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部分四大模块:
二、晋:西晋:李密、左思、葛洪;东晋:陶渊明、谢灵运
三、南北朝:鲍照、姜淹、谢眺、丘迟、孔稚珪
四、故事与民歌:干宝、刘义庆、民歌
1、《短歌行》
1、曹操,字孟德,东汉时期政治家,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诗今存20余首,全用乐府旧题。有《魏武帝集》。
2、诗歌特点:诗篇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动乱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激昂慷慨,苍凉悲壮。
3、《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指歌曲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约是用于宴会的歌词。
思想内容:
(1)思想主题是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
(2)全诗总体格调昂扬慷慨,反映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艺术特色:
1、比兴手法。“月明星稀”四句,用乌鹊南飞喻贤者奔走四方,以绕树而飞说明“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月夜景物与诗人感受、作品主题融合。
2、典故的运用。
(1)用周公自比属于事典(故事),含蓄明志,切合诗人的特殊身份。;
(2)引用《诗经》成句属于语典(引用有出处的词语),庄重,古朴,造语典雅。
2、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1、王粲,字仲宣,在建安七子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之为“七子之冠冕”;
2、风格:王粲亲历乱离,所作诗赋能反映当时现实情调悲哀。
3、作品《七哀诗》和抒情小赋《登楼赋》等,有《王粲集》。
写作背景:该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当时董卓部下(李榷,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灿只好到荆州避难,写下了这篇纪实之作。
思想内容: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东汉末年军阀混乱,百姓遭殃的惨象,表达了对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以及思得明君以治乱世的强烈愿望。
分析“饥妇弃子”描写的深刻意义
对这人间悲剧的一幕描绘非常突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人截取这样一个典型的生活画面,通过展现母亲遗弃亲子的反常现象,反映时代动乱对人们心灵的扭曲,既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隐含对制造动乱者的谴责。
领会末四句用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1、“南登霸陵岸”中“霸凌”为汉文帝陵墓所在,表达向往韩初“文景之治”。
2、“悟彼下泉人”意为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英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心情。
“下泉”是《诗经曹风》中名篇,《毛诗序》认为此诗主旨是“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3、王粲《登楼赋》
文学常识:
这是一篇抒情小赋,从赋中所写地理环境看,王粲登楼的,是麦城城楼。
写作背景: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在胜利之后逐步统一了北方,而荆州的刘表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能任用避乱荆州的海内俊士。
思想内容:
在失意的情况下登楼抒怀,倾吐了故乡之思,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艺术特色:
1、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该篇以一“忧”字奠定全篇情感基调,全文情景相生,引发故乡之思;借景抒情,暮色苍茫,征夫不息,悲凉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2、运用典故。不管圣人还是普通人,不论遭遇的穷达,怀乡之情是共同的,强化了思乡的情怀。典故上如“匏瓜徒悬”、“井渫莫食”,表达了不得任用的担心。
3、措辞洗练,音节和谐,也体现了魏晋抒情小赋的特色。
4、曹丕《燕歌行》
文学常识:
1、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
2、成就有《魏文帝集》;
《典论论文》是今存一篇首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乐府旧题。
3、本诗写一个女子对远方丈夫深切的怀念。
女子形象和艺术特色:
1、塑造女子形象: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深切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形象。
2、有女子外貌和行为的描写。如泪下沾襟的悲切,百无聊赖的弹琴低唱,也刻画了孤单寂寞的心态和因丈夫不归而忐忑不安的疑虑;
3、景物描写:“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有秋风霜露,草木摇落等秋季景物的烘托,还有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寄托。
4、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情感表达曲折,委婉,深沉动人,句句押韵。
5、曹植《赠白马王彪》
1、曹植,字子健,曹操第三子。世称陈思王。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对五言诗的发展很有影响,有《曹子建集》
2、他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志得意满,作品情调昂扬,多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后期:作品多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激愤心情。
《赠白马王彪》和《洛神赋》均是后期作品。
本文写作背景:
黄初四年,曹植、曹彰、曹彪赴京师“会气节”,结果曹彰暴死,曹植、曹彪返回封地,被强迫分道而行。临别之际,曹植愤而成篇。
曹丕称帝后对待兄弟十分严酷,如不许拘留京师,不许互通音问、派监国使者监视一举一动,不停更换封地、经常令其迁徙等。
思想感情:
1、失踪的悲愤不仅源于眼前之事,更是平时屈辱难堪处境的不平之鸣。
2、书写与兄弟生离死别的悲情和对受到朝廷猜忌压迫的强烈怨愤之情。
结构内容(以理解为主):
全诗由七章组成。
