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平常心去面对
对于孩子早恋,其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们自己也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谁的心里没有过美好的向往呢你没有过初恋吗只不过你的初恋很隐蔽罢了!但说实在的,初恋应该是最美好的,也是我们一生的记忆。
2、不要粗暴的对待早恋的孩子
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发育早的孩子在上初中时就有可能早恋。这也是很正常的生理发育。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及早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不要一发现孩子早恋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给自己丢脸了等等。于是就对孩子横加干涉,或动用武力威胁孩子。
3、要给孩子讲清后果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想太多的事情。他们只是在生理成长的作用下,凭着好奇心去做事。但处在这个时期的人是不可能自拔的。所以做家长的要和孩子说清这么做的后果,但坚决不要威胁。那样你只能让孩子感到在你这得不到温暖,这样他也只能去找他的恋爱对象。最后是适得其反。
4、家长要提前做好心里准备
其实谁家的孩子都得长大。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在孩子上初中后就要不时的跟孩子交流这个问题。没事问问他们学校是不是有搞对象的。让孩子在心理上觉得你对这个事不是很在意。同时,说的次数多了,他也可能就不那么好奇了。
5、不要太严肃
家长在同孩子谈这个事的时候不要如临大敌似的。要很轻松的去说,甚至可以在孩子高兴时跟他开个玩笑,把类似的事情说了。这样,孩子也不会太紧张,对你会很配合。
其实我们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那就先调整好我们自己的心态吧!
(二)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某些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滋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加上社会影响(启蒙),难免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少男少女之间的特殊感受,每个成年人都经历过,因为它更多的是“自然属性”,正因为如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才指出“恋爱是不能禁止的”。对于这种“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尊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由于现在国家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扩招,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一锤定音”决定考生命运的高考现象日渐“淡化”,若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容易受到青春期成长的冲击。
第三,家庭环境。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关心所打动,陷入早恋。
第四,文艺作品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受部分文艺作品中那些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浪漫影响,热衷星、影星等的花边新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追求好奇,对恋爱行为进行简单模仿。
第五,家庭及学校忽略了学生适度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还有青春期学生因不同程度产生的性困惑、性忧虑而得不到家庭、学校的关心和理解,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
早恋是多方面的产物,我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子女的早恋。目前80%有“早恋”行为的青少年都与家长教育不当或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有关,因此,防止孩子出现真正的“早恋”应先从家长做起。据青苹果近两年青春期心理表明,近年接到的有上千条都是就“早恋”等思想问题进行。中孩子反映家长不能与自己沟通而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心理出现“早恋”,或因家庭出现问题而寻求异性温暖的占大多数。其中,因家庭破裂、父母关系不和、父母不在身边等情况出现“早恋”的情况占大多数。了解到子女的早恋情况以后,父母不要让孩子背上心理包袱,因为恋爱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荷尔蒙决定的,跟道德、年龄无关。平时要使孩子感到父母是可以亲近和倾诉的对象,使他们心情放松,自然就不会只把心思放在某个异性朋友身上了。
第二,帮助早恋的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由于早恋带有隐蔽性和神秘性,一些早恋的中学生往往都是在私下接触和往来,他们自身也有一种负罪感,生怕被家长和老师知道,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班主任和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早恋固然不对,但一旦发生,也并非做了什么坏事和错事。一个人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不过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现在还不具备处理恋爱、婚姻各方面的条件。如果真正的喜欢一个人,你应当在各方面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为对方创造各种通向幸福的条件,更应该为对方着想,不能因为早恋而影响对方的学习和发展。还要要引导孩子明白早恋的危害性。青春期学生早恋的最大影响就是耽误他们的学业,不可避免地分散了他们的意志和精力,致使学业成绩下降。其次,早恋必然会影响人生的奋斗目标。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帮助青春期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关心青春期学生的成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团文化,广泛地培养青春期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提供他们参与实践,服务大众的机会。也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在真正的恋爱开始以前进行的热身。你们可以当它是一颗糖果,但绝对不能代替你们眼下的正餐。生活里有很多比爱情重要的东西等着你们去做。有一个比喻,现在你们正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里,窗外的景色很美,但是如果你下车浏览景色,你就再也赶不上这趟列车了。
第三,帮助学生学会正常的异往。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虽然同龄人有谈恋爱的情况,但是家长不要断然让孩子和谈恋爱的同学绝交。因为同龄人的带动力非常大,这种带动力量比家长和老师都要大。家长应该采取宽松的态度,让孩子自然地选择,是否跟着感觉走,还是不进入恋爱的状态,在选择中确立自我。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孩子自己判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比起他律,自律的效果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所以在指导男女生交往的过程中,我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男女生的集体交往,反对个别交往,个别约会。二是在交往过程中注意掌握一个“度”,既不必过分拘谨,也不可过分随便;不可过分冷淡,也不可过分亲昵;不可过分严肃,也不可过分弄。总之应该与同往一样,做到真诚坦率、落落大方,同时也注意男女有别。
