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传统文化

中国四大传统文化,第1张

一、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二、中国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三、中国传统戏剧,如京剧、越剧、秦腔、昆曲、豫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木偶戏、双簧等。

四、中国传统建筑,如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等。

个人主义是浪漫主义的生命线。作家个人意志的自在表现、情感的自由表达、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是浪漫主义经典文本的基本特征。传统儒、道思想影响下的古代浪漫主义显现出浓厚的个性主义色彩,但大多数时候个人被集体吞噬,自我遭到放逐;五四之后的浪漫主义则突出地体现为“人的发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仍然使二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政治之黑暗与思想之解放是这一时期的两个突出特征。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里曾说:“汉末以后,中国政治混乱,国家衰颓,但思想则甚得自由解放。此思想之自由解放本基于人们逃避苦难之要求。故混乱衰颓实与自由解放具因果之关系。”

唯其如此,后世才有了“魏晋风流”之说。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具体表现为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由注重传统儒家教化下的道德风范,开始向崇尚人物外貌、精神气质的生命情态转变。

“美容之风”。这是说魏晋时期对于男性美的欣赏,作者从“看杀卫玠”的故事入手,追溯到战国时期宋玉、邹忌的故事,梳理出历史上对男性美欣赏的生理标准:即皮肤白、身材高;又从王戎、裴楷、潘岳等人物事迹,论述眼亮、仪态反映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重要性。在作者笔下,魏晋美容之风极大促进了中国美学发展。

“服药之风”。这主要讲的是毒品“五石散”。以“王蓝田食鸡子”为例,说明魏晋士人性情狂躁背后与服食“五石散”有很大关系。通过桓玄、裴秀、王恭、王羲之等人服食的故事,探析了五石散所引发的“生理并发症”和“文化后遗症”。魏晋名士的服药之风既是魏晋士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也值得人们反思。

“饮酒之风”。分别从东方朔、钟氏兄弟的故事,概括出古代社会酒的解忧、成礼的功能,,并通过阮籍饮酒的故事,交代魏晋饮酒之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饮酒逐渐从群体性仪式的“成礼”道具,演变成了个性解放、自我张扬的“越礼”媒介。并从“刘伶病酒”、“人猪共饮”等魏晋酒徒的事迹,剖析魏晋名士傲岸不羁的人格精神下真实的内心世界。

“任诞之风”。“任诞”是任达、放诞之意,也就是言行“出格”,表现“另类”,其文化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庄子。王粲有“好驴鸣”这一癖好,曹丕为其“驴鸣送葬”这一荒诞无礼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一种超越礼教束缚的真性情。书中引述了东晋名士王羲之“东床快婿”、王子猷“雪夜访戴”等故事,展现了魏晋名士潇洒倜傥的风度。

“隐逸之风”。以“管宁割席”的故事开篇,认为导致管宁割席断交的深层原因不是华歆有缺点、有毛病,而是管宁通过两件小事,发现他与华歆志不同,道不合—管宁的志向与汉末魏晋流行的隐逸文化息息相关。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传奇性、超越性和浪漫气质的一种文化现象。诸如许由、巢父、伯夷、叔齐、严子陵等这些古代著名隐士,都是“有志之人”。这里其实揭示的是古代隐士和隐逸文化的精神实质。

“品鉴之风”。这是汉末魏晋品评人物、鉴别人才、预测发展的风气。曹操便是通过汉末名臣桥玄的引荐,以及评论家许劭给出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而暴得大名,一步步走向人生的高峰。而郭泰、裴潜的识人故事也折射出识鉴风气的深厚文化背景。识鉴人物另一个内容就是品第人物,即把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优劣、雅俗、高下。其中以王子猷与王子敬、祖约与阮孚、谢安与王坦之的“雅量pk”最为惊心动魄。

“清议之风”。这指的是一种清正的政治风气,它以激浊扬清、弘扬正道为目的,以批评现实政治和当朝人物为主要内容。汉末一大批正直的士大夫处于维护儒家道统和王朝命脉的需要,联合三万太学生,参政议政、鞭挞腐败,发起了对宦官集团的口诛笔伐。参与清议运动的名士被称作“清流”,他们是不与宦官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李膺和孔融即汉末清议之风的两个重要人物。书中评述了汉末清议之士与宦官集团做斗争,最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