一、离开洛阳时的眷恋和感伤,兄弟之间的生离死别
二、写路途险阻难行,表达对前途的忧虑
三、痛斥拨弄是非离间骨肉的小人,隐含对任用小人的皇帝的不满
四、写荒原萧瑟的秋景,烘托内心的孤苦与凄凉
五、写对曹彰的哀悼之情和自己的忧伤之嗟
六、写与白马王曹彪的惜别之情
七、既感叹天命可疑,人生无常的现实,又祝愿彼此保重,未来能共享天年。
全诗写的声泪俱下,如泣如诉,尽情表达了曲折复杂的感情。
艺术特色
1、这首诗以纪行为线索,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一是叙事,二四写景,三五六七抒情,将心中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哀婉动人。
2、采取了辘轳体形式。
①全诗七章,除第一章外,其他章节,前章末句与后章首句互相勾连,使各章蝉联相承。
②采用了不少问答句式,一问一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使感情深化,各章之间紧密相连,一气呵成,流转自如,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畅达而强烈。
辘轳体形式
(其二)太谷何廖廓……我马玄以黄。
(其三)玄黄犹能进……揽辔止踟蹰。
(其四)踟蹰亦何留?……抚心常太息。
(其五)太息将何为?……咄喈令心悲。
(其六)心悲动我神……能不怀辛苦?
(其七)辛苦何虑思……援笔从此辞。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第二、四章以写景为主,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与心中之情融合,表达兄弟离别的悲痛。
2、第三、五、六、七章以抒情为主,直抒胸臆、景物烘托、比喻象征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将心中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哀婉动人。
重要语句
1、“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孤魂”指曹彰。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中直接来源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年在桑榆间”指人在老年。
4、“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这里的“玄黄”指马病。
5“鸱枭”“豺狼”“苍蝇”
“鸱枭”比喻险恶的小人;“豺狼”比喻凶狠的小人;“苍蝇”比喻颠倒黑白的小人。
6、《洛神赋》(井序)
文体:《洛神赋》是著名的抒情小赋。
思想内容:
1、作者借神话传说中的宓妃,展开美丽的想象,刻画洛神美丽,热情天真多情的性格。
2、她大胆追求,终因人神相隔,不能与倾慕之人结合,留下了无限怅惘。这是一个人神相恋终于幻灭的故事。
3、作者当时遭受猜忌的处境和倍感压抑的心情,洛神可能就是作者所追慕的美好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化身。
艺术特色
1、
①多方面展示了洛神外表与内在的美,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具有古典美的美女典型。
②既有对洛神容貌、服饰、姿态、风度等的细致铺写,更有对其热情、大胆、天真天性的形象刻画,还有对其哀怨忧伤的内心活动的深入表现。
2、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用神话传说作象征寄托,想象奇特,意象奇诡,辞藻艳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原文精选:
1、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态优美
2、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光焕发
3、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靥承权。——容貌美好
4、瓖姿艳逸,仪静体闲。——姿态美好
5、奇服旷世,骨像应图,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服饰华美
7、李密《陈情表》
文学常识:
1、李密:由蜀汉入西晋,代表作是《陈情表》。
2、性格:为人刚正,有才辩论,以文学著称。
写作背景:
这是李密向晋武帝所上的表文。
司马氏在取代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大肆杀戮,加之中原大族向来轻视南方士人,因此李密有所顾虑,心存观望,力求暂缓赴任。
原文内容:
第一段说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之情。第二段陈说朝廷征召催逼,自己陷于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申诉不能应召的原因只是为尽孝道。
第四段表达对晋朝的敬忠报国之心。
思想内容:《陈情表》着重叙述自己家门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情形,说明自己难以应召。
艺术特色
1、情感
直抒真情,言辞恳切,委婉得体,悲恻动人。
一二段重在写情,三四段重在说理,忠孝可以两全,合情合理,令人感动。
2、语言
语言形象生动,遣词造句也极为谨慎,委婉十分得体,符合陈情时的身份和情境。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8、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 )
文学常识:
1、左思,字太冲,出身卑寒。现存的十四首诗,主要内容是揭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风格:诗风豪放刚健,语言简劲质朴。
3、作品:《三都赋》(洛阳纸贵),有《左太冲集》。
思想内容:
“弱冠弄柔翰”一首是《咏史》八首的序诗,诉述自己的杰出才华和政治抱负,其才华表现在能文能武,既博览群书、善于写作又熟读兵书,精通军事,足以在关键时刻解救国家危难,多方面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是自我形象的充分展示。
9、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思想内容:(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平庸世家子弟窃据高位,英俊寒门士子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是受压抑者的不平之鸣,并揭示引起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
诗歌结构
全诗分三层:
①开头四句以反常的自然现象为喻,对照鲜明强烈;
②中间四句从自然现象转向社会现实,点明了前四句的意义;
③最后四句用具体的史实作证说明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
艺术特色
第一层对比:采用比兴手法;
第二层对比:由自然转到社会;
第三层对比:是第二层对比的具体化,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表达了强烈的愤满与不平。
