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特色、风格与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特色、风格与发展,第1张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基本创作方式,最初出现在文学领域。从整体而言,音乐的浪漫主义时代是基于音乐风格而兴起的一个并不严格的时代划分,特指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可将1940年代视为一个参考下限)的一段时间。

浪漫主义音乐有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个性、情感、自由、渴望、爱。人之所以独特是因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而人们对于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具有一种天生的需求。这些个人情感的表达最终指向的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渴望——对于浪漫主义而言,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渴望就是爱。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题主要有怀旧和幻想两大类——他们极其热爱历史;而幻想是自由通往渴望的必然途径。这些幻想包括有英雄(理想的人)、童趣(自如纯朴)、蛮荒(无约束而孤独)、田园(和平安宁的归宿)等。

提到浪漫主义,不能不回顾古典主义的风格特色。浪漫主义紧接着古典主义而至,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风格差异。古典主义崇尚的是结构感、平衡性和稳定(或者说永恒),以达到人对于整个过去,特别是基督教以前的希腊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怀念。其主题是对古典文化与精神的崇敬、信仰和理解。因为文艺复兴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文艺理想在希腊时代。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新古典主义虽然核心不再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再现,但依旧是立足于严峻的题材进行创作。而浪漫主义崇尚的则是个人的、自由的、未来的,希望解构和不平衡。它更是个人的——你怎么想,怎么做,如何决定你的感受。它更强调个人的精神价值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独立批判和思考。这一表述非常抽象,我们可以通过两位画家——雅克·达维特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代表作来直观体现两种创作理念的差异。

雅克·路易·达维特 (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奠基人

贺拉斯,是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在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与比邻的古利茨亚人发生战争。除了战争带来的损伤,更令人两难的是——双方历来有着通婚关系。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厮杀,双方统领达成协议,各选三名勇士出来进行格斗,以其胜负来决定罗马城和阿尔贝城的最高统治权。贺拉斯兄弟被选出来与敌人进行格斗。画面描述的是老贺拉斯将武器分发给三兄弟,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的场景。画面构图严谨,背后的建筑渲染着古罗马式的庄严,三兄弟和老贺拉斯占据了画面的主体空间,而右下方勇士的母亲和姐妹则心如刀绞、泣不成声。这则故事和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马拉是法国法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席。因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浴室也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973年7月13日被反对雅各宾党的保皇党分子刺杀。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民众的愤怒,也震惊了达维特。他用极其写实的风格刻画马拉死亡的真相,画面氤氲着浓厚的悲剧性氛围。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画家

相较雅克·达维特的作品,弗里德里希的画作更显得个人化、无约束,找不到深刻的历史和文明的痕迹。观者的第一观感不是去仰慕,而很容易将自身代入画中人物——他在想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其画作的指向更多是当下而非历史,而是人物此情此景所见所思所想。相较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没有太多典故、时政根源。浪漫主义更接近个人的内心,也可以从其绘画构图和形象勾勒角度来理解。相较古典主义构图严谨、形象丰富凝实的风格,弗里德里希更倾向于不那么真实的画面和孤独的形象,在风景方面少用华丽庄严的建筑和家具。仿佛在孤独和旷野之中,才能思考身边的一切——包括此刻和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更接近我们大脑的辨识模式。大脑记住的并非严谨细致的如同照片的画面,而是模糊的色彩和轮廓,因而其更接近人的灵魂。

但需要注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非截然不同,只是反映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方面的观察角度和思考面的不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更迭。

音乐是纯声音的艺术,人类对自然声音的遴选。只可体会和感悟,难以言说道白。所以音乐与情感,尤其是内心生活高度联系的。

浪漫主义所标榜的正好是个人的,并且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头所进行的独立思考和构建,并形成一个广大的充满幻想的视界——在浪漫主义者看来,音乐恰恰是这样一种艺术理想的巅峰。黑格尔曾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到:音乐是高度形而上的,是只属于精神层面的,是无私而无限的。音乐和人心的这种无限接近,使得音乐成为整个浪漫主义时期趋之若鹜的艺术理想。这一时期音乐发展极其快,也正是借此音乐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实际上浪漫主义标榜的还有“精英式的”,浪漫主义时期真正占据主流的并非我们熟知的那些伟大作曲家的作品,而是流传大街小巷的轻音乐,而轻音乐在彼时也被许多主流作曲家所批判。所以官方的浪漫主义标榜的并非大众的。