第四,帮助早恋的孩子走出困境。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孩子内心充满希望和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很精彩,可是又不愿表露。这时如果得到积极的引导,他们便会打开美好而神秘的心灵之窗,让热情、才智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如果受到强制的压服,他们便会把受了伤的心灵深藏起来,让压抑、困惑相伴左右。所以,成人不应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批评他们,因为孩子交朋友多数并不是成人的谈情说爱。倒不如在青春期阶段,多教给他们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学的知识,使孩子们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往,一方面又增加理智的意识,学会自我感情的调节与控制。我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遵循了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理解,二是保密不加渲染;三是方式可灵活多样;四是不可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不注意方式方法。
为了孩子的一生,让“早恋”正常发育并得到教育者的合理引导吧!尊重“人”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好的教育
早恋是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是性心理转化为性行为的一种实践。早恋多与环境引起的早熟性兴奋和性萌发有关,一部分也与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初中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有人曾做过抽样调查,中学生有早恋史的初中生占149%,其中有恋爱经历的学生,初中生占167%。时代的发展,使青少年在生理上过早地走向成熟,也使他们过早地告别了天真烂熳、无忧无虑、欢乐明朗的少年时代,在初中阶段便早早迎来了充满活力,骚动神秘的青春期。由于情窦初开,相互间有一种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要,对异性的注意也越来越强烈,这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相互不断交往和彼此好感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爱情的萌芽──“中学生恋爱”(早恋)现象。
(三)及早进行爱情教育是解决早恋的根本途径
现在,“早恋”已成为两代人间一个最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困惑,家长们忧心忡忡。其实,“早恋”的提法是不正确的,既然是“恋”,就没有一个时间上或期限上的限定。确切地说,中学生之所以不适宜恋爱,并非他们处在一个过早的年龄阶段,而是他们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生理已经成熟,心理还很幼稚的时期。有人拿“早恋”的个例来简单说明早恋的利弊是草率的,他们无非就是对学习是否受到影响为衡量标准,而这种标准恰恰忽略了作为情感问题的深层的道德标准。
如果把心理未成熟的青少年比做青苹果,那么我们要做的是,用爱情教育的营养滋补它,让它在树干的枝叶间正常地发育而自然走向成熟。我们的爱情教育可以滋养孩子们尚未成熟的心智,给它提供一个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爱情教育就是保护青苹果不至于落地,而让它在果树的躯干上继续汲取营养,等待成熟的一刻。因此,当我们面对早恋束手无策时,其实就应该想到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他让我们知道,与每一个孩子的那根独特的琴弦对准音调,是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聆听和调试的。而这颗敏感的心只能来自爱的滋养、情的陶冶。可以说,在爱情教育的过程中,面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灵世界,在我们教师对自己心中琴弦的不断调试中,才能产生和孩子们心灵的共鸣,而爱情教育的目的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爱情教育不仅仅是面对“早恋”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还有更多更深远的意义,它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孩子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有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那我们就不是简单地去阻止所谓的“早恋”的发生,而应该热情地去面对孩子们这个时期出现的情感困惑,引导他们去思考爱情这样一个严肃的情感课题。
(四)
理性对待早恋
说起父母教育孩子时最头疼的事,莫过于“早恋”了。只要孩子一跟“早恋”这个字眼沾上边,父母就视为天塌地陷,采取“紧急措施”,如公开批评、勒令检查、扣压信件、限期断交等等,甚至动辄斥之为“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或用讥讽挖苦的语言当众羞辱孩子,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途的孩子感到压抑和苦闷,可能促使个别认识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为“殉情”而轻生,为“私奔”而出走,更多的则出于逆反心理,越是反对,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热火。青春期情感的萌动其实是正常的事情,父母大可不必谈“早恋”色变。对于孩子的早恋,父母要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以平常心处之,不夸大它的严重性,不伤害孩子纯真的感情,当然也不可小视它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多给孩子一份关心,鼓励他们将眼光放远,从而走出早恋的迷雾。
对于早恋,父母对它要有一个动态的把握,要能够根据早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从九岁到十一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岁到十二岁左右,是性意识和的朦胧期。此时男孩、女孩对性别差异敏感。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要引导处在“朦胧期”的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以免造成不良倾向。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从十一岁到十三岁左右,男孩子从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这时的男孩、女孩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情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父母要教育处在“爱慕期”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这时,男孩、女孩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别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但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父母要教育引导“初恋期”的孩子多参与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动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往时注意自己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的引导。