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日边是什么意思?

泛舟日边是什么意思?,第1张

(面值一元的)人民币一元,背面的图案是杭州西湖。湖水十分清澈,对面的树林、拱桥道映在湖面上,就像一幅山水画;湖面上还有四个\\“香炉”,它们都由两个圆形组成,就像四个大葫芦;湖面上风平浪静,还有白鹭在翩翩起舞,真是一幅西湖美景。 (抓住图案上的要件勾勒出了西湖美景。) \r\n (面值五元的)人民币五元背边的图案是泰山。太阳正从此处升起,将万丈光芒向四方射去;此时的泰山正沉浸在云海之中,白云飘在山腰间,仿佛给泰山围上了一条白绒绒的围巾,再仔细一看,万里长城像巨龙一般盘踞在山上。 (作者发挥想象,饱蘸浓情,笔到之处尽显泰山之俊秀!) \r\n (面值十元的)人民币十元,背面的图案是长江三峡。高低起伏的峡谷\\“守卫”在两边,中间的长江水向东流去,这令人想起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里写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江上行船的人此时正哼着优美的小曲呢!(大江东流,江波泛舟,作者笔端下的这番描写还真的催人遐想。) \r\n (面值二十元的)人民币二十元,背面的图案是桂林山水。湖边长的一丛丛铁树、竹子在风的吹动下\\“沙沙”作响,他们倒映在湖面上形成了一副不可比拟的风景画;湖面上的打鱼人一边高唱着当地民歌一边享受着打渔的快乐。 (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桂林山水写得美丽而又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现。

这恰是王叔远高妙之所在。

苏轼与黄庭坚半师半友,志同道合,仕途上有着共同的命运;佛印是苏轼最为知己的僧友,他浪漫机智,常以其幽默的言谈给东坡以某种启示。知己同游,是何等的欢愉畅快。

王叔远将黄庭坚、佛印与苏轼同游赤壁的场景刻在核舟上,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现,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想象,他是想通过这三个人同游的场面更为形象地表现《赤壁赋》里苏轼表达的那种豁达意境。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荥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谪仙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遍览天下名山大川。无论是泰山的巍峨,天姥山的瑰丽,峨眉山的秀逸,还是庐山瀑的飞珠,洞庭湖的烟波,蜀江的锦色……无不在他笔下绘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壮美图画。即使是诗人游历生活中偶然驻足的寻常之地,情之所至,咏成诗章,其浪漫主义的奇思亦能洒地生辉。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之幽远(《独坐敬亭山》),“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之野逸(《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明艳(《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又构成一幅幅有别于气象万千的大山水之外的新的画面——一个优美的世界。《东鲁门泛舟》便是此类诗中的佳作。

东鲁门,是衮州城的东门。李白游至齐鲁,曾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五人共同隐居在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常常一起饮酒酣歌,当时人称“竹溪六逸”,衮州也留下了诗人的游踪。这段日子在李白漫游生活中是很畅快的,诗鲜明地传达出他此时怡然自乐的心境。

先看“其一”:

日落月升,沙滩一片光明。天空倒映水中,两岸景物形成美妙的剪影。溪水涣涣,水波滟滟,山石的倒影随波晃动,多么安谧的夜晚,多么迷人的水上世界!诗人乘一叶轻舟,泛月而行,无限兴会,皆汇入桨影月光之中了。其喜洋洋,其乐融融。诗人说,他此时的感受,真象当年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一样。

《世说新语·任诞》 载: 东晋王徽之住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某夜雪刚停,月色清朗,四望一片洁白,忽然怀念住在剡溪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小船沿剡溪去访他。隔了一夜到戴逵住所门前,却不入见,掉头而去。别人问王徽之为何这样?他回答说:“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常有一些异乎寻常的怪诞之举,如 “竹林七贤” 中就有嵇康打铁,刘伶裸衣,阮籍之“看白眼”,时称其为“名士之风。”李白借用这个典故,正是表现了自己飘逸不群的“谪仙人” 风范。

全诗明白晓畅,但却出语不俗。“天倒开,”想象新奇,一开始就妙造出一个天光水影,相映成趣的水上世界。而由于天之“倒开”,“波摇石动”、“轻舟泛月” 自然也就胜景迭出了。诗中“轻舟泛月” 一句,如画龙之点睛,一下子荡活了画面,最为精采。

李白素爱明月,对于他来说,明月是皎洁与真纯的象征。他自己的名字是太白,他妹妹叫月圆。他给孩子取名明月奴、玻璃,都是皎洁透明之意。明月与美酒是李白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伙伴。李白太爱明月了,以至民间有李白“醉后水中捉月而死”这样极富浪漫情调的传说。在李白的一生中,借一轮明月,李白不知寄托了多少情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是月下的孤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是月下的思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是对月的赞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是对月的盘诘……在李太白诗集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足见诗人平生对月亮的酷爱。

