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剧一
片名:大侠霍元甲 引进后改为《霍元甲》
时间:1981年
监制:徐小明Siu Ming Tsui
集数:20 集
影片类型:动作
国家/地区:香港
对白语言:粤语 普通话
色彩:彩色
主演:
黄元申 饰 霍元甲
梁小龙 饰 陈 真
米 雪 饰 赵倩男
黎汉持 饰 龙海生
魏秋桦 饰 王秀枝
董 骠 饰 霍恩弟
郑 雷 饰 赵星显
麦天恩 饰 王熙文
刘 江 饰 霍元武
谭荣杰 饰 刘振声
杨家安 饰 陆大安
甘 山 饰 赵震南
叶天行 饰 赵震北
伍国成 饰 霍元英
吴 回 饰 秋 野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一提起《霍元甲》,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部20年前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就会浮现出当年夜夜守在电视机前收看《霍元甲》的难忘情形。
民国初年,军阀混乱,列强侵占,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仁人志士霍元甲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满目疮痍,决心练武强身救国,开办“精武馆”并创衍出一套精妙的拳术“迷踪拳”,让外国武者闻风丧胆,洗刷列强给中国人枉加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后由于当权者的腐败懦弱,一代宗师竟被列强走狗,民族败类下毒身亡,谱成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正气诗篇。
霍元甲生于天津武术世家,自幼患有喘病,父亲拒绝授他武功。但志存高远的霍元甲却偷偷学艺,暗自练得一身好功夫。1900 年,霍元甲目睹挚友王五惨死洋人刀下,在“发小”农劲荪激发下,他民族意识渐强,认为“欲使国强,非得人人习武”。霍元甲被日本人及奸人陷害,被迫逃离家乡,到上海发展。他创立了“迷宗拳派”,凭借精湛武艺力克俄国大力士,成为洗雪东亚病夫之耻的民族大英雄,并平息了武术界的门户之见。在农劲荪、刘振声、陈真等人协助下成立了「中国精武体操会」,令国人认识“习武不求技压群雄,只为自强不息”。然而,狡诈恶毒的日本人却出尽毒计,暗中毒害霍元甲,令一代宗师英年早逝。但其抵御外辱、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继往开来,奋斗不息。
[编辑本段]连续剧二
片名:霍元甲 Huo Yuan Jia
时间;2001年
导演:Tan Qiao
集数:30 集
影片类型:武侠 / 爱情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普通话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Tai Seng
发行公司:Fixed Stars (2005) (Taiwan) (DVD)
主演:
赵文卓 饰 霍元甲
吴 樾 饰 陈 真
梅 婷 饰 农静秋
祁 艳 饰 绮云格格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天津大擂台,数万人目睹了元甲之父霍恩弟打败日本高手,然而,中国人打赢一场比武,却输了一场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水师全军覆没!朝廷积弱使霍元甲认识到“民族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来到京城,寻找大刀王五……不曾想卷入“六君子”事件,霍元甲与王五一道劫牢狱、闹法场,最后目睹“六君子”血洗刑台,王五遭戮……
八国联军攻打京城,元甲为找王五之女离开北京,巧遇陈真,殊不知陈真此番从日本学成归来,正要找霍恩弟报杀父之仇!不料恩弟已死,父债子还,陈真与元甲决斗……
元甲虽是一代武术宗师,对感情却是拙于表白,他救了被维新党绑架的荣亲王之女绮云格格,绮云对他一见钟情,元甲想爱却又不能……上海殷商之女农静秋暗恋元甲,元甲只能拒绝不敢表白……为救元甲,绮云最后不得不嫁给渡边……为得到绮云的全部,渡边终向元甲下战书……
元甲一战俄国大力士,二战英国拳王,三战日本高手,四战吴家太极,五战荣亲王……终铸一代武术宗师!
精武精神,永垂不朽!
[编辑本段]连续剧三
片名:霍元甲
时间:2007年
集数:42 集
影片类型:武侠 / 古装
国家/地区:中国 香港
对白语言:普通话
色彩:彩色
导演 :鞠觉亮
编剧:陈翘英
原创音乐 :鲍比达
艺术指导 :关锦鹏
演员:
郑伊健 饰 霍元甲
陈小春 饰 陈 真
周牧茵 饰 赵倩男
修 庆 饰 龙海生
丁 莉 饰 王 云
屈 玥 饰 王秀芝
张颂文 饰 农劲荪
侯 煜 饰 刘振声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清末,英、法、俄等八国强硬侵压中国,日本亦对中国侵略不断。
天津霍元甲生于武术世家,小时患有喘病,父拒授他武功,但志存高远的他,暗地里练得一身好功夫!
