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华》精华解读

《魏晋风华》精华解读,第1张

荐 语

随着《军师联盟》大热,人们对于“三国”后续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乱世之奸雄曹操,心狠手辣的曹丕,野心家司马懿,以及阮籍、嵇康、山涛这些人在竹林中组成的小团体……精彩人物轮番登场,形成了极富个人色彩的魏晋时期。

而本书《魏晋风华》,则以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为线索,对这一时期做了一次系统解读,揭开魏晋美学的面纱,帮你读懂魏晋,读懂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

作 者 简 介

魏风华

历史写作者、小说家、诗人。曾以《唐朝的黑夜》三部曲惊艳于历史写作圈,被誉为“创意历史”和“中国怪谈”写作的开创者、“中国的小泉八云”,本书就是他的代表作!

其诗歌和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花城》、《葵》等国内重要文学期刊,著有长篇小说《平安夜大冒险》、诗集《硬石镇》。2012年以《抗日战争的细节》荣登“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度十佳人文社科好书”,其后相继推出畅销续集。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魏晋风华》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  魏晋简介

二  曹魏政权

三  司马政权

四  竹林七贤

五  世族王家

六  世族谢家

正 文

一、魏晋简介

魏晋时期指什么?

魏晋时期,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

与汉朝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激荡、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婉约不同,魏晋人物以率性不羁、旷达玄远著称。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魏晋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和争议最大的时代。

魏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曹魏政权把持朝政,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阮籍、嵇康等。

第二阶段,皇位为司马氏所夺,改朝为晋(西晋),代表人物有:司马炎、王导、王衍等。

第三阶段,八王之乱后,西晋为北方诸民族所灭,司马睿于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代表人物有:谢安、谢玄等。

魏晋时期三大特征

1 大分裂。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分裂时期,前后达三百年之久。

2 皇权衰退,门阀士族把持权柄。

3 老庄玄学盛行。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甚至喊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二、曹魏政权

海边的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出生在一个复姓夏侯的家庭。父亲夏侯嵩投靠当权宦官曹腾做了养子,举家皆改姓为曹。这成了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年袁绍诛杀宦官,曹操也参与其中,曾有清流大臣质问曹操:“阿瞒啊,你本是宦官养子之后,有什么资格参加我们这样高尚而伟大的行动?”

曹操徐徐道:“干君何事?”

四字道尽曹孟德心中苦味,纵有美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又能如何?

辽地平定。秋九月,曹操凯旋。他特意走了一趟河北昌黎,登上附近的碣石山,眺望大海,苍茫如幕。

面对辽阔的大海,迎着潮湿的海风,人们总会结合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万千。曹孟德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极目远望时,写下那首淡然而又百味杂陈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于曹操来说,观海天之辽阔,感宇宙之无极,想人生之微茫。生命至此,谁能不动情?

难怪有人说,所谓“建安风骨”,孟德一人之风骨而已。魏晋开篇在这样一个浪漫的统治者身上,后面的故事有多精彩可想而知。

帝王亦名士

在曹操死后,曹丕代汉而建魏,并采纳尚书陈群的意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曹丕的才情虽不及父亲和弟弟,却也有着异于常人的风范。

据《世说新语》记载,“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文采斐然,深受曹丕喜爱。

在他死后,曹丕大为悲伤,亲临灵堂,对身边大臣说:“王粲在时,喜欢听驴鸣,你们可以各学一声驴鸣,为他送行。”

一时间,灵堂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驴鸣,就连曹丕本人也在其中。

七步成诗的曹植

曹丕和曹植兄弟俩,各自遗传了父亲一半的特质,曹丕狠辣有政治天赋,曹植禀赋中透着一股诗意,更受父亲的偏爱。可终究是曹丕夺了皇位,这时曹植是否能够保命,全在兄长一念之间。

《世说新语》中记载,曹丕夺得皇位后,曾让曹植七步中作诗,如果作不出,就要杀了他。曹植听了,当即便念出一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听罢曹植所作的诗,曹丕到底还是动了些许恻隐之心,放过了弟弟。

高贵乡公之死

曹魏政权,自曹丕之后传给了曹叡,曹叡之后传到了曹芳。此时,日渐老去的司马懿,被曹氏一族边缘化了。但他不甘心,于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完全掌握住了魏国的实权,曹家皇帝成了司马家的傀儡。

多年后,魏帝曹髦年轻气盛,不堪被司马昭遥控和凌辱,竟召来三位大臣,意图诛杀司马昭。

一个闷热的早晨,曹髦义无反顾地挥剑登上了辇车。这一去,无疑是以卵击石,虽一路上司马昭的手下忌惮于曹髦皇帝的身份,不敢下手,但最终,他还是被心狠手辣的贾充派人一戈刺穿了,当场毙命!

