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感谢生命!感谢赋予你生命的父母。感谢这个世界,是它的存在,才让你看到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并且让你在这个世界经历一切快乐与苦难!这个世界世界让你爱也让你恨!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已容颜衰老。。。。不得不面对死亡!但这时你已能从容面对“死亡”这个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主题了!而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只有拥有过它的人生才具有最高的精神意义!所以我们要勇敢诚心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这样才对得住生命和死亡!
记得古诗十九首里有几首
有什么 北邙山 之类的字眼
还有竹林七贤
生年不满百 岁月忽已老
带 白杨 什么的字眼
《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译文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麼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麽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
《回车驾言迈》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译文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遥远的路途跋涉难以到达
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处生立业就必须即时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
《东城高且长》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沈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译文
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从曲折绵长,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
四野茫茫,转眼又有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犹如动地般的吹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转眼一年又过去了"!
在怅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也会让人苦闷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 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 那燕赵宛洛之地本来就有很多的佳人美女,美女艳丽其颜如玉般的洁白秀美 穿著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习练著筝商之曲 《音响一何悲》之曲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间竟似骤雨急风,听来分外悲惋动人 由於听曲动心,不自觉地引起遐想,深思,反覆沈吟,体味曲中的涵义,手在弄著衣带,无以自遣怅惘的心情,双足为之踯躅不前,被佳人深沈的音响一何悲所 感动心里遥想著愿与佳人成为『双飞燕』,衔泥筑巢永结爱侣的深情
《驱车上东门》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译文 驱车出了上东门,回头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邙山墓地的白杨树,长风摇荡著杨枝,万叶翻动的萧萧声响,松柏树长满墓路的两边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沈睡於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译文 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而更加亲切 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 他们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 白杨为劲风所吹,发出萧萧的呜声犹如悲鸣自我的哀痛,萧萧的哀鸣声里,肃杀的秋意愁煞了人们的心里 人生如寄,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长期旅客的游子,怎不触目惊心 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 想要归返故里,寻找过去的亲情,就是这个原因了
《生年不满百》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译文 人生只有短短的数十载岁月,却常常怀著有千年的愁忧 及时行乐却怨白昼短夜晚长,那为何不执火烛夜晚游乐 韶光易逝太匆匆行乐要即时,时不我予。
《凛凛岁云暮》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淩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译文 寒冷的岁末,百虫非死即藏,那蝼蛄澈夜呜叫而悲声不断 冷风皆已吹得凛厉刺人,遥想那游子居旅外地而无寒衣 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经商求仕远离家乡 独宿而长夜漫漫,梦想见到亲爱的容颜 梦中的夫君还是殷殷眷恋著往日的欢爱,梦中见到他依稀还是初来迎娶的样子 但愿此后长远过著欢乐的日子,生生世世携手共渡此生 好梦不长,良人归来既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中同自己亲亲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 只恨自己没有鸷鸟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淩风飞去,飞到良人的身边 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著颈子远望寄意,聊以自遗 只有依门而倚立,低徊而无所见,内心的感伤,不禁的垂泪而流满双颊了
猛男文学之后就是死亡文学,死亡文学又分等死文学、死定文学和死灰复燃文学。
书名 : 死的况味 著者 : 托尔斯泰 堪称死亡文学的经典著作;
《伊凡伊里奇之死许》(死亡文学巅峰之作)海燕译;
《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欧阳静
摘要: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十九世纪与雪莱和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短暂却传奇。一个半世纪以来,济慈的研究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当代得到的评价愈来愈高。在西方,济慈的声誉大有超过其他浪漫主义诗人,包括雪莱、拜伦、华兹华斯等人之势。对济慈诗歌作品的解析一直在不断深入。济慈的诗歌不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更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死亡是文学中永恒的创作主题,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过人是向死的存在。本文以济慈诗歌中的死亡叙事为切入口,试图领会济慈对死亡的观点,并探索其死亡观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本文一共六个部分:第一章是文献综述。第二章为导论部分,包括济慈简介,本文内容提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三章分析济慈的死亡观的形成,阐释了其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和诗人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这些复杂的背景,给济慈以深刻的影响,不仅促使他形成了独特的死亡观,也促进了他文学艺术的进步和完善。