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述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第1张

  莫奈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始作俑者非马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应该说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先获得成功的人,尽管后来的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并未遵循印象派创立的一些原则,但创立这些流派的艺术家,都从印象派那里汲取过营养。

  还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于现实的观察而提出的,但是,由于热中于描写光与色,甚至将其神秘化,从而出现了不顾及现实物象的倾向。莫奈曾说过:作画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兰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因此,就出现了画家的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于表达在一定条件下,景物着光给画家留下的瞬间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而失去了解对全局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忽略了景物形体的后果。

  《日出·印象》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当18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该画1985年前被抢劫,据法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中查获。

  《干草垛》

  进入90年代,莫奈创作了若干组作品,即“组画”。所谓的“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个特色。比如1890—91年间,对同一干草垛,画家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任职多达15次的描绘。

  该画是一幅充满阳光的风景,各种冷暖的色点与絮乱的小笔触,在深思熟虑中被组合进画面,使画面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洋溢着色彩的旋律。强烈的光被分散到树丛、河流、大桥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尔让特伊大桥成为光的杰作。这也是画家艺术个性的表现。

  《圣拉查尔火车站》

  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鲁昂大教堂》

  《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1892 克劳德·莫奈 油画 107×73 cm 奥塞博物馆1907年从画家手中购藏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莫奈二十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称赞这些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1892年,克劳德·莫奈在其生前的最后居住地吉维尔尼安定下来后,便动身去了鲁昂,处理一件家事。这古老的城市已实现工业化,港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画家在此捕捉到了一幅他在其绘画生涯中所见过的最美的图景之一——鲁昂大教堂。此大教堂是献给基督的母亲圣母的,是法国最为雄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教堂于 12世纪开始建造,13世纪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纪才建成今天这个样子。

  哥特式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备受漠视,被认为太过粗俗;到18世纪末被重新发现,经过分析论证后得到修复;最后得到了1791年创办于巴黎的法国古建筑博物馆的正式确认。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时期的诗人和小说家从中找到了黄金时代的影子;主张把纯净清新的中世纪艺术重新发掘出来。1837年成立的古建筑委员会因而担当起了修葺和恢复古建筑的重任,此热潮随着19世纪鼎鼎有名的大建筑师欧仁-艾玛纽埃尔·维奥莱公爵所展开的拯救行动而达到顶峰。他的这一行动,受到了时任古建筑总巡视员的作家普罗斯佩尔·梅里美的支持和鼓励。

  在此之前,已有英国的波宁顿和透纳以及保尔·于埃和柯罗等浪漫派画家,将鲁昂大教堂作为其绘画的主题。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如布丁和容金德,以及随后的卡米耶·毕沙罗,对此图景所得出的印象仍属传统范畴,即高耸而又别致的教堂身影,在周围的景色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莫奈在两次大行动中为此教堂绘制了30余幅油画。他是从三个不同的位置画的。第一个位置差不多选在教堂的正对面,即一家衬衫店。商店内的工人来来往往,使得他无法工作;他于是又在一家时装店二楼的试衣间安顿下来;由于顾客的埋怨不绝于耳,画家只得用一扇屏风把自己同外界隔开。到了1893年,他又选了第三个地方;这一次,他经常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作画,最多时候同时画14幅画,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而不停地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的变化,树立起其色彩的构架。莫奈在这两次大的行动中所经历的探索、疑虑、困扰和失望,在他写给妻子艾丽丝的信中表露无遗。信中写道:“我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我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就这样,我在做常人难以办到的事……我已殚精竭虑,几乎要垮掉了。一天夜里,我的噩梦一个接着一个;我梦见,教堂不知怎么倒了下来,压在我身上;其颜色好像变成了蓝色,但很快又变成玫瑰色,最后竟又变成了**。”画家此前已就同一主题而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光线下,从不同的视觉角度画了一大批画:1891年创作的《草垛》及《白杨树》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对色彩斑斓的开阔视野情有独钟的莫奈,如今是第一次直接面对这巨大的、乍一看去几乎是单一色调的石头建筑。画家从他距哥特式教堂不到 50米的窗户望去,所看到的只是教堂的中央大门,大门左侧是圣罗曼塔楼,右侧为波尔塔楼,二者的气派和风格全然不同。塔楼、中央大门、三角楣、拱形曲线、小连拱廊、尖形拱肋、大门三角楣以及雕刻精细的长廊,时而淹没于明亮的光线下,时而又处于暗影的笼罩之下;有时因诺曼底天空不断变幻的大气而在色调上造成难以言喻的微妙变化。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

