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的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的论文,第1张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爱情观则是一个人面对爱情应有的态度、观点和方法论。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以往,这个问题较少被论述,甚至很少被提及。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恋爱已经变得十分普遍,不可能不面对一个如何看待爱情,如何处理爱情的问题。

爱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即是一种意识活动。与其他人类意识一样,它起源于物质,爱情从根本上源于人类男性与女性之间为生育后代而进行的物质性活动。其出现之后,就用来指导物质层面的活动。也就是说超越了两性为生育后代在纯粹肉体上的那种物质性交流,而是使得男性和女性在精神层面进行进一步的接触、交融和交汇,最终实现两性关系实现整体的和谐。从这个结论来说,只有真正实现了意识层面之上的精神交流才能称之为爱情。其目的如果用经济学的话讲,是物物交换,市场交易。作为大学生就应该树立积极的爱情观,不要将爱情观定位为以物质为基础的情感,那样的情感称不上是情感,只是一种交易行为。

要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呢

所谓恋爱观是指对待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在恋爱问题上的反映。男女双方共同培养美好爱情的过程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以此来调节和制约恋爱中的行为和各种关系。

1.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提倡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大学生恋爱应把具有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放在首要地位,把心灵美好、情操高尚、心理相融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正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马克思和燕妮的崇高爱情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如,他们的爱情才经受住了艰难困苦的考验、传为佳话。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2.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美好的,它是人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应该服从于事业,促进事业的发展。一个人只有事业取得成功,其爱情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芬芳。所以,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没有学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迟早会枯萎。只有爱情同学业的结合,爱情才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3.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大学生在恋爱中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是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主要依靠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正因为如此,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4.恋爱要严肃认真、感情专一。爱情是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之间的爱慕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自己特有的感情和义务,它只能存在于恋爱者两人之间,不容许第三者介入。而且,恋爱不是儿戏,双方要真诚相待、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也实事求是地对待对方。无数事实证明,用欺骗手段骗取爱情,是不会幸福的。另外,双方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就要忠贞专一,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任何一个人搞三角恋爱、多角恋爱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5.在恋爱过程中,应多一些理解、信任和宽容,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爱情是互爱的统一,相爱的双方,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既不能完全依附对方,也不能要求完全占据对方。爱情与做人一样,理解、信任、诚实和宽容都是十分可贵的品质。爱很多时候意味着是一种付出,要相知、相敬、相让。“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两个人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必须互相迁就;爱,就必须接受他的一切,包括缺点。

6.正确面对恋爱过程中的问题。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要正确的看待,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学校规章制度相结合。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问题出现。例如:某大学一对恋人未琐事发生口角,男生一气之下将女孩打伤,后男孩被开除学籍并且并被行政拘留7日。这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表现。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人生路上留下了一个黑点,给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增添了障碍。

处于二十来岁的青年,大多数还是显得单纯和幼稚,对生活总是充满梦幻,很容易就陷入情网。对于情感上和心理上还不是完全的成熟,很容易让一些居心不良者有可乘之机,滋生出许多可悲可恨的故事来。我认为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女孩子面对男孩的种种追求,应理智对待,不要被那些甜言蜜语所迷惑,不要以为自己对别人付出实实在在沉甸甸的爱,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要深入地了解对方。同时在交往过程中,女孩应引导男孩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体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同样男孩也要理智地面对美丽圣洁的姑娘,千万不可稀里糊涂地去追求对方,更不能以貌取人。要以事业为重,要有大志,多花点心思在工作上,干出一番事业来,让自己先稳定下来,能够为对方的爱负责任才是对她最好的回报。只有这样,谈起恋爱来心里也会踏实点。如果我们没有具备基本的“硬件”,盲目地去追求爱,面对现实的生活,也许会更痛苦。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双方心甘情愿地厮守着,没有什么比彼此相爱更加重要。生活中也常有人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我认为面对一份爱,我们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天长地久才是我们一生的完美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过得更幸福、更快乐。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发展概况 文学史上产生过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但“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①。当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艺史上的流派,同作为作家对待现实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学的创作方法,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时代和作家世界观的不同,又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形态和性质。文学一开始就有以描写现实为主和以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倾向,这在古代原始歌谣和神话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以后随着时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至于二者的名称。则是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才先后出现于欧洲,②在“五四”前后开始传入我国。

