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十位古典音乐家都有谁?

你最喜欢的十位古典音乐家都有谁?,第1张

古典音乐家气度不凡,人们都说,喜欢肖邦,是因为他拥有10%的音乐才华,和90%的颜值。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个音乐家,肖邦的颜值在作曲圈名列前茅,20岁的他更是拥有“盛世容颜”。按现代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闻名于世的超好看钢琴家。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这是27岁的勃拉姆斯,一身透露着贵族气质,却也藏不住眼中的忧郁、深情。作为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和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音乐地位甚至和巴赫、贝多芬齐名,他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而帅气的他却终身未娶,只因爱上了老师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对于克拉拉的爱,他深深地藏在心里,直到离世。勃拉姆斯还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格什温George Gershwin他是美国第一位民族作曲家,在他仅有的39年人生中,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创立了美国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将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年轻的格什温也是一位帅气绅士,26岁时他写下了《蓝色狂想曲》,后来他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古典音乐,创造了爵士乐标准,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29岁的伦纳德,指挥家的范儿已经很十足了。他是纽约爱乐乐团有史以来第一位土生土长的音乐总监,拥有“桂冠指挥家”的称号。除了指挥,他创作的《西区故事》和《奇妙城市》等作品,成功地将古典音乐、爵士乐和音乐剧的风格相融合,成为了美国现代音乐的典范。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他也是古典音乐圈一位公认的高富帅,身高183,一双手横跨13度键盘,刚刚30岁的李斯特,仍然拥有20岁时的睿智、自信和疯狂。李斯特才华横溢,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为一身。从小他就下狠心把音乐事业发展到世界水平,又下功夫钻研钢琴演奏技巧,让他获得资深“钢琴之王”的美誉。

爱德华·埃尔加,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古斯塔夫·马勒,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古斯塔夫·马勒,莫里斯·拉威尔。他们的作品,色彩表现力极为丰富,还富于诗意。音乐也绚烂无比。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Sergeyevich·Prokofiev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苏联作曲家、钢琴家。普罗科菲耶夫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父亲是一个庄园管家,母亲会弹钢琴,他早年就显示出其音乐才华,三岁即随母亲学习钢琴。 五岁时,他就写出第一首钢琴小曲。六岁时,就创作了一首进行曲、一首圆舞曲和一首回旋曲。九岁时,他竟写出一部歌剧《巨人》。

1902年和1903年普罗科菲耶夫在作曲家格里埃尔底下接受家庭授课,在接下来的1904年初,老师就介绍他认识了格拉祖诺夫,后者立刻促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他的老师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里亚多夫。他在那里一直学习作曲,对位法,配器,钢琴和指挥直到七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毕业演奏会上独奏自己创作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安东·鲁宾斯坦奖。

1914年,他写的《斯基夫组曲》,以不协和音响而使这位二十三岁作曲家引人瞩目。直到1918年他一直留在俄国,不定期旅游还做过不少演出。

1918年十月革命之后的混乱时期,普罗科菲耶夫为躲避战乱周游世界。他取道西伯利亚、日本、檀香山,到达美国。但不久出现的财政危机使他1920年4月回到法国,1922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埃塔尔镇,1923年他又在巴黎与西班牙歌手卡罗林娜·科丁娜结婚,开始他的十年定居生活。

1927年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思乡之情日上心头,将他第一次带还回苏联,他在接下几年来穿梭于巴黎于莫斯科之间。

1932年,作曲家决定返回祖国,在苏联普罗科菲耶夫经历了自己的创作之春,他许多重要的作品就是诞生在这片大地之上。1941年他抛妻弃子,选择了25岁的女作家米拉·门德尔松(Mira Mendelson)同居。

1948年。他曾受到苏共中央谴责,把他同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称为“颓废的形式主义”,犯上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并被要求要注意作品的“民族性”。尽管这件事影响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健康,可是他到死也没有停止过创作。

1952年,普罗科菲耶夫恢复了在苏联音乐界的名誉,相继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获斯大林奖金和列宁奖金。1952年起他获得了国家津贴。1953年3月5日去世。

希望采纳!谢谢!