三、司马政权

发现司马炎

经过高贵乡公一役后,曹家算是气数尽了。

在司马家灭了蜀国以后,魏元帝曹奂干脆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司马炎,因此,司马炎成了晋的开国皇帝。不久后,他又灭了吴国,正式终结了三国时代。

关于司马炎的性格,有两个典型的故事:

司马炎与诸葛靓是小时候的玩伴,无奈一个成了皇帝,一个成了亡国叛臣之后。在一次宴会上,司马炎喝高了,对诸葛靓说,“你还记得小时候一起玩的事情吗?”此时,诸葛靓早已泪流满面,狠狠地说,“我不能学豫让那样吞炭漆身,矢志报仇,已经觉得对不起列祖列宗,你还用这话激我!”司马炎听后非常惭愧,闭门几日不出。

另一次,司马炎到女婿王济家串门,看见大厅里,排列两厢的婢女上百人,一个个都穿着绫罗绸缎。饭桌上的器皿,也都是珍贵的琉璃杯。这排场比向来勤俭的司马炎,不知奢侈多少倍?随后,上了一道烤乳猪,皇帝吃了一口,顿觉鲜美异常,和自己从前吃过的不一样,就问王济,王济轻轻地回答:“这些小猪在被蒸前,都是用人奶喂养的。”司马炎听后,未等宴席结束,便提前告辞了。

司马炎这个人优点多多,别人夸他“仁以厚下,俭以足用”,一点儿都不过分!

傻皇帝司马衷的深情

司马炎死后,他的二儿子司马衷继位了。这位皇帝的智商,着实让人捏了把冷汗。“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就是从司马衷那里来的。

饥荒之年,饿死了许多人,这事传到司马衷耳朵里,他反倒觉得奇怪,“都饿死了?不会吧!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喝肉粥呢?”

司马衷虽傻,却是个极重感情的人。八王之乱中,嵇绍以血肉之躯,掩护司马衷逃跑,在敌人的乱刀砍杀之下,司马衷大声道:“嵇绍是我的大臣,他是‘竹林七贤’嵇康先生的儿子,请你们不要伤害他……”士兵回答:“我们得到的命令是,除了皇帝之外,格杀勿论!”就这样,嵇绍死在了司马衷跟前。

后来,司马衷被劫持到了邺城,侍从要给他洗衣服,他说:“这上面有嵇绍的血,请不要洗!”

不见长安

八王之乱后,西北部少数民族趁虚而入,西晋就此灭亡。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一日,司马睿膝头抱着年仅几岁的司马绍,恰逢有人从长安来,司马睿就问长安和洛阳一带的消息,想起中原沦陷,不觉间泪流满面。司马睿问儿子,“你觉得我们离长安远,还是离太阳远?”司马绍答道:“当然是太阳离我们远,我只知道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

司马睿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儿子很聪明。隔天,司马睿把这件事情说给大臣们听,又问了司马绍同样的问题。可这时,司马绍却说,“太阳近!”正当群臣诧异之时,他徐徐说道,“我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

语毕,在座一些从北方南渡而来的老臣,不禁想起悠悠往事,潸然泪下。

四、竹林七贤

何谓竹林七贤?

