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爱情片?

俄罗斯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爱情片?,第1张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分享**的乐趣。

1、《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豆瓣86分,超2万人评价的爱情**。

火热、冲动、赤诚、无暇,用生命去捍卫的古典式爱情和尊严,大概已经失却并遗留在了那个时代。此片唤回了我对俄罗斯的热爱。

2、《纸兵》

豆瓣84分的冷门高分**。

影片用一个很大的背景,讲了一个并不那么大的故事,有些可惜了。不过六十年代初苏联的氛围营造得还不错,镜头的运用及场景的调度也很好。纸兵犹如牵线木偶,他想给整个世界予帮助,最后却毫无意义地被火烧死。

3、《最后一站》

豆瓣75分,超1万人评价。

海伦米伦演绎的实在是太棒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夫人,一个无奈的丈夫,一个独立视角看待一切的“秘书”组成了这个精彩的表演。我宁愿舍弃超人的智慧,放弃万人的敬仰只为求能够平凡而真实的爱。

4、《女倾慕者》

豆瓣77分的冷门高分**。

虽然是依据史料改编的素材,但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契诃夫,一个生动的时代,一份隐忍诚挚的爱。影片努力还原了一代文学巨匠契诃夫的感情经历。他们的爱并非轰轰烈烈,而是爱得内敛深邃。他们有很多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织。两人的爱虽无果却也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5、《潮人》

豆瓣81分的,高分**。

最后一场戏,万人街头合唱,明明是那么幸福那么开心看的我眼泪直流,美好到让人心碎。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选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复活》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

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

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著名作家 迟子建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作家 高莽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

参考资料:

