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谈谈你喜欢的音乐,并说明理由”的论文,要求2000字左右。

求一篇“谈谈你喜欢的音乐,并说明理由”的论文,要求2000字左右。,第1张

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曲〔内容提要〕:柴科夫斯基“世界性”的作曲家,他将民族主义深刻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间,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对于标题音乐,柴科夫斯基深刻地将其理解为“音乐内容为本,文字说明为辅”。音乐的标题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标题音乐。在交响曲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在旋律写作、标题音乐、配器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曼弗雷德》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标题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从曲式结构、配器手法、乐曲规模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同时,这部交响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柴科夫斯基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民族主义 标题音乐 《曼弗雷德》 一、 关于民族主义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俄国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倍受争议的一位作曲家。而归纳其争议的中心,都是源自“民族主义”。作为19世纪的音乐家,人们评价的标准会不经意间地从“音乐”本身转向“音乐中的民族性”,这一点在非德奥作曲家的身上更被重视,大凡音乐史类的书籍谈到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的章节总是在“民族主义”之下。那么民族主义是否对于生活在19世纪或是直到生活在今天的音乐家有着重大的意义和追寻的必要呢?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音乐来说,音乐作品是艺术品,音乐家的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品的创作过程,而有真正的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才称得上是艺术品。“某种文学或艺术可以追随世界艺术的潮流,忠实地表现其理想,汲取其传统、采用的形式及手法,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但不具有独立的和绝对的价值。” 这正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对于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许多人都觉得柴科夫斯基有愧于俄罗斯民族:“柴科夫斯基和鲁宾斯坦生前可能声望很高,因为他俩当时都很受欢迎。他们的作品冗长罗嗦,音乐往往有一种令人生厌之感,而且表现出的特点与其说是俄罗斯的,还不如说是德意志的。” “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可能较强一些,但他没有足够有力的个性来打破日耳曼艺术的束缚,他很早就受到这种艺术的影响;而且以后又热衷于追求平庸浅薄的成功。” 著名音乐学家贡巴里奥认为:除了他的大约十五首风格多变的钢琴作品富有创造性的韵味之外,其余的作品都陷于假古典主义、假浪漫主义艺术(在性质上有些世界主义)的不良倾向,这妨碍了他取得象其他一些近代大师们所应有的发展。 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不屑一顾”的音乐家、评论家绝不在少数,但仍有许多音乐家深深地爱着这位音乐巨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就直截了当地宣布:“他(指柴科夫斯基)是我们之中最俄罗斯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位当代的作曲家的评价,个人看法的因素起着重大的作用。另外我们不应忽视的是仍有许多重要事实让我们有力地证明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首先,柴科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俄罗斯民歌,并且在收集俄罗斯民歌上花了大量的精力,他将收集来的民歌整理出版,如《30首俄罗斯民歌》。其次,他将民歌素材用在了他自己的许多作品中,最令我们熟悉的就是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另外,无论是俄罗斯特色的音乐语言、变格终止的和声特点以及俄罗斯民间舞蹈的音乐元素都充分地体现在了作曲家的作品中。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是毋庸质疑的。不论如何,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性的体现是19世纪作曲家的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并且这种民族性决不仅仅是指外在的和形式上的民族性。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已不仅仅是去证实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否具有民族性,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柴科夫斯基是如何使他的民族性被全世界所接受,这也正是作曲家的伟大之处。并且,我们决不能说因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被世界所接受,因此他就是“世界的”而非“民族的”。“当艺术品的内部形式和色彩是民族的,但其内容是普遍性的时候,就发生了融化为真正的世界艺术的过程。和这种艺术相对立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民族艺术,其内容是片面的——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民族的,而形式是没有色彩的世界性的。” 身为艺术家的柴科夫斯基正是用民族性的色彩和语言,或者说是运用了俄罗斯民族的“魂”来完成一件件世界艺术殿堂中的艺术珍品。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化是受到法国和德国影响的混合体,音乐艺术家们说柴科夫斯基只是比‘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以及穆索尔斯基吸收了更多的这种影响。与他们不同的是,他面对俄罗斯之外的影响并没有刻意地回避。但远不能凭这一点说他是‘反俄罗斯’的。”“俄国从来没有一个大音乐家比柴科夫斯基具有更彻底的国际性。民族形成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局限;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脱离了这个外在的现实,它是抽象的、普遍性的。” 因此,刻意地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寻找“纯俄罗斯”的民族性是不公平的。就象在真理中,人们总是无法寻找到现实的影子一样。但是俄罗斯民族的血脉始终贯穿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的。柴科夫斯基是俄国人——不多情的俄国人是罕见的——他是浪漫主义者,而唯情论是浪漫主义时代的生命血液。” 我们遇到的是一位极其多情、极富旋律感的俄罗斯作曲家,对于戏剧性和受难的灵魂独具敏感。俄国在长期的农奴体制下,广大的知识分子尽毕生精力在为解放农奴而奋斗着,而知识分子又不被群众所理解——这是俄罗斯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哀所在——这些特殊的社会现实使得俄罗斯民族成为一个悲剧性的民族,而悲剧性便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柴科夫斯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式的情感。在一些民族主义的不太具体的表现方面,柴科夫斯基是彻底的俄罗斯式的。 这便来自他的多情,来自他的多愁善感,来自他那将悲凉在瞬间转化为无限艳丽的能力。“虽然完全处于德国、法国的影响之下,他却回避了瓦格纳,甚至勃拉姆斯,他被门德尔松一伙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者和法国的多愁善感的一派强烈地吸引。柴科夫斯基的俄罗斯性不在于他在作品中采用了许多俄罗斯主题和动机,而在于他的艺术性格的不坚定性,在于他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豫不决。” 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已经毋庸质疑,从某些方面讲,他比“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做得更聪明,他从不自我标榜在他的音乐中有些什么,而需要听众自己去感受。他的作品魅力无限。