  相反,《鲁昂大教堂》这幅画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存放于马尔莫当博物馆。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为恢复光的活力,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鲁昂大教堂的巨大身影耸立于大地之上,同时又仿佛消失、‘蒸腾’于清晨的淡蓝色薄雾中;各雕塑作品的细节、各蜿蜒曲折的装饰以及各个空隙和凸起部分,在白天的时候会变得很清晰;黝黑的门洞宛如海洋中的‘波谷’,墙壁上的石块明显留有时光流逝的印迹,如今在阳光、苔藓和地衣的映衬下变成了金**和青绿色;建筑物底部在暗影的包围之下,顶部则被正在消失的夕阳余晖染成了玫瑰色;这是一首对古老教堂所占空间抒发的绝唱,而这座教学本身则是自然之力和人类创造之间的一次巧遇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20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就孤独而焦虑的莫奈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些画是画家在其朋友、印象派的最有力支持者、画商保罗·杜朗-卢埃尔的家中拿给他看的。他称赞这些画 “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卡米耶·毕沙罗被他的朋友极富创新的力作折服了,而年轻画家们则对此没有多大热情。

  对莫奈的作品评价最为中肯、理解也最为深刻的当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家乔治·克莱蒙梭。后者在一篇题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写道:“灰暗的物体,其本身因阳光的照射而获得生命,获得给人们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这种围在物体表面、深入其内部、反射至外部空间的光波,始终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有时如高耸入云的‘波涛’,有时如风平浪静的‘水花’,有时则像是一场‘急风暴雨’。物体正是依靠这种‘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羁才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也正因为这种狂放不羁才可以看见物体,同时物体也正是因此才得以显出其确实存在;那么一件东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的,是画家所要阐明的,也就是通过画家之手来进行化解和重新组合。”的变化,他反复画同一景物,如他画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战争时,他避难于荷兰,研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从而引起了画风的变化。晚期他作巨幅长卷式《睡莲》,成为印象派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

  莫奈有关鲁昂大教堂的系列绘画立刻获得了成功。曾对他大加鼓励的收藏家弗朗索瓦·德波向他买了一幅,并连同其他收藏一起捐赠给了鲁昂博物馆。在巴黎,虽然国家对克莱蒙梭提出的由国家将这批绘画全部买下的强烈建议未予理睬,作为艺术保护人的伊萨克· 德·卡蒙多伯爵,却在1894年直接从画家手中购买了其中的4幅,并慷慨地将这些画交由国家收藏,从而使我们今日有幸能在巴黎奥塞博物馆一睹为快。卡洛琳·马蒂厄(文)

  《睡莲》

  这是画家1908年的作品,是他著名的睡莲系列作品之一,苏富比估价为1000万至1500万美元。苏富比一年前顺利拍卖了莫奈的另一幅《睡莲》。

  《日本的桥》

  这是一幅充满外光的风景,各种冷暖的色点与絮乱的小笔触,在深思熟虑中被组合进画面,使画面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洋溢着色彩的旋律。强烈的光被分散到树丛、河流、大桥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尔让特伊大桥成为光的杰作,这也是画家艺术个性的表现。

  一八九九年夏季,莫奈再度开始创作,到一九零零年共画了十八张以吉维尼花园的日本桥为景观的油画,大部分的构图是在正方形的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一道由左到右拱型的日本桥从水塘左边的草丛中伸出。横跨过占满画面一半的水塘,布满睡莲的水面映出了桥后方的柳树与树丛。绿色和褐色是画面上的主要基调。这一系列的“日本桥”不论是在技法上或题材上都反映了莫奈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新古典主义美术画家

  1、达维特

  (1) 名家介绍:

  达维特(Jaques Louis David,1748--1825)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创立者。达维特生在罗可可美术流行的时代,随同老师维昂到罗马深造时,认真研究了古典美术,从而变成一位古典理想的坚定信徒。

  (2) 代表作品:

  《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1784)

  2、新古典主义的中坚安格尔

  (1) 名家介绍:

