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和王小波(她与王小波的爱情事)

李银河和王小波(她与王小波的爱情事),第1张

王小波,于1997年4月11日 逝世,(45岁),昨天是他的忌日。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教人话语的真诚、魅力、话语权力、说话上税、穿着皇帝的新衣讲话,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不懂的人夸夸其谈等等。

王小波小时候听说亩产30万斤粮食的传言,始终不相信,因为他饿得吃铅笔头,上课时候从铅笔的橡皮头啃起,吃完围在一圈的铁皮,再吃木料笔杆,有点香味。甚至连课桌都吃掉了一部分。这也挺讽刺的,小时候被饿得吃笔杆子,长大了用笔杆子复仇。

王小波的书,读过就读过,没读就没读,懂了就懂了,没懂就没懂。打着擦边球去爱一个自己不懂的人,并不快乐。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

王小波在文中有个比喻,把文化人比作唐僧,俗世物欲比作妖精,如果你唐僧跟妖精上床,丧失阳气,就没有资格上西天礼佛。实际上胡适狄更斯福楼拜一大票文人从来不禁锢自己的欲望,只要不强奸她人的身体和精神,男人和男人商量一下也可相爱。

文化是蔬菜,道德是胡萝卜,可以说胡萝卜是蔬菜,不能说蔬菜就是胡萝卜,这样会使文化变得狭隘,说不定哪天就没菜吃了。 整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下来,意识前卫,放到今天同样适用,王小波的思想已经不能用前卫来形容了,堪称中国文学史推动精神文明的圣经。

王小波的家庭出生。

1952年, 王小波 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当时最有名的逻辑学家。

由于当年的某些风波,王小波还未出生,家庭就突遭变故。为了让这场风波赶快过去,所以家人给王小波起名小波,意为"大浪化小波"。

16岁他前往云南插队,本以为是一场浪漫的冒险,却没想到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吃着粗茶淡饭、干着劳累的工作、时不时还被军代表打骂。

几年后,王小波带着一身伤痛回到了北京,而这经历成为了他写作《黄金时代》的素材,并开始进行写作。

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被集成书出版,叫《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这是每封信的开头,"你好哇"也成了王小波标志性的情书体。

一个"哇"字,全是真诚、热情和憨傻。爱让人变傻,让一个写出时代三部曲和各种黄暴文的大作家变成了清纯少男。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

很多人,大概都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认识李银河的。我也是。

后来才知道,李银河是社会学家,性学家,女性主义者,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师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文学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李银河是作为王小波的遗孀才为人所知。王小波太有名,她仰仗了王小波的光芒而已。

不。

这样的“我以为”,王小波都不会答应。

因为李银河,本身就是一个宝藏人物啊!

在世时,很多人的注意力便都只集中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但实际上,王小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跟默默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李银河有脱不了的关系。而且与王小波相比,李银河的各方面条件和取得的成就都更为突出。

李银河与王小波原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故而本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没成想,到了后来,缘分还是让他们遇到了对方。据说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王小波的家中。虽然李银河在看过他写的 《绿毛水怪》 这本书后,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好感。但真正见到他本人时,她却突然对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失望之感。

原来,那时的王小波不仅长得不好看,而且还很不修边幅。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邋遢,完全就不是李银河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的样子。于是,此次见面之后,李银河感到相当失望,并且还表示希望后续不再跟他见面。

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自从见过李银河后,就对她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之后为了能跟她在一起,他迅速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结果,时间久了以后,李银河还真的答应跟他在一起了。而且自这以后,王小波除了努力在文学方面谋求发展外,还拼尽全力追随李银河的上进步伐—— 因为李银河是大学生,王小波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人家,后来便也去考了大学。 接着李银河要出国留学,王小波便也跟着人家一起去了。而且还在留学过程中,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两人排除万难结了婚,总算是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婚姻生活。

他们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在信里这样写下对李银河的爱。

李银河曾经回忆,在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

王小波和李银河,为什么不要孩子的原因。

王小波和李银河在没结婚前,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辞世,终年45岁。

1997年,一名45岁的王小波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亡,王小波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半年前,王征还同弟弟王小波相处半月有余,两个人彼此靠近,只是发现他有些懒懒的样子,原来这已经是他患病的先兆。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王小波冠状动脉硬化。 由于他去世前的情景,他的姐姐说的王小波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王小波二姐王征说,房间白墙上剩下的牙齿已经被咬断了,医生还发现他的牙齿是白色和灰色的。

