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色彩静物有哪些构图方式,详细解释下

素描色彩静物有哪些构图方式,详细解释下,第1张

构图是对画面内容和形式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构图的原则是,变化中求统一。构图方法有三个要点:

(1)画面主题图形的位置。

(2)非主题图形的位置以及与主题图形的关系。

(3)画面底形的位置以及与图形的关系。

在三个要点中,第一要点是构图的决定因素,它在画面中的位置决定了画面的样式。构图的样式分为两大类:对称式构图和均衡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主形置于面面中心,非主形置于主形两边,起平衡作用,底形被均匀分割。对称式构图一般表达静态内容。对称构图的变化样式有:金字塔式构图、平衡式构图、放射式构图等。

均衡式构图:主形置于一边,非主形置于另一边,起平衡作用,底形分割不均匀。均衡式构图一般表达动态内容。其构图的样式有:对角线构图、弧线构图、渐变式构图、S形构图、L形构图等素描写生构图的应用相对简单,只要将对象的主要部分置于画面中心,将对象整体与边框距离处理得当,背景底形不重复,就是成功的构图。同学们要注意,“画面中心”并不是画面的等分中心,它是以人的视觉方式确定的。这一中心,是以黄金分割定律原理确定的位置,即以1∶0618的比例分割画面,得出画面中的四个相交位置,这四个位置即是接近画面中心的“构图中心点”。我们可以将写生对象的主要部分,置于其中任何一点,即可得到优美的构图形式。

色彩组织能力及用色彩塑造能力的考查。色彩写生是训练考生以色彩塑造形体和组织色调的能力,掌握色彩变化的一般规律,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写生过程中,通过练习有了对自然光线下的色彩规律、明暗变化、形体塑造等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这些知识也是进行色彩默写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是在写生中有实物的参考,光线、色彩关系、空间关系、体面关系等都有物可依,考生只需对其观察、组织和表现。而默写没有实物参照,当然也并非凭空捏造,也要合情合理。这就需要更主动地把写生中学到的知识规律运用到默写中去,从构图、黑白构成、色调组织、塑造用笔、画面完整感等多方面去组织和处理。当然这有赖于不断地练习和反复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抓住要领,从构图、色调、不同类型物体的塑造三个方面着手训练,各个击破,并避免一些在写生、默写中常见的弊病和问题。

  学院派素描一般意义上泛指通过学院严格训练、师生相传、层层因袭而具有一种保守性质的素描绘画形式。作为美术史上的学院派素描,始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十七八世纪在英、法、俄等国流行,其中法国的学院派因官方特别重视,所以势力和影响最大。学院派重视规范,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学院一词最初含“正规“、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由于对规范的过分重视,结果导致程式化的产生。学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艺术语言,要求高尚端庄,温文尔雅,反对激烈的个性表现,讲求理智与共性。如何才能走正道,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学院派反对所有的改革。学院派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强调素描,贬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并以此排斥艺术中的感情作用。这些特点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美术在出现了明显衰落现象的同时,又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冲击。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其中最具影响的是1585年由意大利的美术世家卡拉齐家族的卡拉奇兄弟在波伦亚建立的卡拉齐学院。因其建在波伦亚故又称波伦亚学院。他们改变了中世纪以来徒工式的学习方式,运用文艺复兴以来美术创作和基础理论的科学成果,按一定的程序,对美术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培养训练。这些学院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要求极为严格。既要求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视为永恒的不得稍加超越的规范,又要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形式的追求。这种方式很快就普及到欧洲各国,并影响到全世界的美术教育。美术学院在各国成立之后,绘画艺术的发展经过了十六世纪巴洛克时期、罗可可时期到了十九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到十九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代表人大卫和安格尔他们的素描轮廓精确优美,结构严谨,是遵循学院派的风格发展下来的。安格尔更是追求线条的简练与准确,他的素描细节精雕细刻而不失整体,可称古典主义素描的典范。但由于学院派本身有顽固不化和反对革新的一面,结果走上了脱离社会生活,缺乏生气的程式化道路。因而学院派既意味着严谨和规范,也意味着保守。在十九世纪中叶,当时的学院派教学受到各种流派的攻击,先是以德拉克罗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画派说其“只有外表细致的真实,其实不包含丝毫真实,特别是内在的真实,缺少感情”;接着是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派坚持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反对代表官方趣味的学院派因袭虚伪的艺术。十九世纪下半叶,印象派的盛行和现代派的产生,对当时的美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学校里不是先临摹,而是从写生入手是在印象派产生之后才有的。写生是研究自然探索艺术形象本源,锻炼基础造型能力的最后方法。但各学派对写生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印象派和现代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视觉记忆和想象能力以及独特的表现技法,写生时强调印象和主观感受,不太重视生活原形,所以他们的教学安排写生时间较少,学生的写生能力也较弱。于此相反,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坚持写实传统,坚持研究自然的画家在探索改革或创造不同于传统学院派教育的新的学派和体系,他们在基础训练中恢复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倡的写实传统。

