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城的诗,要理解的哦~

有关长城的诗,要理解的哦~,第1张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释义: 看看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朝时候的明月;看看雄壮的关城,也还是汉朝时候的国防建筑。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释义:只要龙城的飞军李广驻守,敌人的战马就无法越过阴山。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释义: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哪个个不是离乡背井?“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陈琳 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

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

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

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

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

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

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

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

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

贱妾何能久自全?

释义:

秦王朝驱使千万名役卒修筑万里长城,残酷而无节制,使无数民众被折磨至死。这段历史,曾激起后代许多诗人的愤怒和感伤。而直接摹写长城造成民间痛苦的诗篇,陈琳这一首,就现存的作品来说,要算是最早的

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诗的首句着题,也可以说点出环境特征,第二句以“水寒伤马骨”,渲染边地苦寒,则难以久留的思归之心已在言外。这个开头既简捷又含蓄。下文便是蕴含之意的坦露,一位役卒终于忍无可忍地对监管修筑长城的官吏说:到了服役期满,请千万不要延误我们太原役卒的归期。从这个请求中,可以看出其归心之切,也透露了“稽留”乃往日常有之事,甚至眼前已经看到又将“稽留”的迹象,若不如此,岂敢凭空道来。所以钟惺“怨甚”(《古诗归》二字评这句话,是很能发掘这话中之话的。。官吏回答说:官府的事自有期限,举起手中的夯和着号子快干吧!一派官腔,也是话中有话。只此两句,气焰、嘴脸,如在眼前。那役卒看此情景,听此言语,也愤愤地回敬了两句:男子汉宁可刀来剑去战死疆场,怎能这样窝窝囊囊,遥遥无期地做苦役呢!以上“三层往复之辞,第一层用明点,下二层皆用暗递,为久筑难归立案,文势一顿”(张荫嘉《古诗赏析》)。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如此“官作”,何时竣工?再加上如此官吏,更是归期无望。也正因这样,才造成“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古时凡妇人独居者,皆可称“寡妇”。两个“多”字,强调地概括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境遇。这四句诗,不脱不粘,似是剧中的“旁白”,巧妙地将希望转至绝望,由个别推向一般,由“健少”而连及“内舍”,从而大大地开拓了作品反映的生活面。这对于了解人物的思想活动,乃其所产生的现实基础,对于勾连上下内容,都是很重要的。

“作书与内舍”,便是上述思想的延伸。“便嫁”三句,是那位役卒的寄书之辞。首先劝其“嫁”,而后交代她好好侍奉新的公婆,这无疑是希望她能得到新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最后还恳求她能常常念起往日丈夫(即役卒自己)。第一句,明确果断;二三两句,又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其善良的心地,与难忘的情爱。这矛盾的语言藏着归期无日、必死边地的绝望。藏而不露,亦是为了体贴对方。“书”中三句,第一句为主,后两句则是以此为前提而生发出来的。所以妻子”报书往边地“,便抓住主旨,直指丈夫出言粗俗无理,“今”字暗示往日不曾如此。语嗔情坚,其心自见,一语道尽,余皆无须赘言。“身在”六句,上役卒再次寄书,就自己的“出语”,与妻子的指责,作进一步解释。头两句说自己身在祸难之中,为什么还要留住别人家的子女(指其妻)受苦呢?接着四句是化用秦时民歌――“生男慎勿举(养育),生女哺(喂食)用脯(干肉)。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用意是以群体的命运,暗示自己的“祸难”,自己的结局。因此,前言虽“鄙”,亦出无奈,其情之苦,其心之善,郭不可察,何况其妻呢!妻子也确实理解了,感动了,这从再次报书中可以看出。她说:我自从与你成婚,随后你就服役边地,这种日子当然令人失望怨恨,但是,情愿相连,两地一心,这始终不变的。如今明知你在边地受苦,我又岂能久于人间!虽己以死相许,但对丈夫的结局终不忍直言,只以“苦”字代之,既回肠九曲,又言辞得体。

