱的世界,不只有美好和甜蜜,还有数不清的欺骗和伤害。

要想在爱的世界里,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美好和欢喜。唯有在掀开那层爱的面纱后,有能力面对和抵抗,那些不美好的种种。

一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在给青年诗人的一封信中写道: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女孩,还没有做好这些准备的女孩,还不能爱。

文 | 留白

图 | 网络

我始终认为毛姆是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生赚了大把的稿费,居住的是别墅,全世界旅行,有钱到成立毛姆文学奖,派对上邀请的全是名流,甚至与首相丘吉尔都可以称兄道弟…

他确实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被称为是“英国当代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作品以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人性洞察力而著称,但他却自居二流小说家。

当所有人都在为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叫好时,我却更喜欢他的《面纱》。

《面纱》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为创作背景,作品中体现了情感道德冲突以及对人性的尖锐反讽,使其被誉为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创作于1925年,它的灵感来源于但丁的《神曲》和毛姆的中国之行。

当然这部作品也被翻拍成了**,但**拍得过分温情显得有些陈词滥调,相对而言,小说会更加精彩。

小说细致刻画了中国背景下的瓦尔特和凯蒂夫妇之间感情的起伏问题,凯蒂的丈夫瓦尔特在得知妻子出轨后想到一个办法来报复自己的妻子,把凯蒂带到了瘟疫肆虐,环境艰苦的中国南方,以此作为对妻子偷情的惩罚,艰苦恶劣的环境使得凯蒂不断反思迅速成长,逐渐有了自我觉醒与救赎的意识。

《面纱》的女主人公凯蒂长期处于无法追求自由被动听从母亲和丈夫的各种安排的困境之中,可以说凯蒂的精神和经济都是不独立的所以她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境地之中。

凯蒂的母亲是位非常强势的人,她希望借由女儿的婚姻来改善家庭的情况,但是其实凯蒂婚前并没有相中瓦尔特先生。

因为无论从外形气质还是言谈举止等方面,这位男士均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

但是凯蒂已经25岁在当时的社交圈她已经成为了大龄剩女,精神上的不独立使她害怕未婚可能会带来的社会舆论以及别人的嘲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冲动的与瓦尔特医生结婚了。

凯蒂和瓦尔特的婚姻一开始就是单方面的喜欢。

瓦尔特知道凯蒂是因为怕受到别人的嘲笑而嫁给自己, 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瓦尔特是一名细菌研究博士,他的性格沉闷内敛,而凯蒂则是富家女,她活泼奔放。

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婚姻会出现诸多的问题,比如说下雨天凯蒂会说:“哇,下雨了”。其实她希望瓦尔特能够有点回应,而瓦尔特通常都是低着头,微笑不作声。

当然瓦尔特其实是非常爱凯蒂的,他为凯蒂也做出了许多的改变。

比如说去参加一些他不想参加的社交晚会,陪凯蒂打牌,听她讲一些不好笑的笑话。但是由于这桩婚姻一开始就不单纯,所以悲剧是必然的。

事实上,毛姆在他的众多小说里都直接或间接的批判了婚姻,在他创作大部分小说里,但凡描写了婚姻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无一例外都以悲剧收尾,毛姆认为结婚了,男女双方就没有了自由,所以他的笔下对婚姻从未留情。(当然可能也与他早年丧母,后期情感之路不顺有关。)

所以故事的走向也非常的俗套,凯蒂出轨了。

她和情人查尔斯度过了一段非常欢乐的时光,但是在两人偷情暴露后,凯蒂请求情夫与自己结婚,却遭到对方的无情拒绝。她终于看清了对方的真面目,于是接受了瓦尔特的要求,一起前往中国南方的疫区。

而这段经历促进了凯蒂的觉醒,特别是在修道院做义工的时候,凯蒂亲眼目睹无私奉献的修女冒着极大危险照顾病人,这让她意识到人生应该有深层次的追求,她开始为过去愚昧,自私,浅薄和短视的自己感到羞愧。

做义工的充实生活让凯蒂收获了成就感,填补了她内心的空虚,也让她获得了精神层次的重生,找到了人生新的意义,凯蒂不断反思自己审视自己,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了反思。

比如反思自己为什么会一直依附母亲,为什么会答应同自己压根不喜欢的人结婚,为什么会害怕被人嘲笑?为什么会依附瓦尔特?为什么想要和查尔斯在一起?为什么一直没有勇气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等等?