同样,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中的民族性因素——那就是在他的音乐中有俄罗斯民族的“魂”! 二、 交响曲创作与标题音乐 柴科夫斯基一生创作了众多的经典音乐作品,他的作品设计各个方面的体裁,包括十部歌剧、三部舞剧、七部交响曲、四套交响组曲、一系列标题性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在这其中,柴科夫斯基的七部交响曲贯穿了作曲家的一生,如同人生的路标一般,反映了柴科夫斯基各个时期的创作情趣、精神和生活情况等,是柴科夫斯基最为重要的作品组成部分。 在柴科夫斯基的七部交响乐中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第六交响曲(悲怆)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标有明确的标题。但其实从第四交响曲开始,柴科夫斯基为这后三部交响曲都作有标题性的提纲。由于婚姻、个人生活的诸多不幸,使得柴科夫斯基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性色彩和矛盾的色彩——这让人想起了听力开始衰退后的贝多芬——他的作品变得复杂、深奥。也正是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完成了他的几部最为经典的作品:被称为悲剧三部曲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交响诗《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暴风雨》以及《曼弗雷德》交响乐。 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较古典时期或是浪漫时期德奥的交响曲有许多不同。 首先,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没有运用由贝多芬交响曲而发展成熟完善的动机式写法,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由一条条优美的旋律组成的。“对于交响曲故乡的德奥作曲家来说,他们也许会惊讶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用‘动机写作’而用旋律构成,对于喜爱旋律的中国听众来说,他们也许会感慨柴科夫斯基为什么有那么优美无比、无穷无尽的旋律乐思。” 的确,柴科夫斯基可谓是世界第一的旋律大师,他有时甚至为自己那思路如泉涌的乐思和灵感感到惊奇。在一封他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曾这样写道:“未来作品的种子经常是以十分出人意外的方式突然出现了。如果土壤适宜,也就是说,如果有创作的情绪,这种子会以无比的力量和速度生根出土,吐枝叶,最后开花朵。我除了用这种比喻以外,不能对创作过程有其他解释。……当主要乐思出现,开始发展成为一定形式时,我满心的无比愉快是难以用言语向您形容的。忘掉了一切,向疯狂似地,内心在颤栗,匆忙地写下草稿,一个乐思紧追着另一个乐思。……主要的乐思以及一切个别段落所构成的总轮廓是自然出现的,而非通过寻求而出现,是那种超自然的不可捉摸、无可解释的力量(即所谓灵感)所造成的结果。……落笔自然,不需要作任何自我努力而顺乎内在的动因而写作。原因何在?我不明白。”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灵感无限,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无比的光彩,也正是因为这众多美丽的旋律,使柴科夫斯基的交响乐能得到全世界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的喜欢。 其次,柴科夫斯基对交响乐的配器进行了大量的革新。随着作曲家创作的日益成熟,在配器手法上,也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这被认为是“直接违反了配器法基础教程的” 柴科夫斯基“违背”了“将所有乐器融合起来”的原则,让每一件乐器具有了不同的性格。并且常使得乐队在感情的高潮时“失控”。但是,我们又何尝不为柴科夫斯基让弦乐奏出的一条条优美的旋律所感动,一支长笛、一支圆号,它们所奏出的或晴朗、或阴郁的色彩又怎能通过教科书得到?当作曲家让所有的乐器描绘那势不可挡的洪流时,又有谁不为之感动,被其震慑?交响乐队的能量在柴科夫斯基的手中变得无比巨大,这是我们在听海顿或是莫扎特的交响曲中是根本无法感受到的震撼! 最后,柴科夫斯基在交响乐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标题音乐的创作。柴科夫斯基所创作的标题音乐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描绘性的标题类,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等作品;另一类是抽象标题类,如《第六(悲怆)交响曲》。无论哪一类,贝多芬“感情的表达多于描绘”的标题音乐之灵魂仍被柴科夫斯基很好地继承。虽然柴科夫斯基自己声称:“用无标题方式写作要快活千倍!写标题音乐时,我感到仿佛在哄骗公众,给他们的不是叮当响的硬币,而是糟糕的钞票”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柴科夫斯基虽然厌恶创作标题音乐,但又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如上文提到的第六(悲怆)交响曲,交响诗《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暴风雨》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等等。我们应该看到,柴科夫斯基厌烦的是那些音乐内容与标题的联系只是表面的或是为刻意迎合标题而创作的所谓“标题音乐”。在谈到被艺术家们认为是柴科夫斯基登峰造极之作的《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和《暴风雨》时,柴科夫斯基尖锐地指出:“这两首作品是带着虚假激情写成的,追求的是纯粹浮表的效果,实际上十分冷漠、虚伪和薄弱。这些缺点的产生是因为我的这两首作品完全没有对题材进行再创造,而只是为写作而写作,也就是说,音乐和标题的血缘关系不是内在的,而是偶然的和外在的。……” 柴科夫斯基对于标题音乐的看法,与他后四部交响曲的创作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在这里全文引出他对于此问题的看法:什么是标题音乐?既然您和我都承认音乐的标题不是供人免费观看的闹剧,那我们就可以说,任何音乐都有标题。这是从广义来讲。从狭义来讲,这个术语是指一部交响音乐,或者叫做器乐音乐,被认为用来阐述某个题材,听众可以在这部作品的标题里找到这个题材,它提供了音乐作品的题目。开标题音乐先河的是贝多芬,这部分体现在他的《“英雄”交响曲》里,但更主要地体现在他的《“田园”交响曲》里。而标题音乐真正的创造者却是柏辽兹,其音乐作品不仅有标题,而且还附带详细的文字说明,供听众一边听音乐一边随时翻检查阅……我认为一个交响音乐作曲家的灵感也许是双重的:即主观的和客观的。第一种情形是:他在音乐里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换言之,他像个抒情诗人似地发泄内心深处的情愫。在这种情况下,标题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另一种情形是:音乐家在读了一首诗或见到了一片田园景色后,想用音乐来处理这个启发了他的灵感的题材。在这种情况下,标题就显得不可缺少了……我认为这两种情形都有存在的权利,并对那些只接受其中一种的先生们不能理解。显然,所有这些题材都不适合用交响曲来表现,同样也不都适合用歌剧来表现,因此标题音乐就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了。这正如在一部只靠抒情还不能成立的文学作品里,史诗因素不可缺少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柴科夫斯基如何认识标题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到,柴科夫斯基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内容,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纯音乐”。另外,他认为,在音乐领域文字对于音乐作品只是一种附加,而就音乐语言本身来讲,它足以表现和反映任何的一种内容。作曲家所追求的是由音乐语言而写的“标题音乐”。 从1878年柴科夫斯基创作第四交响曲开始,作曲家进入了人生中最大的动荡时期,富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大多完成于这一时期。被称作悲剧三部曲的第四、第五、第六就是“柴科夫斯基式”的标题音乐,虽然这三部交响曲只有第六首被冠以“悲怆”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是他的弟弟莫戴斯特提议的,但是作曲家在接受了这个题目的第二天又改变了主意,仍称其为《第六交响曲》。值得注意的是,当柴科夫斯基刚创作完这部作品时,起的最初的标题叫《“标题”交响曲》)。然而这三部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我可不愿意自己的笔下出现一些不表现任何内容而无谓地耍弄和弦、节奏和转调的交响乐作品。我的第四交响曲当然是标题性的,但这个标题却绝不可能形诸文字……交响乐——一切音乐形式中最抒情的一种——不是正该如此吗?交响乐不是应该表现难以言传的、出于内心而要求一吐为快的那一切吗?” 与第四交响曲一样,柴科夫斯基的第五、第六交响曲都有着详尽的创作提纲。在1878年柴科夫斯基最终完成了被称作“柴科夫斯基的命运交响曲”的第四交响曲之后的1884年,柴科夫斯基着手写作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 三、关于《曼弗雷德》交响曲 《曼弗雷德》是英国诗人拜伦创作的一部诗剧,它描写了曼弗雷德对知识、生活感到厌倦,从而放弃了对生活的追求,不愿在人群中生活。