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结合肖邦的具体作品,谈谈浪漫乐派的音乐风格及其创作特点。

论述题:结合肖邦的具体作品,谈谈浪漫乐派的音乐风格及其创作特点。,第1张

我给您找了两个,您可以斟酌一下

一,浪漫主义的背景和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许多作曲家在音乐史上谱写出光辉的篇章。其中在钢琴音乐领域创作和表演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具有“钢琴诗人”美称的弗列德里克•肖邦。

肖邦1810年生于华沙近郊的热拉左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华。肖邦七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八岁时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他还常以“钢琴神童”的身份应邀表演,成为当时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开始了早期的创作活动。

在定居巴黎后,肖邦的创作趋向成熟,其钢琴音乐创作涉及内容和体裁之广泛,大大超过前辈作曲家。肖邦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深刻挖掘了浪漫主义的表现语言,作品侧重点也从纯粹的抒情演变为树立民族史诗的气质。肖邦的创作不仅细腻含蓄,而且具有广阔深邃的精神境界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评价道,“肖邦的音乐就像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充满无穷的威力”。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曾回忆:“当肖邦作品的第一个音符在音乐厅里响起时,听众立即认出那优美的音乐并为之赞叹”。

无论在钢琴音乐体裁的开拓、钢琴音乐和声语汇的创造,还是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肖邦都堪称钢琴艺术史上里程碑的人物,他为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钢琴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新的起点。

二,肖邦的音乐精神

在19世纪的编年史中,肖邦(1810--1849)被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恰当的称号。他那孕育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构成了钢琴这一乐器的黄金时代。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人 们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 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就把想象力献给了键盘,他在这个狭窄的 范围中创造出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为美的源泉。不能演奏 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 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亚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 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 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 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自然,音乐几乎象是自己歌唱出来的。

肖邦有很多作品至今仍是钢琴家的演奏曲目,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夜曲----正 象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是夜晚的歌曲----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这些曲子 通常是三部曲式。他的前奏曲都是幻想的片段,有些有一页长,有几首只有两三行。 他的练习曲是教学用的最好文献,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具有了诗意。他的 即兴曲奇异而有变化莫测,但它们却都圆满无缺。他的圆舞曲反映了沙龙里的鲜艳色 彩和娇媚姿态,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心灵舞曲。他的玛祖卡舞曲取自波兰的农民舞曲, 显现了他青年时代所见到的理想景色。 在大型作品中,肖邦写了四首叙事曲。这些乐曲是有宏大结构的史诗,象是游吟诗 人讲述的传奇。他写的波兰舞曲再现了一种庄严的情感,这是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跳 的列队舞蹈。这些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调,回荡着战斗中的铿锵声,颂扬了英雄的功绩。 这位民族的诗人使同胞们记起祖先的光荣,加强了他们渴望自由的愿望。《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在他的艺术中在他的艺术中达到了顶峰。《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 曲》都完全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肖邦在20岁时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风格,他不象一些大师如贝多芬或是瓦格 纳那样长期的思想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肖邦与同时代的舒曼和门德尔松一样, 在风格上是真正的抒情诗人。这三个人去世都很早,他们都用青年时代自发的抒情性达 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他们是浪漫主义第一阶段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肖邦在他的成熟 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是凭借传统技巧和曲式写成的。肖邦没有象舒伯特那样忍受过贫 困和轻慢,也没有想舒曼那样忍受过精神病的折磨。虽然他一生享有盛名,与那个时代 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友善,但致命的疾病使他过早地逝世。当他在39岁去世时,他留下 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钢琴文献。

肖邦的大量作品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包括技术性的练习曲两集,每集12首,分 别于1833和1837年出版,以及无作品编号的三首。每首练习曲提出一个技术性的难题, 常用单一的动机加以发展。它们在多方面概括了肖邦对钢琴技术的可能性的想法。但它 们不仅仅是练习曲,也是一系列已具雏形的抽象音诗。

