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第1张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1

 一部作品能够传世,原因很多。对《吉赛尔》这部有着170年历史的浪漫主义经典而言,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集合了太多的名家之力:故事本身来自海涅的诗歌与雨果的小说,音乐则来自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阿道夫·亚当,编舞科拉利与朱儿·佩罗都是一流的舞蹈编导,最初出演吉赛尔的卡洛塔·格丽西更是天才的舞蹈家。虽然一串名人的名字不一定能说明全部,但的确成就了这部芭蕾舞剧的熠熠生辉。不久前,中央芭蕾舞团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了这部“芭蕾之冠”,中国观众得以再次目睹“吉赛尔”的风采。

 “人鬼情未了”。《吉赛尔》是一部关于青春与爱情、死亡与悲悯的芭蕾舞剧。在第一幕中,美丽、单纯的农家姑娘吉赛尔,拒绝了守林人汉斯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乔装农民的贵族青年阿尔伯特邂逅,已有婚约的阿尔伯特爱上了吉赛尔。于是,整部舞剧在阿尔伯特的持续调情、吉赛尔欲言还羞的过程中展开,它有一切浪漫爱情的要素,而芭蕾可以表达得淋漓尽致,用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时间、情节、冲突的推动下不断走向高潮。最后,吉赛尔接受了这份爱情,并登上一辆花车接受了众人的祝福——这相当于爱情中的最高加冕。

 故事的转折,出现在汉斯对于阿尔伯特身份的揭穿和阿尔伯特未婚妻对于真相的再次揭露。阳光灿烂变为雷霆暴雨,把爱情当做一切的吉赛尔,似乎除了死亡别无选择。整个故事匪夷所思之处就在于第二幕的鬼戏,中国的《聊斋》和《牡丹亭》已经把鬼戏演绎得美丽而凄婉,《吉赛尔》则让我们看到另一种表达。通过灯光和布景渲染气氛,女幽灵的世界变得格外凄清、魅影重重,而归于薄命司里的女鬼采用“邀请跳舞致死”这种浪漫至极的行为,将负心汉们引入不忍不为又不得不为的疯狂状态中。汉斯就是这样“跳舞致死”,随后,阿尔伯特也受邀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此时,我们只能想起塞壬女妖了,被甜美声音诱惑致死是水手们遇到塞壬时的宿命,而《吉赛尔》中的男人们又怎能例外呢在中国的古典故事中,有此资格者寥寥无几,纣王、幽王、杨广这类登徒子都没有这种死亡“待遇”,只是沉迷女色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而已,蒲松龄笔下的那些受狐仙和花妖诱惑的也多是*邪之徒罢了。

 但是,阿尔伯特对于吉赛尔是真爱,而不是调情或戏弄,更不是*邪与奢靡,所以结局不是一拍两散般的决绝,而是走向了浪漫主义。吉赛尔面对她依然牵挂的阿尔伯特,倾全力将其救了回来,而她自己则如海的女儿般,在天亮前悄然隐没于丛林之中。用谎言哺育爱情,用生死升华爱情,最后用悔恨祭奠爱情,《吉赛尔》不愧是法国“浪漫芭蕾”时期的悲剧巅峰之作,今天看来依然是爱到绝望,美到心颤。

 演出此剧的中央芭蕾舞团在中国的芭蕾舞领域独树一帜,现任团长冯英挂靴前即为吉赛尔的饰演者之一。近些年通过与国外芭蕾舞界的频繁交流,这支国家级芭蕾舞队伍对于世界级剧目有了相当程度的经验积累,此番《吉赛尔》,无论是阳光少女的热情洋溢,还是女幽灵的轻盈鬼气,都有传神的呈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2

