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的主要画派分别是什么?

外国美术史的主要画派分别是什么?,第1张

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五大流派。

1、早期的代表画派:‍

文艺复兴风格,代表画家佛罗伦萨画派: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威尼斯画派:提香乔尔乔内

巴洛克风格。代表画家:鲁本斯委拉斯开支贝尼尼伦勃朗

洛可可风格。代表画家:布歇华多弗拉戈纳尔夏尔丹透纳

2、晚期的代表画派:

新古典风格。代表画家:普桑大卫安格尔

浪漫主义画派。代表画家:德拉克洛瓦。

印象画派:马奈莫奈毕沙罗 德加 雷诺阿

新印象画派:修拉西涅克

后印象画派:梵高塞尚高更

扩展资料:

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位代表。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其杰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水平的典范之作。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拉斐尔则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圣母形象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参考资料:

:西方美术

同人一词来自日语的“どうじん”(doujin),也有人认为来自中国。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作为ACG文化的用词,所指的是,由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影视等作品甚至现实里已知的人物、设定衍生出来的文章及其他如影音游戏等等,或“自主”的创作。同人在各个地方的意思不太一样,字典里的意思与同仁类似。 一、词的来源 它比商业创作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以及“想创作什么,便创作什么”的味道。同人志则是这种创作的自制出版物。这个界别则称为“同人界”。语源:有人认为“同人”一词的语源并非来自日本,在五四运动时鲁迅或《现代文学》已曾使用“同人刊物”一词,来指非商业性的创作刊物。更有人上追至《易经》的同人卦,指出这是“同人”一词的最早起源。然而,现在这个同人文化的兴起,是由日本传入,且以动漫文化为主。本条目所述的,主要亦是这个同人文化部分。 二、基本概念 原创与二次创作 由于许多漫画同人作品是以由商业漫画中的人物为基础进行的二次创作(又称再创作),在日常语汇的方便上,“同人”被广泛用于指代爱好者用特定文学、动漫、**、游戏作品中人物再创作、情节与原作无关的文学或美术作品,即同人小说与同人画作的合称。然而,“同人”并不一定是再创作,也可以是原创。有得同人指的并非是原作的衍生物,而是“非正式商业性的”之意。比如说经常听到的同人游戏,其实并不一定是原作的衍生物,甚至本来就是原作,这时同人缺的意思就是“非正式商业性的”。 现代同人定义:在原创作品中的一些被塑造的虚拟人物在二次创作下,扮演不同的故事。二次创作的作者不是原创作品的创作者。因此二次创作的作品就被称之为同人作品。 英文中,同人通常被称为fan-fiction,字面意思为fans创作的fiction。维基百科定义将其定义为fans以原著的设定和人物创作的故事。 三、同人社团 要参与同人创作,可以以个人身份,也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在一起。如果你选择后者,与一群有相同嗜好的人,组成“同人社团”(Circle,又称“同人组织”或“同人团体”),就可以更方便地与朋友交流创作灵感,分享资讯,或制作同人志、同人游戏等商品贩售。一些著名的商业志作家团体如CLAMP,之前就是由同人社团开始发迹的。 [编辑本段]四、同人创作 同人作品包括了改编的──对正式出版的漫画进行二次创作(再创作,re-creation);也包括原作的。 同人界中的人,时常会创作出不同形式的同人作品,包括同人小说、同人漫画等。出版同人志是把这些同人创作跟同道中人分享的一个途径。许多同人作品都会由同人们制成同人志,自资出版。 但也有些同人作品,不刊在同人志上,而是透过网站发表。一般来说,绘画CG在网站发表会最为方便。而其他媒体的作品,通常都能透过网站发布。 除此以外,还有同人游戏、同人词、同人MV、同人广播剧等创作。而在同人志即卖会的会场内,亦常会见到正在Cosplay的参与者。 原创,指的是,人物设定是作者自己决定的。 同人与原创相对。 五、ACG界的同人 同人,比如神话同人,逆水寒同人,网球王子同人,柯南同人,棋魂同人,SD同人,火影同人,家教同人,银河英雄传说同人等。 还有就是小说同人,比如动漫同人,武侠同人,小说同人,授权同人,影视同人。 [编辑本段]六、相关概念的区别 同人、同人界、同人圈、同人志: “同人”(doujin)一词,是日文引入的。翻查日语字典,有两个解释,一是“同一个人、该人”,二是“志同道合的人、同好”。这里是解作后者,然而,在一般使用时,“同人”所指的不一定是指“同好”,也可以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即是一个“自主”的情况、一种“自主文化”。至于有说“同人”一词为孙中山先生所创用的,我们对此说无法证实,但是大概也得有日本的使用,“同人”一词才会流传到本地,作如此的解释和用法。 至于“同人界”或“同人圈”,就是同人这个界别。而“同人志”(doujinshi、fanzine)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所出版的书籍、刊物,但当中以漫画或漫画文化有关的为主,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自资的,有别于商业漫画,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和“想画什么便画什么”的味道。