不断的自我追寻,使凯蒂逐渐萌生了独立意识,她意识到只有在精神上不依附任何人,任何感情和任何道德风俗的去生活,才能获得心灵上真正的平静与充实。

在故事的最后,瓦尔特先生由于感染了病毒去世了,而凯蒂选择了自己独立抚养女儿。

她也终于醒悟,在以前的岁月自己错过了大把自由独立追求精神愉悦的机会,所以她不能让女儿以后步自己的后尘,决定自己勇敢的站起来,做好女儿的表率。

但你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毛姆老爷子从来不会给人一个明确的答案。

当我们都以为凯蒂终于痛改前非,可以开启新的人生时,她又接受了曾经的情夫妻子的邀请,住到了她家,然后又控制不住自己,再次投入那个她已经看透了、恨透了、鄙视过的人的怀抱。

所以毛姆以一种血色浪漫的方式告诉我们: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40569 上有很多

《面纱》:爱的放逐

作 者:MkGenie 来 源:网易娱乐 发布时间:2007-1-22 人气指数:2971

类 别:精彩影评 关键词:

简 介:

Deb,quando tu sarai tornato al mondo,

E riposato della lunga via

Seguito il terzo spirito al secondo,

Ricorditi di me, che son la Pia:

Siena mj fe: disfecemi Maremma:

Salsi colui, che, innanellata pria

Disposando m''avea con la sua gemma.

“喂,等到你返回人世,

解除了长途跋涉的疲劳”,

第三个精灵紧接着第二个之后说道,

“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

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

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戴上的人,

对此应当知晓。”

——引自但丁《神曲·炼狱》,毛姆说《面纱》得益于其的启示

要说英国作家毛姆(1874-1965)的代表作,也许更该是《寻欢作乐》、《刀锋》、《人生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而不是《华丽的面纱》(The Painted Veil在中国已经简译为《面纱》)。毛姆曾学过医,所以《面纱》中的主角为医生不足为奇;毛姆1920年来过中国还写过一卷《中国见闻录》,所以小说的背景放在中国也不足为奇。

儿时因口吃身矮受欺凌而造就的心理创伤和阴沉分裂的人格,以及其曾学医从医的经历,让他,按某些批评者的话说,“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但却充满了“局限性”,“毛姆解析了没有情感的情感,他毫不同情地操纵着一个在他眼中没有怜悯的世界”。

于是尽管是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通俗流行作家、剧作家……,但有人也甚至把他称做一个“传记”作家,因为他的多部代表作都取材自了真实的人或事,比如其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就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比如《人生的枷锁》,一部分以画家劳特累克为原型,另一部分则是自传;再比如《刀锋》,原型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再再比如《月亮和六便士》,则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传记式小说。

《面纱》似乎也不例外。折射着自己,也影射着他人。据说在《面纱》出版不久,香港的助理布政司雷恩还曾起诉毛姆,称其在小说里中伤他本人,毛姆为此不得不将重改小说,把故事发生地弄在“清廷”,把“雷恩”改成“费恩”。

但无论《面纱》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却真的重要?如果背景只是个铺设,故事发生在“清廷”,发生在印度,发生在日本,……都没关系。只要是一个具有东方情调和神秘的地方,适合远行,适合探险,适合心灵。连演员兼制片人爱德华·诺顿在中国的新闻发布会上都说过,“小说的视角有些窄,只是关于两个英国人的故事,跟中国并没有实质关系。”所以他也不在乎编剧把原著中的故事发生地由香港改至上海,反正现在上海可比香港小资多了,只要故事中的两个英国男女能游历到一个叫“Mei-tan-fu”(梅潭府?湄潭府?Who knows?)的偏远山村里充当白求恩就好。

