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里,燕儿飞。桃花香气飘满园。绿叶儿多嫩,红花儿多美。夏天里,知了叫。荷花慢慢水中漂。河水慢慢流,荷叶满池塘。秋季里,菊花香。瓜果石榴真好吃。银杏树真黄,枫叶满天飘。冬季里,圣诞到。梅花腊梅真坚强。四季过去了,笑声数不清。
2、春天里,喳喳叫,麻雀唱着春天的歌,春天是一首温暖的歌。夏季里,吱吱叫,知了唱着夏季的歌,夏季是一首欢快的歌,秋季里,呼呼呼,大风唱着秋季的歌,秋季是一首凄凉的'歌。冬季里,雪花飘,雪花唱着冬季的歌,冬季是一首寒冷的歌。
3、春季里,迎春开,路上一片扑鼻香。花开草长鸟儿飞。春天春天真美丽。夏季里,荷花开,茂密的池塘开一片。小巧的蜻蜓在上边,蹦来蹦去真快活。
秋季里,枫叶红,大小树叶铺满园。金黄的麦子像黄河,瓜果飘香真美味 。冬季里,新春到,白茫茫的一片像白花,我们一起来滑雪,冬天冬天真好玩。
扩展资料:
关于四季歌的作文:
四季就像一篇乐章,每个章节都能听到悦耳、动人令人回味无穷旋律。
春天的到来,是四季之歌序曲的开始。在春神的笛声下,垂柳抽出了翠绿的枝条,小草
从土壤里探出头来,一簇簇金黄的迎春花神采飞扬的向我们招手,微微的笑着。
夏天的到来,是四季之歌一支狂热舞曲的开始。
在夏之精灵——吉他的演奏下,生灵们
奔放地唱出一首首激情洋溢的歌。树木们毫不吝啬的为人们撑起碧绿的阴凉的大山。山下的
老爷爷、老奶奶融洽的交谈着。马路上行人的汗水,伴着热情
的旋律,让每个人从炎热中。
秋天的到来是四季之歌中的一曲赞歌,秋仙子优雅地弹奏着钢琴,让美妙的赞歌之音,
传递着收获的喜悦。田间的农民辛勤的收割着稻谷,脸上挂着抹不掉的喜悦。秋分吹起落
叶,卷起一阵金黄的“落叶风”,黄澄澄的柿子在枝头笑开了花,苹果咧开嘴,也唱起了丰
收的赞歌。
冬天的到来,是四季之歌中浪漫的乐章,冬神奏响了富有情调的手风琴,为大地带来阵
阵寒风,被羽绒服包裹着的行人们,在寒风中感受着冬的豪迈,感动着大自然的童话般的浪
漫色彩。
是的,在那飞舞的雪花中,这一曲浪漫乐章,不正是我们期待中的另一个希望的开
始吗!
四季的乐曲奏响了它们独有的交响曲,音符间流动着春暖花开、骄阳似火金色喜悦和寒
风凛冽,人间的喜、怒、哀、乐,在这些音乐中,也演绎的那富有诗情画意啊!
