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积极浪漫主义对待现实采取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态度,把理想扎根于现实中并展向未来向前看。《离骚》、《西游记》、《牡丹亭》、《凤凰涅槃》、《巴黎圣母院》,这些作品中体现的理想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消极浪漫主义对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其理想脱离现实,缺乏具体社会历史根据,理想的表现不是怀古就是循世。正如海涅所说,消极浪漫主义者“不是生命的诗人,而是死亡的诗人”。
(2)在主观情感的表现上,积极浪漫主义情感表现奋发向上,昂扬乐观,对生活的态度主动积极,因而其作品格调高昂,色彩艳丽。消极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悲观低沉,消极颓废,对生活的态度绝望悲哀,因而其作品充斥着没落颓废的情绪,阴沉灰暗的色调。
(3)在作品的真实性上,积极浪漫主义真实地反映生活,其塑造的艺术形象一般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巴黎圣母院》中的吉卜赛姑娘艾丝米拉达和敲钟人伽西莫多。消极浪漫主义难以真实地反映生活,其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是脱离现实,违背生活的规律,不具备典型意义。
(4)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在艺术史上的性质表现不同,积极浪漫主义在艺术史上代表着积极进步的历史潮流,消极浪漫主义代表着消极落后的历史逆流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来源、表现及意义
感伤的源头:被摧折的女性之美
郁达夫虽然在散文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郁达夫研究资料》下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551页。)在这之前,郁达夫在日记中还多次写道:“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是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 女人,在郁达夫的笔下被圣化了,爱,在郁达夫的意识与情感中被神化了,于是,他在自己的散文中只要写到女人,特别是美丽的少女,他的笔下就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在轮船上他见到一个“年约十八九的中西杂种的少女”,她的美,使郁达夫用近三百字来细细地刻划她的外貌、衣着、姿态,还有她那肉体蒸发出来的“香味”。最后禁不住在心中暗暗地想:“我头上那一块板,就是她曾经立过的地方。啊啊,要是她能爱我,就叫我用无论什么方法去使她快乐,我也愿意的。啊啊,所罗门当日的荣华,比起纯洁的少女的爱情,只值得什么?”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因为,女性在封建规范中,不是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就是被当作玩物,从来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所以 ,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感伤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手中有几个钱就大嚼一番,喝个乱醉;情感与性欲无法得到正常满足,就偷看女人,寻妓女,听土娼与客人调情,想上妓院(见《还乡记》、《感伤的行旅》、《归航》)。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散文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与之相比,郁达夫由感伤所发生的憎恨情绪其积极意义就更为鲜明了。他恨什么呢?首先是恨社会,在《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郁达夫以愤世嫉俗的笔调,在几分玩世不恭,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中将社会的黑暗,下层人的不幸,来了个痛快的揭露,将自己对社会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强烈的表现。
由这种对社会的恨,郁达夫又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表示了不满。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所处的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是最黑暗、最糟糕、最不人道、最无趣味,最无价值的时代,也当然就是最可憎恶的时代。在这里,这位被伤感折磨得无处解脱的人,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郁达夫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
这种积极的意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郁达夫的颓废以及这种颓废的具体表现——性苦闷,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这种颓废和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郁达夫则以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所以,具有积极性。第二,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觉的挑战。正如郭沫若在《郁达夫》中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颓废主义
或称颓废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
颓废。颓废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对资本主义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
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
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
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
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
颓废主义者这个名称最先在1880年用来称呼一群放浪的
法国青年诗人。魏尔兰于1886年创办《颓废者》杂志,
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
作自然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文学
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面强调艺术的超
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
作用,宣扬悲观、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
的人类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求创
作灵感。
颓废主义在稍后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有进一步的
发展。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中的主
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道德败坏,是世纪末颓废主
义者的典型写照。19世纪末欧洲各文艺流派的艺术家和
作家在哲学和美学思想上与颓废主义同出一源,他们的
作品大多具有颓废倾向,所以颓废派文艺又称世纪末文
艺。
颓废主义倾向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各
现代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中,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然而
现代派并不等同于颓废派。
颓废主义是"世纪未流派"中最突出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有时也当作资产阶级各种颓废,没落文学派别的总称。语源于拉丁文的Decadentla,本义为没落、颓废。其哲学基础是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和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 颓废主义起源于法国,尔后流行于全欧。它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的创作中,代表性的诗集是《恶之花》。然而溯其来源,还可以追推到美国诗人爱伦·坡(1809--1849)。波德莱尔翻译了爱伦·坡的怪异诗作后,深受感化,遂热衷于颓废主义的诗歌创作。所谓"颓废派",原系指古罗马文学兴盛之后的衰颓倾向,十九世纪的批评家则借用了这个名称,嘲骂当时巴黎拉丁区的一批颓唐的文人。后来有些文人不满颓废"这一名称,改称为象征派,而另一部分人则喜欢用"颓废派"自诩,于一八八六年创办《颓废者》杂志,欣然接受了这一诨号。
颓废主义的产生是同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联系的。自然科学的发达,人类社会生存竞争的激化,天伦之乐的幻灭,物质享受和肉欲追求的盛行,使褐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精神苦闷,他们欲求解脱而终不能得,只得沉醉于官能的刺激之中,隐居于艺术的"象牙之塔",以瞬间的人为刺激,忘却人生的痛苦。这样,颓废、没落的文艺思潮就滋长起来了。除波德莱尔外,属于这一流派的法国作家还有范来奴(1844--1896)、尤思曼(1848--190T)等。在英国,有诗人琵亚斯吕(1827--1898),道生(1867--1900)等。
在文艺创作中,颓废主义的题材取自恶与丑,并竭力赞美恶与丑。这就是说,它具有爱好人生中的丑恶事物的倾向。颓废派的诗作中,不敢颂英雄,不阐述哲理,没有良辰美景或恋情,讴歌的是猫头鹰、尸体和游魂等等。颓废主义者主张在黑暗领域,在丑恶事物中去认识美的存在,并把丑恶当作美来欣赏与歌颂。他们把颓废看成是精美、精炼,精致的同义词。现实主义者描写丑恶,目的是批判丑恶,争取创造美。自然主义者描写丑恶,是意识到它丑恶而描写,问题在于依样画葫芦,并作了错误的解释。而颓废主义者描写丑恶,是把丑恶当作一种美感来享受,因为爱好丑恶才去描写它。因此,尸体、死亡、游魂是颓废主义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颓废主义者反对自然科学和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不可,只有自己可。宣称"世界上,能够真正知道而且的确是真的存在的,真的可以触及的就是自己"。他们极端憎恨科学的人生观,反对唯物沦,仇视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夺取了真美,要用艺术夺回被科学夺去的一切。他们还鼓吹艺术至上,技巧第一。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道德,宗教,习惯都不可信,唯有艺术可信;除了出于快乐而作的诗之外,其他的诗都不是真诗。因而脱离现实,否定现实疯狂地追求艺术技巧。颓废主义者所谓"技巧",是排斥自然的现实的方法,采取超现实的架空的隐晦的技巧。他们主张在思想上要表现从来未曾说明的事物,在形式上要表现从来最暖昧最容易消失的轮廓,要创造一种超越从来说话范围的文体,这就是颓废派的文体。波德莱尔曾经说过,他喜欢画面上绘着的女子的颜面,胜过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女子的形貌。爱好舞台上假造的树木山林,胜过于自然界的实物。一句话,就是艺术至上,技巧高于一切。 颓废主义思潮曾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风行一时,后来在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和立体派的绘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成为当代欧美资产阶级文艺各个部门,各种流派的共同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