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1810年,《论德国》出版,斯塔尔夫人(1766-1817)在欧洲备受瞩目。然而在法国,本书却被判定“不忠于皇帝”:塌贺已印数千册遭查禁,印版也被责令销毁高衫好。
拿破仑通过警务大臣传达口谕:将斯塔尔戚铅夫人驱逐令无限期延长。这一禁令意味着,在她的有生之年,除非拿破仑垮台,斯塔尔夫人将无法重返巴黎。
在致友人书信中,斯塔尔夫人提及她打算携带子女移居美国的计划,并表示即便她本人由于身体/政治原因不能成行,也要想方设法让她的儿子“实现这一梦想”。斯塔尔夫人出身豪门。其父内克尔先生是欧洲著名银行家,曾三度出任法国财政大臣,母亲是巴黎沙龙女主。
斯塔尔夫人交游广泛,其座上宾既有拜伦、夏多布里昂等文学之士,也不乏贡斯当、惠灵顿公爵等政坛名人。
她在奥地利、西班牙及瑞典宫廷大受欢迎,与沙皇亚历山大书信往来频繁。毫无疑问,倘若她提出迁移上述任何一国,都不会令人意外——事实上。
沙皇在闻听她的不幸遭遇后已向她颁发特许护照——但出乎意料的是,斯塔尔夫人婉拒这一邀请,却将目光投向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的《基督教真谛》(1802年)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赋予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范例。
作为一个没落贵族思想情绪的体现者,他曾用自己的作品《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不死等等问题,在表现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同时他又把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恻,情感动人。
我喜欢法国**,更喜欢吕克贝松。这部**让我感动了很久。法国人崇尚爱情,不分国籍与年龄,没有浪漫就如同没有灵魂,一段忘年恋,是那么的美好。12岁的马蒂达爱上了这个古怪古板的中年杀手,并且渐渐打动了这座冰山。而有感情阴影的里昂抵制着这种感情但是却无法阻止自己被爱融化。
本片看点:一个冷酷的杀手有着孩子般纯真的心。一个12岁反叛少女沉着冷静又热情似火,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而命亦师亦友从此相依为命。
最让我感动的是影片的结尾,里昂死了,和杀害马蒂达一家的疯狂警察同归于尽。马蒂达一个人回到了学校,并把里昂最爱的那盆万年青种在了学校的草地。深情的看着这万年青,说再也不和里昂分开了。是的,她把感情寄托在了这盆植物上,她是那么的爱里昂,这个让她如此着迷的男人。
女孩玛蒂达对里昂的感情不仅仅只是爱情。
在马蒂尔达的家人惨遭杀戮之后,在莱昂出于无奈帮助马蒂尔达躲过一劫之后,在两个孤单的灵魂终于相互温暖之后,一个杀手的新生开始了。
他在拒绝与渴望的矛盾中惊慌失措,以至于付出了流血的代价。杀手的确是不应该心存感情的,冷酷和镇静是他们保命的砝码,可是莱昂却无法做到,因为他是一座沉默已久的火山,爱和激情是暗流涌动的溶岩,在遇到马蒂尔达之后便终于迸发出炽热的能量。获得一个杀手的爱情,他便把生命交付于你的掌心。
马蒂达,小小年纪吸烟酗酒,常遭受继母与姐姐的白眼。因为父亲为黑帮私藏毒品而引来杀身之祸,她也因此失去了自己厌恶的家,并励志为幼小的弟弟报仇。里昂,职业杀手。移民美国之后受雇于一个饭店老板,以杀人赚取酬劳。他的生活单调而往复,意外之中拯救了马蒂达并开始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之路。
直到马蒂达完全充斥在他的生活之中。一起练习用枪,一起喝牛奶,一起学习认字,一起玩猜人游戏,一起嬉笑打闹。也许,真正的爱情便是习惯了一个人的存在,并时刻告诫她不要逃避人生的苦痛。
大家觉得是爱情吗?欢迎评论哦
对里昂的感情,马蒂尔达自认为那就是她理解的“爱情”。
熟悉这部影片的人应该都知道,里昂成为了马蒂尔达绝对的精神寄托。
在遭遇了人生重大挫折和不幸后,马蒂尔达对于里昂的出现,充满了感激和依恋。
影片中的玛蒂尔达,只有12岁,却亲眼目睹全家被杀。她的生活经历以及悲惨的特殊遭遇令她的性格变的非常的倔强任性、独立自主,而且还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
马蒂尔达虽然年幼,但她的意识中,知道里昂于她而言是目前生活的全部。
于里昂而言,马蒂尔达不可否认也成为了他的寄托,他想照顾这个小女孩,想给予她爱。
曾有记者采访里昂的扮演者让雷诺先生,问及片中的他与小女孩的感情是否是爱情,让雷诺说那不是爱情。
但有趣的是,该片导演吕克贝松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他却说这是爱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所以,马蒂尔达对里昂的情感是否是爱情,大家仁者见仁就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