“清谈之风”。魏晋清谈是魏晋时代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与宇宙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汉末的清议之风被两次“党锢之祸”所打压,知识分子不敢再议论政治,于是名士之中就兴起了谈玄说理、坐而论道的“清谈之风”。尤其是在何晏、王弼、阮修、乐广等清谈家身上体现了求真、自由、平等、创新的精神,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国思辨哲学的进步,为中国思想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奢侈之风”。在魏晋时代,“奢侈之风”盛行于上层贵族。《世说·汰侈》篇就记载了不少“暴发户”和“败家子”。这股奢侈之风最早从魏明帝曹叡开始,特别是西晋一朝,从皇帝、朝中大臣到其他权贵,奢侈之风日盛。豪门大族富可敌国,开始争豪斗富,炫财摆阔。暴发户石崇、王济就是其中的代表。奢侈之风正是人性弱点的总爆发,它给后世人们带来的思考是复杂的。

“艺术之风”。艺术之风贯穿着整个魏晋南北朝,尤其是魏晋的两百多年,几乎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筑雕塑、书法绘画、诗歌文赋、音乐舞蹈,大师辈出,星光灿烂,琴有嵇康、王子猷,棋有王导、谢安,书有韦诞、王羲之,画有戴逵、顾恺之……魏晋艺术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

以上十种风气,前人或多有论述,有些广为人知。但其所体现出当事人的精神和境界,今人恐远没有完全理解。那时候没有聚光灯,没有商业炒作,有的只是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对高贵气质的欣赏,以及对卓越才华的仰慕。

中国古代至今为止,有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有传统戏剧文化、国画、书法、古诗词、传统文学、神话故事、古代哲学、传统工艺技术、饮食文化、古代服饰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长久积累下来的瑰宝和财富,也是需要中国人民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宝物。接下来讲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古诗词和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大概产生于殷商时期,在春秋末期已经成形,后来在战国时代更是百家争鸣,多位哲学家各自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流传多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学、庄子的道家思想。随后经过时代发展,也不断衍生出凸显时代特性的佛学、理学等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不仅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也在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孔子的儒学思想,还吸引很多外国人学习。

除此之外,中国的古诗词也是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的重要文化。像李白、苏轼等都是中国著名的诗人。至今为止,中国古诗词还大大影响人们的生活,不仅是学校的教学教材,还是社会生活中的至理名言。中国的古诗词历史悠久,每个年代都有其所发展的诗词文化。中国古诗词很多都朗朗上口、家喻户晓,更是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歌曲经人传唱。这些古诗词蕴含了古代诗人的心情精神,更在现代生活中给人无限的智慧。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服饰文化,种类更是丰富多彩,数不胜数。在不同的年代,服饰文化都不一样。有的服饰含蓄简约、有的大胆奔放、有的端庄淡雅、有的充满异域风情。在现代为止,汉服还是很受现代人的喜欢,很多都用来拍摄写真和影视剧。

又是一年寒假到了,想好带孩子去哪里玩了吗?来这些展览里进行一场古文化的穿越之旅吧!这里有对古代 美食 的介绍,有民间年画的回忆,还有时令文化的清晰梳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来,近距离的享受文化的盛宴吧!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正在展出。该展览按 历史 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和多媒体设施。

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先民已开始穿衣佩饰,服饰的观念已经出现。

到了商周时期,开始系统化地用服饰来标志穿衣人的等级和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上下身相互连属的深衣,还引进了胡服骑射。

秦汉时期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还形成了冠制,用“帽子”作为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经历了文化的融合,南朝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

隋代恢复了汉魏冠冕仪制。唐代经济发达、纺织技术进步、对外交往频繁,服饰有了新的特点:当时的长安等城市有大量外国人居住,带来了胡服,胡服的部分特点被唐人吸收,丰富了唐代服饰的款式、色彩和图案。

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风格崇尚简朴、内敛。与此同时,和两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 社会 、经济、文化上都与中原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交融,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明初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废除汉族传统冕冠制度。统治者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均具有明显的满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还将汉民族服饰中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以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展览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展出了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还绘制了大量线图辅助说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展览时间:正在展出中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8展厅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近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对公众开放。人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本次展览的200余件(套)展品紧贴百姓,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展览。

本次展览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00余件(套),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 历史 变迁,真实刻画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达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文物数量与承载的信息量较大,既有稻米、点心等食品实物,又有餐具盒、注子等饮食器具,也有揭示烹饪加工技艺的染器、火锅等,还有反映饮食礼仪的青铜礼器、餐具以及记录饮食文化的古籍文献。

本次展览设置有多个互动项目,通过好看的、好玩的、能体验的、能动手感知的内容与展览形式,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引导观众感知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生活趣味。

展览时间:展出中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

中国古代书画

“中国古代书画”是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推出的又一专题展览。以时间为主线,遴选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

此次展览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元。

第一部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6件。中国书画的卷轴墨迹始于魏晋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传甚少。

