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戏剧家。一部水墨流香的《临川四梦》自问世起,便注定要惊世骇俗,成为传世经典。 他是文学家。几百篇的诗文,或柔美,或铿锵。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墨客的千古风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他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他不附权贵,爱民如子,用理想支撑起自己的信仰大厦。他穷尽一生追求的理想,是构筑一个“慈祥端正,弊绝风清”的美好社会。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动人故事至今仍在浙江遂昌世代相传。
他,就是被后人誉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汤显祖。
壹
1598年的一个夜晚,江西抚州城内香楠峰下,一所名为“玉茗堂”的园林式寓所内灯火通明。不大的戏台上,光影流韵,笙箫齐鸣,“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正在这里首场上演。
台下,年近五旬的汤显祖正中端坐,灯光照着他瘦削的体态和清雅的面容。但见台上渐演至《劝农》一场:早春二月,“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平原麦垅,翠波摇翦翦,绿畴如画”,太守杜宝亲自到南安县第一都清乐乡劝农。挑粪施肥的农夫、骑牛耍鞭的牧童、持篓采桑的农妇、采摘新茶的村姑,他都要为之一一赏酒插花。面对这好山好水,杜太守不由得感叹:“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话音未落,周边旋即响起父老乡亲齐齐整整的和对:“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尽管此情此景是如此地熟悉,汤显祖依然无法抑住那难平的心潮,嘴角开始轻轻嚅动,眼眶也随之湿润。
往事如烟,触景生情。眼前劝农的杜太守,不就是自己真切的剪影吗?“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不也是自己孜孜以求的社会梦想吗?已近知天命的汤显祖,禁不住再次回想起自己前半生的种种际遇,几十年坎坷的仕途生涯一幕幕地在眼前铺陈开来……
贰
1550年,汤显祖出生在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聪慧,五岁就能毫不费力地对对子,十二岁即会作诗,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就有了自己的诗集,正所谓“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不到三十岁,汤显祖文才已名播天下。
二十六岁那年,怀揣着理想抱负的汤显祖从抚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京国子监游学的道路。对汤显祖而言,这是一段“一汪春水漾华年”的欢乐时光。烛光摇曳的开元寺里有他纵谈古今的身影,波光点点的水阳江上有他摇荡小船的欢情,醉里唱歌踏舞,月下赋诗赠答。此时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蟾宫折桂之门仿佛已为他洞开。
然而汤显祖没有想到,此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为了遍招海内名士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使自己的儿子在进士考试中名列前茅,先后两次派人拉拢汤显祖,声言只要肯同他合作,就让他高中状元。年轻的汤显祖,此时只要轻轻点一下头,前程便是一片光明。
取得功名,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汤显祖没有低下高傲的头。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斩断浮华也要洁身自好。结果可想而知,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月里,汤显祖两次会试,两次落第,可倔强的他从未感到后悔。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不久,幸运之神再次向他招手,新一任的内阁权臣申时行、张四维又来招他入幕,承诺让他参选原无资格参选的庶吉士。汤显祖最终还是拂却了申、张的“美意”,只去南京做了个由七品到六品的闲官。平步青云的政坛之路,再次与他擦肩而过。