http://book263net/20040330/00407872html

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 基督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 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 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 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 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 1984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阴 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 “啊,玛利亚公爵**!”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声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而极度悲伤之故。公爵**是他的女儿。)(457页) 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而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 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 “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 “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 (602页) 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让他们也能与我一样去体会这种深刻的崇高感,但,我发觉我们中国人除了讪笑外,谁都不会为你所表达的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动,他们顶多只会为一般的亲情和那些被嚼烂的爱情所感动和津津乐道,更多地是为金钱所鼓舞,所打动,他们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盖茨。(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们以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个日常用语,那都是字字珠玑的闪光的思想,如同书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个导致别素号夫的悲剧的女人: 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声那种不可动摇地确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的话里面寻找深奥的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626页) 安德莱·保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素号夫这两个人是托尔斯泰倾注心血,刻意刻画的两个光彩夺目的,非常有头脑的人物(其实,保尔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尔斯泰母系家族为原形的,托氏的母亲及母亲家族对托氏的遗传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安德莱保尔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玛丽亚公爵**则就是以托氏母亲为原形的),他们二人在书中的大段的独白和丰富的内心思考及反省,给予了这部著作以伟大和耀眼的光环,给予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类精神财富。我最喜爱看的正是这些大段的独白和思索,它们使我的精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响和制约(也许有人会指出这是个悖论,但我在这不想多费口舌,我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没有思想的人浪费唾沫)。有趣的是,比埃尔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安德莱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流亡在巴黎的经常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高谈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莱却不同,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莱的写照。只有他们俩人才谈得拢,其它的贵族则均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势利小人(当然除了头脑简单的罗斯托夫伯爵,这个以他的父亲为原形的人物)。托尔斯泰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反对封建制度,但也怀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当然不是站在其对立面去怀疑),我以前对他这种“晦涩”的思想很是不以为然,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观察了解及思索,现在仔细想想,他的思想和观点还真是太有远见,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濒死之躯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现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时还是新生婴儿的瑕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永恒的托尔斯泰!(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索尼亚拿着一个杯子经过大厅走进餐具房。娜塔莎从餐具房的门缝里瞥了瞥她,她觉得,她记得从前有一次,光线从餐具房的门缝里射进来,索尼亚拿着杯子走过。“是的,这完全是,完全是一样的,”娜塔莎想。(739页) 这个生活及心理细节怎么和我偶尔几次的心理活动那么相似。真是奇怪极了,托氏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这个非凡的人怎么能把这么微妙的心理细节用文字活灵活现地写出来呢?佩服佩服! 1984年12月1日 星期六 晴 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 帝王——是历史的奴隶。(864页) 人在江湖还身不由己呢,更何况在权位之上了,这就是“责任”,一般的时候,他必须得怎么怎么做,否则就不行,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甚至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种必然性,他必须得顺应某种法则行事。而他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作为历史的无意识工具的人的有意识的日常生活,从而构成了正常的人类生活及团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 1984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阴冷 第三卷的870页上有句法语有点意思:“Quos vult perdere—dementat”(意为:要谁毁灭——夺其理智) 卜富尔(887页注:“KLAPfuel”(1751—1827)为普鲁士将军,耶拿(Jena)战役后,入俄军服役,拟成1812年战役中俄国第一个计划)是那种自信得不可救药、不可改变的,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的真理。(911—912页) 正所谓:德国人的严密,英国人的冷静,法国人的魅力,意大利人的冲动,俄国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人的狡猾。哈哈,德国人是工程师,英国人是政客,法国人是戏子,意大利人是运动员,而俄国人则是乡巴佬(但这已是托氏及高尔基笔下的人了,而非现在的教育水准在全球占最高的俄国人了)。 