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17-20世纪素描发现的特点?

西方17-20世纪素描发现的特点?,第1张

17—20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欧洲美术,特别是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美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个流派纷呈、民族画派繁荣的局面。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 ;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巴洛克是17世纪艺术主流。

意大利卡拉齐,西班呀委拉斯凯恣为主要代表任人物,巴洛克塑造人物讲究威严雄浑。是一大艺术特色。

法国,由于路易十四统治者,倡导古典主义绘画的拉非尔学院派,艺术特色为古典主义。代表为普桑。

荷兰最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反映在市民艺术上。多风俗画,肖像画。代表伦拨朗等。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贝壳不规则的、怪异的形状。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

从18世纪中叶,巴洛克一词开始在欧洲艺术史的艺术批评中被使用。当时认为那种浮华的、装饰性的、光怪陆离的风格,

对于追求古代艺术的质朴、静穆、严谨的文艺复兴艺术来说,是一种退化和堕落。“巴洛克”这个词在音乐史上则用

来代表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的音乐。

直到19世纪末,德国艺术史学家//.韦尔夫林才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所谓巴洛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潮流给予肯定

和评价。他将这个时期的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在风格上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巴洛克这个概念来概括这个时期的音乐风

格特征。这个提法得到许多音乐史学家的承认。巴洛克音乐作为音乐史中一个特定的风格时期被确定了下来。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莫、库普兰,英国的亨德尔(德国人);德国的巴赫。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由于欧洲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各民族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呈现出复杂、

纷繁的状况,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在这loo多年间,作为一个特定的音乐历史发展阶段,在音乐技法上、

风格上也存在

着许多共同点:

1.大、小调体系取代了中世纪的教会调式体系,转调极为普遍,数字低音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不协和音的处理

极为自由;

2.二部结构的音乐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两部分相似的音乐材料使两个部分之间在运动、织体上浑然一体,

以体现比较单一的情感色彩;

3。富于流动的旋律性,以对位的手法不断加以发展。持续不停的节奏运动,虽缺乏起伏性变化,但在各段落之间

确已形成强弱、刚柔的对比关系;

4.清唱剧、康塔塔已具备经典形式,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初步成型

另外推荐你一个名为Landmarks Of Western Art的片子中文名叫西方艺术史,在纪录片之家应该就能下载到,里面讲的比较全面从后中古时期到后印象派几乎囊括了各主要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相当传神。

代表素描还有《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的名画中的人物,一个处于圆圈中的四肢伸展、面部表情愤怒的男人,据说他的身材比例是黄金比例。 

 “人体中自然的中心点是肚脐。因为如果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然后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与圆周接触。不仅可以在人体中这样地画出圆形,而且可以在人体中画出方形。即如果由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量度移到张开的两手,那么就会发现高和宽相等,恰似平面上用直尺确定方形一样。” 

  “维特鲁威人”也是达芬奇以比例最精准的男性为蓝本,因此后世也常以“完美比例”来形容当中的男性

拉斐尔

  达·芬奇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博大、雄伟、富有激情、充满力量;而拉斐尔(1483—1520年)的艺术则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拉斐尔·桑蒂1483年生于意大利山区的乌尔比诺小公园。父亲乔万尼·桑蒂是乌尔比诺大公的御用画家,拉斐尔的启蒙教师。15岁的拉斐尔在波伦亚画家的画室里学习,他勤奋地探索绘画的奥秘,能敏感地捕捉住美和艺术的真谛。16岁时离开家乡乌尔比诺到北意大利翁布利亚地区的佩鲁吉亚城(现意大利翁布利亚大区首府佩鲁贾),从师于佩鲁基诺。一天,佩鲁基诺对拉斐尔说:“我不想让这小地方拖住你,你要到大师云集的佛罗伦萨去,你可以独立工作了。”这时拉斐尔19岁。拉斐尔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色彩感觉与透视原理,绘画技巧相当成熟,才能已超过老师。在佩鲁基诺的引导下,拉斐尔跨进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世界,很快就融入到画家群里。他那讨人喜爱的外貌和善于自持的性格,立刻就为自己开辟了艺术道路。佛罗伦萨给了拉斐尔从未有过的艺术教益。他急切地吸取着大师们作品中的成就,他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对待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充分利用佛罗伦萨能提供给他的一切:他研究解剖学、观察大自然和新的社会中人际关系,他对生活、对人、尤其对女性和母亲更加充满感情和爱,他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基罗,他要把佛罗伦萨的全部艺术精华变成自己的营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羽毛已经丰满了,他可以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他想到罗马去一显自己的才能,让世人看一看谁是当今意大利最优秀的画家。教皇朱理二世为了赞颂自己,把最优秀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家都请到罗马来为他服务,当时,米开朗基罗正在为他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刚满25岁的拉斐尔,在佛罗伦萨接到罗马送来的圣旨:“教皇想尽快在梵蒂冈见到拉斐尔,以便他在罗马与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不久梵蒂冈的画家们被告知:除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之外,其余的画家们全被辞退了。教皇认为罗马只要有这两位大师就足够了。天才的成就,引来繁重的订画任务,这是拉斐尔的光荣,也是他的悲剧,太大的名望终于把他压垮了。

  貌似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一般都是手稿,油画占绝大多数

  16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是欧洲文明的一道分界线,把西方基督教世界分成了中世纪和现代,也把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外围的影响和自身的调整是自然生成和社会发展的因子。耶路撒冷和雅典的分庭抗礼、人文主义的诘难和基督教文化的对应是西方现代社会结构的注释,人类没有理性一次性可以跨越的门槛,信仰基于人类的一颗易受波动的心,"提醒"是每天的功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6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