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汤显祖却从未放下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此时的明王朝,世风日下,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汤显祖目睹官场之积弊,为之痛心疾首,更勇于无情抨击。万历十七年,太湖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朝廷前后发银五十万两赈济。赈灾使臣杨文举却借机营私舞弊。就是这样一个贪官,当朝辅臣申时行居然委以重任,对其加官晋禄,而一些忠于职守、敢于揭发纠举权贵的御史均遭贬谪。汤显祖再也看不下去了,胸中郁积的不满如火山般喷发出来,他奋笔疾书,一气挥就《论辅臣科臣疏》,上奏朝廷。疏中直指申时行等人的误国行径,要求彻查杨文举、胡汝宁等一干贪官奸臣。
奏章在京城犹如投下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朝廷。被抨击的官员,有的赌气不来上朝,有的以辞职相要挟。这时的皇上,竟不分青红皂白,指斥汤显祖“假借国事,攻击元辅”,把他贬到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做了个编外典史。一纸奏折,就这样改变了汤显祖的命运。
叁
1593年3月,春雨潇潇。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上,匆匆走来几名男子,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贬官两年后由于政令调整而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汤显祖早已认清了官场的腐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小小的遂昌山城,满目云海树烟,四周层峦叠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橙黄橘绿。不过,景色虽美,却因其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地少田薄,赋寡民稀,乃至于“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殆不成县”。面对这一切,汤显祖没有丝毫的退却,他满怀着一腔爱国忧民的热情,要把这座美丽却贫瘠的小城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改革吏治的实验地。
他推行教育,捐资励学。走马上任的第三天,汤显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展现眼前的是:惟一的县学讲堂破败不堪,学生无所诵读,习射没有场地,重建书院和射堂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把自己的俸银先捐献出来。五月破土动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学舍落成,他亲自取名“相圃书院”,遂昌县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所正式学校。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生授课并和师生共同讨论的身影。昔日破败的讲堂里,重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他力行生产,奖励农事。他常常巡视山野村头,与采桑采茶耕作者为友,和他们亲切交谈,同食同饮。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缓征赋税”,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汤显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昔日的贫瘠之地很快兴旺起来,“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
他崇尚人道,亲民治县。除夕夜,让狱中囚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春节后再回狱服刑;元宵节,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花灯,让他们体会“绕县笙歌”的欢庆气象,实验那“贯索从教”的风化措施。在他人道主义情怀的感召下,囚犯除夕回家过年和元宵桥上观灯,竟没有一人趁机逃脱,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他自珍“四香”,勤俭自律。“不乱财,手香;不*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任县令五年,他从未私吞一文公款。权贵的三亲五戚来打秋风,招待他们的常常只有一碟炒辣椒、一碗家常豆腐,外加一盘丝瓜汤。辞官归里,仍一如既往,保持清白廉洁之身,以致晚年生活清贫,有时只能喝粥度日,但他却指着满床的书自嘲:“有此不贫矣!” 他还将寓所唤作玉茗堂,以玉茗比德,以玉茗养性。格韵高绝的玉茗花,正是汤显祖一生的真实写照。
肆