好的统帅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质,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好的品质——爱,诗,亲切,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他应该是克制的,坚决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不然他便没有足够的耐心),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勇敢的统帅。上帝不许他有人性,不许他爱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足见天才的理论是早就替他们捏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有权力。战争的胜利不是决定于他们,而是决定于队伍中的那个喊叫“垮了!”或喊叫“乌拉!”的人。(917—918页) 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令我想起了一个突突然闪现于脑际的画面:一个人狼吞虎咽地撕咬着一整只鸡,可眼睛里却因为非常同情这只鸡的悲惨命运而流出了善良的眼泪(这不是鳄鱼吗)。但是吃鸡,对我们人类来说是重要的,所以人类的所有的道德、理论、艺术等等,都为吃鸡而捏造出来。可这一切的理论又有什么用呢?拿到鸡,你就只管啃吧,别的一切想法、理论等都是多余的。此外,以上的内容中亦可看出托氏一贯反对科学的方法,主张不是用人脑去想当然地发制造和发展一些原理,而是用“上帝”所赋予我们的顺其自然的直觉的判断力去从事一件重大事件。 “他(注:指你俄军统帅库图索夫)不会有任何自己的主张。他不会去计划什么的,也不会去做什么的,”安德莱公爵想,“但是他要听一切,要记得一切,要使一切各得其所,不会去阻挠任何有用的东西,不会许可任何有害的东西。他知道,有一种比他的意志更有力、更重要,——这是事件的不可避免的趋向,他能看见这些事件,能了解这些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在了解这个重要性时,他能不干预这些事件,能够放弃他的个人的意志,他的个人的意志是另有目的的。(1016页) 亦就是说人有天生的洞悉力,事物亦有它自己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人的意志之类的东西往往是受人的自身生理和心理干扰而使然,惹欲使事物有个好的结果,就必须“看见”这件事物的“不可避免的趋向”,成功的关键是看你能否适时地放弃你的那不可转移的意志。 (安德来语)“啊,我的朋友,近来我觉得活着是痛苦。我知道,我懂得太多。人不适宜尝试善恶的知识的果子……(1105页) 确实是种痛苦,人最好安安稳稳,浑浑鄂鄂,什么也别多想,如同鸡和猪似的,只管当前吃饱睡好,不要想它们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如此人方能幸福而满足地渡过他的一身。苦恼往往是有头脑的人自找的。 1985年1月14日 星期一 晴 第二集看完了,又在图书馆借了第一集,可惜的是此第三集是董秋斯译的,一些译名与我一直看的高植译文不一样,而高植的第三集又找不到,所以一时衔接不上,因此又在别处重借了高植的译本第三集。 安德来公爵再也克制不住他自己了,他为同伴们、为自己、为他们的和自己的错误,流出了深情的亲爱的眼泪。(本人注:因受重伤的安德来看到了他以前一直寻找的想与之决斗的为娜塔莎之故的情敌阿那托尔·库拉根因与法军作战而割断一条伤腿痛哭时而感慨万分) “同情,对兄弟们的爱,对于爱我们的人的爱,对于仇人们的爱(本人注:此仇人可能指情敌阿那托尔·库拉根),是的,上帝在世界上所宣传的,玛丽亚公爵**(本人注:邓安德来之妹),我没有了解的那种爱;就是因此我爱惜生命,这就是留着给我的,假如我还活着。但现在已经太迟了。我知道!”(1158页) 1985年1月15日 星期二 晴 “是的,爱,”他(指安德来)又十分清楚地想着,“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心情。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本人注:这句话可能翻译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内在的东西,可能应该译为“爱着上帝所创造出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各种表现形式中都能体现出上帝的存在)。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1305页) 这段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太深了。世界上真有两种爱吗?前者是存在的。后者呢,我早已从罗曼·罗兰、雨果等的作品中体会到了,但,似乎托尔斯泰阐述得较为深刻。我憧憬这种爱的境界。我觉得有这种爱的人是人间最崇高的人。这种爱即是博爱,它无须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出自于一颗善良本质的心。 1985年元月21日 星期一 多云 (安德来公爵临死前的感觉:) 他所感到的意识,是对一切人世的的事物的疏远,和身体的快乐的、奇怪的轻飘之感。他不着急,不焦虑,等待着他就要遇到的东西。那个严厉的,永恒的,不可知的,遥远的东西,——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和他靠近了,并且,由于他所感觉的身体的那种奇怪的轻飘,几乎是可能的,实在的。……(1391页) 哎—— 怎么说呢?死亡,对我来说即是意味着整个的结束,不单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仅仅是我的小小躯壳的结束,而是从我自身来看所有所有的结束,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结束,欢乐、痛苦、热情、彷徨、朋友、亲人、敌人、小时候有天晚上听到院落中的一声怪怪的虫鸣、第一次碰到那个令我砰然心跳的且永远再也不会忘怀的人、我们心中所经常惦记的、我们所为之痛不欲生的、所有所有的一切、阳光、月色、海洋、傍晚夕照中的残垣、晨风中独自摇曳的树梢、那句慰籍的话语、那支熟悉又动听的歌……整个整个的世界,地球、宇宙、我的日记、感觉、所有所有的秘密、所有所有欢乐和痛苦的源头,等等,全都消失了,如同消散的烟云,再也收不回还。值此之际,我不可能如同安德莱那样对以往美好的人世之事之情无动于衷,而任它远去,我可不相信那个永恒而严厉的主儿。我肯定会极其留恋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所有所有的世俗之事和世俗的感情。如同我现在正在一边写一边听的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那么迷人,那么令人留恋,那么使人不愿去想到死。 如果死亡是解脱的话,那么,它在解脱痛苦的同时,也将欢乐和美好葬送了。我可不愿意用一生的感动和欢乐作为代价,仅仅为了去换取那终究会成为过去的痛苦的解脱。不,我不愿意,这不值,非常不值!即便他,那个我不相信其存在的据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怪物一定要我去见他,但我也一定会象很不情愿被强迫打针的小孩那样尽我的一切力量去抗争去反抗,去大喊大叫。我可不想轻易地让那个东西将我带到永远也回不来的地方。 当然,当我的离去成为不可逆转时,我会非常伤心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记得看过一本记述斯特劳斯的生平的书,当他在爱人的怀中弥留之际,昏沉中断断续续地唱了最后的一支古老的德国民歌: 小朋友,小朋友, 我们现在 不得不分别了。 无论艳阳有多么美好, 可终也有 下山的时候…… 哎—— 活着,是一桩多么美好的事物啊! 现象的全部原因是人的头脑不能了解的。但是人的心里却有寻找原因的要求。人的头脑往往不考虑的无数复杂的条件(每个条件可以单独作为现象的原因),却抓住了最初看到的、最明了的近似原因就说:这就是原因。在历史事件中(这里观察的对象是人们行动的实质),最初的、最原始的近似物是神的意志,后来是那些处于最显著历史地位上的人们,即历史英雄们的意志。但是我们只要探究每一历史事件的实质,即探究参与事件的整个人群的活动,便会相信历史英雄的意志不但不曾***群的行动,而且他们自己是经常被领导着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除了这唯一的原因以外,没有而且不可能有别的原因。但是有些规律支配着事件,一部分规律是人们不知道的,一部分是可以了解的。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1398—1399) 或许有时,我们听着音乐,在周日家中书房的写字台前无所事事地翻看着早先的日记,或两本早已卷边磨损的旧书时,心中一种感念油然而