竹林会集,主要活动时间在嘉平年间。此时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魏国朝野重新洗牌,时局异常混乱。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却在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一起,他们啸聚竹林(今河南焦作云台山地区),索琴饮酒,纵情不羁,口言老庄,心怀玄远,以老庄之道慰藉当世情怀。

相视一“啸”

啸,一种歌吟方式,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史上记载,阮籍善啸,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地听到。

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遇到隐士孙登,和他谈论上古玄远之道、修身养性之术,孙登寂然无语,只是呆呆地看着阮籍。后来,阮籍不再说话,也与那人对视。良久,阮籍忽有所悟,长啸了一声,兴尽而返。行至半山腰,忽闻山上传来一声长啸,如鸾凤之音,响彻山林,回头望去,那啸者正是孙登。后,阮籍写下《大人先生传》。

金兰之交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人。

因在山阳为官,结识了嵇康、阮籍,三人结金兰之好,并入竹林,老在一块儿喝酒。

可是,山涛的妻子韩氏心里却犯嘀咕:几个大男人,这样走得也太近了吧?一天,韩氏便以此事问山涛:“我想偷偷看一下,这两个你整天夸奖的人行吗?”山涛大笑:“有何不可?”

适逢嵇康和阮籍乘车前来拜访山涛,到了晚上,韩氏透过墙上的小洞窥视嵇、阮二人,顿时被迷住了,只见嵇康身高八尺,如玉树临风;阮籍松颜鹤相,颇有得道仙人的气质。

转天,山涛问老婆感想。韩氏说:“我觉得,你的容止与才华,比不上他们俩;之所以跟他们成为朋友,靠的是你的见识和雅量。”

山涛笑答:“正是此话,他们二人也常说我在这方面超过他们!”

知夫者,妻也。

嵇康与山涛绝交?!

嵇康是曹家女婿,十分鄙视司马家的做事风格,因此对司马家采取彻底不合作的态度。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想要推荐嵇康做官,他却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志。

嵇康藉由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一句,矛头暗指司马家。这件事传遍了魏国名士圈子。

其实,嵇康与山涛并非真的绝交,后来嵇康因吕安事件被捕,儿子嵇绍去探望父亲,嵇康说:“不要害怕!我死之后,有山涛叔叔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父亲被杀之后,嵇绍果然在山涛的抚养下长大,并被荐举为官。

王戎曾说:“与嵇康交往二十年,未见其喜怒。”可以说,嵇康这份雅量,一直保持到了临刑那一刻。传说当日,嵇康被押上刑场,索琴弹了一首《广陵散》,不动声色,从容赴死。

此刻,在杀与不杀之间,司马昭还是犹豫的。毕竟嵇康是名士中的旗帜性人物,杀其人寒士心的事他必须考虑。但当洛阳的三千名太学生为嵇康求情,愿意拜其为师时,司马昭还是下了最后的决心。

于是,刀落了,升起的是光辉,照亮了后世千万名士的情怀。嵇康去了,留给我们一个潇洒的背影……

远远的,依稀听见嵇康说道:“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哎,可惜了当初没有教给袁孝尼,现在《广陵散》要失传了。)

刘伶嗜酒留其名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诗说的是他自己,更是在说刘伶。

刘伶爱酒,数竹林七贤第一,“三十年”专注只做喝酒这一件事。据说,刘伶喝酒喝得很凶,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带着锄头跟在身边,说:“死便埋我!”

刘伶纵酒放达,常脱衣裸形于屋中,有一次,别人看见了,故意讽刺他,却被刘伶反怼了回去:“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什么跑到我的裤子里来了?”

小阮的故事

阮咸是阮籍哥哥的儿子,在竹林七贤中,酒量排在刘伶和阮籍后面,位列第三。

爱喝酒的同时,他也是知名的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由琵琶改造的乐器——“阮”。而在这儿,将为你着重讲述的,是一个源自于他的成语:

按照魏晋风俗,七月初七,要在庭院中晾东西,这实际上是各家炫富的机会。其他各家晾的尽是绫罗,而阮咸却在院子里晾了个粗布裤衩,别人问他,阮咸回答道:“未能免俗!”

当然,这里面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向秀心中的矛盾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自幼喜好老庄之学,是数一数二的庄子研究者。除了研究庄子,他另一个爱好是和嵇康一起“玩耍”。他们或是在大树下,光着膀子打铁;或是一个弹琴,另一个坐在草地上合掌倾听。

在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昭杀害以后,向秀经一番强烈的心理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到洛阳(司马家掌权之地)当官。

在大将军府,司马昭接见了向秀。对于杀嵇康,司马昭终是后悔的。在一丝愧疚中,他踞席而坐,问向秀道:“我听说先生有箕山之志,欲隐居泉林!可为什么又出现在我面前?”向秀望着司马昭,徐徐道:“巢父、许由自是狂狷之士,不值得去羡慕。您就说给我什么职位吧。”司马昭大笑,继而默然。