  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他在其长寿的一生中,以高傲的固执态度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坚持捍卫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安格尔是一位不懈地致力于纯化造型语言的画家,他保守的观念并不能掩盖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安格尔也确信描绘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绘画才是最高的艺术。可事实却是,他精心绘制的这类大作,多数显得空洞造作,缺少真正的魅力。

  (2) 代表作品:

  《莫伊特希夫人》(1851)

  浪漫主义美术画家

  l、浪漫主义先驱戈雅

  (1) 名家介绍:

  戈雅(Francisco de Goyay Lucientes,1746--1828)同他伟大的前辈委拉士开兹一样,大部分生涯是在宫廷中度过的。1786年他成为正式的宫廷画家,13年后,升任宫廷首席画家。但他所处的时代和新思潮对他的感染,使他的心境和艺术远没有委拉士开兹宁静坦然。

  (2) 代表作品:

  《查理四世及其家人》(1800)

  2、英国浪漫主义美术家

  *布莱克

  (1) 名家介绍:

  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这位潦倒的艺术家,生时不受重视,死后即被遗忘。斗转星移,人类进人20世纪,他被重新挖掘了出来,不仅被公认为英国诗歌史上有数的伟大诗人之一,而且也被视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

  (2) 代表作品:

  《尼布甲尼撒》(1765)

  *康斯泰勃尔

  (1) 名家介绍:

  康斯泰勃尔一生深深爱恋着英格兰乡村,他以坦诚的目光、朴实的心灵,感受着大自然丰富多采的景致,把"美好英格兰"的真实景色留在画布上。

  (2) 代表作品:

  《德哈姆的溪谷》(1814-1815)

  3、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

  *弗里德里希

  (1) 名家介绍:

  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 Friedrich,1774--1840)。弗里德里希与当时欧洲大部分画家不同,他是在北欧国家丹麦接受美术教育的。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是他心灵的写照,从他讲的"美术家不仅应当描绘眼前所见之物,而且应描绘心中所见之物",不难看出浪漫主义者的典型态度。像一些德国浪漫主义文人一样,他迷恋于那些所谓"诗意盎然的景象",如荒原、古寺、落日、月夜、森林等,这一切构成了他笔下具有象征意味和感情色彩的绘画世界。这种爱好再加上对文学性的强调,无疑影响了他的成就。

  (2) 代表作品:

  《山上的十字架》(1808)

  4、法国的浪漫主义者和德拉克罗瓦

  (1) 名家介绍:

  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他趣味广泛,对古典大师抱着尊敬的态度,但真正让他服的画家,是巴洛克大师鲁本斯。他艺术中华美的色彩、自由的构图、生动的气势,都与鲁本斯有相似之处。

  (2) 代表作品:

  《骑兵军官》(1812)、《美杜萨之筏》(1819)

  5、美国浪漫主义美术家

  * 科尔

  (1) 名家介绍:

  科尔(Thomas Cole,l801--1848)。科尔从英国移居新大陆后,深深爱上了这块广阔土地上那种近乎原始的自然,从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他在沿着哈德逊河一带徒步游历时,认真地研究了当地的真实景色,把这种宝贵的经验与自己的诗情和想象揉合起来,并运用从欧洲学来的技巧,创造出富于浪漫情调的壮观风景画。

  (2) 代表作品:

  《哈德逊河清晨》(约1827)、《河套》(1836)等

  写实主义美术画家

  l、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库尔贝

  (1) 名家介绍:

  库尔贝(Gustave Courbet,l819--1877),库尔贝确信美术在本质上是当代的,美术家应当大胆直面人生,以清醒的态度反映当代的现实。他与浪漫主义者不同,否定想象的作用,那句名言"我从没见过天使,所以我不会画它",鲜明地体现了这位写实主义者的强烈信念。

  (2) 代表作品:

  《打石工》(1849)

  2、杜米埃、柯罗和米叶

  * 杜米埃

  (1) 名家介绍:

  杜米埃(Honore Daumier,l808--1879)是漫画大师,也是卓越的油画家和雕塑家。与库尔贝一样,他也坚信美术和美术家应当立足于当代现实。但与库尔贝不同,他的造型语言更具主观色彩、更为概括,这同他是以政治性讽刺漫画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密不可分的。

  (2) 代表作品:

  《卡冈杜亚》(1832)