另外,“同人志”的繁体应写作“同人志”而非“同人志”,因为“志”和“志”在繁体字里,一早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胡乱相混只会令人误会,易于跟其他名词混淆;而同人志的日文写法,也是跟繁体一样,写作“同人志”。 我们将探讨的,也是这种漫画同人文化。虽然说,依据上述的“同人”定义,也包括了自主性质的小说、诗词等创作刊物。然而,在这些自主文学场域中,很少会使用“同人”一词。这就是“同人”一词除基本定义外,还有所使用的场域之分别。此文中的“同人”,都是指漫画文化的同人。 [编辑本段]七、不同种类的“同人志” 在同人志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分类。首先要说的,是“原创”和“改编”之分。“原创同人志”(originaldoujinshi)是指故事人物、内容、情节等,均是自己创出来的。理论上,它们的自创成分是比较高的。至于“改编同人志”,也有人称为“演绎同人志”,就是拿已有的其他故事,进行改编,包括改变故事情节、改换部分人物,以至合并数个故事等。虽然题材是取于现成的故事,但也有作者的创作。在艺术上,re-create也是一种创作。加上就算“原创同人志”,也不表示真的没有其他人的元素。有时也会有别人的漫画人物出现。甚至有部分“原创”是打别人故事的骨干,却披上自己创的角色、改变时间和地点等构成的。这样挂羊头卖狗肉,比摆明是改编的作品,更不原创。这些情况并不多,可是也足证明,有时“原创”和“改编”,并不是有楚河汉界,要两军对垒似的。我们也不应对某一方心存歧见,因为大家不是都在画想画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自己的创作吗? 有人把改编的同人志,再细分作“动漫改编同人志”及“游戏改编同人志”。这个分类,读者都可以察名识义,不必由笔者再解释了。奇怪的是,前者的英文通常叫作“aniparo”,后者则为“gameparo”,当中的“paro”是“parody”的简写。而“改编同人志”也被称为“parody”。然而,“parody”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通常是带有贬义的,要么就指拙劣的模仿,要么就指模仿他人文体的滑稽诗文。即使你要把这词改为中性,但“模仿”与“改编”始终是有分别的。但既然已用开了,笔者也无能力勒回马缰。 另外,坊间亦有所谓“个人志”、“双人志”的东西。其实一般同人志,多数集合了四、五人或以上的作品,但这些称作“个人志”、“双人志”的,整本都是只得一个或两个人的作品。然而,我们并不同意从“同人志”中分化出“个人志”、“双人志”的名称,这样仿佛把自己从“同人”中抽离。“同人”所指的,实际上是这种自创的同人文化,因此即使得一个人,没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群”,也不应抽离自己。我们觉得,称作完全由谁绘画的同人志会比较恰当。同人界中亦有人把“改编同人志”简称作“改编志”台“演绎志”,我们也不认同这种称呼方法。 〖同人〗所谓同人,就是指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作品。 (同人有多种形式,但主要分以下几类): 1、完全原著演绎,即文字版的漫画、**或者其它。 2、原著原人物情感剖析。 3、原著原人物在原著设定下所发展出的其它剧情。 4、原著原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所发生的其它故事。 5、原著童话演绎。 6、原著人物与原创人物的衍生剧情。 玛丽苏 原创女主或者男主穿越到某部作品去,通常是建立在做着公主梦般的幻想之上的作品,被赋予了神般的能力、性格、运气(其实最后一个才是统领全文的所在) 如果写的好不失成为好的作品,反则对待原作的态度不算尊重,对于剧情、人物性格、世界观都起到了严重的扭曲作用 7OOC同人:刻意扭曲人物性格,扭曲原作剧情的同人作品,多以EG为目的。 八、耽美同人 耽美,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发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本义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耽美,沉溺于美,详细解释则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暇的美」。后来这个词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结果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 曾一度被众人难以接受,但在90年代末的BL黎明期得到了振兴,直至今日基本成为同人作品的主流。 所描述的,是身为同性的两者在不同的世界观下的爱恋。 这其中不乏一些文笔唯美,催人泪下的好文,但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有一些为了H而H, 为了同性的刺激而恋爱(其实都不能叫爱了,是占有欲)的“快餐”BL作 耽美同人不是众人所想的禁书,这是一个不能单纯的用“好”或者“不好”来定义的东西。 BL 即Boys’ Love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男孩子间的爱,也称为少年爱。与GAY圈不同,这个群体大多是纯爱,没有相对的复杂性。一般比较纯情。在日本漫画界中,有专门的B L漫画派。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很多游戏玩家会把部落称为BL,即“部落”在汉语拼音里“bù luò”的声母“BL”。相对的,联盟也就会被称为“LM”。这些简称只适合于CWOW(中国大陆版魔兽世界) bl也是“辩论”的拼音缩写。bl队指的就是辩论队。在地下城与勇士中的“BL”是指地图“冰龙巢穴”中的领主冰龙。本词条主要介绍Boys’ Love 。

鬼斧神工,拼音是guǐ fǔ shén gōng,意思是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近代秦牧《巧匠和竹》 :“这种编织技术,给人以“浪漫主义手法”、鬼斧神工的印象。”

巧夺天工,读音是qiǎo duó tiān gōng,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不能指天然形成的事物。