向秀终究不是个极端的人,他主张自然与儒教合一,认为天性即逍遥,而君臣之道也是天性之一。

王戎与妻子卿卿我我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琅琊王家人,是王祥(卧冰求鲤者)的族孙。王戎后来当了官,最终以司徒之位,位列三公。

王戎跟妻子感情非常好。妻子常称王戎为“卿”。在魏晋时,“卿”是不能随便叫的,所以王戎就对妻子说:“一个女人家,老称自己的丈夫为‘卿’,不合礼法,以后别这样叫了。”王妻娇嗔道:“亲你爱你,才叫你卿;我不叫卿,谁叫你卿?!”王戎听后默许。

嵇康、阮籍死后,某一天,王戎穿着公服,坐着专车,路过黄公酒垆。王戎回头对车上同坐的人说:“当年我跟嵇康、阮籍曾共酣饮于此酒垆!现在嵇公去了,阮公又去了,而我又为政事羁绊。今日视此酒垆虽近,却有山河之远。”

五、世族王家

琅琊王家

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王”“谢”原指魏晋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他们虽不是家族鼎盛的唯一一个,却是魏晋最具代表性的。

王家的兴旺,始于魏晋南北朝第一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式孝顺的极致。孝是魏晋时所推崇的,虽然王祥家贫,却因“举孝廉”而出仕,一路官至太保,被授予公爵。

经过曹魏时的奠基,西晋时的发展,到了东晋王朝,王家官至五品以上的有161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达15人之多,一度出现了“王(琅琊王家)与马(司马家),共天下”的局面。

王家人物关系图(局部)

东床快婿

魏晋时期,世族之间以联姻的形式互为支持,盘根错节。西晋时,王家、羊家、裴家、阮家就互联姻缘;东晋时,王家、郗家、谢家等也是如此。世族的婚姻,大多是先确定对方的家族,随后才确定具体人选的。

话说当日,太傅郗鉴在京口,遣门生带给王导一封信,求女婿。王导说:“君往东厢房,任意选之。”

门生归来对郗鉴说:“王家诸位公子郎确实都不错,听说来选女婿,一个个都挺矜持的,只有一个哥们儿坦腹东床,好像没听到这回事儿一样。”

郗公说:“就是他了!”

你道那人是谁?正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东床快婿”,用来形容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

“雪夜访戴”的王徽之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生性放旷自由,最具魏晋名士风度。

冬日傍晚,王徽之坐在庭院中,遥望暮色中大雪纷飞的世界,一阵欣喜,忽然想起了老朋友戴逵。徽之心血来潮,命侍从备船,当即要去拜访。经过一夜行船,黎明时分,王徽之终于看到戴逵的住处。可在戴逵宅前,他将拍门之时,居然出人意料地收了手。还没有见到朋友,他便转身上船,原路而返。

后来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道:“我本是乘兴去的,兴尽了便返回,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在另一个故事中,王徽之放旷,遭遇到他人雅量的正面交锋,故事就变得更有趣了。

在会稽山阴,王徽之曾去拜访郗恢。去时,郗恢还在里屋小睡。王徽之便在厅里等了一会儿,一眼瞥见郗恢那张珍稀的西域地毯,于是问郗恢的手下:“阿乞(郗恢)从哪儿得到此物?”

还没等手下回答,王徽之便命自己的随从把那毛毯卷起来送回自己家了。等郗恢来到厅里,看到自己珍稀的毛毯没了影子,便问毛毯去哪儿了。

王徽之随口答道:“刚才有个大力士背着跑啦!”说话时,脸色自然极了。

郗恢知道十有八九是王徽之在捣鬼,竟也没露出不高兴的神态。

这是魏晋时期最典型的故事,一个人放旷,另一个人就有雅量,放旷是一种高级的表现,而雅量就是一种更高级的表现。王徽之的放旷是自然不造作,而郗恢的雅量则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内在涵养。

六、世族谢家

芝兰玉树

陈郡谢氏,魏晋时期另一个顶级门阀。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晋军大胜立下汗马之功,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士族地位。谢家子弟,多有出类拔萃之辈。