1598年,又一个春雨潇潇的季节。看透了朝政腐败的汤显祖,决意弃官而去。消息传到遂昌,老百姓自发整装北上,苦苦挽留这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扬州码头,汤显祖挥泪写下“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瞧行李,稚子牵船云水间”的诗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汤显祖离开了遂昌,留下世人称道的官德和功绩。遂昌人民没有忘记他,不仅专门为其建造了生祠——遗爱祠,在他辞官十年后,还推举画师赴临川为他画像,携归悬于生祠内以作纪念。建县一千七百多年的遂昌,有名有姓可考的县官五百多人,却没有一位的影响超过汤显祖。他勤政爱民的事迹在遂昌的百姓中口耳相传,历久弥新。
辞官回家的汤显祖,潜心创作他的《临川四梦》。此时的汤显祖,虽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会理想,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融进了一场场的“劝农”,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丽画卷。
尽管汤显祖所处的黄昏时代最终无法让他的理想变成现实,他的局部改良实践也注定无法深入而持久,但凝聚在他众多作品中的思想,以及他荆棘人生所坚守的信念,依旧穿越漫长的岁月时空,呈现出逼人心魄的美丽。四百年过去了,汤显祖的“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我的理想
理想,多么美好的字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当发明家,有人想当歌星,还有人想当演员。你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吗?来,把耳朵凑过来,让我悄悄告诉你吧,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写作指导:第一段就按这样的格式来写,先写别人的理想,再悄悄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引出自己的理想。
说来话长,我想当医生还有原因呢! 那是一个盛夏,太阳把大地都快焦了,我仍旧在大院里疯玩儿。玩儿捉迷藏时,大家把大院的角落都搜索了一遍,也没找到我。当他们重新搜索时,终于在草跺里发现了我,我已昏迷不醒了。妈妈听说后很快赶来,背起我便向医院跑去。到了医院,已快下班了,医生轻轻的把我接了过来放在床上。诊断了起来,又是打针又是喂药,还给我按摩。直到我醒来,又给我倒来糖开水,直到我感觉好一点,又让妈妈取了药,把我们送出医院,见天色已晚,又帮我们叫了出租车,目送我们远去。妈妈和我感激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只知一个劲的说:“谢谢!谢谢!”从此以后我常常对人讲医生对我的帮助。更坚定了当医生的决心。
当蓝色不代表忧郁
蜻蜓也会在纤细的竹竿上小立片刻
蜜蜂踮起脚尖在金色的花瓣上起舞
翩翩飞舞的蝴蝶
飘落幽谷与清泉嬉戏
鸟儿清亮的歌喉
在蔚蓝王国里唱响
一切都那么快活
令人兴奋而美好
断线迷途的风筝
折翅失意的雄鹰
在蔚蓝王国里
重新拥有飞翔的梦幻
风轻吻着大地
天空的精灵拥抱永恒的纯洁
这里
数字只是音符的律动
蔚蓝的王国啊
我心中的王国
你是那么神圣
永远美丽年轻
然而迷茫的人们
永远体会不到你的美丽
摘 要:王尔德童话在社会认知上存在二重性,一方面极力揭示已然绝望的悲剧的社会真实,另一方面又通过虚化的宗教与孱弱的唯美展现灵魂的救赎。王尔德通过童话世界里超越道德的丑恶与善美合理的并存展现社会的完整所在,以极端的反差手法与镜像的现实超越呈现出王尔德社会认知的个性化路径。
关键词:悲剧;唯美主义;社会认知;王尔德童话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69-02
一、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社会的悲剧真实
1在“死亡”中,揭示社会的冷漠。王尔德童话人物的命运结局非常相似,其全部九篇童话中的八篇人物命运都是死亡。死亡成为王尔德展现社会在情节设计上的极端选择,充分体现了其对社会分化历程中社会冷漠的揭示。原本童话人物多是不死的,为何在王尔德的笔下却是如此命运不济,命途多舛呢?主要还是作者选择展现真善美的极端悲剧结局,来揭示社会的冷漠。虽然在基督教文明中,死亡被冠之以是灵魂的超脱,是步入天堂胜景的凤凰涅槃,但对于生者,总是会被指引着去探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尚不能到达完全信奉的未来天堂前,如何去面对当下残酷的社会,是最实在的问题。在这层意义上,死亡成了生者,尤其是读者理所当然的当头棒喝。于是死亡,在作者的笔下自然成为鞭策社会冷漠最好的理由。《快乐王子》中,善良的王子用其所有,帮助受难的人们,在同样善良的燕子的帮助下,他仿佛是快乐的和燕子一同死去,但是一个是一颗无法温暖的铅心,一具是冰凉的尸体,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无情、冷漠的世界,即便是受惠的人们似乎也对他们的死亡非常的淡然。这是善的死映照着活着的冷漠,如此的社会真实似乎唯一的希望业已逝去。人是需要温情的,当生者抱着迟疑心态对温情寻寻觅觅后,却看到了社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这种冷漠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将生者对社会所抱有的一丝儿童般的美梦幻想一点一点揉碎,无情的唾弃,其艺术手法成功的,其对社会真实的批驳可谓力透纸背。
