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柱,字泓润,室称雅墨斋主人,现任中国华侨艺术文化研究院院长,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理事,山东老年书法研究会理事,济南文物与收藏协会理事。
出于天赋,自幼酷爱书法,其书法初学颜,柳,后上朔二王,魏碑,汉隶,尤其喜爱金文大篆及秦小篆,后主攻金文大篆,齐观商周金文,秦汉刻石,印符,诏版和清代各家篆书,书艺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潇洒狂放,坚挺自如的艺术风格,近年来书法作品参加全国及省市和台湾、港、奥地区专业性书法大展并获奖,在2017年纪念孔子诞辰2568年国际书法展获得金奖,其优秀作品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珍藏,并在中国书法走进澳州的中澳书法大展中获优秀奖,得到了著名大家的认可,诸多佳作入集,并礼赠海外友人,视珍收藏,积极参加慈善事业,为残疾人基会进行募捐,受到上级领导高度赞扬。
久闻书法家孙树柱先生的大名,近日有幸和孙先生面对面的交流,受益匪浅。孙先生在艺术上的勤奋和对艺术的专注与执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从某种意义而言孙先生不属于那类善于在艺术上讨巧的人,在数十年的求艺生涯中,他所涉猎的每个领悟总是习惯从传统入手,自最基础的开始,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地累积与完善,一如他的为人踏实平稳。欣赏孙先生的金文大篆真是艺术的享受。也佩服孙先生多年的辛勤以及在书法界的地位,现在只要一提金文就会想到他的大名。相比孙先生的地位和名望在书法界占有一席。学习贵在师承,师承贵在出新意。孙先生受恩师影响,在风格上近似,却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其在书法艺术上求精求变,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孙先生的金文以及对金文的理解可以说独有见树,书斋雅淡出南苑,挥毫碧草连天。凝心握笔临师典,翰墨成篇。不羡春花秋月,荣枯不改悠然,吾知佳品要勤勉,快乐无边。孙先生道出了他学书法的快乐及书艺无言无悔的不懈追求。后来随着书艺的日渐精进,他更近喜欢上了金文,他爱其本源古朴,斑驳如画;也喜欢隶书,他爱其舒畅流美,金石韵味。回味无穷!纵观孙先生的书法,给人印象较深的是他十分注重线条,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转让,注重点画的纵横结合,情感和灵性的流露,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真率,朴厚,来张的气象。整体看上去,笔墨丰富,线条有力,韵味别致,意境悠远,章法独具。既老成持重有古风,又清秀洒脱出新意。一时有楼船夜泊瓜洲渡,铁马渡河大散关的豪放洒然,他的金文作品在港,奥,台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名,他的书法在港奥,台湾,泰国,老挝,俄罗斯等国家都有展示,他的金文端庄流畅,浑厚,极富有金石气。
近几年孙先生潜心创作,书法是讲思想意境的。境界高低与书法家的学识,阅历,品性,情操以及对艺术的通感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孙先生的字形神兼备,风骨纵横,正是先生诗人气质的外露。他创作的书法作品,经常参加全国大赛,受到了众多书法大家的称赞,他对书法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谦逊直爽的人格魅力受到书法爱好者的认可,还先后为公共事业。慈善事业无偿捐赠书法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德艺双謦的书法家。
(李鲁杰)
草书书法作品的艺术非常的高,我国千百年来出现了很多以草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1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2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3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4
以草书著名的书法家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
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称为"洗砚池"。苏州将兴建唐代张旭草圣祠。位于唐寅墓西侧,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兴建,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筑,陈列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并成为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苏州百姓以书法家张旭引为自豪。草圣张旭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以草书著名的书法家怀素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地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以草书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以草书著名的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书写艺术之林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浓厚的民族特性。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单个字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单个字 书法作品欣赏
单个字书法作品1
单个字书法作品2
单个字书法作品3
单个字书法作品4
单个字书法作品5