 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与死、善与恶之间总是不断的追求自己美好的理

 想,即使以生死作为代价。《吉赛尔》是一部具有传奇性色彩的、又有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即光明与阴暗、生死与存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于爱情的少女——吉赛尔,她尤其性格刚烈的一面,同时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为封建门第观念的牺牲品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编导在编舞中,以优美流畅的动作语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力。全剧共两幕,第一幕较多用哑剧手法交代情节,以情绪舞烘托气氛;第二幕则意境飘渺。展现神秘而空灵的空间。第一幕重叙事,富有动势;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静。二幕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的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第一幕,在欢庆葡萄丰收的节日里,天真的姑娘吉赛尔与乔装成农民的公爵阿尔伯特一见钟情,而拒绝了守林人希拉里昂的求爱。外出狩猎的亲王和女儿来此休憩,吉赛尔母女殷勤招待,贵族公主赠与项链相报。守林人揭开阿尔伯特的身份。吉赛尔闻之公爵早于巴蒂尔定亲,犹如晴天霹雳。她失去理智而狂舞,一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阿尔伯特噩梦初醒,竭力表白,吉赛尔表示宽恕后瞑目长逝。

 第二幕,夜色朦胧,白影掠过舞台,鬼王米尔达与众女鬼毫无生气的舞蹈,引出了吉赛尔的幽灵。当守林人悲伤不已的来到吉赛尔的墓前悼念时,众女鬼排成一列斜线,堵住守林人的去路,无情的将他推入湖中。当吉赛尔看到被幽灵们团团围住的阿尔伯特,忙指点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见魔法失灵恼怒地命吉赛尔与他无休止的舞蹈,阿尔伯特最终心力交瘁晕倒在地。黎明,幸免一死的阿尔伯特永远失去了可爱纯洁的少女——吉赛尔。

 《吉赛尔》被誉为“浪漫芭蕾舞的代表作”,是十九世纪浪漫情怀的缩影,令人动容,赚人眼泪,其凄美的题材洋溢诗意,扣人心弦。她的故事极具感染力,当中蕴含爱与痛、背叛与愧疚、以至无限的柔情。《吉赛尔》舞剧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人间,一个是神幻世界,歌颂了一个主题思想,即真、善、美。他深刻地的提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典型主题——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剧中男主人公阿尔伯特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的“爱情”与农家少女吉赛尔痴迷、忠贞、自我牺牲的“爱情”,交织成了这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由于剧作、编导、音乐家们独具匠心的修饰,给这部舞剧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观后自然激起人们对封建信条的鞭挞,对人性中的妒忌与偏狭抱以批判与蔑视。可以说该作品中的人物戏剧冲突,悲得发人深省,忧怨得十分凄婉而充满哲理。不愧为白色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

 瑞典编舞家马兹重新改编了《吉赛尔》,他保留了亚当阿道夫旋律优美的音乐,以及大部分的剧情故事。但马兹完全摒弃原剧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它的现实意义。获得了许多编舞家的认可和赞同。虽然是这样,但我依旧最喜爱原剧的设计。那飘渺柔美的白色浪漫让人沉醉。吉赛尔的宽容与饶恕令人敬佩,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人赞赏。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3

 舞剧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论德意志》中关于神秘的维丽丝女鬼的传说。舞剧分两幕、第一幕在欢庆葡萄丰收的节日里,天真的姑娘吉赛尔与乔装成农民的公爵阿尔伯特一见钟情,而拒绝了守林人希拉里昂的求爱。外出狩猎的亲王和女儿来此休憩,吉赛尔母女殷勤招待,贵族公主赠与项链相报。守林人揭开阿尔伯特的身分。吉赛尔闻知公爵早已与巴蒂尔定亲,犹如霹雳轰顶。她失去理智而狂舞,一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阿尔伯特恶梦初醒,竭力表白,吉赛尔表示宽恕后瞑目长逝。