这一幕真是太惨了。

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同样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岁辞去教师职务,潜心写作,45岁病逝,在那个文坛时代,王小波绝对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五年间,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却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犹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涟漪。

那时,身在美国的李银河并不知情。

但李银河的心跳一直特别快,好像隐隐觉得有什么事。从机场往回赶的路上,接她的人说,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个诗人。

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害怕不害怕都一样。”王小波曾在一段访谈里说。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对生命的看法,是明明知道短暂、要失去,但是在失去它之前,要让一切都发生,要尝试去创造一点点美出来。

王小波真不愧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王小波曾说:“假如我今日死了,也许就不可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讲到:我渡过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可以像司汤达一样说:熬过,曾经爱过,读过。我很怕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因此已经认真工作。”

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是一地飘舞的鸡毛掸子,王小波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又匆匆忙忙地离开。我经常想,假如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没了王小波,可能会是如何一种恐怖的情况?王小波的著作,为九十年代低沉的文学类引入了一种新的魅力,他就像一粒碎石子,资金投入到一片死水里,激发了水里的海浪。

王小波是在创作的情况下痛楚地去世的,他在写作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溘然长逝,他没有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由于他为人们留有了一大笔珍贵的精神食粮,他真不愧是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李银河是最懂王小波的人,她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自己很欣赏王小波的才华,一早就知道他不会一直被埋没。

确切来说,王小波是在去世以后才火起来的,他的作品大都比较前卫,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有很多关于情色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不够开放,不够包容,完全跟不上他活跃的思想。

好在有一个人是懂他的。

这个人就是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一直陪伴着彼此,支持着彼此,无论遭受外界多少的否定和非议,始终不曾放弃。

王小波遗孀 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女士看上去就不像是能与别人起争执的人。

她的长相、她的衣着、她的举止,也都是圆墩墩的,没棱没角的,没所谓的样子。

当她说起她的研究,说起:有同性恋给她写信,赞她是“带给人间温暖与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有六十多岁的老夫妇给她写信,反复详细地描述他们和谐的性生活;有老色鬼给她写信,奉上自创手绘色情漫画配打油诗,讴歌男性生殖器;有老干部给她写信,骂她是陈世美的后台……

李银河称:不能让社会这么愚蠢!

李银河:

我二十多岁时看《存在主义》,觉得人生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非常偶然,也非常短暂。当然,这事一旦想透了之后不能多想,再想就根本没有生活的动力了。

虽然生命最终没有意义,但是有些事对生命本身是有意义的,你要生活得美好还是丑陋,这个有意义。把事情想到这一层,人活得会比较快乐。

李银河称: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

同性恋、多边恋、虐恋……我只能说我希望对这样的事情多一些理解,通过研究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知道当事人的权利。我有研究的好奇,但是不一定要自己尝试。同性恋试也试不来啊。一夜情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我是不喜欢的。我完全能理解有些人会有这种冲动,会喜欢跟感情分开的性。但是我不喜欢。我正好是喜欢“萝卜”的,不是喜欢“白菜”的,我觉得把性和感情分开的人是喜欢“白菜”的。当然,如果一辈子只有一个或者是曾经只有一个性伴侣,我应该还是会觉得遗憾。

李银河的退休生活。

李银河被传与一女子同居。

其实,早在此事于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银河本人就已经通过发博文的方式对此给予了回应。她说,自己并非是什么“ 拉拉 ”,与自己结交并同居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同性恋者。因为对方虽然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但却在性别认同方面,始终认同的是男性。

说白了,李银河的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与自己同居的那个人就是一个“ 跨性别者 ”。且此人只可能与喜欢男性的女人在一起,而并不可能跟喜欢女性的女人在一起。如此一来,也就间接证明了她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而是正常的异性恋者。看起来李银河的这番解释挺合情合理,但是能完全接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在李银河并未把过多精力放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上,而是照常在退休后跟那个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据说两人后来共同领养了一个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着这个孩子到各处去旅行拍照。