画家德拉克洛瓦是法国著名画家。他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德拉维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各种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人、荷兰人、鲁本斯等许多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尤其是印象派。他的画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些来自互联网。

德拉克洛瓦的全名是费迪南维克托奥贡德拉克洛瓦。1998年出生于萨兰登-圣莫里斯。德拉克洛瓦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他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是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克洛娃擅长运用各种色彩和造型技巧。他的作品富有表现力,很和谐。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他善于把抽象的沉思和道德变成现实的艺术形象。很少有人能把他感情的深度和强度和他运动的强度相比。1822年,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但丁和维吉尔在沙龙展出时,在巴黎艺术界引起了轰动。

1832年的非洲之旅是德拉克洛瓦作品的分界线。在此之前,所有的作品都以浪漫主题为主。此后很多作品脱离生活,审美倾向加强。大约在1847年,德拉克洛瓦为波旁宫的众议院和卢塞恩宫的图书馆画了壁画,并为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画了天顶。这些不朽的油画展现了德拉克洛瓦丰富的想象力,也展现了他晚年生活的空虚和贫困。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

德拉克洛瓦是法国著名画家。他是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画家,浪漫派的典型代表。克洛娃一生创作了许多画作,这些画作的成就也很高。德拉克洛瓦的作品是什么?

这些来自互联网。

克洛娃从小就热爱绘画、文学和音乐。他早年受到鲁本斯和博宁顿的影响,后来又受到吉列的影响。德拉克洛瓦的但丁和维吉尔受到了里科的杰作《梅杜莎之筏》的启发。

德拉克洛瓦坚持浪漫主义,反对法国古典主义,但由于他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加强了浪漫画派的地位和影响。德拉克洛瓦的绘画风格的特点是强调气势、对比、情感和运动。他的作品《石库岛大屠杀》直接反映了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事件。德拉克洛瓦以其独特的思想倾向和浪漫主义手法对古典主义者更具挑战性。

克洛娃1830年的作品《指导人民的自由》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他将浪漫主义运动推向了顶峰。由于对现实失望,他于1832年去了非洲写生。此后,他的作品转向了对异国题材的追求。克洛娃有很多作品。他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创作了数千幅油画,1000多幅水彩画和彩画,7000多幅素描。总共大约一万英镑。

德拉克洛瓦的艺术特色

德拉克洛瓦是法国著名画家。他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是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所以德拉克洛瓦的艺术成就很高。德拉克洛瓦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画家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的艺术特色是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善于将抽象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艺术形象。在情感深度和动机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德拉克洛瓦作画时,他的浪漫激情就像一座火山。他作画时,看起来像一头吞食猎物的狮子,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称他为“浪漫的狮子”。很少有人像德拉瓦伊一样,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力量,运动的激情和动力,把抽象的沉思和道德的东西变成艺术形象方面有天赋。所以他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人才。

克鲁瓦曾师从法国著名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他也欣赏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色彩浓重的画作,于是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画作。受当代画家格里考尔的影响,德拉克洛瓦渴望发展色彩,成为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德拉克洛瓦的艺术特色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艺术家。可见他在画坛的地位很高。

德拉克洛瓦的艺术成就

德拉库拉是法国著名画家。他的画影响了后来的很多艺术家,尤其是印象派。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种艺术流派。德拉克洛瓦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德拉克洛瓦的艺术作品

德拉克洛瓦不仅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也尊重古代艺术大师,德拉克洛瓦之所以能够进入艺术之门,得益于他叔叔J-h里兹纳的指导。丽娜是杰勒德大卫的学生。他发现了德拉克洛瓦的艺术天赋,并鼓励他在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盖兰工作室。在那里,他遇到了浪漫主义的先驱,并深受其影响。

只要德拉克洛瓦拿起画笔,他的浪漫激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他的画就像一头狮子一口气吃掉猎物。因此,人们称他为“浪漫的狮子”。在表达感情的强度和深度上,没有人能和伦勃朗相比。在表达运动的气势和气势上,除了鲁本斯,很少有人能触动他的内心。除了米开朗基罗,没有人有把抽象的沉思和道德的东西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天赋。