如果我们强化了正确人生观的指导,就有可能抑制由性需要带来的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发现孩子有早恋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孩子是在早恋时,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一番,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避开众人,个别施教,尊重孩子的隐私,严格保守秘密。可以个别谈心,也可在符合孩子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往往效果会更好。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男孩子比女孩子要晚一些。这时,往往会出现“痴情男女”,他们一但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又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这时候家长要想办法教会孩子识别他人,特别是识别异性的方法。人说初恋是美妙的,是少男少女的游戏。在孩子们眼里,初恋的对象是不可能再好的完人,其原因在于对异性的特殊感情蒙蔽了真实。因此教给孩子如何摆脱微妙情绪的影响去识别异性,并鼓励他们结交更多的异性,有助于辨识异性和把握自己。这方面的教育以社会见闻和小说故事为好。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情感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拥有它的人应该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青少年身心发育均不成熟,力差,很难驾驭这种感情,很多因此而影响学习。知识是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基础。因此,发生在孩子学识奠基阶段的早恋,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影响孩子的前途。然而随着“性早熟”现象的产生,孩子生理上的变化加速,导致发育中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性冲动和性要求,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又不曾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孩子们的意志还是如此薄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差,极容易感情冲动,发生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有可能导致早孕,这尤其会对少女的身心产生严重的危害。
家长要特别关注“钟情期”的孩子,要引导处在“钟情期”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克服自己与异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早恋”时,家长千万不要拳打脚踢,施加重压,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从内心深处,而不是仅从行为表现去看的话,早恋对青少年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高压会带来严重后果。在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上,导远比堵更为重要。
(五) 如何对待中学生“早恋”
一、“早恋”现象的成因及行为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变化,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中学阶段正是十三、四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中学生的性生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也给不少学生带来了苦恼。特别是有些青少年学生受社会上某些不良影响的侵袭,则很容易受到不良性意识的诱或。有的学生看了有关异性生理的书刊,由此浮想联翩;有的男生为博得女同学的好感,热衷于扮演“保护人”角色,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慨”;有的女生随着令人羞涩初期的来潮,在经过一段惊喜、害羞、傍徨的心理过程之后,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交友渴望。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不但产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甚至产生了生理冲动与体验欲望,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
尤其处于开放、改革最早、商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地区,中学生更趋于提前进入青春期,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对青春、友谊和爱情的信息特别敏感。改革开放,无疑给两个文明建设带来巨大成就,然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一是商业文化充斥街头,商业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煽情,诸如红唇烈焰的镜头,充满着爱恶和浪漫;撕肝裂肺的爱情故事,令青少年无心头撞鹿、脸红耳热而产生少许神往;那心痛得死去活来的流行曲,使他们听得如痴如醉,如在一片爱的海洋里飘浮。
而他们的父母呢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碌,又有多少时间去关心他们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呢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得上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说说心里话,给予积极引导。许多父母往往是看一下成绩单,留下币若干,又匆匆出门去了。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中学生,其免疫力毕竟有限,很多时候又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的保护和引导。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诱惑,影视的,小说的渲染,成年人不检点的行为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中学生的“早恋”行为,往往从互相接近交谈,发展到递纸条、写信,“互相倾慕”,再而发展到两人密切往来,结玩,暗中幽会等,个别甚至发展到不堪设想的严重行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及时抛出坚实的缆绳,系住迷失方向的小船;架起温馨的小桥,把豆寇年华的心,从青天过渡到夏天。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和人生观的教育,并使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预防“早恋”行为,顺利渡过青春期。
二、“早恋”现象的预防
“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采取一些“专政”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正如丁有宽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付出爱心的职业,因而它才显得神圣、伟大!