在欧洲,古代希腊文学,特别是希腊的悲剧、喜剧和史诗,就已为这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所推崇的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便富于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荷马的史诗,就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对英雄业绩的歌颂。这时神话的时代还没有完全过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中世纪而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就更趋完善,出现了像《神曲》、《十日谈》、《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那样一些名著。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反映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要求,作�恢中滦说慕�浇准兜奈难В�词故窍质抵饕宓淖髌罚�捕几挥诶硐牒腿惹椋��幸恢置骼是逍潞屠止鄣纳�省6�裆�勘妊呛腿�蛱崴沟任按笞骷遥��浅32煌�潭鹊匕严质抵饕搴屠寺�饕褰岷显谝黄鸬摹/P>

到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先后形成为遍及全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它否定一切旧的制度和旧的传统,要求个性解放和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它是对反映君主专制制度要求的古典主义的一种否定。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切清规戒律,带来了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解放与革新。拜伦、雪莱、歌德、席勒、雨果等,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继浪漫主义运动之后掀起的,那时资本主义开始走向没落,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并明显暴露,人们对它也日益产生怀疑和不满。当时,从资产阶级或旧的封建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些有着民主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武器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和种种罪恶,并且反对当时那种美化和粉饰资本主义的反动的浪漫主义,一时形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学思潮。这种现实主义,因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为其主要特色,所以一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有相当的进步性,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高度的水平,产生了像巴尔扎克、狄更斯、列甫·托尔斯泰这样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许多优秀作品。

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是古已有之,源远而流长的。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国风》里有许多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同时,也产生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他那光同日月的诗篇《离骚》。千古传诵的《国风》和《离骚》,可说是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开端。以后经过两汉和魏晋六朝,这两种创作方法就日益丰富和发展,并且经常联系在一起。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魏晋六朝的诗人左思、陶渊明、鲍照等,都写过许多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杰出诗篇。发展到唐代,就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空前繁荣的局面,李白和杜甫,集前代诗歌创作经验之大成,分别地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以后在小说、戏剧等领域中,从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元代的杂剧,以至明清的小说和传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元代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等,明代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等,以及明清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已经高度成熟。上述这些作品,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或是两者结合的,它们在概括时代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上,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在对人们的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具体描绘上,以至在细节的真实和情节的典型化上,都分别地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

我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思想倾向上具有批判封建制度、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剥削,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荒*无耻和穷兵黩武,反映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奴役,争取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等特色。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一时期的文学,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等作品,就有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揭露和批判他们的罪行和丑恶面目的新的特点,“五四”以后,在无产阶级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就具有了彻底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新的性质。

根据以上的简略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文学创作上反映现实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法,不论我国或外国,都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并存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潮流或倾向,尽管在十八世纪以前,文学领域中还没有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名词。十八世纪末,当近代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刚刚兴起,而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德国的席勒在一七九四至一七九六年之间,写了有名的美学著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当时的文学创作方法上的两大倾向。他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来说明这两种不同倾向的特点。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感伤的诗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是“表现或显示理想”。前者打动人的“是自然,是感性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而后者打动人的则是“观念”,是“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印象”,所以,席勒从他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得出如下的结论:素朴的诗的表现方式是“模仿现实”,他们“以现实性胜过感伤诗人”;感伤的诗的表现方式是“表现理想”,他们能够比素朴诗人提供“更崇高的对象”①。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而“感伤的诗”就是浪漫主义的文学。只是席勒的时代,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没有兴起,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因而从发展文艺的需要出发,总结了从古代诗人到他自己所处时代的创作实践经验。

到了别林斯基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时候,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达到了全盛期,不仅西欧已有了歌德、巴尔扎克、狄更斯等大作家的成就,即在俄国,也已有了从普希金到果戈理的丰富的经验,这就给别林斯基以更全面地总结文学经验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明确提出:“诗歌可以说是分成两个部门——理想的和现实的。”他认为古代的“理想的”诗歌的特点是“从生活中仅仅汲取崇高的高贵的东西,把一切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东西统统抛开”;而当代的“理想的”诗的特点,则是在诗人面前“展开着整个现实的和设想的世界,整个想象的丰饶王国”。“他所矢忠不渝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法则”是他“自己创造”的。他认为,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到司各脱的“现实的”诗的特点,则是“真实,最高的真实”,“他的人物,是真正的人,像他们实际的那样,应该的那样”,“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的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①。

毫无疑问,别林斯基所说的“理想的诗”就是浪漫主义的文学;而他所说的“现实的诗”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

