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翻一番童话书不就知道了吗拉普兰德(Lapand)瑞典、挪威和芬兰北部的一块地方,非常寒冷。那里白雪皑皑,千里冰封,并且还有一个冰雕的城堡,住着一个极美丽极美丽的冰雪女王。她一个人生活在那里,没有幸福也没有温暖,陪伴他的只有背后的寒风和无尽的孤独!
这一天,她来到了一个小镇上,把纯美的雪花带给了这里的人们。当她坐着纯白的马车飞梭在街道中时,一道纯净的眼光留住了她,是啊,真纯美啊!就像自己宫殿旁的雪花!
加伊和格尔达住在这个小镇上,他们并不是兄妹,不过彼此非常亲爱,就好像兄妹一样。他们各人的父母住在面对面的两个阁楼里。两家的屋顶差不多要碰到一起;两个屋檐下面有一个水笕;每间屋子都开着一个小窗。人们只要越过水笕就可以从这个窗子钻到那个窗子里去。在冬天,窗子上常常结满了冰。可是这时他们就在炉子上热一个铜板,把它贴在窗玻璃上,溶出一个小小的、圆圆的窥孔来!每个窗子的窥孔后面有一个美丽的、温和的眼珠在偷望。这就是那个小男孩和那个小女孩。加伊总喜欢看着窗对面,因为对面是格尔达的房间。格尔达也总是这样。
可是这天,加伊看到了几片雪花在外面徐徐地落下来,它们中间最大的一片落在花匣子的边上。这朵雪花越长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女人。她披着最细的、像无数颗星星一样的雪花织成的白纱。她非常美丽和娇嫩,不过她是冰块——发着亮光的、闪耀着的冰块——所形成的。然而她是有生命的:她的眼睛发着光,像两颗明亮的星星;不过她的眼神里为什么总是这么悲伤这么寒冷!
第二天下了一场寒霜……接着就是解冻……春天到来了。可是格尔达发现加伊变了,他看什么都吹毛求疵,美好和善良的东西在他眼里都是如此的不好。他对格尔达也越来越坏,可是格尔达不在乎,她总是想着以前一起时许多美好的事情,就这样一直留在加伊的身边。
为什么会这样呢?魔鬼在天上偷笑,因为他制造出了一面镜子。这镜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切好的和美的东西,在里面一照,就缩作一团,变成乌有;但是,一些没有价值和丑陋的东西都会显得突出,而且看起来比原形还要糟。最美丽的风景在这镜子里就会像煮烂了的菠菜;如果你有一个雀斑,你不用怀疑,它可以扩大到盖满你的鼻子和嘴。可是在他们拿着要去给上帝炫耀的时候,不小心弄得它从他们的手中落到地上,跌成几亿,几千亿以及无数的碎片。这样,镜子就做出比以前还要更不幸的事情来,因为有许多碎片比沙粒还要小。它们在世界上乱飞,只要飞到人们的眼睛里去,便贴在那儿不动。这些人看起什么东西来都不对头,或者只看到事物的坏的一面,因为每块小小的碎片仍然具有整个镜子的魔力。
可怜的加伊眼睛里也粘上了一片,我们还记得很清楚,那是一面魔镜,一块丑恶的玻璃。它把所有伟大和善良的东西都照得藐小和可憎,但是却把所有鄙俗和罪恶的东西映得突出,同时把每一件东西的缺点弄得大家注意起来。所以他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处处让人讨厌,就连原来一直喜欢的格尔达,现在怎么也变的让他如此伤心。
可是小加伊喜欢看雪,因为只有纯白无暇的雪花,在他眼里才是美丽的,除此之外,他再也找不到美丽的东西了!
就这样过了一年!
在一个飞雪飘舞的日子,孤独的冰雪女王又来到了这个小镇,她想再次寻找那到纯净的目光,因为她没看到过这么明亮的眼神!