写好书法,到底靠什么
一、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沈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即「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志精神」。
与此相对,炽情创作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昔时张旭善 草书 ,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在《自叙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此外,古人还提到一种「游戏创作心态」,既非虚静,也非炽情,而是一种随意的涂鸦式创作,其目的是「消日」,即打发时光。
二、动机与书法创作
古人对动机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的认识是很早的。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就说:「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东晋的王献之不作应酬之书,即使王公大臣求字也不例外,原因就是王献之认为应酬之作是迫于外在压力,而非内在动机,故不便发挥创作水平。宋代的苏轼亦说:「无意于佳乃佳」。对动机与书法创作的关系的最精彩概括是清代的周星莲和刘熙载的两段话。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写道:「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也说:「信笔固不可,太矜意亦不可。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 随笔 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
前一段话认为,动机太强则创作效果反而差。后一段话认为,动机太强或太弱,均不利于创作水平的正常发挥,只有适中的动机强度,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这一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现代心理学就动机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动机太弱,人的潜能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解决问题的效果比较差;如果动机太强,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反差太大,思路陷入狭窄状态,人的机体各部分不能有效协调,因此解决问题效率也差。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下,解决问题的效率最好。
三、情绪与书法创作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孙氏通过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分析,道出了书写内容对书写者情绪的暗示作用。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对此,元代的陈怿曾在《翰林要诀》中作了精辟的概括:「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张旭创作心态的描述即是明证。此外,唐代的张怀瓘在《书议》中亦说:「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苏轼亦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宋代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也说:「栖迟卑冗,壮猷伟气,一寓于毫牍间」。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泻泄消极情绪。这一认识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想象与书法创作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唐代李阳冰在《上采李大夫书》中对此有生动的说明:「于天地山川得玄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漫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抵咀嚼之势,随手变化,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性状者矣」。尤其「随手变化、任心所成」八个字,道出了表像加工和心象转换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对此,唐代的张怀瓘亦有「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之说。
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五、灵感与书法创作
古人关于灵感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的论述很多,不过古代书论并没有「灵感」一词,而是用「神合」或「天人合一」表示。元代的郝经在《移诸生论书法书》中写道:「必精穷天下之理,锻炼天下之事,纷拂天下之变,客气忘虑,扑灭消驰,澹然无欲,皢然无为,心 手相 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皢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这段话道出了灵感产生的条件、状态和结果。条件是:「精穷天下之理,锻炼天下之事,纷拂天下之变,客气忘虑,扑来消驰,澹然无欲,皢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灵感状态是「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的「天人合一」状态,灵感爆发的结果是创造出完全合于「自然造化」的艺术作品。
