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三大浪漫分别是餐桌,穿着以及打扮自身。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
法国人的餐桌,永远都有红酒以及奶酪的一席之地,据说是以前法国的水质并不是很好,因此餐桌的上水就被红酒代替了。
穿着,对于法国人来说,对待艺术必须保持着崇高的信仰,因此对于穿着方面,舒适感是首要的,还有因为法国也是发达国家,所以法国人都会选择身着西装。
法国浪漫主义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这个词,罗曼蒂克这个词也由此转化而来。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维克多·雨果的生平:
1878年,伏尔泰去世100周年纪念日时,雨果发表演说热情颂扬伏尔泰,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同年组织创立国际文学艺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Association,ALAI)。
1883年,雨果完成《世纪传说》。雨果自1859年开始创作《世纪传说》,直至1883年完成,全书共3卷,以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
1885年5月22日,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法国人民为雨果举行国葬,雨果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维克多·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中文名: 维克多·雨果
外文名: Victor Hugo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贝桑松
出生日期: 1802年2月26日
逝世日期: 1885年5月22日
职业: 文学 ,小说家
毕业院校: 法兰西学院
主要成就: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
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
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进入法学院学习,但是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维克多·雨果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朱丽叶·德鲁埃几乎每天都要给雨果写一封情书,直到他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叫《船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 雨果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法国为世界上最浪漫的国度。浪漫,时尚是这个国家的气质,法国民族文化个性和特点突出。法国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日常生活、时装、红酒、香水、艺术、文学、文化等众多因素,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浪漫影响和印象。
法国人的浪漫是一种综合的,表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视觉、情感、思想、文化冲击,并不需要刻意体现,而是随时会展现表露的一种浪漫气质。令众多人,尤其是女性充满渴望、向往和想象。
法国人的浪漫具体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国人的浪漫情怀:某个男人身上仅仅剩下一元法郎时,是买面包还是玫瑰花时,法国人却选择了玫瑰花。
2、法国人天性率真,浪漫,喜欢大自然,有一半以上的法国家庭饲养各种小动物,总数量在3000万只以上。最早给自己喜欢的宠物穿上服装的是法国人,在巴黎街头,不时可以看到有些主人与自己的爱犬穿款式相似的服装。
3、法国人深信,女人是世界上装点美丽的精灵,因为她们的存在,以及对美丽孜孜不倦的追求,让自己心爱的男人感到漂亮、惊艳,才让法国的时装不断的变化,催生出很多成天都在琢磨创新的服装设计师。她们共守一个美丽信念,女人的美丽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泽,却越发显得耀眼迷人,芬芳四溢。
4、时装不足以让法国具有浪漫特征,法国香水是装点法国浪漫元素,谈及香水人们会想到法国香水,想到法国香水人们也会自然地想到巴黎。
5、法国香水有众多知名品牌,有朗万、爱马仕、香奈儿、迪奥,兰寇,卡地亚等。市面上大部分的香水基本都是法国研发的,法国人化妆品也是世界上翘楚,时装、香水、女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6、法国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地,生产葡萄酒历史悠久,法国红酒世界有名,世界最大的葡萄酒产区便位于法国的波尔多产区。
7、法国香水及化妆品业和法国时装、法国葡萄酒,举世闻名,浪漫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产业,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巴黎圣母院誉满全球,香榭丽舍、巴黎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优秀建筑从外观到内饰无不展示着优雅、洒脱的风范,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民。
8、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百看不厌,令人为之倾倒。蒙娜丽莎也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增光添彩。
9、法国自由主义精神文化决定了这是个浪漫主义的国家。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受文学、影视的影响,从巴尔扎克、雨果、小仲马等法国作家的小说中看到了法国人的浪漫情怀,还包括俊美的少年诗人兰波和迷人的苏菲·玛索。这种印象积淀在中国人对法国的社会集体想像中,对中国的年轻人形成了一定影响。
10、法国浪漫主义这个词便是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
11、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2、其代表作家有维克多·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对法国,对中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读者。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法国的浪漫气质
-法国
法国的巴黎最浪漫
一座不夜之城、爱情之城,塞纳河畔的艺术与历史之都,拥有世界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巴黎当之无愧地在全世界享有最浪漫城市的美誉,巴黎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达到了无可匹及的巅峰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
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的《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扩展资料大仲马的影响
亚历山大·仲马,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自他登上浪漫主义文坛时起到1870年去世时止,在他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通俗历史叙事小说,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的历史叙事小说在法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数量众多的读者。他对历史的写作手法至今还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法国文学史上,大仲马与欧仁·苏并列,成为了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最杰出的通俗历史叙事小说的作家之一。
大仲马在通俗历史叙事小说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突出的。从法国本土看,安德烈·莫洛亚就曾写作《大仲马传》和《三仲马》,目的是为了介绍大仲马的生平和创作过程以及家庭对他创作的影响。尽管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他拥有的读者数量最多,但是却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矛盾。
大仲马在法国文坛不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并且对大仲马本人及其作品的评价在法国本土也是带有偏见的。但是这并未影响读者对大仲马历史叙事小说的喜爱。2002年继伏尔泰、卢棱、雨果、左拉和马尔罗安五位之后,大仲马的遗骸被迁往先贤祠。
—大仲马
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2)
(1)借里柯:<1>一生与马紧密相连:《埃普松赛马》:捕捉动物神情的力作。<2>最可贵之处在于画笔凝聚着时代感情:A巨幅油画《梅杜萨之伐》:金字塔构图,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在画室,并请来模特,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逼真感。B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2)德拉克罗瓦:题材多样:A《但丁之舟》:浪漫主义狮子的第一声怒吼。B《希阿岛的屠杀》:标志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表现希腊人民所遭受的凌辱,激起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C《萨达纳巴尔之死》:奔放不羁:火红的色调,杂乱的场面,奇怪的章法。D《自由***民》:画家的想象力达到顶峰,具有高度的概括和夸张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