其实我还是蛮惊讶地听说爱德华·诺顿算一个小小的中国通。他说拍《面纱》是试图以中国视角让观众真正感受中国。他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就了解过中国历史,还曾随父在云南生活了六年。作为制片人,诺顿为了这个心爱的本子,同样做了长达六年的筹备工作,除了找钱外,还想要拓展原著的视野。比如,他的确在影片中加入了更多历史的背景和政治局势,比如1925年5月30日发生在上海英军杀害中国示威者,并引发中国公民游行、排外等事件(在片中甚至波及到了“Mei-tan-fu”),此外,片中的他还去拜访过地方军阀请求援手。这些,在原著里都是找不到的。

还有像对那个托比·琼斯扮演的小军官和吕燕扮演的没落满族末裔在大烟中的爱情的描述,像在上海戏院的看戏场景表现,以及加入的诺顿发明出用水车和竹子做成传输管道给当地居民送去未被霍乱污染的事迹等等,都可以看出诺顿和导演约翰·卡兰在试图通过这样的手法,使得**更有中国味,更关乎于中国,可是,结果并不如人意,总觉得流于表面。诺顿以他的视角来看中国,并期待中国人能产生一样的共鸣,未必太过想当然也,事实上,任何老外所拍摄的**中的中国,无论他们看来是如何的真实可信,无论其中有多少华人演员和群众,但在我们眼里,总还是呈显着异国情调。在这上面,中国之于《面纱》还不如双子塔之于《世贸中心》来得重要。

诺顿另外还曾说,耶鲁大学历史教授乔纳森·思潘斯的一本《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帮他找到了思路。书中描写了外国传教士、士兵、医生、教师、工程师和革命者在300多年中希望“改变中国”,却遭遇挑战。“是这本书帮我使沃尔特这个人物变得清晰,”新华社转引诺顿的原话道,“他成为在中国的那些人中的一个,会对自己说‘我不会参与到政治或是社会改革中的,我来就是搞科学改善人们生活的。’”有趣的是,同样和毛姆一样弃医从文的鲁迅可能则并不会认同片中主角沃尔特·费恩这种来此大公奉献的想法,——在他看来,改造中国人的精神可比用医学救人重要。

这次《面纱》改编而成的**应该是拍得最成功的一次(此次是第三度搬上银幕)。1934年就曾拍过,有当时的红人葛丽泰·嘉宝出演,但那个版本略逊一畴。当今版本的胜出不仅由于《费城故事》编剧罗恩·内斯万尼尔的奉献,还得益于爱德华·诺顿和女主角娜奥米·沃茨的倾情表演。

诺顿扮演的那个十分内敛、冷静、认真、理智的医学博士,或似异类,不需太过张扬声色就已见其威力、魄力及魅力,连对老婆“红杏出墙”的报复方式都别具一格。他最为中国人熟悉的莫过于《搏击俱乐部》,之后是《一级恐惧》《美国历史X》《性书大亨》等,今年他在《流入山谷》和《幻术师》里的表现也相当耀眼,《面纱》一出,更让他有了争夺的奥斯卡的资格。娜奥米·沃茨以前在《21克》《穆赫兰大道》里就有杰出表现,前年年末因成为《金刚》手中颇具气质、胆色又楚楚招怜的金发女郎而一时名声大噪。在《面纱》里,她的扮相粗糙,也并不总是那般可人,头发也弄成了黑色,但却把凯蒂这个角色处理得十分饱满,特别是心路历程的转变方面。毛姆并没有下笔刻画的地方,包括沃尔特·费恩的工作细节,**却下了浓笔;而最浪漫的时刻,自然是死亡威胁中的青山碧水,一叶翩舟。

