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第1张

诗书特点:

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

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

画的成就: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

扩展资料:

为官成就

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

提起郑板桥,大家都会想到他的竹画,他独特的板桥,他充满哲理的四个字——“难得糊涂”。

郑板桥,原名郑燮,本名柯柔,是板桥人。人称板桥老师,江苏兴化人。板桥,诗书画三绝,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他传奇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遇到高人,很难迷茫。

郑板桥一生写下了数不清的匾额,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

“难分难解”的牌匾历史悠久。有一年,郑板桥在黑暗中的一个山间小屋里过了一夜。房子的主人是个儒雅的老头,装成“傻老头”,说话也好听。

一方桌子大小的砚台陈列在老人的房间里。这块石头做工精致,雕刻精美。郑板桥对此印象深刻。老人让郑板桥把它刻在砚台的背面。板桥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稀糊涂”二字,并使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甘龙进士”的印章。

看到砚台还有很多缺口,板桥说老教师要写个后记。老人用笔写道:“一块漂亮的石头很难得到,尤其是一块坚硬的石头,从漂亮的石头变成坚硬的石头更难。在中国很美,在外面很固执,藏着野人的茅屋,不进富贵之门。”令板桥惊讶的是,印章上刻着这样几个字:“大学士考第一,乡试第二,宫试第三。”

郑板桥吓了一跳,这才知道老人是退休的师傅。看到砚台背面还有缺口,他还加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其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放下,退一步,此刻心安理得。不要图,以后有福了。”

郑板桥的难得的困惑写得饶有兴致,韵味十足,被老人做成一面旗帜。“难得糊涂”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境界和智慧。

一个怪人,永远不变。

郑板桥能成为扬州“八怪”之首,自然有“怪”字。板桥的怪,与众不同,颇有点活佛的味道,“怪”总包含着一些真诚,一些幽默,一些酸辣。

在担任知县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群众。因为擅自开仓赈罪,他留在扬州埋头书画,以卖画为生,度过了清贫老实的一生。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季不谢之兰,万古长存之竹,千古无敌之石,千古不变之人”。一般他的画只有几根杆子和几根竹子,一块石头,几枝笔和几朵兰花。构图很简单,但他的画布局很巧妙,通过水墨的浓淡突出了立体感。竹叶都是一笔做成的。虽然只有一根黑色,却能让人感受到兰竹的生命力。

郑板桥的画必须以诗为题,诗画相映,从而无限拓展了画面的广度。中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根原在碎岩,千磨万磨仍坚,任东西南北风吹。”画面上,三两根细细的竹子,透过石缝,坚忍不拔,表达了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向挫折屈服的性格。

板桥的一生跌宕起伏,看透世事沧桑,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代表作有竹石图、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等。

通过分析郑板桥不同时期的青竹题画诗,可以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和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郑板桥靠卖画和写作为生,喝茶成了他的爱好。因为茶,他结下了传奇般的友谊。

一天,郑板桥正在扬州春游,他想喝茶,但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座黄土墙的茅草屋。屋外绿竹掩映,院中一朵杏花盛开。郑板桥踱到门口,意识到门前的对联是他自己的诗。板桥问户主饶夫人,怎么回事。饶夫人说,女儿很喜欢郑板桥的作品,更佩服板桥的人品。

板桥说她是,饶夫人叫女儿五娘出来迎接。五娘十七岁,年少擅诗文,美人作爱。郑板桥春情荡漾,饶夫人热情款待后,立即将五娘许配给了。就这样,丧偶的郑板桥去了宫女的坟前,献上了一个活生生的,帅气懂事的小妻子。后来,郑板桥高中状元,大小邓柯在一起,夫妻生活也很恩爱。

纵观板桥的一生,很少有迷茫的时候。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内涵哲学,都很难达到高度,文人趋之若鹜也在情理之中。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利大于义的社会,能接触到板桥二字,真是莫大的福气!