在镇中央的广场,下过雪后就是大家玩耍的好去处,小加伊独自一人在滑着雪,格尔达远远的跟着。这时突然一股寒风,冰雪女王飞翔的马车穿进了广场,加伊又看见了以前窗前曾经看到的女人,那人掉过头来,和善地对加伊点了点头。他们好像是彼此认识似的。于是加伊连忙把自己的雪橇系在它上面,跟着它一起滑。它越滑越快,一直滑到邻近的一条街上去。可是马车越来越快,一直出去像风一样向前滑。这时他大声地叫起来,但是谁也不理他。雪花在飞着,雪橇也在飞着。它们不时向上一跳,好像在飞过篱笆和沟渠似的。他非常害怕起来。不停的祷告。
雪越下越大了。 那架大雪橇忽然向旁边一跳,停住了;那个滑雪橇的人站起来。这人的皮衣和帽子完全是雪花做成的。长得又高又苗条,全身闪着白光。她就是白雪皇后。她把他揽进了怀里,加伊这时被冻的脸都紫了。马车飞了起来,缓慢但是舒服。女王问加伊:“我的小加伊啊,我是冰雪女王,你为什么跟我来了!”加伊望着她。她是那么美丽,他再也想象不出比这更漂亮和聪明的面孔。跟以前她坐在窗子外边对他招手时的那副样儿不同,她现在一点也不像是雪做的。在他的眼睛里,她是完美无缺的。
他说:“女王啊!您从哪里来的?带我走把!因为除了您以外,我再也看不到美好的东西了!”
女王吻了下加伊的额头,这时加伊不在觉的寒冷了,女王又用大衣把他裹的更紧了,问到:“我的小加伊啊!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加伊说:“我愿意,我的女王,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悲伤和孤独,带我走把!愿我再也看不到东西”
女王又吻了一下加伊的额头,这时加伊的记忆随着寒风仿佛变的很淡,很淡!他现在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他告诉她,说他会算心算,连分数都算得出来;他知道国家的整个面积和居民。她只是微笑着。这时他似乎觉得,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还不太多。他抬头向广阔的天空望;她带着他一起飞到乌云上面去。暴风在吹着,呼啸着,好像在唱着古老的歌儿。他们飞过树林和湖泊,飞过大海和陆地;在他们的下边,寒风在怒号,豺狼在呼啸,雪花在发出闪光。上空飞着一群尖叫的乌鸦。但更上面亮着一轮明朗的月亮,加伊在这整个漫长的冬夜里一直望着它。天亮的时候,他在冰雪女王的怀里睡着了!
在空洞的、广阔的和寒冷的女王的大厅里,有一个结冰的湖——它裂成了一千块碎片;不过每一片跟其他的小片的形状完全一样,所以这就像一套很完美的艺术品。当白雪皇后在家的时候,她就坐在这湖的中央。她自己说她是坐在理智的镜子里,而且这是唯一的、世上最好的镜子。小小的加伊冻得发青——的确,几乎是冻得发黑,不过他不觉得,因为白雪皇后把他身上的寒颤都吻掉了。女王说:“小加伊啊!在个宫殿和这个世界既是我的,也是你的!你就和我一起生活在这里把!”
小加伊望了望女王说:“女王啊,我就在这里陪你!这样我的眼睛就在也看不到丑恶,我就不再失落!”接着就沉沉的睡着了!
女王看着小加伊喃喃道:“小加伊啊,只要看到你,我就不在孤独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小加伊缓缓的醒来,他看到了冰雪女王在看着自己!“小加伊啊!你在这里没有幸福和温暖,这样你会慢慢死去的,你还要留在这里吗?”
加伊说:“我会一直留在这里的,我的女王!”
女王说:“加伊啊,你为什么愿意和我做朋友呢?”
“因为爱。。。。。。我的女王!”小加伊茫然的看着远处,“我想找到曾经的美丽,女王你看,只有爱才是最美好的。。。。。。”
说完,小加伊闭上了眼睛,整个人仿佛变成了冰块!冰雪女王看着小加伊,长长的叹了口气!突然,一片片闪烁的雪花,在整个大厅漫天飘舞!