第二类包括用小型、亲切的曲式写成的作品,其中有24首前奏曲、19首夜曲、4首即 兴曲、14首圆舞曲、10首波兰舞曲和55首玛祖卡舞曲。波兰的旋律和节奏对肖邦风格的影 响在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是波兰的民族舞曲,用三拍子的斯拉 夫节奏音型和民歌式的旋律写成。这种简单的舞曲结构常被扩展成幻想曲和音诗。肖邦最 出自内心的乐曲是夜曲和圆舞曲。夜曲是伤感情绪的无言歌,它用分解和弦伴奏上方的抒 情旋律写成。

第三类包括用较大型的自由曲式写成的作品,其中有4首谐谑曲、4首叙事曲和6首幻 想曲。叙事曲和谐谑曲揭示了肖邦使用大型曲式进行创作的能力。显而易见,他是把叙事 曲这一名称用于器乐曲的第一人。他的全部叙事曲都用四分之六或八分之六拍子写成。其 中,他任意地借用了现成的奏鸣曲、回旋曲和歌曲等曲式结构去创造这一新的、史诗性的体裁。

在这三大类作品之外,肖邦创作了三首奏鸣曲,其中的一首b小调(op58)最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与当时的流行习俗相左,肖邦没有一首乐曲被标上一个奇异的、浪漫色彩 的标题。作为一位创造富有表情气氛和情绪的大师,他拒绝把音画用在他的作品之中。 肖邦还有两首乐曲属于另一类型:f小调幻想曲(op49,1840-1841)和波兰舞曲幻想 曲(op61,1845-1846)。这两首乐曲也是肖邦的不朽之作。

肖邦几乎全凭个人的努力学习钢琴。他是一位卓越的钢琴家。他的演奏以精致细腻、 美妙动人的音色和富有魅力的表现力著称,但是缺乏力量。人们常批评他弹奏的声音在音 乐会大厅中显得过于柔弱。他特别喜欢在友人之间演奏。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没有象李斯 特那样对广大听众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这方面他很羡慕他的对手。

肖邦的作品没有真正的先例可援。他的风格是个人的、浪漫主义的,与古典世界完 全背道而驰。它们不依正规的大型曲式,也很少表现出结构感和均衡感。他的作品是 随意的、幻想的、雅致而迷人的。美妙的旋律和闪耀的和声交织成适合与它们本身的曲 式。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反复,有时只用少量的装饰就给反复增添了兴味。肖邦的作品 给人以来自即兴创作的错觉(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所渴望能做到的事),但事实 上,肖邦是仔细而有 意识地把它们创作出来的。

虽然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革新力量,但他从来都不是稀奇古怪的或炫耀自己的作 曲家。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情感幅度很大:从伤感到洋洋得意的全有,但他反对空洞的炫 技性作品。

肖邦的作品从来不是复调音乐,而是带“伴奏的旋律”。肖邦的旋律来自他从波兰 带来的对祖国民间歌舞的回忆,但是,对他来说,纯属个人触发灵感比这些现成的素材 要多得多可。他那装饰音很多的长乐句往往具有声乐的特点,缠绵悱恻、回荡翱翔,最 后似乎只得无可奈何地结束,但音虽消失,意犹未尽。

肖邦旋律中装饰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属于一种完全新颖的类型,与那种音 域狭窄、紧紧围绕着主要音乐的古典装饰音迥然不同。它们快速灵活、激动奔放的音流 往往一直冲到钢琴的尽头,又重返到它的起点。它们以大量极为丰富多彩的经过音群的 形式出现,却似乎从来不打断旋律的进行,而是与之融为一体。它们灿烂辉煌,变化多 端,非常悦耳动听,但却并不冲淡那些始终是最基本的东西----旋律线和表情。

肖邦的经过音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在这方面,他在钢琴音乐中引进了大量的 新颖手法:不同音程的双音经过音群、八度经过音群,以及随意变幻的各种经过音群, 其间引进了最不符合调性的经过音。这与那种古典风格的经过音大不相同,后者多限于 表现用不同方式分隔的音阶。

