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个哲理的小故事,精彩的

需要一个哲理的小故事,精彩的,第1张

☆人生仿佛一个圆☆

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走累了,无论是谁都想停下来静静心,休息休息,以恢复一度散乱的元气和体力。有的人在休息调理后,精神为之一振,重又一路呐喊着投入未竟的事业或新的战斗。而有的人在巨大的挫折之后,挫伤了争强好胜心,觉得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点事,随心所欲的去做,大自在地去做,不与人争,不伤人心。只为求得自我同世界的谐和与澄明,只为用凡俗的心去感知纷繁的世界,去感恩和惜福。

武侠小说上有一种上乘武功,叫“乾坤大挪移”,只有内功精湛、心性高洁的人能够练就。会此功者,便能随意念之行而移动自我或其他物体,以免其遭受不必要的伤害,真似深海游龙,快意无比。无论世上是否真有这种盖世神功,但我相信,在俗尘之中仍需讲究个人的心性和修养,跑得快的未必先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那么跑得越快,离目的地就越远。再说,人生的境况常常是你快步如飞,而他却胜似闲庭信步。等你大汗淋漓,经年经用的转了一圈,气喘吁吁的抬头一看时,那人已在前方安然打坐。

原来,人生仿佛一个圆,你的目的地或许就在你起跑的地方。人生意义的远近之分、高低之别,在于对生命的参透和了悟。那就是顺其自然,蓬勃发展。正如一些智者,足不出一城,身不离一域,而知天下,指点江山。故愚蠢的人越善良,就越有伤害;邪恶的人越智慧,就越有祸灾。有才能的人钱财太多,就会消磨他的志向;愚鲁的人钱财太多,就会增添他的过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争名,不争利,甘于寂寞,是大智慧、大风度。不与人争不是躲避和退缩,而是一种豁达和超脱。

☆从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有一个人,他在年轻时拼命赚钱,中年时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富翁.可是物质丰富的他,其实并没有因为达到梦想而感到快乐.他的一个经营香草园的高中同学,反而过着平凡却快乐的生活,时常可以看见他那愉快的笑脸.对此他十分不解.

有一天,他很不甘心地请教这位同学:”我的钱可以买100个香草园,可是为什么我却没有你快乐?”

同学指着旁边窗子问:”从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富翁说:”我看到很多人的逛花园.”

同学又问:”那你在镜子前又看到了什么呢?”

富翁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说:”我看到了我自己.”

”哪一个风景辽阔呢?”

”当然是窗子看得远了.”

同学微笑了:”就因为你活在镜子的世界里呀!当你试着将镜子后面的那层水银漆剥掉,你就会看到全世界.”

快乐来自分享与付出.生命意义的本质不在于拥有,而是分享.与人分享快乐的人,永远都有享不尽的快乐.

☆生命的韧力比一切更坚强☆

英国的伦敦塔原是囚禁政治犯的监牢。在一间囚室的石墙上,有位犯人刻下这样的一句话:“杀人的不是逆境,而是遇到逆境时那种消沉烦躁的心情。”至今历时300年,墙上的刻痕仍在,给观光客留下无限凭吊的感慨。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魔鬼撒旦攻击人类最有效的武器不是愤怒、骄傲、嫉妒和怨恨,而是微不足道的沮丧和失意。它们会悄悄侵袭到你心中,一点点瓦解你的意志,销蚀你的信心和勇气,使你落入毁灭的陷井而不自觉。当灾难初次打击到一个人时,他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怀疑:“这会是我吗?”他不敢相信厄运会突然降临到他身上,继之是愤怒:“为什么偏偏是我?”他觉得不公平,别人都活得好好的,却由他来承受这样的痛苦和不幸,他愤怒、怨恨、诅咒,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毁灭掉。但是,当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事实,他开始感到惶恐、不安、无助,沮丧和失意的毒菌便渐渐征服了他,使他消沉、自暴自弃,抱着一种听天由命、自生自灭的消极态度。到了这种地步,实际上他的心已经死了。

在人的一生中,谁都避免不了遭遇一些挫折打击,一些让我们伤心流泪的时刻。但我深信,人生的苦难虽多,生命的韧力却比这一切更坚强,只要你下决心好好地活着,你就能好好地活下去。生存的本能是上帝赋予人类极大的权利,只是很多人都未曾发挥。

人生哲理: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放弃自己,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有一天,我们可以老死、病死、穷死,但绝不要允许自己失望而死,消极而死!

