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此书,只注卷、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远不如关羽显赫,更不像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
其实,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像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恰恰相反,几百年来,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老幼妇孺皆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恶名如此昭彰,不能不使人视之为悲剧性的人物,现探讨其来龙去脉。
一、魏延功勋卓著
历史上的魏延本是刘蜀集团的重要成员。《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说他原系刘备的“部曲”,可见属于亲信将领。建安十六年(211),魏延“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此时,勇冠三军的虎将赵云亦为牙门将军,二人品位相当。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准备迁治成都,行前要选派一员将领镇守汉中。汉中乃是益州的屏障,又是刘蜀集团北伐的前进基地,其地位至关重要,留镇者自然必须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当时,刘备手下的第一员大将关羽已经留镇荆州,“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不料“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是何等器重。其时,赵云为翊军将军,随刘备驻成都,其职责显然不及魏延重要。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大举北伐,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的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显然,魏延这时已经成为蜀汉的第一员大将,其作用更在赵云之上。以后,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中,魏延常负先锋重任,曾经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等,因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而赵云至死未能进封为县侯(仅封为永昌亭侯),直到景耀四年(261),即他逝世三十二年以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总之,在二十几年的三国纷争中,魏延长期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蜀汉政权建立了累累功勋。作为历史人物,魏延多年独当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多谋善断,智勇兼备,确有大将之才;而赵云虽然忠心耿耿,英勇奋发,令人喜爱,却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充当警卫长角色,并未独当一面。应当说,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和战功,魏延都比赵云高出一筹。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小说中,魏延的形象也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第一,魏延是在刘备势孤力薄,惶惶奔走的危难之际决心加入刘备集团的,决非那种趋炎附势,贪图利禄之辈。
魏延在小说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中第一次露面,就表现得不同凡响。当时,刘备在曹操大军追迫之下,带领大批百姓,撤离樊城,来到襄阳城下,打算与刘琮合力抵御曹操。“蔡瑁、张允得知刘备唤门,径来敌楼上叱之曰:‘左右与我乱箭射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这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将领就是魏延。他“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由于刘备不愿乘机入城,转走江陵,魏延寡不敌众,只得逃离襄阳,投奔长沙去了。事虽不成,却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赤壁之战以后,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交战,长沙太守韩玄因黄忠不肯射死关羽而下令将他斩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挺身而出,“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随者便来!’”接着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卷十一,《黄忠魏延献长沙》则)这两次关键时刻的“亮相”,一因刘备仁德,二为长沙百姓,都可以说是情词慷慨,正气磅礴,因而一呼百应,大得人心。读者从这里看到了魏延过人的见识和胆略。
第二,魏延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刘蜀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蜀集团的全部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刘、关、张桃园结义,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到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为止,是其草创和奠基阶段。在这二十四年中,刘蜀集团虽然初露头角,但是,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没有可靠的战略基地,也没有总揽军政的帅相之才。因此,刘备虽枭雄而无所展其志,关、张虽骁勇而无所用其长,屡遭挫败,飘若转蓬,只得寄人篱下,依附刘表。从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大战,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是刘蜀集团立国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二十七年中,刘蜀集团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的战略方针,夺荆州,占益州,力量大大增强,与魏、吴鼎足而立。虽然荆州得而复失,刘、关、张先后弃世,但由于诸葛亮的卓越努力,国力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对强大的魏国一直保持进攻的态势。从建兴十三年(235)蒋琬为大将军,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到炎兴元年(263)后主刘禅投降邓艾,是刘蜀集团衰落和灭亡的阶段。综观这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显然是最有声有色的。而在这一阶段中,蜀汉的开国大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即小说中的“五虎大将”,都先后亡故,只有魏延一直奔走疆场,贯穿其始终。试看关系到蜀汉命运的几大战役——夺取益州之役,争夺汉中之役,南征之役,北伐之役,魏延总是甘冒矢石,奋勇当先。他或者与黄忠为伍,或者与赵云配合,或者独任先锋,总是冲劲十足,壮心不已。这里随手举出几个例子:
(诸葛亮出师南征)令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卷十八,《孔明兴兵征孟获》)
(诸葛亮出师北伐)唤诸将听令: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乃令魏延、姜维作先锋……(卷二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
魏延为刘蜀集团南征北伐,东挡西杀近三十年之久,确实可谓劳苦功高。
第三,魏延颇识兵机,智勇兼备,在刘蜀集团出类拔萃。刘备手下的几员大将,关羽喜读兵书,颇有谋略;张飞粗中有细,时有妙计;赵云、黄忠用计不多,马超则只能算一勇之夫。魏延呢?在他年轻气盛的时候,也是以冲锋陷阵、斩将搴旗为能事;随着战争经验的日渐丰富,他对于战争艺术逐步加深了认识,用计献策的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如卷十九《孔明祁山破曹真》则写到,诸葛亮骂死王朗之后,命赵云、魏延当晚去劫魏寨,赵云不假思索就要执行命令,魏延却提出:“曹真深明兵法,必料我乘丧劫寨,他岂不提防也?”当然,诸葛亮对此早有安排,但魏延的发问,表明他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纠纠武夫,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了。更为难得的是,魏延不仅能对战役性、战术性的行动思谋用计,而且能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独抒己见。当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派驸马夏侯懋率领大军迎敌之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计策:
夏侯懋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可赐精兵五千,直取路出褒州,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十日之中,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矣!所弃粮草,足可为用也。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而可定矣。(卷十九,《赵子龙大破魏兵》)
这个建议,知己知彼,大胆精明,确实是一条难得的妙计,一个值得重视的战略设想。因为在魏蜀的抗衡中,蜀汉国小兵寡,力量单薄,经不起同魏国打消耗战;而且秦岭险峻,易守难攻,道路崎岖,粮食给养难乎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奇制胜,才有可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根本性的胜利。相比之下,关羽、张飞等人的计谋仅仅是战役性或战术性的,只有魏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过如此重大的决策,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
可惜的是,诸葛亮却以“此非万全之计”为理由,否定了魏延的计策,甚至连让魏延试一试也不干,而主张走陇右大路,“依法进兵”。这样,就放过了有利的战机,使本来手忙脚乱的魏军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得以调整部署,而蜀军则不得不在陕甘的山区地带与魏军打阵地战、消耗战,劳师数载,无功而返。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事后评道:“诸葛亮平素谦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由此可见,魏延的主张是正确的,至少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正因为魏延有上述这些长处,刘备对他非常器重。请看:(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卷十五,《关云长威震华夏》)
(刘备亲率大军伐吴时)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共守汉中,以当魏兵……(卷十七,《范强张达刺张飞》)
看来,刘备这位“世之枭雄”一直把魏延当作重要军事人才来重用,不愧为开国之君,巨眼识人,善用其长。
二 魏延并非背叛
魏延的才干、智勇和功勋是无可怀疑的了,那么,他究竟背叛蜀汉没有呢?
众所周知,魏延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与丞相长史杨仪发生火并时失败被杀的。对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得十分清楚:
(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的意思很明白:
第一,诸葛亮虽然去世,但北伐事业不能中断,应当由他继续“率诸军击贼”。这虽然有自视甚高,对诸葛亮死后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成分,但与“背叛”二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第二,论地位,论威望,都应当由他负责统率全军,现在却要他听从一向与他水火不容的杨仪的号令,他心中实在不服。但是,这与“背叛”也根本不能划等号。
如果魏延当时真的要背叛蜀汉,他可以有三种选择:
其一,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这是易如反掌的。
其二,屯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撤退以后,割据汉中,独树一帜,观望形势,待价而沽,如同当年的张鲁一样。凭着他多年镇守汉中的威望和实力,这也是不难办到的。
其三,重施刘备夺取刘璋地盘的故伎,制造借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后再来对付杨仪一军,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魏延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他仅仅主张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而由他率军继续北伐,不要“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其心洞然可见,哪里是要反叛呢?
当杨仪不理睬魏延的主张,径自率大军南撤之时,魏延长期郁积的对杨仪的不满爆发了。在盛怒之中,他率兵抢先南归,与杨仪争相上表朝廷,互相攻击对方为叛逆。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但是,不管怎么说,像魏延这样一个身经百战,勋劳赫赫的大将,在矢石交飞的战场上迭经风险而不死,到头来却死于“自己人”的刀下;这还不算,当马岱提着他的头去报功时,狷狭阴狠的杨仪竟然“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这实在是一场悲剧!