《伊里奇的哨卡》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4 黑白片 90分钟

苏联高尔基少年儿童**制片厂摄制

导演:马尔林·胡齐耶夫 编剧:盖纳吉·什巴里柯夫 摄影:玛尔加丽达·皮利希娜 主要演员:瓦列金·波波夫(饰谢尔盖)尼古拉·古宾科(饰柯里亚) 斯坦尼斯拉夫·留勃申(饰斯拉瓦)玛丽安娜·维尔金斯卡娅(饰阿尼娅)

本片获1965年威尼斯国际**节特别奖

剧情简介

影片开始,国内战争时期的三个巡逻兵肩背步枪向我们走来。随后,卫国战争时期的三个士兵并排在空荡荡的莫斯科大街上巡逻。就在他们消失在晨雾之中时,镜头一变,我们又看到三个人。不过,这已不是士兵,而是三个中学生:两男一女。他们背着书包沿着黎明的莫斯科河岸又走又跑,谈谈笑笑。

夏末的一个拂晓,谢尔盖急匆匆行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他刚从部队复员归来,事先未通知母亲,为的是让她感到意外高兴。谢尔盖的母亲是医生,妹妹刚中学毕业,他还有两个朋友:柯里亚在一工厂的实验室工作,斯拉瓦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三个朋友以独特的方式见面后,斯拉瓦在家为谢尔盖接风洗尘。

新的一天开始了。谢尔盖来到他父亲工作过的工厂上班。同一时间,柯里亚走进了自己的实验室,斯拉瓦则坐进了自己的驾驶室。他开的吊车系着个大铁锤,专拆除旧房子的墙壁。这样,三个朋友早上一起走出院门去上班,晚上一起在院子里、大街上、街心花园、河堤岸边散步交谈。有时他们也加入其它青年的跳舞行列,遗憾的是,斯拉瓦因有家庭拖累,常被妻子“请”回家。

一天,三个朋友在追赶电车时,柯里亚慢了一步,跳上了第二节车厢。买票时,他顺便掏出一个苹果送给售票员卡佳。这使卡佳深深地记住了他。谢尔盖也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一漂亮姑娘,但不曾交谈。

转眼已是初冬。一天,谢尔盖在柯里亚给他介绍的女友家过夜。早上起来,心情不快,走到大街上,抓起积雪狠劲地擦脸,仿佛要把头天晚上的羞耻洗掉似的。斯拉瓦最近也很烦躁,开着吊车耳边却总是响着和妻子吵架的声音。家庭琐事使他们开始闹矛盾,也许会发展得更糟。

新年过后,谢尔盖病了,柯里亚和斯拉瓦前来探望。他们就生活的意义热烈争论。谢尔盖羡慕柯里亚生活轻松愉快、丰富多采。而自己不管是工作,准备高考,还是参加社会活动,都总是提不起劲,虽然生活按部就班,但没有意义。柯里亚则表示:“关于生活意义的大道理”他在中学时就听腻了。他要的是“生活,而不是消耗生命”。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宽阔的莫斯科街道利落干净。“五一”节这天,大街上彩灯高悬,彩旗飘扬。人们身着漂亮服饰,拿着彩旗,花束,扛着各种丰硕成果的模型,举着标语牌,兴高采烈地参加劳动节游行。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穿过红场,在列宁墓前走过。突然,谢尔盖在游行队伍中意外地发现了那位相遇而未曾相识的姑娘。柯里亚灵机一动,请姑娘的同事替他抬会儿地球模型,使得谢尔盖有机会同姑娘交谈。队伍仍在行进,谢尔盖和姑娘走在一起惬意无比。他们走着笑着,无意中姑娘把手中的气球放入空中,顿时天空升起一大片气球,色彩斑斓。气球在空中飞,人们在地上行,天上、地下到处呈现一派节日的欢乐景象。谢尔盖和阿尼娅(此时他已知道姑娘的名字)走出游行队伍沿着莫斯科河岸漫步,暮色中他们走进挤满节日人群的街心花园,傍晚时来到大街上,同欢乐的人们一起观看节日焰火,呼喊“乌拉”。

斯拉瓦又和妻子吵起来了。当谢尔盖和阿尼娅分手回到家时,只见斯拉瓦一人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翻着单杠。斯拉瓦表示要和妻子分手,但保证付给她和儿子生活费。

节日过后,人们又开始了正常工作。柯里亚总是忙忙碌碌。在食堂的饭桌上同工程师瓦西里耶维奇和契尔诺乌索夫一边谈着工作,还不时地向瓦丽亚解释着什么。谢尔盖和阿尼娅经常约会,斯拉瓦则离开妻子,暂时搬到柯里亚的房间来住。