☆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张床☆

19世纪初,美国一座偏远的小镇里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木材富商,富商有个19岁的儿子叫伯杰。一天晚餐后,伯杰站在窗前欣赏着深秋那美妙的月色。突然,他看见窗外的街灯下站着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着一件破旧的外套,清瘦的身材显得很羸弱。于是,他走下楼去,问那青年为何长时间地站在这里。

青年满怀忧郁地对伯杰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能拥有一座宁静的公寓,晚饭后能站在窗前欣赏美妙的月色,可是这些对我来说简直太遥远了。”

伯杰说:“那么请你告诉我,离你最近的梦想是什么?”

“我现在的梦想,就是能够躺在一张宽敞的床上舒服地睡上一觉。”

伯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朋友,今天晚上我可以让你梦想成真。”

于是,伯杰领着他走进了堂皇的公寓,然后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指着那张豪华的软床说:“这是我的卧室,睡在这儿,保证像天堂一样舒适。”

第二天清晨,伯杰早早就起床了。他轻轻推开自己卧室的门,却发现床上的一切都整整齐齐,分明没有人睡过。伯杰疑惑地走到花园里,发现那个青年人正躺在花园的一条长椅上甜甜地睡着。

伯杰叫醒了他,不解地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

青年笑笑说:“你给我这些已经足够了,谢谢……”说完,青年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30年后的一天,伯杰突然收到一封精美的请柬,一位自称是他“30年前的朋友”的男士邀请他参加一个湖边度假村的落成庆典。在这里,他不仅领略了典雅的建筑,也见到众多社会名流,接着,他看到了那位即兴发言的庄园主。“今天,我首先感谢的就是在我成功的路上第一个帮助我的人,他就是我30年前的朋友伯杰……”说着,他在众人的掌声中,径直走到伯杰面前,并紧紧地拥抱他。

此时,伯杰才恍然大悟。眼前这位名声显赫的钢铁大亨特纳,原来就是30年前那位贫困的青年。

酒会上,特纳对伯杰说:“当你把我带进寝室的时候,我真不敢相信梦想就在眼前。但是,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这张床不属于我,这样得来的梦想是短暂的。我应该远离它,我要把自己的梦想交给自己,去寻找真正属于我的那张床,现在我终于找到了。”

是啊,只要怀揣梦想坚持不懈,你也终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张床!

不管别人给你提供多么优越的条件,都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别人带给你的梦想是短暂的。你应该远离它,要把自己的梦想交给自己,同学们,去努力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吧!

☆鲜花与果实的对比☆

有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时常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

一天,父子俩同游公园。青年顺手摘了一朵鲜花,说道:"爸爸,我们青年人就像这朵鲜花一样,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你们老年人,怎么能和青年人相比呢"

父亲听罢,在经过小卖部的时候,顺便买了一包核桃,取出一颗,托在掌心里,说道:"孩子,你比喻得不错。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事实告诉人们:鲜花,喜欢让生命显露在炫目的花瓣上;而果实,却爱把生命凝结在深藏的种子里!"

年轻人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

父亲哈哈大笑:"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千万不要开错窗☆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伤感却又温馨的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把带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境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错误的窗户,我们看到的是命运的黑暗、生活的无奈、朋友的背信弃义、恋人的薄情、自然界的暴风骤雨透过正确的窗户,我们看到的是玫瑰、阳光、蓝天、白云、忠贞、善良、信任、希望、快乐

到底要开哪一扇窗,决定权在于我们的心灵。

☆老鼠与小鱼的实验☆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释放。——歌德

美国的科学家曾把一只老鼠用铁夹子紧紧夹住,使老鼠无论如何挣扎都脱不了身。经过一段时间,老鼠以为自己处在一个绝对无法挣脱的困境中,于是放弃了挣扎。

科学家松开了铁夹,再把老鼠放到一个盛满水的水模中。令人诧异的是,它竟然不再尝试游泳求生,而任凭自己逐渐下沉,因为她已经学会了放弃。

放弃是一个经由学习得来的习惯,同样,坚持也可以成为一种习惯。悲观的人很容易回想起昨日所受的伤害与失败,却记不得有个充满机会的明天;乐观的人则牢记住有一个满怀希望的未来。