这场悲剧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我认为,主要责任应该由魏延自己承担。对此,《三国志•蜀书• 魏延传》记载得也十分清楚:
延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看来,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也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在蜀汉立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上有刘备这个雄主统驭,左右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大将并立,魏延还不可能目中无人,他的缺点较多地受到控制,而他的优点则较好地得到发挥,在无数次的拼杀鏖战中建立了累累功勋。随着刘、关、张、马、黄、赵等人相继谢世,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大局,魏延成了开国元勋中硕果仅存的大将,地位越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这时,他那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毛病就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了。他以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韩信自许,一心要自领一军,与诸葛亮分道而出,建立吞强魏、复汉业的盖世奇功。而且,他也确实提出过直出褒中,奇袭长安的妙计。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妙计,对他分兵的要求也总是“制而不许”。这就使他常常感到不那么得志,对诸葛亮颇有牢骚,甚至认为诸葛亮过于胆小,“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只是由于对诸葛亮心存畏惧,他还不得不有所顾忌。另一方面,同僚们对他处处让三分,惟独杨仪却偏偏不买他的帐,老是同他争长论短,这当然要引起他的不快,久而久之,双方竟“有如水火”。“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因此,当诸葛亮病逝,由杨仪统兵撤退,要他断后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不满的情绪,竟然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大敌当前,三军新失统帅,亟需加强团结,稳定军心,却非要同杨仪见个高低。不管魏延可以举出多少理由,这种先小忿而忘大局的行为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当然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尽管他一向“善养士卒”,到了这个时候,却是“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传》)魏延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带着儿子逃跑,终于丢了老命。半世威名,毁于一旦,铸成了千载悲剧。
魏延死后七年,即后主延熙四年(241),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这样几句评语: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
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这段赞语,肯定了魏延“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功劳,叹惜他不能善始善终,指出根源在于他那“不协不和”的性格。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所以,人们有理由说魏延并未背叛蜀汉,但也同样有理由说他的悲剧是咎由自取。
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对于魏延善始而不能善终的悲剧,身为统帅的诸葛亮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首先,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确实不像刘备那么放得开手。刘备在世时,虽然手下良将众多,却一直把魏延视为特达卓异之才,委以许多重任任,让他长期镇守汉中,屏障益州,可谓用之不疑。而诸葛亮呢,尽管北伐时良将寥寥,可与魏延颉颃者几乎没有,但他对魏延总是不那么放心,既不认真考虑魏延的重要建议,也不愿让魏延分兵而进。这种颇有保留的用人态度,自然要使心高气傲的魏延感到不快,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可悲的是,诸葛亮与魏延并无私怨,他的忠诚勤谨、光明磊落、严于律己、赏罚公平,都是举世公认的;他也比较注意选贤任能,培养了一些人才。但是,可能正是由于他律己甚严吧,他在衡量和使用人才时,不知不觉地比较偏爱那些稳重温驯、谨言慎行的人;而对那种颇有才干而锋芒毕露的人,对那种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对那种好提意见时有牢骚的人,总是不那么喜欢,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对魏延就是如此。对于最高统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片面性,也是诸葛亮不及刘备之处。
其次,在处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问题上,诸葛亮虽然“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三国志•蜀书•杨仪传》),却一直未能采取妥善措施,眼看着二人由日常意气之争发展到尖锐对立,“有如水火”的地步。尽管他在主观上“不忍有所偏废”,但由于魏延常在前锋迎敌,而杨仪一直在身边办事,对二人倚重的程度实际上还是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他临终之时,如果把魏、杨二人叫到一起,晓之以大义,托之以后事,二人的矛盾即使不能涣然冰释,至少也可以暂时缓和一下。遗憾的是,诸葛亮仅仅把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找来安排后事,却把魏延排除在外,只是留给他一个“断后”的命令。既然魏延身为第一号大将,这样做显然是不大妥当的。魏、杨矛盾的激化,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今天,我们越是敬佩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就越是为他没有处理好魏延问题而惋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魏延的悲剧多少反映了蜀汉政权人才不盛,难乎为继的悲剧。
三、塑造魏延形象罗贯中左右为难
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以大开大阖的气魄,雄健恣肆的笔力,立主脑,理线索,“据正史,采小说”,刻意经营,从容布局,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表现出极高的才能。
但是,在塑造魏延形象时,罗贯中却陷入了难于解决的矛盾。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他必须真实地再现历史上的魏延形象,既不掩其大功,也不隐其过失;另一方面,作为诸葛亮的热烈崇拜者,他又实在不愿意表现诸葛亮在处理魏延问题时的失误。通观全书,我们时时可以感觉到罗贯中左右为难的心理。