 第二幕夜色朦胧,白影掠过舞台,鬼王米尔达与众女鬼毫无生气地舞蹈,引出吉赛尔的幽灵。当守林人悲伤不已地来到吉赛尔墓前悼念时。众女鬼排成一列斜线,堵住守林人的去路,无情地将他推入湖中,当吉赛尔看到被幽灵们团团围住的阿尔伯特,忙指点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见魔法失灵,恼怒地命吉赛尔与他无休止地舞蹈,阿尔伯特最终心力交瘁晕倒在地。黎明,女鬼和吉赛尔被召回坟墓,幸免一死的阿尔伯特永远失去了纯洁可爱的少女———吉赛尔。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之间总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即使以生死作为代价。《吉赛尔》是一部具有传奇性的,又有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即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于爱情的少女———吉赛尔。她有其性格刚烈的一面,同时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为封建门第观念的牺牲品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编导在编舞中,以优美流畅的动作语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力全剧共两幕,第一幕较多用哑剧手法交代情节,以情绪舞烘托气氛;第二幕则意境飘渺。展现神秘而空灵的阴间。第一幕重叙事,富有动势;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静。二幕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舞剧的音乐十分出色,标志着芭蕾舞音乐发展的新阶段。阿尔道夫亚当为了在剧中体现浪漫主义意境,首次尝试使用了主旋律贯穿手法,如第一幕男女主人相恋的主调在吉赛尔发疯时的回忆中再现,这种音乐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为后来舞剧音乐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其次,舞剧音乐还打破了“单旋律加伴奏”的传统,首次使用了赋格。主副旋律对模仿的作曲技巧,它包含着旋律美和戏剧性。使整个作品格调一新。作曲家亚当,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他一生中写有20多部舞剧,著名的舞剧有《海盗》和《吉赛尔》。《吉赛尔》舞剧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欣赏和赞扬。

 另外,《吉赛尔》编导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即把群舞改造为统一的抒情整体。后来,这一创造被史学家称之为“舞剧舞蹈交响化的原则”。

 《吉赛尔》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舞剧的成熟之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誉。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4

 月初的周末,和女儿在悉尼中国城旁边的Capitol剧院看了巴黎歌剧芭蕾舞团的一场芭蕾舞《吉赛尔》。

 因为是法国而不是俄罗斯的演出,对于舞蹈技术上的难度并没有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只希望能欣赏到一流的服装舞美设计,看到美仑美奂的舞台效果。结果不失所望。巴黎人不愧是审美,时装的领军者,无论布景的设置,服装色彩的搭配,都可显出那优雅了几个世纪的底蕴来。第一幕的场景是乡村,山,树,茅草屋,造型逼真可爱,色彩古朴协调。演员众多的角色中,身份各异,服装色彩缤纷,但整个舞台看上去统一和谐,格调高雅,又和背景浑然一体,没有任何杂芜的碍眼之处。第二场是在墓地,精灵们的服装摒弃了传统里仙女的大翅膀,小小的,如叶片般的翅膀更衬出了她们的轻盈和美丽。第二幕开始时,男主人公捧了一束花来到墓地,舞蹈总监Brigitte坚持无论在何地演出都选用真花,朵朵洁白的花瓣洒落时的真实效果,生动体现了一个在细节上追求完美的艺术家风范。

 《吉赛尔》作为一个传统的芭蕾舞剧目,故事也传统的老套:英俊的贵族子弟埃尔波特爱上了美丽的村姑吉赛尔,没有告诉她自己已有婚约的事实。真相被揭穿后,纯朴的吉赛尔受不了打击,当众饮恨自杀。这种悲剧的结局,再加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在舞剧中,比喜剧更能打动观众,著名的经典《天鹅湖》是有力的证明。悲剧的凄美在审美层次里总是高过喜剧的滑稽,至少我一直是这样认为。不过这部舞剧中打动我,让我流泪的地方,不是吉赛尔自杀的结局,而是第二幕中,变为精灵的吉赛尔原谅了埃尔波特的一段舞蹈。

 漆黑的墓地里,众弃妇的魂灵们准备审判,惩罚拿着鲜花来忏悔的埃尔波特,她们把他团团围住,头领命令吉赛尔用舞蹈来引诱埃尔波特,让他跳舞累死。这时,最应该斥责埃尔波特的吉赛尔却原谅了他,用她纤细的胳膊,赢弱的身躯挡在他的前面,保护着他,让他活了下来。就在这儿,舞蹈演员用她如泣如诉,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舞姿,或者说是舞蹈语言。不,应该说,是这一纯朴美丽的舞台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最美好的品质——善良,深深地打动了我,吉赛尔那竭力伸展的修长柔弱的双臂应该是触到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弱小,但善良却使人变的伟大。相信许多观众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触。

