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毛姆所写的《月亮与六便士》,对于《面纱》这部小说不一定有了解,由小说改编的同名**也同小说本身一样较为小众。
接下来,小酒会跟大家细细聊聊**版的《面纱》,之所以选择**,是因为**更具有爱情的浪漫色彩,小说则着重于刻画人性,简单来说,一个是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两个人的故事要从一次酒会开始……
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男主沃特在一次酒会上对女主吉蒂一见钟情,但不论是小说还是**,女主都不喜欢男主甚至瞧不起,因为男主木讷寡言,不帅气,也没有很高的权位,只是一名细菌学家及医学博士。不过爱德华的出演,显然把小说中男主外在的缺陷给弥补了。
(要搁现在,男主妥妥的优质男)
两人相识没多久,沃特便向吉蒂求婚,和他本身的性格一样直接,不浪漫,没有鲜花,也没有钻戒,有的是惊讶。(虽然求婚是在鲜花店,但吉蒂并不喜欢鲜花)
但吉蒂仍然选择接受沃特的求婚,为什么呢?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实际上就是一自视甚高的女人,找不到心中的高富帅而变成了剩女,没得挑,只好将就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这也是爱情中最为经典的问题之一, 你是愿意嫁给自己喜欢的人还是喜欢你的人。
**后面的发展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是无法维持长久的,更何况没有建立在互相了解甚至喜欢的基础上。
结婚之后,两人一起来到中国,沃特作为政府雇用的细菌学家开始从事研究,但同时,吉蒂同查理的婚外情发生,查理香港助理布政司的“高地位”、“帅气”的外表以及甜言蜜语,让吉蒂陷入她所以为的“爱情”。
当然,出轨总是会被发现的(PS:出轨的人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这是不对的)。
聪明如男主,知道吉蒂出轨,知道查理不爱她,也知道查理不会为了吉蒂而离婚。但聪明总是反被聪明误。
沃特在爱恨交织中带着吉蒂远走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梅谭府,协助当地控制疫区的疫情。但这不是散心,而是男主的报复,因为无法接受这一残忍的事实。
广西桂林山水的景色真的很美,如果没有霍乱……
而似乎总是要经历过生死灾祸,感情才会更深刻不渝,平淡如水中总会有那么些波澜。
在梅谭府的日子里,沃特表现出了小说里面男主所没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是一位英雄,抗击霍乱,查找污染源,控制疾病传染,拯救深受霍乱之苦的中国百姓,关怀灾难中的孩童,以及对妻子的宽恕。不同于小说形象的冷漠、尖酸,而是更美好高尚。
同小说相似的是,女主角吉蒂在经历了这场霍乱之后,完成了自我的蜕变,这也是小说的中心,经历过背叛、爱情和死亡之后,生活的面纱才会被揭开,精神世界才能获得成长。
虽然两人在霍乱中越走越近,感情也越来越深,但终究抵不过生死,沃特死于这场霍乱,但他们的爱情却也始于此。
沃特死后,吉蒂回到了家乡,还有她的孩子“沃特”,即使这个孩子并不是他的,但却冠之姓名。
所以说**里的吉蒂是爱着沃特的,最后结局更是在她与沃特第一次约会的鲜花店,只是这次身旁是小沃特。而她也喜欢上了容易枯萎的鲜花。
。。。。。。
**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多细节没有详细描述,只有待你亲自读过、看过,才能知晓其中含义。
值得一说的还有**与小说的几处不同,也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你是喜欢**还是小说,是喜欢两个人的爱情还是一个人的成长。
第一点不同的是沃特对于吉蒂怀着情人的孩子的态度,小说里沃特是介意的,所反映的人性并没有得到成长,没有选择宽恕和包容,而**则是“不重要了”,又一次形象升华。
第二点不同的是沃特临死前所说的一句话,同样也是反映的男主的人性和道德,小说里面说的是“ 死的却是狗 ”(源自西方文坛诗者戈德史密斯《挽歌》当中的一出非常著名的典故。大意是好心人收留一条狗,后来人畜反目,狗发疯将人咬伤。大家都认为那个好心人会死掉,最终死的却是狗。)