克洛维斯师从著名的法国古典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但他非常欣赏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画。他渴望发展色彩,成为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克鲁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他发现了阴影和高光中固有颜色的变化,以及颜色之间的对比。

在西方绘画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大小画派,有以表现形式命名的,如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有以创作风格命名的,如巴洛克主义、洛可可主义等,,也有以地名命名的,如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巴黎画派等,还有以某个特定的词汇命名的,如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等。

浪漫主义画派不是指描绘花前月下的甜蜜爱情,不是指描绘风月场合的灯红酒绿,而是指油画所表现出的一种笔调豪放激情辽阔的风格,带有画家较强的主观感受和个性色彩,可以说浪漫主义是以创作风格命名的一个画派。它兴起于十八世纪,如英国十八世纪风景油画大师透纳西班牙十八世纪人物油画大师戈雅的作品都带有比较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和色彩。

浪漫主义大为流行并被命名为浪漫主义是在十九世纪,集中体现在法国的画坛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等等。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大多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一种舒旷宏达激情豪放的画面风格和情调,带有强烈的画家主观情绪、主张和理想。比如说德拉克罗瓦,同样是新古典主义代表,但是他的作品和学院派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安格尔布格罗等迥然不同,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创作章法,更多的表现出画家的主观思想、理想和愿望。

当然,浪漫主义作为西方绘画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艺术思潮,一个以创作风格为主要体现的松散式的画派,浪漫主义油画不只体现在一些写实油画中,在印象主义油画抽象主义油画以及超现实主义和现代油画中都有大量的体现。比如印象主义大师雷诺阿的《船上的午宴》、《红磨坊的舞会》等,梵高的《星空》、《向日葵》,等等,都具有浪漫主义油画的特征和特点。

皮萨奈罗(约1395-1450),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作品以宗教题材、肖像画居多,画风写实。

雅可波·贝里尼(1400-1471),意大利画家,他的作品以圣母像居多,素描注重透视、结构表现。

金提尔·贝里尼(1429-1507),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圣马可广场的行列》等,擅长绘制大型历史画和巨大热列场面。

乔凡尼·贝里尼(1430-151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圣母子》、《有小树的圣母像》、《诸神之宴》、《公爵像》等,擅长用丰富的色调刻画人物,给人以清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构图严谨、色彩明快抒情;所作圣母像,具有人文主义倾向。

曼特尼亚(1431-1506),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玫狄德》、《凯撒的凯旋》等,画风严谨、透视感强。

西诺列里(1441-1523),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赫尔克力斯与安泰格斗》等,以擅长构图和绘制人物众多的大幅壁画而著称,素描人物形象严谨,富有男性力量和英雄气慨。

波堤切利(1445-1510),意大利画家,作品以宗教和神话题材为主,富有诗意,曾为著名诗人但丁的《神曲》作精美插图,代表作有《春》、《维纳斯的诞生》等,他的作品精致明净,线条有节奏感,形体富韵律,风格独成。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建筑家、工程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艺术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研究探讨了人体解剖、透视、明暗、构图等科学法则,留下了近7000页文稿,他作品卓越,壁画《最后的晚餐》、油画《蒙娜丽莎》、《岩间圣母》、《圣安娜》、《安加利之战》等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和《绘画论》对世界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他重视人物性格和主题情节的表现,素描构图精妙、刻画细致、线条流畅。

卡巴乔(1455-1525),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国王的礼拜》等,作品构图严密,注重真实表现,注重明暗色调和空间关系的表现。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意大利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工程师和诗人,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初期作品受传统影响,创作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支配,以现实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想象表现意大利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代表作有雕刻《大卫》、《摩西》、《奴隶》和壁画《最后的审判》、《创世纪》等,作品具有雄伟的气魄,浑厚的力量、夸张的动态、浪漫的想象;素描作品造型严谨、简练肯定、强健有力。

乔尔乔涅(1477-151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画家,他热爱音乐和诗歌,代表作有油画《田园合奏》、《圣母子》、《入睡的维纳斯》等,作品色彩华丽、明暗柔和、富有音乐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美丽和现实世界欢乐幸福的歌颂。