《伊尔库茨克的故事·[苏联]阿尔布卓夫》作品提要|作品选录|赏析

作品提要

20世纪中叶的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的安加拉河畔正在建造一座巨型水电站。瓦丽娅是工地小商店的女营业员,漂亮、泼辣,颇具野性且作风轻佻,被人称为“ ”。瓦丽娅企盼着英俊的掘土机手维克多能娶自己为妻。维克多顾忌瓦丽娅的名声不佳,与她的交往只是逢场作戏。一次偶然的机会,维克多的好友、作业班长谢尔盖与瓦丽娅相识了。瓦丽娅惊异地发现,谢尔盖是唯一一个在看**时没有利用场内的黑暗拉她的手并抚摩的男人。而谢尔盖则发现瓦丽娅实质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并喜欢上了她。当瓦丽娅的求婚再次遭到维克多的无情拒绝时,谢尔盖挺身而出向瓦丽娅袒露爱情。婚后的瓦丽娅成了一个全身心地在家照料丈夫和一双儿女的贤妻良母。谢尔盖想让妻子重回工地,瓦丽娅以为丈夫嫌家庭的经济负担太重,委屈地哭了。一个平常的夏日早晨,谢尔盖为抢救落水儿童溺水身亡。在失去了瓦丽娅爱情之后徘徊于走与留之间的维克多接替了班长的职务,他否定了用工资接济瓦丽娅的做法,提出帮助瓦丽娅真正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一个细雨潇潇的春日,瓦丽娅领到自己的第一份工资……

作品选录

第一部

……

工棚的画面暗下去。悠扬的音乐声起,也许这是雨点敲击屋顶的飒飒声。瓦丽娅的身影渐渐显出。她坐在床上,歌队围着她。

歌队你没睡吗,瓦丽娅通宵下着雨。贝加尔湖上空夏季暖风呼呼地响着,把乌云赶到安加拉河上空。

——早晨即将来临。七月十五号那个星期天的早晨……

——这是你独自在屋里度过的最后一个夜晚。

——明天开始的新生活,神秘莫测,等待你的又是什么

瓦丽娅(勉强听得见地)我不知道……

歌队你在干什么——你赶快回心转意吧,瓦莲京娜……因为你并不爱他……

瓦丽娅(轻轻地)我不爱吗连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有谁还能知道呢爱情……它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谁能告诉我(倔强地)为什么我记住了初见谢尔盖的那一天他走到我跟前,付了二十戈比,买了一盒火柴……后来我们认识了,我呢,突然相信,他会,他一定会对我说些不寻常的、动人的话。

歌队这一切真奇怪……

瓦丽娅当时我还是按照 惯,同维克多往来,可是心里想的却是谢尔盖,一直在想他……我是多么热切地期待着他的信啊,因为我知道,那是他写的信……

歌队这么说,你爱上他了

瓦丽娅也许是的……不……我不知道。

歌队你不知道尽管如此,你还是想做他的妻子

瓦丽娅(尖锐地)是的,我想,这有什么不好的他是个多好的人啊……我呢,一个人过日子已经腻透了。我精疲力尽了呀,老天……还有周围的这些调笑。我哪一点比别人差……而同他在一起,我会感到非常好的,难道不是吗……

歌队那维克多呢

维克多的身影在昏暗中隐约显出。

维克多瓦丽娅,你还记得我昨天晚上来看你的情形吗你不信我的话……(走近瓦丽娅,低声说)请你原谅我,瓦丽娅……

瓦丽娅我并不生气。

维克多没你我活不下去……我们离开这儿吧……哎,如果你愿意,我们就去登记……一切都照你的意思办。

瓦丽娅晚了,维金卡。我们的交往结束了。再见……

又剩下瓦丽娅一个人。

歌队破晓了,瓦丽娅……你看看窗外,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

——星期天,……七月十五号。

瓦丽娅我为什么觉得这样可怕我担心……他的朋友们会谴责我,会抛弃我们——只剩我们两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街上……而路人会在背后嘲笑我们……不,应当逃跑啊。

歌队晚了!你听见吗——有人在敲门……这是谢尔盖……要是你已经下定决心,那你就打开门,把手伸给他。

瓦丽娅我下定决心了!(大声地)是你吗,谢尔盖

(谢尔盖的声音:“是我!”

风琴奏起音乐。歌队把雪白的结婚礼服披到瓦丽娅身上。)

进来吧,谢廖沙……

谢尔盖站在门口,满身霞光。

谢尔盖我来接你了!!!

瓦丽娅太阳出来了

谢尔盖雨过天晴了。

瓦丽娅我们走吧!