**中却是“ forgive me ”,抛开了小说中男主对女主背叛的恨意,在临死前终于选择揭开面纱,走出曾经的痛苦和折磨。小说中沃特到死都没能走出来,所以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三点不同的是女主的孩子,小说中女主希望孩子是女孩,想要教她自由、自立,不让她重蹈覆辙,让她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拥有爱的女性,而不是依附于谁,虽然小说最后没有继续写孩子是否为女孩,但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这一点,小说就已经表明了其立意。
但**不同,出现了孩子的场景,五年之后与查理相遇在街头,但此时查理对于女主来说,就是“No one important”。小沃特成了她与沃特爱情的寄托。所以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大部分人可能会更喜欢**的剧情。
最后一点,就是影片和小说想要表达的主旨,上述三点都是基于此。简单的说,小说就是女性的蜕变史,不管是男主、男二,都是为了帮助女主揭开生活的面纱,走出一切苦难和痛苦,虽然写的是一个人,但却是真实的反映了一个时代。
而**更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以及背后的商业性,但确实更能让大众接受,无论是高颜值的男主,还是桂林山水的美景,都在吸引着你。同时也告诉我们,揭开了生活和爱情的面纱,走出曾经所有的不美好,才会有更多的获得。
但不管是**还是小说,都是值得一看的经典,**带给你爱情的美好,小说带给你人性的思考,一个人的时候,静下来感受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和书籍带来的美好之处。
《面纱》主要讲述了一心只求挤身上流社会的虚荣女子凯蒂,选择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嫁给了医生瓦尔特,婚后随夫移居香港,然而难耐寂寞乏味,背夫偷情。面对不忠的妻子,瓦尔特毅然决定带着妻子一同前往霍乱肆虐的湄潭府行医。在遥远神秘的异乡,他们每天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也经历了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波澜……
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雨果
一场舞会上,生性孤僻冷漠的瓦尔特遇上活泼开朗的凯蒂,初遇的两人,谁都无法想象到冰山遇上火之后,小火团竟将冰山融化了,这是爱神之箭的力量。爱情悄悄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可是,他是一个多么害羞内敛的人,深爱却从不表露,从来没有碰过凯蒂的手,也没有眼神、话语的暗示。
在一个午后,两人闲聊时,瓦尔特终于表明了自己的心声。
这段求婚的过程,文中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瓦尔特的神情及心理活动,“脸煞白”、“眼神焦虑”、“嗓音奇怪,低低的,有些发抖”……
读到这里,读者不免因这段有些突兀而带着痛苦的求婚而发笑。文中写道:
表面冷漠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与柔软,可是,从来都没有人能够敲开他坚硬的外壳,直到爱情的降临,将其融化。
然而,这一场相遇已经花光瓦尔特的所有运气,婚后,妻子凯蒂出轨了。
始终无法理解,瓦尔特是为何爱上凯蒂,是她的笑她的说话声还是她的舞姿也许,爱情本就没有缘由。爱情,让一个深沉的男人如此迷恋一位女子。
从恋上女子开始,这份爱注定卑微,明知凯蒂不爱自己,利用自己,但还是欣然接受。当发现妻子凯蒂出轨时,他没有勇气当面揭穿,甚至当一切都暴露在眼前时,他给了妻子两个选择,第一是妻子凯特同自己前往湄潭府(霍乱区),第二是要求情夫查理签订离婚协议书,并在一周内娶了凯蒂。
或许他早看穿情夫查理的为人,知道妻子没有退路,早已笃定凯蒂势必会跟随自己去湄潭府,但是,说出第二个选择时,他的内心得承受多大的痛苦啊!深爱的人不爱自己,如果放手凯蒂能够得到幸福,那唯有退出,可是,查理不是良人。只有远离是非地,才能给彼此一个救赎的机会,就当是最后的纠缠挣扎吧!