帕尔马·委齐奥(1480-1528),意大利画家。

萨伏尔多(1480-1500),意大利画家。

劳伦佐·洛托(1480-1556),意大利画家,作有许多宗教画和肖像画。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杰出画家、建筑家,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他只活到37岁,画了近300幅作品,以圣母像居多,他的艺术使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理想美达到了高峰,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花园里的圣母》、《椅中圣母》、《三月女神》和壁画《雅典学院》,他的艺术特点是优雅和谐、圆润秀美,圣母像健康、温柔、丰韵、恬静,犹如人间母亲的形像;素描作品手法灵活、刻画精微、自然纯朴;用线雍容洒脱、明媚典雅。

波德诺内(1484-1539),意大利画家。

康帕诺拉(约1485-1540),意大利画家。

德·萨托(1486-1531),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壁画《玛利亚的诞生》、油画《圣母和暴风雨之神》等,素描作品结构和谐平稳,明暗层次鲜明,人物表情,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极为生动。

博尼法齐奥(1487-1553),意大利画家。

提香(约1488-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画家,代表作有油画《花神》、《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圣母升天》、《酒神与阿丽亚德公主》等,作品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明朗欢快的情调为特色,其鲜明约丽的色彩、理想的人物造型、浪漫主义的气息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素描作品线条简洁轻快、明暗对比响亮,他的油画改变了古典画法先着单色素描后层层罩染的做法,把油画造型、笔触运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罗马诺(约1492-1546),意大利画家、建筑家,拉斐尔的学生,继承了老师的优雅、和谐、秀美的画风,完成了拉斐尔未完成的《基督变容图》。

柯雷乔(1494-1534),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圣卡林娜的订婚》、《到埃及去的路上》等,作品具有明快、优美、热烈、欢愉的特点;他的素描笔法豪放、线条流畅、光感强烈、色调丰富。

罗素(约1494-1540),意大利画家。

波尔多内(1500-1571),意大利画家。

德·瓦加(约1501-1574),意大利画家。

帕米江尼诺(1503-1540),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长颈圣母》、《安吉雅》等,擅长以创造性的线、奇异的空间、变形的处理来描绘形象。

勃隆齐诺(1503-1572),意大利画家。

蒙特鲁坡(约1504-1566),意大利画家。

普利马蒂乔(1504-1570),意大利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作品有《尤利西斯和帕涅罗波》等,素描作品生动细致,富于装饰性。

伏尔代拉(1509-1566),意大利画家。

弗朗柯(约1510-1561),意大利画家。

雅可波·巴萨诺(约1510-1592),意大利画家,作品以塑造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居多。

丁托列托(1518-1594),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重要画家之一,意大利风格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到天国去》、《圣马可的奇迹》等,他曾画过古代雕像和石膏模型的写生素描,善于用强烈的光影关系形成显明的色调对比,笔法豪放;他画的人体,透视角度大,有急速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运动感。

西乔朗特(约1521-1580),意大利画家。

巴罗奇(1526-1612),意大利画家,作品有《晚餐》、《圣母在众人面前》等,素描风格独特,运用线条、明暗非常出色。

蒂巴尔迪(1527-1596),意大利画家。

委罗奈斯(1528-1588),意大利画家,作品有《开那的婚宴》、《利维家的宴会》等,色彩绚丽,调子丰富。

波隆纳(1529-1608),意大利雕刻家,主要作品有《萨宾纳的洗劫》、《科西摩一世的骑马像》等,作品富于幻想成分,造型严谨、线条流畅、动动感强,具有新的空间意识。

路伊尼(1530-1593),意大利画家。

阿罗里(1535-1607),意大利画家。

卡尔迪(约1555-1613),意大利画家。

特罗蒂(1555-1619)意大利画家。

萨林贝尼(1557-1613),意大利画家。

卡拉奇(1560-1609),意大利画家。

特雷维索(年代不祥),意大利画家。

柯隆纳(1561-1605),意大利画家。

加利阿里(1570-1596),意大利画家。

卡拉瓦乔(约1573-1610),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女仆者》、《马太的神召》、《酒神》、《弹曼陀铃的女郎》等,作品喜用强烈光线突出主体人物,背景处理为深调。