谢尔盖我不是一个人来的,瓦丽娅……

风琴的乐声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手风琴悦耳、低沉的乐调。同谢尔盖在一起的有杰尼斯和津卡、谢尔久克、拉普钦柯、罗吉克、他的妹妹迈娅,以及两三个在挖土机上工作的陌生的青年人——他们中一个人拉着手风琴,另外一个人用吉他伴奏。

全体人员手上都捧着鲜花。

谢尔盖认识一下吧,这些都是我的朋友……都是挖土机上的。

迈娅我叫迈卡。我是罗吉克的妹妹……昨天刚从莫斯科来的……我已经升十年级了,是来他这儿做客的,您明白吗我生来还没有参加过婚礼……我可以吻吻您吗(吻瓦莲京娜)

谢尔盖我们走吧……

(一声惊雷)

你瞧——又是雨又是太阳……真莫名其妙!

谢尔久克打开伞!

哑场

婚礼的队列沿着大街,撑着伞,踩着水洼,在音乐的伴奏下行进着。

歌队一群快乐的人!

——他们急着上哪儿去呢

——还冒着雨……

——可爱的人们,难道你们还不知道,伊尔库茨克城边上,有一座奇妙的大楼——你进去的时候是个单身汉,而出来的时候,就成了一个结过婚的人。就像在童话故事里一样,对吗

——那还用说!只有这个机关,可以发给你们一张盖着公章的证明,证明你们是幸福的,从某年某月某日起,你们是幸福的。

——不过也有这种不幸的事: 有些人忘记了,这座大楼绝不容忍仓促的决定和过于冷静的盘算。

——如果你忘记了这一点,立即就会受到惩罚——你手挽着一个女人从大楼里出来,决不会想到从此你就成了一个不幸的人!

——遗憾的是,我不是一个发明家。否则,您知道我会想出一个什么机器这个机器要能透视相爱的人们,确定爱情的深度,然后决定允许还是禁止他们结婚。

——难道你们中没有人能发明这种机器吗这种机器很需要,非常需要,弟兄们!……

——不过,我们还是赶紧到瓦丽娅和谢尔盖的新房里去吃喜酒吧,那里已经在喊“苦啊!”正在喝得兴高采烈,我真担心我们会什么也吃不到。

出现婚礼喜筵的场面。手风琴在演奏音乐。坐在桌旁的人,唱着曲调缓慢的西伯利亚歌曲。这不是醉后的哼声,而是悦耳、庄严的歌唱,然后沉寂下来,各人默默陷入歌声唤起的思绪中。

谢尔久克唱歌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往事。

迈娅或者憧憬未来……

杰尼斯这首歌非常动听,确实有东西可以思考。(停顿)

拉普钦柯本人建议继续喝酒。

罗吉克我看可以。这项建议值得注意。

全体又快活地大吃大喝起来。

津卡大家静点!……你们叫嚷些什么……请让我说两句……

(相对地沉寂下来)

同志们!我们,地槽工地的女水泥工们,注视着你们挖土机的光荣劳动。我们知道,在挖土机上工作并不是那么轻松——你们需要的是休息、体贴和好伙食……在这种情况下,妻子的作用就特别大,因此,我向您呼吁,瓦丽娅,时刻记住这一点。

罗吉克为好伙食干杯!……

大家都笑了,碰杯,津卡的抗议声消失在一片欢乐声中。

拉普钦柯有人敲门!……(安静下来)

瓦丽娅请进……

拉丽莎上。

拉丽莎(站在门口)可以进来吗

瓦丽娅(跑到她身旁)拉丽斯卡……你来了

拉丽莎你不生气吗

瓦丽娅请你原谅我……别责怪我,好吗

拉丽莎既往不咎……

她们接吻。

瓦丽娅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拉丽莎,我的好朋友……

谢尔久克(激动地)罚一杯!(把一大杯酒递给拉丽莎,她一口喝干了。)够劲。(自我介绍)我是谢尔久克,斯杰潘·叶果罗维奇。请坐到我旁边来。

拉普钦柯有人敲门……又有客人来了。

紧张的沉默再次笼罩房间。

瓦丽娅请进……

维克多上。他慢慢地环视在座的人,长时间地望着瓦莲京娜,走近她。

维克多(低声)祝你幸福。

瓦丽娅(轻轻地)维佳……

维克多这个戒指送给你……(把礼品交给她)留作纪念吧。

瓦丽娅谢谢。

维克多(走近谢尔盖,拥抱他,吻他,轻轻地用拳头敲一下他的背)吵架结束。

手风琴奏起俄罗斯舞曲。

谢尔久克喂,谁来跳

瓦丽娅拉丽莎跳……你们知道,她俄罗斯舞跳得有多好吗——来呀,拉尔卡,……跳一个!

拉丽莎走进圈子,热烈地跳着,感情激昂,全神贯注。

维克多(激动的声音)喂,让开点!……谢廖沙,来一段慢点的音乐……加点快的!