  俄国契斯恰科夫擅长素描并建立了科学的训练体系,是当时俄国的学院派体系。他的教学体系,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相呼应。其宗旨是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写生,要求忠实表现对象现实存在的瞬间,在表现人物时,要求学生用心去发现、感受对象身上不可见的东西。在这个体系中,素描是基础的基础,契斯佳科夫的最大影响也在于此。他指导的素描、写生训练旨在研究光照下处在三维空间中的形体,强调视觉的科学的客观真实性。例如,根据他的理论,对象形体由大大小小的面组成,因此不存在线条,所谓线条只不过是非常狭窄的转折面。为了精确地符合对象,强调首先用眼睛观察,而不凭脑子想象。他教导学生不要“临摹”物体外在的轮廓、色斑,而是要分析结构形状,准确画出物体细微的凹凸起伏。有人认为契斯佳科夫不强调形体的结构,但实际并非如此。他在教学中一再要求解剖的准确性,他自己对人体骨骼结构也非常熟悉。在他的教学体系中,素描画面是自然对象和画家之间的媒介,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检测对自然对象的描绘。因此他称自己的素描体系为绘画检测体系。契氏体系是一个完备的以素描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它有哲学美学的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反映论。它有自己的传统,就是古典的学院主义。

  这个体系由于符合我国当时美术教育界所追求的现实主义观念和历史画创作要求,引入我国后很快被普遍接受。参考其美术学校的教学大纲,并按照其制度建设美术学院、学院附中和美术师范院系。同时他们的油画专家在中央美院办班执教,我国最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参加那里的学习,和青年骨干赴苏联留学,以及苏俄优秀作品的示范作用等因素,契氏体系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作画方法,直至工具运用,成为我国推行美术教育规范化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手段。总之,这个体系具有系统性、合理性、可行性,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教学体系,一个可以拿来的外国典范,对于尚且杂乱无章的中国美术教育,当时的决策无可厚非。让中国艺术家更直接地接触到学院派的系统训练,空前地加强了对人本身的重视,大大提高了科学的造型方法和写实能力,从而建立起一种评价标准。成为我国学院派素描的指导体系。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结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改变了中国人认识对象的方法,使我们透过表面的光影认识对象形的本质和体块之间的联系,这是他对中国素描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早期的中国素描教学还受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的影响。徐悲鸿主张素描中要注重三大面五大调子,通过明暗塑造空间、体积、质感,他强调对解剖的理解,这些都是从法国素描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对中国的素描教学做了积极的贡献。80年代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美术思想,学习各家之所长,形成了现在以央美为首的学院派素描体系,也是我们地方院校学习素描的指导性模式。

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可以用单色线条(也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或涂抹成面等方式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 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素描是其他艺术的必然基础,尤其是水彩,油画,版画,雕刻(浮雕), 另外对平面设计,也是画草图的必要基础。素描虽然被视为是两度空间 的艺术,不需要颜色及第三度空间,却也同时暗示这两者。

在素描的练习过程中,素描必须着重光线、物体的关系,笔触的描绘手法,将自己眼睛所观察到的形体,具体而微的呈现出来。所以,素描需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另外,素描也可以解释为「存在」与「绘画」之间一切的努力,亦即所谓「绘画之描写力」。例如,描绘桌上的静物,除了可以发现静物上不同的色彩外,亦可发现放在桌上的安全感,和背景间的协调性,这些存在的形、色、线条、明暗,质感,量感、存在感、空间、动态……等等复杂的因素,互相交织,构成一个美的秩序。绘画就是要将那些自然的秩序,导换成美的、入画的秩序,这也是素描的意义和目的。素描是绘画的基础,是最能体现人的绘画水平的画种。

素描,一般先从石膏像入手,以石膏像作为初始阶段的教学内容,其有利条件是:其一,石膏像是白色的物体,便于我们观察人物头部形体结构的转折关系及层次差别;其二,石膏像是静态的,对于初学素描写生的学生而言,这为他们细致、耐心地观察和描绘对象提供了最大的方便。淡化了的人物肤色、毛发的各种差异和变化,会使我们更为直接地感受不口理解对象的形体与结构的本质;此外,石膏像通常是翻模欧洲古代艺术大师及东方艺术家的经典雕刻作品,这些雕像本身已经过雕刻艺术家的概括、归纳、强化处理和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结构关系更为强烈鲜明,动态与情绪更为生动,富有感染力。在石膏像印写生训练中,这种对象本身已是一个很好的艺术范例,给我们提供了结构、形体与层次的最好方法。石膏像的上述特点其实从另一方面已说明了它与人物肖像写生的区别和差异。科学、严格的方法步骤不仅能够保证素描作业顺利进行,更可以培养我们的整体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