分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的表达作用
从自然现象转向社会现实,点名了前四句的寓意(主题思想),揭露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窃据高位,寒门子弟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
分析诗中所用的史实。
①“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西汉金日磾与张汤两大家族的子孙,凭借祖先功业,世代都做大官。(“七叶”指七代)
②“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汉武帝时的冯唐才能出众,但直到头发白也不被皇帝重用。
③以具体史实为例,说明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
10、葛洪《画工弃市》
文学常识
1、葛洪:今江苏人,号抱朴子。
2、经历:家贫好学,博览群书,后好神仙炼丹之术,晚年辞官隐居。
3、作品著有《西京杂记》、《抱朴子》、《神仙传》等。
本文选自葛洪的《西京杂记》,弃市指斩首。元帝指汉元帝。王嫱指王昭君。
王昭君事见于汉代史书,但无画工作梗之事。本文提出画工作祟的说法。
思想内容:
1、揭示了昭君悲剧命运的根由是帝王的专制;
2、表现了昭君自信、正直、不肯屈服的个性,她具有独立自尊的人格,这对后来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各类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艺术特色:
1、结构上以画工贯穿全文。从画工为宫女画像写起,引出画工索贿,为昭君未得宠幸埋下伏笔,于是元帝追查此事,导致画工弃市。
2、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写得清清楚楚,波澜起伏。
据估计,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三国历史的理解,除了各种阴谋和阴谋外,就是战争。三国之间似乎有一种巨大的仇恨,而这些臣民之间并没有交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封闭的小国,只占一方,没有一点对外贸易(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就可以自给自足,可以靠日常收入与外国开战。依我拙见,这是历史上从未见过的。再者,自东汉东汉至南北朝,东汉至南北朝,货币政策逐渐衰落,经济进入低潮。对外贸易必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过:“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这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为什么魏蜀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利益斗争?如果有办法让魏、蜀有自己的贸易,我想曹操、刘备是不会拒绝的。正如书名主人所说:“作为两个敌对政权,魏、蜀是如何进行贸易活动的?”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专业贸易:官方直接贸易
魏、蜀在西北和西南。两国大致以秦岭为界,但秦岭两段的地形和气候差异较大,这使得两国可以自行生产“特产”。例如,在蜀国,丝绸挂毯是一种地方特色。刘备来到成都后,诸葛亮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纺织工业。西晋作家左思在其名诗《三都赋》中写道:
在市场上,技术娴熟的家里,离房间一百间,织机相临。
蜀汉织锦业的繁荣成为蜀国重要的商业通道。不仅在国内使用,还出口到魏、吴。虽然对魏怀有敌意,但特产贸易并未受到阻碍。相反,它成为双方都允许的官方贸易。《后汉书左传》记载曹操派人到四川买锦。曹操的“淡雅节俭,不华丽”还有买蜀锦的事,更别说别人了?”《太平玉兰》曾记载“三国时期,蜀国卫泽城”。值得注意的是,曹丕登基后,魏国为了削弱蜀国经济,故意减少蜀锦的消费。为了防止蜀中最大的经济来源被切断,诸葛亮还写了一封信,说他不想切断经济往来。也可以看出,特色产品贸易已成为官方的直接贸易。
2、 走私贸易:私人间接贸易
毕竟,魏、蜀是敌对政权。像蜀锦这样的人喜欢他们,但他们需要的专业产品较少。特别是一些战略资源,如魏国的战马,靠近西北,与少数民族接触较多,生产的战马也较多。然而,战马绝不可能是魏蜀之间的贸易产品。因为战争,蜀也需要很多马。因此,走私马成为一个热门行业。但具体的走私法是后人猜测的。”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传》中有人认为《诸葛亮传》中有人偷运《三国志》。
另外,在后汉《左传》中“左词演曹”的故事中,“有清一言,得姜桓,命你报命”,曹操告诉左词他喜欢吃“川姜”,于是左词立刻得到了蜀姜。《左传》中的“生姜”可能是对曹操的一种戏法。但在魏朝,完全有可能有商贩卖蜀姜。这样的小商品很可能被走私进来。
3、 文化贸易:无形的精神贸易
魏晋时期,虽处于战乱分裂时期,但文化十分繁荣。魏晋浪漫,建安七子。南宋谭道鸾曾提出:“自司马相如、王宝、杨雄、朱仙来到建安以来,诗坛兴盛。”
此时,曹魏的建安文学是当时中国文坛的正统派,西南隅蜀国的学者也一定对其赞不绝口。这也是文化上的优势
1梁祝化蝶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它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3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4 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5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6凤求凰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历代同名的诗歌、小说、歌曲、影视很多。
7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8天仙配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树》。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有同名**和电视剧。
9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10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史称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
起源自佛教美术
一、佛教美术的兴起 这个时期佛教美术的重头戏是在北中国展开的。
二、早期的石窟壁画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3个部分: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一般的石窟和寺庙中都绘有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中的壁画,随着建筑本身的倒毁已荡然无存,而石窟壁画,至今仍有大量遗存。
