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我找一下琵琶曲 诉的讲解吗

能帮我找一下琵琶曲 诉的讲解吗,第1张

琵琶独奏曲《诉》是吴厚元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蓝本而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琵琶曲,这首乐曲的副标题是“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也就是说曲作者在阅读《琵琶行》,这首千古绝唱之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琵琶曲。吴厚元将自己的情感与一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相交融,正如白居易与琵琶女的邂逅一般,与诗人共同发出对命运的叹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可以说是跨越了时空的心灵交汇,在缅怀白居易的伟大情怀的同时,又不免对自己的遭遇而感慨,于是借着脍炙人口的诗歌用音乐抒发出一个作曲家的人生观。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咏颂琵琶的诗歌很多,流传最为广泛、最为动人的当属白氏的《琵琶行》。这首诗不但介绍了当时的地理气候环境、作者的心情,还详细地描写了琵琶的演奏技法、音质特点与乐曲名称等,为后人研究琵琶的演奏形式、乐器结构、音质特点、乐曲考证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价值。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分。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02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