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简介

雨果简介,第1张

--------------------------------------------------------------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 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8年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他回到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剧本《克伦威尔》 1827年发表的韵文剧本。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爱尔那尼》(爱格尼) 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彻底胜利的标志。

小说

《巴黎圣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是一对比,前者外貌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后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爱丝美拉达则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海上劳工》

《悲惨世界》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终于写完全书。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学手法,思想观念的文学巨著。在小说中,雨果描述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并且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遭遇,表达了雨果悲天悯人的思想。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雨果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带头大哥,曾经对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的领袖,他提出了以“美丑对照”为核心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思想。

在古典主义者看来,文艺只能反映生活中的崇高、优美、庄严的事物,而不应该描写滑稽丑怪;因为他们认为滑稽丑怪是不合理、不美和有损于古希腊罗马的英雄人物的。

与此相反,雨果则认为文艺应该反映生活的一切方面,他不仅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把“滑稽丑怪”列为文学描写的对象,而且认为“滑稽丑怪”的人物未尝不可以通过对照的方法将其描写成具有优美心灵的艺术形象。这一创作原则在他的小说中有如下体现:

1、 社会黑暗势力与被压迫的人民和对理想追求的美丑对照;

2、 在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美丑对照。

我将从这两方面出发,结合雨果的小说回答问题。

01 社会黑暗势力与被压迫的人民及对理想追求的美丑对照

在文学创作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通过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感情体现在作品中的,表现为对不合理现象和黑暗势力的谴责,对被压迫被摧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着力刻画了一个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形象。他通过磨盘边送水给卡西莫多的情节,表现了爱斯梅拉达的友爱和善良的品质。他写爱斯梅拉达对法比的爱情,是为了表现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忠贞。当爱斯梅拉达受到诬陷的时候,在法庭上,她大声呼喊要抗辩,又表现她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精神。

而雨果笔下的黑暗势力,封建专制统治和反动教会的法庭被描写成在一群象“公羊”“野猪”之类的昏官把持之下,把代表善良与正义的爱斯梅拉达放在这种法庭下审判,强烈的对照,揭示了当时社会,“吃人”与“被吃”的残酷事实。

雨果笔下的副主教克罗德,他的肮脏的心理和像恶狼一样的兽性,正反衬了爱斯梅哈尔达的高尚和纯洁的人性美。而封建贵族法比对爱斯梅拉达的卑鄙的欺骗和玩弄,更突现了爱斯梅拉达对爱情的忠贞。

雨果还通过对照手法在作品中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中,一个穷苦的工人冉·阿让,因为生活困顿,偷了一块面包,竟被判了五年徒刑。在狱中他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屡次越狱,又被加刑十四年。

雨果在愤怒地指责法律不合理的同时,告诉人们,十九年的监狱生活并不能改造冉·阿让,不仅没有把他从贫困中解救出来,反而使冉·阿让产生了深刻的恶感,对人的反抗,包括对于善良、无辜、公正的人的反抗,而只有从米里哀主教家里受到“善”的教育和人道主义的感化之后,冉·阿让才明白了自己的“罪恶”,并且重新做人了。

这里,雨果把法律的惩罚和人道主义的感化作了鲜明、强烈的对照,用以指出不合理的法律制度不能消除罪恶,反而制造和加深了罪恶。

他同时明白地告诉人们,只有米里哀主教的善的教化,才能“发扬、鼓舞、光大”人们心中来自“上帝”的善的“原始火星”,才能化丑为美、改恶从善并实现理想的社会。

这是雨果的一贯思想,也是他在其它作品中一再表现的主题。这种对照,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另一方面把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力量。

02 在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美丑对照

为了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突出、鲜明、丰满,为了使要表达的感情强烈、感人,雨果的对照手法还表现在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

雨果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对照手法来刻画人物,有时他使一个人物的心灵和容貌形成鲜明对照。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他跛、聋、瞎,其丑无比,但心灵却是那样高尚、纯洁、美丽。

《笑面人》中的关伯仑,他的脸是畸形可怕的面具,但是他忠于爱情,热爱劳动人民,不满于统治阶级。在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上,体现了雨果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

有时,他又将一个人物的不同生活阶段进行对照,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以遇到米里哀主教为其生活道路上的分水岭,雨果把冉·阿让转变前后的思想行动进行了对照,以此说明冉·阿让已经把恨化作了爱,由恶变成了善。

有时,他还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和其他人物进行对照,如在爱斯梅拉达的对面竖起了许多丑恶的形象:副主教克罗德、卫队长法比以及那些法官。这样,不仅衬托和表现了爱斯梅哈尔达性格的各个方面,把人物放在诸种矛盾中刻画,而且也表现了罪恶的社会力量对一个弱女子的种种摧残和迫害。

雨果小说中两种社会力量的对照,也相当发人深思。在短篇小说《克洛德·格》中,出现了代表两种社会力量的法庭:一个是由八十一个犯人组成的“奇特的最高法院”,一个是由法官们组成的刑事法庭。