霍元甲有两挚友,文的是发小农劲荪,他留学日本,广识博学,国势、外侮的事知无不言,对霍元甲影响深远。武的是北京顺源镖局镖头大刀王五,王五常与他切磋武艺,霍元甲得益不少!三人面对锦绣河山,各有抱负,霍元甲认为“欲使国强,非得人人习武。”。
霍元甲父霍恩第与师弟赵声显却因“秘宗拳”正宗,三十年走过来,两家械斗不断,霍元甲与赵家女儿赵倩男,亦因家族的恩怨,迫得在感情事上不得不暂且划上句号!霍、赵两家一年一度比赛争取“正宗”头衔“大校”的日子到了,双方斗得难分难解,中途横出一独臂老人程天笑,原来他是霍恩第、赵声显的大师兄,此次偕徒弟陈真回来搅局,危急之际,霍元甲猝然出手,把程天笑打走。程天笑性格偏激,受不了输在一个后辈小子手上,跟霍元甲再次比武3次,最后还是用了秘宗拳的最后3式把程天笑打死。陈真誓杀霍元甲为师报仇!霍元甲几经诱导,终化解了和陈真的仇恨,还收了他和刘振声为徒。
赵倩男表哥龙海生系出望族,父龙兆基先后娶庆亲王妹和赵声显妻妹为妻,龙海生认为自己具有王族血统,留日归来
后,狂妄的他期望籍日人势力,有日能登上大宝!他看准静海沿海之利,籍向姨父提亲,意图控制静海,成为他起事基地,赵倩男失意于霍元甲,又被迫婚,寅夜逃去…。
龙海生取得姨父的信任,恣意做起鸦片生意,为他的霸业筹集经费,可一生正直的赵声显跟他急,却被龙海生阴谋弄死,赵声显儿子们不知就里,还死心塌地的追随龙海生…。霍元甲愤鸦片毒害乡亲,遂火烧鸦片,因而与龙海生结怨,龙海生又使阴谋,令霍元甲不得不离乡而去…。
霍元甲偕徒陈真、刘振声避走天津,与赵倩男再度重逢,两人亦因家族仇恨经已化解,遂拨开云雾,相处一起。
一九零零年,霍元甲目睹挚友王五惨死洋人刀下,又在发小农劲荪激发下,他民族意识渐强。龙海生因赵倩男投向霍元甲怀抱,仇恨加深,籍与天津斧头帮走私军火关系,欲将霍元甲置之死地!然而一直暗地里跟龙海生接头的日本特务头子王熙文,因为欣赏霍元甲,暗地通知,让霍元甲不单逃过一劫,还令斧头帮众明白民族气节,龙海生暴露了阴谋,不得不夹尾逃去…。
原来王熙文以中国丝绸商人身份作掩护,一直为日本帝国进行入侵中国作准备,他跟霍元甲友好,期以利用他的武功,除掉打压他们大和侵华计划的洋人…。
霍元甲辗转到上海发展,他创立“迷宗拳派”。以技打败以“东亚病夫”辱我国人的俄国力士。声名大噪的他,又平息了武术界的门户之见。在农劲荪、赵倩男、刘振声、陈真等人协助下成立了“中国精武体操会”,令国人认识“习武不求技压群雄,只为自强不息!”。
王熙文终于明白霍元甲是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很难收为己用,遂与一直要置霍元甲于死地的龙海生合计,籍为霍元甲疗病,配以慢性毒药毒害他,龙海生引四国高手挑战霍元甲,决战当日,霍元甲战至最后突然毒发,在擂台上倒下,一代宗师与世长辞。
陈真发现了日本人的毒计,直闯虹口道场,遇上在擂台上与霍元甲决斗的伊藤,陈真凭着悲愤的意志,终把伊藤打倒,更杀了王熙文报仇;同时龙海生亦带人欲把“精武会”查封,却受到刘振声,和倩男的阻拦,龙海生被刘振声他们打倒,重伤不治。几条人命,上海市长亲自带人来“精武会”拘捕陈真,陈真愿意牺牲自己,以保“精武会”的人平安,市长答应他所求,陈真毅然步出“精武会”,死在乱枪之下……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五年后,有人在山西见到陈真,他身边还带着一个小男孩,名字叫霍东阁。
圣女贞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圣女贞德)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 (法语:Jeanne d'Arc或Jehanne la Pucelle, 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 是法国的女英雄、军事家,天主教的圣人(女的称为圣女)。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平民组成的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擒并被处决。
[编辑]
生平
贞德本来只是一个生于法国香槟区和洛林边界的杜鲁弥村的一个农村栋雷米(Domremy)的平凡小女孩。当时法国北部被英国占领,而英国又与勃艮第公国结盟。当时Domremy属于亲英国—勃艮第的Barre公爵的领地。
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她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和圣玛桂莱德,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国的侵略者,更促成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最后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转解至英国,因查理七世对她的功绩和政见的猜忌,不施援手,终为英国当局(宗教)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女巫罪判处她火刑。几世纪后为罗马教皇昭雪,并得封圣。
[编辑]
参看
维基语录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文章:
圣女贞德
圣人
法国历史
百年战争
[编辑]
参考书目
马克吐温 - 巾帼英雄圣女贞德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8%81%96%E5%A5%B3%E8%B2%9E%E5%BE%B7"
页面分类: 天主教人士 | 基督教圣人 | 法国历史 | 法国军事家 | 1412年出生 | 1431年逝世
马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大卫 “马拉”是关于人物或族群的未完成小作品。欢迎您积极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让·保尔·马拉
放大
让·保尔·马拉
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马拉之死
放大
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马拉之死
让·保尔·马拉(Jean-Paul Marat,1743年5月24日 - 1793年7月13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活动家和政治家。
马拉原来是医生,1774年发表《奴隶制枷锁》抨击英国的君主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投身进取。创办《人民之友》报,批评《人权宣言》只是富人安慰穷人的诱惑物。
1792年成为巴黎公社的***之一,随后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1793年5月参与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7月13日被吉伦特派的女刺客夏绿蒂·科黛暗杀。
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 “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A9%AC%E6%8B%89"
弗里德里希·席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的,关于“席勒”一词的其他解释,请见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封·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目录
[隐藏]
1 早年经历与创作
3 作品
o 31 戏剧
o
o 33 译作
o
4 参见
5 外部链接
[编辑]