  * 柯罗

  (1) 名家介绍:

  柯罗(Jean-BapU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是写实主义者中最年长的画家。与库尔贝坚实有力的画风不同,柯罗的艺术手法轻快自然,具有恬淡的抒情气息。柯罗是作为风景画家和人物画家知名于性的,他笔下的世界也都来自现实。1825年,他到意大利游历,在那里他创作了早期的风景画。这些阳光明亮、色彩鲜丽的作品,仿佛透露出后代印象主义的信息,颇受画家们欣赏。但是,使他大受众人欢迎、更代表一般人心目中柯罗风貌的,却是他后来创作的抒情风景画。这类风景画色调柔和,笔法轻灵,景物仿佛被一层银灰纱幕笼罩着,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诗意感受,从中不难发现这位画家的诗人气质。

  (2) 代表作品:

  《莫特枫丹的回忆》(1864)

  * 米叶

  (1) 名家介绍:

  米叶(Jean-Francois Millet,l814--1875)是一位擅长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他早年在巴黎曾受业于著名学院派历史画家德拉罗什,但并没走上时髦画家的道路。40年代末,他定居在巴黎附近的巴比松村,和家人一起过着真正的农民生活,直到去世,始终生活在那些维系着法兰西生存的底层农民中间。

  (2) 代表作品:

  《播种者》(约1850)、《拾麦穗的妇女》(1857)

  3、巴比松画派

  * 卢梭

  (1) 名家介绍:

  卢梭(Theodore Rousseau,l812--1867),他从1848年直到去世,都住在巴比松。他认真研究分析自然的真正形态,用阔大的笔触和厚涂的色彩,描绘着自然的面貌,它的种种细节、空气、光线等。卢梭的作品具有一种静态的纪念性效果,显得庄严有力。

  (2) 代表作品:

  《巴比松附近的橡树》(1852)

  * 杜比涅

  (1) 名家介绍:

  杜比涅(Charles-Francois Daubigny,1817--1878)。在巴比松画家中,他是最接近印象主义画家的一位。他的画法比卢梭轻快,也比卢梭更注重光色的效果,曾有人批评过他的作品仅仅是印象,从这一点也不难体会到他作品的风采。他运用直接写生的方式,这使他能捕捉到自然的生动面貌。水天关系和大气氛围是他喜爱再现的,《奥特沃地方的高拜尔磨坊》(1857)向人们提供了他风格的特点和动人范例。莫奈就深受他的启发,而他也尽力支持过印象主义者的探索。

  (2) 代表作品:

  《奥特沃地方的高拜尔磨坊》(1857)

  4、法国以外的写实主义者

  *克拉姆斯柯依

  (1) 名家介绍:

  克拉姆斯柯依(Ivan Nicolaevich Kramskoy,1837--1887)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立者,也是激烈反对美术学院陈规的画家,正是这种态度,引导他组织了面向大众、贴近生活的巡回展览画派。作为一名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肖像画最能体现他那细腻的写实风格。

  (2) 代表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像》(1873)、《无名女郎像》(1883)

  *列宾

  (1) 名家介绍:

  列宾(Ilya Efimovich Repin,1840--1930)。列宾是位深切关怀俄国人民命运的艺术家,这从他的成名作《伏尔加纤夫》(1870--1873)中就鲜明地流露出来,列宾刻画人物性格的惊人才能和他运用色彩造型的功力,正是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这一特点,使列宾成为俄国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他为俄国一系列文艺界名人创作的肖像,均以笔法生动、形神兼备著称。

  (2) 代表作品:

  《伏尔加纤夫》(1870--1873)

  *苏里柯夫

  (1) 名家介绍:

  苏里柯夫(Vassily Ivanovich Surikov,1848--1916),不像列宾那么兴趣广泛,他把自己的才能全献给了历史画创作。等佳作,体现出他精于刻画人物心理、组织构图和运用色彩的特点。

  (2) 代表作品:

  《女贵族莫洛佐娃》(1881--1887)

  5、英国拉斐尔前派

  *亨特

  (1) 名家介绍:

  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是拉斐尔前派的领袖。他以工整的笔法精心描绘着每一个细节,并用它们来暗示作品的道德训戒。

  (2) 代表作品:

  《圣母领报》(1850)

  印象主义美术画家

  l、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 马奈

  (1) 名家介绍:

  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马奈早年师从学院派名家库图尔,但他更迷恋委拉士开兹等西班牙画家,他那幅色彩美妙、受到波德莱尔赞颂的《劳拉·德·瓦期斯》(1862)就显示出西班牙绘画的强烈影响。马奈并不想成为新一代革新者的领袖,只想踏踏实实画自己想画的画,但他的实践却把他推上了这个位置。

  (2) 代表作品:

  《劳拉·德·瓦期斯》(1862)、《野餐速写》(1865-1866)

  *莫奈

  (1) 名家介绍: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是最著名最典型的印象主义画家。莫奈早年生活在港城勒阿佛尔,风景画家布丹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了不小作用。19世纪50年代末,他来到巴黎学习。由于不满于陈陈相因的学院派教育,他离开美术学院,跟志同道合的伙伴雷诺阿走到户外,沐浴着灿烂阳光,如痴如狂地捕捉大自然中流动变幻的光色之美,感到发现新大陆似的喜悦。

  (2) 代表作品:

  《日出印象》(1872)

  * 雷诺阿

  (1) 名家介绍:

  雷诺阿(Auguste Renoir,1841--1919)出身贫苦,最初从事过瓷器绘画,这种实践对形成他甜美的风格和流畅的笔法有所作用。雷诺阿不像莫奈那么专心致力描绘自然景色,他喜爱描绘生活中种种欢乐迷人的事物:娱乐消遣的场面、可爱的妇女和儿童、美丽的鲜花他笔下的一切有如阳光下开满花朵的田野,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不妨说,他是欢乐和美的歌手。

  (2) 代表作品:

  《糕饼磨坊》(1876)

  * 德加

  (1) 名家介绍:

  德加(Hilairc Germain Edgar Degas,1834--1917)。他也与别的印象主义者一样,对表现当代日常生活充满热情。但与这些人不同,他从早年起就十分重视素描的作用,认真研究过古典大师的作品,一生中始终保持着对安格尔用线造型功力的钦佩之情。这种特点,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全部创作活动中。德加喜欢表现处在活动状态中的女性形体。芭蕾舞演员的排练和演出,成为他心爱的题材。他选择比较独特的视角,用生动的画法和精湛的形体知识,十分简练地再现了她们的种种姿态。这种兴趣,也体现在他用色粉笔描绘的一系列沐浴、梳妆的裸女形象上。色粉笔这种自由灵活的工具,充分发挥了他造型的特长,轻松准确的线条和单纯优类的色调和谐地相互配合,创造出这些颇具魅力的小型绘画作品。

  (2) 代表作品:

  《苦艾酒》(1876)

  2、印象主义画家的伙伴罗丹

  (1) 名家介绍: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他是振兴和发展雕塑艺术的一代宗师,在当时的西方,没人堪与他比肩。说罗丹是印象主义者,似乎不太合适。但作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同代人,在反对陈腐的法则、追求自由的表现、强调生动的感受、致力流动的效果等方面,他与这些画家有着相似之处。从早年起,罗丹就对学院派的创作原则和理想深为反感。《青铜时代》(1875--1876)以生动的感觉和强烈的真实,震动了崇尚古典理想化风范的雕塑界,有人竟指控他直接用活人铸造了这件作品。罗丹作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始终关注着人,但他并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体上,而更关心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命运和人的力量。这种态度贯穿在他富于创造性的一生中。

  (2) 代表作品:

  《思想者》(1880)

  后印象主义画家

  1:保罗·塞尚

  (1) 名家介绍: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是后印象主义的重要人物,与印象主义者注重描绘转瞬即逝的视觉感受的意向相反,他试图实现一种新的坚实结构,并力求对所见事物进行高度理性的综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的艺术通常被认为"从塞尚开始"。他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不过塞尚的绘画仍然保留了古典的形式观念,因此,严格地说,他只是一把打开现代艺术的钥匙。

  (2) 代表作品:

  《玩纸牌的人》(1890--1892)、《圣维克图瓦山》(约1904--1906)

  2、保罗·高更

  (1) 名家介绍: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个人经历是丰富多采的。由于对西方文明的憎恶,引发了他对西方传统的反叛,后来又倦于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最后来到南太平洋。高更毕生的努力几乎都是为了摆脱古典、文艺复兴、写实主义等一脉相承的强大传统,他主张绘画的抽象性,亦即综合概括的特性,一直在思考形、色和线的抽象意义。