1.确立构图

推敲构图的安排,使画面上物体主次得当,构图均衡而又有变化,避免散、乱、空、塞等弊病。

2.画出大的形体结构

用长直线画出物体的形体结构(物体看不见部分也要轻轻画出),要求物体的形状、比例、结构关系准确。再画出各个明暗层次(高光、亮部、中间色、暗部,投影以及明暗交接线)的形状位置。

3.逐步深入塑造

通过对形体明暗的描绘(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步深入塑造对象的体积感。对主要的、关键性的细节要精心刻划。

4.调整完成

深入刻划时难免忽视整体及局部间相互关系。这时要全面予以调整(主要指形体结构还包括色调、质感、空间、主次等等),做到有所取舍、突出主体。素描的发展与素描基础训练的诞生

画家之一。这个时期,许多绘画大师不但是伟大的色彩画家,而且是伟大的素描画家。如达·芬奇(1452—1519)、拉斐尔( 1483—1520)、米开朗琪罗(1475—1564)、提香(1490—1576)、丁托列托(1518—1594)等等。

第二,由于科学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结合,画家们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绘画基础理论、艺术理论和素描理论,推动了素描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重视对自然的研究,自然科学的进步和新发现,促使许多绘画大师们认真地对待描绘的对象。他们解剖尸体,了解人的解剖结构,画了不少分析图和人物习作,产生了艺用解剖学。在研究空间处理上创造了透视学。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马萨丘(1401—1428)继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绘画大师乔托(1267—1337)的传统,和同时期的其他画家一起发现了透视学之后,翁勃利亚画派画家弗兰西斯加(约1416—1492)的《绘画透视学》已经把透视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1435年诞生的西欧最初的艺术理论——列昂·巴替斯塔·阿尔伯蒂(1404—1472)的《绘画论》高度评价了写实、透视等绘画基础理论,并强调画家应加强对对象创造性的研究,具有形象地综合对象的能力。为此,他首次提出画家应练习最简单的几何模型素描,这是素描基础训练产生之前最早的理论准备。后来达·芬奇写了许多绘画札记,明确地强调“绘画是一门科学”[1],提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画家在表现自然时,不能只依靠感觉去认识世界,还要用理性去分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使绘画艺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达·芬奇的绘画札记不但阐明了许多艺术原则,还特别对绘画的基础学科,诸如解剖学、透视学、素描、明暗色调、构图处理等作了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米开朗琪罗认为素描功夫的深浅直接影响到画家的成败。瓦萨里(1511—1574)则进一步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楚加里(1542—1609)则把素描提高到是表现画家思想的艺术样式的地步,已经从理论上提出素描的独立性。这些理论的探讨推动了美术事业(包括素描)的发展,亦为美术学院和素描基础训练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第三,素描基础训练作为对美术青年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培养训练手段,随着美术学院的产生而诞生。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一些艺术大师相继去世之后,意大利流行着一种因袭某些大师风格的所谓风格主义,当时反对风格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1573—1610)和卡拉齐兄弟(阿尼巴·卡拉齐,1560—1609);洛多韦科·卡拉齐(1555—1619);阿果斯丁诺·卡拉齐(1557—1602)等人。卡拉齐兄弟为了更有意识地恢复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传统,于1585年在小仑亚城创办厂美术学院,他们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美术青年工匠的学习方式,运用文艺复兴以来美术创作和基础理论的科学成果,按一定的程序,对美术青年进行系统地培养训练。其中素描作为基础训练的主要方法已开始诞生。这种以素描基础训练作为主要学习手段的美术学院在意大利出现之后,很快就普及到了欧洲各国,并影响到全世界的美术教育。这时素描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先临摹后写生,以人体模特儿写生作为学习的最高手段。教学的具体程序是:学生先临摹老师的素描,同时临摹一些版画,作为学习基本画法的入门,以后对几何形体的石膏模型和古代雕刻的石膏像进行写生(其中以古希腊罗马雕刻的石膏像写生为主),以此作为画好人体模特儿写生的基础,最后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裸体模特儿进行写生。这种素描教学程序在美术学院出现之后的画家工作室里也盛行。这种从临摹到写生的素描基础训练改变了中世纪学艺徒工只能在临摹匠师的作品和为匠师放大稿子的过程中学习的局面。从临摹为主到临摹后写生,美术教学前进了一大步。因为临摹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将教师创造的形象从平面搬到另一平面,尽管搬得像,但缺少对实物直接观察、分析研究,以及最后用什么手法表现对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对对象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所必须的。而且以临摹为主的学习方法容易先入为主,易形成以老师风格为准绳的主观程式,按这个程式去套生活,创造的形象就会千篇一律。因而在一味临摹老师作品的画家工作室里,只有少数幸运儿走了很长一段路之后才寻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最后取得成就而成名。刚刚诞生的素描基础训练虽还是强调临摹,但毕竟将写生作为最高阶段的学习内容,在对古代雕刻石膏像和人体模特儿写生时传授了许多解剖学、透视学、构图学等科学知识,对当时美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的没落与素描基础训练写实传统的恢复发展