留住浪漫
浪漫属于青春,浪漫属于爱情,浪漫属于那些热爱生活的人!
但浪漫绝不是青春和爱情的专利。年轻时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在轻轻的微风和如潮的人流中,你大声长吟的歌谣为什么今天不能唱,你放肆的侃侃而谈大声的傻笑为什么今天不敢再做?初恋时在花前月下在幽竟的清晨或是朦胧的黄昏,你曾经一次次献给你心爱人的那一朵朵鲜艳的玫瑰为什么不能让它再重新绽放出一缕温馨。
在那柴米油盐的纷杂里,在那平淡无聊的时光里你可以捡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熄灭灯烛伏案面窗去倾听那微风听那细雨。或是在那轻风月白的夜晚独坐阳台把酒临风面对灿烂的星空和好皓月吟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替东坡抒情,明月几是有,把酒问青天。
在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烦务里你可以忙里偷闲带着家人到柳浪闻莺的河边去垂钓,也可以邀上两三个友人到郊外去看云舒云卷,更可以去选一处斗室听听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或者和一帮友人无聊的吹牛对弈侃大山。
在平淡的日子里你可以用那粗糙油渍的手去打个电话给妻子说几句温馨的俏皮话或倾吐几句真诚而幽默的祝福。也可以在你孩子生日的时候做一只傻冒的唐老鸭南腔北调地给他唱一首生日祝福歌。
别羡慕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多的人去爱他亲近他喜欢他,因为写诗的心永远都保持着那份不退色的纯真和浪漫。
别妒忌一个走下舞台的老演员为什么总比他在台上活的更辉煌,因为他留住了一生戏剧生活里全部的浪漫和快乐。
留住浪漫吧,柴米油盐,平淡忧郁是淹不住浪漫的,浪漫是生活五味中最具味道的一味,有了浪漫你的一生才会有滋有味。
留住浪漫,浪漫是没有时间和年轮的,八十岁的老人依旧可以从浪漫里寻回十七八岁斗蔻的感觉,金婚的夫妻依旧可以从浪漫里找回初恋的情怀。
留住浪漫,你就留住了年轻,留住浪漫你就留住了温情和幸福!
初秋,是最舒服的时节,轻柔爽朗的秋风吹过脸庞,便会感到一种被她爱抚的温暖,静静聆听她的温柔话语,为你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神秘的神话传说,却是幸福乐事。秋的天空是澄明而安详的。风清云淡,丹桂飘香的日子里,我追随着秋的脚步,慢慢拣拾着纯真的回忆,奋力挥洒着秋天的娇媚和艳丽,却始终勾勒不出她那独一无二的韵致。秋的版画是沉默而丰盈的。落英如雨,清馥遍地,万物皆在这成熟的刹那趋于平和。无论是飘飞的伤红,散落的残黄还是漂泊的萎绿最后都沉淀为一幅幅寒雨衬映的秋景,收获成秋实中一张张满载而归的笑脸。
秋的天空很蓝很蓝。蓝的让人迷惑。有着些许的愁些许的忧。淡蓝的秋空,因为其淡,才成其深远;碧绿的秋水,因为其静,才显示其幽深;淡泊的人生,因为摈弃名利,才寄志向于高远。秋的天空,总在金风渐起后,一日一日地清亮明净起来。几朵淡淡的白云映衬着宽博的蓝天,就越显它的清高和幽远。秋越深,天也越蓝,蓝得叫人心醉,蓝得似乎能滴出水来。,蓝得令人回肠荡气,总想伸出圣洁般的手去触摸一番。这时,若偶尔飞过一列排着人字形的越冬秋雁,在广博湛蓝的底色衬托下,该是一幅多么幽深的画卷啊!