有个爱养鱼的画家,利用假日打算好好清洗水族箱,他先在浴室的大浴缸放满水,然后把几只小鱼放进去。几天后,等他清洗好水族箱,再将小鱼放回去时,发现及时浴缸较原来的水族箱打了数倍,几只小鱼仍然只依照水族箱的大小在绕圈圈。

小鱼的行为已被过去的经验所局限,跳不出新的一步。同样,不断强化学生的机械模仿和重复练习,只能带给学生思维的定势与僵化,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灵性。给学生自由的时间,自由的思维空间吧。

☆勇于把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之上☆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

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

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星辰,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

“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模拟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时至今日,他已是“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了。

位留学生的专业水平如何我无从知道,但我确实佩服他的胆识。如果他当初畏首畏尾地不敢向自己挑战,决不会有今天的辉煌。那一刻,他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

英雄与枭雄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就是胆识!当一件艰辛困难的事摆在面前时,勇敢接受挑战,一拍胸脯把它扛起来!那一刻,需要的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不惜把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之上。人到后无退路的时候,就能动员起一切潜在的能量,奋勇向前。我们未必要做英雄或枭雄,但这种精神,往往就是成功的要素。

☆被浪费的胶卷:我们只纪录了平庸☆

假日,一个大家庭聚会。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连电话联系都不是太多,今天能把人凑齐,着实不易。

一卷胶卷,饭桌上拍掉了一半。大哥提议:还有半卷,到后面的小山上拍吧,那里春意盎然。

扶老携幼,登上小山。找一处大家都认可的“佳景”。厉声喝斥住跃跃欲试的孩子们。

大家庭全体合影、各小家庭留影、老人们来一张、孩子们来一张、兄弟合一张、姐妹合一张、女婿们合一张、妯娌们来一张……这卷胶卷竟然格外地长,大家绞尽脑汁把各种排列组合都照遍了,胶卷这才总算是拍到头了。

拍完了,大家好像是完成了一个“任务”般地轻松了。孩子们早就憋不住了,开始打打闹闹地疯跑,妯娌们欢呼遍地肥嫩的荠菜,奶奶拉住孙子的小手边唱边跳“两只老虎”,爷爷和小孙女钻进树丛玩起了捉迷藏,连早已人到中年的大哥和二哥,也在草地上重温起儿时的摔跤游戏来……

大嫂和二嫂站在一旁说着属于女人的悄悄话,忽然就轻叹一声微笑着说:“那些胶卷,要是留在这会儿拍,该有多好!”

为什么生活那么精彩,我们却往往只记录了平庸呢?也许就是因为,当精彩出其不意地到来时,胶卷没了,胶卷已大量地浪费在你对生活的平庸摆弄之中

☆生命不能负重太多,轻装上路吧!☆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是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 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多。”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可以不必如此沉重。、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 孩子,生命不能负重太多。”

☆生命的意义——懒惰的孤独者与智者的对话☆

有位孤独者倚靠着一棵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的打着哈欠。有一位智者从此经过,好奇的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懒懒散散的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孤独者叹了一声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体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事呢?每天晒晒我的躯体,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孤独者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噢,”智者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

“找绳子?干嘛?”孤独者好奇的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孤独者惊诧了。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么?”