一直以来,从不奢望妻子会爱上无趣的自己,能陪伴便是最大的恩惠。当赤裸裸的真相揭露的这一刻,瓦尔特的心里还是担心着凯蒂的未来。
这样的爱,如高山般坚定深沉,如湖水般平静深邃,他的爱从不善于言说,也不善于表达 ,从始至终,唯有他一人小心翼翼地守护这一份薄如蝉翼的情感。
被深深伤过的心,该如何愈合他投身医疗事业,让自己忙碌,以此麻木自己,排解内心的苦闷。
似乎每个男子内心都渴望成为父亲,就算多么冷漠的人,都会因为孩子而变得柔情。上一秒还沉浸在这愉悦的消息中,下一秒的追问下,妻子却告知不清楚孩子究竟为何人之子丈夫还是情夫,多么讽刺悲哀的场景。
后来,染上霍乱,死亡何尝不是解脱。临死前,妻子凯蒂乞求他的原谅,瓦尔特用尽最后仅有的力气,说道:
(注:《挽歌》的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结下了怨仇,狗发了疯病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会死去,但是人活了过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
凯蒂绑架了瓦尔特的爱情,但是他却给两人选了一条不可回头的路,那句话道出了他对人生的叹息与讽刺。这一场爱的独角戏,以瓦尔特的去世黯然落幕,曲终人散,从此天各一方。
爱情真是奇怪的东西,我爱你,而你却爱着他,一场无力的角逐,无人能幸免。妻子凯蒂明明知道丈夫瓦尔特深爱着自己,可惜,丈夫无法住进她的心里,始终不能成为她的意中人。
女人是用耳朵恋爱的,而男人如果会产生爱情的话,却是用眼睛来恋爱。——莎士比亚
文中写道:
那样一个深情且具有魅力的男子,长相谈吐皆与自己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凯蒂陷入情夫查理的甜言蜜语,床笫之欢中。她觉得这热情似火的情感,就是真正的爱情,此刻的她犹如飞蛾扑火般坚决。
然而,当虚情假意遇上现实,原来一切都是假象,查理爱的只是他自己。曾经她以为的真爱,她离不开的人,到头来竟是闹剧一场。
凯蒂经历了霍乱,眼睁睁看着鲜活的生命离去,甚至看到因霍乱而死的人的惨状,看到修道院里的嬷嬷,她们放弃一切,来到千里迢迢的异国,竭尽全力拯救那些脆弱的生命。突然觉得,世间的一切都如烟云,不足挂齿,还有什么比好好活着相互谅解还要重要呢?
身处异国,加之铺天盖地的霍乱,人变得格外敏感脆弱,在灾难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微不足道,似乎在灾难面前,人更能看清一切,分清是非,虽然我不爱你,但是我愿意去弥补你珍惜你。
后来,终于完全看清情夫的虚伪善变,想加倍补偿眼前人。她终于慢慢发现,她的丈夫是多么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可惜,她还是不爱他。文中写道:
据说,每个女子的一生,都会遇到一个教她爱的男子,可惜,她不爱他,他始终无法陪伴她走到最后。
对于丈夫的离去,凯蒂深感悲痛,但是这种悲痛是对熟人离世的悲痛,不是爱情。爱情啊!真是个捉弄人的玩意,如果瓦尔特和凯蒂是两情相悦的,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存在。只可惜,爱情向来与感动无关。
小说的最后,凯蒂和父亲离开伦敦,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她了,而是一个不惧风雨、展望未来的她。
在爱情、虚假与死亡的深渊中挣扎的凯蒂,经历了幻灭与生离死别后,终将生活虚伪面纱从她的脸上揭去,蜕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从此踏上了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毛姆《面纱》
毛姆的作品一直是自媒体喜欢的选题,无论是闪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是更现实的《人性的枷锁》,都能为困惑的现代人提供慰藉。
中篇小说《面纱》也不例外,随手一搜就能看到诸如“美丽的女人能不能得到幸福”“独立,才是一个女人最好的活法”等等“鸡汤”味道满满的标题。
实际上,《面纱》是一部真实到残酷的小说,小说虽然采用女主的视角,但内核与女人无关,与爱情无关,就跟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看似写爱情,实则写人生。
女主人公凯蒂揭开爱情面纱的同时,也揭开了人生与自我的面纱。
爱慕虚荣的凯蒂因为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沃尔特。
沃尔特是个细菌学家,凯蒂和他毫无共同语言。
凯蒂和沃尔特来到香港,耐不住寂寞的凯蒂爱上了风流倜傥的有妇之夫汤森。
沃尔特发现了凯蒂的出轨,盛怒之下带着凯蒂一同去了正在流行霍乱的湄潭府。
沃尔特一头扎进了当地的抗疫研究工作,丢下凯蒂自生自灭。
凯蒂拜访了修道院,在那里,看到了被遗弃的孩子们和忙碌的修女。
在修女的感染下,凯蒂也投入了救助工作。
通过修女的口,凯蒂知道了沃尔特的另一面:他不惧危险,为病人治病,对人友善温柔,备受修女赞美。
这期间凯蒂也和沃尔特缓和了关系。
可是凯蒂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是汤森的。
凯蒂不愿隐瞒,如实告诉了沃尔特。
沃尔特失望至极,在实验过程中感染了霍乱而亡。
凯蒂离开湄潭府,去了香港,辗转回到了英国。
母亲去世,凯蒂决定和父亲一起赴巴哈马群岛任职。
毛姆的小说可以归于“成长小说”,但凯蒂的成长却不仅仅表现为爱情方面,主人公对爱情的认识是伴随对人生认识的过程深化的。
凯蒂因为“社会时钟”而结婚:到了该嫁人的年龄,就嫁了。沃尔特只是那个合适的年龄出现的人罢了。
