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地阐释了艺术教育的极端重要的价值。
艺术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产流水线的意识束缚,从而继续印证和发扬文化的多样性。在思考和知识层面的需求上艺术也依然体现着功能性:已知的各种科学方法论必须建立在逻辑线索上,而艺术则用无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体验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上的风景。
当代艺术日常生活特征
当代艺术家的实践往往介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具备日常生活特征的视觉因素之间,同时经过现代主义时期创作者的实践,艺术已经具备了广泛性跨文化的效能。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公众,当凝视或讨论艺术作品,意识到创作者所穿越的文化边界时,个体知识结构被抚摸的快感油然而生。
一边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换算公式其中也计算到了不同人群的快感触发点,一边日复一日重蹈着现代艺术早已完成的实践。这种做法在当下特别是公众社会范围内因为有着“艺术”的庇护伞而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正确。
我所有的爱好中,学弹电子琴也算是我的一个爱好,它在我的生活中占去了一定的休闲时间。大家猜猜我是怎样爱上和享受这门艺术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在学校,有一次比赛合唱,全校里的人纷纷来参加,我也不例外,报完名便开始了课余时间的培训。我们的培训是由老师弹琴,教我们唱。当我听见美妙的琴声,大家的歌声便脱口而出,使我对琴有了一些了解。四年级上音乐课,老师爱带我们去音乐室上,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弹奏,我慢慢的对琴产生了兴趣,琴声优美,能让人的神经进行休息。
在家里,我从学校学来的几首歌总是来家里唱一下,爸爸妈妈看见我天天这样唱,也知道了我对琴有点感兴趣便跟我买了一架电子琴。刚买回家我便迫不及待的弹上了,可是我真是乱弹琴,这时,爸爸叫我静下心来,弹最简单的练习曲:《欢乐颂》,可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听、看,急急忙忙的往板凳上一坐,便开始乱弹,学习电子琴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开始以为只要弹好哆、来、咪、发、唆、啦、西七个音,就万事大吉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这七个音阶要弹好都很难,而且基本功也很重要,要认识简谱,掌握节奏。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我学会了这首曲子,还能自弹自唱。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更多的曲子:《童谣》《义勇军进行曲》等。现在在家,时常陶醉在电子琴美妙的乐曲中,每当我用手指在键盘上流畅地弹奏出校园歌曲《童谣》的时候,我的神思似乎也回到了学校和同学们在一起上课、游戏、玩耍。每当我沉醉在自己的琴声中,也摇头晃脑地哼上几句的时候,我的心情就显得无比舒畅,就好像吃了一个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开放了。
我爱音乐,我爱电子琴,我爱这能陶冶性情的琴声。我愿美妙的音乐充满我的未来,愉悦人们的心田。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继续练习提高我的琴艺,让我的家人朋友享受我优美的琴声
2星期五上午的语文课我们举行了“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第八单元课文朗诵欣赏会”。上场表演的有四个小组,分别是第二小组、第四小组、第五小组和的六小组。
首先上场的是我们第四小组,我们表演的是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有陈正东饰,钟子期由魏子淳饰,道具由黎杰君负责,旁白由王宇君做。因为王宇君朗诵得很有感情,所以我认为旁白做的最好。我们的动作、神态表演地维妙维肖,老师、同学都对此赞不绝口。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啊!他们互相了解,是真正的知音。而在现在,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看着看着,我不禁陷入了故事的情节之中。
接下来上场的是第五小组,他们表演的是第26课《月光曲》。皮鞋匠由马炤康饰,盲姑娘由吕齐齐饰,贝多芬由蔡志航饰,旁白由林颖做。因为林颖朗诵得很有感情,所以我认为旁白做得最好。他们的动作、神态同样表演得惟妙惟肖,但是却比我们略胜一筹。动听的钢琴声、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波涛汹涌的大海……我陶醉了,陶醉在了旁白那极富感情的声音中。我想:贝多芬与盲姑娘何尝又不是一对知音呢?