维克多慢步跳起来,然后晃了一下头,潇洒地猛烈地大跳特跳。叫喊声鼓掌声淹没了手风琴的乐声,后者几乎听不出来,拉丽莎和维克多跳完后,受到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津卡嘿,拉丽莎,真有本事!……

杰尼斯哎哟,维金卡,没说的!……

拉普钦柯这才叫跳舞呢!……

维克多(独自)别了,瓦莲京娜!

谢尔久克(向拉丽莎)确实应该为您干一杯……您跳得真够劲。像一团火!

拉丽莎哎哟,只剩一点火星了……

谢尔久克我五十岁了!……您从前在哪儿

拉丽莎天涯海角,谢尔久克同志。

迈娅听我说,瓦丽娅,这一天我永远忘不了……我在莫斯科的一所普通中学学习,我非常想知道我们的罗吉克在这里生活得怎样,他的朋友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妈妈叫我都打听清楚……请您原谅,我老是扯个没完,我好像喝多了点……不过没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就暗中了结吧。现在我瞧着您,心里想,婚礼——这是多么幸福呀。难道这不是一件欢乐的事吗知道您为爱人珍惜了自己,您的良心在他面前是清白的,如同这件雪白的结婚礼服……您哭什么呢,别哭,瓦丽娅,别哭……您最好还是看看您的谢廖沙吧——他多爱您,瞧他多么幸福地望着您……我真羡慕您,因为您多幸福呀……(拥抱瓦丽娅)

手风琴奏起古老的圆舞曲。几对舞伴在屋里翩翩起舞。

谢尔盖(走近瓦丽娅)别哭,瓦丽娅……别哭,你看你!……

瓦丽娅要是我能忍住就好了,谢廖沙……

谢尔盖你能够忍受住的,瓦丽娅。一切,一切都会忘记的……

瓦丽娅真的吗

谢尔盖你看好了。

瓦丽娅谢谢你,谢廖沙……(拥抱他)

他们婆娑起舞。

谢尔久克喂,公民们,别跳了。新郎新娘在跳舞!

跳舞的人闪开,只有新郎和新娘慢慢地跳着圆舞。瓦丽娅的手温柔地搭在谢尔盖的肩上;她扬起头,略向后仰。她充满了温情和爱,似乎随着每圈舞显得渐渐不支。

歌队新婚圆舞……怎么能忘记你啊。年华逝去,记忆淡薄,而你那简单纯朴的旋律会永远使他们记住这个遥远的晚上。

——他们会各奔东西,会失去联系;也许新的爱情火花会照耀他们,但是,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响起这首圆舞曲,他们就会彼此想起来,感激和幸福之情就会温暖他们的心房。

(客人们鱼贯地默默从房间里消失。)

——而现在,当这首圆舞曲尚未变成回忆的时候,对你们来说,只存在今天的晚上,这个你们共同度过的夜晚。

(圆舞曲的乐声沉寂下去。)

——瓦莲卡!……谢廖沙!……你们听见吗大门响了。最后一个客人离开了,门关上了。只剩下你们,只有你们……

夜。房间里只有谢尔盖和瓦丽娅。

瓦丽娅几点了……我的头好晕啊……

谢尔盖一点半。

瓦丽娅夜里一点半(笑了)哟,我真蠢,还问什么呢。(沉默片刻)谢廖沙……你的母亲叫什么名字

谢尔盖波琳娜。

瓦丽娅我会非常爱她的……好吗

谢尔盖好的。

瓦丽娅还爱你的妹妹们。是两个吗

谢尔盖是两个。

瓦丽娅她们两个我都会爱的。她们会喜欢我吗

谢尔盖会非常喜欢你的。

瓦丽娅你知道,我喝了那么多的酒——老是说啊,说啊,没个完……我还可以再唠叨一会儿吗

谢尔盖行啊。

瓦丽娅你看,我老是在想: 你为什么一次也没吻我

谢尔盖(悄声地)我会吻的。

瓦丽娅(同样悄声地)什么时候

谢尔盖等你从睡梦中醒来。

瓦丽娅就像舞剧《睡美人》里那样吗柴可夫斯基作曲……

谢尔盖是啊。

瓦丽娅我从广播里听到的。(蜷缩在沙发椅上)是啊……太想睡觉了。你看,真遗憾,对吗……你,我亲爱的,你什么也别对我说了。我太幸福了,因为我是你的妻子……真的,对吗他们多好啊,你的那些朋友们!……我可以睡着吗你不会生气吧,谢廖沙