在《演义》中,对魏延的描写大部分符合史实,而且比史书记载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书中有关魏延的许多情节,或者是历史上的魏延实有的,或者是魏延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能有的,作者一一写来,把魏延的形象塑造得比较丰满。如像书中对魏延加入刘备集团的经过的描写,就是史书上所没有的;罗贯中通过魏延襄阳斥蔡张、长沙救黄忠这两个虚构的情节,较好地表现了魏延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的性格。又如书中叙述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曹)操令来日进兵,出斜谷界口,再复中原。忽当道一军摆开,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恶言大骂。操令庞德战之。……延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操带伤,又折却门牙两个
(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
魏延严词拒绝曹操的诱降,表现了他对刘备集团的忠诚;一箭射伤曹操,这个功劳更是非同小可,刘备集团还没有其他人直接杀伤过曹操呢!其实,这段绘声绘色的描写也不见于史书,但它却有助于表现魏延的英勇善战。
再如,当诸葛亮病危时,司马懿命夏侯霸去探虚实,诸葛亮命魏延退敌,书中写道:
魏延遂上马,引兵出寨时,夏侯霸见了魏延,慌忙引兵而退。延奋赶二十余里方回。(卷二十一,《孔明秋风五丈原》)
这说明,即使在这样危急的时刻,魏延压根也没有想到背叛蜀汉,投降曹魏。
类似的情节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罗贯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可是,且慢!这样写下去,读者岂不是会觉得魏延最后被杀太可惜了吗?岂不是会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不够妥当吗?罗贯中对诸葛亮实在太热爱了,他一心要把诸葛亮塑造为十全十美的完人,决不愿意让诸葛亮形象蒙受任何损害。于是乎,他煞费苦心地虚构了许多情节,以便说明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不仅完全正确,而且具有先见之明。然而,这些情节往往不合情理,非但不能给诸葛亮增添光彩,反而有损于他的形象。试看:
当魏延救了黄忠,献出长沙以后,“玄德敬之”,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卷十一,《黄忠魏延献长沙》)。刘备急忙劝阻道:“诛降杀顺,大不义也。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何故杀之?”诸葛亮便说出了他的理由: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卷十一,《孙仲谋合淝大战》)
诸葛亮这段话影响很大,其实却是似是而非之谈。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兵微将寡,又没有地盘的刘备,要想成就帝王之业,必须延揽天下英雄,包括欢迎从对手营垒投顺过来的文武人才。如果把投奔自己的豪杰斥为“不忠不义”,岂不是闭塞贤路,自陷孤立?按照诸葛亮的这个逻辑,法正食刘璋之禄,居益州之地,却背弃刘璋,千方百计地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其“不忠不义”之“罪”比魏延大得多,岂不更该杀头?但法正却被刘备倚为谋主,后又任尚书令,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这该如何解释?此外,老将严颜不仅自己投降了张飞,还招降沿途关隘四十五处,比魏延献一个长沙厉害得多;张翼在雒城绑缚刘璝,迎降刘备,比魏延杀韩玄做得更绝;益州将领归降刘备者还有不少。请问,他们该不该全部斩首?诸葛亮对这些人一概欢迎,为什么对魏延却要特别苛刻呢?至于所谓“反骨”云云,更是荒诞不经之言。通观《演义》,诸葛亮并无相面之术,为何一见魏延便可断其忠奸?而且关羽引魏延来见刘备时,并未免胄,诸葛亮怎么能从他那戴着铁盔的头上一眼就看出“脑后有反骨”?离开了细节的真实,这句话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尽管魏延并无二心,诸葛亮却一直想除掉他。当诸葛亮在上方谷埋下地雷,布下干柴时,命魏延将司马懿父子诱入谷中,又叫马岱垒断谷口,企图将他们全部烧死。由于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得以逃出,魏延也幸而不死。这时,诸葛亮却翻脸不认账,反而责怪马岱把魏延堵在谷中,要将马岱斩首(卷二十一,《孔明火烧木栅寨》)。这些情节,把诸葛亮写成了心术不正,坑害部下的小人,更是大大的败笔。
最后,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情沉重时,祈祷北斗以求延年益寿。这本来就是徒劳无益的事,罗贯中却把它写得煞有介事,使不忍心看到诸葛亮去世的读者产生几分希望。眼看只差一天就要成功了,哪知魏延却入帐报告军情,因“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这样一来,诸葛亮之死也成了魏延的罪过,不要说“姜维大怒……欲斩魏延”,就连热爱诸葛亮的幼稚的读者也不禁会将满腔愤怒倾泻到魏延头上,认为魏延确实该死。罗贯中写到这里,可能自认为是得意之笔,而今天的许多读者却反而会替魏延抱屈。
由此看来,在描写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时,罗贯中摇摆于两条原则之间:一条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另一条则是“为贤者讳”的儒家行事原则。遵循前者,他的笔通常是婉曲自然,游刃有余的;而囿于后者,他的笔有时又运转不灵,力不从心,苦心虚构的某些情节并不具备浪漫主义想像的美感,反倒是违背现实主义的败笔。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罗贯中创作思想中的矛盾。
总之,我认为,罗贯中在塑造魏延形象时,其创作意图是游移不定的,倾向性也是不够鲜明的。他似乎是在按照两条平行线来描写人物的:一条是用大量情节表现魏延的智勇功勋,另一条则企图证明魏延确实背叛了蜀汉和这背叛的必然性。罗贯中无法使二者水乳交融,因此,他笔下的魏延形象,尽管在某些方面是丰满的,但其性格却显得不够统一。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乃是他对诸葛亮形象的某种绝对化。
诚然,罗贯中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从总体上看是相当成功的,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在处理魏延形象时,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失误也是处处回护,苦心文饰,这样就使他在某些地方离开了清醒的现实主义,不能像塑造诸葛亮、赵云、曹操、关羽、张飞等形象时那样,在忠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创作自由,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其结果,欲益反损,产生了一些作者始料不及的副作用。从这一创作上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罗贯中先生对魏延形象的塑造不算成功。
(高级教师冯力文)
1形容“红酒”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1、魅力无处不在,源于天然,精工酿造,一切自然超群。
2、品味杯中风情,曼妙醇香,未饮而醉,风情何止万种?