最后上场的是第二小组和第六小组,他们分别表演了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和第28课《我的舞台》。虽然他们的表演都比较好,但是却使我哭笑不得。因为他们是即兴表演,所以大部分都是朗诵。在他们表演的同时,我认识了艺术的另一种美,这种美就是朗诵的美。
是谁说过,艺术一定是一场高雅的音乐会、一幅昂贵的世界名画呢?我认为,一句幽默的话语、一片短小的笑话,它们都是艺术,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3
每当我看到那一件件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时,我总是万分羡慕,总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用我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作品。
终于,这个机会来临了。上星期,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去劳动基地,去体验基地的艰苦生活。我们在基地里体验到了军训的辛苦,剪纸艺术的有趣,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终于靠自己做出了一件让我感到欣慰的工艺品。
记得那天早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工艺制作”的教室里,只见老师拿出一袋石膏粉和两个杯子以及一个模具。老师先将水与石膏粉掺在一起搅拌,搅拌均匀后,就把这些石膏倒在一个模具里,待到将模具填平时,再把模具轻轻摇晃,这样,这些石膏就均匀地遍布在这个模具里,过了大约4至5分钟,就可以将这个工艺品从模具里取出,这不,一件还没有上色的工艺品就“出炉”了。
看了老师的示范后,我们就自己动手作了起来,当初我忘了水与石膏的比例是1:2,将水与石膏粉都装了满满一杯,致使怎么倒也没办法让杯子里的水不向外溢出去。后来我将水与石膏粉的比例调好后,我把水倒进石膏中,这回,又遇到麻烦了——我怎样搅拌也没办法搅拌均匀,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起初还以为是水倒得太快了,于是,我重新试了一遍,得到的结果还是与上回一样。没办法,我只好请教老师了,我向老师说明了为什么会搅拌不均匀的原因后。老师笑着告诉我说:“你其中的一个步骤做错了,你不应该将水倒进石膏粉里,而是应该将石膏倒进水里。”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果真,这样一来,我很快将这些石膏搅拌好了,然后,我便将这些石膏倒进模具里,最后把它摇均匀,等了许久过后,我的作品“问世”了。虽然还没有涂上颜色,可我仍然是十分高兴。
下午,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另外一间教室,给我早上的那件作品上色。我们等老师给我们安排好座位时,就手握毛笔,给这件作品上色,因为我的这件作品描绘了两条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画面,所以一定要用浅蓝色作为基色,可是桌上的这五种颜料中,并没有浅蓝色,怎么办呢?这时,老师走了过来,我再次请教老师,老师仍然是笑着告诉我:“这五种颜色中,你可以将它们调配在一起,这样,就会有新的颜色出现。”果然,我将白色与深蓝色调配在一起,浅蓝色果真出现了,后来我用了同样的方法调出了许多缤纷的颜色,不一会儿,我的这件作品终于真真正正地“面世”了。你瞧,灰色的花边衬托着浅蓝色的“海水”,水中两只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两枚小海螺与一只小海星点缀在旁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看到这件作品,我不禁感到十分自豪。
制作工艺品,只要掌握方法,认真细致,就一定能够成功,怎么样,你也来试试吧
4术对于人们特别重要,那些前人留下的宝贵的艺术作品,至今让我们得到许多享受。
记得在我上五年级时,语文课上学过一篇叫做《月光曲》的文章,讲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同学们便向老师提出要听听这首曲子的请求。老师盛情难却,就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等老师带着录音机来到教室时,同学们都很激动,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可是我第一次欣赏大师的作品呀!随着老师的手指按下播放键,一阵优美的钢琴声便从录音机中传出。
一开始,音乐很柔和,我慢慢闭上眼,那音乐就如同海面上有一轮圆月,一半在天上,一半被海水遮住一般,海面上平静的很,时不时还有几阵轻风吹过,泛起了几丝涟漪,月亮的倒影浸显得模糊不定,更增添了几分浪漫。
慢慢地,琴声渐渐变得激昂,仿佛月亮在慢慢升起,而海面上风也更大了,风让海水跳跃起来,浪花卷着月光舞蹈,时不时还碰了碰沉睡中的礁石。
突然,琴声放慢了脚步,好像月亮已经升到了当空,静静地看着下面平静下来的海面,那月光洒在海面上,如同慈母的手轻抚着儿女的脸颊,那样温和,那样亲切。
琴声渐渐退去,但我们却还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之中,多么美妙的音乐呀,让人陶醉!