李银河,是一个活过、爱过、写过的女人。

据说退休后她还专门以自由而又消极的人生视角著就了《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这本书。

李银河在书中写到,“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已过耳顺之年的李银河,退休后生活在滨海小城威海。

她的人生,应该是做到了快乐幸福、丰富优雅的。

因为她,“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寻求快乐(活过,爱过,写过)”。

我将告别黄昏,挣脱藏身的黑暗,向你的光里坠落。

倘若你一等再等,结果只能是你又老了一岁。

——马里奥·安德烈蒂

君子以坦荡立于世间,必将步步生花,一路繁华。

说来也奇怪,性格里的那点果断都用来告别了。

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

——山姆·麦可布雷妮

我就这样用眼角瞟你,你别说话,言语总是误解的源头。

——《小王子》

什么是似水流年?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波光粼粼,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

——王小波

人之所以言之凿凿,是因为知道的太少。

——弗朗索瓦·基斯

他日掠过深浅,访遍镜底桃园,途径 顽世 风烟,替彼此拂一拂肩。

——谷琦润一郎《细雪》

她突然觉得,灰溜溜的街道、他们周围的行人车辆,好像变成一幅单线条的、凝滞不动的、没有时代特点的背景。他们俩相距两米,四目相对。

——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1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李宗盛《给自己的歌》

1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卡夫卡 《误入世界》

1落俗不可避免,浪漫至死不渝。

1等苦尽甘来的那天,山河星月都做贺礼。

1我将红尘里的江山看了一场,人物与是非在岁月里淌。

1你经过我身旁,像鹿穿过花岗,风吹开一枝扶桑,春意那么凉。

1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

1山水落你眉间痴长缠绵望尽了也只是一眼。

1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伏尔泰《格言》

20、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北岛《结局或开始》

2我们走进 夜海 ,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顾城《诗情》

2我走的时候,月光在他的屋顶上飘雪。

——简填《胭脂盆地》

2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

——《霍乱时期的爱情》

2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2人生似水岂无涯,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白落梅《临江仙》

2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去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文化苦旅》

2少年已成人,忘却了诗人和牧笛,心中偶尔渴望原野,只是当年的风不再。

2城市的夜空只有月亮。想你的时候,把湖面的镜子敲碎,让星星一颗、一颗浮上来。

2在我贫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一朵玫瑰。

30、日落里有个商店,贩卖着橘黄的温柔。

3一切好事都包含有一些懒散的成分,就像奶牛躺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

——尼采

3但愿殊途同归,我能与你讲讲来时的路。

3人散后, 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3四月檐上雨,人间惊鸿客。

3后来,南山的风吹散了谷堆,北海的水淹没了墓碑。

3我不是神明,既救不了众生,也渡不了你,只想祈祷末日的黄昏,能够迷人。

3我想要坠入深海里,看悠闲游荡的鲸鱼。

3漫天星光沿途散播,长路尽头有灯火。

3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李文甫与其师对联

40、不知为何,明明想和你说话,却骗你说,风雨正好 该去写点诗句。

——西贝《路人》

王小波是病逝的。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扩展资料:

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都凸显出作家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权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反乌托邦小说所揭示的正是“个人”的危机。无论《白银时代》, 还是《黑铁时代》,主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已失去了一个个体的地位,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人性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抑制,这是极权, 是那种被置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造成的。王小波以这个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突破口揭示出了 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荒谬的生存体验, 作者对这段荒唐历史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其作品中的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理性不仅是王小波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的性格特点。他本是个欣赏逻辑学、数学、科学的人,终身追求着理性与知识。这 可以从《有关“错误的故事”》、《科学与邪道》、《科学的美好》、《对待知识的态度》等杂文了解到王小波的思想观点。

王小波把文革时期作为其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与他崇拜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宗旨,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剖析世界。这种看法当然有着它先进性的一方面,然而这种看法 认为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

参考资料:-王小波

当人们在谈起王小波时,李银河总要不可避免地被提及。然而在他去世之前,人们连他的名字都鲜有耳闻,更没有人会去关心他的心路历程和爱情经历。

直至1997年4月,他在某个深夜告别人世,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鹊起,他与妻子李银河的信件也被公开,那一段持续了20年的浪漫爱情故事才为人所熟知。王小波也因此挤入沈从文、徐志摩、鲁迅之列,成为“国民情书圣手”。