肖邦作品中“伴奏部分”的特点在于既有精心选择的和声,又有用来表现这些和声 的精雕细刻的音型安排。这已不再是那种纯属调性的和声了。我们可看到当半音进行不 在旋律的本身出现时,往往会出现在低声部或中间的声部。倚音、经过音和不谐和音层 出不穷,而一个别具风味的和弦可以在这种音乐中产生表现力极强的效果,这在肖邦之 前没有一个人能够相信和声本身会具有这样的能力。

肖邦的和声有时引用密集的和弦来表现,但用得很少。这种和弦的音程通常要比过 去的宽大很多。这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密集的和弦了,手指跨度很大,它们很自然地包含 “十度”音程。肖邦最喜欢用琶音,远甚于用和弦,并运用各种不同的音型。这些音型 包含了曲调,利用各中手法来表现和声,这种手法比传统的“分解和弦”和古典派单纯 使用的那些伴奏效果极为单调的几种刻板音型要丰富得多。这就产生立刻一种前所未有 的融洽、柔和、优美的效果。

肖邦作品的节奏是非常鲜明的,也是很有力的,但又极其灵活自由。这已不再是古 典主义的严格节奏。在他的音乐中,自由节奏是个很重要的特色。

肖邦是个浪漫主义者,但不是一个革命者。他象舒伯特和舒曼一样,也尊重传统。 即使在他的创造革新中,也从未有过与过去决裂的大胆想法。他没有李斯特的那种大胆的魄力。

肖邦有着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狂热性,他在自己的灵感中自我陶醉、留连忘返,以至 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可。他重复这种灵感,甚至超越了原来自然达到的限度。他似乎不 愿看到这种奇迹或者令人心醉的幻境消失。他希望永远不要回到现实的尘世中来。

在肖邦的艺术中,浪漫主义的风格丰富多彩,使得他的后继者们看来似乎一切都已 为他们做下了准备。肖邦的模仿者们和追随者们充斥于19世纪下半叶,直至20世纪仍未 绝迹。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仍然未能摆脱肖邦的魔力,尽管他们继承肖邦,而写 出的都不过是一些昙花一现的作品;同样是在肖邦创作思想的影响下,在李斯特、瓦格 纳,并于一定范围内在勃拉姆斯等人的身上却产生了创造性的反应。没有肖邦,19世纪 下半叶的音乐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独创性是那样的强大,每个乐思、每一乐句都有其独 特的魅力,或许没有任何其他作曲家能象肖邦那样容易从其作品中辨认出作者的。这样 的独创性是不可能模仿的。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复制出来的只是肖邦前奏曲的某些外貌, 而不是其本质,它们的本质是在人的最隐秘的心弦上引起共鸣。肖邦感情的幅度广阔得 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炽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应有尽有。他的音乐 思想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使人猜想在它们的背后有隐藏着的标题,但它们的性格刻画从 来不是描绘性的,甚至也不是史诗性的,它们只是一些纯粹的抒情性的自白。

肖邦的钢琴艺术风格显然是受到胡梅尔和费尔德的重大影响,但它却是完全新颖的, 肖邦是使现代钢琴变成他的唯一可能的表现手段的第一位大作曲家。李斯特的技巧是建 立在肖邦的技巧之上的,不过肖邦一直紧紧依着纯粹的钢琴艺术,而李斯特则开拓立 式钢琴的色彩和管弦乐的功能。

肖邦是一个只有当外界触动他的神经和情绪时才去认识外界的作曲家,他讲的是自 己,写的是自白。他的忧郁和感伤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气息,因为这一切都是在生活中体 验过和真实感受到的。在他的音乐里,“世纪病”和“世界痛苦”无论如何强烈,却从 来没有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因为这位艺术家一直对此保持警惕。肖邦之所以偏爱舞曲 的形式,不仅是因为它们具有鼓舞情绪的作用和青春的新鲜与生动,而且是因为它们还 有着深刻的象征性的意义。在社会的嘈杂混乱之中度过了他的一生的这位寂寞的艺术家, 着这些舞曲活跃了他那孤寂的创作想象。

