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各自特点是什么?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各自特点是什么?,第1张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在思想上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在创作方法上运用的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在表现形式上,其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2、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3、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具体的总体现实中刻画才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一是以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为创作流派;二是以意象、意识、黑色幽默、荒诞、魔幻为表现手法;三是以表现现代生活为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

(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

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问题一:美国文学中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有哪些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人物及代表作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小伙子布朗》

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

赫尔曼・麦尔维尔:《玛地》《雷得本》《白外衣》,后期作品《皮埃尔》《骗子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

爱伦坡: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问题二: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 人物 代表作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小伙子布朗》 华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 赫尔曼・麦尔维尔 《玛地》《雷得本》《白外衣》,后期作品《皮埃尔》《骗子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 爱伦坡 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问题三:美国浪漫主义的介绍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是指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这一段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注重艺术效果。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问题四:美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 (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 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 (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 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 (Henry Wa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 (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

问题五: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要素是怎样在作品中起作用的 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内,由于人们受经济和社会变革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潮流,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体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及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外在影响因素,尤其是欧洲政治哲学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政治哲学基础;美国超验主义作为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之后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则催生了美国本土的哲学,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内因与外因合力,使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落地开花,并于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辉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对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问题六:浪漫主义可以分为哪三个时期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 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 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

我喜欢在夏雨中漫步,天上飘着潺潺小雨,任它轻柔的落在我的脸上、手心,遐想万千。在一个浪漫的年龄,飘着浪漫的雨,听着浪漫的歌,走在浪漫的小路上,用相机记录下美好的片段,夹在我正在阅读的书页里。这是我的梦想,犹如诗人般的梦想,书写花季的遐想。

学习中的女生总是浪漫的,尤其是看到美的事物,心中的那份感动很容易被触动。风吹起感伤无数,看尘埃落定,无人评说。一心只想游历山水,看李清照思亲之愁;遨游历史,阅蔡文姬离乡之痛;赏析文学,听谢婉莹爱国之音。我在这样一个花样年华,生如夏花般灿烂,不知未来是否会有李清照的文采,蔡文姬的觉悟,谢婉莹的学识。只知道人就应该像夏天一样,狂热,豪放。既然来过,就要轰轰烈烈。像小燕子,潇潇洒洒走天涯;如文天祥,坦坦荡荡报祖国,似刘胡兰,磊磊落落终不屈。十六年,渐渐地,我长大了,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孩了。我同样也会为我活过努力去证明,去奋斗,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放弃盲目的追求,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才是主要。让围绕着浪漫的快乐,美好,自由,洒脱,为我们的辉煌作证,从今天开始,找回遗失的美好,加油!

①丁尼生(1809~1892) 丁尼生是19世纪英国回归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位重要作家,曾肄业于剑桥大学。1884年接受男爵封号。他继承了华兹华斯、拜伦和济慈的浪漫主义诗风,同时接受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古往今来,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无不成为他诗歌表现的内容。他的诗歌,引领人们穿梭往返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或当代现实生活。他的诗追求形式美,清新生动,富于想象力,音调铿锵。但用词华美,风格绮丽有时略嫌雕琢。主要作品有《食荷花人》,描写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战后回国,漂流途中,误食荷花中魔,滞留海岛,乐不思归的故事;《美女梦》写美人的心态;《夏洛特**》写深闺中的女子对骑士的单相思。《尤利西斯》描述尤利西斯暮年的追求,歌唱人生永不止息的精神。