2在“背叛”中,呈现社会的丑陋。背叛是人性中所不能承受之重。在社会现实中,背叛是对人性的伤害,无论什么人都无法对背叛释然。背叛往往将回避现实的人生生的拉回到现实中来。在王尔德的童话中,被背叛的设置是呈现社会丑恶的有效手法。在《夜莺与蔷薇》中,善良的夜莺用生命的陨灭成全理想的爱情,如同是泣血的玫瑰绽放出升华了生命的意义。但教授的女儿爱财富,不要爱情,甚至在获得夜莺帮助的青年看来这泣血的蔷薇也是如此的一文不值。是人的随意唾弃,让夜莺的付出蒙受了背叛的侵染,血色的鲜艳瞬间呈现出一抹暗红,暗淡无光,夜莺的行为在无形中显得更为凄惨,仿佛让我们无法感受到哪怕是一丝的温情,却深深的体会到了人类组成的社会是如此的丑陋。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类通过场所、人物、情绪等手段探寻社会的真实,许多真相是难以接收的,其中就包括背叛。在许多人看来,我可以接受残酷、自私,却无法接受背叛,尤其是真情付出却遭遇的背叛,这是社会最为丑恶的嘴脸,比贪婪、残酷更无法让人接受。
3在“虚妄”中,反讽社会的绝望。王尔德的童话,打破安徒生童话所创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满的关系,用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一个没有爱心、没有情感,只有冷漠与隔绝的世界。王尔德借用儿童文学的方式,打破儿童美妙的梦境而表达成人的思想,告别了真正的儿童文学,走向成人的世界[1]。王尔德尝试拯救这个社会残存的一点善良与美好,但其失败了。快乐王子的快乐只是一个人的快乐和感同身受的一只燕子的怜惜,即便是收到恩惠的人们对他们的帮助却无法看到那怕是一丝的感恩。于是,对社会的未来的一丝希望也在拯救的虚妄中幻灭了,对未来,作者引领读者感受到的是彻彻底底的绝望。其实在王尔德的童话中,也有上帝的无形的手在拯救着这个世界,但是上帝并不是无处不在,即便是上帝偶施雨露,也难解大地的苦寒。在《星孩》中,上帝惩罚了执拗、残忍的星孩,又宽宥了知错能改的他,却无法改变星孩死去后的社会,上帝的拯救最终不过是短暂而炫美虹霓,无法真正拯救混乱、残酷的世界。这个世界似乎原本就是悲剧,这才是他的真实面目,人物是悲剧的,社会是绝望的,仿佛只能企望上帝拯救苦难的灵魂,似乎只有孱弱的唯美是世间唯一的依恋,那个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理想王国与社会真实隔着一层在悲惨的纱丽。
二、虚化的宗教与孱弱的唯美拯救人类的灵魂,悲惨中若然存在理想王国
1虚化的宗教成为善与美的精神归宿。在许多学者看来,王尔德“在宗教信仰上,他是位新教徒,但终生带有天主教倾向”[2]。在分析王尔德童话宗教原型时,发现王尔德童话中人物形象所契合的宗教原型主要包括弥赛亚原型和圣徒原型两类,《快乐王子》中的快乐王子形象即契合于弥赛亚原型;《打鱼人和他的灵魂》、《少年国王》和《星孩》突出体现了圣徒原型抗拒诱惑的特征[3]。在《少年国王》里,因为三个梦才让少年意识到苦难的存在,他放弃了奢华的生活获得了上帝的加冕,成了国王。但是《星孩》里的星孩虽然历尽劫波,从开始时残忍、傲慢,到得到报应失去一切,到后来翻然醒悟,又当上了国王,但是他只做了三年的国王。三年后他死了,上台的是一个恶人,可见上帝对人类的眷顾也不过是一时。昆特斯博士说:“王尔德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基督教会这一世俗机构。因为在他看来,教会里充斥着他日常可见的伪君子和卫道士,正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强制实施所谓的行为准则。对王尔德来说,教会——这种硬行维护基督教教义的世俗机构,与基督——基督教会的根源,是完全不同的。”[4]王尔德感兴趣的基督绝非教会宣传的“正统“基督。他把基督本人和基督教会区分得非常清楚。王尔德在《自深深处》(“De Pro-fundis”,也译为《深渊书简》或《狱中记》)中写道:“人性的精神,即爱的精神和基督的精神,是无法在教堂里找到的。”[5]
2孱弱的唯美成为生存的理由。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践行者,主张“艺术与道德无关”。可是在他的童话世界中,悲惨的社会真实仿佛连一点呼吸的空间都显得非常难觅,压抑着人们无法找到一点哪怕是苟延残喘的场所,似乎道德在他的童话世界中没有存在的迹象,原本支撑社会的道德成为奢望——生存都需要思考一个理由。在王尔德的童话中,社会总是充满了冷酷、虚伪、欺诈,但是人类自身的灵魂救赎来自于对美的重新定义。在《渔夫和他的灵魂》王尔德赋予了中人和美人鱼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一个更深的含义——人与自身灵魂的冲突。爱情不再是主线,而是善与恶、神性与魔性的激烈交锋。这场心灵的搏斗最后以渔夫、灵魂和美人鱼的共同毁灭为结局。没有胜利者的结局暗示了这是一场人类必须经历的永无止境的精神战争。这种解构再创作的写作方式,不但使童话更具可读性,更体现了唯美主义的批判和创新的自由精神。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海涅