有一天,谢安把子侄们召集到一起,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我总希望谢家子弟出类拔萃?”他的侄子谢玄,站起来,回答道:“就好比芝兰玉树,都希望能长在自己家的庭院里。”

这话虽自私,但也是人之常情,听完谢玄的话,谢安抚掌大笑。自此以后,成语“芝兰玉树”即用以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

谢家人物关系图(局部)

谢安携妓出风尘

四十岁之前,谢安隐于会稽东山,是为高卧东山。这期间,朝廷屡次召其为官,均被拒绝了,最后朝廷急了,以谢安历年征召不至,而下令终身禁锢其仕途。

谢安中年时,家族遭遇了一系列变故,谢家位高权重的三人非死即废,家族在朝廷中眼看着就要失势了。此时谢安决定起于东山,出仕为官!当然,朝廷一听谢安要出山,巴不得呢,早把前面说的气话都给忘了。就这样,谢安带着一大帮美丽的歌妓来到京城建康,同时也带出了“东山再起”的成语,李白在诗中赞誉道:“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小儿辈大破贼

在“淝水之战”中,谢玄一招诱敌之计,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得胜的消息传到京城建康时,在幕后指点江山的谢安,正在跟人下围棋。

看完书信后,谢安默然无言,把信件放在一边,继续慢悠悠地下着棋。

客人知是前线急报,便问战局如何,谢安并不抬头,二指夹着一枚棋子,徐徐答:“小儿辈大破贼。”其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所表现出的,正是典型的晋人雅量,并非该喜而不喜,而是该喜而不露喜悦之情。

谢灵运之死

谢安死的那一年,其侄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出生了。谢灵运自视甚高,赞誉曹植时,不忘自夸道:“天下有才一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只可惜,谢灵运成年时,恰逢魏晋门阀政治行至末路,东晋政权被刘裕所夺,后者出生寒微,建立宋政权后,崇尊儒术,并对二百年放诞不羁的世家大族进行打击。这样的背景下,有着魏晋名士风度的谢灵运生不逢时,一再被贬,终为奸人所害,以“谋逆罪”被处斩。

谢灵运死了,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死,也标志着魏晋风度的消亡。

结 语

从曹魏到司马晋,从竹林到兰亭,从嵇康之死到谢灵运之死,一个时代,慢慢合上了自己的书册。用作者魏风华的话说:

“在当下的时代,我们追寻魏晋,是因为那一代名士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性情率真、爱惜自我,他们高旷美好的品格,透过千年的时光震撼着我们的内心。我们追慕,是因为我们缺乏我们迷失并准备在污浊中继续执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人生的真相;我们怀念,是因为我们的祖辈曾经拥有远比我们纯粹的深情。”

各个朝代的汉服基本款式

1、秦汉

先秦时期女子时常身穿大袖穿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那时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秦汉的服饰采用“深衣制”,特点是禅冠、朱衣、方新、田领、朱履,服饰总称为蝉衣,多崇尚黑色,用色较深,更能彰显古朴之美。

2、魏晋南北朝

浪漫风流的魏晋南北朝,服饰也极尽浪漫。飘逸的长裙是贵族女士的标配,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的缘饰,下身穿的条纹彩色长裙,十分有跳跃感。腰间再系一块帛带,很能展现女子曼妙的身材。

那时爱美的女性还会梳起高高的发髻,再插上精致的步摇首饰,长长的裙子时常拖在地上,又美有奢华!

3、隋唐

隋唐时期大家都知道女子以微胖为美,当时流行的女子服装样式是小袖高腰长裙,裙子系到胸部以上。

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女子常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的传统汉服装束。

披帛可是当时的潮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披肩。而且唐朝女子出门时常佩戴一层皂纱,将自己的脸遮起来,营造一种朦胧美,引来无数富家子弟侧目。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价值观在当时社会知识分子间掀起了一股模仿“狂潮”。“魏晋风度”一词最初来自于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

“风度”起源

《世说新语》一书,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士人言行、社会风尚、学术思想与历史文化,堪称此时代的缩影。宗白华先生将这一时代称为“世说新语时代”,而冯友兰先生则把该书称为“中国的风流宝鉴”,《世说新语》的成书直承晋末,足见是此书在反映魏晋名士风度及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世说新语》中,直接运用“风度”“风流”来评价魏晋士人的言行和精神气质,一共有六次之多。分别见于该书的《方正第五》第64则、《赏誉第八》第150则、《品藻第九》第81则、《伤逝第十七》第6则、《栖逸第十九》第11则、《俭啬第二十九》第8则。