无论是席勒或别林斯基,他们都只从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文学创作的实际经验,指出历来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存在两种基本倾向,但是,他们都不把这两种倾向看作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不能并存的。尽管,就个人的偏爱来说,席勒倚重浪漫主义,别林斯基倚重现实主义,但是,他们又承认这两种倾向的创作都可以得到重大的成就,并不厚此薄彼。别林斯基说得很明白,“应该对哪一种更看重些,这是很难决定的。也许,彼此都不分轩轾,当它满足着创作条件的时候……”①。

到了高尔基时,世界文学己累积了更丰富的经验。除了十八世纪以前的经验之外,他不仅可以回顾整个十九世纪欧洲和俄国的文学经验,而且,他自己就经过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并且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的历史条件之下,又累积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经验,因此,他对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就看得更加清楚了。他认为从文学创作的原始阶段——神话、传说的阶段开始,就存在这两种不同的倾向。他说:“从客观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并用形象体现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现实主义。但是,如果在从客观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测——所愿望的、可能的东西,并以此使形象更为丰满,——那末我们就有了浪漫主义”。②

高尔基的最大特点是对过去时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都肯定了它们各自的光辉成就,同时又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并在这基础上,要求新时代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汲取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积极因素;创造新时代、新阶级的文学。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现实主义的作品据以反映生活、构成形象的原则的共同特点,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现实主义的作品都偏重于描绘客观的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在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规律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代之以作家自己的愿望。现实主义作家当然也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在反映生活时也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爱憎感情,但是,他们的社会理想、爱憎感情以及作品的政治倾向,是通过对生活的真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描绘,通过生活和形象本身的规律自然地流露出来的,他们并不因此而改变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描写生活的具体性和客观性,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特色之一。高尔基说:“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如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①契诃夫也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应该“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②”。列甫·托尔斯泰说他的创作“除了意图塑造性格及其活动以外,除了表现性格的冲突这一意图而外,我还有一个意图就是要表现历史”③。

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写她原来是多么善良和能干,逃到鲁家帮佣以后,如何勤奋地干活,希望用劳动来换取生活的权利,又如何被婆婆卖到山区,如何再一次失去丈夫和儿子。为了摆脱鬼神的‘惩罚”,她用自己的血汗钱去庙里捐门槛作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但仍遭歧视和打击,终于在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后,于除夕的爆竹声中倒毙在雪地里。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读者眼前就展现出一幅幅现实生活的逼真的图画,犹如亲身经历了那种黑暗的时代,了解到那时的劳动妇女血泪的生活历史。契诃夫的《万卡》,也有同样的特色。可怜的万卡在给爷爷的信中所叙述的生活情景和他的天真的希望,是用最朴素的笔调描写出来的,故事是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到处都会发生的最平常的事。读了这篇小说,人们都会感到:这一切全都是真实的,那时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农奴的儿子,在那时是不会有更好的命运的。

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时,曾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①。巴尔扎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也正是因为他生动地表现了生活的“直率的真实”。由于对这种“直率的真实”的追求,使得现实主义作家努力于对生活作客观的观察与解剖,并特别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现实主义作家表现生活的具体性和客观性,决不等于对生活现象作简单的、机械的抄袭和记录。它所要求的不是对生活表象的“摹写”,而是高度的艺术真实。前面已经谈过,对生活现象不加选择地作机械摹写,即使做到毫发不差,也并不见得就是真实的,反而常常会模糊、掩盖以至歪曲了生活的本质。所以,现实主义的上述特点,总是和另一个根本特点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对生活进行广泛的概括,塑造出典型形象,对叙事作品来说,就是要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选取生活中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现象,予以集中、概括和加工,以揭示生活的本质。祥林嫂和万卡的遭遇,在旧中国和旧俄罗斯,都是有普遍意义的。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代表着在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重压下千百万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也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作者并没有抄袭生活,而是进行了高度的集中、概括,使读者觉得像是写某个特定的人,“又像是写一切人”①。所以鲁迅认为作家应该“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②。高尔基也说现实主义是“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攫取那些最具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组织那些在事件和性格中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活画景和人物典型。……现实主义作家倾向于综合、归并他的时代一切人们所特有的、具备一般意义的特点,使之成为唯一完美的形象,③。可见,现实主义重视细节的真实,一来是为了加强真实感,而更主要的却还是为了要更好地揭示生活的本质。离开了这一根本的目标,细节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对生活进行概括,当然容许虚构、想象和夸张。但现实主义的虚构和夸张,不同于浪漫主义。它忠实于生括本身的规律,是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叫人觉得合情合理,而不像后者完全可以是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甚至是全属幻想的。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契何夫的《套子里的人》鲁迅的《阿Q正传》都是有高度的艺术夸张的,同时又都是人情入理,最真实不过的。像毕里可夫这样的人,直到现在还可以在一些不敢接触新事物、害怕生活的变革的鼠目寸光的保守主义者身上看到他的影子。