不知道过了多久,女王冷冷的说:“小加伊啊,谢谢你了!”她飘然去了4匹冰雕的飞马拉的雪橇上。“我也要去追求属于我自己的爱,那最美好的东西了!”
“现在我急于要飞到温暖的国度里去!”白雪皇后说,“我要去看看那些黑罐子!”她所指的是那些火山,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埃特纳火山和维苏威火山。“我将使它们变得白一点!有这个需要;这对于葡萄和柠檬是有好处的。”
女王就这样用自己的身躯为火山披上了银白的外衣,火山旁的居民在也不用受灾了!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
当我们的小加伊在醒来的时候,他看到了格尔达,是格尔达的眼泪融化了加伊身上的冰雪,她正伏在自己的身上哭泣!她倒在他身上,拥抱着他,紧紧地搂着他,同时叫出声来:“加伊,亲爱的小加伊!我总算找到你了!”看着她的样子,就知道她在路上吃了多少哭受了多少委屈了,加伊说:“格尔达啊!你为什么跟我来了?”格尔达闪耀着泪水的脸庞微笑了下:“为了爱,加伊,为了爱。。。。。。”看着格尔达的眼泪,加伊大哭了起来,那片魔镜的碎片随着眼泪一起流下了脸庞!
加伊和格尔达紧紧挽着手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这时,他们已经是成人了,但同时也是孩子——在心里还是孩子。回到家里正是夏天,暖和的、愉快的夏天。加伊和格尔达各自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互相握着手。他们像做了一场大梦一样,已经把白雪皇后那儿的寒冷和空洞的壮观全忘掉了。祖母坐在上帝的明朗的太阳光中,高声地念着《圣经》:“除非你成为一个孩子,你决计进入不了上帝的国度!” 收起 评论
流行于: 芬流行兰, 爱沙尼亚, 瑞典, 俄罗斯西北
地理分布: 芬兰, 俄罗斯卡累利阿共和国
使用人数: 六百万
排名: 不在前100位内
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
语族:芬兰-乌戈尔语系,芬兰-拉普语族,波罗地-芬兰语支,芬兰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芬兰, 欧盟,俄罗斯卡累利阿共和国
管理机构: 芬兰语言研究所语言规划部[1]
语言代码
ISO 639-1 fi
ISO 639-2 fin
SIL FIN
芬兰诗歌
从时代特征上说,芬兰诗歌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个时期。许多世纪以来,主要由于芬兰的地理位置,芬兰人民一直处于欧洲文明的边缘地带。随着基督教的出现,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才被打破,新的思想意识逐渐与旧有的自然神话、部落英雄传说交织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芬兰文化。这些故事起源于芬兰西南部地区,千百年来口头相传,逐步流传到人口稀少的东南一带。19世纪时,学者们曾在芬兰东南部收集了这些传说。
已经记录的这些佚名之作约有百万余行,兼有史诗与抒情成分。从事芬兰古诗歌研究的专家埃利阿斯·兰罗特(1802—1844)将他收集的丰富材料于1835年和1840年先后汇编出版,前者定名为《卡勒瓦拉》(亦译《英雄国》),后者定名为《坎特勒塔》(亦译《民歌集》)。《卡勒瓦拉》将古代的自然神话、英雄故事和地方化了的基督教传说糅合交织在一起,编成了一部民族史诗。它每行8个音节,有4个重音(朗费罗曾采用这种音律写作《海华沙之歌》)。《坎特勒塔》是根据历史事件汇编的抒情诗、民谣和传说故事。这些诗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率直。其情其境,令人神往:少女在等待情人时唱起山歌;牧人在照料羊群时诉说自己的心事。在这些诗里,大自然也似乎富有灵气,与歌手们一起时而欢笑,时而忧郁。