孤独者无言以对。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挂中天,不因暂满还缺而不自圆;桃李灼灼,不因秋节将至而不开花;江水奔腾,不以一去不返而拒东流。更何况是人呢?”智者说完,拂袖而去。

~~~是啊,物有盛衰,人有生死。顺应自然,投入的活着,相信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才是人生应取的态度。

踏踏实实,舍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去做眼前的每一件事,这就是道。当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这毕竟又是事情的另一方面,对此完全没有加以等同的必要。

“平常心是道”。道存在于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当中,存在于你的眼前,存在于你的周围,只要你肯用心体察,不舍近求远。

☆爱的意义☆

爱情使者丘比特问爱神阿佛洛狄忒:“LOVE的意义在哪里?”

爱神阿佛洛狄忒说:

“L”代表着Listen。

爱就是要无条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求,并且予以协助。

“O”代表Obligate。

爱需要不断地感恩与慰问,付出更多的,灌溉爱苗。

“V”代表valued。

爱就是展现你的尊重,表达体贴、真诚的鼓励,悦耳的赞美。

“E”代表Excue。

爱就是仁慈的对待,宽恕对方的缺点与错误,维持优点与长处。

当你握紧拳头时,感觉好象抓住了很多东西,其实,连空气都没有抓到;相反的。当你张开双臂的同时,感觉好象双手空空,其实,世界都在你的怀抱中。

人为了追逐失去自我,以为追逐可以获得所有,最后才发现垂暮将近,只剩下一颗渴望“爱”的心。

☆弄清谁是对手最重要☆

两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突然从丛林间跑出一头大黑熊,其中一人见状,忙着穿球鞋,另一个人对他说:“你穿球鞋有什么用?我们反正都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那人说:“我不是要跑得快过熊,我是要跑得快过你!”

其实,“快”、“好”、“能干”、“聪明”都是相对的形容词,有的时候,知道我们竞争的对手是谁更为重要!!

☆要用三个筛子筛过的消息☆

一天,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某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确实是真的吗?”

“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再用第二个筛子审查吧,”哲人接着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也应该是善意的吧?”

那人踌躇地回答:“不,刚好相反……”

哲人再次打断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请问,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很重要吗?”

“并不怎么重要。”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么请你别说了!这样,那个消息便不会困扰你我了。”

☆人生的答案:一切都会过去☆

一个老是觉得自己不太快乐的国王,召集了全国的智者,要求他们给他一个人生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必须能适用在任何情况之下,包括得意、失意、忧愁、快乐、得胜、失败�

当中最年长的智者思考了一会儿,对国王说:"三天内我可以给您一个完美的答案。"�

三天后,这位智者交给国王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多好的一句话:这一切都会过去。�

无论荣辱、得失、快乐、忧惧一切都会过去,因此在失意时,不会自暴自弃;在顺利时,也不致得意忘形。�

人生本就有起有落、有好有坏、有得有失,这乃是生命的常轨,生活的常态。我们可能上一刻事事顺利,而下一刻就困难重重。当你明白一切都会过去时,你将会更加珍惜所拥有的,进而超越曾失去的,心情不会再患得患失,情绪也不致起伏不定。�

如果一个人常常想到一切都会过去,心里必然会柔和谦虚,待人会更诚恳亲切,以至于不管是具备什么样的身份,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内心都不会被搅动翻腾。这样的态度代表的是一种豁达的心情,你不再计较得与失,不耿耿于是非,不沉溺于名利,只因为知道世间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抱持着"这一切都会过去"的观念,不是一种消极无奈的悲情,反而是一种积极释怀的喜悦,这会使你的人生更自在、更开朗,不但知道如何自处,也知道如何处世,凡事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 这些是我喜欢的哲理小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

☆☆☆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故事 ☆☆☆

欢迎大家到我们班的贴吧: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hhzx08%B8%DF%C8%FD%282%29&rs2=0&myselectvalue=1&word=hhzx08%B8%DF%C8%FD%282%29&submit=%B0%D9%B6%C8%D2%BB%CF%C2&tb=on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编辑于 2020-03-11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推荐答主

经典笑话

高能答主关注

鲁迅简介及作品简介

鲁迅的文章中夹杂了很多南方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曾经有一个义乌的老师对我们说“鲁迅的文章你们也许看不懂,他讲了很多我们南方的话,我看得懂的,真是深刻!”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非常关注,他的文章也多是就当时当事具体而发,而为了表达上和政治形势的需要,文辞隐晦暗讽,又挖掘深刻,因而若不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是有些困难。 第一点是鲁迅思想往往深邃,其中有些作品的确难读,像《狂人日记》、《示众》这些的确难懂。就更不用说《野草》了。 第二是鲁迅的写作采取的是欧化语言,欧化语言是五四时期的一种语言形式,整体语法习惯是欧洲语言式的,与我们的日常用语习惯不同,所以显得晦涩。 第三是大众的刻板印象。虽然鲁迅的确不少作品难懂,不过像《孔乙己》这种文章我看知乎上是个人都会来两句吧。更不说鲁迅很多杂文言简意赅,并不存在什么晦涩问题。综上,鲁迅的所谓“难懂”是其思想和文体以及大众刻板印象造成的。 鲁迅先生是私塾出身,古文功底了得,又受白话文、新文学的影响,他的文章文白夹杂,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不够明白晓畅,但在当时已经是进步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非常关注,他的文章也多是就当时当事具体而发,而为了表达上和政治形势的需要,文辞隐晦暗讽,又挖掘深刻,因而若不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是有些困难。 因为当时的所谓“针砭时弊”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大家都“身在此山中”,能有同感的人应该不多。而之后正局已定,对之前的形势也就定了性了,后人们反而比当事人更能“看得清”吧!

文化历史 • 浏览最多

装甲掷弹兵水瓶

高粉答主关注

鲁迅简介及代表作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

扩展资料:

鲁迅的小说特色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 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鲁迅

文化历史 • 点赞最多

慧慧的网盘999

高粉答主关注

鲁迅简介及代表作

一、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代表作: 1、《呐喊》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2、《彷徨》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3、《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这种将古今杂揉糅的作法,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在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之间的联想。这种联想,时间的跨度甚大,往往有几千年之久,所以读者似不易觉察,而历来亦似鲜有人从这方面来窥探《故事新编》的此种写法。 其中,神话人物、故事引发的关于现实生活的联想,有明显的虚幻性,更增加了这种联想心理活动的不易识别性。