 中国传统的小说和剧目里,类似痴情,殉情女子的题材非常多。象唐代传奇《霍小玉传》,明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女主角都有沉鱼落雁,蔽月羞花之貌,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当然,男主角也都是比埃尔波特恶劣的负心汉。我们和我们的父辈这些在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里长大,把毛泽东‘与人斗,其乐无穷。’之类的话当圣旨的两代人读这些作品时,都把这样的女主角当成敢于斗争的英雄来敬佩的。象霍小玉,死了也要化成厉鬼来报复不守信誉的书生李益,搞的他一辈子鸡犬不宁。杜十娘在投江前把价值连城的珠宝当着只认钱不认人的富商李甲的面扔进江里,那豪气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宽恕这个词很少被提到。似乎一说宽恕,就丧失了原则。不能惩恶扬善,更有助虐为伥之嫌。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却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杜十娘痛斥财迷心窍的李甲,固然让人感到痛快,解气。霍小玉的复仇,却连累了无辜的其他女性。使读者对于受害者霍小玉的同情大大减弱。更重要的是,除了报仇雪恨,除了表述一个故事,这样的文学作品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正面的教益和启迪呢一部作品撒下一颗仇恨的种子,会带来无数仇恨的回报。同样,播下爱的种子,也会在社会上收获更多爱的果实。

 西方社会受基督文化的浸染,推崇一个爱字,不仅爱自己,爱朋友,也爱仇敌。爱是博大的,会凝聚散发出最强大的能量。而爱的反面——仇恨从来不会把那些‘坏人’改造成一个新人。比起仇与恨来,宽恕和爱才应是一个美好社会的基石所在。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偷了教堂的银餐具,神父当着警察的面再加上银烛台奉送,这种宽恕里所饱含的爱拯救了冉阿让的灵魂,让他变成了一个新人。吉赛尔用宽恕显示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真爱,她的善良感动着几代的观众。而宽恕他人的同时也释放了自己的内心——保护了自己所爱的人使她感到永远安宁。如果给吉赛尔加上几分豪气,让她变成厉鬼惩罚了埃尔波特,那这个角色就完全没有了意义,缺失了爱与宽恕这样一个永恒的人性主题,这部舞剧也不会在芭蕾舞中的经典剧目中熠熠生辉。

 一个永远淳朴善良的吉赛尔才是一个最可爱,最美丽的吉赛尔。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5

 今天有些遗憾,我和LG迟到了(演出20:00开始),抵达广州大剧院4楼O区入口处的时候,已经是8:03了,工作人员不给我们进场,说演出方规定迟到观众要等20分钟才能入场,为此,LG非常不满,差点跟工作人员吵起来,连带也影响了我的观看情绪。

 此场演出的宣传照,富含飘逸的美感,大剧院的会员中心人员也强力推荐,说非常不错(不是流团)。整个演出过程中,特别是下半场,掌声也是一阵又一阵。但我却感觉并没有我以前看的另外两个芭蕾舞团的演出好。

 印象最深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连广州大剧院的工作人员事后都感慨,根本没想到演出的效果这么好。还有一场是跟LG一起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团的名字忘记了,要查下才行,非常棒!

 说回《吉赛尔》,从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可以看出,演出效果是不错的。音乐是放播的,音乐跟情节、舞蹈节奏,相当契合。很喜欢下半场,“薇丽”们的集体舞、王子的独舞及吉赛尔的独舞,心悦诚服的一干观众,数次掌声献给那一节节迷人的舞姿。

 有个插曲,中场休息20分钟的时候,我出去走了走,回来的'时候,看到身旁的一对外籍母女,母亲开着kindle看书,女儿(10岁左右)翻着一本厚厚的英文书(估计超过400页),看了20%的模样,静静地。这一幕,飘过我脑海的是:“生个女儿,一起看书,一起看演出,一起讨论,一起出去玩,看样子也挺不错啊。”但随即想到“女儿出嫁那天,你受得了那种分离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出嫁之前,犹豫了许久,到最后几乎都不想嫁了,就是因为不想离开自己的家。那个时刻,其实是很难过的,妈妈和妹妹都用眼泪告诉我了。