早年经历与创作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编辑]
与歌德的合作和后期创作
位于魏玛的歌德与席勒雕塑
放大
位于魏玛的歌德与席勒雕塑
1787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编辑]
作品
[编辑]
戏剧
《强盗》 (1781年)
《阴谋与爱情》 (1784年)
《唐·卡洛斯》 (1787年)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奥尔良的姑娘》(1801年)
《玛丽亚·斯图亚特》 (1801年)
《墨西拿的新娘》 (1803年)
《威廉·退尔》 (1804年)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编辑]
史学
《尼德兰的反叛》
《三十年战争史》
《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和中世纪》
[编辑]
译作
欧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亚在奥利斯》
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
[编辑]
诗歌
《欢乐颂》,(1785年)
《艺术家》
《铃声》
《哥伦布》
《希望》
《全副武装的神马》
《手套》
[编辑]
参见
德语作家列表
狂飙突进运动
启蒙文学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文章:
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的作品 - 古登堡计划
席勒大事年表
2005“席勒年”
美国俄亥俄的席勒纪念碑
席勒公园
关于席勒的多媒体资料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8%AD%E5%8B%92"
页面分类: 1759年出生 | 1805年逝世 | 德国作家 | 诗人 | 德国人
Category: 人物小作品
奥托·冯·俾斯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俾斯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奥托·冯·俾斯麦
次序: 首任 德意志帝国总理
在职期间: 1871年–1890年
继任者: 卡普里维伯爵
出生日期: 1815年 4月1日
死亡日期: 1898年 4月30日
职业: 政治家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它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但最后由于与威廉二世不和最终下台。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他通过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
目录
[隐藏]
1 少年时期
2 政治生涯
o
o 22 外交官生涯
o 23 首相生涯
3 统一战争
o 31 德丹战争
o 32 普奥战争
o 33 普法战争
4 后期政治生涯
o 41 国内问题
o 42 国外问题
5 退出政坛
6 参看条目
7 参考书目
[编辑]
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的俾斯麦
放大
少年时期的俾斯麦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父亲是一位退休贵族,所以终日只与友人打猎,并以35岁之龄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背景大为不同,自少生活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著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俾斯麦8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怠到灰心,反而刻苦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著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但仍然没有得著。虽然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著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编辑]
政治生涯
中年时代的俾斯麦
放大
中年时代的俾斯麦
[编辑]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像。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之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后来的威廉一世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编辑]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新。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在该年9月普王再与议会因扩军问题起冲突,逼于无奈下,在1862年9月23日,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
[编辑]
首相生涯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人民支持。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编辑]
统一战争
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麦、罗恩、毛奇
放大
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麦、罗恩、毛奇
[编辑]
德丹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德丹战争这条条目。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的两个省,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两省的权益。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两个省份。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什列斯威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坦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坦不但面积细少,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编辑]
普奥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奥战争这条条目。
在德丹战争后,俾斯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将两省划入德意志邦联,因此俾斯以此籍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著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编辑]
普法战争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的情形