出处:近代郭小川《在社会主义高潮中》:“六亿双巧夺天工的手,创造着自己的幸福。”

扩展资料:

巧夺天工的反义词有粗制滥造。

粗制滥造,读音是cū zhì làn zào,意思是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行事。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工作等方面。

出处:

1、近代鲁迅《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如果并不以卖文为活,因此也无须'粗制滥造'。”

2、近代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的。”

3、近代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所谓爱工,就是粗制滥造,不管质量的恶劣。”

鞭策是褒义词,其解释如下:

1、亦作“ 鞭筴 ”。马鞭子。唐李白 《日出入行》:“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意思是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2、鞭打。现代郭沫若 《蔡文姬》第三幕:“﹝ 蔡文姬 ﹞与赵四娘同在逃难中,为胡兵所获,受鞭策。”

3、驱使;控制。现代巴金 《寒夜》十三:“ 周主任的表情和吴科长的眼光似乎在鞭策着他走向着‘死’。”

4、督促;激励。现代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只有受苦才能使大家更恨敌人,更爱国家。这是惩罚,也是鞭策。”

扩展资料:

鞭策的近义词有:驱策、役使、推动、鼓舞、勉励

1、驱策 [ qū cè ]

驾御鞭策。现代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他要驾驭云霓龙凤,驱策日月风雷,在天空中作不知止息的巡游。”

2、役使 [ yì shǐ ]

驱使;支配。现代李大钊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三:“因为他们天天在工厂作工,天天役使自然,利用自然,所以他们也了解自然了。”

3、推动 [ tuī dòng ]

指使工作展开。现代谢觉哉 《观花小记》:“以防灾带动救灾,以救灾推动防灾。”

4、鼓舞 [ gǔ wǔ ]

手足舞动。表示欢欣。现代茅盾 《追求》一:“有多少件事使人欢欣鼓舞,有多少件事使人痛哭流涕。”

5、勉励 [ miǎn lì ]

劝勉鼓励。现代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 纯哥亦就不说什么,勉励我到俄国后研究学问,不要半途而辍。”

区别:

1、建筑风格

巴洛克风格是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文艺复兴盛期的风格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是以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2、称呼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

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3、产生年代

“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16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建立的16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1称呼中包含的文化常识

(1)庖丁、弈秋,以职业为名(这一类先秦常见)(2)鲁庄公、隋炀帝,以谥号为名 (3)汉高祖、唐太宗,以庙号为名(4)贞观、乾隆,以年号为名(以上三类只限于帝王,第二类亦可加之于嫔妃、皇族等) (5)刘豫州、杜拾遗,以官职位名 (6)留侯、王荆公,以封号为名(7)王临川、柳河东,以家乡为名(8)先君、先父,对人称自己去世的父母,先,就是故去的意思(9)令尊、令郎,尊称对方的父亲、儿子,令是美好的意思(10)家严、家慈,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严是严厉,指父亲,慈是慈祥,指母亲还有:以望郡(此郡内此姓最多,则为此姓之望郡)为名,如韩昌黎(昌黎在唐为韩姓之望郡)以号为名,如苏东坡以地理为名,如王船山(王夫之居船山,人因称之船山)以排行为名,如段十六(段成式,好像是他,记不清了)。

等等等等,一时想不起那么多来。

2文化常识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朱雀。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古代地理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长江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廉蔺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

3文学常识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常见借代词语,如: 桑梓是指家乡;桃李是指学生;轩辕是指国家;婵娟是指月亮;汗青是指史册。

2、作者以及代表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3、中国文学之最,如: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4、文化常识,如:三国:魏、蜀、吴;“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5、一句话评书,如:《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6、人的称谓,如: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7、谦称,如: 自称:愚、敝、卑、臣、仆;帝王自称:孤、寡、朕;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女子自谦:妾 8、敬称,如: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9、特殊称谓,如: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10、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如: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谪:降职并远调; 擢:选拔,提拔。 11、地理部分,如: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12、天文部分,如:二十四节气, 北斗星,北极星。 注: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 酒圣杜康,即少康。

传说为酒的发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史圣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 诗圣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武圣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草圣张旭,唐朝书法家,擅长草书,对旧隶的草体造诣很深。

画圣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茶圣 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参考资料:

文学常识-。

4语文文化常识

一、名词解释:(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 花中四 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

5姓名字号的古代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

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称字为表字。 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

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再来说肖邦(F.Chopin,1810--1849)。

很长时间,国内外出版的肖邦的传记颇多,大多关注的是他和乔治·桑的浪漫之情。而我国对他的宣传,大多在于他去国之前带走一只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去世时嘱托一定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肖邦被人们各取所需,肢解,分离像一副扑克牌,被任意洗过牌后,你可以取出一张红桃三说这就是肖邦,你也可以取出一张梅花A说这才是肖邦。