但是**对故事和人物的营造,终究还是通俗化了,善良化了,美好化了。在原著小说中,女主角一生也没有爱过男主角,即便她为其感动,为其有所改变,但在回到香港后,依然走回了情人的世界,虽最终觉悟“女人的一生不能只是为了和男人睡觉并依附于他”,还希望学会怜悯和慈悲,——但**里的她终于明白了男主角的爱,终于对男主角心有爱意和感激,甚至在回到英国后拒绝情人的诱惑选择独自抚养孩子坚强生活;男主角则是一个按某书评人所说的“恶毒的老实人”,书中的他也许并没有**里的那个人“伟大”,尤其有个具有代表性情节讲,凯蒂告诉沃尔特她怀孕却不知道谁是孩子父亲时,书中的他是诡异的冷笑,而**里的他却说“现在这还重要吗?”,潜台词是“我已原谅你,只要我们依然相爱”。

此外,影片对凯蒂的父亲(在书中这么重要的角色)的描述却处理得非常简单,让故事失却了一个本值得品味的人物。倒是黄秋生演的余团长的戏份加多了(遗憾的是书快结尾处的“哭戏”没了),一如既往是那付冷眼旁观的屌样,符合他的一贯风格,好吧,我承认这也是一种霸道的演技。片中他给人做“翻译”那几段,很幽默。夏雨也有出现,但跟群众演员无异,还不如那个胖乎乎的冯砾让人印象深刻。

《面纱》其实是关于爱的放逐。一个置于死地而复生的爱情传奇。一部可以慢慢咀嚼的影片。在沃尔特和凯蒂光鲜的外貌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和挫折,在旁人在为他们赶来山村救死扶伤的义举而感动时,凯蒂肚中的孩子却不知道父亲是谁。多么的讽刺!在这里,哀莫大于心死;幸莫过于真爱。人,有时可以与自己不爱的人生活一辈子;人,有时竟愚蠢到可以忽视近在咫尺的真爱。各态人生和各态的爱情,也许就是饱涵这么多错位和遗憾,才有那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有爱之处,就不需要原谅和忘却。一个修道院长在片中谈及了她“宗教意义”上的爱与责任,那或许是历年体验得出的爱的理解和真谛,放之四海亦皆准,……或许也并不是。人始终在爱情的道路上探寻自己的路,虽然尽可以动心于他人或虚构的故事。

雪莱在《别揭开这华丽的面纱》一诗中写道:

“别揭开那些人赖以为生的华丽面纱,

唤做生活吧:虽然它画的没有真象……”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

——2022年第6本书

莫掀去那描画的面纱,

那芸芸众生

称之为生活。

——雪莱

生命的真相揭开面纱才能窥见。

生命的惨像揭开面纱才能直视。

一辈子没有蒙过面纱的人,可能没有开始真正的生活。

一辈子都蒙着面纱的人不可能真正的活过。

《面纱》是我读过的毛姆作品语言最美,最抒情最中国的一部小说。

          1错失社交季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贝蒂在面纱遮蔽的世界中坎坷的心路历程。

她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到了社交的年龄,母亲对她倾注了所有的希望,希望她在社交季,能够受到青睐,赢得一门辉煌无比的婚姻。初入社交舞会,她一举成功,有十几个男人围着她转,但是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凯蒂和他们玩,但当他们谈到婚姻时,即使凯蒂不开口拒绝,她的母亲也会想方设法让他们知难而退。

于是,凯蒂错过了第一个社交季。第二个、第三个社交季也这样错过了。

后来,围着凯蒂的只有零星的几个男人。他们要么一贫如洗,要么已经四十岁以上了。

但凯蒂依旧自信满满,因为她觉得自己更加漂亮了。然而,她的母亲——贾斯汀太太却因此恼怒不已。贾斯汀太太过分使劲怂恿有钱人家的儿子或者爵位的继承人来家里做客,希望能捞到一个有钱有地位的女婿,但是凯蒂还是没有抓住一个可以结婚的人。