上述两个方面,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最基本的特征。对此,卢那察尔斯基曾有过简要的说明:“现实主义艺术一方面认为它的描写对象是本来面目的生活本身,另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艺术家并不是一个奴隶似的摄影师和‘自然主义者”,他可“说是用删除、抹掉一系列不需要的细节的方法,突出现实中的典型特征,对这个现实进行加工。”①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概括地说,现实主义是指作家通过典型形象,按照生活实际存在的样式,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

艺术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却不可以把现实主义和真实性等同起来,因为真实性是一切先进的创作方法(如积极浪漫主义)的共同特征。同时,也不能把现实主义与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同起来,因为一方面,积极浪漫主义也可能塑造典型人物,而另方面,也并不是任何文学样式都能塑造典型人物的。例如,“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这首诗并不着力刻划人物性格,但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倾诉了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旧中国,诗人愿为祖国、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强烈感情。它同样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所以,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只是像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特点,不能把它作为现实主义的定义,否则就会把很多文学样式,如抒情诗,散文等作品排斥在现实主义之外。

现实主义作家如果缺乏远大的目光、积极的理想,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时,只局限于一些表面的、局部的真实,而看不到真正典型的、本质的东西,就容易把现实主义庸俗化,而庸俗的现实主义,就很容易成为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在表面上似乎跟现实主义相近,实质上却正好是它的反面。自然主义的理论家们标榜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主张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一切社会现象,因此在反映生活时,就强调对生活现象作“纯客观”的记录,反对进行概括和加工,也反对对生活进行主观评价。自然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一群活着的人所造成的结果,而这一群活着的人绝对地服从物理的和化学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活着的人一如对于没有生命的物体同样是起着作用的”①。因而,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他们认为:“这里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者值得贬黜的事实。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学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甚么就够了。”②可是,实际上“纯客观主义”的作家是不存在的,任何作家都是抱着一定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去反映生活的。倡导自然主义理论的作家左拉,自己也并没有例外。他在创作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论去进行创作,而是在许多方面突破了自然主义理论的束缚,从生活出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例如,在小说《萌芽》中,他就表现了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工人的不满,肯定了工人对资本家的反抗和激愤。这些先进的思想感情,正是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根本前提。

普列汉诺夫就曾精辟地指出:某些现实主义者(例如福楼拜)“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他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正如自然科学家对待大自然的态度那样”,然而,“他对当代社会运动的评价却还是非常主观的”③。而那些保守的乃至反动的所谓现实主义者,由于“充满故意地回避当时伟大的解放运动”,就必然“排除了那些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生活的最有意思的标本”,“他们所能考察到的唯一的现象,就是平庸的小市民生活的“污秽的泥沼’中产生的‘渺小的思想’和‘渺小的激情’”,这就必然会导致他们的创作陷入“死胡同”。自然主义的所谓“实验的方法”,根本不可能理解“一个社会的人的行动、意向、趣味和思想习惯,不可能在生理学或病理学中找到充分的说明,因为这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①。这里,不仅说明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的一面和不同的一面,而且也说明了自然主义的根源和实质。

那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无动于衷,对生活中的新生的美好的东西漠不关心的作家,表面看来是“客观”的,实质上正代表了一种政治倾向,一种有利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倾向。根据这种倾向进行创作的自然主义作家,恰恰是违背真实的,因为他们只是烦琐地去记录生活的个别现象,不注意生活中真正有典型意义的东西,结果就导致用某些毫无意义的生活细节,掩盖以至歪曲生活的本质。

自然主义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人,把人看成是只有动物的本能,消极地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着一切的动物。在自然主义者的笔下,不管是什么阶级的什么样的人,都是庸俗的、低级的。丑恶的,充满着兽住和疯狂性的。在他们看来,生活中没有任何美好的、积极的东西。这正是资产阶级的没落情绪的反映。所以,自然主义的作品,虽然有时也暴露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但主要的却是经常用低级趣味和颓废情绪腐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生活失去崇高的理想和信心。用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来的作品,并不能真正反映生活的真实,也不可能有艺术的生命力。

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反映生活的本质和本质的某些方面,浪漫主义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生活的理想。高尔基说:成为“神话的基础”的浪漫主义“是极其有益的,因为它有助于唤起人们用革命的态度对待现实,即以实际行动改造世界”①。

参考资料:

http://wwwhoteacom/article_viewaspID=9723&ArticlePage=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5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