这些运用“风度”来品评魏晋人物时,已开始深入到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格力量,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用类似“魏晋风度”概念化语言评价魏晋人物风度的作品。

虽然这些概念化语言不具备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等专门的指称作用,但也初步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魏晋风度”的内涵及基本精神。是我们考察“魏晋风度”命题演变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起点。

以上内容参考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四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一、“《广陵散》(注)于今已绝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渔父》

  数百年以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着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称颂着他们在那外有五胡入侵,内有曹魏集团与司马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以至经济凋敝,民怨沸腾的动荡社会中所保有的那份遗世独立与闲情雅致,但人们也一遍又一遍地为了一个人而扼腕浩叹,以示感慨之意,以抒悲悼之情。

  因了嵇康,《广陵散》万古流芳;因了《广陵散》,嵇康得以唱出了他生命里最后的一曲挽歌!

  聆听《广陵散》,有一种在金戈铁马的杀戮与征伐声中体悟生命的感受,喧嚣而寂寞,压抑而忧幽。但人们可曾知道这作为旷世遗韵的《广陵散》究竟响在了何方?!

  《世说新语·雅量》中这样写到: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悲则悲矣,壮则壮矣!“广陵一曲终遗世,三尺瑶琴不复弹。”!

  我看见……

  凄风苦雨。

  仅仅几尺的断头台上,几个魅影,显得阴森而狰狞。

  嵇康要来了他心爱的古琴,置于台上。

  宫商角羽徽,整齐地排列着。此刻,琴弦仿佛也弥漫着某种忧郁的气质,如临大敌般的肃穆。

  它没曾想到,在主人的挥洒之间,自己竟成了衡量万物与寂静,往昔与未来;衡量人类内心真实与生活着的这份现实的一杆标尺!

  它没曾想到,琴声嘎止之刻,就是主人从容赴死之时。

  那铮铮的琴韵声,伴随着昏黄瑟索的苍穹,骤然响起……。激越昂扬,悱恻侘傺。在那一弹一拨之间,我分明看见了他正忘情其中,恍若于山水之间般的诗意与沉醉。琴家(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倾其毕生之余力演绎了音乐,而音乐高亢的唱吟也完整地为这个濒临绝境命若悬丝的生命阐释了它应有的高度!

  “斯人已远逝,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当刽子手刀落之前,和着这不散的悠扬余韵,嵇康的灵魂早已循身遁离,冲破尘嚣,旋伴在纯净而湛蓝的天宇,让生命回归到了它本该回归的原初穹窿。《广陵散》因此也就成了嵇康的“安魂进行曲”与生命的杳杳之音。

  绝响也响在了生命的尽头,响给了永恒的死神。也许,这是一种对死亡的献祭与嘲讽,也许这也是一种以“肯定之死”让“否定之生”彻底输掉的向死而生的决绝。

  唉,一切悲剧性的抵抗都源于这“耻与魑魅争光。”的天性!与这“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的超然。(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

  出于对自身人格的守望与对理想的执着,在魑魅魍魉的“浊世”中,嵇康“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至死不妥协于统治集团,而终致灭顶之灾;嵇康才华横溢,儒雅、清高与孤傲,但又有着“士人”所共有的强烈 “入世”情怀,“振朝纲,兴百姓”。只可惜的是,到头来却落了个弦断曲残的歌者行吟,令不少文人雅士几多惆怅,几多痛惜。这种自身命运与现实政治的疏离与悖返,这种骨子里充斥着的反主流的个体人格,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大的毁灭性,从而也决定了他无力成为主流又必然被淘汰出局的悲剧命运。

  “英雄无奈是多情”亦是“英雄穷途是末路”。

  嵇康,这位“堂吉诃德”式的浪漫救世英雄,受“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士大夫精神久沐,企以一身绝学而报之于天下,但可悲的是他所面对的竟是另一条荒芜英雄路?!

  叹只叹,在中国的历史与政治长河中又何尝鲜有这方面的先例?无非是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矣!”