确实,肖邦既有着甜美的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2)、宁静的降B小调夜曲(作品9-1),又有着慷慨激昂的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作品40-1)和雄浑豪壮的降.A大调"英雄"波罗乃兹(作品53)。如同一枚镍币有着不同的两面一样,我们当然可以在某一时刻突出一面。我们特别爱这样做。像买肉一样,今天红烧便想切一块五花肉,明天清炒就想切一块瘦肉。如肖邦这样敏感的艺术家,其实不止是镍币的两面。他要复杂得多。他的作品的蕴涵比本人更要复杂曲折得多。音乐,推而广之艺术,正如此才有着魅力,是不可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在这一讲的开头引用舒曼关于"肖邦的作品好比一门门隐藏在花丛里面的大炮"的话,几乎成为许多解释肖邦的说明书。将艺术作品比成武器,是我们在一段时间里特别爱说的话,所以舒曼的话特别对我们一些人的胃口。它成为一代人一代人的流行语汇。事实上,沙皇一直在欣赏、拉拢着肖邦,在肖邦童年的时候赠送他钻石戒指,在肖邦后期还授予他"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肖邦的作品不可能是门门大炮。舒曼和我们都夸张了肖邦和音乐自身。

说出一种花的颜色,是可笑的,因为一种花绝对不是一种颜色。说出一朵花的颜色,同样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朵花的颜色是纯粹的一种色彩,即便是一种白,还分月白、奶白、绿白、黄白、牙白只能说它主要的色彩罢了。那么,肖邦的主要色彩是什么革命激昂缠绵温柔忧郁如水优美似画温情如梦在我看来,肖邦主要是以他的优美之中略带二种沉思、伤感和梦幻色彩。优美,和门德尔松走在一个同心圆上,和门德尔松明显不一样的是感伤,使得他的圆的半径比门德尔松的无形中在扩大,而这恰恰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肖邦的优美,不是绚烂之极的一天云锦,更不是甜甜蜜蜜的无穷无尽的耳边絮语;他不是华托式的豪华的美,也不是瓦格纳气势磅礴的美,他是一种薄雾笼罩或晨曦初露的田园的美,是一种月光融融或细雨淅沥的夜色的美。这一点,和门德尔松的优美也不尽相同,他没有门德尔松优美中那样的清澈和贵族气息,他的优美是风雨之后的朦胧和沉郁。

肖邦的沉思,并不深刻,这倒不仅因为他只爱读伏尔泰,不大读别的著作。这是他的天性。他命中注定不是那种高歌击筑、碧血蓝天、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勇士,他做不出拜伦、裴多非高扬起战旗冲锋在刀光剑影之中的举动。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他说过:在这样的战斗中,他能做的是当一名鼓手。他也缺乏贝多芬对于命运刻骨铭心的思考。他没有贝多芬宽阔的大脑门。但是,他比门德尔松多了一份来自对自己祖国和对自身情感的思索和关注,这是一种门德尔松所不具有的血浓于水的思索和关沣。

肖邦的伤感和梦幻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是门德尔松更不具有的。有些作品,他把对祖国和爱人的情感融合在他的旋律中,但有许多作品,他独对的是他的爱人,是他自己的喃喃自语,具有民谣式的自我吟唱和倾诉感。他并不过多宣泄自己个人的痛苦,而只化为一种略带伤感的苦橄榄,轻轻地品味,缓缓地飘曳,幽幽地蔓延。而且,他把它融化进他的梦幻之中,使得那梦幻不那么轻飘,像在一片种满苦艾的草地中,撒上星星点点的蓝色的勿忘我和金色的矢车菊的小花。

丰子恺先生早在60多年前说过这样一句话:"Chopin一词的发音,其本身似乎有优美之感,听起来不比Beethoven那样的尊严而可怕。"6这话说得极有趣。或许人的名字真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和宿命的影子无论怎么说,丰先生这话让人听起来新奇而有同感,是颇值得思味的。

1831年,肖邦来到巴黎,那一年,他不到21岁。除了短暂的旅行,他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巴黎并最后死在巴黎。他在巴黎19年,是他全部生命的近一半。一个祖国沦陷风雨漂泊的流亡者,而且又是一个那样敏感的艺术家,只身一人在巴黎那么长时问,日子并不好过,心情并不轻松。那里不是自己的家,他为什么一直呆到死呆了那么长的时间他又是靠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在异国他乡浮萍般无根飘荡了整整半生

音乐爱情坚定的对祖国的忠诚

肖邦并不复杂的短短一生,给我们留下的却不是一串单纯简单的音符。

当然,我们可以说,1837年,肖邦断然拒绝俄国驻法大使代表沙皇授予他的"沙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当大使说他得此殊荣是因为他没有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他更是义正词严地说:"我没有参加华沙起义,是因为我当时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样和起义者在一起的!"而他和里平斯基的关系,也表明了这种爱国之情。里平斯基是波兰的小提琴家,号称"波兰的帕格尼尼",到巴黎怕得罪沙皇而拒绝为波兰侨民演出,肖邦愤然和他断绝了友谊。肖邦的骨头够硬的,颇像贝多芬。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肖邦为了渴望进入上流社会,为了涉足沙龙,为了在巴黎扎下根,表现了他软弱的一面。他不得不去小心装扮修饰自己,去为那些贵族尤其是贵妇人演奏。他很快就学会了和上流社会一样考究的穿戴,出门总不忘戴上一尘不染的白手套,甚至从不忽略佩戴的领带、手持的手杖,哪怕在商店里买珠宝首饰,也要考虑和衣着的颜色、款式相适配,而精心挑选,犹如选择一曲最优美的装饰音符。7肖邦简直又成了一个纨绔子弟,颇像急于进入上流社会的于连。

