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巴蜀印象好玩吗

长春市巴蜀印象好玩吗,第1张

好玩。

1、长春市巴蜀印象的建筑物是按照四川的某复条古巷复制的,很有氛围感,因此游客很多。

2、长春市巴蜀印象花重锦官城花的浪漫,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的文化历史,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历史。

一、原文:

  二月春风最芳华

  零星雨色映流霞

  一番跋涉幸有酒

  四方睥睨此独夸

  巴山蜀水毓灵秀

  西川佳酿醉万家

  惨我魂魄蚀我骨

  败绝天下震迩遐

二、《游巴蜀》是好事的人捏造的,好多地方根本不通顺。李白是有题为《蜀道难》一诗,很遗憾的是。未曾发现过标题为游巴蜀的此诗。

三、李白简介

1、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曹操杀了吕伯奢,曹操杀了吕伯奢,这是历史吗?以下是校易搜为每个人收集和出版的书面材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曹操错杀吕伯奢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个故事中,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后仓皇逃走,因怀疑而误杀了吕伯奢一家。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也是当时最成功的英雄。即使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没有人能和他相比。然而,他的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污点,那就是,他杀了吕伯奢。他先是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然后故意杀了吕伯奢。然而,在历史上,这段文字的记载很不清楚,只有几个版本指出曹操并没有故意杀吕伯奢,只是因为他杀了吕伯奢的家人。

曹操杀了吕伯奢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曹操杀了吕伯奢,这是他多疑而残忍性格的最早表现。当时,曹操没能刺杀董卓。结果,他在逃跑的路上被陈红救了出来。当他们一起逃跑时,曹操把陈宫带到一个叫吕伯奢的人那里。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好朋友,决定留下来过夜。

曹操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

当他到达吕伯奢的家时,吕伯奢首先向两人询问了他们目前的情况,然后让他们放心,并去弄了一些酒菜来欢迎曹操,所以他先出去了。之后,曹突然听到龚身后有磨刀的声音,他很怀疑,于是他去偷听,竟然听到了帮忙杀人怎么样?曹操心里一惊,连忙想先下手为强,于是拔剑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一见到他就杀了所有的人。直到他吃完了,他才发现一头猪肯定会被杀掉,所以他急忙跑了出去。正赶间,正巧遇见要回家,曹便杀了不做。面对陈宫的质问,曹操说:我宁愿教我承受这个世界,也不要让这个世界承受我。

曹操杀了吕伯奢是历史吗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可以说是影响深远,很多人对曹操的印象都很不好,但这真的如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吗?里面藏了什么吗?

曹操杀了吕伯奢

首先,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历史,你不能只看浪漫。现在,当时的大部分人物主要是根据陈寿的三国演义改编的,但是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这种事情。当时,只有三种材料提到过这种事情。首先,在舒威,据说曹操带着几个随从经过吕伯奢的家,而吕伯奢不在。他的儿子对金钱很好奇,被曹操和他的手下杀死了。

还有孙胜的杂记。在这个版本中,当曹操去吕伯奢的家时,他听到了食物器皿的声音,认为他要自杀,所以他在晚上杀了他们。在知道这是一个误会后,曹操伤心地说:让我承受人,不要让人承受我。但是,孙胜是一个文人,他在史记中有很多自己的文人脾气,所以曹操是否说过这句话还是未知数。

最后,它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中,这是很久以前与曹操。虽然没有必要担心金代的影响,毕竟很多史料都是不完整的。在这个版本中,曹操去了吕伯奢的家,吕伯奢出去了,只有五个儿子在家。曹操趁夜杀了他们,离开了。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批评曹操的有力证据。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恶棍。然而,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我们发现有两个版本明确地表明,吕伯奢并非死于曹操之手,而是他的几个儿子死于曹操之手,这与演义中尤为突出的曹操杀吕伯奢完全相反。由此可见,曹操杀害吕伯奢一事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四川“最良心”的景区,有“巴蜀名片”之誉,距成都3小时车程

工作闲暇之余,邀上三五好友,寻找一个静谧而又有故事的地方来一场浪漫的旅行,大概是在这个炎炎夏季能够想象到的最畅意的事情了。最好是那些远离城市喧嚣的地区,比如什么古镇古村等等,平时见惯了高楼大厦的繁华和喧嚣,偶尔享受一下古村落的静谧,也是非常不错的。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四川最良心的景区,被誉为巴蜀的名片,离成都也非常的紧张近,只有三小时的路程。

这是一座位于四川东北部的古城,最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整个川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都是非常知名的,它就是著名的5a级古镇阆中古城。