小时候只知道音乐好听,却不知道用语言该如何形容它,但此刻我知道了,那叫“天籁之音”。
要问我最喜欢的一门艺术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我最喜欢的一门艺术是写作”。
也许你们会说,我这个小毛孩会把文章写得咋样?我其实写得一点也不好,可是它仍让我如痴如醉,乐在其中。
我喜欢写作这门艺术的兴趣之一是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先泰以前,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孙子兵法》等,都是我的爱好,我最崇拜的古代文学作家可不是上面的老子、孔子、孙子,而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刘安,大家应该知道这个作家吧!不知道也没关系,但他的作品一定是老少皆知,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这些作品令后人们津津乐道,难以忘却。
我喜欢这门艺术的兴趣之二是在一次我写的作文获奖了。那一次,赵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交一份自己写得最好的作文。我漫不经心地交给了她,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急促的铃声,们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赵老师捧着一叠鲜红的“硬纸壳”,一张张地拿起来,一个个念着同学们的名字,一位位同学随着赵老师的声音走上讲台,这其中也有我,当我拿着那张“硬纸壳”时才发现,原来那是一张获奖证书,它告诉我,我的作文在这次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让我欣喜若狂,让我更加喜欢这门艺术—作。
优秀的艺术启发人;优秀的设计激励人优秀的艺术需要诠释;优秀的设计需要领会优秀的艺术是一种品味;优秀的设计是一种观点优秀的艺术是一种天赋;优秀的设计是一种能力优秀的艺术向众人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优秀的设计向众人传递着相同的信息
一、好的艺术来源于灵感,而好的设计来源于动机
或许两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其创作的目的。原则上来说,艺术创作的流程是从无到有,从一张空白的画布上开始,艺术家将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表达在作品创作上。他们希望通过与他人分享感受,令观赏者得到共鸣和启示。
二、好的艺术在于诠释,好的设计在于理解
虽然艺术家的理念是将一个观点或情感予以表露,但并不仅限于此。艺术通过各种方式和人们联系在一起,因为艺术创作的诠释方式与众不同。
商业设计,则完全不同。作为商业化的设计原则,是准确的向受众传递信息,并促使受众采取相应行动。你的网站设计传达给用户的信息和你设想的不一致,那么这和设计的最初需求是不相符的。设计师的作品不仅仅在于视觉享受,更需要让作品中所传达的信息准确的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三、好的艺术是一种天赋,好的设计是一种技巧
一个艺术家通常都是具有天赋的。当然,从最开始的时候,艺术家都要经历学习绘画,不断创作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但是,艺术家最本质的价值在于其与生俱来的天赋。可以这么说,好的艺术家一定具有设计技巧,但拥有好的设计技巧却不一定能够成为艺术家。
扩展资料: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
艺术设计贵在创造活动与实践,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
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考生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
艺术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性。艺术设计的第一动机不是表达,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的可能,不论是在商业活动中的信息传达里的应用,还是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中的应用,艺术设计就是让人类获得各种更有价值,更有品质的生存形式。
他让生活更加简单、舒适、自然、效率这是艺术设计的终极目的。艺术设计最终的体现是优秀的产品,这个体现我们从乔布斯和苹果的产品中可以完全感受的到,苹果的设计就改变了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乔布斯的设计梦想就是改变世界,他以服务消费者为目的,用颠覆性、开拓性的设计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好的艺术设计产品能改变世界,好的艺术品能触动世界,这是不同的。
-艺术设计
一:各种色彩的象征:
红色 热情、活泼、热闹、革命、温暖、幸福、吉祥、危险
橙色 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
** 明朗、愉快、高贵、希望、发展、注意
绿色 新鲜、平静、安逸、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
蓝色 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
紫色 优雅、高贵、魅力、自傲、轻率
白色 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柔弱、虚无
灰色 谦虚、平凡、沉默、中庸、寂寞、忧郁、消极
黑色 崇高、严肃、刚健、坚实、粗莽、沉默、黑暗、罪恶、恐怖、绝望、死亡
色彩的心理效应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