美酒助豪情,明月伴诗魂。月光始终照耀着李白的诗歌创作,成为他诗海中一缕永不磨灭的清辉。

诗人泛舟水上,仿佛漾月而行。天光月色,流水轻舟,相映生辉,交织成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境此情,也许只有宋人苏轼方能道其仿佛。“轻舟泛月”,实在是太富于奇趣了,此一句足见太白神思之飘逸。

再看“其二”:

水流回旋,如青龙盘绕石堤,两岸桃花络绎相接,绵延西渐。诗人情不自禁地道出: 假如能于月光下泛舟而去,个中佳境,欣喜风流之情,一定不亚于当年王徽之雪夜撑舟,去剡溪探望戴逵了。

如果说《东鲁门泛舟》象一支优美的“月光奏鸣曲”,“其一” 是它的主要乐章,那么“其二”则是它的呼应,它的回旋和重唱。它们的主旋律却是共同的——轻舟泛月,怡然自乐。

诗人有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有支生花的妙笔。不仅能看到,而且也能写出同一环境中不同的景致来。“日落沙明”,“波摇石动” 自然是一种胜景。而“水作青龙,桃花夹岸”无疑亦是意象鲜明的。诗中 “桃花”一句,绝非随意之笔。李白除酷爱明月之外,亦爱桃花。细心的读者会在他许多诗作中看到桃花的倩影:“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寄东鲁二稚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鹦鹉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李白之爱桃花,犹如陶渊明之爱菊。也许陶渊明老先生写了 《桃花源记》,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美池、良田、桑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幸福世界,使李白深为神往。于是,作为美的寄托,理想境界的憧憬,桃花也就在他笔下朵朵绽开了。

综观《东鲁门泛舟》两首诗,笔调清逸,意象鲜明,用典之妙,了无痕迹。诗人驾一叶小舟,将我们带入月光下,带入一个清幽迷人的水上世界,而诗人那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形象,自然也就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细读这两首小诗,再参照李白境界博大的众多诗作,不难发现: 李白的襟怀虽似大海,包孕日月,汹涌澎湃;如长江,奔腾万里,气势磅礴,两袖仙风,一身豪气,然而在他的情感世界里,也有一泓小溪,一岬平静的港湾。

呵呵,这个是很容易回答滴。首先威尼斯是一个建立在水上的城市,由一些岛组成,这些岛组成了一条鱼的图案。在鱼的肚子中间有条连接这些岛的曲折的运河,它就叫大运河,意大利名字为canal grande。

其次,坐船在大运河行走,威尼斯的景色可以一览无遗,熙熙攘攘的游人,古朴沧桑的房子,穿梭的船只和水手,雄伟的教堂,快乐的广场,无忧无虑的水鸟,五光十色的玻璃,种类各异的面具,还有听不懂的浪漫的歌剧。

最后,从威尼斯城市形成的历史中可以知道,这里被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等好多国家统治过,积累的大量财富通过修建建筑来显示尊贵,所以这里的建筑有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等等。所以啊,泛舟在蓝蓝的威尼斯大运河上,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

“那是浣纱溪畔的西施。是自己亲去访寻来的天下无双美女夷光,将越国山水灵气集于一身的娇娃夷光,自己却亲身将她送入了吴宫。从会稽到姑苏的路程很短,只不过是几天的水程,但便在这短短的几天之中,两人情根深种,再也难分难舍。西施皓洁的脸庞上,垂着两颗珍珠一般的泪珠,声音像若耶溪中温柔的流水:‘少伯,你答应我,一定要接我回来,越快越好,我日日夜夜的在等着你。

你再说一遍,你永远永远不会忘了我。’”这段文字是范蠡与西施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描写,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说《越女剑》。在金庸先生笔下,范蠡与西施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情侣,因为灭吴兴越需要使用美人计,范蠡不得不按照越王勾践的旨意把自己心爱的西施送给吴王夫差。两人分隔两地而不能相见,西施更是在敌国君王之怀抱,危险四伏。

相思之苦与互相的担心深深折磨着这对情侣。好在最后越国终于灭了吴国,范蠡成功的抢回了西施。然后金庸先生安排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也算是先苦后甜了。另外范蠡不仅是治国能手,做生意的本事也是出神入化,财富值位居春秋战国福布斯排行榜前列,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我们可以想象西施跟着范蠡那必定是穿金戴银,吃香喝辣,总之幸福得美哒哒的。

金庸先生对西施与范蠡结局的安排是广大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因为郎才女貌、才子佳人、郎情妾意的他们就应该得到长相厮守、天荒地老、比翼双飞的结局。而且金庸先生如此写并非脑洞大开或者纯属虚构,金庸先生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史功底,熟读《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古籍。他在其中选择了自己最想要的结局进行了小说撰写。

比如《越绝书》引用《吴地语》就写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金庸先生却屏蔽了史书中关于西施结局更为真实,更为正统的一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与小说的基调不符,与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金庸先生不符,更因为真正的历史就是残酷与悲凉的!

