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时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文学社团和代表人物

五四文学时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文学社团和代表人物,第1张

五四新文学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五四新文学时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式的“启蒙主义文学”的开端,判断五四新文学时期有没有浪漫主义文学,其实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五四期间,大量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涌入中国文坛,而恰恰那个时期,中国文坛的作家大多秉承着启蒙主义文学的路线走,也就是现实主义之路,鲁迅,巴金以及茅盾等等文学先辈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及其作品也有一些,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等等 则偏向于浪漫主义。那个时候,文学研究会的实质倡导者和主持者,沈雁冰为了倡导现实主义文学,而创办《小说月报》,但自由来稿中描写恋爱关系的居然占到了百分之九十八,可以说,爱情是浪漫主义文学重要的母题。后来,《小说月报》慢慢的形成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代表社团!

十九世纪前三十年代,西方主要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家歌颂大自然,歌颂人的心灵,歌颂英雄主义,他们的作品很有激情。你可以看看拜伦的《唐璜》,一个年轻人的冒险与艳遇。当然,浪漫主义也具有一定的感伤色彩。估计和现在的青春小说有点相似。不过浪漫主义的主要表达形式是诗歌。

到了三十年代之后,现实主义开始出现,这些作家要冷静一些,更多的是揭露和批判现实。现实主义开始的时候比如巴尔扎克等人,也是很有激情的,但是到后来,不如福楼拜等人,越来越冷静,作品也越来越客观,以致最后演化成‘自然主义’(完完全全的描写客观世界,不加一点作家的英资在里面。)

应该不矛盾。像耳熟能详的飞鸟集,这就是浪漫主义的。但泰戈尔也有现实主义的作品只是不太出名,如戈拉,就是反映印度社会生活各层面复杂的纠葛的;

沉船,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包办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许见面的陋习。

至于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个人认为分类本不明晰。想法不同,结论也不同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也有现实主义作品;杜甫诗现实主义诗人,也有浪漫主义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李白才是现实主义,杜甫才是浪漫主义。

解读的角度、个人观点,也都能造成一定影响不是么?

当然啦·····教科书,要考的话,以老师为准妥妥的!

历史发展到欧洲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我们需要说许多话来加以辨析。但如果不怕失之粗略,也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当你问雨果:《巴黎圣母院》中描写的乞丐王朝真的存在吗?雨果会回答说:我认为应该存在。如果你问巴尔扎克,你为什么在《人间喜剧》中把生活描写得那样黑暗污浊?巴尔扎克会回答你:因为生活就是如此黑暗、污浊。写《巴黎圣母院》时的雨果是浪漫派,而写《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者。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简单,容易引起许多问题,但是比较详细的分析我们只能放在以后。

詹明信博士认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金钱的作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金钱是一种新的历史经验,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它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压力和焦虑,引出了新的灾难和欢乐,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获得充分发展以前,还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它产生的作用相比。我希望大家不要把金钱作为文学的某种新的主题,而要把它作为一切新的故事、新的关系和新的叙述形式的来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的来源。只有当金钱及其所表示的新的社会关系减弱时,现实主义才能逐渐减弱。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边界是一个“模糊边界”。把一个作家归类是一件困难而不必要的事情,但对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加以适当的分析还是必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荡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他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如最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著)中的爱玛是因为中了夏多布里昂和拉马丁作品的毒,为追求那种幽秘的爱情而跌人泥坑,死于债台高筑。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的、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或观众)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现实主义文学在一个中心点上与浪漫派一脉相承,那就是它们所关注的依然是人的心灵自由的问题。现实主义文学比浪漫主义更重视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与和谐。现实主义作家像外科医生解剖人体那样,科学而细致地考察和剖析人的内心宇宙与外部环境、种族、历史、文化氛围的相互关系,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关系,个性、气质乃至深层意识的运行规律;其作品像人体解剖图那样描绘出完整而多样的内心世界体系。由于作家个人主体性的影响,每个人所描绘出的体系各有千秋,表现手法也迎然有异,统观起来,则是一幅极其广阔、丰富、深邃的内心图画——金钱时代人类心灵的全景式、流动式的展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3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