前者不合法,但是合理,代表着正义一方,它宣布处死大家“恨之入骨”的监狱工场场长的克洛德是无罪的;后者是合法的,却是不合理的,它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宣布克洛德是“犯了大罪的人”,并且判他死刑。

这两种社会力量的对照,不仅使读者深深地同情和赞扬那个代表正义的“奇特的最高法院”,而且启发人们去思索如何才能使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的力量。

雨果还通过环境与环境的对照,使读者的情绪随着在其中活动的人物命运起伏。

在《悲惨世界》中,当冉·阿让带着坷赛特从沙威的追捕中逃进了一个园子以后,他们从刚才的险恶环境进入了这样一个境界,那里月色胧明,万籁俱寂,传来一阵阵由和声与祈祷交织成的天乐。

当读者正要为人物化险为夷松一口气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随着冉·阿让的视线,让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看到了园中这样一间厅堂,那里不知为什么僵卧着一个人,颈子上仿佛有根绳子,象蛇一样拖在石板上。

环境的转换如此之快,对照这样鲜明,使读者的心乍暖又寒,乍喜又惊,深为人物的命运担忧。

在作品的结构上,为了取得对照的效果,雨果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笑面人》同名**剧照

在《笑面人》中,当关伯仑被突然定为克朗夏理爵爷的时候,先写关伯仑在夜色笼罩的王宫中对命运的巨大变化带来的狂喜,那时关伯仑不仅忘记了贫困,忘记了“绿箱子”,而且也忘记了热烈地爱着他的蒂。

到了后面作品出现东方破晓的描绘,这时蒂就像一缕金光射向关伯仑的灵魂,关伯仑终于在蒂的召唤之下,良心发现,决心走出权力的圈子,从黑暗走向光明。

雨果没有把关伯仑复杂的心理活动放在同一卷中描写,而是用第六卷隔开,造成一种时间距离感,这样不仅昼夜的更替不显得突兀,而且不使人物的转变显得仓促,还龄造成悬念,从而把自然界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同人物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和借鉴意义。

回答完毕。

1827年,雨果发表了后来被称为浪漫主义宣言的《克伦威尔》

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

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反叛,他认为,古典主义是一种陈词滥调的矫揉造作的充满虚伪的东西,它只代表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不符合人民群众和当代生活的要求,古典主义若不加以摒弃,势必会妨碍新的艺术的发展。

他说:“基督教把诗引到真理。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看事物。它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指劫掠圆明园)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认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出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还给被劫掠的中国。”1885年5月22日,法国伟大的民族诗人、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文化先驱者。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名人故事:浪漫主义领袖雨果

 得罪当局

 1848年,巴黎爆发了革命。人民走向街头,七月王朝垮台了。雨果在市政厅大楼向人民发表了演讲,他振臂高呼:“全世界的自由万岁!世界共和国万岁!”

 这天早晨,抗暴委员会收到了亚历山大·仲马的一封急简,上面写道:当局命令,抓住或打死雨果者可得赏金二万五千法郎。火速通知雨果,迅速转移,千万不要上街!

 这天上午,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巴黎处于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午后,有人打响了第一枪。这是镇压开始的信号。紧接着,大屠杀发生了。荷枪实弹的军队,疯狂地向街上冲去。他们不仅杀死抵抗的起义者,还向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开枪,400多名起义战士和平民倒下了,巴黎沉浸在一片血泊之中。那天深夜,320名被俘的起义战士被押往马尔索野地惨遭枪杀,无一幸免。

 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反动派开始清算与起义相关的人员,雨果也赫然在列。1849年元月,在朋友的帮助下,雨果化装成一个印刷工人,乘火车离开了巴黎。自此,雨果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

 三次放逐

 1852年初春,在布鲁塞尔一个陈设简陋的房间里,雨果正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他的头发虽已泛白,但双目中放射出坚定、锐利的光芒。流亡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尽管他在比利时银行有30万法郎的公债和相当可观的现金,但他宁愿过清苦而紧张的生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流亡者。不久,朱丽叶也追随而来,在他的寓所附近租了一间房了,忠心耿耿地为心上人的写作和生活操劳。

 雨果正在写的书名为《一件罪行的始末》,记述并抨击了波拿巴发动了12月政变的罪行。可是,布鲁塞尔和伦敦的出版商都不敢出版这本书。面对这种情况,雨果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放下这本书,立即着手写另一本书——《小拿破仑》。

 《小拿破仑》总算被伦敦的出版商接受了,准备7月25日出版。比利时当局慑于法国的威胁,刚刚听到此书出版的传闻,就对雨果下了逐客令:规定居期不得超过3个月。雨果决定迁居英吉利海峡群岛中的英属杰西岛,因为它与法国海岸遥遥相望,且以法语为通用语之一。临行前夕,布鲁塞尔的朋友们和所有的流亡者都前来送行。起程那天,瓢泼大雨下个不停,雨果的又一次放逐连老天也为之动容。雨果乘坐着邮船在茫茫大海上向杰西岛驶去。