  史书也曾记载下过关于他的这样一个故事:

  当嵇康到太行山问道时 ,很可惜道人什么话也没跟他说。嵇康很失望,当天就从太行山之颠下山,黄昏时,日薄西山,山间林木沐浴在晚霞之中,倦鸟劳作一天,从远处归巢……嵇康再也忍不住了,就对着远方的大山大叫了一声,但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忽然他听到了一阵长啸,从远处传来,犹如天籁之音 。那声音穿越山涧 、溪流、丛林,从远处而来,从道长那里而来 ,延绵不绝,嵇康的心灵就在此时皈依,他悟出了生命本身的意义。那是道人给他的回答。

  参透了生死,就本不该引来血光杀戮。但人间的烟火与情怀啊,太令他痴迷,太令他执着。终身研学老庄的他至死也没弄懂的却是“天有道,则仕;天无道,则隐。”的儒家道理,终不免有“《广陵散》于今已绝矣!”的慨叹与血溅断头台的结局……

  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波诡云谲的历史又怎么会被人们所看清呢?生死可以了悟,惟历史不似如此……

  我无从看透这诡异的历史,也不想去看透它。但我看清了嵇康与《广陵散》的故事给我所昭示的一个人生命题——

  有一种价值,

  一种毁灭价值的价值。

  它揭示的是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完全估价一切的前提!

  嗟乎!“凤兮凤兮,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楚狂接舆歌》)。

  魂兮归来兮!嵇康不死,广陵长吟!

  注:1、《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其有两种源出,其一: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其二: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谈到: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现一般是采用这个认知。)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2、“魏晋时期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的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注:司马昭的亲信吕馔奸污其弟吕安之妻,反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辩,钟会便借机怂恿昭,以不孝之名杀之。)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的关系》)

  二、“膏火自煎熬,多才为患害(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在竹林七贤中,惟一可与嵇康比肩媲美的就是被视为“命世大贤”(靳於中《阮嗣宗诗序》)“芳馨百代,领袖诸贤”(李京《重建阮嗣宗庙碑》)的阮籍。

  提到阮籍,自然就使我想起了酒。

  悲剧哲学家尼采这样说到:“艺术家不应当按照本来的面目看事物,而应看得更幸福,更单纯,更强健,为此在他们自己的生命中就必须有一种朝气与春意,有一种常驻的酒意。”(《悲剧的诞生》)

  《晋书·阮籍传》对此有颇为生动的说明:

  籍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时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其罪,皆以醉获免!

  也许正是因了酒,狄俄尼索斯的癫狂是否就是阮籍的真实写照呢?也许正像狄俄尼索斯一样,阮籍的醉酒会不会另有他最为癫狂的含义呢?

  有别于对嵇康的肯定,历史之于阮籍多有争论。

  史家对阮籍最为深恶痛绝的“罪状”有两点:一、阮籍撰写了《为郑冲劝晋王笺》;二、因有废立定策之功而封侯,后秉承司马昭之命沦为间谍(定策间谍之事见《魏志·高贵乡公纪》)。叶梦得说:“(阮籍)应为公卿作《劝进表》,若论于嵇康,自应杖死。”

  历史总是以主流的姿态来盖棺定论,而从不问其源发的究竟!

  黄侃在《咏怀诗补注·自序》中这样告诉我:

  阮公深通玄理,妙物达情,咏怀之作,故得包罗万象……。迹其痛哭穷路,沉醉连旬,盖已等南郭之仰天,类子舆之鉴井,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故发于诗歌。

  阮籍为人在“竹林七贤”中最为复杂,心理状态也最为微妙。不像嵇康性格“峻切”惨遭横死,也不像山涛、王戎和向秀投靠了司马氏做了大官。他不隐不仕,又隐又仕,官也做,但又不是真做而是敷衍了事。谨小慎微,屈己成人,比之嵇中散可谓深得“全身远祸”之三昧。

  这是历史的障眼法!