他的舞曲完全不象古典舞曲那样总是多少有点刻板和拘谨,而是以感情在乐曲中 统驭着一切。这是些热情奔放的舞曲,不仅仅是生动活泼、形式优雅、姿态高贵而已。 这是些属于浪漫派的舞曲,它们表达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欢乐、痛苦、顺从、温柔、 忧郁、爱情、自豪、愤怒、直至受屈辱的爱国者的那种英勇慷慨之气。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 族气质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的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 在肖邦充满战争气氛的波兰舞曲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那矫健勇猛而 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刀;骑士般的玛祖卡舞曲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 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中。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 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 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获得了最大的胜利,而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 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最恳切的渴望。他虽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实际上却和他那 浪漫主义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肖邦的浪漫主义虽然明显不是德国的浪漫主义,但是我们必须把它与舒曼和门德 尔松摆在一起,因为在精神上他是他们的兄弟,并为他们所爱戴,所理解,而他和他 的巴黎环境(除了李斯特和海涅是例外)的关系是从来不甚亲密的。肖邦比门德尔松 更加忧郁而多情,也更加富于幻想、敏感和激昂。在创作手法上,他比舒曼更加稳健。 肖邦是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二位大师舒伯特和肖邦,前者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奠基人,后者是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推向新高度的奠定者二人相差只有十三岁,都是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也一样过早的因病去世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二人创作上有相似之处,同时兼有不同和衍生的发展

首先, 肖邦和舒伯特的作品旋律性强,都充满着浓厚的诗意幻想抒情,旋律细腻宽广,优美如歌二人的性格相似温柔细腻,气质也是抒情性的,身上都充满诗人的气质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也是音乐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旋律作曲家,他的音乐魅力总是从旋律中表现出来的肖邦的旋律非常有个性,受到意大利歌剧,也别是贝里尼的影响,气息宽广,优美如歌而舒伯特对诗歌包含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敏感,他的钢琴音乐受其艺术歌曲的影响很大旋律优美如歌,运用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和变换的调性来表达钢琴音乐中细致敏感的诗意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了音乐,他的钢琴曲又使音乐变成诗在其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舒伯特是一位旋律天才舒伯特的,在第一乐章主题重复出现的时候,旋律悠扬,加上分解和弦的伴奏并使用踏板时,使人疑为听到了肖邦的音乐在第三乐章开始,出现一个和肖邦更为相似的地方,而且凑巧两者同样从F音开始

其次,不可否认二人都受到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的影响追溯到整个浪漫主义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可以说都或多或少受到巴赫的影响肖邦音乐根源是巴赫,他的24首前奏曲与巴赫平均律中的前奏曲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在调性上沿用巴赫的做法不同的是巴赫是按同名大小调顺序,肖邦则是根据关系大小调,然后是五度循环进行创作但是他们短小精练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肖邦的前奏曲是完全独立的小品体裁,每一首都有不同的形象个性舒伯特的音乐也受到巴赫的影响,巴赫用在音乐中的重复音是作为一种乐思,是一种语言的凝塑而舒伯特在音乐中的重复音是通过不同的节奏形式来体现,渗透在音乐细胞组织中,来展现其音乐性格

