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芭蕾舞的种类

如何区别芭蕾舞的种类,第1张

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1、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2、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3、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

 学习芭蕾不仅是一种艺术,能养成孩子轻盈优雅的艺术气质。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 芭蕾舞 的风格流派简介,想了解的可以看看哦!

 戏剧芭蕾:

 戏剧芭蕾是表现一些情节的舞蹈。它的代表作舞剧《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是成功的范例。《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泪泉》,是根据普希金的长诗改编的。中央芭蕾舞团在前不久,在10月12号刚刚公演过这部舞剧。

 四幕舞剧《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最早的作曲是阿萨菲耶夫,编剧是扎哈洛夫,是在列宁格勒的舞剧院上演的。这部作品是作曲家、舞台台本和编舞家合作的结晶。舞剧主要表现的就是普希金原作的主题,反映一颗野蛮的心灵通过崇高的爱情而再生。特别值得推崇的是第三幕中的玛丽亚、扎列玛和吉烈伊,也就是能相王三个人的情节舞,这是当时非常典型的一个三人舞。对玛丽亚角色的

 创造,成为乌兰诺娃在芭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曾经说过,在演完《泪泉》之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旧作,接触了伟大的普希金的作品之后,我现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地跳舞了,我永远要将一颗活生生的心灵,放进舞剧舞台上出现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乌兰诺娃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因为芭蕾不仅是看胳膊腿,主要是看她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人物的理解。

 在20世纪20年代舞蹈界纷纷向话剧界学习,当时话剧界的代表是以艺术剧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演员只有当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美丽的外形,把思想和情感融合起来,并提高到极度兴奋的时候,才能深深地感动观众。

 浪漫主义芭蕾:

 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和北美兴起一股新的文艺思潮,就是浪漫主义运动,芭蕾是当时浪漫主义的一部分。浪漫主义的芭蕾舞剧变得更富有诗意,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调动观众的感情。这种诗意更浓的舞蹈风格之所以能够蓬勃

 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舞蹈技术,特别是取决于女演员能立起脚尖了。

 据舞蹈史专家们考证,在芭蕾史上,女演员穿脚尖鞋最早产生于1822到1825年。意大利的演员玛丽·塔里奥尼是第一个运用脚尖舞闻名世界的芭蕾大师。玛丽·塔里奥尼的从事芭蕾舞的父亲,根据她的体形和能力,为她编排了一个舞剧,这个舞剧我们芭蕾舞团曾经上演过,叫《仙女》,这是两幕的一个舞剧。塔里奥尼在这个舞剧中,运用了脚尖舞成功地塑造了好像飞起来的仙女的形象。后来的人争相效仿,脚尖舞从此成为女芭蕾舞演员表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被称誉的还有塔里奥尼的舞裙。这是条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舞裙,外边是用绸子,里面是用很多层薄纱做成的,它的样子像一口吊钟。这种质地使得她跳起舞来显得非常的柔软,特别飘逸,整个服装的上身是要显露她的细腰,紧身的胸衣露出了她的脖子,袖子短而宽,露出了她的两臂,裙子长过膝盖,但要露小腿。除了胸前佩戴着一朵小花外,衣服上没有过多的装饰,后背装点着用糠的白纱做的两个小翅膀。这些舞蹈服沿用至今,它象征着一个飞翔的仙女,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欧洲人把这类作品,通通称为mite芭蕾,就是白色的芭蕾,把它看作一种特殊风格的舞蹈。

 在同一个时期,另一个代表作就是《吉赛尔》。我团有时候到外地演出,很多人以为《吉赛尔》是吉普赛的故事。实际上它是18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一部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在西欧芭蕾史上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剧的第一幕表现的是吉赛尔发疯的过程,第二幕是表现维丽斯女鬼的舞蹈,分别是当时的情节芭蕾和交响芭蕾的交融。《吉赛尔》中有一个动作,手交叉在胸前,据洛普霍夫分析,这个舞姿来自古老的异教葬礼。当时,人们把死者的双手交叉地安排在胸前,于是舞蹈家们就把这样的一个姿势,很容易地安排在一个幽灵的身上了。所以,在我们的芭蕾哑剧动作里面,这就表示一个死者的样子。