 今晚看到许多国外友人观看演出,平时是很少见这种的。不过,卡雷拉斯来广州大剧院的时候,也是看到了很多外国人。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在中国也是通用的。

 明天把《吉赛尔》的宣传单张扫描上来,做个纪念,也算个记录——这个团队,我是不会再买票去看现场的了,毕竟钱有限而优质演出无限,要花在刀口上才值。附注:除非出现比较好的伴奏乐团。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6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芭蕾最初是欧洲的一种群众自娱或广场表演的舞蹈,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起舞。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和七个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和体系。这五个基本脚位一直沿用至今。

 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女演员舞蹈时常用脚趾尖点地。意指:①一种舞台舞蹈形式,即欧洲古典舞蹈,通称芭蕾舞。这是在欧洲各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不断加工、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严格规范和结构形式的欧洲传统舞蹈艺术。19世纪以后,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脚尖舞鞋用脚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脚尖舞。②舞剧,最初专指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舞台美术、文学于一体,用以表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节的戏剧艺术,称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剧)。20世纪出现了现代舞以后,以现代舞结合古典舞蹈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现故事内容或情节的称现代芭蕾。逐渐地,芭蕾一词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各种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剧作品,尽管在舞蹈风格、结构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不同于古典芭蕾或现代芭蕾。③在现代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故事内容,也没有情节,编导运用欧洲古典舞蹈或现代舞蹈,或使两者相结合,用以表现某种情绪、意境,或表现作者对某个音乐作品的理解等等,这些也称为芭蕾。

 ballet一词,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这个词只表示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含义。芭蕾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大的宴饮娱乐活动,17世纪形成于法国宫廷,这种宫廷芭蕾实际上是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下,具有松散结构的舞蹈、歌唱、音乐、朗诵和戏剧的综合表演,由专业的舞蹈教师设计,国王和贵族担任演员,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场地在皇宫大厅中央,观众则围绕在大厅周围观看;演员戴皮制面具标志不同角色,故又称假面芭蕾。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学院。17世纪70年代芭蕾演出开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宫廷剧场。演出场地和观众观看角度的改变,引起了舞蹈技术和审美观点的变化,演员站立的姿势越来越外开,由此正式确定了脚的5个基本位置,这5个外开的位置成为发展芭蕾舞技术的基础。专业芭蕾演员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了贵族业余演员,职业女芭蕾演员也开始登台演出,舞蹈技术得以较迅速地发展。芭蕾演出从基本上是一种自娱性的社交活动逐步转变为剧场表演艺术。这个时期的芭蕾是从属于歌剧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在歌剧中加入芭蕾场面,实际上是一连串舞蹈表演,剧情反而显得无关紧要,这时称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18世纪的芭蕾大师JG诺韦尔是芭蕾史上最有影响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舞蹈不只是形体的技巧,而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诺韦尔的理论推动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许多演员、编导的持续努力下,芭蕾从内容、题材、音乐、舞蹈技术、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使芭蕾终于能够与歌剧分离,形成一门独立的剧场艺术。

 在芭蕾发展史上,主要有两种美学观点一直在起作用。一种观点认为,芭蕾是"纯粹的舞蹈",16世纪的意大利舞蹈教师、《王后的喜剧芭蕾》的编导Bde博若耶认为芭蕾是"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这种观点完全着眼于芭蕾的形式美,几乎完全不考虑芭蕾的内容或情节,往往导致单纯追求技巧的高超、华丽。18世纪中叶以前,这种观点在芭蕾创作中居统治地位。另一种观点强调芭蕾是"戏剧性舞蹈",诺韦尔的"情节芭蕾"理论最集中地代表这种观点。他认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现戏剧性内容,"情节和舞蹈设计要保持统一,有合乎逻辑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题,和情节无关的独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剧中"不仅是舞蹈技术光辉夺目,更须通过戏剧性表现,从情绪方面感动观众"。上述两种主要观点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编导致力于创作戏剧性的或有情节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编导热衷于无情节芭蕾,注重形式美,两类作品中的优秀剧目都是观众所欣赏的,并作为保留剧目经常上演。20世纪以来,各种文艺思潮对芭蕾创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创作一部芭蕾作品,编导是关键人物,他根据文学剧本(或一个故事、一首诗、一部音乐作品)构思出舞剧结构或舞蹈结构,再由演员来体现。编导和演员都必须掌握芭蕾语言(或芭蕾语汇)--芭蕾技术技巧,以及运用芭蕾语言表现特定内容或情绪的能力,编导应该深谙它们长于表现什么,不能表现什么;而演员则应该训练有素,能适应并创造性地体现编导的构思,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芭蕾创作才能进行和完成。芭蕾结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编导运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现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编出多幕芭蕾(分场或不分场,如《天鹅湖》)、独幕芭蕾(如《仙女们》)、芭蕾小品(如《天鹅之死》)等。芭蕾的这种结构形式在19世纪后期发展到高度规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响和限制了芭蕾的发展。在20世纪编导创作的大量芭蕾作品中,这些规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断出现新的探索和创造一个女人从单纯到成熟,一场悲剧从开始到结局,一幕人生从理想到现实。芭蕾之冠《吉塞尔》蕴含了太多的感动