根据史学界很多专家考证,范蠡与西施根本就不是情侣,更不用说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首先是因为在诸如《史记》《左传》《国语》等正史中根本就找不到关于西施存在的记录。如果连西施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否存在都是一个问号的话,那就更别说范蠡和她谈过恋爱。

其次,如果范蠡和西施早就认识,那么凭借范蠡的智慧及当时在越国的地位和权力,范蠡完全可以保护西施躲过越王勾践的全国选美。再次,范蠡和西施如果是在去吴国的路途上产生了爱情与海誓山盟,那只能说是对范蠡情商的侮辱。我们都知道女性的思维是偏向于感性的,西施背井离乡带着国家的使命去服侍吴王,虽不敢说心情一定是十分沉重与悲痛,但至少是对陌生的未来忐忑不安。

那么作为护送西施去吴的范蠡应该在路上做的工作是不断地安抚西施,鼓励西施,教导西施,而不是去和西施谈情说爱。因为范蠡作为优秀的政治家肯定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他和西施在路途中产生了暧昧关系,肯定会削弱西施去吴国的信念。即使西施到了吴国也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会大大影响美人计的效果。另外,如果他和西施的暧昧关系一旦被吴王或者越王知道,自己也会是吃不完兜着走。

还有到底是不是范蠡护送西施去的吴国本身就是一个问号,因为《越绝书》中记载护送西施去吴国的是文种。最后,根据《国语》与《吴越春秋》的记载,范蠡为了尽快离开越国避祸连妻儿都没带上,难道会专门带上西施?如果范蠡为了一个西施而不故自己妻儿的性命,那么范蠡也不会被我们传颂至今。所以结论只能是范蠡和西施根本就没有谈过恋爱,甚至是交情都不深。

既然西施和范蠡没啥关系,吴国灭亡后西施自然也就当不成富家太太了。话说转来,在这样的乱世能求得平安的活下去已经不易,对于其他又夫复何求呢?我想西施在吴国灭亡的那一刻,她也不想获得什么荣华富贵的嘉奖,或许只想平淡平常的活下去,但是历史给她的只能是一条“死路”。下面我根据一些典籍记载及自己的主观推断,来论证一下西施之“死”。

(一)当吴王夫差即将被勾践破国灭身之时,他会干些什么?我想到了项羽和崇祯。“霸王别姬”不论是虞姬自刎还是虞姬被项羽所杀,总归逃不过死路一条。因为楚霸王的女人是不能留给刘邦享用的。同理,李自成快攻破北京城之时,崇祯让周皇后和袁贵妃自缢,甚至亲自提剑到后宫砍死嫔妃数人。因为在这些帝王眼中,女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附庸品,只是专属于自己享用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既然项羽和崇祯如此,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会把活色天香的西施留给越王勾践吗?即使夫差对西施有真爱放过了她,夫差自刎后,因为越国而灭国的吴国人会放过西施吗?会不会越军还没进入吴王宫殿之时,愤怒的吴国人就已经处死了西施。难道我们忘了马嵬驿的杨玉环了吗?

(二)在《墨子·亲士》一文中写到:“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可见,墨子提到西施的结局是沉入水中。虽然我们不知道西施是自己跳水自杀还是被他人投入水中杀死,但结论是西施是沉水而死。那墨子的记录可不可靠?如果说墨子的记录不可靠,那么其他记录更不可靠。因为墨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人,离吴越争霸的年代相去不远,所以墨子给出的结论应该最接近于真相。

(三)《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东周列国志》称:“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根据这两段材料记载,西施是被人为沉入江中至死。《吴越春秋》描述的死法应该是将西施装入特制的皮袋,投入江中,令其在江涛中漂流直到沉没。至于是将她杀死后再装进皮袋,还是活活生地被塞进皮袋投入江中,我不得而知。但不论对待西施的是哪一种死法,手法都极为残酷与冷血。《东周列国志》描述的死法是将西施捆绑上大石头沉入江中,这应该是活着的时候就被沉入,细思极恐。那为什么越王勾践或者是越王夫人要杀西施呢?

