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三大诗人分别是谁

古罗马三大诗人分别是谁,第1张

吉尔

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拉丁文:Publius Vergilius Maro,常据英文Vergil或Virgil译为维吉尔,前70年10月15日-前19年9月21日),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其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农事诗》(Georgics)、史诗《埃涅阿斯纪》(Aeneid)三部杰作。其中的《埃涅阿斯纪》长达十二册,是代表着罗马帝国文学最高成就的巨著。因此,他也被罗马人奉为国民诗人、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维吉尔的杰作《埃涅阿斯纪》是基于《荷马史诗》的一部史诗。凭借这部作品,维吉尔在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维吉尔影响过的作家包括但不限于:罗马诗人贺拉斯、奥维德;意大利诗人但丁;英国作家斯宾塞、弥尔顿、蒲柏、莎士比亚、济慈;美国作家梭罗等。在中世纪,维吉尔被基督教奉为圣人;他的《埃涅阿斯纪》在中世纪被当作占卜的圣书,由此衍生出“维吉尔卦”。而维吉尔在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影响是但丁的《神曲》,在其中他作为但丁的保护者和老师出现。

贺拉斯

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拉丁语: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希腊语:Οράτιος,前65年12月8日意大利韦诺萨 - 前8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奥维德

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年3月20日 - 17年/18年未能确认),古罗马诗人,与贺拉斯、卡图鲁斯和维吉尔齐名。代表作《变形记》,《爱的艺术》和《爱情三论》。在三十岁的时候,奥维德已经离婚两次,并与第三位妻子维持夫妻关系,而这位妻子在奥维德被奥古斯汀流放在外时,亦有跟随奥维德。奥维德曾在雅典、小亚细亚和西西里岛游历,丰富他的灵感

神话诗变形记是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代表作。

《变形记》(拉丁语:Metamorphoseon libri)是罗马的诗人奥维德的作品,大约开始写于公元1年或3年,完成于公元8年,是使用六步格诗体记录了关于变形的神话作品。《变形记》有15册,每册大概700到900行,描述了罗马和希腊神话中的世界历史。

其中总共包括了大约250个左右的传说(多为爱情故事)。从其第一次发行开始,《变形记》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神话作品之一,也大受中世纪的作家和诗人的喜爱,因此其对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以及中世纪甚至到巴罗克时期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全诗共十五卷,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根据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转回”理论,变形,即人由于某种原因被变成动物、植物、星星、石头等这一线索贯穿全书,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大汇集。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神话传说的某些外表联系,把它们串连起来。为了使情节生动,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使许多著名的古代神话传说得到精彩的描述。作者着力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塑造,因而《变形记》堪称一部伟大的“神话辞典”,影响深远。除卡夫卡之外,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人都受其影响。

拜伦(1788~1824)是欧洲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父母感情不和,幼小的拜伦成了他们发泄怒气的对象,因而,养成了拜伦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他在剑桥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开始发表诗集及评论,初露锋芒。

拜伦

1809~1811年,拜伦第一次进行漫长的国外旅行,这次旅行,使他了解到南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就是依据这次旅途日记写成,长诗的出版使拜伦成了英国的风云人物。他回英国后,集中精力写政治讽刺诗,攻击保守党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然而,政治气候的恶劣和个人生活的不幸,一方面使拜伦的忧郁、孤独感和反抗精神增强,一方面也产生了悲观情绪。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东方叙事诗》、《希伯来叙事诗》等。这些诗以东欧、西亚为背景,塑造了一些富有叛逆精神,与命运作斗争的“拜伦式的英雄”形象:他们同社会尖锐对立而孤军奋战,进行个人反抗;他们蔑视社会“文明”,傲世独立,对前途失望;他们为个人自由和爱情幸福奋斗的结局往往不是失败,便是死亡。

1816年,拜伦在英国上流社会的诽谤与打击下,愤然离国,从此侨居异乡。在瑞士时,拜伦结识了雪莱,并受到他的乐观积极的思想影响。拜伦这时创作的《普罗米修斯》、《路德分子之歌》,表现了革命者坚毅的斗争精神。在意大利期间,拜伦积极参加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为革命活动提供经费,购买武器弹药,被推举为该组织的***。诗人从意大利的革命斗争中吸取力量,进入了他的创作高峰时期,如哲理诗剧《曼夫莱德》、神秘剧《该隐》和长篇诗体小说《唐璜》都完成于此时。1823年拜伦到希腊参加民族起义军的活动。他卖掉自己的庄园,毫无保留地用于希腊革命。他亲自参加劳动和训练,总是置身于最危险的地方。长期的奔波和操劳,损坏了他的身体,1824年逝世。他把自己的财产、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希腊的独立事业。

拜伦以他巨大的文学成就成为欧洲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篇洋溢着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激情。他是无畏的战士,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的成就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推荐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简称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法国19世纪第一位浪漫派抒情诗人——拉马丁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法国19世纪第一位浪漫派抒情诗人。1811年秋漂泊意大利,在那不勒斯认识了一个叫格拉齐拉的姑娘,后来为她写了一部小说《格拉齐拉》。1816年秋,他在法国东南部温泉区疗养,认识了一位老科学家的年轻妻子,两人相恋。她次年的病故给他带来懊丧的回忆,写下了许多悲叹爱情、时光、生命消逝的诗篇,后结集为《沉思集》,1820年发表后获得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而一举成名。他还著有诗集《新沉思集》、《诗与宗教和谐集》,小说《一个女仆的故事》、《圣普安的石匠》等。拉马丁长于抒情,诗歌语言朴素,节奏鲜明,但情调低沉、悲观。他认为诗是心灵的语官,是感情充溢时的自然流露。代表作《沉思集》给人以轻灵、飘逸、朦胧和凄凉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深切的感受。

名称 罗曼蒂克

拼音 luó màn dì kè

解释 浪漫,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高度的个人爱慕之情。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3章:“他,农民孙玉厚的儿子,一个漂泊的揽工汉,岂敢一味地沉醉在一种罗曼蒂克的情调中?”

罗曼蒂克爱情的精髓在于:视被爱对象为宝贵知己而自己又难于占有对方,因而便采用如诗赋,歌曲,武工或任何可以想象出来的取悦方法,来获得对方的注目与爱情。人们之所以认为情人有巨大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方难于被自己占有。

最初,罗曼蒂克爱情并不施之于那些能与其发生合法或非法性关系的妇女,而是针对那些因无法逾越的道德和传统习俗障碍无法与其结合的贵妇。因为这障碍,具有了诗情画意,柏拉图式的感情,维持了爱情的美感。结果,人们狂热地表达爱恋,而又抑制了亲昵之欲。渐渐地这种观念为许多人接受,他们认为,纯洁高尚的欢乐只能存在于没有掺杂任何性因素的,专心致志的默祷之中。一个男人如果深恋和尊敬某个女子,他将感到无法将她同性活动联系起来,他的爱情将会采取富有诗意和想象的形式,很自然地充满了象征主义的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35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