三、石窟造像
佛教雕塑按材质来划分,大致有铜雕、石雕、泥塑、木雕、陶塑、崖刻等几大类。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造像中最重要、最能体现佛教艺术兴盛景象的,无疑是石窟造像。除敦煌莫高窟外,其中规模较大,较有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太原天龙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甘肃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界于河北与河南间的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均始建于南北朝时代。
自己下的
从东汉政权崩溃到随灭亡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则要上溯到东汉末年时。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这就为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的可能性。
第一,长期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是这时期历史最突出的特点。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处于分裂动荡之中。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因而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其他各阶层也深受战乱之苦。因而描写动乱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统一愿望,成为这时期文学最强劲的主题。
第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又一个特点。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一政治集团,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诛锄异己,并与执政集团相抗衡,最后取而代之,是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废立双方,宗室之间,常常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而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维护自己的利益,又往往诛锄异己,甚至滥杀无辜。这样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统治处于极端恐怖的状态之中,士人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心中充满了苦闷,文学表现上则多隐约曲折。从西晋灭亡到隋代统一,北方主要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他们与南方的汉族政权构成长期对峙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加剧了民族的矛盾与斗争,阻碍了北方经济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两一方面,在长期的矛盾,斗争,磨合,相处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种民族的对峙,杂处与交融,也给文学带来重大影响,使得北方文学少婉曲而多朴质,少细腻而多粗犷,少柔情而多刚健。
第三,寒门与士族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极端压抑,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两外一个特点。门阀制度的腐朽性在当时显而易见。它不辨贤愚,优略,凭血缘和门第来确定地位,授官用人。世族大姓都过着清高悠闲,富贵尊荣,骄奢*逸,腐化堕落的生活。而贫寒之士则拒之门外,虽有旷世之才也得不到重用,他们穷愁潦倒,饱受冷落,内心凄凉,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使用文学的形式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批判社会政治的黑暗,倾述深重压抑下的愤慨之情。这些构成了这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四,与社会的长期混战,政权的频繁更迭相应,这时期的思想领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汉代封建统一帝国的需要而确立的文化统治思想。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思想解放之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老庄思想在这一时期最为流行,并在此基础上汇融《周易》形成了玄学。老庄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追求“绝对自由” ,这就给生活于高压政策下的士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在融汇《周易》,《老子》 , 《庄子》 的基础上,构建成一种新的哲学—玄学,玄学家们的思想倾向并不一致,但在“崇有” , “独化” , 等命题的论证中,对宇宙人生和人类自身的思想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这是共同的。由此,人们的理想思维变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魏晋南北朝的许多作家,从世界观,人生观,感情心态,直到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审美情趣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其濡染与影响。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传播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广泛影响。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和晋室的东迁,接下来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朝代的更迭带来的争斗等等,在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此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和沉迷声色。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稽康、陆机、陆云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迫,托体同山阿。”