3、一个人独处时,与恋人一起时,入睡前,甜蜜温馨时……
4、魅力无法阻挡,每时每刻,魂牵梦萦。最终,臣服于它。
5、品味生活的红,恰是红酒,在唇齿间留恋,于心中醉眠。
6、她的典雅,那么的强烈,又那么的淡薄,我,看不透你。
7、典雅中透过的芳华,犹如红酒般的唇,留下了深情的吻。
8、品位不一样的生活只因有你相伴,红唇欲滴,滴滴难舍。
9、品味红酒,就应该是这样一点,一点,入口,入喉,入心。
10、朋友,这时候的你所需要的调节剂不过是一杯香醇的红酒。
11、享受酒中极品,滴滴难忘却;畅谈天下乐事,件件喜心头。
12、红酒的魅力,在于令人心醉。无法抵挡,酒不醉人人自醉…
13、尊崇时尚的品味、极致的享受、无限的魅力,雍容而典雅。
14、魅力出天然,韵味永流转,自然的味道,在不经意间展现。
15、浪漫的玫瑰色泽,散发优雅的魅力,酒不醉人,人自醉……
16、酒香流唇间,人生五味足,释放浪漫激情,畅享美好人生。
17、拈一杯红酒,滑过红唇,浪漫依然,人因酒而醉,醇香不散。
18、典雅的不仅仅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还有那种恬淡自如的心境。
19、款款而来,红酒美人,酒香带着无尽的醉,醉与不醉皆不分。
20、品味一种极致,未入喉,已醇香四溢,犹未品,已流露不凡。
2关于葡萄酒的句子关于葡萄酒的句子
1) 你是一杯清香沁脾的茶,香味早已深入我的骨髓;你是一枝娇艳含羞的花,美丽持久萦绕我的心田;你是一盏优雅玲珑的灯,温暖依旧照亮我的人生。葡萄酒情人节,你我爱情开始的日子,只想与你欣赏爱的花朵,沐浴爱的灯光,细品爱的美酒,相守一生,相恋一世。
2) 一杯美酒,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一段爱情,也可以让人尝尽酸甜苦辣,刻骨铭心。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是能牵着你的手度过人生路,看每一个日出日落。葡萄酒情人节,爱的滋味令人永远铭记。
3) 采摘美好的葡萄,放进开心的容器;勾兑甜蜜的人生,飘散浪漫的气息;发酵幸福的生活,出品爱情的干红。葡萄酒情人节,与你品尝爱情葡萄酒,幸福永远!
3关于红酒的唯美词语对酒体柔柔但非常平衡、匀称、协调、悦人的红葡萄酒,形容品质的词是:轻雅(léger)、细腻(minces)、可口(coulant)、柔和(tendres)、精美(délicats)、融化(fondus)、天鹅绒似(velouté)、丝一般(soyeux)。
柔顺(souplesse)也用于高质量的红葡萄酒,这个词需要正确理解,一般人以为souple是菜汤,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柔顺的酒是指不撞击口腔,丹宁和酸度都不高而且协调,柔顺也不只是说酒失往硬度,而是指它的各种成分很,柔顺的酒是有个性(personnalité)的,是优雅(élégant)、卓越(distinqué)、精美(finesse)的。
在这类酒中,假如成分更丰富且很协调,就可用圆润(rondeur)、饱满(pleins)、肥硕(charnus)、油质(onctueux)、熟透(murs)等词形容它。
另外,修饰一些有强烈成分的酒,可以用醇厚(corsés)、浑厚(étoffés)、构架(charpentés)、坚实(solides)、强力(puissants)等形容。我们用了这些很明确的词汇,使我们能够把酒的品质严谨地翻译出来。
酸高的描述:
对一个酸度高一点但不扎嘴的酒,可以形容为:失衡的(déséquilibre)、瘦弱的(maigreur)、菲薄的(creux)、贫乏的(anémique)、平庸的(étroit)、瘦削的(décharné)、味短的(court)、生硬的(bref)等。
若口感更干涩,就用干瘦的(maigri)、粗鲁的(brut)、侵衅的(agressif)等。酸度给予的酸涩感情况不同,可能是挥发酸高,也可能是丹宁量过大,品尝者要把握这种情况。过量的酸度给予口腔的感觉是僵硬的(raide)、尖刻的(acerbe)、酸的(acide)、生青酸(verdelet)、青绿酸(vert)等。
乙酸属挥发酸,它不仅仅是进步了酸感,它的味道还辛辣(aigreur),很不愉快,挥发酸高的酒是干瘦的,刺鼻的,品尝末了缺陷更明显。