而对沃尔特来说,凯蒂也算不上什么真爱,他对凯蒂的求婚更多是出于外表。
凯蒂长得美,美貌既是祝福也是诅咒。
沃尔特因为凯蒂的美貌而求婚,汤森也是出于此而做凯蒂的情人。
一旦人们发现自己对美的东西无法占有,就生出毁灭的念头。
当知道凯蒂出轨,沃尔特因爱生恨,带凯蒂去瘟疫之地送死。
沃尔特的确对修女友善,忘我工作,不惧怕死亡。
但沃丁顿看的透彻:沃尔特并不是为了慈善、信仰或者追求事业才这么做。
他纯粹是寻求解脱。
小说中的沃尔特和凯蒂之间远没有改编的同名**那样温情。
沃尔特自始至终都没有原谅凯蒂,他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死的那个是狗”。
这句话出自《一只疯狗之死的挽歌》,这首民谣一样的小诗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遇见一条流浪狗,对其和善有加。
然而狗却发了疯咬了好人。邻居纷纷咒骂这只狗丧失了理智,认为好人会死。
但奇迹发生了,好人的伤口愈合了,死的那个是狗。
沃尔特对凯蒂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好人”,认为自己委屈;而另一方面,看到凯蒂投入修道院的工作也深受触动,对自己受害者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动摇。
凯蒂对沃尔特的感情也很复杂,对沃尔特加深了解不意味着凯蒂发现了沃尔特的美好而重新爱上了沃尔特。
直到沃尔特死,凯蒂爱的依然是汤森。
对得不到的东西,人们要么毁掉,要么安慰自己这个东西不好,配不上自己。
在湄潭府,凯蒂想象着汤森的油腻,啤酒肚,皱纹等等。她对汤森的唾弃是她想象的结果,是求而不得的退而求其次。
《面纱》的真实在于,无论凯蒂在湄潭府把汤森想的多么不堪,回到香港见到真实的汤森,
发现眼前的汤森身材很好,外貌英俊,眼睛闪亮,依然那么光彩照人。
凯蒂一面鄙视自己,一面和汤森上床。
这也许是爱情面纱下真实的样子,不管多么理性的分析,内心多么鄙视自己,身体却还是遵循本性。
很多人痛恨自己的过往,痛恨自己的拖延与懒惰,尽管在心里反思了一千遍,行为上却依然故我。
一位网友说的好:“我们一边鄙视自己,一边继续生活,深陷泥潭,心照明月。”。
瘟疫横行的湄潭府,揭开了生活残酷的面纱,却并不能帮助凯蒂找到人生价值与意义。
凯蒂并没有修女的信仰,可以说,她去修道院工作是一种逃避和麻痹。
内心安宁的人,不是因为外在因素而安宁,或者说,人们无法从外界寻找内心安宁。
这种安宁需要自己去寻找,每个人的本性也需要自己去挖掘。
正如沃丁顿说中国的“道。”
不管从哪里寻求,“有了道,你还是什么也没得到。”
因为“道终归只有一条,可它不通向任何地方”。
人生的魅力在于充满了无限可能,连每个人自己都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找到了“道”,那么“道”一定通向坟墓——人生的终点,人的终极必然性。
凯蒂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而是因为沃尔特的死得到了抚恤金。
但她认清了自己:脆弱、孤单、需要爱。
认清自己是接纳自己的开始,也是变得更好的前提。
凯蒂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对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她不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因为面子而催婚,对孩子,她的期待是:
认识自己之后凯蒂做出了改变:既然自己渴望爱,那就好好待父亲,让父亲重新喜欢上自己。
这一次,她的选择不是出于社会压力、虚荣或者逃避,而是“有希望,也有勇气”。
凯蒂已经能坦然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愚蠢、不幸,接纳自己的过去,因为”这些并非一概徒劳无益”,而是帮助她走上那条路——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路。
图:**《面纱》剧照
《情迷佛罗伦萨》((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4Q9XVDHSDpAWhXPGxG-bA
提取码:nb6r书名:情迷佛罗伦萨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俞亢咏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
页数:128
内容简介:美艳动人的玛丽•潘顿一年前失去了她深爱的浪荡子丈夫,好在丈夫因为车祸死得早,还为她剩下了点财产,加上她手头的一些珍贵首饰,倒也足可逍遥度日了。埋葬了丈夫,清理完家产后玛丽来到佛罗伦萨,租下近郊小山上的一幢美丽的古董别墅休养身心。玛丽多年的仰慕者、“大英帝国的建造者”埃德加爵士多年来飞黄腾达,即将荣任孟加拉总督,在受命前特地赶来佛罗伦萨向她求婚。但是一天深夜,只不过由于玛丽的一时情难自已,却导致了一出梦魇般的暴力事件。危急关头她不得已求救于声名远播的浪荡子劳利•夫林特,而通过他,她终于认识到否定了爱情——以及包蕴于其中的所有激情与冒险,也就等于否定了生活和生命本身。
毛姆最为成熟的小长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对人性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