贝尼尼(1598-1680),意大利杰出雕刻家,代表作有《阿波罗和达芙娜》、《大卫》、《彼得讲坛》等。

提埃波罗(1696-1770),意大利画家。

卡纳列托(1697-1768),意大利画家。

戈瓦尔蒂(1712-1793),意大利画家。

皮拉涅齐(1720-1778),意大利雕刻家和建筑家。

塞冈蒂尼(1858-1899),意大利杰出画家,他的创作多为描写劳动人民和乡村景色,画幅散发出独特、深厚的阿尔卑斯山麓乡土气息,代表作有油画《牧歌》、《饮水》、《被系住的牛群》、《爱的女神》、《春天里的牧场》等,他的素描作品细致完整、生动自然、笔触凝重、富于光感。

莫迪利阿尼(1884-1920),意大利杰出画家,巴黎画派立体主义代表人物,他擅长肖像画,按自己的想法改变对象自然的形态,其作品中人物多为长脖子、溜肩膀,具有静态美。

莫兰迪(1890-1964),意大利画家。

古图索(1912-),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上十字轲》、《来客》,《希腊咖啡馆》等,他是当代意大利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画家,在欧洲的影响也大。

新古典主义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在画风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画风在于细腻二字,画法是循规蹈矩的,后者的特点是感性,颜色是不受拘束的,不是特别的细致,对比很鲜明,强调人的个性与自由。其实两种画风还有着政治上的联系,比如说新古典就是为了煽动人们的思想,让他们站起来反对国家的某种制度,形成革命,所以画作非常的严谨,不允许有哪怕一点的粗糙,不允许出现个性。而浪漫主义就是追求一种人性的解放,有那么一点印象派画家的意味在内。比如说有名的浪漫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就和梵高有着比较多的相似性,受梵高画风的影响很大。

在探讨一个时期的画风的时候,不仅要看艺术方面的,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推崇或者反抗。比如中国的文章亦是如此,清朝的八股取士,不允许考生学习其他的东西。而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也是在两种不同的思想下诞生的,自然有很多的不同点。但两者也有着很明显的相同点,就是是为了某种思想服务,还不能脱离统治阶级的控制。

提到新古典主义画作,很多人都会想到法国,在1784年的时候,路易十三请法国著名的画,加大为画了一幅《荷拉斯兄弟的誓言》。皇族是很珍贵的,通过画作就能显示自己奢侈的生活,彰显自身的权利,让御下的民众能够幸福,上述的画作就是这样的意思,展现了国家的实力可以巩固法国的统治。而新古典主义就像小编的上面所说的主要起煽动作用,革命者为了推翻法国的统治,在画画的时候也比较擅长运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英雄形象,让法国人民的好战心理被点燃起来,从而推翻路易家族的统治。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是在外国有如此的表现,在中国的古代意识如此,所以艺术是脱离不了社会的。

    上篇说到同在德农馆的经典巨幅画作《自由引导人民》,是欧仁德拉克洛瓦的杰作。这位欧仁和席里柯的关系很不错的,根据《七探卢浮宫》里的介绍,当年他还作为席里柯画作《美杜莎之筏》里的模特,在席里柯去世第二天他曾在日记中表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再谈一副德农馆的大画《萨丹那帕露斯之死》,很惭愧尽管《七探卢浮宫》看了很多遍,但因为内容太丰富自己底子小白我还是没记得这幅画和《自由引导人民》出自同一画家,之所以拍下它是因为当我看到时有些震惊,人物繁多故事画面感极强。床上的国王,看着他的女人马匹奴隶和珠宝都当着他的面被毁,那些女人的表情无助而痛苦,甚至那匹白马的大眼睛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所以看完后觉得必须把这幅画拍下来好好研究,果不其然。在书中有对它详尽的讲解:国王主宰了整个场景,仿佛魔鬼附身,宠爱的妃子扑在床上决定和他同归于尽,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画作的前景处,一个浑身肌肉的奴隶正将刀砍入女人的脖子,最为痛苦的姿势和色彩的丰富性都显示出整个场景的痛苦和死亡。这幅画以其异国情调和色情描绘给艺术家和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同在一处的还有一副《幕前的哈姆雷特和荷瑞修》,我的视频中有,但没拍照片,原因你们懂的,这里人潮涌动啊。