在许多当地人心中,阆中古城不仅是承载着几千年巴蜀文化的古城,还是一座最有良心,最古朴的老城,这里不仅规模非常的宏大,而且还保存着许多古建筑群,甚至连明清风格的川北民居也都保存得十分完好,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像著名的张飞庙,贡院等等。

其实在我国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古城,比如著名的云南丽江古城,也经常会有人把这两座古城拿来相比,虽然阆中古城的自然风光和视觉效果没有丽江古城好,也没有那么的秀美,但是去过阆中古城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座有灵魂有味道的古城,这里保存着古城的原汁原味,丝毫没有商业化的痕迹,而且至今还有许多老居民住在这里。

正宗的店铺也大多都是一些当地人世代流传下来的,在游客们眼中,这些店铺只是一些经营的行当,但对于这些店铺主人来说,他们已经在这里扎根了许多年,早已经和整个古城融为了一体,还有许多当地人把自己住的四合院整修成了可供游客们居住的客栈。

而且这些当地人都非常的热情好客,通过和他们的交谈,你会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这个地方的自豪和骄傲,因为阆中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川北地区的重镇,清朝年间,这里还占据了10多年的省会之位。

而且这里的气候也非常的宜居,周围有山有水,在中国传统风水学上是一个典型的风水宝地,从上空往下俯看这座古城就像一个太极八卦图一样。尽管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打卡点,但是物价依然非常的亲民,无论是住宿还是吃食都很便宜,6块钱就能吃一碗料很足的牛肉面。

#心动的瞬间#

七月末有幸去成都听课,很突然很意外就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巴蜀之地,机会难得,趁机游了九寨沟黄龙、重庆、峨眉山乐山等景。

因九个藏族村寨得名的九寨沟,让我不能放下的是它的海子和瀑布,那是水的静态美与动态美,真就是“九寨归来不看水”的感觉,脑海里再也没有更美的水了。

藏民把湖泊称作“海子”,所以九寨沟里的湖都叫海子:五花海,长海,犀牛海,火花海,熊猫海……这海子神奇在颜色,那颜色是我从没见过的湖水蓝色,说蓝也不准确,应该是一种蓝绿之间的色调,以我这半个美术爱好者的知识也不能准确说出。那色调充满了浪漫和想象,似乎只在童话世界里见过。

远望海子,静静的样子若浑然天成的璞玉,而我们也因这满眼满心的璞玉而变得返璞归真了,内心沉静、澄澈起来,浑身也瞬间变得轻松柔软了似的。宝石般的水面勾引着诱惑着被栅栏远远隔开的我,很想摸触一下这神话传说般的琼浆玉液……

很多海子的颜色是多变的,有鹅黄、橙黄、碧绿、蓝绿、墨绿……再加上水底枯树沉木的映衬、蓝天白云的倒影,湖面显得斑驳陆离、变幻多姿,引人遐想、诱人感叹。

诺日朗瀑布如银河飞流直下,声响穿越了山林。而珍珠滩瀑布给我们的快乐最多。

珍珠滩绵延300多米,水流在灌木丛生的浅滩中奔流,地表凸凹不平,水流就顺势倾斜跌落,随着栈道的水流一路上就在我们身边,如珍珠般散落着、迸溅着、跳跃着,伸手可摘;有时栈道就在哗哗的水流之上,经过时感觉我们被欢快的溪流包围了融化了,是那么亲切;最壮观的陡处落差近40米,从珍珠滩奔涌汇聚而来的洪流在崖边滚滚倾斜,如珠帘悬挂而下,翻卷起千堆巨浪跌落山谷,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九寨沟的管理很规范,栈道和观景台约束了人们的足迹,都只能远远地欣赏美景,不给游人近距离触摸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对环境的最好保护。

环卫工人对垃圾的清扫很及时,因此处处时时都是一片洁净。

高海拔的黄龙五彩池因历经千年岁月形成的地表钙华蜿蜒在峡谷中,宛如**的巨龙,故得名“黄龙”。

我们先坐缆车上去又走了两个来小时栈道才看到的五彩池。

走在几乎看不见太阳的原始森林里,呼吸着天然氧吧的高氧离子,欣赏着远近层次分明的美景,多少缓解了我们的疲倦和海拔4000米的高原反应。

五彩池就位于黄龙上端,共有693个钙化彩池,面积21000平方米,是世界规模最大、彩池最多、海拔最高的露天钙华彩池群。

彩池低矮,像梯田一样由高到低层层叠叠,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池水盈盈欲溢,色彩各异,如盛满颜料的水彩调色盒,比黄、橙、蓝、绿、赭五色还要丰富。阳光的反射散射、投影的种种变化使池水颜色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美丽娇艳。