 芭蕾舞剧《吉赛尔》代表着浪漫主立芭蕾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吉赛尔这个角色被作为考验女舞蹈家演技是否成熟的试金石,要演好这个角色,必须有非常高的表演水平。在第一幕中吉赛尔是一个纯情的农村少女,乔装打扮的伯爵阿尔伯特到农村来狞猎,把她迷恋住了,她非常爱阿尔伯特,但是当她得知受骗之后,她发疯而死。在第二幕里,吉赛尔仍然怀念着阿尔伯特,这时的她是一个柔情缠绵、不忘旧情的冤魂。这样塔里奥尼和扮演吉赛尔的格里奇以其高超的演技,成为了当时芭蕾的真正女皇。这两部舞剧都是18世纪的代表作。

 俄罗斯芭蕾:

 下面我比较着重地介绍一下俄罗斯芭蕾。众所周知,俄罗斯芭蕾现在在世界上仍然占据着顶尖的位置。那么17世纪下半叶芭蕾是怎么传到俄罗斯的呢当时俄罗斯的使臣到西欧,见到了这种席间芭蕾的形式,特别欣赏,就把它引到了俄国。由于芭蕾没有台词,只有音乐、舞蹈和哑剧,通俗易懂,所以很快就传播开了。到了彼得大帝执政的时候,俄国贵族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欧洲贵族的舞蹈。

 法国芭蕾舞蹈学校成立之后的25年,也就是1738年的时候,俄国成立了第一所舞蹈学校一一瓦冈诺娃舞蹈学校,这所学校现在仍然在圣彼得堡。我们中央芭蕾舞团的原苏联专家便全部来自这所学校。这所学校为全世界的芭蕾舞团培养了无数的明星,乌兰诺娃就是从那儿出来的。在促进芭蕾发展这方面,应该说俄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除了本民族的 编导 之外,19世纪的中下叶还有一批法国人应聘到俄国来工作,这些人对俄罗斯的芭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几年前,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吉赛尔》的时候,我曾经上台问过他们,得知他们的

 布景、绘画全部来自于俄国,由此可以看到俄国和法国在芭蕾事业中是如何在联手做着贡献的。那么谁比较有名呢我下面就特别介绍一下彼季帕。

 玛丽乌斯·伊凡诺维基·彼季帕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我讲一个笑话,今年6

 月份在美国杰克逊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中,每天晚上的规定项目,都要报"编导彼季帕"。有一天因为要比赛现代舞了,

 所以当时主持人非常幽默地说,今晚我们再也昕不到彼季帕的名字了。由此可见彼季帕在芭蕾舞史上的重要地位。彼季帕担任了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舞蹈总编导。他排了舞剧《堂·吉词德》,作曲是明库斯。他用塞万提斯的文学原著,保存了《堂·吉词德》的外壳作为古典遗产,把主要有价值的东西都编成了一种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的舞蹈。其中第四幕里男女主角的婚礼双人舞,到现在在国际比赛中都得到了保留。

 明库斯的音乐采用的是一组西班牙的民间旋律,以及华尔兹、波尔卡等,这使他的音乐显得流畅,而且适合舞蹈,旋律特别丰富。在1877年,彼季帕又排出了另一部力作《舞姬》,也是明库斯作曲。这部舞剧取材于印度古代寺庙中舞姬的生活,和当时巴黎歌剧院上演的《沙恭达罗》基本上异曲同工。在这部作品中彼季帕又充分显示了他的编舞才能,特别是所编的古典双人舞和群舞更为突出。群舞是在第四幕"影子王国"中,32个演员要在舞台上表演出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彼季帕的编导使这个群舞十分完美。

