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约派音乐(Minimalism):简约派音乐是一种不断重复简单音乐材料的音乐,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配器等方面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代表作曲家有斯蒂夫·赖克、菲利普·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
2 拼贴音乐(Collage):拼贴音乐是一种将不同音乐片段组合在一起的音乐,这些片段可能来自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背景,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3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电子音乐是一种使用电子设备创作或修改声音的音乐,它包括许多不同的子流派,如合成音乐、环境音乐、实验音乐等。
4 爵士乐(Jazz):爵士乐是一种源于美国的音乐形式,具有即兴演奏、复杂的和声和独特的节奏感。它有许多子流派,如新奥尔良爵士、大乐队爵士、bebop、自由爵士等。
5 摇滚乐(Rock and Roll):摇滚乐是一种源于美国的音乐形式,通常由电吉他、贝斯和鼓组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的表演风格。它有许多子流派,如重金属、朋克、流行摇滚、民谣等。
6 流行音乐(Pop Music):流行音乐是一种广受欢迎的音乐形式,通常具有简单的旋律、易于跟唱的歌词和强烈的节奏感。它有许多子流派,如流行摇滚、流行电子、流行民谣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二十世纪音乐流派,如古典音乐、现代主义音乐、序列音乐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云迪的自传式纪录片《新浪漫主义(The Young Romantic: A portrait of Yundi)》由加拿大导演Barbara Willis Sweete执导,投资200万美元,耗时三年制作,于2007年面向全球公映并推出DVD。摄制组拍下了李云迪在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以及中国各地演出、在大师班进修的实况,还记录了他与小泽征尔、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音的过程,也包括一些他的私人生活片断。纪录片时长88分钟。并附录李云迪参加拉罗克·昂迪荣国际钢琴音乐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Piano La Roque d’Antheron)的演奏实况。
20世纪西方音乐史发展究竟是如何的呢欢迎阅读下面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答疑解惑。
一、形成不同流派的原因
在19世纪,一种音乐语言和风格——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基本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20世纪却不是这样。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和风格,有的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
从音乐(内部)本身来看:浪漫主义到了后期,它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得到充分发展。如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乐队织体、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中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 宾的“神秘和弦”,特别是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等,都使音响更丰富了,也更复杂了,有了更多的不协和因素,调性趋于瓦解。这些,都预示了新的语言和风格的产 生。也就是说,20世纪出现的某些新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外部)环境和条件来看: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独裁统治等等,使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更 多的紧张、不安等情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作曲家创新求异更加心切;个人主义充分发展,创作不顾公众反应和社会效果的倾向变得 普遍起来。20世纪各个流派的产生,或多或少地都离不开这些总体情况,但是实际上,每个流派还有它自己的外部产生原因,需要具体分析。如表现主义,可能更 多地与社会的发展、思潮的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知识分子对社会混乱、政治黑暗感到不满的产物。倒过来说,如果自己和周围很协调,生活像田园诗似的, 很平静、安逸,没有要求变革、提出抗议的想法,就不大可能产生出这样一种强烈、夸张、变形的艺术。而电子音乐呢主要还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展现了可能采用 新的手段代替普通乐器和人声创作音乐的前景,吸引了作曲家进行这一方面的试验。又如,就偶然音乐代表人物凯奇(John Cage)来说,他的影响主要在60年代,这恐怕是与那个10年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很不安定,各种思潮迭起,年轻人容易对传统采取一种比较冷漠和怀疑的态度 有关。是不是也有人主要是为了试验某种新手段,而并没有多少深刻的社会原因如考威尔(Henry Cowell)最初用拳头、前臂敲击钢琴,可能更多的(不是没有一点其他原因)(1)是出于探索一种新的音响。这种音乐,在它的实验初期,可能在内容方面 显得比较贫乏、苍白;但如果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有新发现,也会给后人以一定的启示。
二、20世纪的两次高潮
第一次发生在10、20年代。20世纪初,当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继续盛行,瓦格纳、马勒和理夏德·施特劳斯的影响还很大;法国出现了德彪西、拉威尔的印象主 义音乐;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1909年完成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1912年,他的第一首用无调性技法写成的管弦乐作品《五首管弦乐曲》在伦敦首演, 引起评论界激烈反对。两年后,在美国首演,情况也是一样。一位评论家讽刺说:“勋伯格的情感很适合为吸尘器创作。”而1913年在维也纳演出的、包括有韦 伯恩《六首管弦乐曲》在内的一场音乐会,同年在巴黎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舞剧《春之祭》的演出,以及1914年在米兰由鲁索洛举办的“噪音联播”音乐会 等,都被当时认为是本世纪初音乐界接二连三发生的几大“丑闻”。它们之所以不是孤立的事件,在于在一片反对声中,仍然有着许多追随者或潜在的追随者。20 年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新音乐试验的温度有所下降,但还是继续出现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23年),瓦雷兹(Edgar Varese)的实验性作品和哈巴(Alois Haba)的微分音音乐等。到了30、40年代,20年代开始的新古典主义已经成为主流。这与人们经历了战争,对艺术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有关。严酷的现 实,使大家对“新奇”、时髦的东西有一种厌倦的感觉,转而要求一种简朴、实在的语言。其中,也有的作曲家看到了战前新音乐与听众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隔阂,力 图创作一些听众能接受的音乐,如德国的韦尔(Kurt Weill),美国的科普兰,法国六人团的一些作曲家等,包括欣德米特也写了许多适于学校、业余团体演出的所谓“实用音乐” (gebrauchsmusik)。巴托克、科达伊等一批民族主义作曲家继续采用民族风格进行创作;苏联作曲家则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下,沿着西 欧和俄罗斯的音乐传统继续发展。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50、60年代。1945年以后,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实验音乐又时兴了起来,而且有了更大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
三、创作形式
前面提到的勋伯格的无调性和十二音音乐发展成了序列音乐,从当初很少有人接受它,到现在被普遍采纳。斯特拉文斯基在节奏方面的创新,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有的作品不再具有强弱规则交替的节奏形式,甚至把节奏从小节线所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音色和音响成了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无论在人声,还是在乐器使用 (包括弦乐、管乐、钢琴等)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探索。不仅如此,还对开发新的音源显示出浓厚的兴趣。10、20年代试验过的噪音音乐,原以失败告终,现在 死灰复燃。借助于新的技术条件,出现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还有偶然音乐、直觉音乐、空间音乐、概念音乐等等,确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很多作品已经没有传 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也有的作品主要不再由乐音所组成。 ·
与此同时,总的来说,民族风格不再受到重视;但在形形色色的新音乐创作中,也有作曲家基本上仍按传统的风格进行写作,如英国的布里顿、前苏联的肖斯塔科维奇等。
大约从70年代起,音乐的发展虽然仍呈多元化的态势,没有哪一种风格占据中心位置,但新音乐实验的高潮过去了。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作“现代主义以后” (beyond modernism),它的主要表现是:作曲家的注意力不再像50、60年代那样,集中于创造、发现新手法、新音响、新花样,而更多地是利用过去几十年已 经积累的新的表现手段结合传统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例如:序列音乐,有一段时间,差不多快“一统天下”,现在不少人退了出来,重新写起有调性的音乐,或至少 不再坚持无调性;浪漫主义思潮又回来了,出现了新浪漫主义,把浪漫主义的传统音乐语言与20世纪新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此外,像简约派音乐的产生、拼贴技 法的采用、第三潮流音乐的发展等,也都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以后思潮的产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