第三,他们虽然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 但是他们的创作又无处不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 体现着古典主义的形式舒伯特一直在创作中摸索和试验将浪漫主义的内容装进古典主义的形式他的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舒伯特的抒情风格不同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风格,他使抒情形象大大个性化,注入了细腻的心里描写在钢琴奏鸣曲方面,舒伯特将钢琴奏鸣曲发展自成一格,既不同于同时代的贝多芬,也不同于以后的勃拉姆斯舒伯特写作钢琴奏鸣曲是返回到海顿,莫扎特奏鸣曲的基础上来写,没有以贝多芬达到的高度为起点他的早,中时期奏鸣曲受到了海顿, 莫扎特和早期贝多芬的影响晚期舒伯特的奏鸣曲受贝多芬中期作品的影响较深舒伯特的室内乐创作也延续了古典传统,音乐真挚亲切,强调旋律因素,有较强的抒情性舒伯特的早期交响曲具有维也纳流行的抒情轻松的音乐风格,对海顿,莫扎特交响曲的模仿也十分明显;肖邦的音乐中充满着含蓄内在,均衡典雅的古典精神不仅表现在音乐创作中,同时也反应在他的钢琴演奏风格中肖邦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手指触键技术精湛对踏板的运用,弱音音色的探索都有很高造诣在rubato的运用上恰到好处,为后来的钢琴家树立典范相比之下,舒伯特的钢琴演奏水平一般,这在作品中表现为手法简单但是舒伯特对于钢琴作品的写作不是从技术出发,而是从音乐本生出发来创作音乐

另外一个相似之处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二位大师在音乐创作中都冲破旧的作品传统模式他们在和声语汇方面都有所创新和贡献 肖邦的伟大贡献在于把练习曲,夜曲,叙事曲,即兴曲,圆舞曲,玛祖卡,波罗乃兹,谐谑曲等体裁赋予新的内容,将这些钢琴体裁极大的开拓并发展到顶峰肖邦音乐创作的和声语汇与音乐内容息息相关, 通过大量的运用半音手法, 动摇维也纳古典乐派牢固确立的自然音调行体系, 加强了和声色彩功能, 成为后世作曲家的重要先驱; 舒伯特的钢琴小品也充分表现了其旋律天才及和声色彩变化的才华舒伯特开拓了古典奏鸣曲和钢琴小品的风格, 使其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浪漫主义的后世作曲家们都是循着舒伯特的脉络而壮大起来舒伯特有着非常美丽的和声语汇, 他在创作中使各个音乐组织之间贯通融汇,用一个小的细胞组织要素来发展壮大,不断演变产生新的内容,这也是舒伯特对音乐的伟大贡献叙事曲,这种体裁来自诗歌和文学舒伯特写了很多声乐叙事曲并广为流传这一形式的杰作是以歌德叙述诗为词的同名叙事歌曲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他展现了叙事曲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面,表达了爱国热情可以说是肖邦音乐中形式最完美,内容最丰富的作品

《献给爱丽丝》(fürElis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但乐谱发现于1867年,因此贝多芬生前并未发表。

《献给爱丽丝》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以下是《致爱丽丝》钢琴单手简谱(如用单手可只弹上面一行主旋律部分,待熟练以后再把左手加进去):

“卡农”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其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约翰·帕赫尔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

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以下是《卡农》钢琴单手简谱(如用单手可只弹上面一行主旋律部分,待熟练以后再把左手加进去):

钢琴曲<献给爱丽斯>是贝多芬献给恋人苔雷泽的生日礼物。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一个冬天的夜晚

——致爱丽丝

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了世界。当人们感到忧伤的时候,贝多芬会悄然来到他们身边,在琴弦上唱出他那隐忍的心曲,安慰着那些哭泣着的人们。所以,罗曼 罗兰才说,贝多芬是依靠心灵的善良而伟大的英雄。

贝多芬二十几岁时的一个冬天,一个寒冷的圣诞节之夜,贫困、孤独的青年音乐家,一个人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仿佛在寻找什么,又似乎是漫无目的,仅仅为了享受一下这圣诞之夜的冷寂的星空……

空气中飘过了富人们餐桌上的烤鹅和苹果的香味,年轻的贝多芬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卷发在风中飘扬……他的心灵似乎感到了一股冲动……

突然,他看见一位身体单薄的小女孩,匆匆地从教堂的那边走过来。她的脸色那么难看,仿佛正因为什么不幸的事儿而感到绝望,她的弱小的身体在寒风中哆嗦……

“小姑娘,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我能帮助你吗?”