  (2) 代表作品:

  《布道后的幻象》(1888)

  3、文森特·凡·高

  (1) 名家介绍: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0--1890)。他是个热诚的耶稣教徒,富有社会意识,非常关心受压迫者。他那充沛的精力和强烈的热情不仅表现在艺术之中,而且也表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艺术成熟于19世纪80年代中叶,当时他与图卢兹一劳特累克、高更、贝尔纳、毕沙罗、修拉和西涅克等结识。他所画的东西,甚至日常生活物品都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无论画的是他住的精神病院的病房,还是一张椅子,一双鞋子,以及他自己,都是一幅幅生动的"肖像"。

  (2) 代表作品:

  《向日葵》(1888)、《星夜》(1889)。

  新印象主义美术

  1:乔治·修拉

  (1) 名家介绍: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 是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他运用的笔触是圆形小点,故人们称他为点彩派画家。修拉潜心研究关于色彩学的著作,试图把感觉加以综合上升到理性分析,变成科学的表现形式。他的画尺寸很大,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精心设计的作品表现出对几何学和形式结构要素的关注,预示了20世纪抽象艺术家的创作。

  (2) 代表作品:

  《阿斯尼艾尔的沐浴者》(1883-1884)

  象征主义画家

  1:居斯塔夫·莫罗

  (1) 名家介绍:

  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他是象征主义绘画的中心人物,比夏凡纳更大胆地使用象征符号,而且不怕触及最怪诞的题材。他以描写神话和宗教题材的充满情欲的绘画著称,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妖艳而邪恶,画中充满了异性的冲突、生与死的谜语、善与恶的寓意。他的创作揉合了意大利的古典艺术和异国情趣的东方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尤其是诗。他的作品也引起了文学家的关注。

  (2) 代表作品:

  《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莎乐美》(1876)

  一种绘画法,看着风景、人、物等来画,搜集素材,也是学画的训练法,能做到二维平面具有三维空间感才是好作品。

  是初学者和画家锻炼绘画表现技法的基本功。

  写生分类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多种根据描绘对象不同的分类。一般写生不作为成品绘画,只是为作品搜集素材,但逐渐发展也有的画家直接用写生的方法创作,尤其是印象派的画家,经常利用风景写生,直接描绘瞬间即逝的光影变化,所以有花卉写生。

  总结20世纪中期以来的"写生",也是各种各样:有作为提高技法的写生;有作为收集素材的写生;有作为体验生活的写生;也有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可是,近年来出现的作为生活标榜的写生,则反映出写生的社会意义中的另外一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现实中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倾向。为了标榜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一些机构和艺术家组织团队,作一种旅游观光式的"写生",拍几张照片,特别是拍几张与乡民或有乡村景象背景的照片,以说明自己的艺术来源。

  中外写生比较

  西方画家非常重视写生,主要以写生来搜集素材;中国画家则一般主要依靠看和记忆,有的画家也"临渊摹写生笔",但绝大部分古代画家虽然也强调 "师法自然",但只是饱览名山大川,回家以后凭记忆下笔。主要也是因为中国绘画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现代的中国画家也重视写生,应用现代的速写工具搜集素材。写生对描绘细节和光影变化非常重要,人不可能记住所有这些细节,经常写生对研究色彩学的规律也非常有启发。写生也是开始学习绘画时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写生的意义

  一方面是因为现代艺术教育中完全依靠写生而获得造型基础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改造传统的国石膏写生画,避免因为画谱的临摹而出现的陈陈相因的弊端,史无前例地通过政府的号召,让画家走出了画室。

  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写生运动中,画家们上山下乡,通过写生而改变了中国画面貌,表现出了时代之新的历史发展。从此,写生进入到中国画的教学之中,成为艺术教育中"民族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时至今日,"写生"已经固化成美术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课程,因此,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写生"的资料,可以得出200多万篇的结果,其中有281万篇"写生报告"和183万篇"写生总结",有28万篇"安徽写生报告",有21万篇"安徽写生日记"。由此,也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写生"已经和复古时代的"临摹"一样,成为一种不需要讨论的必须。艺术家如何认识与把握世界,它与视觉艺术形式紧密相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03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