令凯蒂难以置信的是,她的妹妹——多丽丝,鼻子过大,相貌平平,身材臃肿,却在第一个社交季就成功跟一个外科医生的独子订婚。

惊慌之中,凯蒂嫁给了研究细菌的生物学者——沃尔特•费恩。

沃尔特•费恩是一个内敛羞涩,自我控制的英国人。他没有魅力,不善社交,不太会跳舞。

她认识他时间不长,也没有真正在意过他。她对他了解很少,但在妹妹马上出嫁,母亲急需要将她脱手的当儿,费恩就是最好的选择。

费恩很爱她,他对她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只要她稍稍表达自己的心愿,他就忙不迭的去实现,他常常送她礼物,她不舒服的时候,他比谁对她都照顾得更周到。

他爱她,但她却不爱他。

          2香港之恋

结婚后,她和丈夫来到香港。在香港,她才意识到她们的地位与丈夫从事的工作有关,而一个政府聘请的学者,并没有多高的地位。她很是失落。

不久,他们认识了查尔斯•汤森一家,他是英国派殖民地助理辅政司。

汤森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善于调情,幽默风趣。

很快,她做了汤森的情人。他们利用午间费恩一般不会回家的时间在家里约会、私通。

有一天中午,他们正在私通,费恩回家,转动门把手,开门,关门,但是没有当场捉奸,而是悄悄离开。

凯蒂和汤森都有点心神不定,尤其是凯蒂。凯蒂不能忍受内心的不安,终于提出与费恩离婚,费恩给了她两个条件:1她必须和汤森结婚。2如果汤森不同意,她必须和她去中国瘟疫泛滥的地区。

凯蒂怀着满心希望去找汤森。汤森却撕下了温情默默的面纱,拒绝了她,并告诉她,他不可能和妻子离婚,劝她和费恩一起前往中国疫区。

          3疫区生活

气急败坏的凯蒂万般无奈,她和丈夫费恩来到了中国疫区。这里是偏僻的山区城市。她沉浸在与汤森的感情中难以自拔,她恨他,又爱他,想他。

费恩一来,就忘我的投入到疫区的工作中,并且很快赢得了疫区修女与军方的信任与高度赞誉。

凯蒂在这里认识了传教士——沃丁顿,他是一个用戏谑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人。他有个浪漫神奇的爱情故事——一个满族的贵族姑娘对他爱得死去活来并且他走哪里她就如影随形地跟到哪里。

费恩工作的白天,凯蒂一个人整天呆在屋子里,她躺在窗口,看远处如画的风景,想着自己和汤森的这段恋情。

晚上费恩回家,也基本很少和她说话,一方面他太疲劳,另一方面他不想和她说话。她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再获得他深情了。

有时,沃丁顿来陪她聊聊天。沃丁顿一眼看穿她和丈夫之间的矛盾。

有一天沃丁顿带她在一起外出散步。在居住区的围墙脚下,有个男人仰面朝天,两腿挺直,胳膊伸过头顶。他穿着打补丁的蓝色破衣衫,乱蓬蓬的头发,犹如一个当地乞丐。凯蒂吓得直哆嗦。回来的时候,他们又看了那个死去的乞丐。

站在乞丐的尸体旁边,凯蒂第一次深深的感受到“它让一切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都不像是人了,看看他,你都很难让自己相信他曾经是个活人,很难想象不多年前他还是个小男孩。狂奔下山,手里放着风筝。”,当生命这么赤裸裸、这么残忍地横在她面前的时候,生命中那些虚伪的琐屑的面纱被撕掉了,凯蒂看到了生命的真相。