在结识李银河时,王小波年已25岁,无论从一个正常青年的角度,还是从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来看,王小波的感情经历显然不该如此简单。没错,在李银河之前,他还有两段隐秘的爱情故事,只不过因为李银河太过耀眼,以至无人注意到她们曾经存在。

1975年,距离李银河抵达生命现场还有两年时,王小波正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

已经回到城市的王小波,通过朋友结识了一位姑娘,姑娘在北师大女子附中教书,比王小波稍小,但对于王小波却照顾有加。据王小波的哥哥所言,姑娘长得窈窕文静,乍一看便有温柔可亲、宜家宜室之感,一家人都很满意。

两人恋爱期间,王小波还经常到她家里,为她几个弟弟讲故事,在这位天才小说家的滔滔不绝下,几位孩子纷纷拜倒在他邋遢的牛仔裤下。据说有一次王小波无意中提起自己缺钱,几个孩子竟然将自己储钱罐里的零钱都取了出来,交到王小波手中,让王小波感动不已。

“小舅子”这边都没问题了,但“丈母娘”那边却是个坎。当时的王小波,不过街道厂一个普通工人,而且家里的政治问题还没得到解决。无论从家庭背景还是工作前途,都无法让姑娘的母亲满意,所以最终,两人不得不选择分开。

就像电视剧里放的片子似的,他们分手时正是一个雨夜,姑娘来王家还书,从王小波房间出来后,两人在门口低声谈了许久。待王小波转身回来时,满脸失落……

此后,两人再无交集,直至王小波猝然去世,名声大噪,各路亲友作文回忆,这位曾经参与王小波情感世界的当事人,都未发一言。个中滋味,只怕只有她才能体会了。

这段感情,一度让王小波痛心不已,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这浓浓的惆怅中,他写下了《绿毛水怪》,也因此结缘真命天女——李银河。

而相对于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恋,王小波的初恋,更让人潸然。

大概在1972年左右,年过20岁的王小波喜欢上了同是教育部大院里的一个姑娘。姑娘叫温彦,比王小波还高一级,然而古灵精怪,聪敏异常,尤其正义感爆棚,敢于与不公平的事儿说“不”,为此吸引了王小波的目光。

温彦原在山西插队,后因病回京休养,这与王小波回城的理由相似,又有共同的朋友,住在一个大院,两颗心自然就靠拢了。

不久,温彦被诊断出脑瘤,在她住院期间,王小波还经常前往探望,给她打气加油,并相约等温彦病好了,一起到青虎山插队。谁承想王小波下乡插队不久,姑娘病逝的消息传来,王小波自责不已。

这一段感情,王小波是背着家人进行的,以致后来哥哥王小平怀疑这只是王小波的“单恋”而已,然而据王小波在青虎山插队期间的房东所言,王小波在和自己上山做工时,双眼红肿,询问之下王小波才告诉了她这段故事。

无论如何,远在青虎山的王小波在听到温彦病逝的消息时,哭到双眼浮肿,也足以说明对女孩的心仪程度。

这两段感情,后来都成为了王小波写作的素材,譬如在他的早期作品《地久天长》和《绿毛水怪》中,女主人公的性情、外形甚至某种经历,都有两个女孩的影子。

自1975年失恋后,王小波的情感生活空白了近两年。而在此期间,李银河正在与“眉毛好看,鼻子高挺”的帅哥谈着恋爱,说是恋爱,却不过是和尚挑子一头热,李银河热情似火,追求浪漫,富于幻想,对方却无法理解她这种行为,始终是淡淡的,终于,有一天他和李银河说道:

“从小父母给我灌输的都是‘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深不如毛主席’一类的东西,真的欣赏不了你那情调。”

这话犹如一盆冰水,浇灭了李银河的所有热情,两人就此分手。这场“单恋”让李银河深受打击,一度想要割腕自尽。

缘分这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在各自饮下失恋这杯苦酒后,两颗有趣的灵魂终于相遇了。

1977年,李银河在同事处看到《绿毛水怪》这本稿子后,大为惊异,透过那些幽默犀利的文字,她隐隐觉得文字背后的作者,与自己是一路人。为此留了个心眼,默默记下了“王小波”这个名字。

