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县的介绍

巴彦县的介绍,第1张

巴彦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哈尔滨市的近郊县。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距哈尔滨市区87公里。地处东经126°45′53″~127°42′16″、北纬45°54′28″~46°40′18″,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727公里,幅员31377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木兰县、宾县、哈尔滨市呼兰区、绥化市北林区及绥化市庆安县为邻。1全县辖10镇、8乡、11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9万人(2011年)。人口由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等15个民族组成,以汉族为主。

演员王玉宁在《东北一家人》中所饰演的顺子全名叫“巴颜格日顺”,顺子的是一个蒙族小伙。

《东北一家人》剧情介绍:

《东北一家人》开播后红遍了大江南北,讲述的是东北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在沈阳生活着这么一家有趣的人,老爸牛大爷(李琦 饰)退休前曾是劳模,退休后也不闲着,整体好管闲事;儿子牛小伟原先也在牛大爷的工厂里当工人,当时正值90年代国企改革,小伟成了下岗工人,下岗后的他不闲着,下海在自家的小区附近开起了小饭馆;女儿职中毕业了一时还没找到工作。这么一家人在街坊街里闹了不少笑话,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闻。

扩展资料:

《东北一家人》重要角色介绍:

一、陈久香 彭玉  饰 :企业职工医院退休的老护士长,66岁。陈久香思想保守,做事一丝不苟,不善变通,刀子嘴,豆腐心,遇大事不糊涂,是家里的主心骨。

二、牛小伟 吕小品  饰 :30多岁,系企业下岗职工,游手好闲,志大才疏,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假仗义,色厉内荏,尝试各种营生,往往阴差阳错,无功而返,“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是他的口头禅。

三、牛小玲  张丹露  饰:20多岁,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大姑娘,新潮时尚,一方面娇气怕苦,离不开父母的庇护,一方面又自恃前卫,觉得别人处处落伍,她爱的人不爱她,爱她的人她不爱,个人问题是家人的一块心病。

四、牛永贵(牛大爷)  李琦  饰 :企业退休的老工人(前车间主任),65岁。牛永贵平日常追忆往昔,颇多感慨,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新事物难以理解,爱发牢骚,喜摆老资格,不甘寂寞,事事操心,话大胆小,表面上武断霸道,实际上被老伴调理得服服帖帖。

万一先和其他的东西都是不同的后来呢我觉得虽然是抖音但是上面的很多的抖音和现在的抖音也都不一样因此我方方面面的东西来讲的话我也觉得这件事情的话对我来说都特别好因此那我觉得假如说我们认为人生当中的东西可以蹲就不如把这个东西的话原来

兴隆镇原名为赵湖窝堡。清朝咸丰九年,也就是公元1859年,闯关东的山东登州府莱阳县的赵湖、赵海、赵江三兄弟颠沛流离几千里走到这里落脚生根后,为开荒种地,搭起了窝堡,在俗称“东荒”的茫茫荒原中生起了“兴隆镇”的第一缕炊烟,并以老大赵湖之姓名加上“窝堡”二字而成为“兴隆镇”的雏形。直到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随着从山东半岛、渤海之滨和黄河两岸携家带口的闯关东的汉子陆陆续续千里迢迢跋涉到了赵湖窝堡,并停下来在这里开荒种地和繁衍生息,使这里人口多了起来后,加上一些想在这块土地上发财的人迷信“窝堡”太小,既不吉利又兴隆不起来,于是就用兴隆镇将赵湖窝堡取而代之了。 ­

从有史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兴隆镇名为“镇”,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所谓的大屯子而已。年复一年的十里长街两旁,除了有一座日本鬼子修建的用以镇压穷苦老百姓的两层小楼外,萧条冷落得无一点生机。尽管这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的兴隆镇人,同不愿做奴隶的全国各族同胞一样,也同外侵内患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为中国革命养育了许多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例如出生在兴隆镇森林村,后考入北京大学读书并加入中国***,曾任中共甘肃省负责人、于1946年2月12日在兰州壮烈牺牲的罗云鹏(原名张敬载)烈士,牺牲时年仅34岁。另外,值得兴隆镇人骄傲的还有:我省的著名诗人李冰牧和王书怀早年都曾在这里学习工作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苗树春少将就是在这里投笔从戎的;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现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的杨永茂也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美好的中学时代。以及像“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一样默默无私奉献了40多年的“活烈士”李玉安…… ­

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和煦东风的吹拂下,兴隆镇早已经旧貌换新颜今非昔比了。不说这里早已经不是旧社会的穷乡僻壤,镇内的水泥路已经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车水马龙的大街的两旁高楼林立华灯排排,招商引资已编织出了火红的云浪;也不说这里希望的田野上盛产的红玛瑙般的高粱和黄金子似的大豆早已远销海内外,仅就全镇8万多人的生存状态而言,用“扬眉吐气”这个成语来形容,那是最恰当的了,因为这里的人们不但已经早就吃的好了,住的好了,穿的好了,而且正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为早日实现“小康“在洒满金色阳光的大路上阔步前进呢!­ 在松嫩平原腹地,有—个历史悠久、驰名华夏的城池———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百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广袤的原野、浩瀚的林海,开荒占地时只赵湖老哥一个,故古称“赵湖窝堡”。而今,这里已成为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建筑典雅、风光秀丽的现代化新城,被誉为“全国最大的镇”。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呼兰设立官庄以后,年年都有流民涌入松花江以北地区,私自开荒种地。咸丰九年(1859年),即为兴隆镇的开元之年。那时,赵湖窝堡一带是虎狼的天下。现在的兴隆林业局驻地四平山,当时是一片无际的大森林,天苍苍,野茫茫,走兽出没,飞鸟成群。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政府弘禁官荒,大批的山东、河北、山西等

地的汉族人“闯关东”开荒种地、繁衍生息,这里已形成一个小村落。因此地盛产木材,“西荒”过往车马很多,人来车往都需要住店,为此,在秋冬时节,当地人开设了两家季节性的小饭铺和大车店,用大碗茶、大碗酒、大块肉、大饼子、大火炕来招待过往行人食宿。同治五年(1866年),聚宝山屯地主范青强来“赵湖窝堡”开设一处商号,名叫“顺发永”,经营烟酒杂货。此后,这里又相继出现了烧锅、磨坊和油坊,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光绪三十年(1904年),巴彦苏苏厅改为州的建制,“赵湖窝堡”正式改称兴隆,清朝廷将此地定为开发重地,设立了一整套县级政权。同时,在此大兴土木,挖壕筑城。1926年,呼兰至海伦铁路修到此地时,设站名叫“兴隆镇”。之后,哈尔滨至佳木斯、黑河、齐齐哈尔的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兴隆镇被定为一类站,成为滨北线的咽喉。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初,官府实行“免捐免税,兴通地面”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使兴隆镇商户猛增到近百家,成为周围十余县人流、物流的集散地。

兴隆镇地盘大、人口多,街面繁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于天放都在这块土地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11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