几天后,她来到修道院,见到了院长——出身法国贵族为了信仰离开家乡亲人远涉重洋的中年女人。

院长嬷嬷端庄沉稳,亲切和蔼,但又威严决断,态度谦卑。她一身素白,教服上唯一的颜色是烙在前胸的红心。

让凯蒂震撼的是,院长嬷嬷走近孩子们,孩子们亲昵地抓着她的手,藏进她的大裙子里头。她严肃的脸上现出迷人的微笑抚弄着他们,打趣地说了几句什么,尽管凯蒂听不懂中国话,但她知道那是爱抚。凯蒂的灵魂被震撼了。

这些孩子一个个面黄肌瘦,发育不良,加上扁扁的鼻子,让人感觉厌恶。但是院长嬷嬷站在他们中间,就像慈爱的化身。

她抬头,再一次发现,院长嬷嬷既有贵族夫人的屈尊仪态,又有圣人的谦卑为怀。她坚定、温雅、沧桑的脸上充满激情的严峻质朴,与此同时,她又兼具关怀和温柔,容许小小孩聚拢在身边,闹闹哄哄。当她看着新生婴儿,脸上的微笑亲切而意味深长,就像一道阳光照在原始而凄凉的荒地上。

离开修道院,她觉得自己不仅被一座穷困的小修道院关在门外,而且被一片神秘的精神乐园拒之门外,而那里正是她全部心灵都在渴望的。她突然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回到家里,她禁不住向沃尔特坦白“我对你不忠,我不求你原谅我,但我们不能做朋友吗?周围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还有那些修女……”

沃尔特疲惫而冷淡地回答:“他们跟这有什么关系?”

“你不能原谅我,你看不起我?”

“我看不起我自己。”

凯蒂怎么也不明白,她这位与崇高相伴的丈夫为什么不能原谅妻子因愚蠢而犯的错误。他百般聪明,却无法分清孰轻孰重。

他给自己一个布娃娃装扮了华丽的长袍,把她安置在圣殿里供奉起来,随后发现布娃娃里面填满了锯末,他便无法宽恕自己,也不能宽恕她。他的灵魂被撕裂了,他一直活在一种虚假的构想之中,当真相击碎了幻象,他便认为现实本身也被击碎了。他不会原谅她,因为他无法原谅自己。他固执地用沉默对抗着生活的真相。

凯蒂再次来到修道院,申请帮忙,院长嬷嬷和所有修女都很喜欢她,也很敬重她,因为她的援助,更因为她有一个神一样拯救这个城市的丈夫。

在这里,在工作中,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院长嬷嬷告诉她, “无论在工作还是娱乐中,也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存在于人的灵魂中。 ”

凯蒂有种奇怪的感觉,似乎自己在成长,一刻不停的忙碌中,窥见他人的生活,他人的视界唤醒了她的想象。她开始恢复元气,变得更加舒心了,更强壮了。

她发现自己有一周没有想过查尔斯•汤森了。她感到自己的心在胸膛里狂跳,她痊愈了。她彻底摆脱了汤森,现在她已经笑声连连了。

但不久,凯蒂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沃尔特问他:“我有幸是那孩子的父亲吗?”凯蒂拒绝撒谎。沃尔特眼中刚刚闪现的火花熄灭了。

沃丁顿说:“她们(修女)行走在光明中,他(费恩)行走在黑暗里。”但他们都做着光明的事情。

凯蒂和沃尔顿来到他的家,她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美丽的满族贵族女人。她身材苗条,穿着绣花长袍,淡绿色的真丝外衣,眉毛修长,嘴唇猩红。一对稍稍偏斜、又黑又大的眼睛目光炯炯,犹如两汪流动的黑玉之湖。她两手纤细修长,颜色如象牙,慵懒而优雅,让人想起诸多世纪的熏陶和教养。

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雍容华贵的贵族姑娘,要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来追随这个相貌平平的男人?但她禁不住羡慕她。