原来,小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他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唯一的小孙女上个月也得伤寒病死了。雷德尔老爹哭瞎了眼睛,正躺在床上发着高烧。他有一个愿望,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

小爱丽丝说,“先生,雷德尔老爹是个善良的人,他爱画画,爱听音乐。每到春天,他就骑着马到森林里去,秋天带着一大捆画回来。他把卖画的钱都分给了我们这些穷邻居,而他自己穷得只剩下一架破钢琴。他病了,他天天都念叨:‘让我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吧,让我到塔希提岛,到阿尔卑斯山去看一眼它们吧!……这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唯一的愿望啊!’”小女孩含着泪水告诉面前的这位先生说:“多好的老人啊!可是没有人能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

“不,也许有的!”

就在这个寒冷的圣诞之夜,青年音乐家随着小爱丽丝来到了老画家的身旁。他轻轻地打开了老画家的那架旧钢琴的琴盖。他坐在这架旧琴前,心中似有一种神秘的激情涌起……他的手指轻轻的按动了琴键……

是的,他的灵感和激情迸发出来了,在他接触琴键的的一刹那间,仿佛有一仲无法言说的神秘召引,又若内心深处正在接受神祗的帮助,他弹奏着,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这时候,雷德尔老爹停止了咳嗽,好象是一种回光返照似的,他坐了起来,咧开嘴巴,微笑着,头部也随着音乐的节拍摇晃……小爱丽丝更是满脸惊讶地望着这架破旧的钢琴,好象在怀疑,这位年轻的先生是不是一位巫师,怎么好象具有魔法一般……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灵魂终于可以升入天堂了……

雷德尔老爹扑上前,拥抱了正沉醉在琴声里的音乐家。“先生,感谢你让我在圣诞之夜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

贝多芬站起身,“不,是你那仁慈的心灵在召引我,在趋动着我,还有您,美丽可爱的,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是您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

“不,是您帮助雷德尔老爹实现了他的美丽愿望。”

“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您吧——可爱的小爱丽丝。”说完,青年音乐家低下头,轻轻地吻了小爱丽丝,然后猛地转过身,拉开门,大步走进了夜色中,他的火焰般的卷发在风中飘扬,雄壮的姿态活象一只雄狮……

许多年过去了,贝多芬从没忘记过这个冬天的夜晚。他的心灵常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缠绕着。终于有一天,他凭着准确的记忆,写出了那首曲子,他的心情才稍微平静了一些。他难以忘怀那位善良、美丽的小女孩爱丽丝。他不假思索地把这首钢琴曲题名为《致爱丽丝》……

应该说,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但有些器乐小品同他的那些大手笔相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此时的贝多芬心情非常荡漾,于是写下了一首钢琴小品送给了这位学生,并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后来,这份乐谱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撰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发表这个乐谱时,却把"特蕾泽"笔误为"爱丽丝",待要澄清的时候,人们已接收了《致爱丽丝》这个既成事实。但我却认为,"特蕾泽"也好,"爱丽丝"要好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贝多芬归根结底要献给的,是崇高的"爱情",是人类所有善良的女性。在这首《致爱丽丝》中,贝多芬基于了一个淳朴而亲切的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在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听起来好象二人在亲切地交谈

浪漫主义音乐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1)献给爱丽丝(古典钢琴小品) 2)爱的罗曼史(古典吉他小品) 3)少女的祈祷(古典钢琴小品) 4)水边的阿迪丽娜(浪漫情调的理查德克莱德曼) 5)秋日的私语 (浪漫情调的理查德克莱德曼) 6)爱的纪念 (浪漫情调的理查德克莱德曼) 7)门德尔松春之歌 (古典钢琴小品) 8)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古典钢琴小品) 9)还有 肖邦的夜曲、贝多芬的月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55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