济世悯怀郑板桥

 济世悯怀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此是郑板桥的咏竹名句,济世悯怀郑板桥,苦难的经历使郑板桥深知百姓疾苦,具有济世悯怀之心,扶危济困是郑板桥毕生追求

济世悯怀郑板桥1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11月22日,兴化上空下起大雪,晶莹剔透的雪花漫天飞舞,覆盖了屋顶、大地,银装素裹的世界显得如此纯净、安谧。午夜时分,一位郑姓人家的茅屋里传来了哇哇的婴儿啼哭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欢天喜地的郑家长辈,遂为婴儿取名燮。谁也没有想到,四十年后,郑燮不仅成为画坛宗师,更以其济世情怀而名扬天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此是郑板桥的咏竹名句,更是他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由于家道中落,板桥自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无力进私塾读书,只好长期跟随父亲学习。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二十三岁的郑板桥考中秀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不得不中断考取功名之路,到大户人家担任教书先生,过着寄居篱下的生活。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郑板桥父亲病逝,更使郑家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家中老屋、祖田被变卖一空,爱子也在贫困中夭折,巨大的生活压力迫使郑板桥辞去教书职务,远赴扬州卖画。富商云集的扬州并没有给初来乍到的郑板桥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改善,书画鲜有人赏识,销售困难重重,“谋事十事九不殆”,处处遭受白眼讥讽,他甚至不得不依靠典当妻子首饰度日。残酷的现实没能打垮郑板桥,历经十余年奋斗,他终于在扬州书画界名声蜚起,身价飙升,更先后考中举人,进士,走上仕途。

 苦难的经历使郑板桥深知百姓疾苦,具有济世悯怀之心。为官期间,他心系苍生,体恤民情,为改善民生而竭精惮虑,为扶危济困而义无反顾。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刚调任潍县,就遇到百年不遇的旱灾,百姓们过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的苦难生活,一些村庄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为能及时拯救濒临饿死的民众,郑板桥冒着极大风险,在末经上级同意情况下,打开官仓,发放粮食赈济饥民,并下令“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活者无算”,还发动社会兴修城墙,进行工赈,凡是参与工程的民工均可以到粥厂吃饭,为了能减轻百姓负担,他甚至自己掏腰包替他们缴纳赋税。多管齐下的救灾措施,使数万百姓得以幸存。除赈灾之外,板桥还经常资助寒门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潍县任职期间,他曾深夜外出巡查,发现一间茅屋传来琅琅读书声,深受感动,后得知屋主韩梦周经济窘迫仍孜孜求学,于是出薪水对其资助,使韩梦周得以考中进士,成为理学名家。恤灾善举使郑板桥得到百姓爱戴,当他两袖清风离开潍县时,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其建生祠,以表达感激之情。

 地位的提升,收入的增加,使郑板桥更有能力帮助宗亲戚故交。他曾派堂弟郑墨携带资金回到故乡兴化,挨家挨户看望贫困族人,散发财物。若是发现郑氏宗族中“无父无母孤儿”,更应重点照顾。对于如今“落落未遇”的老同学,也必须送给资金。只要是乡亲都应该“相赒相恤”,务求“金尽而止”。辞官之后,郑板桥重操书画旧业,他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每次得到的银钱食物,都放在袋中,凡是经过亲戚族友家,都根据他们家中经济情况而给予相应资助,直到“囊空乃止”。若是有穷困亲戚上门求助,郑板桥总是“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帮助他们驱逐寒意。对于家乡公益事业他也极其热心,曾多次捐资修桥建路,造福乡梓。

 扶危济困是郑板桥毕生追求,他曾托人刻了一方“恨不得填浸了普天饥债”的图章,以明心迹。他更希望子女能如他一样具有慈爱之心,从小就教导他们应努力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766年1月22日),郑板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但他那纯净如雪的超凡人格却成为千古佳话,与其不朽作品流传人世。

济世悯怀郑板桥2

  济世悯怀的民本思想

 济世悯怀的民本思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可能大 家对郑板桥的了解还停留在“难得糊涂”的处世之道和擅长 画竹的个人爱好上,没想到还能有如此忧国忧民的诗句。

 细细品味诗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亲民、爱民、为 民的慈悲之心,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 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仿佛那摇动的一枝一叶就如受苦受 难的百姓,牵动诗人的思绪愁肠。虽然诗句在气势和意境上 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壮 豁达,也没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 浪漫忧伤,更没有两者高度的艺术加工,却用最朴实、最真 切的话语表达着关注民间冷暖、忧虑底层困厄、尽解百姓疾 苦的平民情怀。 在网上对郑板桥的生平认真回顾了一下,我觉得他是可 敬的,