  魏晋时期,正是名教儒学与老庄玄学相互辩难与分合的时代,竹林七贤大多信奉玄学。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到:“他们以宇宙的最高本体作为追求目标,希望自我与本体合而为一,得到某种境界,用来安身立命与苦难的现实相对抗,他们追求的本体就是自然。”这也即是由嵇康所倡导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从意识形态的范畴上说他们无疑是边缘者与异己者,因此,怀才不遇,醉心于山水之间,酣畅淋漓于杯中之物也就成了他们抒发个体情怀仅有的出路。“恨天低,大鹏展翅难高飞。”是不言而喻的,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心境呢?其实,“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者,汉魏时代也并非阮籍一人。前有荀或,后有陶潜都是如此。生逢乱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道家的一种“大悲无泪,大音稀声”的无奈,一种痛彻肺腑的酸楚,这又哪能是诟病之后人所能领会得来的呢?我深深地理解了他,这个惆怅不已的末路英雄!

  纷乱与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人必然作出两难的选择,要么沉默,要么抵抗。嵇康选择了后者,而阮籍则选择了前者。阮籍由儒入道,开始了追求一种庄子式的精神境界。“承命世之美,希达节之度”。疾病的折磨,生命的短促,政治的阴谋,仕途的险恶构成了他生命里最大的忧患意识。“但怨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是其真实的写照。(《咏怀·三十三》)别无选择的他只能走回自己的内心世界,每日必饮,饮而必醉地“生活在别处”。

  这里再讲一则关于阮籍喝酒的故事:

  心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以诀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盹,饮二斗酒,然后吟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

  愈是对生活失去意义的人,愈是对生命乃至对世界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最容易转化为对生活特有的一种审美对待。

  阮籍何其痛苦从吐血中可见一斑。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马氏集团挑战或明确划清界限线的勇气,所以对阮籍来说,醉酒或许是最好的摆脱政治困境的方法。因此,他骨子里的那种苦闷所展现的颓废人生或许也是他最为深刻的人生,而这种矛盾偏偏又加深着他的痛苦,周而复始,煎熬不已。他身虽在司马氏集团,但却依旧留恋曹魏政权,依旧体恤天下的苍生与社稷,他是个“游世者”,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游世者”。一般地,有别于淑世者的忧国忧民,负荷担道,志在通过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宏大抱负,游世者对于现实,对于人生持一种游戏的态度。汉末魏晋的游世者之作均源于士人对生死的参悟和对生命意识的“自觉”。阮籍是这样,但又不同于这样。他不乏真情流露,在旷达的外表之下,目睹浊世的浑噩不堪,面对好友的身首异处,内心痛苦至极,除了放声大笑,泪眼问天,他还能做些什么呢?历史是不是太苛求于他了?

  如果说《与山巨源绝交书》为嵇康带来了身后的殊荣,那么因《为郑冲劝晋王笺》阮籍遭到了最大地误解,这是阮籍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他为何要留下这样的墨迹呢?不写岂不是无凭,而全节自身?但一切都与设想相反,历史如能为人们所设计它就不再成其为历史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死亡的讯息。据史书载,本该因书信而获宠的他,竟在此信写成一二月后亡故?!这样短的时间距离,不能不让我把死亡与书信连接起来。或许,他是因为自己的违心话语,而深感自责也未为不可猜测;或许《为郑冲劝晋王笺》成为了他生命的暂时保护神,又同时是促使其最后走向死亡的催命符。这是命数,还是造物捉弄?历史的逻辑有时也会在强权的威逼下失去它的缜密。暂且不必皓首穷经地去考证我这无由的历史猜想,一死而白了,人一死而万事皆空。终因郁闷成疾,阮籍“卒于景元四年冬”。

  士为天下担当者!誓为天下者担当!这是历代文士的最高宗旨,也是现实社会对于士人的基本理解。而阮籍没有这样?这里有的只是他自己所能体会到的悲哀和凄凉。一如我为嵇康的死而感到叹息一样,扼腕慨叹的也应该包括阮籍。含蓄隐晦的人生轨迹,随其波而不浊其流的孤独与落寞,只能使阮籍酒醉一生,咏怀一世,轻叹着“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诗章。”以终老。

  我想到……

  阮籍因醉酒以明志,嵇康由绝响而致远;阮籍因醉酒以避祸栖身,嵇康由绝响而横遭屠戮。殊途同归者的遭遇竟是这样的迥异!

  生命若从阮籍的醉酒向前迈一步则为嵇康的《广陵散》,生命若从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则就是阮籍的醉酒。这退进之间竟是生死的歧路!

  可惜了!都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一代风流人物也就这样风流云散了。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进苍穹,留给后人的总是无尽的怅惘……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419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