作者简介:威廉·萨姆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毛姆是一位成功的多产作家,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里都有建树。不过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 毛姆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人性的枷锁》(1915)在其去世前的销量就已超过了一千万册。除长篇外,毛姆还是一个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一百多部。1946年,毛姆设立了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 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国尼斯去逝。
前言:
一谈到毛姆,人们都会想到他的《月亮与六便士》。确实,这是毛姆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我接触的第一部作品。毛姆总是喜欢挖掘人性,挖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肯承认的懦弱与卑微。毛姆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讲故事。他对人性有敏锐的洞察力且擅长聪明地讲故事吸引读者,而且不忘低调刻薄的嘲讽世人,却不忘自己的情怀。毛姆的作品可能没有特别大的格局,但是他对日常生活和对人生都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觉,他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特别真实生动,而且都极具复杂性,其实是对每一个人人性的探索和挖掘。
正文:
《面纱》的书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面纱》讲述了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基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基蒂开始悄悄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瓦尔特发现妻子的不忠后,孤注一掷,开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报复计划:基蒂必须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地,去平息一场正疯狂流行的霍乱瘟疫。在异国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英国家乡的舒适。生活中充满了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基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小说中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层面纱。基蒂的面纱,是虚荣。她追求感官愉悦的爱情。她像所有涉世未深的少女,想拥有一段所谓浪漫的爱情,拥有一个英俊潇洒、善解风情的完美情人。基蒂面纱的背后,是虚荣,是肤浅,是庸俗,是愚蠢。她是骄纵的,任性的,连婚姻大事都草率对待。费恩的面纱,是不解风情、沉默寡言。费恩面纱的背后,是一个高贵的灵魂,拥有奉献的精神,哪怕所奉献的对象只是异国他乡的陌生人,他也出于医生的救死扶伤之心,尽心尽力地默默付出。费恩是一个白求恩式的人物。刚开始两人的相处,基蒂不断地从费恩身上寻找他并没有的东西,结果只能是一次次失望和误解。英俊外交官的面纱是富有魅力、懂得用甜言蜜语讨女性的欢心,面纱背后是虚伪自私,只是个流连于风月场的花蝴蝶。基蒂在这种人身上寻找爱情,只能是被愚弄欺骗,自取其辱。外交官夫人的面纱,表面是优雅得体,是英国人在上流社会中富有盛名的名媛,面纱背后却是一个为了维系别人眼中完美婚姻的自欺者。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遇见了解,最能给孤独的灵魂带来暖意。《面纱》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两人最终因了解而相爱,但却为时已晚,费恩因为霍乱失去了生命,爱到结束时才真正相遇。对基蒂来说,刚刚得到一生所爱就要经历永别,这也是她任性盲目的代价。基蒂也因为这场爱情获得了成长,只身回到英国,以费恩遗孀的身份抚养费恩的遗腹子,同时继承费恩的慈善事业。对基蒂来说,最幸福的事情也许就是:你走后,我便活成了你的样子。
如果说这是一部写人性的小说的话,我觉得它其中写到爱情的观点、讨论真的是很精辟。比如“ 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却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不了。”确实,一个人最无奈的大概就是爱上一个永远不会爱你的人,即使到了最后,基蒂也没有爱上瓦尔特。一个人很难接受自己深爱的人不爱自己,但爱不是感激,不是有付出就有回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生活总是蒙着面纱出现在你眼前,你想揭开它很容易,但是揭开之后呢?你是否有勇气面对明天,是否偶尔也会后悔揭开了这神秘的面纱。生活原本就是平淡庸俗的,我们揭开面纱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曾因愚蠢而犯下的错,和那些不得已经历的磨难,或许并非没有意义,它让我们看清了那条本就存在,却一直被心灵的雾霭遮住的路,并会心怀悲悯的一直独自走下去。