(他双手抱起她来。)

早晨快点来到就好了,对吗那个时候你会吻我吗……把手帕给我……

谢尔盖你怎么啦……

瓦丽娅你看,我把嘴上的口红擦掉了……一点口红也没有了。请你,请你早上别担心。

谢尔盖(把她放在床上)现在——你睡吧。

瓦丽娅我已经完全睡着了……甚至在做一个梦。你看,是你划着船朝我漂过来……(轻声)不过你告诉我,谢廖沙,我们会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吗

谢尔盖至死不渝。

瓦丽娅多好啊……

远处又响起风琴的声音。瓦丽娅渐入梦境。谢尔盖跪在她面前,仔细地望着她。歌队悄悄地拉上帘子,遮住他们。帘子轻飘、雪白,如同结婚礼服。

歌队(非常轻地)雨潇潇,似乎整个地球都在下雨!……

——潺潺水流绕着房屋欢腾奔去,水流洗去垃圾和尘埃,洗去昨天的余垢。

——雨水洗净大地……

(白嗣宏译)

赏析

该剧是苏联著名剧作家阿·阿尔布卓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发表于1959年《戏剧》杂志第12期,当年首演于莫斯科瓦赫坦戈夫剧院,随后连续三年在全苏国内一百家以上剧院演出。有评论家将此盛况称之为当时苏联戏剧界最重大的事件,而阿尔布卓夫因此占据剧作家中的第一把交椅。此后该剧又分别被搬上银幕和改编成芭蕾舞剧。

剧本的主题是爱情与新人的成长过程,以抒情而浪漫的爱情故事表达一个严肃而深刻的思想主题,这是阿尔布卓夫剧作的特色之一。表面上,剧作家并没有放弃爱情题材中通常出现的男女三角关系的模式,但他是将爱情作为一面镜子,以此测定人的心理状态;并认为爱情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可以改造人。剧作家将这一改造的任务恰恰交给了以“第三者”身份出现的谢尔盖,后者作为维克多的好友和班长是被拉来做“陪衬”而卷入情感纠葛的旋涡,但是在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显示了其人格的力量。在谢尔盖看来,爱就意味着尊重与信任,因此即使瓦丽娅谎称自己曾有私生女时,他都未曾动摇过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信念;但是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谢尔盖的可贵之处更在于,在一往情深地爱着瓦丽娅的同时,还能清醒地看到她身上的缺陷和弱点(婚前玩世不恭的“阿飞”习气,婚后沉溺于个人的小家庭生活),并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她。剧本开始不久,瓦丽娅自称心目中的英雄是卡门;剧终时,她向往着自己也能像“伏尔加河地区有个姑娘指挥着整整一个挖土机作业班”。剧本通过年轻人的恋爱故事以及瓦丽娅的转变和成长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正是人道主义的情感和立场: 对人的信任和爱护。这一人格的尊严和平等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能打破那种包围着个人、使之变得软弱颓废的孤独和卑琐的心理环境。剧作家要使人确信: 爱情是一帖灵丹妙方,她既能使人成长,又能医治人的心灵创伤。

为了“真实地再现主人公的思想过程和认识运动”,剧本采用了倒叙结构。在安加拉河畔的小木桥上,瓦丽娅领到了自丈夫牺牲之后所挣的第一笔工资,她与维克多在此相会,并思考着今后的人生道路,同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剧本自此开始,依据主人公的心理视点,出现了十七个回忆片断,并一改以往分场分幕的方法,分成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从谢尔盖介入瓦丽娅和维克多的关系开始,直至谢尔盖和瓦丽娅的新婚之夜;第二部从瓦丽娅产下一对儿女开始,直至她亡夫之后在维克多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决心走上工作岗位。如此,全剧展示了瓦丽娅从一个“ ”到贤妻良母再到一个自尊自立的劳动者的新生过程。这部戏剧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最受人所称道的是,创造性地借鉴了古希腊悲剧中的歌队形式。这也是剧作家在此前创作的另一部反映青年人建设西伯利亚“共青城”的剧本《朝霞中的城市》中尝试运用歌队形式之后的又一次探索。阿尔布卓夫此次创作的原则是: 歌队“绝不是附加物,不是舞台的点缀,不是导演的代言人,而是舞台演出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通过歌队表达剧作者的思考;激发剧中人物的思考,展现其心理流程;同时还要将表面呈现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结构形式能内在有机地组织起来。因此,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歌队时而代表剧作者与观众交流,交代情节的来龙去脉与环境气氛,评论剧中人物,并直接抒发剧作者的情感;时而又与剧中人物交流,干预他们的内心活动,探索其隐秘;同时还起到时空转换的“蒙太奇”作用,造成时空间多层次的交叉与组合,将现实与往事、现实与幻觉有机结合,甚至出现死者与生者的对话。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得到高度评论,被称为是“假定性手法的百科全书”。