 爱与痛,欺骗与愧疚,无限的柔情与温柔的宽恕用动人的舞蹈表现出来,那份超越生死的爱情更加令人唏嘘。我想那个编剧是向往着极端的吧,用死亡来摆脱现实,用极端来表白自己。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芭蕾舞剧《吉赛尔》,这是一部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赞美。这部舞剧第一次使芭蕾的女主角同时面临表演技能和舞蹈技巧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舞剧是既富传奇性,又具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在第一幕中充满田园风光,第二幕又以超自然的想像展开各种舞蹈,特别是众幽灵的女子群舞更成为典范之作。一个半世纪以来,著名的芭蕾女演员都以演出《吉赛尔》做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吉赛尔》的音乐格调新颖,充满旋律美和戏剧性,阿道夫·亚当为了在音乐中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意境、表达特定人物的情绪变化,首次在舞剧音乐中使用了主题旋律贯穿的手法。如第一幕中吉赛尔和阿尔伯特相恋的旋律,在吉赛尔发疯地回忆中反复再现,对人物内心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后来的舞剧音乐创作树立了典范。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7

 开始是异域前奏,一点点唤亮了舞台。神采奕奕的女孩儿在舒缓的音乐中翩翩起舞,生命的乖张在满台的霓裳羽衣中凸显出来…。那是一种灵动,生气和活力的美。

 第一幕,她是一位含苞欲放的纯真少女。活泼可爱的村姑吉赛尔与年轻的公爵跳着圆圈舞,不仅有繁多的技术动作,还有内心塑造。农村少女吉赛尔爱上了英俊小子莱斯,后来得知爱人原来是一位玩世不恭的贵族子嗣阿尔伯特,并已另有所属,深受打击而精神崩溃,最后心碎而死。

 第二幕,她化身成轻逸幽灵,以无私的爱,宽恕并拯救爱人。阿尔伯特到吉赛尔的墓前致祭时,被一众与婚礼前死去的幽灵缠绕,她们为了报复负心的男人,企图迫他们不停跳舞直至精疲力竭而死。吉赛尔拼命保护阿尔伯特,正当阿尔伯特濒临死亡之际,黎明到来,众幽灵逐渐消失,吉赛尔也在晨光下幻灭,留下孤独惆怅的阿尔伯特。

 《吉赛尔》被誉为19世纪浪漫时期的“芭蕾之冠”,荡气回肠的戏剧情节,细腻动人的演绎,原创的音乐,正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剪影。

 《吉赛尔》的诗情画意,鲜明的由爱情与死亡,生存与毁灭,光明与黑暗两个侧面构成。它通过农村姑娘吉赛尔神往爱情,到发现自己被愚弄,欺骗而发疯死去,变成冤魂并泣诉不止的故事。深刻的揭示了浪漫主义艺术主题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冲突。剧中男主人公阿尔伯特伯爵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的“爱情”与农家少女吉赛尔的痴迷,忠贞,自我牺牲的“爱情”,交织成这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

 由于剧作,编导,音乐家们独具匠心的修饰,给这部舞剧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观后自然激起人们对封建信条的鞭挞,对人性中的妒忌与偏狭抱以批评和藐视,可以说是该作品中的人物戏剧冲突“悲”得发人深省,“忧怨”得十分凄婉,而充满哲理。