扩展资料:

鲁迅的写作特色 1、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 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白描”。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最简练、文字运用最少,不加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刻画出生动传神的艺术特征,鲁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驾轻就熟。他的作品中,时常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脉络,犹如还原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现实人物。 2、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 艺术手法还有画龙点睛,运用具有鲜明特性的一个又一个细节刻画以表达人物性格,鲁迅注重在创作过程中,在树立人物形象时紧紧抓住关键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的眼睛来进行刻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刻画能够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绪波动。 -鲁迅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文化历史 • 点赞最多

唯爱唐七

高粉答主关注

鲁迅简介及代表作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集 《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杂文集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鲁迅其余作品合集 《野草》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散文诗合集 《朝花夕拾》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散文集 《古籍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 《译文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 《两地书》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鲁迅与许广平书信合集

扩展资料: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 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小说显示了浓重的民族特色。 而他又广泛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等。

参考资料:

-鲁迅

文化历史 • 点赞最多

小薇薇1989720关注

鲁迅 呐喊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作品简析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文化历史 • 点赞最多

查看全部9个回答

石材花岗岩_2020最新报价

根据文中提到的鲁迅为您推荐

石材花岗岩 技术过硬,纯正精品花岗岩,无色差,服务优质,产品种类多,厂家自供。石材花岗岩,质量保障,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欢迎来电咨询,欢迎参观!

四川聚石石业有限公司广告

成都 白麻花岗石厂家,找鑫旺达石材,货源充足!

值得一看的白麻花岗石相关信息推荐

白麻花岗石厂家鑫旺达石材专业从事各种白麻石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硬度大,性价比高,深受客户信赖!欢迎进站了解!

qianhuwejianzhancom广告

6条评论

热心网友2

谢了

查看全部6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鲁迅「七猫免费小说」全部免费看

鲁迅_海量人气小说,统统全本免费,更新快不花钱,马上下载!注册领红包,当天能提出!

广告2020-12-31

关于鲁迅的作品,的内容简介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17赞·8,605浏览2020-05-31

鲁迅简介及作品简介

一、鲁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鲁迅主要作品有:《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 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3、《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4、《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5、《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鲁迅

329赞·25,526浏览2019-04-29

鲁迅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简介

一、鲁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鲁迅主要作品有:《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 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3、《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4、《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5、《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

  [编辑本段]鲁迅简介

  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 ,首次用“鲁迅”作笔名。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小说:《阿Q正传》《祝福》等。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 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故乡》、《风筝》、《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少年闰土(节选《故乡》)》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先生的著作(数字版):

  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鲁迅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家庭: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孚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孚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至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子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刹那间,脸上的表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始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鲁迅全集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鲁迅曾在《野草》中写了一篇关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这篇文章叫《风筝》,初中七年级上册有选这篇文章。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235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