转眼又到了夏季。谢尔盖考上了大学。高兴之际,约阿尼娅来到普希金艺术博物馆参观青年美展。不料在此碰到阿尼娅的丈夫,他们虽已关系破裂,但还未办离婚手续。当阿尼娅第一次把谢尔盖领到她家时,谢尔盖才意识到他们父女间的深刻分歧。阿尼娅要独立,不愿回这个家,但又不能不回。阿尼娅的父亲给谢尔盖上了堂政治课,教他怎样做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谢尔盖对阿尼娅“头天晚上大喊大叫地从家里出走,第二天早上又回来说声‘早上好’”表示不理解也不喜欢。

一天,柯里亚下班正准备回家时被契尔诺乌索夫叫住谈话,他要拉拢柯里亚陷害瓦西里耶维奇,原因是老工程师说话直率,坚持原则,敢于给领导提意见。柯里亚真想给契尔诺乌索夫一记耳光,只因旁边没有证人,才未这样做。从此柯里亚陷入沉思:为什么有人要背后陷害人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卑鄙小人他很想和朋友交换意见,可他们各有各的事。三个朋友终于坐在一起了。柯里亚把自己的忧虑告诉朋友,谢尔盖则采用了柯里亚往日的方法:尽说俏皮话。柯里亚由于太认真,对谢尔盖不能理解,甚至怀疑他们的友谊开始动摇。但无论如何,朋友间总算进行了一次长谈。这又使他感到欣慰。一个夜晚柯里亚跳上电车,遇到售票员卡佳。姑娘发现他情绪低落,给予安慰。不久,待柯里亚再次上车寻找卡佳时,电车已换上自动售票机。柯里亚坐到终点站,心里无限惆怅。

综合技术博物馆的大礼堂挤满了人,青年诗歌朗诵会已经开始。谢尔盖和阿尼娅挤在一起,专心倾听。上台朗诵的青年诗人有沃兹涅谢夫斯基、叶夫图申科、阿库德让娃……他们的诗歌道出青年人的心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大礼堂里歌声、掌声、吵杂声、笔记声混在一起,透出解冻后的时代气息。

谢尔盖准备去参加阿尼娅的生日晚会时,妹妹无意中从旧书里翻出1941年的面包卡。于是妈妈讲起她当年丢失这张供应卡后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去郊区挖土豆喂养谢尔盖的艰难情景。谢尔盖来到阿尼娅家。这里聚集着阿尼娅的朋友,大家有说有笑,非常热闹。最后进来的是阿尼娅的前夫。带来的礼物是一大罐闷土豆。谢尔盖提议为土豆干杯,不想这引起别人的挖苦。一青年问谢尔盖要不要为青草干杯,并叫他趁早“别充当社会良心代言人的角色”。矛盾激化,一场争论展开。这批青年人认为当今社会没有什么“值得认真对待”。谢尔盖则郑重表明“革命,《国际歌》,战争,那些活着的和死了的战士,以及像我们大家差不多都没有了父亲这样一个事实,还有在饥饿的岁月救了我们性命的土豆……都应该认真对待。”说完穿上衣服离去。

谢尔盖坐在家中沉思,突然镜头一变,他面前站着一个卫国战争时期的士兵,身后的掩体里即将参加战斗的士兵们正在睡觉。他就是谢尔盖的父亲,父亲向谢尔盖讲述了他和同志们牺牲的那场战斗,希望谢尔盖更好地生活。当谢尔盖向父亲求教,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时,父亲说谢尔盖已23岁,而他牺牲时才21岁,所以谢尔盖的问题应自己去解决。

清晨,谢尔盖、柯里亚,还有刚刚和妻儿挥手告别赶来的斯拉瓦站在人行横道边上,车过之后,各人按自己的路线走去。这时,传来了他们各自的心声。柯里亚走向电车:“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将在一起……”斯拉瓦走向地铁:“我真幸福,除了家庭我还有你们俩……”谢尔盖走向公共汽车:“当你不感到孤独,有东西值得信赖时,多好……我在这人世上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这是我非常珍视的……”