波仑亚美术学院是作为恢复文艺复兴盛期的传统而出现的,这个传统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它要求学生的创作以表现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美为标准,创作题材也只能表现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在素描基础训练中也特别推崇古典美。这样,就孕育着美术学院教育发展为学院派最后走向没落的危险。

为了推崇古典美,学生开始素描写生之前必须临摹老师的作品或版画作品,开始灌输舌典美的审美要求,其后十分强调对古希腊、罗马雕刻或这些雕刻的石膏像进行写生和专门研究,甚至把古代雕刻的介绍作为一门主课,在学生们最后进入人体写生课阶段,必须把这些古典艺术的规范作为素描写生造型的标准样式,学生虽然也有自己的直接观察,但由于过分强调和推崇古典雕刻艺术的造型标准,学生们在练习中实际上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古典艺术的造型标准表现出来,这是十分自然的。1675年法国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颁布了所谓《绘画法典》,对古典美规范的要求更达到荒谬的程度,这就完全否定学生的直接观察,只能按法典的古典规范作画了。经过这种美术学院素描基础训练培养出来的画家,就会认为观察自然的本来面貌已经没有必要了,并逐渐形成一种僵死的、概念的、公式化的所谓学院派素描体系,最后把文艺复兴时期尊重自然、推崇研究自然、极其重视写生的写实传统完全抛弃了。这种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对美术基础教育的统治,如果从《绘画法典》算起的话,由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叶,最后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冲击下由动摇到开始崩溃,历时将近200年。

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极力崇尚的规范化素描的画法究竟是怎样的?

文艺复兴以前,素描的画法主要是以线条为主的,文艺复兴开始,已经在线条的基础上使用明暗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达·芬奇曾十分完善地提出了明暗五大调子层次的明暗法①(这个五大调子的正确区分一直沿用至今,详见本书第二章),并已提出依靠面表现物体形状作为“绘画科学的第一条原理”的重要性。但他和当时许多画家都强调明暗的柔和过渡,忌明暗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因而他们处理形体起伏的效果都比较圆,同时他们又特别强调物体的外形和轮廓,所以他们的基本画法是在勾画物体外形时加上明暗色调,其主要着重点还是轮廓外形线条的刻画。波仑亚美术学院素描基础训练的素描基本画法,就是这个文艺复兴传统画法的继续。以后随着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对古典美追求更加规范化,素描画法对外轮廓和线条的表现就更绝对化了。诚然,线条与色彩的表现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未尝不是好的,至今不少画家仍运用这种线与明暗结合的方法作画,并有前进和发展。但作为艺术的格式要求学生就会约束艺术向多样化发展,甚至会酿成灾难。当时正是这种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的格式被一直沿用下来。美术学院在各国成立之后,绘画艺术的发展经历过16世纪巴洛克艺术时期、洛可可艺术时期,到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时期。在巴洛克艺术时期,绘画已着重使用明暗手法,画家开始发挥明暗的感人力量,使画面的气氛、形象的立体感都得到加强。这种画风的代表人物有委拉斯开支(1599—1660)和鲁本斯(1577—1640),特别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明暗已变为作画的主要手段。通过明暗表现物体的面和体积的方法,可以说已从主要是线条或线条加明暗的画法独立出来。但这种方法并没有使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的格式有所改变。