秋的落叶很美,风吹过,树上的叶子徐徐落下,飘逸的飞舞,翻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落地。落叶的过程,很美。秋风起,秋叶飘零。爱秋的风,它总是很容易使我怀旧。多少次带着如许的美丽,如许销魂的伤感,我漫舞在西风里,怆然于回忆中。揣想着,是谁在樽前月下,传唱着幽香暗溢的诗篇?香笺锦书中辉映着两心的婵娟,是谁在千古的风月场上,弹拨着古老的琴弦?和应着词客们婉约的情怀?因此有了见秋霜而悲白发,见残花而伤红颜,见归鸿而思故旧,见寒蝉而叹余生,见秋风秋雨则更是“夜雨闻铃断肠声”的无奈。
秋的雨水很清,黄昏的点点滴滴中,凭栏处只剩残荷,回眸时写不尽的意兴阑珊。 残花簌簌落地的声音从窗棂外无声潜入,我在夜的静谧中拥衾而坐,听那潇潇秋雨随心所欲地和风飘洒,淅沥不绝而清脆可听。谁说秋天只剩凄凄惨惨切切?秋的和谐细密早已落进了我的心田。我在秋天里思考,孕育,成熟,秋以她那感性而鸿博的胸怀包容着一切。
秋的原野很真,秋天的原野是裸露的。没有春的繁华,那样引人注目,那样色彩绚丽;也没有夏的热烈,那样着意于塑造,那样喜怒无常阴晴多变。秋就是秋,秋将一切都袒诚地交给大自然,它面临着肃杀,面临着成熟,也面临着叶落归根。如果你在秋天的原野上,发现一簇两簇红色的云霓,你不要惊喜,那不是春天的花魂,那是红枫,是秋的肃杀之美。 但要小心,你的手和你的心随时都会让秋天玉化。难怪天上很少有云彩游动,因为云彩稍一抬头,便会溶化在秋的淡蓝之中。
我喜欢秋天的原野--广袤而丰盈,宁静又悠远,农人们在田地间焚烧野草与杂物,有人说那是"焚秋",带着浓浓的芳草气息,那烟袅袅绕绕慢慢升入天际,有多少浪漫的遐思随着那烟一起飞扬这时候,我发觉我所有的感情都溶化在那烟里。说到焚秋,便想到秋凉的季节,有清洁工人在沙沙的声中打扫着一夜的落叶。扫完以后,把秋叶垛成一垛一垛的;不多时,便有一股股浓浓淡淡的轻烟袅袅升起,散漫开来,就像清晨山里的秋雾那样轻笼住我住的旧楼,那是秋叶焚烧的轻烟,弥漫着一种浓香。焚秋“焚秋”这个词让我久久难忘,旧时的生活借着这个词语重返我的脑海,记忆变得清晰起来。
想象着一颗在秋天里,掉落尘土里的种子,会拥有一个怎样的等待,才能相逢春天的蓬勃? 伸手抚摸,透着大地体温的秋的枯草,暖暖的热流在手指间串流。 不禁快乐起来。 原来,只要有大地,就有生命的热流。
秋天,凄美,苍凉,深沉。秋的天空,秋的野草,秋的丛林,秋的小溪,秋的色泽,秋的气息。伊宁何所有?聊赠一叶秋。当那绚丽如霞、金黄如蝶的叶子随风飘落时,片片尽是飞旋的热情,将我所有的期盼和无以倾诉的柔情都溶进这秋风的遐想里。引诱人在酡红如醉的夕阳中,品一壶新沏的菊花茶,唇齿间流淌着秋的清香。在迷蒙的烟雨中摇曳着几许禅意的孤舟徜徉于黛色的青山秀水间,眉宇中写不尽的恬淡与悠闲。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一直很喜欢范仲淹的《苏幕遮》,这种在梦里才有的风景会诱起我想出去走走的欲望。但这是诗人眼里的秋。这么美的意境只有诗人才能营造出来。
走在黄叶铺满地的小路上,拾起一片心的叶子,写上我的名字,做成书签,送给你,珍藏……好像年少时的一首诗,那不识愁滋味的时光啊,多么的叫人怀念。
柳残,草枯; 花谢,蝶飞; 夕阳落,暮色沉; 黄昏近,月色昏; 叶落知秋,思念难休; 昨夜下眉头,今朝上心头; 秋天的明澈,使人萌生登高望远的奢想,才有了诗的秋天; 秋仿佛是一种美与艺术的元素,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心醉而大发诗情呵。譬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其云:“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那时就对“秋”有一种恐惧,以为“秋”是世界的末日。后来读到诗人海子的一首诗《秋》:用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在沙滩上写下:青春。然后背起衰老的父亲/时日漫长,方向中断/动物般的恐惧充塞着我们的诗歌。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 在这个时候,我发觉对于“秋”的感觉,世上有同行者。秋属金,冬属水,春属木,夏属火。