他独自躲到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寨子中,寻求遗忘和死亡,但他还是表现出一种倔强的叛逆性格,他认为退出生活就是不要向生活妥协,他拒绝了精灵的帮助,拒绝了修道院的挽救,他宁愿一个人孤独地死去。著名诗人歌德曾指责拜伦,说《曼弗雷德》的主旨与他笔下的《浮士德》相同。但歌德仍不无羡慕地说“曼弗雷德和浮士德相比,其优点在于曼弗雷德在与魔鬼的斗争时没有屈服,而浮士德则对魔鬼拜服在地。”1868年,评论家V•V•斯塔索夫建议“强力集团”的核心人物巴拉基列夫,将《曼弗雷德》写成一部交响曲,而由于某些因素,巴拉基列夫对这个提议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先是将《曼弗雷德》推荐给了柏辽兹,但当时的柏辽兹已经是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了。事隔十四年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使巴拉基列夫想起了柴科夫斯基。并且柴科夫斯基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虽然在拿到《曼弗雷德》的初期,创作并不很顺利。因为舒曼所创作的《曼弗雷德》让柴科夫斯基挥之不去:“我对您的提纲毫不动心,很可能应该由舒曼负责。我极其喜爱他写的《曼弗雷德》,并且习惯于连成一气地想象拜伦的《曼弗雷德》和舒曼的《曼弗雷德》。我不懂得,在见到这一题材时,除了舒曼为它提供的音乐外,我还能从中引出另外的音乐。” 但是,柴科夫斯基最终没有放弃这部作品,当他在1884年底去了阿尔卑斯山看望临终的朋友时,他下决心将其写成一部交响乐。当然,拜伦的诗剧《曼弗雷德》所表现的悲剧性与柴科夫斯基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他当时的精神与生活的不幸是比较相似的,这也许正是作曲家产生创作灵感与产生心灵共鸣之处吧。从某些意义上讲,曼弗雷德就是柴科夫斯基。如果说《“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对生命的最后阶段的预见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最后总结的话,那么《曼弗雷德》可以说是对柴科夫斯基精神世界的写照。正如柴科夫斯基本人所言:“我认为,拜伦以殊异的力量和深度在曼弗雷德身上体现了我们普通人为力求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而进行的种种悲剧性的斗争。” 四、《曼弗雷德》交响曲的音乐分析 第一乐章 作者在这一乐章之前作了如下的文字说明: “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由于为人生种种奥秘的问题所苦恼,被毫无指望的强烈痛苦和对罪恶的过去的回忆所折磨,他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曼弗雷德完全陷入神秘魔法的控制之中并威严地同地狱的强大势力相交往;但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能够满足他徒然追求的那唯一的‘忘却’。他对热恋过但是死去了的爱斯塔尔特的回忆撕碎了他的心,曼弗雷德的极度绝望永无止境。” 这是柴科夫斯基最为满意的乐章,它所采用的是一个省略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奏鸣曲式。也许采用这样奇怪的曲式结构与这一乐章的音乐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当低音单簧管与三只大管在a小调上出现第一个主题旋律时,曼弗雷德那阴郁的脸庞、瘦弱颓废的身影仿佛立刻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疑问与痛苦交织的音调,是这一乐章两个主要音乐素材中的第一个。简单迂回下行的旋律充满了俄罗斯式的悲剧色彩。这一主题与接下来进入的另一主题一起,贯穿了整部交响乐,就如同曼弗雷德的形象一样,成为全曲的核心。过了15小节,另一个主要音乐素材在弦乐组出现,调性转至升c小调。旋律由前面的迂回下行改为七度的下行后的向上级进,这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音调,让人感觉在屡屡遭到重大的挫折后,都能锲而不舍地再向上爬的感觉。这一主题在非常强的力度上进行,并且不断向上模进,揭示了曼弗雷德倔强与不向命运与恶魔低头的一面。两个主题完美地完成了对曼弗雷德这一矛盾的人物的描绘。大提琴急促的三连音使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这紧张如同是海浪上的小舟一般让人觉得无助,而那低沉混沌的音响又在向人暗示这黑色的大海正在酝酿着什么罪恶。第38小节,第一主题由单簧管、大管采用同度结合奏出并且运用了较强的力度。而小提琴用下弓短促地奏出伴奏织体,仿佛那恶魔百般缠绕骚扰着曼弗雷德。风浪越来越大,小船在海面上随时会被吞噬。所有的乐器渐渐都形成了渐强的快速进行织体,此时的天与地已经是一片漆黑。 第80小节,两个音乐主题结合出现,乐曲进入了第二主题的展开部分。第一主题由短号和小号强力度奏出,第二主题由大管和圆号以同样强的力度奏出,这是一幅斗争的场面,小提琴组与中提琴组让灰色的天空顷刻暴雨倾盆。曼弗雷德在怒吼,他早已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早已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他压抑得太久,他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发泄,他象一头被激怒的野牛向前飞奔,他希望以此来摆脱他所遭受的一切,他甚至希望以此甩出自己的灵魂进而求得解脱。木管组与弦乐组用快速ffff力度的半音旋风似地追随着曼弗雷德的步伐,他越跑越快,越跑越快。在100小节,一切都嘎然而止,那阴魂不散的魔鬼的步伐又出现在了弦乐组、单簧管、大管以及圆号上,小号和短号再次奏出了疑问与痛苦的音调,仿佛这就是曼弗雷德的命运,不可能改变,再反抗也会是徒劳。110小节是整小节的休止,111小节再次出现了第二主题,反抗音调,但这一次,在中弱力度上由大管奏出的反抗音调显得软弱无力,他似乎永远也无法战胜命运。他倒在了地上……在120小节,圆号突然奏出了新的素材,这是阿尔卑斯山上的牧牛调,D大调,它唤醒了昏死过去的曼弗雷德,他睁开双眼,挣扎着站起来,忽然又想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牧牛调让他重又带给他一丝信心,于是……单簧管和大管又开始了由弱而强的反抗音调,这是一次第二主题的变奏。曼弗雷德重又开始走他自己的路了。奏鸣曲式的主部到此结束。 从150小节开始是连接部,圆号与小号、短号组成了狂暴的怒吼,一切又跟过去一样,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那酝酿罪恶的三连音又开始低沉地出现。也许牧牛调还不足以让曼弗雷德真正地走向胜利,不久,眼前的一切又让曼弗雷德感到手足无措,他绝望了,也许永远不可能胜利,也许真的只能一死了之! 剧情总是在绝境中发生转折。此时,弦乐组在D大调上出现了美丽的旋律,乐曲进入了副部。这段旋律飘忽而来,象个幽灵,那是爱斯塔尔特——曼弗雷德死去的恋人的灵魂。“她美丽、贤淑是曼弗雷德所追求的理想的化身”这就象是柴科夫斯基本人的写照,现实就是那么残酷,“这个主题越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距离现实就会越远,‘曼弗雷德-柴科夫斯基’就会越失望。” 这正是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以及人生经历中悲剧性的体现。在经过了从第203小节开始的共70小节的副部展开后,乐曲进入了尾声。 这是全曲最长大的部分,从291小节开始出现了全乐章唯一的一次完整的曼弗雷德主题,由弦乐组加长笛演奏,剩余的木管组乐器和圆号担任伴奏。灵魂的出现总是暂时的,残酷的现实总该去面对,曼弗雷德开始了再一次的跋涉,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成功还是失败,但至少,此时的他已经满怀着信心。他的步伐显得无比地坚毅。伴奏织体密集,主题被拉长,随着音乐的进行,速度越来越快,力度逐渐上升。“无情的命运之力倾其摧枯拉朽之势,把一切都涤荡殆尽,把曼弗雷德深深锁定在永无宁日、永无希望的无限孤独之中。” 第一乐章在这样极度的悲剧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 柴科夫斯基为这一乐章起了如下的说明: “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在湍急的瀑布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面前。” 在经历了第一乐章令人窒息的暴风雨后,听众们可以在此放松心情,尽情享受柴科夫斯基向我们描绘的美丽的瀑布和彩虹了。这一乐章一开始进入的是一个迷幻的世界,一开始长笛和单簧管上下跳动的音符,就仿佛已经让人听到了那瀑布飞溅的声音了。这一乐段使人联想起柴科夫斯基在他的《胡桃夹子》组曲中的那些带着神秘色彩的特性舞曲:奔驰而下的水珠们,你追我赶,尽情地嬉戏。长笛在高音区还营造出了鸟儿的鸣叫声。 这一乐章是一个三部曲式结合变奏曲式的结构。中段是这一乐章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D大调,采用了变奏的原则写作。在128小节,两把竖琴加入,镜头由那瀑顶慢慢摇下,在瀑底有一汪美丽的水潭,两把竖琴交相辉映,水面在奇异的光芒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追随着那奇异的光亮,小提琴在中音区奏出了中段的美丽主题:眼前是一位美丽轻盈的精灵,那就是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她身披着一道美丽的彩虹。优美的旋律展示着女神美丽无比的脸庞和那无比轻盈的体