 在介绍了以上人物之后,我想介绍一下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三部芭蕾舞剧。中国的观众对柴可夫斯基非常地了解,那么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作品是什么呢一个是《天鹅湖》,一个是《睡美人》,一个是《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最早的一部舞剧是《天鹅湖》,他的第一次音乐创作是在1876年。由于当时一个奥地利编导在编这个舞剧的时候,非常不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不理解他的这种民族风格的实质,所以在1877年首次公演的时候惨遭失败。这伤透了作曲家的心,他表示再也不为舞蹈作曲了,所以这部天才的舞蹈音乐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到这部音乐诞生18年之后,也就是1894年作曲家逝世一年之后,俄罗斯的马林斯基剧院才决定排它的第二幕,作为纪念作曲家逝世一周年的作品。没想到,这次演出大获成功,这个编导就是在俄罗斯享有盛名的伊凡诺夫。伊凡诺夫对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着相当的理解,而且对他的交响性和音乐都做了很好的处理。当然了,当时的观众,就是说事隔18年之后的观众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又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伊凡诺夫在剧中用了一个典型的天鹅的动作即手的动作,把《天鹅湖》第二幕的表演动作固定下来了。一年之后,也就是在1895年1月15日,《天鹅湖》全剧正式公演了。当时的编导有两个人,一个是伊凡诺夫,一个是彼季帕。伊凡诺夫和彼季帕的编导风格不同,两个人一个编一、三幕,一个编二、四幕,把两个编导的不同的风格都表现出来了。他们的这些巨作,使得俄罗斯的芭蕾从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之后,又成了通向20世纪未来舞蹈的桥梁。

 我再讲一下《睡美人》。《睡美人》是当时马林斯基剧院的院长为再现路易十四法国宫廷的风采而写的一个剧本。他还亲自为该剧设计了服装。1888年5月,院长致函柴可夫斯基说,我根据佩罗的童话,构思了这样一个《睡美人》的台本,希望舞台调度是路易十四风格的,在这里音乐想像大有作为,如果您觉得合适,为什么不着手写音乐呢最后一幕应该有穿耽子的公猫、拇指小孩、灰姑娘等等。正是童话的诗意吸引了柴可夫斯基。1889年7月25日,柴可夫斯基在致梅克夫人的信中写到,"情节是这么地富有诗意,音乐是这么地崇高,我迷恋他们的创作,写得饶有趣味,并且满怀热情,这一切都是写好作品的前提"。而且,柴可夫斯基在致出版家尤根松的信中指出,"要知道,舞剧同样也是交响乐啊"。我为什么引用这句话呢就是说欣赏舞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欣赏交响乐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奠定了俄罗斯芭蕾的基础。到了20世纪初,另外两个俄国人成就了芭蕾的命运,并且影响了全世界的芭蕾。他们就是福金和谢尔盖·巴甫洛维奇·佳吉列夫。

 佳吉列夫是一个深通绘画、音乐、戏剧的具有管理才能的艺术活动家,但是他并不会跳芭蕾舞。他凭借着自己的文化修养、交际手段和与上层的关系,开始组织了俄国的演出季,带领了一批俄罗斯的艺术家到国外演出。他在法国巴黎的沙特蕾剧院彩排,吸引了巴黎上流社会的精英。当时参加盛会的有雕塑家罗丹、作曲家拉维尔和圣·桑、舞蹈家邓肯。直到1929年佳吉列夫去世后,他所得到的评论都是有关俄罗斯的演出季的盛况,他对全世界的芭蕾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此后,大批的美术家、作曲家和他的舞蹈团合作,青年时期的毕加索为他们设计过服装,德彪西、拉维尔为他们作过曲。当时他们团里的一个演员,也同时兼任编导的乔治·巴兰钦后来成为美国芭蕾舞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他们团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演员,就是尼金斯基。著名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尼金斯基是能在舞蹈中表现人类心灵的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佳吉列夫用高薪雇佣了尼金斯基,让福金为他专门编排了一些舞剧和舞蹈,在演出季中倍受欢迎。尼金斯基的代表作是《玫瑰花的精灵》和他用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音乐编的芭蕾,在20世纪中叶的芭蕾艺术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尼金斯基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男子的舞蹈,到现在为止俄罗斯男芭蕾演员的技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欧美芭蕾:

 从19世纪末叶起,西欧各国的芭蕾舞剧普遍地衰落,成为歌剧的附属品。舞蹈团编制一般都缩小,新作很少,而且都是神幻的或者元聊的消遣品。

 20世纪初,佳吉列夫芭蕾舞团俄罗斯演出季在巴黎、伦敦、纽约、罗马等地巡回演出之后,激发了欧美各国有识之士的热情,推动他们致力于本国芭蕾的复兴。与此同时,现代派的舞蹈也成为一支足以和古典芭蕾争奇斗艳的新军。两方面的艺术家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因此,现代芭蕾也可以称为摩登芭蕾。这个新舞种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占领了欧美大部分剧场的舞台。他们的创作原则、审美理想和训练体系往往给古典芭蕾界人士有益的启迪,从而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力作。正因为如此,20世纪的芭蕾舞台出现了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局面。