按照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则,《新约》与《旧约》在16世纪和17世纪时翻译为芬兰语出版。虽然如此,芬兰语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只限于为下层人民使用,上层阶级使用的是瑞典语。瑞典语享有声誉,通行于 及民事机构。但是这些瑞典籍的芬兰作家不能建立起芬兰民族文学。一些著名的诗人,如雅各布·弗雷斯(1691—1729)、古斯塔夫·菲利普·克雷伊茨(1731—1785)、弗兰斯·米凯尔·弗兰森(1772—1847)等,虽然富有民族感,却离开家乡移居瑞典。他们的作品也被归人瑞典民族文化传统。拿破仑战争结束了瑞典的统治时期(1155—1809),芬兰被并入俄罗斯,其文学长期依附于外国的局面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瑞典的分离,加上当时欧洲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这些都使芬兰的文化领袖们把目光转向平民和芬兰的民间文化,认识到在拯救祖国、维护民族独立完整的斗争中,他们要把本国文化作为汲取潜在力量的主要源泉。
随之而来的文化振兴是芬兰作家和瑞典籍芬兰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民族运动的口号是由先驱者A·I·阿维德松(1791—1858)提出来的:“我们不是瑞典人,也决不会成为俄国人,因此我们必须做芬兰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是1831年成立了芬兰文学社(至今仍然存在),而对芬兰诗歌具有最深影响的活动是兰罗特收集、出版了《卡勒瓦拉》与《坎特勒塔》,向人民显示了他们的诗歌遗产是多么丰富。但是首先吸收、弘扬了民族精神的却是两位瑞典语作家约翰·路德维希·鲁内贝格(1804—1877)和扎卡里阿斯·托佩利乌斯(1818—1898)。鲁内贝格对芬兰诗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按照芬兰民族浪漫主义的发展纲领,他创作出系列英雄史诗《军旗手斯托尔的故事》(1848—1860),为芬兰民族文学奠定了基础。这些诗歌根据对俄作战的回忆,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他的高超技巧使他成为芬兰语作家的导师。当19世纪60年代的诗人们发掘祖国语言宝藏时,他们的努力方向就是按照鲁内贝格早在以瑞典语写作时所创造的形式作为规范,在芬兰语诗歌中建立音律和诗节形式。托佩利乌斯以写作文笔流畅的田园诗歌而著称,但是他在诗坛的地位与鲁内贝格相比,较为逊色。
以芬兰语言写作的诗歌出现于1860—1880年间。但是,除了阿列克西·基维(1834—1872)以外,诗人们虽然表现了运用诗歌形式的才能,却缺乏创造精神。A·阿尔奎斯特(1826—1889)以笔名奥克萨宁出版了《火花》(1860—1868),其目的主要是说明如何用芬兰语写作不同形式的诗歌。《火花》使他成为芬兰诗歌规范的制订者。把鲁内贝格与托佩利乌斯用瑞典文写的诗歌格式引进芬兰语诗歌的是尤哈纳·亨利克·埃尔科(1849—1906)和卡尔洛·克拉姆苏(1855—1895)。埃尔科还学习先辈大师的精神,创作了一些清新的田园诗歌。基维主要从事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但在诗歌上更具有独创精神。他的诗歌节奏多变,不用押韵,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深切感受。
19世纪末期,芬兰的文学振兴在诗歌领域结出了硕果。一大批在芬兰学校培养出的青年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决心投身于创造民族艺术的伟大事业。他们自称为“芬兰的青年一代”,其成员包括所有艺术领域的活动家,例如作曲家西贝利乌斯。在诗歌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的是埃伊诺·雷诺(1878—1926)、奥托·曼尼宁(1872—1950)和V·A·科斯肯涅米(1885—1962)三位诗人,他们都是从芬兰民歌中提取主题、以世界文学名著为榜样进行创作的。雷诺是这三人当中最富有才气的诗人。他的创作事业以《前进之歌》(1896)为开端,作品以不拘一格、富于活力而著称。他既善于写作叙事诗歌也善于写抒情诗歌。由于他熟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诗歌,对芬兰古代文化遗产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使芬兰诗歌在形式上摆脱了对鲁内贝格和托佩利乌斯的依赖,开创了新的风格。他采用芬兰神话写作,不是出于民族浪漫主义的精神,而是把这种形式作为一种表达个人经历和普遍真理的手段。他的诗歌旋律优美,文笔清晰,例如他的歌谣《于勒米》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冲破一切世俗习惯的超人:
Ylemi ylpea isanta
Ajoi temppelin ovesta,
Lausui kirkon laivan alta :
"Tass'on mies taman sukuincn,
Kadu ei tehtya tekoa,
Ei parane palkan eesta "
于勒米,骄傲的骑士,
在坐骑上冲进了神庙,
站在拱门下大声唱道:
“我就是这么个脾气,
对于干过的事业永不追悔,
什么也不能改变我的作为。”
曼尼宁发表了《诗歌选集》(1905,1910)和《静静的小河》(1925)。他的诗歌因形式洗练,象征精妙,寓意深刻,而臻于完美。他还把荷马、莫里哀、易卜生和鲁内贝格等人的作品翻译成优美的芬兰文字。科斯肯涅米是芬兰第一位哲理诗人。他酷爱欧洲古典文学,尤其是法国传统文学,在诗歌中表现了高尚的情操和纯真的艺术风格。他和曼尼宁在使用语言的精确程度上超过了前辈作家。
后来,芬兰又涌现了一批富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参与了现代各种文化、学术流派的活动。站在最前列的是参加火炬社(1924—1930)的一批诗人,他们的风格具有尚古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特点,作品以自由体诗歌为主要形式。最有天赋的诗人有乌诺·凯拉斯(1901—1933),他是位遭受苦难折磨的诗人,以高蹈派的诗歌形式表达自己满怀的 ;还有女诗人卡特丽·瓦拉(1901—1944),她的诗歌与伊迪斯·瑟德格兰的诗歌相似,充满了狂热的感情。19世纪30年代,芬兰成立了左翼文学组织“基拉社”(意为“楔子”),其领袖人物有阿尔沃·特尔提安恩(生于1904)和女诗人埃尔维·西内尔沃(生于1912)。他们的大部分诗歌都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及战时的监狱中。诗人于内约·于尔哈(1903—1956)以曼尼宁的简洁明快风格,用诗歌铭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和人们的感受。1945年以后,两位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与火炬社有过密切关系的年长诗人,P·穆斯塔帕(即马尔蒂·哈维奥,生于1899)和阿罗·赫拉考斯基(1893—1952)使芬兰的抒情诗歌重新获得了活力。赫拉考斯基是一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画家,感情充沛,学识渊博;他的诗歌反映了他的热情和多方面的经历,具有形式和谐,节奏动人,象征有力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走向成熟的年轻一代诗人有拉西·海基拉(生于1925)、拉西·努米(生于1928)、帕沃·哈维科(生于1931)等,他们的抒情诗歌既避免了极端现代派的主观主义色彩,也不带有传统抒情诗歌那种为民族哀叹的悲观情调。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芬兰语言写作的诗歌蓬勃发展,而芬兰境内的瑞典语诗歌则江河日下,失去生气。在瑞典语诗作方面,最后有所成就的是J·J·韦克塞尔(1838—1907)的诗剧《丹尼尔·约尔特》(1862),当时还能上演。19世纪80年代时,卡尔·奥古斯特·塔瓦斯特谢纳(1860—1898)把更加现实主义的情调引入一直被托佩利乌斯的田园诗所垄断的抒情诗歌。19世纪90年代,抒情诗歌再度变得自由流畅,它表现了这些使用瑞典语的少数派诗人自然流露的悲观心情,预见到了自己从芬兰民族生活中逐步隔绝出去的前景。这些诗歌占主导地位的主题是异化和孤独,有时依靠地域主义、异国情调、贵族式的唯心主义或者国际主义等成分取得一些精神补偿。当时两国永远分离的政治形势往往使瑞典语芬兰诗歌蒙上了比典型的瑞典诗歌还要冷峻的色彩;这一点在米凯尔·吕贝克(1864—1925)、贝特尔·格里彭伯格(1878—1947)的作品中尤为明显。