然而从日常的角度来看,秋似乎属水,故大哲学家庄子有名篇《庄子·秋水篇》传世,而唐代才子王勃则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已故诗人骆一禾在一首诗里写道:“大雨从秋天下来/向我索取着内心形象。”是的,秋属水,更吹落星如雨。秋风吹落了泛黄的树叶,也吹落了丰收的果实,田野上堆起了蘑菇一样的草垛——这是北方的秋天。散文家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里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了对季节的怀念:“秋天,大地上到处都是果实,它们露出善良的面孔,等待着来自任何一方的采取。每到这个季节,我便难于平静,我不能不为在这世上永不绝迹的崇高所感动,我应当走到土地里面去看看,我应该和所有的人一道去得到陶冶和启迪。第一场秋风已经刮过去了,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丰足的头垂向大地,这里任何成熟者必致的谦逊之态,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母亲一种无语的敬祝和感激。”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人在秋天可能会感受到别的季节忽略了的事物,秋使人敏感,使人有一种敬畏之心。秋一般在叶落的时候悄悄来到人间,当你看到一片枫叶缓缓从你身边飘过的时候,秋天就是在这时开始的。在我的个人记忆里,秋常常是悲凉而凄迷的。其实秋是具有极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神的。当霜薄风清的秋晨,漫步郊野,你便可以看见如火般的颜色染在枫林、柿丛,和浓紫的颜色泼满了山巅天际,简直是一个气魄雄大的画家的大手笔,任意趣之所之,勾抹涂染,自有其雄伟的丰姿。正如古诗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鲁迅先生有一篇关于“秋”的散文,精练而饱含韵味,那便是《秋夜》。他这样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的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秋夜对于情境中的鲁迅自有不同于常人的意味,恰如香港董桥所说的“字里秋意”一般。
欢乐常常短暂,春夏的热闹经不起秋的折腾,所以李清照会说:“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而蒋捷则是:“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他们都是经历了大苦难的词人,他们的感觉应该是可信的。不想再谈古人了,所谓欢喜与悲哀,其实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且抄一段散文家的笔墨,留给寂寞的人世间一点冷清吧:“盛夏已逝,时交金秋,那晶莹的日子、沉默的大海、干枯的玉米秆,冷落空旷的别墅,像草一般无味的残花。”在目前的时代里,童话是不存在的,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在秋天,你看到的世界一定很远,很深,感悟更透彻。
我童年中的点点滴滴就像夜空中的一颗颗小星星,闪闪发光,其中有一颗最亮的。
那是在我八岁那年,我与父母到青岛游玩。第二天,我们跟随着导游团来到了沙滩上。海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旅途劳顿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随之而来的是快乐的享受:我们跑到海边,互相泼水,任凭小水花溅到我们的身上,溅入我们的心里。爸爸妈妈玩儿累了便躺在沙滩上,尽享阳光的明媚。我趁着爸爸妈妈陶醉的时候,悄悄的把他们的手和脚都埋在沙子里,沙子的温暖使他们幸福地进入了梦乡。我想:爸爸妈妈正在熟睡,我为什么不在他们醒来之前,把我惊天动地的杰作完成,给他们一个惊喜呢?于是,我开始建造城堡。