结语:真正的安宁只能从灵魂中求得。
书中佳句摘抄:
1、“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他说道,“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2、记住,分内之事、举手之劳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赋予你的责任,就像手脏时要洗一样理所当然。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而为一,你就将是崇高的。你将享受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
3、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心上都有缺口,呼呼往灵魂里灌着寒风,我们急切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恰恰是一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你填不了。
4、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5、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这是传记作家特德·摩根对毛姆人生履历的总结。
毛姆自身的经历就为人提供了无数的段子,而他自身又是一个讲段子高手,他把那种“我有一个朋友”式的小说写得高雅而富有意蕴。所以, 我有补充:毛姆,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段子手。
在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狄更斯的时候,我抱有非常的兴趣谈论一些作者的个人生活(文后有链接)。对于毛姆,一个伟大的段子手,我却少了一些谈他自身轶事的兴趣,我就谈谈我读过的毛姆笔下的那些段子:
《毛姆短篇小说集》 《人性的枷锁》 》《月亮和六便士》《刀锋》《面纱》《毛姆读书随笔》 《巨匠与杰作》 《寻欢作乐》《作家笔记》
毛姆在年轻时就有一个非常坚定的想法:世界那么大,我一定去看看。生活不能只在伦敦西城区,还有远方。后来,他去了俄国、去了远东。在新加坡一个岛上,差点被淹死,结果老而弥坚地活到91岁。
所以毛姆绝对是一个既有事故又有故事的人。
“我从没有说我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我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人物才好动笔,不过我总是运用想象力、创作力以及戏剧感,把素材变成我自己的东西。”
有好故事不容易,把故事讲好同样不容易,伟大段子手的另一种能力就是把故事讲好。毛姆的短篇小说大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这种叙述风格就最能体现段子手的风格,让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一种听故事的状态。
叙述者并非小说的主角,所以要懂得克制,负责提供视角,推进、引导故事的进展,绝不能喧兵夺主,尽可能让位于故事的主体,这种未经渲染的讲述才显得真实可信。显见幽默睿智但绝不卖弄,故事耐人寻味但作者不予置评。
我可以给你讲段子,但是我不会给你捏造段子;我跟你吹水 ,但不会跟你吹牛;我跟你讲东讲西,但是我不会跟你说这好那坏。我负责讲得有意思,你们自己去想意义。
毛姆不仅出入上流社会Party,还通过各种海淘,他确实淘到不少宝贝,他将每一件打磨得光彩熠熠。Kindle上的《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共有23个宝贝,不打折,不包邮,不包退换,好评率如潮。
如果您对好评率表示怀疑,那么可以听听马尔克斯的评价: 毛姆写出了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或许是我所了解的最优秀的,富有自己特色而高雅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不带任何喧嚣。要写短篇小说,它们就是楷模。
说它是毛姆的成长,是因为这部小说带有自传性质,而且小说主角处于少年和青年阶段,它被人归类为成长小说,如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也曾被视为此类。《人性的枷锁》被列入亚马逊推荐一生必读的一百本书之列,由此也可见这本书具有予人启迪的意义。
说它是毛姆的长成, 是因为这部小说成就毛姆伟大小说家地位的基石。虽然此前,毛姆在戏剧创作上已经取得一定的声誉,也出版过其他两部小说,但是还不能称他伟大作家,《人性的枷锁》算是他作为小说家真正的成名之作。
毛姆在《作家日记》中还这样写道:舆论大多把《人性的枷锁》算作我最成功的作品,它的销售额说明依然有很多人读它,而它是三十年前出版的。
100多年过去了,依然有很多人在读它,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在我个人心中的地位超过《月亮与六便士》,至少它离我不像月亮那么远。
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在情感上总是深厚一些,还有包括很多看似琐碎的,但却实真实的生活片段,宵小却耐人寻味,甚至让人感动。举一例:年轻的母亲刚死,小菲利普抱起母亲的衣服,把头埋在里面,寻尝母亲的味道。胜过无数眼泪的表达。