 几个大的芭蕾强国是英、美、法、德等。代表英国芭蕾水平的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其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玛戈·芳婷女士,还有著名的编舞家阿代顿、肯尼斯·麦克米伦先生。英国芭蕾舞的起源要归功于三个舞蹈家:一位是热奈,一位是德·瓦鲁娃女士,一位是兰伯特女士。最早来到中国演出的就是兰伯特芭蕾舞团。著名舞蹈家玛戈·芳婷是出生在上海的英国侨民,她一生创造了很多很多非常美好的角色和芭蕾人物。而麦克米伦先生的代表作则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大型芭蕾舞剧,如《曼侬》和《梅亚林》,对国际芭蕾界乃至中国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美国有大小不一的非常多的芭蕾舞团,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是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另一个是美国大剧院。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因为它是由企业家、舞蹈家和音乐家组成的。提到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最早可以谈到这么一个人,就是林肯·科尔斯坦,他是美国芭蕾的杰出组织者,他和我刚才谈到的美籍俄裔的乔治·巴兰钦一起创办了美国芭蕾舞学校,并创办了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而科尔斯坦实际上一直是纽约芭蕾舞团的团长,在剧目政策、办团方向和引进编导、表演人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还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家。

 正如乔治·巴兰钦本人说的,因为他是在俄国接受的训练,俄国训练芭蕾舞演员特别强调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他们都会弹钢琴。乔治·巴兰钦在美国发展他的芭蕾舞的时候,就很重视和音乐家的结合,直接表现就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他所强调的是通过人体形象的美来表现音乐。因此,从他以后形成了交响芭蕾这样一个风格,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都取得了独树一帜的辉煌成就。

 而美国大剧院主要的贡献,是造就了罗宾斯、安东尼·图德等杰出人材。安东尼·图德是当代美国编舞大师之一,他是心理芭蕾学派的奠基人,他本人并没有学过芭蕾,但是他可以编很多舞,他的代表作叫《紫丁香花园》。

 再一个芭蕾强国就是法国。法国巴黎歌剧院的创始人是里法尔。在这里,我们想提一下离开俄罗斯到法国和英国的一代芭蕾大师鲁道尔夫·纽里耶夫。由于当时苏联的情况,有三个著名的芭蕾艺术家出走到西方,一个是纽里耶夫,一个是玛卡罗娃(女),一个是巴瑞什尼柯夫--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白夜》、《转折点》,就是巴瑞什尼柯夫演的。随着他们三个人到西方去,西方芭蕾得以重振,而且西方芭蕾开始和俄罗斯芭蕾交融,把他们的优点都结合在一起了。

 这里提到的鲁道尔夫·纽里耶夫,在1985年曾经到中央芭蕾舞团来,给我们排练了《堂·吉词德》的全剧。当时正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主要演员,现在已经成了剧团的芭蕾大师。

 谈到欧洲的舞蹈,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德国。德国有两个著名的芭蕾舞团,一个是汉堡芭蕾舞团,一个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其实,德国17世纪就有过效仿法兰西和意大利的芭蕾演出,这曾经是王公贵族的一种消遣,大部分都邀请外国的演员参加。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进行了芭蕾舞的改革,情节芭蕾走上了舞台。20世纪,德国芭蕾受到了邓肯、拉班等现代派风格的影响,就明显具有了现代主义的特色。

 在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和汉堡成为两个芭蕾的中心。大家在北京看到的有根据俄罗斯著名的诗体小说改编的舞剧《奥涅金》,还有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的《驯悍记》,其编舞者,都是约翰·克兰科。克兰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可是他在46岁时就因病去世了。但是,他留给后人的情节芭蕾和戏剧芭蕾及通过小说改编的芭蕾,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芭蕾舞团的《林黛玉》、《祝福》等中国的芭蕾,也是受了斯图加特这些舞剧的影响。

 中国芭蕾:

 下面我就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的芭蕾。

 20世纪20年代一些外国侨民在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开始教授芭蕾艺术,都是私人的家教。后来,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戴爱莲女士到英国学芭蕾,回到中国后,把芭蕾舞带到中国。但是当时中国人刚刚解放,接受不了芭蕾,当时所说的"大腿舞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下,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我是1955年的学生,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我们的校舍是在东大桥自家庄。当时舞蹈学校只有一个简单的校舍,对面一边是师范大学,另一边就是火葬场当然现在再去东大桥白家庄,就俨然是一幅不同的景象了。