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 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色彩是人的视觉最敏感的东西。主页的色彩处理得好,可以锦上添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总的应用原则应该是"总体协调,局部对比",也就是:主页的整体色彩效果应该是和谐的,只有局部的、小范围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强烈色彩的对比。在色彩的运用上,可以根据主页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主色调。因为色彩具有象征性,例如:嫩绿色、翠绿色、金**、灰褐色就可以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其次还有职业的标志色,例如:军警的橄榄绿,医疗卫生的白色等。色彩还具有明显的心理感觉,例如冷、暖的感觉,进、退的效果等。另外,色彩还有民族性,各个民族由于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色彩的喜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充分运用色彩的这些特性,可以使我们的主页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从而提升主页的文化品位。
艺术是内化于我们的物种身份——我们的人性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全力关注生活的质量并思考生活的意义,而不是无助地被卷入简化的和实用的消费主义以及只重视效率的和“娱乐至死”的社会之中。
—— 美国当代艺术理论家,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
艺术这个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艺”是种植的意思,艺术指技艺,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称为“六艺”,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驶)、书(书写)、数(技术);古希腊,“艺术”指“手艺”、“技艺”,包括:绘画、编织、刺绣、建筑术、器具的制作等;古罗马“自由人”的艺术,又叫“自由艺术”,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历史、天文、几何;西欧中世纪早期学校中的七种主要学科,称为“七艺”,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艺术的这种用法表明,作为一个范畴,实用的技艺与非实用的艺术尚未具体区分开来,那时艺术还是一个包含了诸多领域的整合概念。1746年,法国美学家,阿贝·巴托第一次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所谓“美的”这个界定,清楚地表明了它与“非美的”(即实用的)艺术的差别,巴托认为美的艺术主要有六种:绘画、音乐、诗歌、舞蹈、雕塑和建筑。之后,艺术逐渐从传统的技艺中分离出来,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并不断加深和扩大其内涵和外延。到了现代,艺术大体分为:语言艺术(文学、播音等)、造型艺术或美术(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建筑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相声等)、综合艺术(**、电视、歌剧、音乐剧等)四类。
人们关于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提出了模仿说(再现说),即艺术(绘画、音乐、文学等)是现实世界的模仿,文艺复兴、17世纪的古典主义、19世纪的现实主义都主张这种模仿说;18世纪以后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表现说,认为艺术是情感、心灵或者自我的表现;19世纪,出现了艺术的形式说,比如,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1881~1964年)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有意味的形式”(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并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是其最根本的东西;20世纪出现的惯例说,则是从根本上否认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主张一切物品都可以是艺术,只要能得到大家特别是艺术界的承认,就是艺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1938年~)在其《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就在于它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审美感兴)。”
就是这一个“意象世界”,使人类实现了与自然的沟通、融合、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就是这一个“意象世界”,营建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回护着人类的幸福;就是这一个“美感”,使人类增进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理解和热爱;就是这一个“美感”,使人类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境遇——从琐屑到隽永,从沉闷到活泼,从狭隘到豁达,从黯淡到靓丽,从干枯到蓬勃,从空虚到丰盈,从庸俗到卓越。因此,艺术是人类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成就了人类!