此外,古人还认识到酒对灵感爆发的催化作用,如《新唐书·艺术传》中写:「(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杜甫亦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钱起在《送外甥怀素上人》诗中亦写道:「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陆游在《草书歌》中也有「醉中草书颇入微」之句。古人关于酒能促进灵感爆发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酒的作用有三:一是对大脑皮层有麻醉作用,使大脑减弱了对机体的控制,机体可以处于自由活动状态;二是大脑本身的焦虑和紧张被解除,进入自由联想状态,消除了「思路狭窄」现象;三是酒醉使书法家远离尘世的不平、烦恼、怨恨、欺诈,免受世俗的干扰,从而恢复自我,回归自然,倾听自己心灵的独白、体察大自然生命的气息,而这又是书法家创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六、个性与书法风格
个性与书法的关系是古代书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个性差异导致书法风格的不同。古代有「书如其人」之说,早在汉代,扬雄就提出「书为心画」之说,元代的郝经提出「书法即心法」说,明代的项穆又提出「书为心相」说,清代的刘熙载提出「书为心学」说。在此基础上,古代书论家又就不同个性者及其书法风格进行了界说。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列举了九种个性及其相应的书法风格:「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俓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夫人之性情,刚柔殊禀;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少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驶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滋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编,而成其资之所近也」。
与此二人有所不同,清代的刘熙载将人之个性分为四种,即贤哲型、骏雄型、畸士型、才子型,并在《艺概》中写道:「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宋代的朱长文在评价颜真卿和虞世南的书法时亦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在《续书断》中写道:「呜呼,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庙堂宰天下,唐之中叶卒多故而不克兴,惜哉!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学术渊博,论议持正,无少阿徇,其中抗烈,不可夺也。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这方面的论述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举。
(二)就同一个人而言,随着其个性的发展,其书法风格亦作相应的变化。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神经类型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生活实践和 教育 的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古人不仅认识到个性的变化,亦认识到书法风格随个性之变而相应变化。南唐后主李煜在《书述》中说:「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擎敌;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纵横炎炎,不可向迩,其任势也如此。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董戎,朱睿接敌,举板与自随,以白羽麾军,不见其风骨,而毫素相适,笔无全锋」。对这一问题,今人林散之先生在《笔谈书法》中亦有类似之说:"少年爱工丽圆转的字,青年爱剑拔弩张的字,中年爱富于内涵的字,老年爱平淡天真的字"。这也进一步证明古人思想的正确性。
七、品德与书法境界
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即是「书如其人」说,在品德方面的发挥,即"人品书品论"。这也是古代书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为许多人所推崇,如唐太宗、柳公权、张怀瓘、郝经、项穆、朱和羹、刘熙载等人都持此说。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这一思想在古人对书家墨迹的评价中亦体现出来。元代的郝经在《临川集》中写道:"斯(指李斯)刻薄寡恩之人,故其书如屈铁琢玉,瘦劲无情,其法精尽,后世不可及。……繇(指钟繇)沈鸷威重人也,故其书劲利方重,如画剑累鼎,斩绝深险……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观其遗殷浩及道子诸人书,不附桓温,自放于山水间,与物无竞,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有类似的评价:"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至于褚遂良之遒劲,颜真卿之端厚,柳公权之庄严,虽于书法少容夷俊逸之妙,要皆忠义直亮之人也。若夫赵孟俯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敌之禄也。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