参考资料:

中华论文网

点击下载:林俊杰专辑合集 全套音乐资源 MP3无损音质打包合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FnzadWskv5oQLKmQmiE2w

提取码:111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ZmMxN3AEmcOhiJAKOi62A

提取码:222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klFNL5RfWaYPtRkGHfWcw

提取码:3333

林俊杰代表作品:背对背拥抱、她说、学不会、那些你很冒险的梦、修炼爱情、可惜没如果、就是我、江南、美人鱼、一千年以后、曹操、杀手、小酒窝、醉赤壁、浪漫血液、不为谁而作的歌、伟大的渺小、黑夜问白天、交换余生…

林俊杰(JJ Lin),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华语流行乐男歌手、音乐人、潮牌主理人。

2003年发行首张创作专辑《乐行者》,并于次年凭借该专辑获得第1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新人奖。2004年凭借专辑《第二天堂》中的主打歌《江南》获得广泛关注。2006年首次举办个人巡演“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2007年成立个人音乐制作公司JFJ Productions。2008年创立潮流品牌SMG。2014年凭借专辑《因你而在》获得第2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2016年凭借专辑《和自己对话》和歌曲《不为谁而作的歌》分别获得第27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最佳作曲人奖, 并推出个人首部音乐纪录片《听·见林俊杰》;同年获得国际汽车联盟(FIA)职业赛车执照。2017年成立“SMG”电竞战队。2019年,历时两年的“圣所”世界巡回演唱会创下动员超160万观众入场的纪录。2020年发行双维度EP专辑《幸存者·如你》。截至2022年,林俊杰已发行14张正式专辑,累计创作数百首歌曲。

演艺事业外,林俊杰热心社会活动。2004年、2015年两度受邀演唱新加坡国庆庆典主题曲。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同年为5·12汶川地震创作并演唱歌曲《爱与希望》。2010年担任新加坡青奥会火炬手;同年创作并演唱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主题曲《感动每一刻》。凭借在音乐创作与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表现,2009年荣获新加坡杰出青年奖,2014年获得第5届通商中国青年奖。

  楼主似乎是在写论文

  看了大家答的,所说的就是那个意思,我现在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浪漫时期交响乐的发展及特点

  浪漫早期:1810~1830年 浪漫中期:1830~1850年 浪漫的仿古典主义1850~1900 三个阶段,一般都从舒伯特开始算。虽然舒伯特的音乐仍然有很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风,可是也洋溢着小巧、温和、刹那间诱惑、感奋和几近不真实的幸福感,是古典之后第一股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古典的浪漫者”。韦伯也是浪漫派的代表,在经受贝多芬、莫扎特的影响后,这两位作曲家特别表现出浪漫风格的纤巧、细腻的一面。

  中期的代表是门德尔松、舒曼,两人都在主观的特殊风格之外,共同传达这个浪漫时代精神,秉承了贝多芬的纯粹、绝对,发展了具有优美形式的交响曲。到了勃拉姆斯,浪漫的本质更加精密浓缩。如: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浪漫的痛楚”只是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到了勃拉姆斯则已经是感官的伤痛了。