 相爱,背叛,魂牵,跨越生死的浪漫经典,人性的软弱,为《吉赛尔》写下悲戚的结局;人性的光辉,却另这浪漫经典历久常新。

一、现实主义(Realism),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二、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扩展资料:

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18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根本就是两回事。

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 哪些文章是写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浪漫主义, 态度或描绘文献, 绘画, 音乐, 建筑学, 批评, 和 historiography 许多工作在西部文明在一个期间从晚18 到中间第 19 个世纪期间的智力取向。浪漫主义能看作为特别是代表古典主义 总之Neoclassici 和晚18 世纪秩序, 安静, 和谐, 平衡,理想化 , 和合理性规范的的拒绝。这并且是在一些程 度上反应反对启示和反对18 世纪rationali 和物理唯物主义总之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 主观, 不合理, 有想象力, 个人, 自发, 情感, 这位有远见者, 和transcendental 。 在浪漫主义典型态度之中是: 自然秀丽的被加深的欣赏; 情感结束原因的一般兴奋和感觉结束智力; 一转动在自已和人个性 和它的心情和精神潜在性的一次被升高的考试; 全神贯注与天才, 英雄, 和例外图总之和焦点在他的 和内在奋斗; 一新景色的艺 术家作为一个supremely 单独创作者, 创造性的精神比严密紧持是 重要的对正式规则和传统规程; 重点在想像力作为一个门户对 transcendent 经验和精神真相; 一萦绕兴趣在民间文化, 全国和种 族文化起源, 和中世纪时代上; 并且一predilection 为异乎寻常, 遥控, 神奇, 古怪, 隐密, 怪异, 害病, 和甚而satanic 。 现实主义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麻烦采纳,谢谢!

2 哪些文章是写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汪曾棋先生 :这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儿,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翠湖图书馆现在还有么?这位图书馆管理员大概早巳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施蛰存先生: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昆明的翠湖图书馆来了。那里的章程是每次限借一册,每人可以更换三次。那就是说每人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可以从那里借三册书看。然而,因为借一册书所费的时间太久了,没有一个读者能够在“时间巳届停止借书”的木牌挂出来以前赶交第三册的。我曾经在那里借看一部通海县志,全书四册,我就在借书券上写了四册,但等了半点钟,从楼上一个吊篮里颁发下来的却只有第一册一本。天啊,你知道志书的第一册里面有些什么文章?序文,序文,序文,凡例,疆域,星野,好,完了。于是,大略翻看一二篇序文之后,我就把它掩拢来,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闭目凝神了半点钟。我想,现在去换第二本出来,大概不至于对不起那位忙碌的管理先生了吧?于是我重填一张借书券。这回是指定要第三册了,因为我从第一册目录知道我所要的材料是在第三册里。于是,照例又得等三十或四十分钟,我的书发下来了。捧回到座位上去一看,却是第二册。于是仍又捧到柜上去交涉,管理员说:“刚才看了第一册,现在不是应该看第二册吗?”我说:“不错,先生,你的话也不错,但是这并不是小学教科书,我不必一定要看第二册的,况且,况且,我在借书券上写明了要第三册的。”那管理员检出我的借书券来一看,自言自语的道:“哦,我想你是写错的,给你改了。你再填一张罢。”于是我再填一张券,于是再等半点钟。于是领到我的第三册通海县志,于是在十余分钟之后,“停止阅览”的木牌挂出来了。

两位作家说的确实是同一家图书馆应该无疑,而且说的也应该就是同一个图书管理员。然而,在二人的笔下,对于这同一个图书馆和同一个管理员却是一褒一贬,“爱憎”分明的。在汪先生的笔下,不但这个图书馆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佳”,而且这个有些怪僻的图书管理员也是一个“妙人”,像是从陈老莲的画上走下来的,以至汪先生表示要在适当的机会把他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施蛰存先生写文章一定是遵循“温柔敦厚”诗教的,他在这篇文章里,既没有怨,更没有怒,但是,我们却分明能感到他的不满,甚至反感。别的且不说,以上所引文字结尾部分的——连四个“于是”,就不难看出他是多么的无奈和愤慨。