望着眼前高低错落、五彩缤纷的梯池,远眺着白雾缭绕的青山,仿佛被神化了一般,疑惑自己是在梦游,还是已经远离了人间,竟能享受着这梦幻般的只有天宫才有的瑶池。

五彩池的水是普通的清水,而流入不同的池子中便变了颜色,这种奇异主要是由池底钙化石笋表面凹凸不平的石粉对阳光散射、吸收造成的,这也是自然造物的伟大。

黄龙大大小小的瀑布也与别处不同,那汹涌的白色浪花是奔涌在**或紫色的钙化石壁上飞流急下的,这瀑布背景的颜色和质地很稀罕,仍是岁月沉淀的结果,美丽又动人。

以为能逃过高原反应,没想到在当晚入住了藏民家后,它突然来袭了。头痛得要裂,眼眶也要炸开,感到身上在发烧,加上山区的寒冷,被窝都没暖和过来,一夜无眠,于是黄龙留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几分。

请友友欣赏一组九寨沟黄龙美图,愿你:赏心悦目一刻,心情美好多时!

巴蜀文化   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 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后与蜀同时为秦所灭。

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巴蜀两地相距较近,交流方便,两地出现的船棺葬、扁茎无格柳叶剑、铜器纹饰中出现的虎纹则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征。

铜兵器和铜印上的各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地方文字。

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与楚文化影响外,它还影响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在秦以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获得新的发展。

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后 ,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为天府之国。

四川自古盛产蚕桑,丝织为中国之冠,汉时成都即成织锦中心。

由于锦缎驰名,锦城成为成都的代称。

四川很早就发明凿盐井取卤,打气井取气,燃煮卤制盐,其钻井技术为世界首创。

蜀道难久为人知,但巴蜀创造的栈道却是一种奇迹。

它不仅沟通与中原的往来,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艺术风格独特。

川剧是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尤以帮、打、唱紧密结合,川剧高腔最具代表性。

四川人很讲究吃的艺术,川菜特点注重调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葱、蒜,味醇厚,人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酒芳香浓郁、绵醇爽甜。

名酒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

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

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

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

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

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

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

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

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

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

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

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

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

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

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

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

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

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

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

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以《楚辞》为圭臬;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以《诗经》为准绳。

巴蜀文化兼容了这三种因素:它接受荆楚文化而把《楚辞》发展为汉大赋;它接受中原文化而使蜀人史学趋于发达;它接受秦陇文化而导致“陇蜀多贾”,工商业繁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

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

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

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经过当代的开发,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丽”的特色:九寨沟山水的神奇,黄龙山水的瑰丽,熊猫世界的趣,恐龙世界的奇,是今日旅游者领略的最大感受。

从线路上看,有西北线的九寨、黄龙、四姑娘山、贡嘎山,有北线的剑门蜀道,有东线的三峡风光,有南线的蜀南竹海风光和泸沽湖探秘。

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穿珠,珍珠满盆,几乎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

巴蜀旅游线最大的特色是雄险幽秀的自然景观,往往包含着人杰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剑门蜀道具有丰富的三国蜀汉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则天故里的文化内涵;九寨黄龙一线,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内涵;泸沽湖具有“母系王国”的文化内涵;三峡一线则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宝库。

这是巴蜀旅游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

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

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前后蜀时期是巴蜀历史上繁荣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时代。

永陵(王建墓)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时代的历史见证。

永陵石棺上的廿四乐伎石刻是我们了解唐代音乐的极品,从中可体味清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传的情况。

前蜀和后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谁写下了留传至今的《宫词》,肯定可以引起在旅游中探索的兴趣。

永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的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三峡风光的雄奇壮丽,举世闻名,再加长江支流大宁河小三峡的青幽神秘,身临其境,自会使人们充分体会到妙如仙境的峡中神韵。

三峡库区的考古发掘表明,三峡很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当我们领略大溪文化的原始意味的时候,自然会引起我们对于洪荒远古的无限遐思。

沿岸及上下游的丰富文化遗存,如丰都的鬼城、忠县的石宝寨、涪陵的水文石刻宝库白鹤梁,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白帝城等,都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

大江大水是巴蜀冲出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活力之所在。

当我们巡行三峡之中时,会对巴蜀人为什么从来向往走出夔门做出自身心灵的阐释。

位于长宁县和江安县的蜀南竹海面积有6万余亩,其中还有仙寓洞、龙吟寺等文化景观,既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邛笮人和僰人等蜀地先民世世代代辛勤的杰作。