 最初,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邀请了一批苏联的教师执教。当时他们不但为我们培养学生、编制教程、辅导教师,而且培养了一批编导。到了1957年,北京舞蹈学校上演了第一部芭蕾舞剧一一《关不住的女儿》,也称《无益的谨慎》。接着1958年我们在学生时期就首演,了《天鹅湖》。

 北京舞蹈学校成立至今仅有50多年,到了1959年成立了我们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一一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在短短的几年里,我们就积累了一大批的节目。

 1963年底,周总理在北京召集的一个座谈会上提出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三化问题,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林默涵同志具体谈到芭蕾现代戏应该怎么搞、选什么故事、什么样的题材。一开始有人提到《达吉和她的父亲》、《红岩》等。李承祥提出了将《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原因之一是它主要表现的是女兵,而芭蕾正是以女子为主的,之二是几个主要人物特点很鲜明,之三是海南有民族特点,非常有色彩。蒋祖慧也认为这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好题材。

 1964年2月,创作组一行人到海南岛边体验生活边写剧本。当时芭蕾舞团根本不知道动刀动枪是什么样子,排练后请部队的同志来看,他们给予了肯定,但是也提到我们像娘子不像军,所以后来我们全体到山西大同军营去体验生活,这种创作方法是世界芭蕾史上绝无仅有的。深入生活回来,再排练就大不相同了:端枪动作特别整齐:向右看齐的动作,在下部队时就用上了,当时女演员十分调皮,连长一喊向右看齐她们一下子就立起了脚尖,连长说比他们还整齐;刺杀操舞也是来源于当时的完整的刺杀操,刺杀舞结束时女兵大声地喊:杀!由此可见,《红色娘子军》的诞生,离不开生活与实践,这也正是这部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中国芭蕾只花了短短的四十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许多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所取得的成绩更加令世人瞩目。

 我相信,中国芭蕾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浪漫芭蕾是芭蕾史上的第二个阶段,起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受浪漫主义影响,这个学派的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主要特征是表现神秘莫测的自然境界,如终于传达人们在世俗空间中难以如愿的理想,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和想象成分。

中文名

浪漫主义芭蕾

起源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主要代表作

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亚

类型

法国流派

主要代表作有:《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亚》等。

浪漫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时期。浪漫芭蕾是法国流派芭蕾的兴盛时期,其总体特征与整个法国文化一样,可谓高贵典雅、严谨规范、轻盈飘逸、情怀浪漫,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芭蕾舞有哪些舞种

 当今芭蕾舞已成为世界列国都全力成长的一种艺术形式了,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那么,芭蕾舞有哪些舞种呢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民间舞

 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业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社交舞

 亦称舞会舞(ballroom dance)泛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流行于宫廷舞会和近代流行于各种社交场所的舞蹈。名称和所用舞曲,以及基本舞步、队形、风格和舞蹈表演顺序多为因循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民间舞蹈的特点。

 布朗特、小步舞、加沃特、波洛奈兹、连德勒、波尔卡、马祖卡、加洛普、华尔兹曾先后风靡过欧洲各国宫廷。法国大革命以后,宫廷舞会的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交往的需要,大众化的公共舞厅在欧洲大陆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宫廷舞会成为社交活动中的主要场所。舞步简单易学,形式自由,便于即兴发挥和宣泄情感的舞蹈在公共舞厅备受青睐,社交舞因而很快融入了平民阶层的文化生活。