我先把“地基”打好之后开始一点一点的往上加层数,一直加到了五层的时候才罢休,然后,我又建起了一个高高的围墙便大公告成了啦!但我端详来端详去就是觉得缺点什么,突然,我脑中涌现出了一个想法:不如用贝壳装饰城堡吧!说干就干,我立马捡来了许多五彩斑斓的贝壳,一个一个小心翼翼的装饰在城堡上,围墙上,并且我还利用剩余的贝壳从爸爸妈妈那里一直铺到城堡门前。不一会儿,爸爸妈妈醒来了,看到自己身上的沙子,便猜到肯定是我这个调皮鬼干的“好事”,做在旁边的我神秘一笑,说:“爸爸妈妈,我带你们去看看你们未来的家吧!”爸爸妈妈一头雾水,将信将疑地跟着我去了,我带着他们顺着“贝壳路”走到了城堡前,我对他们说;“爸爸妈妈这就是!里面住着我们一家三口和小动物。”这时,我看到爸爸妈妈欣慰的笑了,眼睛里溢满了幸福的泪花,哽咽着说;“笑笑长大了,有孝心了!” 啊,青岛之旅,让我永远留住你这份美好回忆吧!
摘 要语文应该是一件浪漫的事,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浪漫的人,但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却成为一件让人厌烦的课程。如何让语文可以真正浪漫起来?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程 语文教师 浪漫 教学方法
人们都说语文很浪漫,语文老师也很浪漫,可是在升学的压力下,语文课没有浪漫可言,琐碎的知识点把人搅得头昏眼花;语文老师也浪漫不起来,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新东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永远都是压在身上的两座大山,有时都喘不过气来。
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种体验,每次上语文课,老师都进教室了,还有许多同学没有拿出教材,没有提前做任何上课的准备工作。课堂上,一本语文书,一个笔记本,老师不提醒,都不知道动笔写一写,同学们总觉得听听就行,做什么笔记呀!能认真听讲的还是好的,有些同学干脆抓紧语文课睡上一觉,为其他课养足精神。(当然这和老师上课的状况有关)自习时间,学习语文的占不到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有时候上语文早读,你一进教室,就听到“哗啦哗啦”换书本的声音,他们其他科目的作业永远做不完,那么就牺牲语文的时间来弥补。课下作业,总是先完成数理化,再完成英语,最后才是语文。
对于语文,同学们本来挺喜欢,可是对于语文课,就没有那么高的兴致了。因为语文课将一些很美的东西分解得支离破碎,同学们不能够准确地解决一些考试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分数,那么兴趣就没有了,积极性不高了,久而久之,语文就成了一门“橡皮课”,学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同学之间拉不开档次。语文要是考了120分,已经好得不得了了,那么考100分,却也是很平常的分数,那么,好的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得分,情感因素太多了,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评分规则,全看评分老师的口味。可是数理化不一样,学好了可以得满分,学不好只是几十分,这可了不得,不下功夫行吗?所以语文在考试的各科中自然就是末等地位了。
再者,语文学习的内容多、杂,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天文地理、星宿历法、历史变革、官职任免、礼貌用语等等等等,这些都得了解,有些还要掌握应用。此外的阅读和作文是所有老师和同学伤脑筋的,研究高考满分作文,归纳总结写作技巧;研读名家名篇,模仿写作;搜集写作素材,打造个性化写作风格;……阅读题,总结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探索得越多,训练得越多,将语文肢解得就越面目全非,浪漫的语文不见了,疲惫的学生出现了,语文老师还浪漫得起来吗?