(陶《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无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有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且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离骚》、《远游》已开了游仙主题的先河,不过那主要是一种政治寄托,魏晋以后,游仙主题作为生死主题的补充,企求长生的意思变得浓厚了。如曹操的《气出唱》、《精列》,曹植的《游仙》、《升无行》、《仙人篇》,张华《游仙诗》等,已经构成一个游仙的系列。特别是郭璞的多首《游仙诗》,使游仙主题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了。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隐逸思想早在《庄子》书中就体现得很强烈了。《楚辞》中淮南小山《招隐士》,汉代张衡《归田赋》可以视为表现这类主题的早期作品。魏晋以后,沿袭《归田赋》的有潘岳的《闲居赋》,而陶渊明的大量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则使这类主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品》中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至于其他许多人的作品中,表达隐逸思想的地方就不胜枚举了。隐逸主题的兴起与魏晋以后士人、中希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直接关系,而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393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
“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 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级成部分。这些诗从表面看有脱离现实的一面,然而,当曹操以质朴的语言、绮丽的想象折射现实时,对士人朝不保夕的忧生意识有曲折的反映。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到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彩。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余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其中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白马篇》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紧扣追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抒写了曹植以身报国的人生理想。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则是《赠白马王彪》。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 第三类是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杂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四类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曹植对神仙之事一直持否定态度,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实际上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也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上创造和发展。 曹植也写了不少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篇。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形式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对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与“正史文学”的内涵和区别
建安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具有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得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 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总体特是1,整体风貌上,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为作品的主调2,在艺术上,正始作家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进一步文人化。3、在风格上,正始诗人创造了曲折隐晦、清隽艰深的风格,并开创了把多首托喻寄兴的诗歌集合成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
以阮籍、 嵇 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虽然距离建安文学只有一二十年,但与建安文学相比,无论是作家的思想,还是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安文学中反映人民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在正 始文学 中没有了,代替他们的是对黑暗恐怖的政治的揭露和对死亡灾祸随时都会到来的忧叹;建安文学中所具有的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否定现实、韬晦遗 世 的消极反抗思想;正 始文学 中有着浓厚的老庄思想色彩,这是建安文学中没有的,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也是建安文学的明朗刚健的风格有别。建安文学虽紧承建 安文学 之后却在内容与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正 始文学 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所以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仍然是一致的
中国的封建王朝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时代,允许男人薄情,不允许女人三妻四妾。女人的恋情是水到渠成,男人的恋情是水到渠成。现在我来说说敢浪漫的后妃们!