其实,我们同样还可以这样说,肖邦自己开始很反感充满污浊和血腥的巴黎,所有这一切,他并不情愿,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自己说过:"巴黎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像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茫然不知所措"但是,不知所措只是暂短一时的,肖邦很快便进入上流社会。因为他需要上流社会,而上流社会也需要他。保罗·朗多尔米在他的《西方音乐史》中这样说肖邦:"自从他涉足沙龙,加人上流社会之后,他就不愿意离开这座城市了。上流社会的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欢迎他,他既表现出一个杰出的演奏家,又是一位高雅的作曲家和富有魅力的波兰人,天生具有一切优雅的仪态,才气横溢,有着在最文明的社会中熏陶出来的温文尔雅的风度。在这个社会中,他毫不费力地赢得了成功。肖邦很快就成为巴黎当时最为人所崇尚的时髦人物之一。"8人要改造环境,环境同时也要改造人,鲜花为了在沙漠中生存,便无可奈何地要把自己的叶先变成刺。说到底,肖邦不是一个革命家,他只是一个音乐家。

说肖邦很快就堕入上流社会,毫不费力地赢得了成功,这话带有明显的贬义和不恭,就像肖邦快要去世时屠格涅夫说他:"欧洲有五十多个伯爵夫人愿意把临死的肖邦抱在怀中"一样,含有嘲讽。一个流亡者,自己的祖国在他刚到巴黎的那一年便被俄国占领,而巴黎那时刚刚推翻了专制君主,洋溢着的民主和自由气氛,正适合他音乐艺术的发展。这两个环境的明显对比,以及遥遥的相距,不能不撕扯着他本来就敏感而神经质的心。渴望成功,思念祖国,倾心艺术,痴迷爱情,恋慕虚荣,憎恶堕落肖邦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织体。他到巴黎的时候,不过才21岁。他不过是一个穷教书匠的儿子。矛盾、彷徨、一时的软弱,都是极正常的,不正常的倒是我们爱把肖邦孱弱而被病魔一直缠身失血的脸,涂抹成一副红光焕发的关公。

肖邦和女人的关系,一直是肖邦研究者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的话题。毋庸置疑,肖邦和女人的关系,不仅影响着他的音乐,同时影响着他的生命。

据我查阅的资料,肖邦短短39年的生涯,和四个女人有过关系。每一个女人,在他的生命中都留下并不很浅的痕迹。而且,他都留有乐曲给各位女子。研究肖邦和这四个女人的关系,的确不是猎奇,而是打开进入肖邦音乐世界的一把钥匙。

肖邦爱上的第一个女人,是康斯坦奇娅。1829年的夏天,他们俩人同为华沙音乐学校的学生,同是19岁,一同跌进爱河。第二年,肖邦就离开了波兰。分别,对恋人来说从来都是一场考验,更何况是在动乱年代的分别。这样的考验结果,无外乎不是将距离和思念更深地刻进爱的年轮里,就是爱因时间和距离的拉长而渐渐疏远、稀释、淡忘。初恋,常常就是这样的一枚无花果。肖邦同样在劫难逃。虽然,临分手时,他们信誓旦旦,肖邦甚至说我如果死了,骨灰也要撒在你的脚下但事实上分别不久,他们便劳燕分飞,各栖新枝了。别光责怪康斯坦奇娅的绝情,艺术家的爱情往往是浪漫而多为一次性的。我不想过多责怪谁是谁非,这一次昙花一现的爱情,给肖邦没有太大的打击,相反却使他创作出他一生仅有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无论是E小调第一,还是F小调第二协奏曲,都是那么甜美迷人,流水清澈、珍珠晶盈的钢琴声,让你想到月下的情思、真挚的倾诉和朦胧的梦幻。它不含丝毫的杂质,纯净得那么透明,这是只有初恋才能涌现出来的心音。这是肖邦以后成熟的作品再不会拥有的旋律。

肖邦爱上的第二个女人,叫玛利娅。这是1835年6月发生的事。玛利娅比肖邦小9岁,小时候,肖邦见她的时候,她还是个相貌丑陋的小姑娘,眼下竟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美人了。只是这一场爱情太像一出流行的通俗肥皂剧,女的家世贵族,门不当户不对,一个回合没有打下,爱情的肥皂泡就破灭了。虽然肖邦献给人家一首A大调圆舞曲,不过,在我看来,这首曲子无法和献给康斯坦奇娅的那两首协奏曲相媲美。想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无论肖邦,还是玛利娅不过是一次邂逅相逢中产生的爱情,他们谁也没有付出那么深、那么多。艺术不过是心灵的延伸;音乐不过是心灵的回声;趟过浅浅一道小河式的爱,溅起的自然不会惊涛拍岸,而只能是几圈涟漪。