格里彭伯格以用咒语体写作奔放的色情诗歌而闻名,他在后半生中采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他在芬兰内战期间及战后歌颂了芬兰英雄主义,表现出一种骄傲的贵族态度。在诗坛上地位与格里彭伯格类似的是阿维德·默纳(1876—1946),他起先奉行地方主义,后来则以诗歌为武器为在芬兰赢得瑞典少数民族的地位而奋斗。其他著名的瑞典语诗人还有亚尔马·普罗科佩(1868—1927),一位哲理讽刺诗人;埃米尔·齐利亚克斯(1878—1961),一位博学的古典主义诗人以及亚尔·赫默尔(1893—1949),一位极端的浪漫主义者。
1916年,伊迪斯·瑟德格兰(1892—1923)发表了《诗歌集》,揭开了瑞典—芬兰现代主义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发源于20世纪的瑞典语诗歌,是诗坛对俄国革命、芬兰内战所带来的危机感和启示的反应。但是,诗人的灵感来源却极不统一。瑟德格兰的诗歌和埃尔默·迪克托纽斯(1896—1961)的诗歌都带着预言色彩,但是前者侧重于普遍的理想,后者侧重于社会革命。贡纳尔·比约林(1887—1960)和拉比·恩克尔(生于1903)则从美学角度获得灵感;但是比约林的诗歌是超现实主义的,而恩克尔的诗歌则属于古典主义。亨利·帕兰(1908—1930)的风格与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有密切关系。把这些诗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对诗歌所持的新的、更加深刻的社会见解。更近期的现代派诗人中值得一提的是拉尔夫·帕兰(生于1914)、佐尔法伊·格·冯·舒尔茨(生于1907)以及布·卡尔佩兰(生于1926)等。
使用瑞典语的芬兰现代主义流派在早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国际潮流和由于其社会地位孤立而形成的性格。但是近些年来,一些持地域主义思想、坚持使用传统写作形式的诗人,也开始采用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如安德斯·克莱弗(生于1937)就用超现实主义的意象和自由诗体,创作了关于自己家乡赫尔辛基的诗歌,把故乡看作是神话产生的圣地。
数词芬兰语0nolla1yksi2kaksi3kolme4neljä5viisi6kuusi7seitsemän8kahdeksan9yhdeksän10kymmenen11yksitoista12kaksitoista13kolmetoista14neljätoista15viisitoista16kuusitoista17seitsemäntoista18kahdeksantoista19yhdeksäntoista20kaksikymmentä21kaksikymmentä yksi22kaksikymmentä kaksi23kaksikymmentä kolme24kaksikymmentä neljä25kaksikymmentä viisi26kaksikymmentä kuusi27kaksikymmentä seitsemän28kaksikymmentä kahdeksan29kaksikymmentä yhdeksän30kolmekymmentä40neljäkymmentä50viisikymmentä60kuusikymmentä70seisemänkymmentä80kahdeksankymmentä90yhdeksänkymmentä100sata1000tuhat
由于至1809年,芬兰一直属于瑞典王国,现在芬兰还有6%的人口是瑞典族,1809年后属于沙皇俄国,所以从瑞典语来的借词最多,也有一些俄语词。例如Raamattu(圣经)是从俄语来的,还有一些宗教词汇也是从俄语来的。芬兰语中有数百个直接借词,以及大量的译借词。
在现代,从英语来的借词增加了不少,主要在文化方面,从估计商贸、音乐、**、文学以及互联网带来不少词汇。有的跨国公司如芬兰的诺基亚已经将英语作为公司中的第一语言,新的借词不仅排挤原来的芬兰词汇,而且排挤早先的借词,如从瑞典语来的词汇treffailla=约会,已经被新的来自英语的deittailla取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