1武则天在我心中,最浪漫的是武则天。当然,这也不能怪她。毕竟作为一个皇帝,她有三千个美女是常有的事。况且她不仅是皇帝还是个正常的女人。
别说,武则天真的有三千美人。不,应该是3000。那些和尚和医生都是吴诗运气的对象,仿佛她不要求男宠的身份,只要能成为她的开心果就行。
最浪漫的是武则天。薛怀义、沈南辽和武则天的两个男宠是武氏的男神。
薛怀义是她第一个心爱的男人,是钱公主介绍的。这个人不知道如何收敛。他仗着武则天的宠爱,干了一些坏事。看到女王有了新宠,她嫉妒了。当她生气的时候,她烧了大厅。后来,武则天觉得自己留不住他了,就指示太平公主派人让薛怀义翘了。
张易之和张昌宗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一起入宫侍候武氏,不能尽兴,被丞相所灭。
2西汉窦太后那我们就来说说窦太后吧。她没有吴诗浪漫。然而,她养大了一个18岁的男宠,名叫颜东,连她的孙子汉武帝都认得他。因为颜东美丽浪漫,深受窦太后的喜爱,孤独的都史看中了他,于是两人同居了。
3冯是北魏皇后,是北魏的妻子。丈夫当了皇帝,乘远征之机,与宫中执事高菩萨混在一起。皇帝知道后,为了面子,只好替她遮掩。
文成帝死后,冯太后开始干预政治,这使她和儿子经常吵架。文帝被迫退位给孝文帝,于是出征,既不想自己的威望威胁到冯太后的势力,又因为杀了太后男宠李毅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4北齐、武成帝的皇后胡适,北齐的妻子胡适,也是一位浪漫主义大师。
高湛被一个名叫何世凯的长得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男神包围着,耐不住寂寞的胡太后和他做了一件好事。高湛知道它,但认为它是无形的。但高伟的弟弟王琅琊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和胡太后的妹夫冯子有密谋杀害何世凯。
风流的胡也没那么伤心,于是以拜佛的名义去了寺庙,被一个身材魁梧的和尚吸引,于是两人经常见面。不想被库什曼知道,此人被杀,胡被囚禁。
北齐被北周灭后,胡太后沦落为妓院。总之结局很惨。
5胡的妻子胡的妻子是北魏人,是个漂亮的女人。宣武帝去了天堂后,胡太后无法忍受独自生活。
她看中了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杨白华,整个人高富帅。内心感到空虚寂寞的胡皇后视杨白华为男神,经常召他入宫。被自己的傲慢所逼的杨白华,成了王太后的娇客。
6秦庄的皇后,秦始皇的母亲被尊为赵皇后,鲁老头给了她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叫老艾,假扮成太监。从那以后,赵皇后和他的妃子住在一起,他们的儿子一直被秘密地保存着。
当时朝中大权掌握在太后和妃子手里,威胁到了陆老头的权力。
嬴政的成长威胁到了老艾的权力,所以他想除掉始皇帝和老鲁,但不知何故消息泄露给了嬴政,嬴政和抓住了赵并杀了那个人。
赵太后被关在永城,永远不能去咸阳。太后和妃子生的儿子也被始皇帝送上天了。
1、《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释义: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赠从弟》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释义: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3、《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山中杂诗》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释义: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5、《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 一作:折梅)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有没有哪首诗词是描写魏晋南北朝的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著名的诗词著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曹植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短歌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特点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爱情为题材的诗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魏晋南北朝有关佛教的诗句许多咏史诗都是佛教教义的真实演绎。所谓“细推今古事堪愁,贵贱同归土一丘。汉武玉堂人岂在?石家金谷水空流。”(薛逢《悼古》)“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杜荀鹤《登城有作》)“北邙坡上青松下,尽是铿金佩玉坟。”(徐夤《十里烟笼》)“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罗隐《北邙山》)这是对王侯将相英雄事业的彻底否定;“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杜牧《登乐游原》)“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西晚眺》)这是说任何强大兴盛的王朝帝业都不可能永久,都将归于空寂销沉、灰飞烟灭。而这一切,都正是对佛教“万法皆空”教义的印证
论述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唐诗的繁荣创造了哪些条件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后代诗歌的发展,打下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也留下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唐代诗歌,正是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扬弃、发展而推陈出新,达到新的高峰。
(1)内容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内容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并对唐以来的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形式上,唐诗中占很大比例的田园诗、山水诗都发端于魏晋南北朝诗歌,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谢 脁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歌一派。鲍照的诗风对唐人的影响也较大,他的乐府诗创作影响了李白的歌行体;他的边塞诗创作影响了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官网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