第二部分为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16件。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因循宋元传统而持续演变,流派纷繁,各成体系。

第三部分为清代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30件。清代是中国书画艺术集古今大成的时代,名家之众、流派之丛、技法之新远超前代。

展览中还展出了一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的文房用具,不仅显示了文房用具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联,而且丰富了展览文物种类。同时,展览将通过定期展品轮换、改陈设计等方式,推动馆藏文物不断走出库房、走上展线,让文物活起来,提升观展体验。

展览时间: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2展厅

中国古代钱币展

中国古代钱币 历史 悠久,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逐渐演进出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个性鲜明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钱币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对周边国家及地区货币使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反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重要代表性物证。

值此辛丑新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中国古代钱币专题展览,就是要通过钱币这一载体,系统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 历史 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钱币展从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泉林漫步”与“圜宇方圆”两部分进行展示。展览的钱币从原始海贝到早期的刀布币和圜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脉络传承明晰,品类繁盛;既有形态各异的金属铸币,也有元代以来各色纸币;既有流通货币,也有反映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镇库钱、宫钱、供养钱、生肖钱、厌胜钱、 游戏 钱等;既有反映中国古代高超书法艺术的代表钱币,也有反映古代造币工艺发展水平的各种钱范、母钱和钞版。

与此同时,展览还推出一些与历代经济 社会 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文物,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古代钱币的 历史 演进,同时折射其所承载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 科技 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展期: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1展厅

唐山皮影展

日前,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唐山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唐山皮影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正在展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皮影,如陕西、山西、甘肃、云南、浙江、广东、湖南、内蒙等地,唐山皮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支。唐山皮影也称为“乐亭影”、“滦州影”、“驴皮影”等,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枝花”。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山皮影以“驴皮”做材质,经处理后的驴皮具有净亮透明、柔韧性高的特点。“驴皮影”的制作有一套严谨的流程,主要分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上油、组装八大步骤。每一道工序都密切相关,其中以浆皮和雕刻最为关键。

本次展览精选唐山博物馆藏120余件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的唐山皮影,另有5套影卷和28个实物唱盘。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同时,观众可以了解唐山皮影是如何制作和操纵表演的,感受交融在皮影方寸之间的俗与雅、丑与美、古与今。

展览时间:持续至2022年2月20日

展览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

“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

古时的京城有多浪漫?岁末年初,一场“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121组件馆藏文物带领观众跨越时空,寻觅古老京城春日时节的人情风物之美。

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把花鸟刻进碗里,将蝴蝶嵌在簪上,以檀木作酒筹,用白玉制插屏……展览中,121组件文物以春节、立春、花朝、清明等时节为序,分“燕京岁华”“祥源肇岁”“瑞启春台”三个部分,向观众详细展示古老京城春日里的节令习俗、文化活动,以及相关遗址遗迹。

刚踏入展厅,悠扬的笙箫管笛声传入耳畔。“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展览起始,汉代黄釉谷仓、东汉绿釉陶井、金代灰陶簸箕等微缩版农业生产器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农耕 社会 的繁盛景象。

除了农耕器具,辽金时期的鸡腿瓶,金代的只有拇指般大小的“火锅”,明代的青玉童子牧牛,清代的宜兴茶果、宫灯形耳坠和“新年吉庆”鼻烟壶等意趣十足;再往前走,腊八粥食材模型、清代彩绘门神、杨柳青着色吉语年画、景德镇窑红地粉彩“迎祥”云蝠纹挂屏等,满溢着“年味儿”……一件件文物,描绘出一幅京城春日风物图景。

阳春和气动,日下万象新。首博表示,“四时风物岁华中”系列展览是该馆全新推出的体现京味儿文化的展览项目,以春、夏、秋、冬的自然时序为不同时间背景,展示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岁时风俗。“日下春和”展览正是此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此外,为丰富市民新春文化生活,首博还将在新年陆续推出针对不同年龄受众的“迎春纸鸢寄福”“喜上眉梢”等互动体验活动。

展览时间:展出中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聚全国多个重要年画产地的优秀年画作品,充分展示民间艺术魅力,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向广大观众献上美好的新春祝愿。

中国民间年画分布广泛,各地区年画从乡土生活中汲取养分,在 历史 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多地表现民间生活场景,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年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对比强烈,有鲜明的民间绘画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展期: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0层公共空间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

玻璃是古代最重要的人造材料之一,亦被称为“火与沙”的艺术,大量的玻璃遗存可窥见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原材料、商品、艺术审美的演变、传播和交流。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展出了日本平山郁夫美术馆收藏的古丝绸之路玻璃器文物300余件套,以及国内十余家文博机构所藏的古代玻璃器文物40余件套,通过玻璃物质材料展现人类的古代世界文明史、 科技 发展史、艺术史和贸易交流史,体现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性与伟大创造性。