此处节选的是该剧第一部的最后段落“婚礼”,如果要加副标题的话就是“7月15日”。阿尔布卓夫戏剧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在他的大部分剧作中,都具体标明每一场(在无场次剧本中是每一个片断)剧情发生的年、月、日,或在场与场、片断与片断之间标明其间隔的时间。其用意除了表现时间上的真实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以线性展开的方式,让精确的时间成为展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及其心理变化流程中的坐标。“7月15日”正与第二部中的“7月30日”(“谢尔盖之死”)形成呼应和对比。“婚礼”这一段落由三个回忆片断组成:“待嫁”、“喜筵”和“洞房”。剧情的时间从7月15日拂晓至翌日清晨,表面上是写瓦丽娅和谢尔盖这一对新人从迎亲、登记、庆贺以及新婚第一夜的过程,实际上极其细腻地展现了瓦丽娅面临这一人生重大转折时刻的心理活动: 忐忑不安、犹豫彷徨、紧张期待、激动幸福,以及人物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思想与精神上的新生。剧作家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在不同时空(环境)的心绪。“待嫁”的片断是在瓦丽娅的单身宿舍,孤独的她坐等天明。瓦丽娅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与歌队之间的交流加以揭示,其实是现实层面中的瓦丽娅与自己灵魂深处的另一个瓦丽娅的对话。歌队介入时是“中性”的,它既在提醒瓦丽娅,又在向观众交代即将发生的事件,同时转换时空(前一个片断是谢尔盖在工棚向同事们宣布: 两周后与瓦丽娅结婚)。但是当瓦丽娅的回答显得不自信时,歌队的问话顿时变得简洁而尖锐,与其说是问她在两个男人中更爱谁,不如说在两种生活态度中选择哪一种。其间在歌队的发问之下,就像意识流的闪现,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回忆场面: 昨天晚上她与维克多最后分手的情景。随着歌队再次提醒,谢尔盖披着霞光站在门口,瓦丽娅终于下定决心。“喜筵”的片断由两个场景组成: 一是婚礼队伍在去登记路上的哑剧场面(它又与第二部开始时谢尔盖与作业队迎接瓦丽娅母子出院的哑剧场面呼应);二是喜筵及其圆舞曲场面。这一片断在“婚礼”段落中占有一半多的篇幅,但是作为主角的瓦丽娅台词极少,除了介绍自己的好友、同事拉丽莎之外,她的语言如同电报式句子般简短,这与原先的那个泼辣直率、口无遮拦的瓦丽娅完全判若两人。通过这一反差,瓦丽娅的心理活动真实而细致地体现出来: 除了新娘常有的羞涩之外,她的内心深处仍是紧张不安的,谢尔盖的朋友同事们会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们会不会接受自己;但当她发现周围的人们全都像谢尔盖一样的真诚,并将自己完全当成自家人,她不禁激动得不知所措,喜极而泣。“洞房”中,瓦丽娅紧张了一天的心情完全松懈下来,此时的她与谢尔盖的对话,是在紧张了一天的心情完全松懈下来和没有任何心理戒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时而充满幸福的柔情,时而带点可爱的傻气,甚至颇具诗意,尤其最后近似梦呓的台词,使人感到一个纯洁而新生的瓦丽娅诞生了。歌队在这一段落中的作用,时而像一哲人,评点着人物与剧情;时而又像主持婚礼的司仪,直接介入进来,指使和调遣剧中人物。此外,以“老爹”谢尔久克为首的作业队及掘土机班的群像在这一段落中得到生动体现,他们一方面渲染了气氛,另一方面他们身上的粗犷、热情、善良同样在感召着瓦丽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落是以“雨点敲击屋顶的飒飒声”开始,又以“雨潇潇”而结束,这一细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隐喻着“洗涤”以及由洗涤而带来的新生。正如歌队所言:“潺潺水流绕着房屋欢腾奔去,水流洗去垃圾和尘埃,洗去昨天的余垢。——雨水洗净大地……”

(吴小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680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