前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的读者的眼睛和心目中引起的感情、产生的印象本来便不同;后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的处理会不同。无需赘言,汪先生是浪漫主义派,施先生属现实主义。

3 我现在高一 怎样才能把八百字的作文写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例文浪漫属于青春,浪漫属于爱情,浪漫属于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但浪漫绝不是青春和爱情的专利。

年轻时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在轻轻的微风和如潮的人流中,你大声长吟的歌谣为什么今天不能唱,你放肆的侃侃而谈大声的傻笑为什么今天不敢再做?初恋时在花前月下在幽竟的清晨或是朦胧的黄昏,你曾经一次次献给你心爱人的那一朵朵鲜艳的玫瑰为什么不能让它再重新绽放出一缕温馨。在那柴米油盐的纷杂里,在那平淡无聊的时光里你可以捡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熄灭灯烛伏案面窗去倾听那微风听那细雨。

或是在那轻风月白的夜晚独坐阳台把酒临风面对灿烂的星空和好皓月吟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替东坡抒情,明月几是有,把酒问青天。在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烦务里你可以忙里偷闲带着家人到柳浪闻莺的河边去垂钓,也可以邀上两三个友人到郊外去看云舒云卷,更可以去选一处斗室听听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或者和一帮友人无聊的吹牛对弈侃大山。

在平淡的日子里你可以用那粗糙油渍的手去打个电话给妻子说几句温馨的俏皮话或倾吐几句真诚而幽默的祝福。也可以在你孩子生日的时候做一只傻冒的唐老鸭南腔北调地给他唱一首生日祝福歌。

别羡慕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多的人去爱他亲近他喜欢他,因为写诗的心永远都保持着那份不退色的纯真和浪漫。

4 描写大雪的300字的作文、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拜托了急

清晨,不经意望向窗外,世界早已纷纷扬扬飘起晶莹洁白鹅毛般的大雪,轻盈,灵巧,每片雪花都是一只只精灵,身着莹白连衣裙的小精灵 站在雪下,听着雪花诉说,盈盈飘落,落在头发,面颊,手心,虽然是寒冬,但这雪,却似乎那么温暖,像棉花糖般甜蜜时间缓缓流走,雪仿佛覆盖了我,风,走过,卷起漫天大雪,渐渐地,模糊了我的视线,但每一片雪花却依然清晰,在眼前化作每一丝温暖,将我紧紧包裹 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紧扣十指,默念着美丽的诗句 那雪花洁白如玉,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吗?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像蝶飞舞,调皮的追逐 雪。

真的,好美、。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具体作品: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朱庇特的善恶关系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

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来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起源的社会背景: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

浪温主义鼎盛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指导下的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后果的失望情绪。

因为大革命时期的恐怖和革命后所确立的秩序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得那么美妙,这使社会各阶层对所谓的“理性王国“非常失望。于是,反映这种情绪的作家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等自由手法来表达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形成浪漫主义文学。

但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浪漫主义文学中形成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个派别。前者站在没落贵族阶级的立场上美化中世纪宗法式社会,攻击资本主义;后者则崇尚自由和解放精神,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实,把理想寄予未来。

浪漫主义最先产生于德国,以后形成全欧洲性的文学思潮。

源于网络

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拜伦和雪莱,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

拜伦(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诗体长篇小说《唐璜》等,后者有传世佳作和讽刺性百科全书之称。

雪莱(1792-1822)是与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马克思称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出身犹太人家庭,马克斯的挚友。他的诗思想性特别强,他在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所表述的观点是著名的《国际歌》主题思想的前驱。他的其他许多诗篇也被贝多芬和舒伯特等作曲家谱成歌曲。

源于网络

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一生著有26部诗集、20部小说、12部戏剧、21部理论专著,共79部作品。其代表作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他去世时,举国致哀,有上百万人组成送葬队伍,一个作家能牵动这么多人心,足见其作品的伟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语言大师。主要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上尉的女儿》等。因政治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屡遭迫害,后被迫死于阴谋决斗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2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