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各种第一次(珍贵记录!!!!) 2011-01-30 09:07:4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979年中国第一次出现红绿灯。如今已是司空见惯的红绿灯,在3月20日前还完全不为国人所知。当天,北京市在北新桥、东单、崇文门、花市等9个路口安上了所谓的“交通自动指挥仪”,开始试行用信号灯指挥交通。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一线投入运营。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正式开通。
1984年7月25日,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成立。
1984年诞生中国第一张“居民身份证”。8月30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居民身份证”发到了家住北京朝阳门内大街文化部大院的歌唱家单秀荣手中时,我国公民便开始陆续有了自己通用全国的“条形码”。
1984年9月25日第一辆天津大发下线。两年以后,天津大发作为出租车开始出现在天津等城市街头,“面的”一词由此应运而生。
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它就是连接上海和嘉定的沪嘉高速公路。
1991年中国第一条盲道通过验收。这条盲道铺设在北京市橡胶五金厂与工厂附近的公交车站之间,主要服务于橡胶五金厂的200余名盲人职工。
第一瓶可口可乐进中国: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三个小时后,可口可乐宣布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从香港经广州运到了北京。如今,可口可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
第一家个体饭店: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翠华胡同里一家名为悦宾饭店的餐馆开张营业,这便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家个体饭店。28年过去了,个体私营经济却已在中国餐饮业遍地开花。
第一家西式快餐店:1984年2月,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单西绒线胡同内开张。合众社的记者认为这是“唐老鸭带动的食品革命”。
第一次不用粮票,想买啥买啥:1987年9月,广西玉林市取消粮票,成了当时中国第一个买粮不用粮票的地方。从此人们可以想吃啥就吃啥。
第一家肯德基进入中国:1987年11月12日,美国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设在北京前门地区的餐厅正式开业。这是肯德基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餐厅,从此之后,中国有了洋快餐。
第一个饮水机:1991年,在大城市的高档场所出现了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的设备。此后,它走进了千万中国家庭,暖壶也成了历史的回忆。
1981年第一次马拉松:北京首次举行国际马拉松比赛。这次比赛至少占据了两个第一: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规模的马拉松赛,以及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第一次走向社会。
1981年第一个保龄球馆:上海锦江饭店与美国AMF公司合作,在锦江俱乐部建造了有6条自动化球道的保龄球场。
1984年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广东中山高尔夫球场开业,标志着这项长期被视为“资产阶级娱乐方式”的运动在中国被接受。
上世纪90年代初呼啦圈流行:一项扭腰转动塑料圈的运动在一夜之间流行起来,此后呼啦圈成为当代中国人健身史上的又一个关键词。
1995年第一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国性的全民健身运动由此展开。“增强人民体质”取代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健身的首要目的。
2008年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体育赛事。
1978年第一批彩电:上海电视机厂引进全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彩电进入百姓生活。
1979年第一次出现商品房:蛇口工业区在深圳建立,工业区自建立开始便探索住宅制度的商品化改革,第一批商品房便诞生于此。
1981年第一家物业公司:3月10日,深圳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中国从此有了第一家正式的物业公司。
1983年第一瓶洗涤灵:北京日用化学总厂生产出中国第一瓶洗涤灵,并将此品牌命名为“金鱼牌”。
1985年第一台燃气灶和抽油烟机:浙江嵊州三界镇“双发”炉具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燃气灶。同年,广东南海南桂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制造出第一台抽油烟机。
19世纪80年代末最早的家用电话:固定电话走入普通百姓家庭,那时仅初装费就需近5000元。
19世纪80年代末最早的装修公司:准确地说只是对那些临时凑在一起的木工、瓦工、油漆工、水电工的代称,其特点是价格便宜,但质量缺乏保证。
19世纪90年代中期最早的IC电卡:北京等城市开始在居民家中安装IC卡预付费电表,中国人居家消费数字化进程由此启动。
19世纪90年代中期最早得知甲醛:在日渐兴起的装修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个专业的化学名词———甲醛。
1996年第一次垃圾分类:12月15日,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在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社区里放置三个红色垃圾桶。从那天起,垃圾分类开始走入国人生活。
1978年第一次合作医疗: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合作医疗”列入;1979年,国家有关部委对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规范;到1978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根支柱之一。
1983年第一次变性手术:1983年1月10日,21岁的大连小伙子张克莎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整形科教授王大玫主刀的手术台上成功地变成了一个大姑娘,中国第一个变性人由此诞生。
1988年首例试管婴儿: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降生。
1990年第一个收治艾滋病人的医院:1990年北京佑安医院收治了我国首例华人艾滋病感染者,这时候,距离中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相隔5年。
1996年补钙热潮:1996年前后,一股补钙的热潮席卷全国。人们在补充自己似乎永远钙质不足的骨骼的同时,各大保健厂家也赚得钵满盆满。