岷山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发源于岷山的岷江,自古称为“江源”,是蜀文化最先发达起来的地方。

这里有人间仙境九寨、黄龙和大草原,有巍峨的四姑娘山,有著名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养殖基地,有古蜀文化的大量遗迹,有全国唯一的羌文化风光。

游览岷山,不仅可以使我们体味山川的神奇秀美,更可以使我们领略古老的巴蜀文化的千姿百态。

只要我们把山川旅游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我们就必然会有一次与一次不同的新的收获、新的感受。

     

      巴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巴山蜀水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巴蜀子民,由于地处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物产丰富, 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人们自然容易安于富足,重土难迁,与政治中心远离,形成所谓“ 盆地意识”,容易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而缺乏开放性。但也正是因为巴蜀四塞封闭的盆地环境,激励、培育了巴蜀人冲出盆地,开放与兼容的“集体文化性格”。

      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扬雄一系及唐朝时期的李白,于其性格与文作都可窥见巴蜀文化“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与兼容的“集体文化性格”成为了巴蜀人最大的特色。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卒于汉武帝元狩六年( 前117年 )。年青时他被文翁派往京师研读“ 五经”,走出了巴蜀。司马相如投在梁孝王刘武的麾下,结识了枚乘这一辞赋大家,为其日后创作《子虚》、《上林》 等著名大赋奠定了基础。到汉武帝时,他的《子虚赋》让汉武帝发出“恨不得与这位作者同时”之叹,他也因此实现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甚至因此确立了他在汉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司马相如文学生涯的发展过程 ,体现了巴蜀人走出了四塞封闭的盆地环境之后,善于学习,善于吸收,眼界扩大,且极具开放性与兼容性。

      司马相如与扬雄赋的文章创作,是在开放性之下吸收了南方楚辞艺术的结果。如其赋中瑰丽的想象、华美的词藻、恢宏的气势都带有以《 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艺术的特征。宋洪迈《容斋诗话》有云“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此为结构运用之兼容。刘勰评价相如赋曰:“及《离骚》 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 嵯峨’之类聚,‘ 葳蕤’之群积。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而繁句也。”此为语言运用之兼容。

      司马相如、扬雄等人也能在一片歌颂声中不忘针贬之责,不忘讽谏之意。如《上林赋》所展示的天子游猎场景及篇末的讽谏是司马相如不忘针砭;《羽猎赋序》中“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又恐后世复修前好,不折中以泉台,故聊因校猎,赋以风之。”乃扬雄不忘讽谏。这也是巴蜀人封闭之外,开放之余地进行的新的创造。

      巴蜀有既富且险的特殊自然条件,地势险要,经济发达。《华阳国志·序志》曰:“西土险固,襟带易守,世乱先违,道治后服,固逃逋必萃,奸雄觊觎”。又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蜀中斗绝,易动难安”的说法。带有封闭性的巴蜀地理环境,养成了巴蜀人高傲、叛逆、敢于抗衡的性格。司马相如“常托疾避事”,不与汉武帝当庭关系过密;扬雄“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拘礼法、不畏权贵、豪放不羁、大胆叛逆。

      李白不拘礼法、不畏权贵、豪放不羁、大胆叛逆的性格可说因巴蜀“封闭”的环境而形成,然而李白的思想却是如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书中写的“李白的思想……基本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物”这是因为他自小生活在复合型、杂交型的巴蜀文化氛围之中。李白也因此得以吸收各家所长,开阔心境与眼界,解放思想,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除此之外,李白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还得力于巴蜀文化的兼容性。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涉溟海,南穷苍梧,北至幽燕,西去陇右,祖国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迹。广泛接触了中华各地域文化:南方的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的齐鲁文化、燕越文化、三秦文化。”李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特而夸张,这是因为他曾在楚文化的腹心地带“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离楚后,又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传统,重视伦理,质朴务实,富于进取的鲁文化地区长期定居,故而成就了其积极的入世思想。

      “李白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有先有后,有深有浅,有主有次,但影响最深的仍是巴蜀文化。”因为巴蜀文化的“封闭”性,他不拘礼法、不畏权贵、豪放不羁、大胆叛逆;因为巴蜀文化的“开放”性,所以他浪漫而积极。

      无论是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扬雄,还是唐朝时期的李白,都受到了巴蜀文化“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特点的影响,也可从中看出巴蜀人开放与兼容的“集体文化性格”已具雏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86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