本诗采取了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手法,诗中既有广阔的图景,更有具体细腻的描绘,两者相互引发,概括而深刻地反映了“筑怨兴徭九千里”,所酿成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悲剧,显示了作者驾御题材的能力。诗中人物的思想活动,均以对话的手法逐步展开,而对话的形式又巧于变化,这一点是深得前人称赞的。谭元春说:“问答时藏时露,渡关不觉为妙”(《古诗归》)。沈德潜说:“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古诗源》)。不仅如此,语言也很有特色,役卒对差吏的刚毅、愤慨之词,和对妻子那种恩爱难断、又不得不断的寄语,都表现了感情的复杂性,和性格的丰富性;妻子那一番委婉缠绵而又斩钉截铁的话语,则写出了她纯洁坚贞的深情;就是那差吏不多的两句话,也活画出其可憎的面目。如此“奇作”的出现,除了作者的才华与技巧之外,似乎还应该指出,它与诗人对当时连年战乱、“人民死丧略尽”的现实的了解,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本诗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略的。

我曾追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青青牧草,大兴安岭茫茫的林海雪源,追寻过鄂尔多斯的千里戈壁,塔克拉玛干的万里平沙;还追寻过那远古的黄河故道,逶迤的长江堤岸……然而,最使我心潮澎湃的是那绵延在群山之巅,横贯于黄河南北的长城!

还是在幼稚的孩提时代,上长城那巨龙般的雄姿,就曾给我的梦幻抹上几多神奇瑰丽的色彩。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父亲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你就会知道。”我疑惑的点点头。虽然是懵懂的童年,但长城却从此唤起了我对于我们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后来,登上长城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伟大、雄浑。多么难忘的画面啊!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长城呵,它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它?莫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

塞外强悍的风挟着天籁的鸣声呼啸着,仿佛向我们倾诉着长城的经历。我寻觅着古老战场的遗迹,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我想起了镇守边关的戚继光,想起了同清兵在山海关决一死战的李自成,想起了陆游的悲壮词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金戈铁马,往事如云。可是,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当日,绵延万里的大墙,并不曾护住窗台上一只小小的花瓶……中华民族一再遭受蹂躏。耻辱,火灼般的耻辱!长城,你没有感觉到么?”

打开中国近代史,字字是血泪,页页是抗争。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国走出苦难而英勇牺牲。怎能忘,虎门销烟,林则徐正气贯长虹;怎能忘,戊戍变法,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怎能忘,辛亥革命,秋谨“不惜千金买宝刀,须把乾坤力挽回。”正如一位诗人的话:“我们的长城,不再是匍匐的!”

长城褚载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

褚载,褚遂良九世孙,乾宁四年(897)进士。《杭州重建观成堂记》:“昔褚河南之孙名载者,归自广陵(杨州),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褚载对杭州丝绸业发展的功迹为后世丝织界人士推崇,宋至道元年(995),请准郡邑大夫为之建庙,额曰“通型”。后遇兵燹,庙塌,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同业捐资重建,称通圣庙。嘉靖《仁和县志》:里人奉褚遂良九世孙褚载为丝绸同业之祖。清道光年间,杭州丝绸业界又集资在通圣庙侧褚家堂处建观成堂,作为平时议事之用,后改作绸业会馆。

长城

唐鲍溶

蒙公虏生人,北筑秦氏冤。

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城成六国亡,宫阙启千门。

生人半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无恩。

投沙拥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惨人魂,寒日易黄昏。

枯骨贯朽铁,砂中如有言。

万古骊山下,徒悲野火燔。

鲍溶,字德源。元和进士。与韩愈、李正封、孟郊为友。生平不详。

不清楚你问的是那首长城,我只有随便猜两个了。

长城谣

1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2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不眠”一词刻画了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3伟大壮丽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保护中华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表现诗人的一种爱国情怀

要联系“谁知点点鱼台血”这一句看;从",清冷“芦衣顺母”的故事妇孺皆知,上山又过一重关;可以体会到 谁知点点鱼台血,在山东 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过八达岭有感》 ——熊伟(明)过尽重关更上山,感慨八达岭的雄伟 烽火恰传边警至 鱼台县秋天是指萧瑟,鼓笳空奏凯歌还 秋天的闺房 从来漫说金城险;艰和难" 从“凯歌还”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作者过了八达岭,因境内遗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 从“谁知点点鱼台血 第一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回忆起曾经的往事 秋闺的意思,到此休说蜀道难,文化灿烂,是闻名遐迩的孝贤故里,“五里三贤”的佳话流传至今,洒向秋闺作泪斑、二行诗句描写了过八达岭的艰难,洒向秋闺作泪斑”我们又仿佛看到当时痛苦的人们过着艰难困苦的过日子,历史悠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60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