埃伦·迪萨纳亚克在其《审美的人》一书中写道:“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艺术就是作为塑造和美化我们所关心的事情的强化手段和特殊行为而产生的。艺术就是使一个人关心的事情特殊的活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基本的。艺术是内化于我们的物种身份即我们的人性的,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和必需的行为,就像其他普通又普遍的人类职业和使人专注的事情,如交谈、工作、锻炼、游戏、社会化、学习、爱与关心一样,应该在每个人身上得到认识、鼓励和发展。”
然而,在今天这个物化的社会里,“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越来越占据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人的内心生活失衡,人与自然失衡,人的生活失去诗意,人类失去家园”(叶朗《美学原理》),艺术成了高远的天空飘浮的烟云,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艺术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了。“从北京到纽约,再到巴黎、伦敦,艺术家都是收入最低的一个行业,甚至比民工的收入还低。在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圣地宋庄(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有一些艺术家正在沦为乞丐。根据国外的职业收入调查报告,有90%的艺术从业者都没有稳定的收入,其中75%的艺术家终生没有收入。艺术家的低收入已经成为国际问题。”
首先,艺术表达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英国情感史研究先驱,文化人类学者,威廉·瑞迪在其《感情研究指南 情感史的框架》一书中,把情感定义为:“一系列常常被同时激活的、联系松散的思想材料,因其太多而在短时间内无法转化为行动或话语。” 常见的情感表现为:喜欢、厌恶、愤怒、悲伤、爱慕、仇恨、幸福、美感等,这些情感是我们生命的力量之源,是人性的阳光和雨露,是人类与机器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艺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类的情感。因此,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说“艺术即情感”;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朗格(1895~1982年)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1897~1986年)说“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
其次,艺术创造自由。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是被限制的,甚至是痛苦的。然而,通过想象和创造,艺术却可以帮助人超越有限,到达无限,幸而进入自由的存在境地。叔本华也说:“在审美时,人们是非功利性的,可以暂时从生命意志或欲望中摆脱出来,从而脱离痛苦的深海。”
中国新儒学大家,徐复观(1903~1982年)(《中国艺术精神》)认为,庄子所追求的道,即天人合一(心与物冥)及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的自由境界,实际是最高的艺术精神。
再次,艺术赋予生命意义。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世界就是宇宙永恒的生成和变化以及不断创造和毁灭个体生命的盲目的徒劳的虚幻的过程,因此世界和人生都是有缺陷的,不圆满的,没有意义的。但是,艺术却可以促使人类直视生命的痛苦和人生的悲剧,进而用审美的眼光欣赏人生悲剧的壮丽和快慰,用审美的意识看待宇宙的创造活动,领会宇宙永恒创造的快乐,并把人生想象为宇宙创造的一部分,对世界和人生作审美的辩护和肯定。总之,艺术用美把世界和人生连同其缺陷都神化了,艺术比真理对生命更有价值。因此,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艺术赋予生命一种意义,借此肯定世界和人生。”
另外,纪录片《艺术的力量:梵高》讲到:“艺术做到了教会做不到的事情,它带来了救赎和慰藉,艺术成功地让所有人睁开眼睛,感受生命的神奇力量,让他们看到了因日常操劳而无缘得见的愿景。”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技术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刘易斯·芒福德(1895~1990年)在其《乌托邦的故事》一书中提到:“艺术家对美好事物的生动想象,为人们提供创造性地应对身边环境的典范、形象和理想,将人们聚集到一起,给他们提供一种愿景,重塑他们自己的生活和他们所在社会的命运,将人们引向美好的生活。”美国钢琴家、画家,马克·盖特雷恩在其《认识艺术》一书中写到:“在一个物化的社会里,艺术家的职责是提醒人们人性和精神所具有的价值。”
总之,艺术是每个人基本的,正常的和必需的行为,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艺术更为直接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呈现更为真实的生命;艺术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予我们精神的自由;艺术赋予生命一种意义,借此肯定世界和人生;艺术让人类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回人与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自在和幸福;艺术让我们的人格更完整,人性更丰盈,人生更美满;艺术缺失的人生必定是干枯、庸俗、黯淡的人生。
艺术的本质:
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艺术的特征;
1、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2、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
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扩展资料: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艺术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具体的心理表现,也是对对象能否满足自身欲望的价值评判。
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抑或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
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出一般的美学理论,他们也没有对艺术和文学进行过任何系统的研究。马克思对这个问题顺便说的话与其说提供了一个可确信的解释原则,不如说更多地引起了争论。
——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