我刚刚接触语文新教材,翻开目录仔细一看,原来旧教材中有些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不见了,新增添了一些不太熟悉的作品。这些作品也都是大家的大手笔,的确很好,切合生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文笔都很好。可是,离开了旧教材,总感觉心里空荡荡的没有底,对于新教材又有些力不从心。也许这就是改革初期的思想吧。
教材内容太多了,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这么多文章,老师们不吃不睡,什么都不干,只是通读一遍,就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做语文老师的,要通读各类文章也是需要极大的耐心的,因为有些文章真的读不进去,也读不懂。比如说《宇宙的未来》,作为一篇科普文章,作者运用这么浅显易懂的笔法写出来,的确很了不起,比如说开头的方法,幽默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学习。可是读起来还是很费劲,光读一遍课文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还只是粗读一遍,对于文章的内容、观点、手法等等根本无从谈起。老师都这样,那学生们呢?对于普通的高中生而言,了解各种知识是必要的,可是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其实,好多同学根本就读不进去,尤其是文科的学生。别说学生,就是老师,能读进去并且知道个所以然的又有几个,如果没有参考书,到底有多少老师能读懂作品?我估计,大多数老师,对这一课会采取删除的手法。毕竟,考试材料不会这么长,也不会这么难,掌握阅读科技文的方法就行了,何必费事费力呢?可是,这样的话,我们的教材不就浪费了么?当然,教材嘛,可以大胆取舍,不是么?
我们的必修教材是五本,选修教材是五本,这里面选定的作品都很好,每一篇都是经典,每一篇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必修得学,选修也舍不得丢。老师们哪一篇都想认真地研究,可是,时间呢?有人说,让学生自己弄,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自己学的东西比老师给的强多了。
的确,学生研究后能有很大收获。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一个高中生,学习十几门功课,用在语文上的时间有多少?少之又少,可以说,除了课堂自习时间外,几乎没有人会拿起语文书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那么,寄希望于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简直是空话。
再者,好多作品连老师们都吃不透,孩子们能好到哪儿去?对于老师们来说,哪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好好地讲一遍,就会觉得很生疏。要想讲的好,不知要反反复复琢磨多少遍,哪一遍不需要时间?
针对目前的这些情况,如何处理好语文教材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和大家探讨。首先,教师要快速熟悉新教材,对比新旧教材的不同篇目,把新篇目当作研究的对象(因为旧篇目相对熟悉些),之后选取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篇目,作为必讲课,要讲透,挖深,并且做一些探讨研究。其它篇目,根据内容适当做些调整,分成不同课型搞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戏剧单元,可观赏一些经典片段,了解传统文化特点,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学习;诗歌单元举行一些大型的诗歌朗诵会,让同学们深入去领会内涵;文言单元,分班级进行改编和表演,班与班之间进行比赛,要求必须是文言对白;小说单元,要求改编为话剧,分角色表演,可适当布置场景、道具等;此外,同一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歌咏比赛等活动都红红火火地搞起来,同学们能不喜欢吗?只是这样一来,领导们该不放心了,语文课堂乱哄哄的,能有成绩吗?家长们该不放心了,这么上课,不毁了孩子的前程了吗?谁敢这么做呢?其实,人们都有这样的心理:踏踏实实地工作,别生是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创新,留给别人吧!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活动可多了,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各种文娱活动,只要有节日,各班都要出节目,所以,什么日子快到了,我们清楚得很,提前就做了准备了,也不见得耽误学习呀。不过那时侯学习的功课比现在少多了。现在呢?孩子们被关在学校里,所有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结果呢?视野狭窄,成绩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孩子们需要劳逸结合。作为语文老师,适当地搞一些语文方面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这是个多好的事情呀!可是,谁敢大胆去做呢?
面对现实,种种困难摆在我们面前,语文如何浪漫得起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只有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哪怕一次一小步,总会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就像每年流行的服装,每年看,变化并不大,你过上几年再看,前几年的东西就太过时了。就这样,一年一小步,几年后就是一大步。我们期望语文浪漫的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作者单位:山西省翼城县翼城中学校。
不可以。。外国有外国的风俗。女人的第一次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重要。而且风气极为开发如果发生什么事情周围的人也不会说你什么,最重要的是外国人的自控能力比较强。但是在中国不同如果你偷吃禁果。别说是你就连你的父母都抬不起头做人到哪里都有一大群人在你背后指指点点。而中国人的自控能力弱。很容易陷下去堕落下去。不去读书以致以后只能打一辈子工辛苦一辈子。望楼主慎重。言尽于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