我认为菲利普身上的枷锁主要有宗教信仰的枷锁、爱情的枷锁、人生意义的枷锁。
收养他的伯父是牧师,打算把菲利普培养成他的接班人,伯母也是虔诚的教徒。菲利普上的中学是教会学校,校长曾特别器重他,想培养他成为牧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宗教的枷锁自幼就牢牢地绑缚在菲利普身上,可他最后挣脱宗教的枷锁,获得思想上的自由,曾经深深的罪恶感灰飞烟灭,他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感。
在宗教占据统治地位的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欧洲,一个牧师家庭成长的年青人想要摆脱宗教的束缚,不只是精神上的勇气,还需要思想上的智慧,这并不容易。很多伟大的作家,尽管心中存有疑问,但是终究不敢背叛上帝。
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的爱情,可以说是一种虐恋,既轻视又狂恋,既清醒又迷醉。在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折磨中,菲利普到底获得什么样的感官刺激,才让他不肯放手。倘若米尔德里德不是那么极端,很难相信菲利普最后能从这段感情中解脱。这个枷锁的解脱,他是被动的。
这是耐人寻味和可以反复思考的,也可以给身陷苦恋中的人一些借鉴。我认为凡是恋爱中饱尝痛苦难以解脱的人,其自身性格上必然存有一个大大的弱点。
人生意义的枷锁不像前面两种具体地加于其身,所以说其带来的精神的痛苦不确切,但是菲利普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特别他把去西班牙旅行当作人生求索的一次涅槃,很长时间里他都坚定认为: 这些尚未体验过的经历会带来些什么他还没无从知晓,但他觉得一定能在其中获取力量、找到目标,从而向更遥远、更陌生的目的地前进,去迎接、去参悟这世上的种种神奇。
如同现在的我们很多人口中所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菲利普就那样渴盼他的诗和远方,寻找他人生的意义。最后,他从一块破地毯上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他获得了一种观念 “生命没有意义” ,他看到 在这世上,最为珍贵的是寻常。
菲利普参悟了这些,才使得他放弃了去远方的执念,欢喜满满地拥抱眼前的苟且,而这时他眼前的苟且成了鲜花怒放、美不胜收的乡间小舍。
菲利普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曾几何时我们年轻人中,人人喊着要去看世界,个个喊着要去远方,仿佛我们所有人的幸福都在别处。可朴素的真理却是:终究一生,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我们该在脚下的地方找寻幸福,制造快乐。心中若没有诗意,去了远方看了世界又如何?
究竟是要仰着脖颈欣赏暗夜里顶着的明月,还是要低下头颅捡起道旁的一枚闪着寒光的六便士银币?菲利普放弃了绘画的艺术追求,转而去学医, 他这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出了选择。
促使菲利普下定决心的是美术老师福瓦内对菲利普说的一番话: 如果你问我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我会建议你咬咬牙,下定决心干点别的试试运气吧。听上去也许艰难,但我告诉你吧,我愿意拿世上所有的东西去换取一个机会, 一个能让我回到你这么大的年纪,遇到一个能给我这样建议的人,并且乖乖地按着他的建议来的机会。
这句话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依然振聋发聩。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是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啊!
我们都不吝给人喊加油,却很难有勇气给人泼冷水,这缘于我们的爱得不够真诚,或者我们的头脑缺少智慧。
我们追逐热点、逡巡头条、觊觎首页,喜欢被点赞,喜欢被喜欢。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怀着叶公好龙般的喜爱,付出浅尝则止的努力,胸无穷经通典的本领,却心怀一夜暴红的念头?
将《人性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做些对照特别有意思。
《人性的枷锁》讲的是年轻人怎么离家到社会上经历成长,从追求艺术到放弃 ,从渴望远方到找到心中的乡间小舍,从追求伟大到珍惜寻常。
《月亮与六便士》则讲家境丰裕的中产阶级大叔,忽然一天,觉得一刻都不能苟且了,必须要寻找诗和远方,否则活不成了。他抛妻舍子,背井离乡,不惜众叛亲离,甘愿食不果腹,忍受孤独。他过着犀利哥的生活,怀着夸父追日的执念,不成魔不成活,最后完成神作人也没活了,不过对他来说活不活都无所谓了。
书名中有月亮,可我在阅读这本书总是感觉到太阳的灼热。即便斯特里克兰被饿得奄奄一息的时候,你仍能感觉他心中的火焰依旧高炽。毛姆的本领体现在,把这种小火苗保持得非但生生不息,还愈发高涨,最后一把熊熊大火,让主角在烈火中完成他用生命对艺术的祭奠。
我被这种炽热融化,为之感动、惭愧。但是,当心中烈焰冷却后,我在怀疑人生之前,先开始怀疑自己,我能多大程度学习斯特里克兰,与之为伍?