我想勾践要杀西施的原因和杀文种的原因是一样的,就是西施知道得太多了。越王复国称霸的一些阴暗面是不能让世人所知道的。要想让这些阴暗的东西永不见天日,只有死人最值得信任。越王夫人要杀西施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如果从国家政治的高度上出发,越王夫人估计是害怕勾践迷恋上西施,重蹈夫差覆辙。如果从人性的阴暗卑劣面出发,越王夫人估计是怕西施进入后宫得宠,影响自己的后宫地位。所以不论是越王勾践还是越王夫人,都有杀死西施的充分理由。

(四)当然,西施完全有可能自杀。她或许一直在夫差对她的真爱与国家对她的使命之间痛苦地挣扎。帮助越王覆灭吴国,仰不愧祖国。陪同自己的爱人共赴黄泉绝不偷生,俯不愧夫差。只有用自己的鲜血,才能洗净一切的罪过。只有用自己的死亡,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世上让人痛苦不堪的事情很多,不能寻得“双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西施如此,乔峰也如此。乔峰面对生母辽国与养母北宋,也只能“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如果西施的出路只能是死亡,我希望她凋零在自己的手上。

中国四大美女皆红颜薄命。西施被沉入湖底,杨玉环在马嵬驿被逼自缢,貂蝉在吕布死后下落不明,王昭君据传是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死后又被迫嫁给他儿子复株累大单于,复株累大单于死后,又继续嫁给复株累的长子。

王昭君从爷爷辈嫁到孙子辈,我也是醉了。据说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汉土,成帝拒绝了她的请求,敕令昭君遵从匈奴习俗。这真是比一入侯门深似海还要悲凉十万倍。最后以李太白《西施》一诗结束本文,已做对这位绝世美人的缅怀: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东鲁门泛舟二首》作品介绍

《东鲁门泛舟二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9卷。

《东鲁门泛舟二首》原文

东鲁门泛舟二首①

作者:唐·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②,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③,疑是山阴雪后来④。

水作青龙盘石堤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倒剡溪⑥?

《东鲁门泛舟二首》注释

①东鲁门,据《一统志》记载:东鲁门在兖州(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城东。

②沙,水旁之地。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③泛月,月下泛舟。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

④山阴,今浙江绍兴县。山阴雪,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人王徽之家住山阴,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洁白,忽忆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县),就乘船去访问。经过一夜的时间,才到达戴的门前,却不入门而回。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⑤盘,环绕。两句意为:河水象青龙一样环绕着石堤,流向桃花夹岸的东鲁门西边。

⑥何啻(chì),何异。风流,这里指高雅的行为。

《东鲁门泛舟二首》赏析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寓居山东,在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泛舟于东鲁门,作诗记游。诗中描写月夜泛舟的情趣,不但概括了许多自然物独特的形态,也勾勒出波摇石动、舟寻溪转和桃花夹岸的生动画面。两首诗中都提到王徽之雪夜访以的故事,反映了诗人豪迈洒脱的风貌。

作者寓居东鲁时,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往还,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此诗就记录着诗人当年的一段生活。

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之,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不特因为写景入妙。

《东鲁门泛舟二首》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东鲁门泛舟二首》繁体对照

《全唐诗》卷179_4东鲁门泛舟二首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後来。

水作青龙盤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龙头”入海处就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秦皇岛。旅游时将秦皇岛的众多景点串联起来,一定会让你玩得更开心

长城览胜游

秦皇岛境内现存从北齐至明代的长城260公里,每一段都凝聚了历史精华。这些长城有的经过开发修葺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有的仍保持着原始风貌,而老龙头、角山、三道关、义院口、董家口、拿子峪等处的长城更适宜徒步游览。

历史寻踪游

秦皇岛因秦始皇当年东巡至此求长生不老药而得名。此后,汉武帝、曹操、唐太宗等都曾经来到这里。秦皇求仙入海处、百年老港等历史遗迹,默默阐述着秦皇岛的古往今来。

名人别墅游

我国四大别墅区之一的北戴河,从1898年起就被清政府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这里的花园别墅群荟萃了中外不同风格的建筑。现在,游客不仅可参观贺悦汉别墅、园林别墅、马海德别墅、五凤楼等名人别墅,还可以在这里租住。

海滨度假游

北戴河是中国开发最早的海滨度假区。徜徉于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燕塞湖景区、野生动物园,在海水、沙滩、树木、动物相伴下,度过一个浪漫的假日。

亲近渔家游

秦皇岛的海岸线长达126公里,滩涂缓和,海产品丰富,非常适合海上垂钓。海港区东山码头、北戴河码头、南戴河仙螺岛、昌黎翡翠岛等都可以海上垂钓。如果希望有一个更丰富的收获,可以随渔民一起出海撒网打鱼,体味乘风破浪,月夜泛舟的渔家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73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