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是旷世持久的一场马拉松式的爱,长达10年之久。该如何评价这一场爱情呢乔治·桑年长于肖邦6岁,一开始就担当了"仁慈的大姐姐"的角色,爱的角色就发生了偏移,便命中注定这场爱可以爱得花团锦簇、如火如荼,却不能坚持到底还是因为乔治·桑的孩子从中作怪导致爱的破裂或者真如人们说的那样乔治·桑是个多夫主义者,刺激了肖邦抑或是因为他们俩人性格反差太大,肖邦是女性的,而乔治·桑则是男性的,不说别的,就是抽烟,肖邦不抽,而乔治·桑不仅抽而且抽得极凶,就让两人越来越相互难以忍受爱情,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走路鞋子硌不硌脚,只有脚自己知道,别人的评判只是隔岸观火罢了。

据说,1848年肖邦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和1849年肖邦临终前,乔治·桑曾经去看望过肖邦,都被阻拦了。这只是传说,是太带有戏剧性的传奇色彩了。无论他们两人当时和事后究竟如何,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这两次他们会了面,又将如何呢事情只要是过去了,无论对于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个人,都是历史,是翻过一页的书,而难重新再翻过来,重新更改、修饰或润滑了。人生的一次性,必然导致爱情的覆水难收。10年,人的一生没有几个10年好过,轻易地将10年筑起的爱打碎,这对于肖邦当然是致命的打击。说肖邦是死于肺病,其实并不那么确切,这次的打击也是他的死因之一,或者说这次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这就是爱的力量,或者说爱对于太沉浸、太看重于爱的人的力量。从1837年到1847年,肖邦和乔治·桑10年的爱结束后,不到两年,肖邦就与世长辞了。

其实,甜蜜得如同蜂蜜一样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的一种幻想,是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一个迷梦。如果说这世界上真的存在爱情的话,爱情是和痛苦永远胶粘在一起的,妄想像轻松地剥开一张糖纸一样剥离开痛苦,爱情便也就不复存在。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肖邦在和乔治·桑在一起这10年中,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么多的作品其中包括叙事曲3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谐谑曲3首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奏鸣曲2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还有大量的夜曲、玛祖卡、波罗乃兹和梦幻曲。这里尽是美妙动听的乐曲,包括肖邦和乔治·桑在西班牙修道院的废墟中,在南国的青天碧海边,在温暖的晨曦暮鼓里,创作出的G小调夜曲、升F大调即兴曲、c小调波罗乃兹和在诺昂乔治·桑的庄园里创作出的有名的"雨滴"前奏曲、"小狗"圆舞曲。仅从后两首曲子就足以看出他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那两首乐曲给我们带来多少遐想,小狗滴溜溜围绕着他们打转的情景,是何等欢欣畅快;细雨初歇,从房檐低落的雨滴和钢琴声和等待心绪的交融,是何等沁人心脾应该说,肖邦一生最多也是最好的乐曲都创作在这个时期。

1848年的春天,因为生活的拮据,肖邦抱病渡海到英国演出,用光了在伦敦储存的钱付医疗的费用,只好暂住在他的苏格兰女学生史塔林家中,这是他接触的第四位女人。史塔林爱上他,并送给他二万五千法郎做为生活的费用。他回赠给史塔林两首夜曲F小调、降E大调(作品55-1、2)。不知道回赠有没有爱情我是很怀疑这种说法的,因为我查阅了肖邦的年谱,这两首夜曲并不是作于1848年,而是作于1843年。纵使是赠给史塔林**的,这两首夜曲也无法同上述那些乐曲比拟。在肖邦21首夜曲里,它们不是最出色的。或许,肖邦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爱无法挽救他了,或者是爱来得太晚些了或者是他还沉湎于以往的甜梦、噩梦里再无力跳将出来

我无法想像。我也无法猜测肖邦短短的一生,是否真正得到过爱情他和四个女人的爱情算不算是他所追求的爱情但是,我能够说,这一切是爱情也好,不是爱情也好,都不能和他的那些美妙动人的乐曲相比。爱情永远在肖邦的音乐中,它比肖邦同时也比我们任何人都要活得更长远。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肖邦的全部的夜曲、一部分圆舞曲和他的仅有的两部协奏曲。

其中更喜欢的是他的夜曲。无论前期的降B小调,降E大调(作品9-1、2),还是后期的G小调(作品37-1),c小调(作品48-1),都让我百听不厌。前者的单纯明朗的诗意,幽静如同清澈泉水般的思绪,仿佛在月白风清之夜听到夜莺优美如歌的声响;后者的激动犹如潮水翻涌的冥想,哀愁、孤寂宛若落叶萧萧的凝思,让人觉得在春雨绵绵的深夜看到未归巢的燕子飞落在枝头,摇碎树叶上晶莹的雨珠,滚落下一串串清凉而清冽的簌簌琶音。在他的G小调(作品37-1),甚至能听到万籁俱寂之中从深邃而高邈的寺院里传来肃穆、悠扬的圣乐,在天籁之际、在夜色深处,空旷而神秘地回荡,一片

