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翻译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第1张

从军行总体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歌颂。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此诗是组诗七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王昌龄,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和阅读理解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作者: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阅读理解: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①不矛盾。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②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如围绕琵琶的异域情调、边关的别离内涵来讲,也可适当给分)

(2)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翻译: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字词解释:

1新声:新的歌曲。

2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3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作者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54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