 他在生平所为和精神追求中表现出来的民本思想、清 廉之风和竹石品质犹如一股春风,荡净人们的的灵魂污垢, 使人回到了人性的初始本源。他身在官场,心系百姓,开仓 济民,最后得罪权贵辞官回乡,这看似风雅洒脱,却有道不 尽的心酸凄凉。按理说,他早年为生活低头,糊口作画,临 近晚年才取得功名,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又何必顾全针砭时 弊、关注民生?可是,但竹的骨风使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 个性使然,

 他在挥洒之间,亲民之意、爱民之情、忧民之愁 淋漓尽致。 如果用当下的词语来诠释郑板桥,他的为官理念就是朴 素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他的所作所为体现的是解民忧、 暖民心的良好工作作风,他的精神追求就是良好工作作风的 精神动力。

 我们常常强调作风建设,而我们年轻人对作风建设的内 涵和意义却不是十分清晰。一个党组织的作风就是要树立与 党组织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工作风尚,而广大群众往 往就是通过自己身边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来了解一个党、认 识一个党,进而决定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如果这个 党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就一定 会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就会凝聚起广大人民的共同力量, 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进。 当前,再次把作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提群众 路线,体现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深切忧虑和用心良苦。面对 党内出现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

 面对复杂多变的 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能不能实现十八 大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能不能实现改革发展的预期目标, 能不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更为关键的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否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 工作作风来取信群众、凝聚人心、激发智慧、增强力量。 无疑郑板桥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改进工作作风 提供了一个超越时代的学习典范。

1、译文: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大不一样的地方,(板桥)渐渐长大了。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2、原文: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因为郑板桥的性格是不趋炎附势,不畏强权、清廉为官的,所以他在仕途之上非常坎坷。

郑板桥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还是一个廉洁的官员,他的心里装着百姓,他十分尽职,体恤百姓,在遇到灾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以身作则,及时救助百姓,还为百姓修城池河道,开仓济粮,还捐出了自己的积蓄,鼓励人们读书。

出了仕途之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之人生活更加坎坷,所以郑板桥的一生也算是比较坎坷的,但是他却是一个高寿之人,据记载他是73岁才逝世。在那个年代,73岁已经算是高龄了。

郑板桥(1693 -1765年) 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他是江苏省兴化县的人,乾隆元年(1736)的进士。擅长诗、词、书、画 。 诗词不屑于写成常用的语言 。 画画擅长于画花卉木石,尤其擅长画兰竹。兰竹的叶子的妙处是用浓墨描绘,借用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用,多但是不凌乱,少但是不稀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法也有别致之处,隶书、楷书各一半,自称“六分半书”。有时也用画画的方法来书写。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放荡不羁,凭借进士的身份当选了县令,常常写诗喝酒,后来调到潍县,因为年荒为老百姓请求救济,得罪了上司,被罢免回家,居住在扬州,声誉大大的提高。爱好山水,常常与文人、野衲喝醉后在乡间游历。常常画兰竹石头在酒廊上、僧壁上,随手题诗句,看到的人都说写得妙,著作有板桥全集,手写刻印。他的著作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是“扬州八怪”之一

十笏茅草盖的书斋,一口天井,一些竹子,一些石笋,地方不大,耗费也不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不只是我爱竹石,即竹石也爱我。以前的人用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最后他们不能享受。但是我们这一辈想要游名山大川,又一时间不得即往,哪里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郑板桥善长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键的兰竹最为有名,尤精墨竹。主张不遵守古时候的画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人们看作是他自己的人格写照。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画一些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其作品无一雷同,莫不赋予它们性格和生命。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此幅《竹石图》是郑板桥的重点著作,画面上长竹挺立,长短有不同,有时向左偏,有时向右偏,虽然各自独立,但是顾盼有情,用笔遒健圆劲,极疏爽飞动的极致。竹后巨石耸立,用中锋勾勒,笔致瘦硬秀拔,皴擦较少,但是神韵充足。竹子用浓墨,石用淡墨,浓淡相互交映,妙趣横生。从全局来看,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的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559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