酚类化物的描述:
假如酒中的丹宁相对于平衡而言有些过量,就会出现硬(dur)和收敛(ferme)的感觉。丹宁的含量过高,酒的颜色就太浓重,酒就有粗糙感。特别是品尝末了感觉很明显。人们用锉齿的(rapu)、涩口的(réche)、粗糙的(rugueur)来形容。酒发苦,是多酚类化物引起唾液收敛(astringence)的感觉。
甜味的描述:
一个甜味成分占一定上风的红葡萄酒,可用圆润美味(moelleux)、甘油型的(glycériné)来描述,并不是说这个酒一定含有过高的还原糖,而是指它给出一种糖的甜感。
微失酸、丹宁平衡的酒,会失往新鲜感(fraicheur)、立体感(relief),可以用沉重的(lourd)、糊状的(pateux)来描述,说明它表现不出任何精细的特点,这酒是平庸的。
对酸的比例重、pH高、酸度低的酒,它会是咸的(salée),碱性的(alcaline),洗涤液的(lessive)感觉。在一个利口酒中,过剩的糖给出的腻的(doucereux)、淡而无味的(douceatre)、蜜甜的(mielleux)发腊pommadé等感觉。
酒精度的描述:
酒精度低的酒,感觉是轻、弱、淡、寡(légers、faibles、petits),假如它是很协调的,也可能感觉是愉快的,但酒度低是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平衡感,这种酒通常是贫乏的。若酸度略高些,能给出新鲜感,否则就平淡无味,并显出酒精味、水质味(aqueux)。
一个酒精度高的酒是醇烈的(vineux)。酒精可平衡酸,高一度就会给出热感、苛性刺激感。富含乙醇的酒烈酒(alcoolisé,généreux,capieeux,spiritueux)。
香味的描述:
酒的香味比滋味更难以把握和描述,品尝者须尽力区别香味的种类和强度,香味的容量和浓淡的程度,认真检测连续出现的香气,唤醒对花香(fleur)、果香(fruit)、木香(bois)、油香(grasses)、酸香(acides)、辛香(épicees)、醛香(aldéhyliques)、化学香(aromatiques)等的再熟悉。在陈酒中通常还会有酒香(bouquet)。在顶级酒里这些成分就更为复杂。
我最近也在学习红酒文化,因为一个朋友做醍恩的红酒,这是平时积累的红酒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红酒知识建议对关注一些关于红酒的微博,微信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4求一首描述红酒的诗(第一首) 红酒幽藏深蕴,不与之久处,则难识其质。
由饮到品,初知其味,浅识其韵,渐悟其神,方知红酒乃酒中之冠也。白酒浓烈,豪放者宜斟;啤酒味淡,年少者宜饮;唯红酒幽香醇厚、余味绵长,情长者宜品。
白酒清透,啤酒色淡,唯红酒色泽晶莹、纯净迷人,秀色可餐,未品之,人先醉。白酒啤酒,即开即饮,不需饮前醒酒,唯红酒含蓄娇羞,如梦中美人,知音未现时,则深藏不露,不唤则不醒。
白酒啤酒,不择酒具,而红酒娇贵,唯高脚透明美杯,方能盛之,不然如美女披絮,其韵何在?其味何存?红酒适宜静饮,更宜夜饮,柔光之下,美曲之中,最能让人心醉。红酒之妙,不在于饮,而在于品,能品其味,方有品位。
会品其味者,必能品出人生之况味。品酒之真谛,在于参悟,酒入肚,悟出心。
一点酒,一缕情;一杯酒,一腔思。举首朝天,明月含情;低眉向地,流光蕴意。
如梦如幻,万种情怀。饮酒,一醉方休乃尽兴,而红酒只能微醉半醒,方能品出酒之滋味,悟出人生真味。
白酒啤酒,适合群酗,而红酒只宜独品、双饮。独品有情调,思绪漫漫,如窗前听雨;双饮有浪漫,柔情款款,如月下沐风。
独品,一份情;双饮,一知音。白酒可以狂饮,啤酒可以豪饮,而红酒只能轻咂浅啜,慢慢地品,静静地思,悠悠地悟,余香绵绵,思绪潺潺。
红酒如镜,品之,红尘往事历历在目;红酒如歌,品之,梦景遥唤袅袅在耳。红酒,美而不艳,娇而不媚,柔而不弱,香醇余涌,真乃酒中之至尊也。
品红酒,问己心,悟人生,求天道,乃做人之至境。(第二首) 红酒者,葡萄酒也。
受日月精华。故其色红;浸天地灵气,故其气醇。
色红也有日曦之新初夕霞之艳灿,有月晖之明净婵娟之丽幻;气醇者,得云宇之悠远沧岳之奥秘,得岚霭之弥漫大地之厚深。艳灿而丽幻,是用情专而时时常鲜;奥秘而厚深,是经岁久而心意最真。
