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
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扩展资料
莫扎特善于把艺术中美好的东西和渗透生活的深刻性结合起来,再把强大的力量、直率的气质和刚毅的意志以及现实意义的感觉结合。其作品具有古典乐派的严谨,对称的特点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令人称道的是诗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贯穿了他的创作时期的始终,因此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点 。他的音乐作品主题完整,有着鲜明的轮廓,细小的结构单位之间也有精致的、动机的联系。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活跃。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如果提起小夜曲,我想你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莫扎特的《小夜曲》。的确,这首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创作的《小夜曲》已经成了一支家喻户晓的名曲了。在国内外名曲唱片上都可以看到它,可见其一斑。
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促,但却留下了艺术歌曲、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小品等体裁形式多样的大量作品。而他的艺术歌曲则最鲜明的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特征。这支曲子在作者生前并不为人们所知,直到他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它后期写的一些艺术歌曲整理搜集在一起,编成《天鹅之歌》声乐套曲之后,人们才发现它的价值。
这首d小调、3/4拍的曲子,以4小节的引子作为开始,仿佛是小伙子在等待他心爱的姑娘。第一句的前半句,作者以属音开始的小幅度二次上行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兴奋,而后半句又下行回到下属音,给人感觉人物在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第二句通过更高音的模境,以更强烈的语气表现出更加激动的情绪。后两句则通过句式的变化把歌曲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让人兴奋。而结尾一局和接下来的间奏转到了D大调,非常清晰的表现出激动过后的失落,平静。第二段虽然在音乐上重复了第一段,但是通过歌词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公的心情更加兴奋,更加激烈,甚至是痛苦,迟迟收不到爱人的回复,迫切的希望自己的爱人快快出现。最后一段,转到了D大调,通过属功能和弦,把乐曲推向了第二个高潮,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从而也把主人公内心激动的情绪完全的展现出来。以大调结束,让人觉得主人公都还沉浸在爱情的幻想中,一种幸福,温馨的幻想中。
整首歌的词如画一般,对四周的景色进行细致的描绘。第一段通过静的描写:“皎洁的月光,耳语般的树梢”,衬托出主人公等待爱人时压抑的兴奋。第二段则通过动的描写:“夜莺的歌声”表现出此时的主人公内心的激动和焦急。最后一段通过直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感受,表现出对爱情无限的向往……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不仅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鲜明特点,还使艺术歌曲的歌词与音乐,人声与伴奏理想的统一,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地,这是其后只有极少的艺术家能达到的境地。从而,也使这首《小夜曲》成为艺术歌曲代表的经典之作。
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 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