这幅画在书中没有介绍,我拍下来自己研究

    当然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收获,就是一副不太大的画《小虎和他的妈妈》,七探里没有介绍的,很喜欢生龙活虎的画面,照片放在下面。

    书中作者有提到,在卢浮宫没看过瘾这位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又特意去了日耳曼区的德拉克洛瓦纪念馆,已经并入卢浮宫并成为卢浮宫的一部分,具体的大家去书中探寻哦。

  继续看画,真正给法国浪漫主义以漂亮收尾的应该是泰奥多尔夏赛里奥(Theodore Chasseriau),他最早是安格尔的学生,后来受德拉克洛瓦的影响,成为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因为夏赛里奥的这幅画《沐浴中的苏珊》也在德农馆啊,所以我就一并说了,虽带有性感却给人距离感,不真实却又仿佛触摸得到。

夏赛里奥更经典的作品《两姐妹》,即便你对它一无所知也会马上吸引你的目光,是的这两个女子肩并肩站在一起身穿相同的衣服,佩戴相同的珠宝,梳着相同的发饰,紧紧依偎在一起,好似孪生姐妹一样,实际上年龄相差12岁,猜猜哪个更大?反正我看不出也猜错了。

      果然有安格尔的肖像画风格,那天在卢浮宫对肖像画极为痴迷,仔细地端详了很多肖像画,其中有我自己提前了解的也有从未看过的,但我都能看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来,肯定不专业但也是自己学习和琢磨的开端,这是不是也算一个进步了?

盛行于十九世纪前半,主张艺术不模仿古代巨匠的模板,强调依据自己的感受发挥独特性,以追求新的美的世界。

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前半,特别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只风靡于法国,也风靡全欧洲。

它与新古典主义同样都是理想型,是周遭事物的重组,而且都是经过选择,而非日常生活的翻版。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处是,浪漫主义首要根据自己的感受,追求新的、美的世界,主张艺术即使面对相同对象,也因人而有千差万别,所以浪漫主义与其说是重视理性的普遍性,毋宁说是重视感受的特殊性。他们认为一般人所谓的丑、恐怖,如果能够诉诸自己的感受性,这种艺术就是美,因此理想美所不被允许的怪异性、奇怪幻想、死亡现象等在浪漫派世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古典主义则首要以万人共通的「理想美」为目标,理想美具有普遍性,正如科学的真理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真理一般。

简而言之,浪漫主义的精神意义是存在于感受上。随着浪漫主义的登场,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于是艺术家的题材是否具有独创性最受重视,但强调自己的个性,使艺术家常常倾向于反抗一般社会,这种反社会态度一方面形成逃避现实的历史品味及异国品味;一方面则显现为革命热情,试图改变现实社会。

在代表人物上,开启浪漫主义运动先河的是杰里科,一八一九年他在沙龙发表《梅迪斯之筏》。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沙龙的作品都是在古代神话、历史里找题材,在这样的时代里,《梅迪斯之筏》以发生在现实世界的轰动事件为题材是非常大胆的。杰里科死后,继承他并使其更为发展的是浪漫派最伟大的巨匠德拉克洛瓦。一八二二年发表的《但丁之舟》及一八二四年发表的《斯基奥岛的屠杀》,引起人们的注意。德拉克洛瓦原本就熟悉文学,曾从拜伦作品中借取主题完成多件名作,一八二七至二八年的沙龙展,他展出了《撒丹那帕路斯之死》,以及《虾子的静物》等七件,后来又以七月革命为题材发表《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像》等五件作品,这时他已是浪漫派的中心人物了。

至于浪漫主义的观念与技法,在美术上,可以看出它不是模仿古代雕刻、文艺复兴巨匠的模板,而是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它以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技法上,它重视色彩而非线描,线描是经由明确的轮廓线获得形态的把握,是新古典主义的作法,浪漫主义则彻底追求诉诸感觉的大块面色彩效果,有时甚而也尝试把笔触原原本本留在画面上的这样的奔放表现,可以说其画面上的构成,喜欢多动态的动感表现,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76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