  柏辽兹及李斯特则选择性的领悟贝多芬标题描绘的启示,而发展了丰富内容的交响诗,“大自然”对浪漫时期的影响是很深的,连一向重视形式美的交响曲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有时较为直接(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有时则较抽象(如舒曼的《春》、《莱茵》)。而强调大自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仿古典主义(也叫后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首推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音乐的两大特色是宗教情操以及“拟管风琴声响”。主要是因为奥地利天主教19世纪过度封建保守,所以才会有布鲁克纳的清秀寡欲的交响世界之呈现。他对教义不曾疑惑的信仰,简直就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农民,无论何种情况都没埋怨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矛盾,而是他懂得如何将它埋藏在心底,永不冒出。

  对布鲁克纳影响最深的是瓦格纳,尤其在和声及管弦乐方面,可布鲁克纳一向习惯闭着眼睛听瓦格纳的乐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乐剧的音乐灵性化了。勃拉姆斯虽然跟布鲁克纳同住维也纳,但二人感情不甚融合。勃拉姆斯来自德国北部的基督教家庭,他矛盾的性情是无法深埋心底的,他对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因无法熄灭而感到恐惧,他寂寞而且动漾不定的心灵无法安顿,这都能从他贯有的摇摆、沉重、模糊的节奏中感受得出。

  维也纳交响乐在经历了布鲁克纳及勃拉姆斯之后,唯一能将其整合并推向高潮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勒。马勒身处颓废思潮弥漫的世纪末,现实的冲突、摩擦(生)及隐退的回忆往昔美好的时日(死),是他作品里不断交替出现的主题,那濒临神经质边缘的音乐美,一方面把后期浪漫的狂喜与炙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现代音乐的新任务勋伯格铺垫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2新浪漫主义音乐

  (对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我听得不多,就听了巴伯的《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交响曲》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贝里奥和他的《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和他的《大宇宙》、《夏夜音乐》,巴伯《弦乐柔版》、《交响曲》,罗奇伯格《交响曲》、《钢琴组曲》,德国的亨策和他的《雅各布之梦》等。

  查到一些资料:

  卢恰诺·贝里奥Berio, Luciano

  (1925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现在的因佩里亚)。意大利作曲家。在米兰学院师从盖迪尼(Ghedini)至1951年,然后在坦戈伍德(Tanglewood)从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学习序列技巧。1955年与马代尔纳(Maderna)在意大利广播电台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在该室工作至1961年。1963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执教,1965年起在朱利亚德学校执教,1971年返回意大利。作品受到序列主义、电子手法和随机音乐的影响。他独特地发展了“拼贴”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片段或模仿他们的风格特征。如在《交响曲》(Sinfonia)中,贝里奥摘用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中的素材。在《迷宫Ⅱ》(LaborintosⅡ)中,街头叫卖声、惊叹声和牧歌、爵士乐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另外一首拼贴作品是《独奏会Ⅰ》(Recital Ⅰ)(献给卡西Cathy),这是为他前妻,女高音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所作的几首作品(如《主显节》(Epifanie)和《顺序3》(Sequenza 3))中的一首。为不同乐器所作的一系列《序列曲》(Sequenza)基本上是机遇音乐。在《圆圈》(Circles)中,歌唱者可以唱谱上标明的音高,也可以唱相近的音高,任她自选。贝里奥年青时曾在米兰一个小型巡回歌剧团中任指挥,因此,对戏剧音乐始终抱有热情,虽然他创作的戏剧作品迄今为止都是别出心裁的。

  塞缪尔·巴伯Barber, Samuel

  (191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1981年卒于纽约)。美国作曲家。6岁时弹钢琴,7岁作曲。14岁时作为第一批特准学生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1925-34年师从斯卡莱罗学习作曲,1926-31年从伊莎贝尔·文吉罗娃学习钢琴,1926-30年从埃米利奥·德戈戈尔扎学习声乐。1928年与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相识后,其友谊持久而富于成果。1933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公演,最值得注意的是为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Dover Beach)配乐(他本人演唱其中的男中音声部)和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本人演奏钢琴部分)。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的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1交响曲于罗马首演,指挥莫利纳里。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指挥巴伯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原为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和第一首《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随后几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谢维茨基、莱因斯多夫、米特罗普洛斯、奥曼迪和梅塔指挥首演。他的四幕歌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台本作者泽菲雷利,是纽约林肯中心的新大都会歌剧院为了于1966年9月举行开演典礼而约写的。

  巴伯的音乐具有欧洲传统风格,而不是特殊的“美国味”。音乐语言比较保守,富于旋律性、优雅和华丽。在《伐奈莎》和女高音和乐队曲《诺克斯维尔:1915年之夏》(Knoxville:Summer of 1915)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他的浪漫主义则充他显示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1交响曲中。他钢琴奏鸣曲由霍罗维茨首演,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几部歌剧最初反应冷淡,但听众态度逐渐转变,而协奏曲和歌曲效果极佳。

  乔治·克伦姆Crumb, George

  (1929年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敦)。美国作曲家。1959-64年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钢琴与作曲。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于1983年成为该校人文学教授。音乐极有个性。早期受威伯恩影响,后对新音响感兴趣,并采用有时支离破碎、有时全凭机遇的作曲技巧,但并不追求畸形效果,他表达的思想仍然是清晰易懂的。如在1972年的一组为扩间钢琴用的幻想曲《大宇宙》(Makrokosmos),其中用不了许多特别的钢琴手法,效果十分富有诗意。

  乔治·罗奇伯格Rochberg, George

  (1918年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美国作曲家。1939-42年于纽约曼内斯音乐学校随曼内斯和塞尔学作曲;1945年就学于蒂斯专科学院,师从斯卡莱罗。1948-54年任柯蒂斯专科学院教师;1961-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主任,1968年起任音乐教授。他曾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其音乐发展为独特的序列主义风格,但后来又回到有调性上来。写过许多评论文章。

  汉斯·维尔纳·亨策Henze, Hans Werner

  (1926年生于威斯特法里亚的居特斯洛)。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42-44年在不伦瑞克国立音乐学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学。1946-48年间私人从师于福特纳(Fortner);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跟莱博维茨(Leibowitz)学习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50年在威斯巴登任赫塞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音乐指导。1953年定居意大利。60年代中在政治上走向极左,此后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他的激进理想与信条。音乐风格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表现出他天赋的丰富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也可说是一位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机遇音乐的风格他用来都是得心应手。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声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

  电脑里有篇有关罗奇伯格的文章(多元音乐风格的冲撞与整合

  罗奇伯格钢琴组曲——Carnival Music, IV “Sfumato,” 之解析)