亨利希·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德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理论著作有《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论法国的画家》、《论浪漫派》、《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等。在海涅美学体系中一个鲜明的观点是他反对当时占据德国文坛统治地位的消极浪漫主义。尽管他的诗歌创作也没有完全摆脱上述的影响,但他提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张,指出文艺女神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开花的、不矫揉造作的、真正德国的女孩子,不应该是苍白的尼姑和夸耀门阀的骑士**。”他批判了施莱格尔兄弟和蒂克的创作主张,实质上他们是借宗教的艺术品和退回远古去弥补现实的浪漫派理论上的不足。这样做只能引导艺术脱离现实,回到原始、野性、幼稚的中世纪时代。基于这种观点,他对歌德和席勒孰优孰劣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席勒更靠近现实世界,所以席勒是应该被赞美的;而歌德派认为艺术与宗教、道德没有关系,是个遗世孤立的第二世界,因此是不可取的。事实上,现实世界应该占据首位。在对歌德的评价上,他认为歌德的世界观是泛神论,是无差别主义者。他从神的角度去评判歌德,当然无法得出公正的评价。事实上,海涅自己也没有摆脱对神学的信奉,因此他尽管是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特别是与马克思结识之后,对共产主义学说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始终没有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彻底决裂。184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开始消极了,这就是证明。
海涅坚持文艺必须忠实地反映现实,坚持艺术必须具备本质的真实。他看到艺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这是办不到的。人们强调的所谓艺术的客观性那只是谎言,描写过去而不带自己感觉的色彩,那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流行的所谓“镜子说”那只是似是而非的美学观,因为这容易使人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发生误解。艺术中的自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的形象。任何艺术创造都包含着主观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海涅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非常精到之处,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就是说,艺术品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但他又认为那种自然形象是人们心灵生来就有的,这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中。
海涅的世界观是复杂的,他的文艺观也存在着他本人所无所解决的矛盾。他早期的抒情诗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诗与现实的矛盾很尖锐,诗中的理想王国与德国黑暗的现实构成鲜明的对照。三十年代以后,他转向了现实主义,创造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西里西亚织工之歌》等不朽的诗篇。这个时期他特别推崇莎士比亚,曾经为莎士比亚剧中女性人物铜像集写了解说词,并高度评价了莎士比亚。他认为莎士比亚有把握世界、表现世界的才能,说他只要看到外界现象世界的最小断片,便立刻理解这个断片与整个普遍的关系,他能从最广泛的范围和最深刻的集中点上来理解事物。海涅从莎士比亚作品中领略了艺术个别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的审美特征。尽管这种认识还是朦胧的,但在理论上却是有启迪作用的。后来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把握,是离不开那些在理论上不断探求的先哲们的。
海涅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积极成果,并且具备革命民主主义的色彩。但由于唯心主义,特别是神学世界观的影响,使他在理论上没有达到时代的高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