 芭蕾

 法语音译。特指有一定动作规范、技巧、和审美要求的欧洲古典形式;或泛指以人体动作、姿态表现戏剧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表现一定的情绪、意境、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舞蹈表现形式。前者有时译作“舞剧”。ballet一词源于古代拉丁语 ballo,原意为当众跳一定样式的舞蹈,并无剧场演出的含义。芭蕾作为舞台艺术形式,始见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宫廷盛大的宴饮娱乐活动之中。后来由佛罗伦萨公主——美第奇的凯瑟琳将这一舞蹈形式带入了法国宫廷1581年,法国宫廷表演的第一部芭蕾《王后的喜剧芭蕾》在欧洲引起极大反响,各国宫廷纷纷效仿,并把芭蕾视为宫廷娱乐的典范,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创建了皇家舞蹈学院之后,又于1669年授权在巴黎成立了歌剧院,从此结束了“宫廷芭蕾”的黄金时代。芭蕾进入剧场之后,先后经历了“喜剧芭蕾”和“歌唱芭蕾”阶段。18世纪中叶,“情节舞”及相关的理论日趋完善,芭蕾才彻底改变了依附于戏剧和歌剧,仅仅在幕间表演插舞的地位,发展为用舞蹈和音乐推动剧情发展,具有严肃社会意义的'剧场艺术形式。19世纪初是芭蕾发展史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在内容与题材、技巧与表演及演出形式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脚尖舞技巧逐渐成为女演员的主要表演手段,并积累了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受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影响,欧洲各国芭蕾的发展更加注重民族精神和气质的表现,形成了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和丹麦学派等不同的风格的芭蕾学派。20世纪以来,俄罗斯取代意大利和法国成为传统芭蕾发展的中心。而在欧美各国的舞台上,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现代芭蕾逐渐显露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而为芭蕾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情节舞

 芭蕾术语。原意指结构形势相对稳定,并与剧情发展有直接联系的舞蹈。浪漫主义时期,情节舞的基本结构形势是:“出场”、慢板双人舞、男女独舞和全体演员参加的的终场群舞。《雷蒙达》《天鹅湖》《睡美人》《舞姬》中的大型双人舞和《爱斯梅拉达》中的舞会场面都是比较典型的情节舞。20世纪以来,情节舞作为与娱乐性舞蹈相对立的概念,泛指一切表达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推动剧情发展的舞蹈。

 舞剧

 (dance-drama)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综合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戏剧内容、意境、人物形象、情绪、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舞台表演艺术。因剧情需要或时代风貌、人物形象不同,舞剧可选用或综合运用古典舞、民间舞、性格舞、现代舞、宫廷舞、或舞会舞等表演形式,并有编排有序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等舞蹈样式组成。中国舞剧历史悠久,发源于奴隶社会的宫廷乐舞。欧洲舞剧与“芭蕾舞剧”在概念上没有明确的界说。

 群舞

 (group dance)舞蹈样式之一。泛指源自民间舞蹈“集体舞”的舞台表演形式,即三人以上、人数不等的多人舞。群舞的画面、构图多变,要求表演者动作整齐,风格统一,配合默契,因而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1)有独立的内容和主题,情节完整的舞蹈作品。中国舞蹈《摸螺》《草原女民兵》《葡萄架下》,俄罗斯《小白桦树》,朝鲜舞蹈《在泉边》《摘苹果的时候》,美国现代舞《意象》等均为群舞的成功之作。(2)在大型舞作品当中,有时因画面、构图的需要,或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和强化戏剧效果,群舞中常常穿插一些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段落,如《仙女们》、《天鹅湖》等芭蕾场面中的独舞和双人舞。(3)舞剧和大型舞蹈中为烘托全局气氛而编排的群舞,如中国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女战士舞”、“斗笠舞”,俄罗斯芭蕾《天鹅湖》中的天鹅舞等等。

;

 芭蕾属于视觉艺术,必须通过动作、姿态及表情来让欣赏者观赏到其情感的变化。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 芭蕾舞 的美体现在哪的资料,供你参考。

一、芭蕾舞对气质培养作用

 (一)气质的起源于与定义

 1“气质”的起源。气质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就提出了4种体液的气质学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几世纪以后,罗马医生哈林(Galen)用拉丁语“emperametnum”一词来表示这个概念。这就是“气质”概念的来源。

 2“气质”的定义。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指诗文清峻慷慨的风格。本文提到气质是指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所以,气质并不是自己所说出来的。而是自己长久的内在修养平衡以及 文化 修养的一种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