莫斯科,红场上,三个年轻士兵手持步枪,迈着整齐、庄严的步伐走向列宁墓去换岗。

新的一天——星期一,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又开始了。

鉴赏

《伊里奇的哨卡》(又名《我二十岁》)是60年代初苏联**处于转折时期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影片摄成于1961年,1964年才得以与观众见面。影片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之作。四卷本《苏联**史》中写道: “没有《我二十岁》(原名《伊里奇的哨卡》),60年代初**的全景则不成其为全景”。本片摄于苏共20大之后的“解冻”时期,准确而细腻地记录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心理状态和时代氛围。片名本身也有一定含义。影片受到赫鲁晓夫的直接干预,被指责为“修正主义的集中表现”,是“反对神圣事物的战略武器”。迫于压力,编导不得不作修改,最后以中性而抒情的《我二十岁》为名上映。直到1988年苏联影协决定上映一批以前被禁映的影片之后,《伊里奇的哨卡》以其本来面貌在**之家举行了首映式。

本片主要表现60年代的年轻人(如今被称为“60年代人”)性格的发展形成,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在转变时期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影片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60年代初青年人的生活及精神面貌。

三个20岁的小伙子告别过去,投入新的生活。谢尔盖刚从部队归来,重新观察周围变化了的生活。他是我们常见到的那种循规蹈矩的小伙子。工作,恋爱,参加社会活动,温课准备高考。但更重要的,他还是个浪漫主义者,一个爱思考的人。他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想活得更有意义,但如何才活得更有意义,他带着这个问题向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牺牲时比他还年轻的父亲求教。

柯里亚可说是一个转变型人物。他活泼,随和,爱说俏皮话,充满生活乐趣。他工作出色,经常得奖。工余生活也兴趣广泛:看**,弹钢琴,跳舞,滑雪……对“生活的意义”这类问题早已腻烦。然而当生活中真正遇到问题,当有人拉拢他陷害好人时,他比谢尔盖还要严肃认真。他鄙视邪恶,痛恨小人。人为什么要陷害他人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人他百思不得其解,从而陷入苦恼之中。

斯拉瓦,三人之中最早结婚的小伙子。他的性格发展更多地是通过家庭生活来体现的。他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足球,但如今却没有时间看足球,更别提踢足球了。他希望多和朋友在一起,但又要照顾孩子。他被家务事缠绕,这就和他个人的追求、爱好发生了矛盾。斯拉瓦要保持自身原有的 ,又要保持和谐的家庭生活,也在探索解决的办法。

这三个性格各异,带有各自人生问题的小伙子被儿时的友谊结合在一起。如今虽然各有工作,各有所好,但闲时常在一起散步、聊天、探讨问题。他们共同构成了60年代勇于追求、敢于探索的青年一代群体形象。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阿尼娅。阿尼娅不接受父亲为她所作的安排,要求独立,表现了积极的一面。但在思想意识上她同谢尔盖相去甚远,她是另一个圈子里的人。因此尽管他们相爱很深,谢尔盖还是毅然离开了她。阿尼娅及其朋友体现了当时社会上令人不安的一种现象,即青年人对社会的怀疑,这也正是影片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主人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未来的求索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流动之中。而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正是胡齐耶夫剧作的艺术特点。

首先,影片在结构上采取开放形式。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没有煽情的动人故事。在淡淡的日常生活流中,蕴含着极为活跃的思想活动。片中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矛盾心理、热切愿望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发展,又在生活中得以解决。在没有中心事件、没有尖锐戏剧冲突的结构中,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是促进剧作发展的动力。从表面上看生活没有改变其日常节奏,但实质上却充满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从这一点上讲,该片虽产生于西方**创作的“非戏剧化”时期,但其弱化的戏剧性却不同于这个时期西方“非戏剧化”的创新形式。

在表现风格上,影片更接近于纪实风格。宽阔的街道,高大的建筑,上下班的人流,地铁、汽车、电车,拱型门的宿舍楼,到处可见的小书亭。冬天的雪,夏天的花,一年四季的变化,早、中、晚的活动。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莫斯科的日常生活,是活生生的现实,这就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们的距离。