  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并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乐章中还加用了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震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而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天文学无涉,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是这样对记者说的:“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便足以说明问题了。例如,木星带来通常所说的欢乐,以及与宗教的或民族的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并暗示出军队在行进。乐章的第一主题压抑而带有挑衅性,由大管和法国号奏出。

  音乐开始时富有特征的弱奏(p)节奏型随着这第一主题的嘶鸣而逐渐增强力度,当它达到极强(fff)时,在铜管乐器上迸发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效果可以概述如下:两支充满杀机的军队在相互逼近,到处是刀光剑影,而当它们终于接触时,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在继续,管风琴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时,B调大号和C调小号奏起了进军的号角。

  然而,这并不是胜利的号角,随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以低沉压抑的、呜咽般的音响在第二主题上的展开,以及各主题的残暴蛮横的再现,展开了一幅更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由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越发显得宁静安谧了。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乐章一开始,法国号呈示出一支上行旋律,长笛和双簧管则以一串串和弦与之应答。

  音乐的发展是极其富有诗意的:长笛与法国号上的延音犹如秋天的蝉鸣;两架竖琴的一串串和弦仿佛是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钟琴与钢片琴的下行音型宛若喷涌的清泉。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唱起了一支动人的情歌,整个乐章随后的发展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的。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诙谐曲。乐章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快速进行的音型开始,接着,双簧管和英国管呈示出第一主题那轻捷而俏皮的旋律。可以说,这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

  第二主题的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他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提琴快速的碎弓中开始,在它的引导下,第一主题带着极大的热情喷薄而出,其欢乐的气势异常浩荡,似乎把天庭也震动了。

  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而在这些“场景”之间,每每有一个铜管乐器奏出的欢乐的固定乐思,它像号角一般,宣告着新的欢乐的降临。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歌唱性旋律,由六支法国号及弦乐器组奏出。

  第三主题是一支端庄的民间舞曲,先由法国号奏出,随后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之间传递。

  进入第二部分后,速度由快板转为行板,音乐也变得格外庄严,并充满着霍尔斯特所说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整个第二部分由一首虔诚的颂歌构成,它那侃侃而述般的进行,使人想起教堂里唱诗班吟唱的赞美歌。

  第三部分又回复到快板速度,开始三个主题的简短再现再度掀起民间节庆般的高潮后,乐草以一个雄伟的短小尾声作为结束。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较常单独出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的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作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瞒珊、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同样这也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在这个背景上,低音提琴奏出了哀叹般的动机,它逐渐发展成由次中音长号奏出的乐章中唯一的一个主题。正如霍尔斯特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主题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同时还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乐曲展开了富有层次的变奏。这里有深沉的思虑与希望,也有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和晚祷的钟声,还有对往昔的美好幸福的追忆。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音乐一开始是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个动机,这是魔术师的形象——神秘而难以猜度,恐怖而带有不祥之兆。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大管断奏奏出的一个中邪般跳跃疾走的旋律,它吸引了其他各乐器组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在这个“跛足行进”的背景上,又出现了两个主题,前者忙碌不堪,后者趾高气扬。

  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忽然又戛然而止,化作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上一连串琐碎的下行音型。走音鼓亢奋的节奏似乎是魔术师的新咒语,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乐段,并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

  忽然,管风琴上响起了一个怪诞的滑音,就像是一道闸门挡住了音响的巨流,使节奏变得低沉迟缓,使高潮化作了几个单薄的长音。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中结束的。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

  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琶音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音乐从行板转入小快板后,在人声与弦乐器和声的伴奏下,单簧管非常柔和地呈示出第二主题。

  为了取得他所需要的效果,霍尔斯特在总谱上特地注明了对合唱队的安排:“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未完待续)

1 古典乐派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常指18~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音乐潮流及创作风格。

特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对此后音乐历史的发展是具有非凡推动意义的,因为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一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以及键盘奏鸣曲。

2 浪漫主义音乐,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

特点∶浪漫乐派作曲家对和声技巧的发展同对音响色彩的兴趣是相辅相成的。这一个时期的乐队规模无限扩大,一些乐器得到改善,又有一些新的乐器发明出来、各种乐器的新奇组合产生了新颖的色彩效果,又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调色板,从而使这种拥有迷人的音色储备和力度层次的大型管弦乐队成为一种理想的工具。

3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

特点∶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体裁和音乐语言上。

4 现代音乐,或称“现代主义音乐”“现代派音乐”,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乐理论、音乐语言创作的音乐。并非指20世纪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

特点∶在旋律上,传统音乐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古典主义时期

  (Classica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浪漫主义时期

  (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肖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点击下载:周杰伦所有歌曲、MV、专辑、演唱会等海量资源打包合集

链接1:https://panbaiducom/s/1PLvcrW8gqOwddHWHrX1ycQ

提取码:99yy

链接2:https://panbaiducom/s/16621GoBm00sUvp42DJwGZQ

提取码:yyzy

链接3:https://panbaiducom/s/19_LkjWNC99TPG3CMP_5XjA

 

提取码:1236

精心收集周杰伦jay歌曲、MV、专辑、演唱会歌曲等海量资源,需要的朋友们可以点击链接下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周杰伦(Jay Chou),1979年1月18日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中国台湾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音乐创作家、作曲家、作词人、制作人、杰威尔音乐公司老板之一、导演。近年涉足**行业。周杰伦是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他突破原有亚洲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多变的歌曲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或节奏蓝调最为著名,可说是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周杰伦的出现打破了亚洲流行乐坛长年停滞不前的局面,为亚洲流行乐坛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给您找了两个,您可以斟酌一下

一,浪漫主义的背景和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许多作曲家在音乐史上谱写出光辉的篇章。其中在钢琴音乐领域创作和表演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具有“钢琴诗人”美称的弗列德里克•肖邦。

肖邦1810年生于华沙近郊的热拉左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华。肖邦七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八岁时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他还常以“钢琴神童”的身份应邀表演,成为当时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开始了早期的创作活动。

在定居巴黎后,肖邦的创作趋向成熟,其钢琴音乐创作涉及内容和体裁之广泛,大大超过前辈作曲家。肖邦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深刻挖掘了浪漫主义的表现语言,作品侧重点也从纯粹的抒情演变为树立民族史诗的气质。肖邦的创作不仅细腻含蓄,而且具有广阔深邃的精神境界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评价道,“肖邦的音乐就像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充满无穷的威力”。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曾回忆:“当肖邦作品的第一个音符在音乐厅里响起时,听众立即认出那优美的音乐并为之赞叹”。