 不久,情人阿黛尔和小女儿也来到了杰西岛。雨果担心《小拿破仑》的出版会危及巴黎的亲属及财产,才下决心把家搬到杰西岛的。雨果一家租住了海边一幢方方正正的白色建筑物。朱丽叶居住在不远处的一个独家小院里。雨果天天在海边漫步,越过雾茫茫的大海深情地眺望着他的祖国,雨果的`心情如同那惊涛拍岸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在岛上,雨果衣着朴素,生活节俭,笔耕不辍。他从不同当地的显贵们打交道,对当地的普通人则很友好。遗憾的是,岛上的流亡者成分很复杂,还混有被帝国收买的叛徒特务,很难团结一致。1854年10月,警察带来了岛上行政长官对雨果下的逐客令。

 雨果第三次被逐。10月31日,他带着小儿子和朱丽叶率先离开杰西岛,前往盖纳西岛。英吉利海峡诸岛及伦敦等地都举行了声援雨果的集会。

 盖纳西岛比杰西岛小,海岸陡峭,地势险要,更加偏僻,历来就是罪犯的流放地。雨果一家住在悬崖上的一幢海盗住过的别墅里。极目眺望,近处船桅林立,远处白浪滔天,整个英吉利海峡群岛尽收眼底。

 每天清晨,当金光万道的旭日从海水中跃起时,他就站在高脚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写作。在室内挂着一条箴言:“人生就是流亡,早睡早起,长命百岁。”

 拒绝回国

 拿破仑三世在国内站稳脚跟后作出宽容的姿态,下令大赦。许多流亡者都接受赦免返回了祖国,但雨果拒绝了。他骄傲地宣告:他将是“流亡的最后一人”,所以他不理睬小拿破仑对他的所谓“大赦”,说:“将来自由归国之时,我就归国。”

 流亡者的生活毕竟是艰苦的。没有社交,没有娱乐。雨果的壮举得不到家里人的理解与支持,因为他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这“海囚”般的生活了。阿黛尔带着小女儿到伦敦去住了一段时间,两个儿子也先后追随而去。只有朱丽叶始终如一地陪伴着雨果。

 对家庭的分裂,雨果并不感到意外,也无意阻拦,因为他必须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在岛上,除了创作外,他仍然热心地关注并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雨果在政坛上的十来年,几乎没写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作品。流亡却使这个天才作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街头与林间之歌》等诗集相继问世,《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伟大长篇小说也写成于这十几年中,其中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让雨果的名字立于世界文坛之林。

 1868年,朱丽叶逝世,雨果托人将她的灵柩运回法国安葬,自己只送她到比利时和法国的边境上,看着一步之遥的祖国,诗人的心在流泪。

 含泪回国

 达成他归国心愿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但那又是多么令诗人心碎的时刻啊!1870年,法国对普鲁士的战争失败,小拿破仑帝国垮台。9月4日,共和国宣告成立。9月5日,雨果走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的售票口,用颤抖的声音说:“一张去巴黎的票!”这一刻,他等了19年!然而他看到的是遍地溃败下来的法国士兵。无比热爱祖国的白发诗人不禁痛哭失声!

 雨果抵达巴黎,受到了自动聚来的群众的热烈欢迎。他激动地说:“这一个小时足以补偿我19年的流亡了!”

 警世箴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

⑴美学史上把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浪漫主义在19世纪20至30年代走向繁荣,并在文学、音乐和绘画中得到了特别充分的表现。

生平:2)维克多•雨果(1802—1885)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贯穿他一生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提倡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教育功能观等四个方面。

作品:3)1827年,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一文,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引起极大的反响,从而奠定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先驱的地位。

雨果《欧那尼》:(1)引起了法国文学史上的“欧那尼之战”,成为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代表,主题不仅是对封建反动势力控诉以及对叛逆的青年一代的歌颂,还包括对人民群众力量的强调。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

思想:4)美丑对照观: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在雨果看来,浪漫主义是艺术史发展过程的最高表现,浪漫主义戏剧体现了悲剧与喜剧、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完美结合,因而能够最充分、最全面地描绘生活。雨果认,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高度的美。雨果之所以特别强调滑稽丑怪,是因为他把滑稽丑怪表现为近代艺术的新类型,是艺术发展的表征,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之所在。

创作自由观:他坚决反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教条,强烈要求戏剧的创作的自由;

5)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悲惨世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紧密结合,① 情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巧合和离奇,人物形象的配置和描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坚持对照原则,善(卞福汝主教)和恶(沙威、德纳第夫妇)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还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平凡的人物、渲染他们不同寻常的品质、力量和经历,在具体描写人物遭遇和环境时,又带有现实主义成分如冉阿让、芳汀的命运,珂赛特的童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巴黎街垒战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对人物内心的展示一方面有着有着绝对的二分的特点,即人物的心理不是善的即是恶的,不是崇高的即是卑鄙无耻的,没有中间状态,只有绝对的对立。

如卞福汝主教的心灵至善至美,而德纳蒂内心邪恶污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雨果对人物内心的展示有着善与恶、丑与美的的相互转化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77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