展览时间:2022年1月25日—5月5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3号展厅

《镜图史话》

驻足伽利略望远镜前,带你开启天文学发展的望远镜时代,了解几乎同一时期我国西学东渐的成果;穿过“别出心裁”与“师古不泥”单元,领略超长镜筒的开普勒式望远镜以及“无镜筒”的惠更斯望远镜;仰望“一代巨擘”赫歇尔当时世界最大的12米口径反射望远镜的庞大。

从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包含一千两百多颗恒星数据的拜耳的《测天图》(《拜耳星图》),到包含一千五百多颗恒星数据、集美学与科学于一身的非凡之作——《天文导览》(《赫维留星图》);从格林尼治天文台首任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基于其近数十年望远镜观测结果、包含近三千颗恒星数据的高精度的《星图》,到包含一万七千多颗恒星数据、第一次描绘出 星座 轮廓的古典星图巅峰之作——《波德星图》,在这里,你都可以一睹它们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来这里,回眸伽利略如何“发现新宇宙”;来这里,破解数百年前的“土星耳朵之谜”;来这里,体验赫歇尔自制的望远镜中第一次出现天王星的身影;来这里,感受为发现谷神星制造精密天文观测设备的冉斯登的望远镜真迹。

在这里,你将欣赏到古希腊天文学集大成者——托勒密的48 星座 ,它是现如今88 星座 的雏形;在这里,赫维留的“金牛”将变得极具立体感,甚至带有“攻击性”;在这里,超大画幅的波德星图将让你一饱眼福。

展览当然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来和爸爸妈妈一起演绎古希腊的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一起“消除” 历史 上曾经昙花一现的十数个动物 星座 ;一起与赫维留的金牛来一场3D打卡;一起感受四百多年前的眼镜制造家的孩子们如何在自家花园无意中“发明”望远镜。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展览时间:2022年1月—12月

展览地点:北京天文馆A馆西展厅

诗词歌赋的美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思想,充满美感的诗词歌赋能使古今人民产生心理认同,展现出中国诗词歌赋的美学高度。诗词歌赋语言凝练,思想深邃,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中国诗歌中最为著名的是唐诗,诗人通过作诗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思想,许多佳作至今为人们所传诵。中国诗歌题材多样,诗人从多个方面汲取灵感,使诗歌呈现美的同时独具个人风格。

一、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诗词歌赋中不仅呈现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亦包含作者想象中的虚幻事物,随着时间的发展,诗词歌赋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达到顶峰。诗歌在盛唐时格外繁荣,此时的诗人不仅写诗,他们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可充分实现人生理想,因而能够拥有多重身份。不论是李白的自由浪漫精神,还是杜甫的忧患意识,均使其诗作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诗词歌赋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诗词歌赋不断发展,现在人们传诵诗词歌赋中的名篇佳作,有益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今人若想要掌握文学知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则需要对诗词歌赋进行全面学习。宋词和汉赋均展现出其特有的美感,我们在赏析优秀文学作品时,亦可获知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因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

诗词歌赋是古人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可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同时能够给人美的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人们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时,能够在作品的指引下深入思考,提炼观点,进而提升人生境界。审美将贯穿在赏析作品的始终。

李白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仅就其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慓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鵉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魂动,恍惊起而长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登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已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著名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清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是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难的艰险,。接着又以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等苍凉气氛,烘托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殷蹯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并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凋”(《河岳英灵集》)。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入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累累落落,莫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指的正是这类诗篇。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寄东鲁二稚之》),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他又善于拟人化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青天有月来是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问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之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江夏赠韦南陵水》),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子句,一切统一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就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思这两首诗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人也自己的语言特色,如《子夜无歌》。长夜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又如《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用及其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我且为君摧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却鹦鹉州。”(《江夏赠韦南陵冰》),对这一切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都很有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我喜欢的有以下几类:

——1、戏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把舞台上各种不同的角色划分成不同的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特殊表现方法。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2、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又称“四艺”,指古琴、围棋、书法、绘画,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

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是非常适合修身养性的,所以很多从小就开始练习琴棋书画。

那时候学得琴棋书画者就会显得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都能体现出来,丰富的文化修养融于笔墨,纯净的能量、清凉的气息从画中缓缓散发出来,令人赏心悦目,精神舒畅。

——3、传统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

中国将一些传统节日单纯的民间节日形式上升为假期保护的国家节日,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使人们有时间在这样的节日里,从各种节日仪式中感受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是我国文化不断传承的一笔重要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93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