无论在钢琴音乐体裁的开拓、钢琴音乐和声语汇的创造,还是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肖邦都堪称钢琴艺术史上里程碑的人物,他为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钢琴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新的起点。

二,肖邦的音乐精神

在19世纪的编年史中,肖邦(1810--1849)被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恰当的称号。他那孕育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构成了钢琴这一乐器的黄金时代。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人 们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 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就把想象力献给了键盘,他在这个狭窄的 范围中创造出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为美的源泉。不能演奏 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 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亚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 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 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 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自然,音乐几乎象是自己歌唱出来的。

肖邦有很多作品至今仍是钢琴家的演奏曲目,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夜曲----正 象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是夜晚的歌曲----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这些曲子 通常是三部曲式。他的前奏曲都是幻想的片段,有些有一页长,有几首只有两三行。 他的练习曲是教学用的最好文献,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具有了诗意。他的 即兴曲奇异而有变化莫测,但它们却都圆满无缺。他的圆舞曲反映了沙龙里的鲜艳色 彩和娇媚姿态,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心灵舞曲。他的玛祖卡舞曲取自波兰的农民舞曲, 显现了他青年时代所见到的理想景色。 在大型作品中,肖邦写了四首叙事曲。这些乐曲是有宏大结构的史诗,象是游吟诗 人讲述的传奇。他写的波兰舞曲再现了一种庄严的情感,这是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跳 的列队舞蹈。这些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调,回荡着战斗中的铿锵声,颂扬了英雄的功绩。 这位民族的诗人使同胞们记起祖先的光荣,加强了他们渴望自由的愿望。《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在他的艺术中在他的艺术中达到了顶峰。《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 曲》都完全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肖邦在20岁时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风格,他不象一些大师如贝多芬或是瓦格 纳那样长期的思想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肖邦与同时代的舒曼和门德尔松一样, 在风格上是真正的抒情诗人。这三个人去世都很早,他们都用青年时代自发的抒情性达 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他们是浪漫主义第一阶段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肖邦在他的成熟 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是凭借传统技巧和曲式写成的。肖邦没有象舒伯特那样忍受过贫 困和轻慢,也没有想舒曼那样忍受过精神病的折磨。虽然他一生享有盛名,与那个时代 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友善,但致命的疾病使他过早地逝世。当他在39岁去世时,他留下 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钢琴文献。

肖邦的大量作品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包括技术性的练习曲两集,每集12首,分 别于1833和1837年出版,以及无作品编号的三首。每首练习曲提出一个技术性的难题, 常用单一的动机加以发展。它们在多方面概括了肖邦对钢琴技术的可能性的想法。但它 们不仅仅是练习曲,也是一系列已具雏形的抽象音诗。

第二类包括用小型、亲切的曲式写成的作品,其中有24首前奏曲、19首夜曲、4首即 兴曲、14首圆舞曲、10首波兰舞曲和55首玛祖卡舞曲。波兰的旋律和节奏对肖邦风格的影 响在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是波兰的民族舞曲,用三拍子的斯拉 夫节奏音型和民歌式的旋律写成。这种简单的舞曲结构常被扩展成幻想曲和音诗。肖邦最 出自内心的乐曲是夜曲和圆舞曲。夜曲是伤感情绪的无言歌,它用分解和弦伴奏上方的抒 情旋律写成。

第三类包括用较大型的自由曲式写成的作品,其中有4首谐谑曲、4首叙事曲和6首幻 想曲。叙事曲和谐谑曲揭示了肖邦使用大型曲式进行创作的能力。显而易见,他是把叙事 曲这一名称用于器乐曲的第一人。他的全部叙事曲都用四分之六或八分之六拍子写成。其 中,他任意地借用了现成的奏鸣曲、回旋曲和歌曲等曲式结构去创造这一新的、史诗性的体裁。

在这三大类作品之外,肖邦创作了三首奏鸣曲,其中的一首b小调(op58)最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与当时的流行习俗相左,肖邦没有一首乐曲被标上一个奇异的、浪漫色彩 的标题。作为一位创造富有表情气氛和情绪的大师,他拒绝把音画用在他的作品之中。 肖邦还有两首乐曲属于另一类型:f小调幻想曲(op49,1840-1841)和波兰舞曲幻想 曲(op61,1845-1846)。这两首乐曲也是肖邦的不朽之作。

肖邦几乎全凭个人的努力学习钢琴。他是一位卓越的钢琴家。他的演奏以精致细腻、 美妙动人的音色和富有魅力的表现力著称,但是缺乏力量。人们常批评他弹奏的声音在音 乐会大厅中显得过于柔弱。他特别喜欢在友人之间演奏。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没有象李斯 特那样对广大听众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这方面他很羡慕他的对手。

肖邦的作品没有真正的先例可援。他的风格是个人的、浪漫主义的,与古典世界完 全背道而驰。它们不依正规的大型曲式,也很少表现出结构感和均衡感。他的作品是 随意的、幻想的、雅致而迷人的。美妙的旋律和闪耀的和声交织成适合与它们本身的曲 式。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反复,有时只用少量的装饰就给反复增添了兴味。肖邦的作品 给人以来自即兴创作的错觉(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所渴望能做到的事),但事实 上,肖邦是仔细而有 意识地把它们创作出来的。

虽然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革新力量,但他从来都不是稀奇古怪的或炫耀自己的作 曲家。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情感幅度很大:从伤感到洋洋得意的全有,但他反对空洞的炫 技性作品。

肖邦的作品从来不是复调音乐,而是带“伴奏的旋律”。肖邦的旋律来自他从波兰 带来的对祖国民间歌舞的回忆,但是,对他来说,纯属个人触发灵感比这些现成的素材 要多得多可。他那装饰音很多的长乐句往往具有声乐的特点,缠绵悱恻、回荡翱翔,最 后似乎只得无可奈何地结束,但音虽消失,意犹未尽。

肖邦旋律中装饰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属于一种完全新颖的类型,与那种音 域狭窄、紧紧围绕着主要音乐的古典装饰音迥然不同。它们快速灵活、激动奔放的音流 往往一直冲到钢琴的尽头,又重返到它的起点。它们以大量极为丰富多彩的经过音群的 形式出现,却似乎从来不打断旋律的进行,而是与之融为一体。它们灿烂辉煌,变化多 端,非常悦耳动听,但却并不冲淡那些始终是最基本的东西----旋律线和表情。

肖邦的经过音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在这方面,他在钢琴音乐中引进了大量的 新颖手法:不同音程的双音经过音群、八度经过音群,以及随意变幻的各种经过音群, 其间引进了最不符合调性的经过音。这与那种古典风格的经过音大不相同,后者多限于 表现用不同方式分隔的音阶。