返回的时候,沃丁顿问她为什么要去看满族姑娘。

凯蒂说她在寻找某种东西,但她也说不清那是什么。

沃丁顿说“道。我们有些人在鸦片中寻找道,有些人在上帝那儿,有些人寻求威士忌,或去爱里寻找。这道终归只有一条,可它不通向任何地方。”

一次又一次与院长嬷嬷的谈话,凯蒂了解了院长嬷嬷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这使凯蒂深受感动。院长嬷嬷像一片乡野,初见时感觉辽阔而冷漠,但不久就会在巍峨山岭的皱褶间,发现一个个掩映在果树丛中的欢腾的村庄,看见郁郁葱葱的草地上欢快流淌的一条条小河。这景象让人惊奇,甚至熨帖安心。

        4沃尔特死了

沃尔特死了,不知道是不小心细菌感染细菌,还是故意让细菌感染。

临死前,凯蒂请求他的原谅。他气息奄奄但十分清楚地说:“死的是那条狗。”这是谴责?还是嘲弄?她不知道。

入殓前,她看着沃尔特的尸体,他看起来非常年轻,他死得太年轻了。她对沃丁顿说:“我想起了那个死去的乞丐。他们看上去都好像从来就不是人,不过只是死去的动物。眼前的沃尔特,就像一台报废的机器,这才是让人害怕的地方。如果只是一部机器的话,所有的煎熬、内心的痛苦和折磨都是徒劳无益啊。”

沃丁顿说:“乐队的每个成员都在演奏他自己那件小小的乐器,你以为他了解那种中庸的气氛下展开的复杂和音吗?他只关心自己的那一小部分。但他知道这支交响乐十分动听,即便没有任何听众,他也一样动听,而他十分满足于演奏自己的部分。”

“那么,生命的道是什么?”凯蒂问。

沃丁顿回答:“ 道就是道路和行道者。那是一条永恒的路,所有生命存在行走其上,但它并非由生命存在创造,因为它本身便是生命存在。它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万物由道所生,最后回归于道。 ”

          5母亲之死

院长嬷嬷拒绝凯蒂留在修道院的请求,凯蒂回到香港,她差点又做了汤森的情妇,但她很快从这种迷乱中清醒过来,她偷偷买了回英国的票。

回到家里,她的母亲刚刚去世。她看着母亲——一生追求虚名又被虚名耽误的女人。她生前是那么的卑劣狭隘飞扬跋扈,死后却只能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她那些微不足道的目标统统被死神击败,凯蒂感到一丝悲悯,但她不悲伤。她明白就是母亲一手造就了现在的她。母亲一辈子都在谋划、算计,所期望的无外乎是一些低级、毫无价值的东西。

凯蒂心想,不知道母亲,在个某星球上回望她在地球上留下的人生轨迹,会不会大为惊愕?

从母亲房间出来,他看到父亲正在读报。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一辈子被妻子和儿女压榨,她们当他是赚钱机器,她们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他,也没有真正爱过他。

父亲告诉她,他做了皇家大法官——这个母亲一生蝇营狗苟却没有实现的目标,在她刚刚撒手尘寰,父亲轻而易举得到了。这似乎是命运的嘲弄与讽刺。

              6揭开面纱

凯蒂请求父亲同意,她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陪他安度晚年,给自己未来的女儿自由,把她培养成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的人,要让她把握自我,像一个自由的人那样接受生活。

逝者已经完结,逝者已然安息。她不知道什么样的未来在等着她,但她感到内心有一股力量冉冉升起。

太阳升起来了,驱散了一片雾霭,她看见一条小径蜿蜒向前——那是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路。

乞丐、沃尔特、母亲的死亡剥离了蒙在凯蒂眼前的面纱。他告诉父亲,“我经过了一段艰难的路途,但现在我已经全好了。”

三重死亡,修道院一次次的领悟,灵与肉的多次冲突,凯蒂终于返璞归真,小说在父女相依的古典式造型中落下帷幕,令人欣喜,令人感动,令人深思。

            20220212于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30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