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主要人物大卫(1748—1825)和安格尔(1780—1867),他们的素描轮廓精确优美,结构严谨,是循着学院派素描的风格发展下来的。安格尔更是追求线条的简练与准确,他的素描细节精雕细刻而不失整体,堪称古典主义素描的典范。与大卫同期具有浪漫气息的法国著名画家普吕东(1758—1823),他的素描风格和主张与大卫不同,理想化而有真实感,以明暗手法烘托人体的轮廓,虚实变化微妙,空间感较强。他是晚年才被选入法兰西学院的,他的素描风格也没有对学院的教育造成影响。安格尔担任法兰西美术学院院长之后,在寻找基础训练方面是严格地按学院派的要求做的,看他的素描可见当时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的一般画风。安格尔虽然认为素描要有内在的形,但他心目中美的形体是圆周式的布局,“线条——这是素描,这就是一切”①,他要求素描的线和形的简练,实际上主要是追求轮廓的美。当时法兰西美术学院的许多学生都以为素描的目的就是追求一个高贵的轮廓,甚至把对象看作是被轮廓围绕着的一个平面。特别使要求写实的学生不能容忍的是,在人体写生课时,不能按模特儿本来样子画,而必须按古典的规范(如人身高按8个或8个半头的格式等)修改眼前的对象。

19世纪中叶,学院派教学(其支柱是素描基础训练体系)已成众矢之的。先是德拉克洛瓦(1798—1863)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画派,攻击学院派的素描:徒有外表的细致真实,其实不包含丝毫真实,特别是那种内在的真实,即缺少画家对事物的真切感情。接着是库尔贝(1819—1877)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派的冲击,他们坚持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反对代表官方趣味的学院派因袭虚伪的艺术。库尔贝主张素描基础训练应以现实生活为楷模,他曾为不满学院教育的学生开设了画室,尝试过用农民和牛代替古代雕刻石膏像和人体模特儿,把牛牵到画室给学生画。德·布阿勃德拉克针对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缺乏视觉记忆力训练的毛病,在美术学院之外,试行以发展视觉记忆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法。印象画派索性走出画室写生,在光色的表现上对绘画进行革新。他们厌恶学院派迎合官方趣味的虚伪做作,主张作品无所谓表现意义,只是画家视觉印象与自我感觉的反映。因此,他们的素描(特别是印象画派之后的画家的素描)逐步不大着重刻画人物的自然形态,只重形象的感受和气氛,有的风景素描只注意纪录光的印象和试探笔触的组织。

在浪漫主义画派,现实主义画派和印象画派的先后冲击下,当时欧洲的美术学院表面上仍照常开办,但学院派教学作为一个体系已经失去现实基础,走向没落并日趋崩溃。反映社会上现实主义画派和印象画派以及现代派观点的不同教学法和体系逐步在学院教学中演化出来,形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有的学派索性建立自己的美术学校。

19世纪下半叶,印象画派盛行以致现代派产生,对当时美术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美术学校里不是先临摹而是从写生入手,是在印象画派产生之后才有的。写生是研究自然,探索艺术形象的本源,锻炼基础造型能力的最好方法,但不同学派对待写生的态度是不同的。印象画派以及现代派观点的美术教学,着重发展学生的视觉记忆和想象能力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写生时强调视觉印象和自我表现的主观因素,不大重视表现对象的生活原形,写生练习的课时也逐步减少,因而他们培养的学生一般写实能力都较弱。更有甚者,由于逐步产生了轻视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导致对写实传统的否定,有的现代派的画家,认为素描基础训练已不重要,美术院校也可以不办了。与此相反,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坚持写实传统,坚持研究自然的画家,在探求改革或创造不同于学院派传统教育的新的学派和体系,他们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恢复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倡的写实传统。

这个时期,各国坚持和发展写实传统的画家、学派和教学体系是很多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美术教育影响比较大的是俄国契斯恰柯夫(1832—1919)的素描教学体系,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印象画派兴起时酝酿成熟的。契斯恰柯夫强调素描基础训练的严格的程序性和系统性,继承了巴洛克艺术开始的明暗法,针对当时学院派以轮廓线条加明暗的素描格式,提出三度空间的透视造型法则。认为“素描画的不是线,而是形……画的是线而见到的是两条并行线等之间所包含的体积。”①从结构上理解这些体积的有机联系。强调学生既要掌握对象的规律性,又要有描绘上的正确性。画人讲究布局、比例、肖似。力图克服学院派素描的缺点,使素描建立在形的严格和正确的描写上。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和各国同时出现的坚持写实传统的教学体系一样,他们坚持了对自然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发展了自文艺复兴就提倡的写实传统,这一传统在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统治美术教育期间几乎被古典规范淹没了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虽然存在缺点,对发挥学生视觉记忆、速写、默写和形象想象力能力方面注意不够,但它毕竟为当时俄国现实主义画家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础,又直接影响了苏联的美术教育以及俄国50年代的美术教育,对提高我国美术创作的造型能力是有帮助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08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