 (二)芭蕾舞简介

 芭蕾是法语“ballet”的音译,因其女演员要穿足尖鞋跳舞,所以,俗称“足尖舞”。芭蕾舞起源于十五世纪意大利的盛大宴席活动,素有“西方艺术的结晶”和“舞蹈艺术皇冠之珠”的称谓。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时,就确立了芭蕾舞的脚位、手位。十九世纪初是芭蕾发展史的黄金时代,欧洲各国芭蕾的发展更加注重民族精神和气质的表现,形成了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和丹麦学派等不同的风格的芭蕾学派。芭蕾的发展跨越了几个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芭蕾、前浪漫主义芭蕾、浪漫主义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当代芭蕾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芭蕾艺术的足迹遍及全球,成为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语言的全球艺术,其技术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造就了芭蕾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

 芭蕾舞对气质培养有何价值芭蕾舞对气质培养有何价值

 (三)芭蕾对人气质培养的作用

 1塑造端庄姿态。气质看似无形,实为有形。

 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 言行举止 等表现出来的。气质外化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芭蕾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开”强调的是身体关节部位的外开,尤其是肩、胸、胯、膝、踝这五大关节。外开可以延长肢体线条,增强动作延伸感。而“绷”是指舞者在舞蹈进行中始终绷直腿部、脚部,以及脊椎、颈椎部位,展示出一种挺拔修长之美。“直”就是要求表演者身体挺拔直立。“立”是指追求“十字架”中心上提且严格保持垂直。这种舒展、挺拔、优美、端庄、的体态既给人以精力充沛之感,又蕴含着极大的艺术魅力。著名芭蕾表演艺术家,侯宏澜增说过:“通过芭蕾芭蕾舞的站姿、形体训练等,使学习者逐步拥有完美的体态,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难以言说的独特气质。”

 2丰富情感世界,提高表现力。

 气质美同样反应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国汉代《毛诗序》中这样表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说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事,人用“语言”、“嗟叹”、“咏歌”等手段都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最后用手舞足蹈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这说明舞蹈最善于表达情感,是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

 芭蕾属于视觉艺术,必须通过动作、姿态及表情来让欣赏者观赏到其情感的变化。

 这就要求演员用舞蹈动作明确得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的情感形象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即提高舞蹈动作表现力和舞蹈情感表现力。舞者需要细细品读作品中角色的内心情感世界,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通过动作、姿态和表情的变化去刻画该角色情感的变化。

 3提高审美素养,提高自信。

 芭蕾舞芭蕾起源于宫廷,是一种外国宫廷舞蹈。所以,芭蕾舞本身具有高雅的气质。舞的本意是旋转,蹈的内涵是踊跃,即舞蹈通过各种旋转和踊跃来传情达意,将心理感受和生理运动紧密融合在一起,达到昭示美、塑造美、弘扬美的目的。美是芭蕾舞的魅力所在,如果把舞蹈比作一个艺术的桂冠,那么芭蕾就是这个桂冠上最闪亮的钻石,它是舞蹈里面最精美也最迷人的集大成者。芭蕾舞演员在塑造舞蹈形象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审美的思考,体现出舞者在审美创造的崇高追求。她们不断地在实践中体会芭蕾舞特有的艺术内涵,从而逐步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4体验民族文化,陶冶情操。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既是文化的印证与象征,也是文化的折射与反映。袁禾教授在《舞蹈》中曾指出:“舞蹈是人体的艺术,是具有灵魂的人自身的文化。”舞蹈艺术与文学一样,具有同等充分的视角,能够像作家和诗人一样表达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这些富有东方特色的、富有民族风韵的中国芭蕾舞,其中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民族风格。舞蹈的世界是包容的世界,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借鉴、融合过程中,舞蹈者不断体验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与内涵,陶冶情操。

 气质在现在的社会所表现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与升华。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对同性和异性都有吸引力。芭蕾带给人一种盛气凌人、高不可攀的感觉。它是内涵的外露,是彰显的气质,是独特表现的个人魅力。芭蕾舞演员或者练习者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挺拔和风度,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优雅、自信的气质修养。

二、美体同芭蕾形体的区别

 1、根本的区别

 目前所有健身房的芭蕾形体几乎都是把舞蹈教室里的芭蕾基训(基本训练)课照搬到了健身房,并未经过人体锻炼的改造,而基本上只进行了简单的大众化芭蕾训练的改造。美体塑形课同样源自于舞蹈,但是它是专门为健身塑形而创建的一们健身课程,它提取了多个舞种训练对人体的有益部分,剔除其专业性、逆反人体性及程式训练等等,有机糅合,以人体的骨骼、肌肉为出发点,来锻炼人体、改造人体及培养艺术型的气质。