尽管现在有些人对古人的"书品人品论"提出质疑,但是当我们看到当今书坛上某些品质恶劣之徒以所谓"创造求新"的名义,大行其欺诈、投机之举时,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持论的高度正确性。此外,古人对天资、学养与书法的关系亦有所论述。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而且书法的风格和境界均受制于书法个性和品德。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书论家侧重于对书写和创作心理的分析,而对书法家的欣赏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涉及甚少,只有书法欣赏中的"共鸣"和"净化心灵"被提及,对此,我就不作分析了。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在书法的笔墨之下,又会有什么样的精彩作品被创作出来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诗词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词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书法作品1
古诗词书法作品2
古诗词书法作品3
古诗词书法作品4
古今书法创作草书常用的--几种模式
晋代“二王”模式 晋代至今为今草的成熟期,晋人萧散的风神造就了其自由、自在、散淡、清雅的行草书。王羲之正、行、草兼善,但造就其书圣地位的是其今草,而绝非其稚拙的小楷和书迹真假莫辨的行书。在上世纪90年代以宗法民间书为时尚流行书风盛行之际,一些有识之士理性地提出了继承经典精华的创作观念,将视线投射到“二王”草书上,其创作实践很快也获得了书坛的确认。进入21世纪以来,书法向精英化、深内涵、高品味方向发展,其有愈加强化壮大之势。晋草用笔特征是精整、细腻,无论行笔如何迅疾,如何夸张,其笔墨线条起运都很到位,可谓笔笔见锋,遒逸明净,是为难于超越之经典。惜此类草书过于津津于点画,有失浩落大气之憾。
唐旭素模式 有唐一代,张旭、怀素运用篆书笔法入草,强化草书的中锋用笔和连绵开合的变化取势,并参以舞剑、夏云等人文自然物象,极力夸张草书变化形态,使草书发展到一个颠峰时代,或曰狂草、大草。正是其极大变化草书的用笔结字起伏、对比夸张特征,成就了一个与盛唐时代气象相吻合的浪漫主义书风时代。后世多所效法而难以有所超越,惟近世毛泽东以领袖之气魄、一生的阅历和笔法锤炼,至晚岁,终得胸怀万古,超迈古今,纵横捭阖,与其踵武前后,相互媲美之今世伟大浪漫狂草,盖笔法易得而气度胸怀难臻。[转载]当代草书的创作模式
宋山谷模式 从意境情调上讲,书法像诗歌一样有唐宋之分:唐书激昂,宋书沉潜。宋代草书家虽然不多,盖有周越、赵佶、黄庭坚等,成就最高的黄庭坚草书也能表征一个时代的草书风貌,黄山谷悟禅不仅造就了其独具风格的江西诗派,也成就了其具有禅学意味的线条从容、不急不躁、富有弹性、内涵深厚而得以体现有宋时代精神的黄体大草。
草书堪称是非理性的浪漫艺术形式,而山谷草书却以理性的操控,创闲庭信步而又出其不意的长划短点骇人大草。相对说来,因了山谷草书线条较慢的从容特性,后人学之是容易上手的,故尔取法黄草也成为当代草书创作的一种较显要的模式。
明清调模式 明清调书作的特点是悬挂于高堂之上的巨幅长挂。而明末清初的徐渭、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八大都是享名书史的草书大家。其书作的巨制形式很自然地契合了当代展厅对书作的视觉效果要求。
新时期以来,当展厅效应愈来愈明显,逐渐被当代书人所认可后,明清调书风自然走红。当今许多中青年书家就是沿着明清草书形式的路子而为书坛所注目的。明清调书法特征一方面是其巨制长挂形式,另外从笔墨表现形式上也形成了具有极度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如徐渭的满纸云烟,倪元璐、黄道周的行密列疏,王铎涨墨枯笔的强烈反差对比、中轴线的左右摇摆……在王铎等草书遗迹中有大量临写“二王”阁帖的笔法,缠绵缭绕通行一笔的书作,我们有理由把它们看作是明清书家用新形式消化经典的努力。这些都为今人化古为今进行创作参展提供了较为现成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明清诸家长挂巨制草书多行草夹杂,或以行书之体作连绵结体而为草书者,其大有以潦草作草书之随意之弊。
标准小草模式 清乾嘉以后,碑学复兴;而与帖学联系紧密的草书却没有获得新的发展,甚至出现断层式微的状况。民国于右任碑体楷书、碑体行书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同时又致力于草书的研究与倡导。或许是出于力挽草书衰落历史局面的考虑,为使变幻莫测的草书创作有较易掌握的规律,为使草书有更多的受众面,他做起了研究和倡导标准草书的努力。然而艺术的本性却是不能取标准和求统一的,标准草书实际上就是字字独立的小草,却为当代草书创作提供了迥异连绵大草狂草的一种空灵、明净的草体范式,其在当代不失为一种值得取法的创作模式。[转载]当代草书的创作模式
简草模式 自20世纪初以来,新疆和敦煌流沙坠简的出土,居延、长沙等汉代简帛书的陆续面世,为现代人提供了新的汉代书法遗迹资料。其向人们昭示了汉代文字的日常书写形式并不是过去人们通常看到的规矩汉碑或快速书写的如《急就章》、《出师颂》等章草形式,而是更为活泼丰富的手写体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简帛书”。在这些简帛书中,有大量的笔画连带、简化、结体大小夸张变形之草,尤以《居延汉简》中居多,我们无以合适的书体名称之,此姑妄称之“简草”。它新鲜的用笔、结体、字距、行距变化很快吸引了对隶书章草有兴趣的书家,一种有别于古代传承下来的章草——简草书创作模式应运而生。
嫁接杂交模式 以上所述皆为单一取法某一历史资源的创作模式,而实际上作为具有融化创变精神的书家不可能拘于一种模式,往往是兼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进行锤炼磨合创作。如在今草中糅进章草的笔法和结字草法,或在章草、简草中运用明清调涨枯墨和巨制长挂形式等。法无定法,才是草书艺术的根本特征与灵魂。这些方法可谓之嫁接或杂交,是创新变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采用嫁接与杂交法进行创作,前提是书者要对需嫁接或杂交的单纯形式达至纯熟,能够化用。嫁接与杂交要避免生硬、做作之态。清新与天工自然
永远是书法艺术创作表现的两难而至高境界。不过,沿着这一途径艰辛前行却有望获取集大成大家之辉煌成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