冰心在玉壶般,让人沉浸在玉洁冰清、云淡风轻的境界里,整个身心都被滤就得澄静透明。

在肖邦的夜曲里,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恬静,即使有暂短的不安和骚动,也只是一瞬间的闪现,然后马上又归于星月交辉、夜月交融的柔美之中。他总是将他忧悒的沉思、抑郁的悲哀、踯躅的徘徊、深刻的怀念一一融化进他柔情而明朗的旋律之中。即使是如火的情感,也被他处理得温柔蕴藉,深藏在他的那独特的一碧万顷的湖水之中。即使是暴风骤雨,也被他二柄小伞统 统收敛起来,滴出一支支雨珠项链的童话。如果说那真是一种境界,便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说那真是一幅画,便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同为浪漫派的音乐家,肖邦正是以这样一批作品和其他人拉开了明显的距离。肖邦明确反对柏辽兹,他批评柏辽兹音乐中所谓"奔放"是"惑人耳目";肖邦也嫌弃舒伯特,说他的音乐粗杂不堪;肖邦认为韦伯的钢琴曲类似歌剧,均不足取;甚至对于人们最为推崇的贝多芬,他说贝多芬除了升C调奏鸣曲,其他作品"那些模糊不清和不够统一的地方,并不是值得推崇的非凡的独创性,而是由于他违背了永恒的原则"。就连给予过他最大支持的舒曼和李斯特,他也一样毫不留情。他对李斯特炫耀技巧的钢琴演奏公开持批判态度,讥讽李斯特的演奏给听众的感觉是"迎头痛击"。而对舒曼,他更不客气,几乎被他全部否定,甚至说舒曼的名作"狂欢节"简直不是音乐。那样一个柔弱至极的人,竟然敢于对这样多的人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正说明肖邦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明确性和坚定性,他的艺术是一棵扎根结实的大树,不是随风飘摇的旗,看市场和官场的风向。

1840年,李斯特从欧洲演出归来,在巴黎举行了一场音乐会,肖邦的一个学生听完回来对肖邦说李斯特如今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表现沉着宁静,肖邦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看来,我是对的。最后终于达到纯朴的境界,纯朴发挥了它全部魅力,它是艺术臻于最高境界的标志。"9肖邦在他的音乐中一生追求的就是这样宁静纯朴的境界。如果用"优美"这样两个字来代表门德尔松音乐的风格的话,"纯朴"这两个字就是肖邦音乐的风格。他们的老师都是巴赫和莫扎特,在这一点上,他们走到了一起。肖邦音乐里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独特的歌唱性。这种歌唱性,既来自他对斯拉夫民族民间音乐的敏感而先天的吸收,使得他的旋律非常具有那种真挚如歌的歌唱性;也在于他对钢琴自身的挖掘,使得钢琴在他的手里变得长出能够唱歌一样的歌喉,将他自己心底所有的歌唱都在黑白键盘上迸发出来。如果说,前者是许多民族音乐家都可以具有的特点,后者却是属于肖邦自己独有的魅力。在对钢琴乐器自身潜力挖掘这一点意义上,肖邦和李斯特的贡献盛开出明丽夺目的两朵鲜花:一朵是将钢琴变幻出管弦乐的音响,一朵是将钢琴演绎成歌唱的效果。据说,肖邦的手格外奇特,方才使得他在钢琴上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有人说他的手指细长而灵活,好像没有骨头,而且手宽阔,伸开手能够把钢琴上键盘的三分之一都遮盖了,演奏特有的大和弦和琶音时毫不费力10。这样与众不同的手,让我忍不住想起曾经上过纪念邮票上李斯特的大手(肖邦的手也被拍成照片,与李斯特的手细比较,李斯特的手宽厚,如忠厚长寿的长者;而肖邦的手则修长,颇似身材苗条的女性,所以说他是"妇人的肖邦"一点没错)。在所有音乐家和钢琴家中,除了肖邦和李斯特之外,能够拥有这样奇特大手的人,不知还有没有第三者演奏肖邦音乐的钢琴家,也许倒不需要非要他那样的神奇的大手,但是一定要有他一样的气质和心地。应该说,演绎肖邦最好的是俄罗斯的钢琴家,鲁宾斯坦、拉赫马尼诺夫、巴拉基列夫(俄罗斯的音乐家对肖邦也最为推崇,是巴拉基列夫的建议和努力,才在肖邦的故乡建立起肖邦的纪念碑),前苏联老一辈钢琴家杰出的伊古姆诺夫以及他的学生米尔什坦,都出色地演绎过肖邦,是肖邦的知音。如果听肖邦,能够昕他们录制的肖邦钢琴作品的唱片是最好的选择。

深谙肖邦的俄罗斯的老教授伊古姆诺夫对肖邦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这是他对他学生教授演奏肖邦作品时的重要教诲:"肖邦厌恶一切不真挚和装腔作势的东西。端庄纯朴、不虚张声势、非常坦率,这就是他的创作个陛最大的特点。"他说演奏肖邦的作品时,一定要"像人的流利的说话一样",切忌"夸张地放慢或加快速度。"他说肖邦"永远反对过快的速度,他厌恶太重的音响,而干枯、无力、单调,也像感情的夸张一样使人难受。"11伊古姆诺夫的这些话,可以作为我们听肖邦作品或选择有关肖邦钢琴曲的唱盘时的一盘指南针,用以鉴定什么是好的演奏什么是坏的演奏。