后来,在打听得王小波是著名逻辑学家王方名的儿子后,她以请教学术之名,让朋友带自己前往王家,想要见见这位王小波究竟何方神圣。

这一次见面,李银河的体验差极了,据她回忆:

“一看之下,觉得他长得真是够难看的,心中暗暗有点失望。”

谁料两人初次单独见面,王小波竟直问李银河是否单身,在得到李银河的如实相告后,开门见山:“你觉得我怎样?”一语震感见多识广的知识女性李银河,虽然彼时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但王小波的自信,李银河的独具慧眼,让两人确立了关系。

这一年,李银河和王小波都25岁,他们的手一牵,就是20年。

可以说,没有李银河,就没有现在皇皇文名的王小波。无论是王小波去世后她的全力推介,抑或生前不计回报地让他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他们结婚后,因为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自觉不需要用孩子维系婚姻,两人得以更投入创作之中。婚后李银河前往美国留学,王小波作为陪读。彼时的王小波没有任何收入,两人全靠李银河400美元助学金过活,但是两人却过得异常充实。

那几年,两人用最少的资金将世界该看的地方看得七七八八,王小波亦是阅览了大量的西方书籍,都为将来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此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性研究学家,李银河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王小波,譬如在做调查工作时,遇到异性调查对象,只能让王小波代劳,有一次,为了做男同性恋话题,王小波还跟随朋友进了男同性恋聚集场所。

而在生活上,李银河开放和超前的思想,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王小波。据李银河所言,王小波一开始的性观念是很正常的,后来渐渐被自己“掰弯”,某日竟然主动买回了一条鞭子,让自己欣喜不已。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物质上,李银河都为王小波的创作做了某种程度上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关于“性”的认知上,贯穿了王小波的后期的创作。甚至因为关于“性”描写太过超前,以致他的书“出版比创作还要艰难”。

《黄金时代》就是一部典型。

1992年,《黄金时代》在台湾获奖,但这并没有为王小波后来铺平道路,他的出版之路仍旧坎坷。而这无非是因为书中铺天盖地直露大胆的“性”描写。这从香港出版时更名《王二风流史》便可见一斑。

这一部书直到王小波去世,仍在发排之中,直到王小波离世,才随王小波之名大噪起来,一时洛阳纸贵,一版再版。

《黄金时代》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1岁的王二在云南农场插队时,和一个26岁的女队医陈清扬谈了恋爱。与一般恋人不同的是,陈清扬是有丈夫的,只是她的丈夫被抓去坐牢。孤身一人的她因被军代表骚扰时反抗,被下放到了农场。

在这里,她被人叫起“破鞋”,她很气恼又无能为力,为力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她长到王二帮助自己。谁知王二正是异常渴望性的年纪,看到陈清扬年轻漂亮的外形,用了一种荒谬的理论俘虏了陈清扬,两人就此结交下了“伟大友谊”。

王二因犯事被放到深山后,陈清扬常来与他密会。两人就此被批斗,被要求写检讨,此后就是反反复复的写检讨过程。

有意思的是,始初王二写的检讨怎样都没法通过,后来越写越详细,越写越接近风月小说,上面才满意。

而在陈清扬承认爱上王二后,他们也就被放了。“那里的人习惯于把一切不是破鞋的人说成破鞋,而对真的破鞋放任自流。”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揭露了那个时代小人物命运的悲欢,反讽了各种荒谬无理的现实。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非常直白的“性”描写,却呈现出干净的感觉,毫无污秽之感。

他写在山中等待陈清扬的场景:

我坐在小屋里,听着满山树叶哗哗响,终于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我听见浩浩荡荡的空气大潮从我头顶涌过,正是我灵魂里潮兴之时。正如深山里花开,龙竹笋剥剥地剥去笋壳……

他写雨中和陈清扬实践“伟大友谊”的场景:

她背后的天上是白茫茫的雾气。这时好像不那么冷了,四下里传来牛铃声。这地方的老傣不关牛,天一亮水牛就自己跑出来。那些牛身上拴着木制的铃铛,走起来发出闷闷的响声。一个庞然大物骤然出现在我们身边,耳边的刚毛上挂着水珠。那是一条白水牛,它侧过头来,用一只眼睛看我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91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