在纪实风格的基础上,注入诗意的比喻,这是胡齐耶夫影片剧作的特点之一。著名**理论家弗雷里赫曾称胡齐耶夫的影片是一首“散文诗”。影片在表现日常生活的散文结构中注入诗意的概括和比喻。如影片中的五一节游行,诗歌朗诵会和谢尔盖父子会见的场面都具有高度的诗意概括,很能激发观众的情绪。此外,一些细小情节也透着淡淡的诗意。如谢尔盖清晨从一姑娘处出来,用地上的积雪擦脸,洁白晶莹的雪把头天晚上不体面的经历化成诗的比喻:年轻主人公经过怀疑和错误的折磨,正在获得新的信念。又如柯里亚看着已换成自动售票机的电车慢慢驶进车场,渐渐消失在铁门里时,惆怅之情油然而生。电车去了,仿佛带走了柯里亚未及获得的幸福。再如,雨夜过后,大街上水滩片片,男女主人公踩着积水你追我赶。入夜,两人在红绿灯的指示下同时奔赴幸福的约会。还有阿尼娅在告诉谢尔盖自己的电话号码时,上一层梯报一个数,把青年人的欢愉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察”是胡齐耶夫银幕表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该片的表现手法之一。用采访报导形式拍摄下来的、经过精心组织的五一游行场面同新闻纪录**的片断相结合,浑然一体。这组镜头的组合却是通过几个小孩爬在建筑物上观看游行的镜头来实现的。它既突出了“**观察”的手法,又显示了摄影机的报导功能。在谈到艺术结构的基本要素时胡齐耶夫说:“逐渐不断地观察是必须的。它不仅要给观众一种感觉,即对内在变化和外部变化过程的真正延伸的感觉,还要使细节、单个台词、心理活动、事件的最小的然而是核心的东西最大限度地构成并相互结合,逐渐表现出最重要的、共同而深刻的东西。”不难看出,整部影片不仅透出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青年人思想变化的观察,还透出作者对生活的看法。

影片有两个造型中心。其一是红场、列宁墓。五一游行队伍通过红场,而人们在心中有疑虑时也来到这里。影片结尾,当列宁墓的守卫者三人一组庄严、整齐地去换岗时,我们立刻想起影片开头国内战争时期的三个近卫军战士及卫国战争时期的三个红军战士。影片前后呼应,导演以出色的造型语言揭示出保卫列宁的深刻主题。综合技术博物馆是影片造型的第二个构成中心。这里曾是“解冻”时期人们的汇聚点。诗歌晚会再现了“解冻”时期的时代气氛和人的 。当时在此朗诵的青年诗人沃兹涅谢夫斯基、阿赫玛杜利娜、叶夫图申柯、阿库德让娃……后来都成为著名诗人。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影片中露面的不少人物,如主要演员古宾科、留勃申,在阿尼娅生日晚会上出现的塔尔可夫斯基、米哈伊尔一冈恰洛夫斯基,以及在片中偶露真容的胡齐耶夫,后来都成为著名**大师。

1、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代表作:《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代表作:《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3、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代表作:《降E大调辉煌大圆舞曲》《降E大调夜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波洛涅兹舞曲:军队》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4、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代表作:《第2钢琴协奏曲》、《第3钢琴协奏曲》、《第2交响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交响曲《浮士德》、《但丁》;钢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紫丁香》

导演;Pavel Lungin

主演:Лия Ахеджакова/Олег Андреев/Игорь Черневич/Евдокия Германова/Виктория Исакова

语言:俄语

制片国家/地区:Russian

上映日期:2007年6月22日

**《紫丁香》取材于俄国著名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生平、俄罗斯于2007年拍摄的彩色**《紫丁香》,紫丁香花贯串了整部**,并以此含义深远地表达了远离祖国的拉赫曼尼诺夫的思念故土之情;“紫丁香”原为其《歌曲集》(Op21)中第五首,是一首优秀的浪漫曲,后来拉赫玛尼诺夫将其改编成一首钢琴独奏曲,真的值得一听。

钢琴与乐队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编写了五首以钢琴与交响乐团演奏的作品,分别为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其中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旋律优美,成为脍炙人口之作,被**《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采纳为背景音乐。

钢琴独奏作品

钢琴独奏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共谱写了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交响曲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曾编写三首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乐对拉赫玛尼诺夫而言是失败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毁,直至他死后,整份乐谱被才发现收藏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中,至1948年才于美国作第二次公演以纪念拉赫玛尼诺夫逝世五周年。然而,第二交响乐及第三交响乐仍是较出名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编写多首交响诗,如:Isle of the Dead、The Rock、Symphonic Dances(交响舞曲)等。

声乐及合唱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亦有编写声乐及合唱作品,包括有弥撒曲Vesper Mass、The 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及The Bells。短歌Vocalise更被改编成不同乐器的独奏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361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