最后,我想谈谈肖邦的一生为什么没有什么大部头的作品出现。肖邦的一生里,没有创作出一部交响乐和歌剧,他的最大部头便是那两首钢琴协奏曲了,这是他同别的音乐家无法相比的。肖邦的一生里,创作出的所有作品,都是钢琴曲,他用他全部的生命致力于他最热爱的钢琴音乐之中,从未心有旁骛,专一而专制,也是别的音乐家同他无法比拟的。

我不知道这在音乐史中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例子一个音乐家,在他的艺术走向成熟的时候,一般都想尝试一下交响乐和歌剧,就像一个作家在他写了些短篇、中篇小说之后,都想染指长篇小说一样。在一般人们的评价和意识里,辉煌的交响乐、歌剧和长篇小说才是一个大师的标志,是艺术的里程碑。

肖邦偏偏不这样认为。

为什么是他的偏爱是他把生命全部寄托在钢琴之中是他的身体他病魔缠身的身体、他活的年头太短暂(门德尔松比他还少活了一年,不是也创作出交响曲吗),不允许他创作大部头的作品是他的性格他天性只爱在幽幽暗室里为两三个知心好友演奏钢琴,而不喜欢交响乐和歌剧那样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或者他本来就只是一弯小溪,横竖只能在山里流淌,而难能流下山去,更遑论流向大海他的恋爱都可以更换过四次,和乔治·桑10年厮守相聚的生活都可以一朝分手各奔东西,惟有这一点,他至死不渝,他只作钢琴曲,而且大部分是人们认为的钢琴曲的小品。为什么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此做过令人信服的解释'反正在我读过的有关肖邦的材料中,没有见到,也许,是我读的书太少,见识太浅陋。

几乎肖邦所有的朋友都曾劝过他去创作交响乐和歌剧,其中包括他的老师埃斯内尔教授、波兰最著名的诗人密茨凯维奇、以及乔治·桑。他们都认为肖邦的最高峰和最伟大的成就,不仅仅是钢琴曲,而应该是交响乐和歌剧。

据说,有许多好心人总问他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写交响乐和歌剧呢"把他问烦了,他指着天花板反问:"先生,您为什么不飞呢"人家只好说:"我不会飞"他便不容人家说完,自己说道:"我也不会,既不会飞,也不会写交响乐和歌剧!"

李斯特曾这样替肖邦解释:"肖邦最美妙、卓绝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编为管弦乐。如果他从来不用交响乐来体现自己的构思,那只是他不愿意而已。"

李斯特的解释,不能说服我。李斯特明显在为肖邦辩护,有拔高肖邦之嫌。当然,作品体积和容量的大小,不能说明一个音乐家成就和造诣的高低。契诃夫一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依然是伟大的作家;肖邦一生没有写过交响乐和歌剧,同样依然是伟大的音乐家。艺术不是买金子,分量越沉便越值钱。我只是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肖邦自己和自己较着劲;一辈子就是不沾交响乐和歌剧的边

肖邦一生反对炫耀的艺术效果,反对众多的乐器淹没他心爱的钢琴,这从他的那两首协奏曲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乐队始终只是配角。他的好朋友法国著名的画家戴拉克鲁阿曾经讲过肖邦这样对他阐述自己的思想:"我们一会儿采用小号,一会儿长笛,这是干吗如果音响企图取作品的思想而代之,那这种音响是该受指责的。"12而当戴拉克鲁阿的画风中出现众多热闹炫目的色彩和线条时,肖邦对此格外警惕,并对他提出批评。单纯、纯朴,一直是肖邦艺术追求的信条。他不会背弃自己这个信条,去让他认为最能够同时又最适合这种标志的钢琴让位于交响乐和歌剧。

其实,在一点上,肖邦和门德尔松还是很相似的。门德尔松作过《苏格兰交响乐》、《意大利交响曲》这样大部头的作品,但只是风景画的长卷而已。应该说,他们一辈子都没有什么重大社会题材和庞大音乐素材的作品。而音乐中使用具体而生活化的标题,以直接个人生活的世俗化的叙述方式,在古典主义惯常的宗教和抽象的音乐框架中找到了新的出口,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这便是性格使然。即使他们之间存在那样这样的不同,但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从这一点出发,他们一辈子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是那样的相同。

我们还是来总结一下吧。关于门德尔松和肖邦,如果说抒情性是他们音乐共同的特点。所不同的是,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表现的主要是优美,是那种衣食无虞的恬静、沙龙贵族式的典雅,肖邦则充满忧郁。

门德尔松音乐的抒情性富于描述性,借助于美丽的风景,如山水的画卷,是明朗的,阳光灿烂的。

肖邦音乐的抒情性富于歌唱性,融入了个人的感情,如树木的年轮,是隐藏的,夜色下的迷离。

如果他们的音乐都是诗的话,门德尔松有点像是王维,肖邦像是亡国中颠沛流离的李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4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