第四章简析济慈诗歌中的死亡叙事,主要以《夜莺颂》和《秋颂》为例。《夜莺颂》一直被视为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作品,是济慈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秋颂》是其颂诗的最后一首约翰·济慈简介,被认为是最完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济慈在他的诗作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死亡的理解,通过阅读他的这些作品,读者能够洞悉济慈的内心世界,与诗人的灵魂进行沟通交流。第五章接着对济慈的死亡观进行解读,具体而言,济慈的死亡观有三个方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死亡是对生命的最高奖赏;向死而生,对生命的珍惜和赞美。阅读济慈的诗作,可以洞悉到诗人内心对生命的珍惜与赞美之情,在大自然中,诗人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美和与命运作斗争的力量。同时,从大自然生物的生死荣枯以及社会事物的自然更替中,诗人还懂得了死亡只是一种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的。第六章是这篇论文的结语部分。济慈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一样一滑而过,却给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研究和探索济慈的死亡观,对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一定的帮助约翰·济慈简介,亦可帮助读者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了解那个时代。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2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伍晓莉;;向死而生——浅论《野草》的死亡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张国臣;李军;;美丽的死亡——从《夜莺颂》谈济慈的死亡观[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刘治良;;济慈诗歌创作成因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蒋培君;;论济慈的死亡意识与诗歌创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孟祥玲;;审视济慈诗歌的人生意识空间苦难造就的济慈[J];世纪桥;2007年09期
史钰军;济慈六大颂诗诗体初探[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靓;济慈的生死哲学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家玉;朱跃;;莎士比亚《麦克白》原型叙事空间主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陶震华;试论约翰·济慈审美倾向的“非”唯美性(英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阎立;象征·荒诞·求解——试析布莱克代表作《老虎》的文学意象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陶震华;《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意识流表现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张锦;李敏刚;;济慈“消极感受力”的智性光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管先恒;中西传统诗歌中不同的自然意识及其哲学内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凤群;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吴晓梅;;英汉明喻喻体的文化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吴悦;蔡玉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抒情主体析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高红云,谭旭东;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象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建民;贺莹;;新世纪《野草》研究综论[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李振中;追求和谐的完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吴贇;政治 与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龙瑞翠;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交融式”宗教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刘春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肖学周;闻一多诗学语言问题[D];河南大学;2010年
吴向廷;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倩;论狄更斯《圣诞赞歌》的浪漫主义倾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烨;西方近代自然语言观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家;信仰、永生、普爱[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张晶晶;论济慈诗歌中的意境创构与精神价值[D];辽宁大学;2011年
姚亮;论闻一多诗歌中的“死亡”书写[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杨善根;大地之诗永不止:济慈自然诗歌的生态审美[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宋延辉;场域—惯习理论观照下徐志摩对英语诗歌的翻译[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齐娟;对柯尔律治《古舟子咏》的生态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翟宗杰;浪漫范畴下的中西浪漫主义诗歌[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黄昀;[D];安徽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燕;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说与现代诗歌美学的关系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周桂君;“虚静”理论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济慈诗论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4期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论美学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刘治良;;济慈诗歌创作成因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王卫东,赵兰芳;死亡意识与艺术活动[J];思想战线;2002年06期
钱超英;对浪漫主义的超越:约翰·济慈的美学历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章燕;诗歌审美在文本与历史的互动与交流中——关于济慈《希腊古瓮颂》的批评[J];国外文学;2002年03期
章燕;走向诗歌审美的人文主义——谈济慈诗歌中的社会政治意识与其诗歌美学的高度结合[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