红酒也,人生也,人生即酒,酒即人生,是杯酒人生,韵致纵横。红酒之成,千压万沥。
是以不经困苦磨难,无以成就坚强人生。离枝去梗,持志向则不悔所行;压果榨汁,虽打击却热血澎湃;发酵积蕴,甘落寞而涵养实力;添加介质,广胸怀而兼收并蓄;除渣熟成,守真义而坚韧不拨;装瓶成酒,焕面貌是美丽人生。
红酒之品,人心之品。置高脚之杯,缓缓入酒,持以杯脚,平而观色,明霞霏霏,乃显优雅之仪;摇高脚之杯,徐徐悠晃,近以杯口,闻之酒香,淳甘馥馥,更显尚雅之风。
微啜轻饮,啧品咂尝,酒在舌尖溶,气在喉间纵,酸甜入腑,圣仙逸呈。迷人之色彩,美仑美奂,或空朦,或飞腾、或流连、或瑰丽;神秘之情思,旖旎缱绻,或绵长、或悠远、或达练、或纷萦。
饱含生命原汁,蕴藏历史内涵;承接人生真义,陶醉心语行程。高贵雅致,在潜移默化之间;温馨浪漫,在心有灵犀之际。
(第三首) 你如黑夜里跃动的精灵,在剔透的水晶杯中缓缓流动,似一盏霓虹,迷了眼。你有着古老却永恒的精致容颜,红。
带着一抹唇角的温度,点燃内心的火,灼了身。杯影交错,碰撞出人生的花火,亲情,爱情,友情,都在这火红的花火中浪漫升级,暖了情。
你有绕指柔的温柔体贴,又有火辣奔放的狂野,血液随着心跳迸发而出,带着浓烈的灼热燃烧着,醉了心。此刻,我的眼里只有红色,妖冶的,疯狂的,让人迷失方向,却又坚定着意志,那是生命的原色!让人热爱的,珍惜的最珍贵的色!(来源于网络)。
5关于spa和红酒唯美的句子你是一杯清香沁脾的茶,香味早已深入我的骨髓;你是一枝娇艳含羞的花,美丽持久萦绕我的心田;你是一盏优雅玲珑的灯,温暖依旧照亮我的人生。葡萄酒情人节,你我爱情开始的日子,只想与你欣赏爱的花朵,沐浴爱的灯光,细品爱的美酒,相守一生,相恋一世。
2) 一杯美酒,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一段爱情,也可以让人尝尽酸甜苦辣,刻骨铭心。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是能牵着你的手度过人生路,看每一个日出日落。葡萄酒情人节,爱的滋味令人永远铭记。
3) 采摘美好的葡萄,放进开心的容器;勾兑甜蜜的人生,飘散浪漫的气息;发酵幸福的生活,出品爱情的干红。葡萄酒情人节,与你品尝爱情葡萄酒,幸福永远!
6关于葡萄酒的句子关于葡萄酒的句子1) 你是一杯清香沁脾的茶,香味早已深入我的骨髓;你是一枝娇艳含羞的花,美丽持久萦绕我的心田;你是一盏优雅玲珑的灯,温暖依旧照亮我的人生。
葡萄酒情人节,你我爱情开始的日子,只想与你欣赏爱的花朵,沐浴爱的灯光,细品爱的美酒,相守一生,相恋一世。 2) 一杯美酒,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一段爱情,也可以让人尝尽酸甜苦辣,刻骨铭心。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是能牵着你的手度过人生路,看每一个日出日落。葡萄酒情人节,爱的滋味令人永远铭记。
3) 采摘美好的葡萄,放进开心的容器;勾兑甜蜜的人生,飘散浪漫的气息;发酵幸福的生活,出品爱情的干红。葡萄酒情人节,与你品尝爱情葡萄酒,幸福永远。
7关于葡萄酒的诗句有哪些对酒李白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元稹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
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
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县内半没为荒陬,西凉之道尔阻修。 连城边将但高会,每听此曲能不羞。
凉州词二首王翰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杂感唐鲍防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 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先过林邑山。
甘泉御果垂仙阁,日暮无人香自落。远物皆重近皆轻,鸡虽有德不如鹤。
塞上曲二首贯休锦袷胡儿黑如漆,骑羊上冰如箭疾。蒲萄酒白雕腊红,苜蓿根甜沙鼠出。