 2、训练 方法 的不同

 关于美体同芭蕾形体的区别关于美体同芭蕾形体的区别由于芭蕾形体是把舞蹈教室里的芭蕾基训(基本训练)课照搬到了健身房:一样的擦地、一样的蹲,一样的把上把下,与对待专业学生一样的要求、一样的套路(只是难易之别):开绷直……这些动作是每一个专业学生成为演员的必经之路,但是对于健身目的的锻炼者而言,则没有多大的意义。

 然而美体塑形课尽管由芭蕾等舞种中提取、改造而成,它打破了程式的舞蹈练习模式,把各种有益的练习加以糅合改良,以正确合理的人体骨骼与肌肉为基准进行训练。没有花哨的组合、套路,只有目的明确、指向性强的递进式练习。练习目的性强。

 3、训练成效不同

 芭蕾基训虽然有一定的塑形作用,但是,毕竟是属于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训练课,而不是健身塑形课,不可回避的含概了很大部分逆反人体的专业所需性的东西。而且就它的塑形性也基本只对自小练习芭蕾的人才有效。尽管部分成年人坚持数年,也略有效果,但是就这样照搬,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根本不实际,也甚至无益。因为专业芭蕾需要的开(身体的软开度)、绷(身体与肌肉等等)、直(身腿手脖等等)对多数成年人来说,已经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对于大多数非专业青少年来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但由于芭蕾基训的本身训练,做不到就没有了训练的意义、达不到练习的要求。但是要做到,骨骼已经成型。也因此为什么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而这几个也都是出于对芭蕾的热衷。

 美体塑形课由于它的教学特点与训练内容的柔和以及以人体的骨骼、肌肉为主的出发点,用最轻松、最简单的方式与姿势,对练习者进行练习,对其身形进行纠正。而且还可以使练习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练习。直接而又显著的改善脊椎、肌肉、外形。

 4、适合人群

 芭蕾形体更适合于身体条件好、热衷与芭蕾的 爱好 者练习。美体塑形课则适合于大多数人练习。但是,芭蕾形体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对人的气质培养是很不错的。

 对于芭蕾形体与美体塑形课这两门同祖同宗的课程,但是其根本面向的人群不同、训练的根本目不同。所以只有大家自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亲历亲为给自己进行选择。

答案:D

两者较明显的差别在于舞者所穿的舞衣之不同,古典派的舞衣为纱质的短裙,称为ClassicalTutu,舞鞋质地较软;而浪漫派的舞裙长及膝与踝之间,称为RomanticTutu,舞鞋为硬式,便于舞者跐立。

"浪漫芭蕾"有哪些代表作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发端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巴黎。浪漫芭蕾是芭蕾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题材上表现的大多是仙凡之恋(如:仙女与农夫、村姑与伯爵、海盗与少女、木偶娃娃与乡村小伙子、牧羊人与仙女等等),顺应了当时法国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潮流。

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作品有《仙女》(1832)、《多瑙河denver》(1836)、《幻想曲》(1839)、《吉赛尔》(1841)、《艾丝美拉达》(1844)、《四人舞》(1845)、《海峡》(1856)、《葛佩莉亚》(1870)和《西尔维娅》(1876)等,不仅内容题材充满了浪漫情调,且结构严谨,表情细腻,动作舒展,具有典型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其中,《仙女》和《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的双壁。

在舞蹈史上,浪漫芭蕾与“古典芭蕾”是两个互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严格说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时期:前者指十九世纪初萌芽,三十~五十年代达到高潮的舞剧发展阶段(主要在法国);后者是指十九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后二十五年这一舞剧发展时期(主要在俄国)。其次,在浪漫主义舞剧中,刻画非人间的世界、揭示理想与现实生活矛盾的主题占绝大多数,但抒情性仍然是必须强调的侧面;同样,描写民间传说题材,在“古典芭蕾”中,却逐渐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大型舞剧”这一舞剧样式。以彼季帕为首的编导们创造了复杂的舞蹈结构,独舞和群舞动作的相互配合、图形和节奏的各种变化构成了多种多样的造型主题。正是由于交响音乐家参加创作,舞剧才终于从单一的浪漫芭蕾的“舞蹈戏剧结构”真正“进化”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结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03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