放大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的情形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法战争这条条目。
因为但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及50亿法郎赔款。
[编辑]
后期政治生涯
俾斯麦在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国总理时所照
放大
俾斯麦在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国总理时所照
虽然德国统一了,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
[编辑]
国内问题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编辑]
国外问题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令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因此他并不像其他列强般,大力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但于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所以退出,俾斯麦随即与奥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而在1875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但这损害了英,法等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重奥国,在表面上仍显得中立,但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
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编辑]
退出政坛
八十寿辰时的俾斯麦 (1895年 4月1日)
放大
八十寿辰时的俾斯麦 (1895年 4月1日)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长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结果其长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斗争中,俾斯麦明白到免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
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最后在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悄离世,享年83岁。
[编辑]
参看条目
俾斯麦级战舰
德意志帝国
德国历史
[编辑]
参考书目
维基共享资源图标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多媒体资源:
奥托·冯·俾斯麦
Eyck, Erich (1964)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Hiss, OC (1931) Bismarck: Laws and Sausages Berlin: Sans Souci Press
Pflanze, Otto (1963)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rn, Fritz (1977)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ö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Harmondsworth: Penguin
Taylor, A J P (1955) Bismarck: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London: Hamish Hamilton
前任:
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王子 普鲁士王国首相
1862-1873 继任:
罗恩
前任:
— 德意志帝国总理
1871–1890 继任:
卡普里维伯爵
前任:
罗恩 普鲁士王国首相
1873–1890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5%A5%E6%89%98%C2%B7%E5%86%AF%C2%B7%E4%BF%BE%E6%96%AF%E9%BA%A6"
页面分类: 德国政治家 | 1815年出生 | 1898年逝世
诺顿一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诺顿一世陛下”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诺顿一世陛下”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 (Joshua Abraham Norton)(1811年1月17日-1880年1月8日),又称“诺顿一世陛下”,美国旧金山荣誉市民,1859年自封为“美利坚合众国皇帝和墨西哥摄政王”。尽管他无职无权,也只有一些拿他开心的人承认他的“权威”,但是他还是在旧金山受到了优待,他发行的“货币”在他常光顾的店铺被接受。他曾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写信,而且在其逝世时,当地媒体和民众对他尊称“皇帝陛下”。
虽然他一般被认为精神不正常,甚至疯狂,但在19世纪中期,旧金山的居民们很以他的存在、他的幽默、和他的行为为乐。他最声名远播的行为是下令用武力解散美国国会,并且屡次下旨要求修造横跨旧金山湾的大桥。据说马克·吐温的其中一本著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中的国王角色是以诺顿一世为原型的。甚至有一些新宗教团体视他为圣人。
目录
[隐藏]
1 早期的生活
2 自封皇帝
3 旨令
4 “皇帝”的生活
5 驾崩
6 最近发展
8 诺顿一世对公众的影响
o 81 食物
o 82 网络
o
o 84 音乐
o 85 宗教
o 86 软件
o 87 电视
9 参考
10 外部链接
[编辑]
早期的生活
诺顿一世在英国出生,但日期和出生地纪录有多个版本。旧金山纪事报的诺顿一世讣文中表示:“根据最可靠的资讯来源”,即援引他棺材上的银盘刻印,认为他是“年约65岁。”所以推出1814年为他的出生年。其他非主要来源则指他于1819年2月14日在伦敦出生。
根据1820年移民纪录表明,他两岁时他的父母由英国移居到南非。南洲家谱学会表示他的父亲是约翰·诺顿(卒于1848年8月) ,而他的母亲是萨拉·诺丹。萨拉是亚伯拉罕·诺丹的女儿,也是一位成功的犹太客商本杰明·诺丹的甥女。本杰明曾经常起诉家庭成员,这让人觉得他不太正常。这说法和罗拔·高云(1923年)声称“那个皇帝诺顿一世拥有希伯来(犹太)血统。”相吻合。
1849年,诺顿从他父亲接受了四万美元(可能他继承父亲的遗产)后,从南非移居了到旧金山。据罗拔·高云在1923年所说,在1853年以前,诺顿的财富积累了到二十五万美元。他最初的商业成功来自于房地产投资。后来,由于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以至于禁止出口大米,米价在旧金山由每磅4美元狂飙到每磅36美元(即一公斤9美元升到一公斤79美元)。他听说有一艘从秘鲁来的船上载有20万磅(100吨)米后就把它全部买下,希望哄抬米市。不幸的是,之后一船接着一船的大米自秘鲁运抵旧金山,米价大幅回落。结果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