〈-----------单于右臂何须断,天子昭昭本如日。一握黳髯一握丝,须知只为平戎术。
去年转斗阴山脚,生得单于却放却。今年深入于不毛,胡兵拔帐遗弓刀。
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甲穿虽即失黄金,剑缺犹能生紫气。
塞草萋萋兵士苦,胡虏如今勿胡虏。封侯十万始无心,玉关凯入君看取。
轮台燕子山里食散,莫贺盐声平回。共酌葡萄美酒,相抱聚蹈轮台。
题明皇醉归图全宋诗-艾性夫金车山重牛难挽,五花嘶出长春苑。太官供顿宴骊山,三郎沉醉归来晚。
酩酊马上扶者谁,秀眉照眼两国姨。红香把臂手亦软,三马相倚不敢驰。
黄门拥道尽端美,锦衫绣帽春风起。解酲尚恐需余尊,捧把玉卮行复止。
最后一马寿王妇,鸾扇夹侍双琼姬。 酣酣嘿嘿意自远,恨不醑我渔阳儿。
图陈无逸今安有,却作醉徒供画手。昭陵百战大山河,凉州几瓮葡萄酒。
〈-----------次韵鲜于伯几秋怀长句全宋诗-方回逾燕涉漠将十霜,西风满眼榆林黄。时逢北客话围场,鞍马意气犹扬扬。
骆驼红乳蒲萄酒,袒割一醉千百觞。 〈----------君今病店卧南方,掉头不顾尚书郎。
紫阳山人饿欲死,江湖一壑秋田伤。哀歌相和意惨怆,夜视宇宙何茫茫。
送水云归吴全宋诗-孔清真瘦马长吟蹇驴吼,坐听三军击刁斗。归人鞍马不须忙,为我更釂葡萄酒。
〈--------------对酒戏咏全宋诗-陆游浅倾西国蒲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 〈-------更拂乌丝写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
寄送许待制知越州全宋诗-梅尧臣喜公新拜会稽章,五月平湖镜水光。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
〈---------云归秦望山头静,雨洗若耶溪上凉。天子不能烦待从,可将吟咏报时康。
颂古全宋诗-释云贲七宝杯酌葡萄酒,金花纸写清平词。 〈-----------春风院静无人见,闲把君王玉笛吹。
冬至日同舍会拜全宋诗-汪元量燕市人争看秀才,团栾此日会金台。葡萄酒熟浇驼髓,萝卜羹甜煮鹿胎。
〈-------砚笔寂寥空洒泪,管弦鸣咽自生哀。雪寒门户宾朋少,且拨红炉守泰来。
湖州歌九十八首全宋诗-汪元量第四排筵在广寒,葡萄酒酿色如丹。 〈-----------------并刀细割天鸡肉,宴罢归来月满鞍。
通州道中全宋诗-汪元量一片秋云妒太虚,穷荒漠漠走群狐。西瓜黄处藤如织,北枣红时树若屠。
雪塞捣砧人戍远,霜营吹角客愁孤。几回兀坐穹庐下,赖有葡萄酒熟初。
〈---------春怀任昱落花无数满汀洲,转眼春休。 绿阴枝上杜鹃愁,空拖逗,白了少年头。
幺朝朝寒食笙歌奏,百年间有限风流。玳瑁筵,葡萄酒;殷勤红袖,莫惜捧金瓯送潘时雍归钱塘明贝琼海县兵未息,公子今何之?酌君葡萄酒,听我《白苎》词。
《-----------忆昔来黄湾,始为桐子师。诸生老伏胜,说客惭张仪。
连床风雨夕,秉烛听新诗。殷殷金石声,真足解我颐。
同居石壁下,斗柄倏三移。脱略势利交,所贵两不疑。
久怀地主恩,亦有莼鲈思。束书向钱塘,磬折从此辞。
钱塘实都会,西湖天下奇。朱楼起相对,上有千蛾眉。
羽衣何翩翩,处子冰雪肌。楼前五陵儿,并马金鞭垂。
酒酣复张乐,但惜白日驰。 近者属凋丧,不及全盛时。
空山凤凰去,月黑号狐狸。春风吹行殿,碧草生荒基。
何当从子游,观涛酹鸱夷。辛苦草《太玄》,徒为廉蔺嗤。
子实济时具,飞腾方在兹。匠石既已遇,小大随所施。
从容宰相前,奋舌论安危。岂无一尺棰,盗贼不足笞。
天空羽毛急,水涸舟楫迟。 临歧更挥泪,中年伤别离。
过高逸人别墅明林鸿识子何不早,见子即倾倒。世人意气不相合,颜色虽同心草草。
子有园林东海滨,香名满耳人共闻。梁鸿避世身不仕,孔融爱客家常贫。
兹晨饮客青山墅,新压葡萄酒如乳。〈-----------绿树穿窗鸟当歌,红条拂地花能舞。
醉来兴逸无不为,投壶击剑仍弹棋。人生得意有如此,世上悠悠那得知。
题林盘所学民家藏温日观葡萄明许伯旅张颠草书天下雄,醉笔往往惊群公。温师作画亦若是,我知画与书法通。
葡萄何来自西极,枝蔓连云引千尺。世间画者谁最高,温师自有葡萄癖。
当时豪贵争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