一八零六年乐圣来到匈牙利,不久他和丹莱莎相爱并订了婚,在这种幸福的背景下,他写了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所以,这首协奏曲感情丰富细腻,有如歌般的优美旋律,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情绪。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敏感的心灵
如果彼得·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或士兵,我们不会感到惊奇,他必定多少承继了祖先的黩武基因。他的祖上是哥萨克贵族,家族身配蓝天白鸥的纹章,几代人都为沙皇效劳。如果柴可夫斯基成为那个时代俄罗斯少有的科技人员,我们也还能勉强从他父亲那里找到源流。他父亲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个矿井工程师,到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的时候,在矿城伏特金斯克已经是个显赫人物。从家学渊源上来探询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之路,不免有牵强拔高的嫌疑。确实,柴可夫斯基不像他喜欢的莫扎特那样,拥有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背景。他也不像莫扎特那样,称得上是个神童。
如果说小时候的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那应该是他特别脆弱敏感的天性。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这种初露艺术端倪的特性或许可以从他母亲那一族里找到某些解释。1833年伊利亚第二次结婚,娶亚历山德拉·阿茜埃。她是一位法国移民的女儿,具有她身处的社会阶层所要求的一些弹琴唱歌技能,这在当时是很普通的。而关于那位移民,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祖父,人们所知道的是他生来有些神经质而易于激动,据说亚历山德拉家有羊痫风的病史。柴可夫斯基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他是一个神经官能患者。但是,他以后所谱写的一些最富于个性的感人乐章,体现的正是他的这种天性。我想,也只有一个分外敏感的人才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并且委婉真挚地用音乐表达出来。
音乐的挚爱
柴可夫斯基很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在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是很有几分让人惊奇的。当小彼得告诉芬妮他想当个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家时,这位法兰西女老师冒出的念头是“多怪!对法国和德国人来说,这样想还不算什么,可是俄国人对音乐一窍不通。”她吃惊地发现,音乐常常叫这个孩子显得兴奋。一天,家庭晚会结束后,芬妮看见小柴可夫斯基坐在床上,两眼闪着奇异的光芒,说“啊,听这音乐,听这音乐,救救我,它在我头脑里,我摆脱不了它!”这段轶事真实到什么程度无从考究,但通过它,我们洞见了小柴可夫斯基心中对音乐不可遏止的挚爱。
家里对彼得的音乐兴趣不置可否,不过还是屈从了他孩童的热情。在柴可夫斯基五岁生日过后不久,家里为他聘请了一位钢琴教师,对他进行比较正规的训练。不到三年工夫,柴可夫斯基就可以跟这位年轻老师一样一眼就能识谱了。他幼稚的弹奏中含有的热情让人惊讶。但也仅此而已。小彼得并没有显示出任何非凡的音乐天分来。有谁试图通到小彼得预言他将成为俄罗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音乐家,这即使不让人当作是胡言乱语,也多少有些异想天开。家人和作曲家本人似乎想循着当时的生活路子走下去。父亲退休后在首都彼得堡安了家,柴可夫斯基进了当地的法律学校。毕业后他成了司法部的一等文书。但是,对音乐的爱好柴可夫斯基一直坚持着: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合唱,在姑妈的要求下表演流行的歌剧片断,跟定居彼得堡的德国著名钢琴家昆丁格上课……天性中对音乐的亲近终于让柴可夫斯基不满足于只当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他报考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向部里提出辞呈,从此完全投身音乐,在音乐中找到了他存在与表达的焦灼和快乐。
自然的遐思
落日、融冰的小河、幽渺暗淡的早春,在列维坦的画中,在屠格涅夫的笔下,俄罗斯丛林田园中的风光郁郁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回荡着神秘莫测的天空与大地的交汇之声。用灵魂去感受十九世纪俄罗斯自然的广袤和秀美的艺术家中,柴可夫斯基算是一个。除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幸福主要来自他对大自然的沉思默想。像音乐需要敏感的人来体会一样,自然的美也需要细腻的心灵才能很好地捕捉与欣赏。贯穿于音乐、自然、心灵三者之中的,是对冥冥生命的关注与表达。柴可夫斯基喜欢自然的一切———自然的多样的表情,不管它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自然的多姿的孩子,譬如那风中盛开的各色花朵,他甚至写过一首很美的小诗赞扬铃兰花。
岁月还没有撒下它忧郁凄苦的魔网,柴可夫斯基像大多数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那样舒适地度过了童年。自然的曼妙让他欢愉。据说,有一次,他独自一人走进高粱地,“扑通”跪在地上,为自己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喜悦向上帝谢恩。对自然的热爱延续了作曲家的一生。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我们确实可以相信,柴可夫斯基从自然中听取了生命的博大与纤柔,谱写出多愁善感的浪漫乐章;而在自我冲突分裂的时候,作曲家则从自然那里找寻到了心灵的安恬与平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