1997年第一家合资医院:1997年,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医院———和睦家医院在北京开业,极富争议的高价格让当时的老百姓为之咂舌。
1983年第一届春晚:2月12日晚8点,第一届春节文艺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向全国现场直播。从此,“春晚”成了国人过年时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1984年第一家营业性舞厅: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营业性舞厅在上海开业。此后,中国便有了第一家交谊舞厅、第一家DISCO舞厅。
1984年录像厅出现:7月,录像厅在中国很多城市同时出现,比比皆是。
1985年第一家游乐园:2月1日,上海锦江乐园开业。此后不久,广州东方乐园开始对外售票。这一年,南方也同时建成两处大型专业化游乐园。
1987年第一次上网:9月20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教授向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一份名为“穿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年代由此肇始。
1994年第一次引进大片: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好莱坞影片《亡命天涯》在中国首映,从此,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多了个新概念即“进口大片”。
1995年第一条酒吧街:北京三里屯第一家酒吧开张,很快形成了全长260米的中国第一个酒吧一条街。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粗壮结实的女人,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我们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受物质条件的限制,那时候女人的服饰或者装饰品,都很简单而实用。但从考古出土发现,一些简单的骨制或木制饰品仍然体现了当时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被一些历史学者称为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之一,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的人们,审美观会产生巨大变化。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由于当时七雄争霸,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从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
汉朝时期
两汉时期,秀外慧中的女性被人们所认可。因为那时的女人美尚未取得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到了后汉以及三国时期,人们对美貌的欣赏玄学化,审美达到了至今仍不可及的哲学高度,其中以曹植的《洛神赋》为代表。这个时期社会的一些生活习惯延续了战国以及秦朝的风格。女人们的头饰都比较小,发型基本向下,自然朴实,没有唯美的感觉。服装设计也以功能性为主,奢华的服饰一般在宫廷中才能见到。最有趣的是汉朝女人们脸上的妆容:女人们把脸搽得雪白,嘴唇用红色的颜料并且轮廓画得很小。这说明从那时候起“面如凝脂”,“樱桃小口”便逐渐成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其自由解放,最热情,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随着两汉经学崩溃,人们个性得到解放,佛教开始盛行,自然飘逸的美盛行一时。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也开始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个性美、自然美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审美的角度又逐渐趋向华丽、唯美。由于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所唐代女子以胖为美。宽额圆脸、丰腴肉感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服装在延续了南北朝时代的飘逸感的同时更增添了华丽之美。女性着装之暴露,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唐代女子对于化妆极其讲究,那时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初唐时期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女人更是把各种花、鸟画在脸上或者画在纸和娟上贴在面部,以示美丽。
宋元时期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女性美大致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种叫“花冠” 的装饰品,这种花冠制作精细考究,为这一时代的女性增添了妩媚的气质。宋朝女性使用的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个粉块的表面,还压印着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图案。到了元朝时期,虽然中国的社会并不是由汉人统治,但外族也没有对汉民族在审美以及尚美方面产生太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审美情趣开始随潮流转变。但对于女性美的标准仍然和前朝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有增无减,表现在女性的发饰、服饰等方面。明朝女性的发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紧,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可谓将女性之美裹了个严严实实。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渐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时,含蓄内敛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础。清朝文人张潮在其著作《幽梦影》中,也提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透过生动的比喻,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心中要求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意识一直保持到民国。
“中国美”历史变迁 结实健康——细腻柔弱——自然飘逸——雍容华贵——纤瘦妩媚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的。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祐法式》。
因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所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