肖邦作品中“伴奏部分”的特点在于既有精心选择的和声,又有用来表现这些和声 的精雕细刻的音型安排。这已不再是那种纯属调性的和声了。我们可看到当半音进行不 在旋律的本身出现时,往往会出现在低声部或中间的声部。倚音、经过音和不谐和音层 出不穷,而一个别具风味的和弦可以在这种音乐中产生表现力极强的效果,这在肖邦之 前没有一个人能够相信和声本身会具有这样的能力。

肖邦的和声有时引用密集的和弦来表现,但用得很少。这种和弦的音程通常要比过 去的宽大很多。这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密集的和弦了,手指跨度很大,它们很自然地包含 “十度”音程。肖邦最喜欢用琶音,远甚于用和弦,并运用各种不同的音型。这些音型 包含了曲调,利用各中手法来表现和声,这种手法比传统的“分解和弦”和古典派单纯 使用的那些伴奏效果极为单调的几种刻板音型要丰富得多。这就产生立刻一种前所未有 的融洽、柔和、优美的效果。

肖邦作品的节奏是非常鲜明的,也是很有力的,但又极其灵活自由。这已不再是古 典主义的严格节奏。在他的音乐中,自由节奏是个很重要的特色。

肖邦是个浪漫主义者,但不是一个革命者。他象舒伯特和舒曼一样,也尊重传统。 即使在他的创造革新中,也从未有过与过去决裂的大胆想法。他没有李斯特的那种大胆的魄力。

肖邦有着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狂热性,他在自己的灵感中自我陶醉、留连忘返,以至 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可。他重复这种灵感,甚至超越了原来自然达到的限度。他似乎不 愿看到这种奇迹或者令人心醉的幻境消失。他希望永远不要回到现实的尘世中来。

在肖邦的艺术中,浪漫主义的风格丰富多彩,使得他的后继者们看来似乎一切都已 为他们做下了准备。肖邦的模仿者们和追随者们充斥于19世纪下半叶,直至20世纪仍未 绝迹。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仍然未能摆脱肖邦的魔力,尽管他们继承肖邦,而写 出的都不过是一些昙花一现的作品;同样是在肖邦创作思想的影响下,在李斯特、瓦格 纳,并于一定范围内在勃拉姆斯等人的身上却产生了创造性的反应。没有肖邦,19世纪 下半叶的音乐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独创性是那样的强大,每个乐思、每一乐句都有其独 特的魅力,或许没有任何其他作曲家能象肖邦那样容易从其作品中辨认出作者的。这样 的独创性是不可能模仿的。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复制出来的只是肖邦前奏曲的某些外貌, 而不是其本质,它们的本质是在人的最隐秘的心弦上引起共鸣。肖邦感情的幅度广阔得 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炽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应有尽有。他的音乐 思想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使人猜想在它们的背后有隐藏着的标题,但它们的性格刻画从 来不是描绘性的,甚至也不是史诗性的,它们只是一些纯粹的抒情性的自白。

肖邦的钢琴艺术风格显然是受到胡梅尔和费尔德的重大影响,但它却是完全新颖的, 肖邦是使现代钢琴变成他的唯一可能的表现手段的第一位大作曲家。李斯特的技巧是建 立在肖邦的技巧之上的,不过肖邦一直紧紧依着纯粹的钢琴艺术,而李斯特则开拓立 式钢琴的色彩和管弦乐的功能。

肖邦是一个只有当外界触动他的神经和情绪时才去认识外界的作曲家,他讲的是自 己,写的是自白。他的忧郁和感伤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气息,因为这一切都是在生活中体 验过和真实感受到的。在他的音乐里,“世纪病”和“世界痛苦”无论如何强烈,却从 来没有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因为这位艺术家一直对此保持警惕。肖邦之所以偏爱舞曲 的形式,不仅是因为它们具有鼓舞情绪的作用和青春的新鲜与生动,而且是因为它们还 有着深刻的象征性的意义。在社会的嘈杂混乱之中度过了他的一生的这位寂寞的艺术家, 着这些舞曲活跃了他那孤寂的创作想象。

他的舞曲完全不象古典舞曲那样总是多少有点刻板和拘谨,而是以感情在乐曲中 统驭着一切。这是些热情奔放的舞曲,不仅仅是生动活泼、形式优雅、姿态高贵而已。 这是些属于浪漫派的舞曲,它们表达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欢乐、痛苦、顺从、温柔、 忧郁、爱情、自豪、愤怒、直至受屈辱的爱国者的那种英勇慷慨之气。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 族气质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的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 在肖邦充满战争气氛的波兰舞曲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那矫健勇猛而 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刀;骑士般的玛祖卡舞曲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 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中。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 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 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获得了最大的胜利,而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 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最恳切的渴望。他虽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实际上却和他那 浪漫主义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肖邦的浪漫主义虽然明显不是德国的浪漫主义,但是我们必须把它与舒曼和门德 尔松摆在一起,因为在精神上他是他们的兄弟,并为他们所爱戴,所理解,而他和他 的巴黎环境(除了李斯特和海涅是例外)的关系是从来不甚亲密的。肖邦比门德尔松 更加忧郁而多情,也更加富于幻想、敏感和激昂。在创作手法上,他比舒曼更加稳健。 肖邦是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1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2节奏的灵活性,给古典主义音乐增添了变化。3与晚期巴洛克音乐的复调织体相比,古典主义音乐基本上属于主调音乐。4古典时期的旋律悦耳动听,且容易记忆。古典主义音乐,将深邃的思想和热烈的激情赋予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态上。18世纪初~19世纪初的音乐风格。它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之后,结束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而且与这前后的两个时期都有着相当大的年代上的交叠。《海上钢琴师》《她比烟花寂寞》《莫扎特》浪漫主义音乐: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新浪漫主义》《最后的浪漫》民族主义音乐在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相对封闭的国家的作曲家继承了德奥等成熟的主流音乐文化,与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进行了杰出的、不朽的创作,展现了音乐交流碰撞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得以延续的重要生力军。表达出浓郁的乡土风情、鲜明的国籍和民族性,浪漫主义风格隶属。《最后的武士》《南京》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 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印象派的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由于钢琴兼有和声以及音色精致变化的功能,又能在琴槌、琴弦和踏板的巧妙组合之中产生奇妙的泛音效果,最能表达云雾水性音响的灵动之感。超然物外,精神遨游在水光山色之中,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一个忘我无我的境界。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新音乐风格,它深受当时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法《车轮》《狂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6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