月亮高高在上,没有它我们也能活,但是毫无疑问少了美丽,甚至是最美的东西。因为高远,所以很多人从没有想过要去拥抱它,但是也有人不放弃,最后登上了月亮。这种敢为别人所不能为之事,才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而这部作品就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伟大的精神,这部作品也因此被称之伟大作品。
毛姆自己一辈子都对宗教、玄学、哲学都抱有研究的兴趣,他想找到证明或让他信服上帝存在的理由,但是终究他没能找到。
《刀锋》这部作品带有玄学的意味,主人公拉里就是去印度找到了似乎参悟人生要义的神祇。说实话,我没有看明白拉里所持的宗教观念。
对此毛姆自己也似乎未能尽然阐释清楚,或许他自己也抱有疑问。因此他才说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我们可以从更宽泛的层面上去理解,就会容易一些。拉里为了探寻人生奥义,他读书研究、去看世界,为之舍弃爱情、成为行游之人。他为此放弃现实可以预见的幸福,就是为了找那把解读生命的钥匙。
拉里的行为让常人难以理解,但是他身上呈现出的宁静通达却有着非凡的魅力,你不肯定他找到了那把钥匙,但是你他的确拥有某种令人神迷的东西。
与拉里截然相反的是艾略特,他的一生至死不渝的追求就是要活在上流社会的餐桌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为一次不受邀请的宴会耿耿于怀。
小说中其他人物角色各有人生选择,各得其所,各归其命。女主角伊莎贝拉看似现实中的赢家,但是她的内心有着巨大的空洞,这是她一生无法填满的。
出世入世哪种人生更幸福,无有定论,冷暖各知,人生貌似选择多多,可回头一看几乎都是一条道跑到黑。
有人说毛姆轻视女人,或对于婚姻抱有敌意,因为他的性取向所致。我在上述两部有关婚姻的作品中并没有看到支撑这种评价的言论,至少《寻欢作乐》中他对罗西是欣赏和推崇的。
《寻欢作乐》提供了一种有争议的价值观,在世俗眼里,罗西婚内出轨,是感情不专、生性风流的女人。可在毛姆的眼里,却是截然相反的,她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人,她个性的美胜过她的美貌。
罗西寻欢作乐,追求真爱,很长时间她是带着面纱的,直到小说离开故土,去国外,她的面纱才算揭去。
有人说罗西的原型是毛姆曾求婚被拒的苏·琼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小说了解毛姆一直不能释怀的唯一女人是什么样的, 还有毛姆持什么样的三观。
此外,毛姆似乎有借助男主作家德里菲尔德这个角色,对文艺圈进行嘲讽的意图。毛姆被冠以毒舌的称号,通过此书也可以看出少许,不过这本小说中充其量是嘲讽。这也为该书提供了噱头。
《面纱》是毛姆游历中国后写的作品,其中风景描述带着中国风。最为称道的是他将景物触发人物内心的波澜写得富有哲思,意蕴悠长。小说中还引用了道德经,由此可见毛姆的学识。或许让中国读者稍感遗憾的是,在他眼里塌鼻子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丑。
《寻欢作乐》主要呈现一些价值观,那么《面纱》则着重在女主内心描述上,大量的内心戏描写尽显功力。类似以女人为主要叙说对象的小说,在毛姆作品中并不多见。
跟女主的内心描述相反的是,对于男主几乎没有心理描写,因为小说是以女主为视角的。可男主的一番话可以宣示他的情感,一开始就带有苦情。
“我对你不抱什么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
凯蒂确实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她历经痛苦后,得到了拯救。现实生活中,凯蒂这样的女人也是比比皆是,却无药可救。
通过《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就可以了解,毛姆从小就爱上读书,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他。他读书多,多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真正称得上穷经通典。
《毛姆读书随笔》中的文章比较简短,大略谈到他所读过的文学作品,谈了英国、俄国、美国文学,列出了一些值得一看的书单。书的结尾写到: 那些不读书的人,无所可思,无所可言。
所以,可见读书是一个伟大段子的必备基本功。
《巨匠与杰作》这本书谈了十部他认为最伟大的作品,不光评点了作品,书中还饶有兴趣地八卦了福楼拜、司汤达、狄更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些秘闻,让这本书成为文学圈最八卦的书。
抛开书中关于大神的个人段子,这本书同其讨论的经典一样成为了经典,是文学评论的典范之作,对于读者而言实在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文学指南。
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也是一部文学指南,也获得较高声誉。不过我认为,《巨匠与杰作》跟它相比,要有趣的多,也更容易读懂。
毛姆有着非常高的文学品位,但他在评点作品时不拿腔拿调,而是用极为平实的语言来解读作品,使得这部评论读起来有小说般的快感。
从十八岁开始就养成岁开始记录各种创作素材的习惯,七十五岁时,毛姆打开了他的写作素材仓库,整理出版了《作家笔记》,向世人展示他创作的秘密。
最大的秘密是,这个伟大的段子手曾付出过巨大的努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什么样的司机
狄更斯为何拥粉无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