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气息、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

浪漫气息、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第1张

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且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可资谈论的话题。大多数中国人把唐朝视为中国帝制时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唐帝国的疆域之大仅次于清王朝,是一个通过宗教、文字以及经济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东亚世界的中心。此外唐朝作家创作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优美的诗篇,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但如同其他持续了几百年的王朝一样,唐朝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

自唐朝开始到其结束,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王朝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唐朝前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灿烂的诗歌文化被中国人歌颂至今。但在8世纪中叶发生一场激烈的叛乱后,帝国政权未能重振。对历史学者,特别是西方的历史学家而言,唐朝后半期比前半期更能引发兴趣。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轨迹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对重要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的废弃,帝国文化地理的重构,对外部世界贸易关系的扩展,针对变化中的世界而出现的新文学艺术形式等举措和现象,是开始区别中华帝国晚期与之前历史阶段的第一步。   

《唐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三卷。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陆威仪,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

01 世界性的帝国—大唐的帝国的统治。

唐朝的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 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神龙元年,徐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了大唐国号。延和元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及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政权。唐玄宗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开始放纵享乐,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为最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唐朝版图最大时期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即是如今越南、北括玄阙州即是如今俄罗斯、西及安息州即是如今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哥勿州即是如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

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各民族,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以及大量隶属于六大都护府的都督府和羁縻州。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并占领河陇及湟水地区,而河套地区则仍由天德军与振武军管辖。直到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并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击溃吐蕃,使其分裂为一百多个部落。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时攻灭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丽、百济等国收其地为州县,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征调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为李唐征战。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

02唐帝国的城市与商业。

唐朝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从以前几个世纪中继承下来的。这些特征包括:政治、居住和商业不同部分的分区,区别帝国都城和其他城市的祭祀用建筑,寺庙和花园提供的半公共空间。但唐朝城市也经历了重大变化,最主要的是商业和贸易改变了城市结构,并把它们连接成为更大的网络。

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周长367 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比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罗马城的7倍。长安城内共有三个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宫城,为皇帝和皇族所居;宫城南面是皇城,面积比宫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

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

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并设有门吏专管。

大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飞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雏形,也是近代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和认可的最早纸币。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战争,户数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03唐帝国的文化发展

唐朝经济社会发达,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学生。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职。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唐朝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尤为著名,这里汇集了各国来宾,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留居长安的“胡人”多达4000家~5000家。

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满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对外贸易往来与文化的交互传播沿着丝绸之路延伸,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大唐文化,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朝代,以伟大的文人和卓越的诗文著称。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洛阳、长安、金陵。

唐诗题材宽广、流派纷繁、风格多样、作者普及、流传广泛。不论是政治生活、咏史抒怀、深宫闺怨、边塞烽火、田园山水、爱情恋曲、羁旅游子、琴棋书画等,都能被诗歌所描述和歌咏。盛唐时期,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派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有高适、岑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分别代表了两派的最高峰,人称“李杜”。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艺术手法夸张,韵调清新激越,风格豪迈雄奇,语言明快生动,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峰;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从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风格沉郁雄浑,艺术成就高超,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千古绝唱。

大唐作为一个在东亚甚至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帝国,从自称天可汗的太宗到皇族的献祭仪式,从皇帝的头衔到历法的修订,都可看出帝国新的公共观念。从这种淡化血统统治观念的转变,强调了对于才能的重视逐渐,对于异族的求同存异,应该说唐朝为之后宋代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达到了其他朝代几乎无可匹敌的成就。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从唐朝以后,民族已经不是划分敌我的界限了,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能力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在北方的长安与洛阳以及南方的江都与番禺,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与商人,任何思想、宗教、文化都可以在唐朝的土地上找到安身之处,这也让唐朝成为了中国文化繁荣的一个高峰。诗人王维写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正是描写各国使节朝拜大明宫的胜景。

1、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我国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而日渐完善。党的中央军委和国家中央军委并存,同时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

这种体制,既贯彻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又适应我军已成为国家主要成份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

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关于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的战略思想和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向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迈进,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3、进一步发展和健全了“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我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4、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优良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加强了全民国防教育,特别是恢复并加强了对大学、中学在校学生的军训工作,使国防教育逐步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5、国防法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防法规,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是调整国防领域中各种关系,坚持依法治军,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做好战争准备,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1军事实力包括哪些方面:

军事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要从很多方面考虑。

单纯的军事上的实力首先从这几个因素入手:

1 一个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后盾。(经济提供费用,资源提供保障)

2科技的先进程度直接体现在军队装备上。(现代化装备,网战,太空技术,远程打击等等太多)

3优秀的军事指挥系统(包括军事上的人才,智囊团等等)

4正规军人数和潜在的可动员力量。

5军队士气和人心向背(政治因素)

中国军事发展历程:

太复杂了,简单说几个要点

从夏朝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正史记载的军队。

商周时期出现了人马搭载战车作战的形式。

战国时期,铁器装备军队(以前是青铜和棍子)的同时骑兵出现。

晚晴洋务运动,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现代形式的军队。

张勋复辟的时候,中国第一次运用空军作战。

海军历史有点麻烦,自己查

第三个问题从文明融合的角度来回答

中国军队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国的战争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

古代中国军事行动站在民族的角度上对外用兵(内战不算,不能体现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实力)

而真正征服异族的不是利用军事,而是利用在古代先进的文化。这可以体现出综合国力对于军事的重要性。

近代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但是在这种逆境中,发展出来今天中国军事的雏形。

现代查阅关于科技强军的资料

1、20世纪50年代,我军的军区体制由四级改为三级;60年代,将总部机关二级部以下由部——处——科体制改为部——处两层;90年代末期,部分陆军集团军实行军旅营体制。这些改革都为实现合成、高效、灵活作战指挥创造了条件。

2、50年代初期,党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军队建设的重点是陆军技术兵种部队和空军,使我军新型作战力量特别是空军力量得到飞速发展。从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空军共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

3、50年代中期,党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地作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并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实现历史性突破,组建第二炮兵,使我军拥有了一定的战略核反击能力和战略威慑能力;

4、七八十年代,在国防费不足和军事技术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我军组建扩建陆军航空兵等新型作战力量;90年代以后,我军大力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大幅提高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进行了以精简整编、调整体制编制为主要内容的13次改革,其中20世纪50年代4次,60年代2次,70年代1次,80年代3次,90年代2次,21世纪初1次。

人民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改革的主要历史经验

中国军事方面的优点是始终保持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常备军,最近几年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武器装备的研制也比较快,因此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地位,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现代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打纵深战,打人民战争并没有适应信息化战争中快速、机动的作战要求,在现代的军事化改革大潮中过于保守,既没有向美国一小时打遍全球的雄心壮志,也没有向俄罗斯一样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无论是海陆空三军结构比例还是军费比例都无法适应现代化作战要求,因此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9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