②勃朗宁夫妇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1806—1861)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夫妇诗人,被认为是一对流芳百世的情侣。 丈夫罗伯特·勃朗宁以《指环和书》蜚声诗坛,在文化圈内拥有一批知识分子读者,形成“勃朗宁学会”。 《指环和书》为无韵体叙事诗,分12章,共20,934行,根据17世纪末的一个谋杀案件写成。圭迪是一个50岁的穷伯爵,他强娶了穷苦人家女儿13岁的蓬皮丽娅为妻。婚后虐待妻子,蓬皮丽娅不堪忍受,和同情她的年轻的教士卡蓬萨基相爱,私奔潜逃,后生一男孩。伯爵在圣诞节之夜追逐而至,把蓬皮丽娅和她的养父母一起杀死。经法庭审讯,伯爵被判处死刑。 勃朗宁在《指环和书》中,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他以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的方法,深入情境,表现了 9种符合人物性格思维逻辑的不同的性格。在英国诗史上是一种创新。描写人物方面,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让人物说符合其立场身份的话,准确表现性格特征。他的诗歌常用夸张、讽刺的手法,语言遒劲有力,但句法有时残缺不全。勃朗宁的诗突破了浪漫主义传统的题材和意象,谋杀、毒药、语法学者的葬礼等事物都进入了诗歌。他还接受了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影响,用生动的形象论述深奥的哲理,譬喻独特,发人深省。 勃朗宁的作品反映现实,揭露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等。但也带有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比较肤浅的基督教伦理观和乐观主义情绪。一些诗作晦涩难解。他影响了20世纪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勃朗宁夫人的主要作品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和长诗《奥罗拉·莉》,她的诗歌主题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抒发生活之情;二是争取妇女解放,反对奴隶制,暴露社会的弊端,表现了进步的理想。她的诗歌艺术上具有炽热充沛的感情和扣人心弦之力量,语句精炼,才气横溢,大都带有较浓的感伤性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③斯蒂文森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1850—1894)被认为是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散文、随笔、小说、游记、儿童文学和评论等,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诱拐》。 《金银岛》是斯蒂文森最著名的探宝小说,叙述少年吉姆一行人去荒岛寻宝的历险故事,描写了他们与海盗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危险重重的斗争,突出了吉姆的勇敢机智和海盗头目的阴险奸诈,人物刻画生动,性格栩栩如生。小说情节紧张,充满悬念。《金银岛》大获成功,斯蒂文森名声大振,《金银岛》也开了发掘宝藏为题材的小说之先河。 《化身博士》叙述哲基尔医生为了探索人性的善恶,以自己为实验对象,服用自己发明的药物,造成人格分裂。他意念中的恶幻化出一个名为海德的化身。海德欲念膨胀,失去控制,杀人害命。哲基尔医生受到良心谴责,但此时已经走火入魔,无法克制化身为海德做恶的欲念,最终自杀身亡。这是斯蒂文森别具一格的中篇小说,它表达了斯蒂文森对于解决人类内心世界矛盾的看法,探讨人性的善恶问题。小说充满了诡异神秘气氛。 《诱拐》(又译《绑架》)在斯蒂文森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一部历险小说与成长小说的结合体。它借一个十七岁少年的口吻讲述的其对世界的渴望,遭遇世间种种危险时的反应,对友谊的态度,在勇敢正义友善和卑鄙无耻贪婪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中识别、判断和成长的过程:苏格兰孤儿戴维为了家族的遗产去找叔父,却被叔父诱拐到船上运往美洲当奴隶。而船在海上触礁沉没,他孤身一人抓住一块木板浮向岸边。他上岸后遭遇了一起谋杀事件,误被官兵当作凶犯而遭到追捕。在逃亡路上,他巧遇同船的流亡者艾伦,两人结伴而行,在苏格兰高地的荒山野地里度过了一段惊险的逃亡生活,最后回到他当初被诱拐的地方,在朋友帮助下用智谋从叔父手中夺回应得的财产。 斯蒂文森的小说,故事曲折,构思新颖,充满悬念,很能满足读者的探险的浪漫渴望。他笔下的穷人、流浪汉、孤儿、土著居民,往往都是品德高尚、勇敢善良之人。他们最终大多能战胜恶棍和歹徒。作为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的代表,斯蒂文森认为艺术的任务只是向读者叙述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或有趣的事件,因此,他的作品着意追求艺术效果,而忽视和避开反映社会重大矛盾。 浪漫主义时期小说上的成就则主要体现在内容和题材的创新上。当时小说的主要类型有两种:哥特小说(Gothic novel)和历史小说(historical novel)。

小说家沃尔夫司各特爵士(1771-1832),在长篇历史小说领域成绩斐然。司各特曾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历史传说和民间歌谣,早期以诗歌为主,但他最大的成就是27部历史小说。司各特的小说用笔雄浑豪迈,历史背景广阔,浪漫情调和地方色彩浓厚。其中历史小说的主要代表作是《艾凡赫》(1819)。小说富有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语言古雅,人物形象丰满。

同时期的简奥斯丁(Jane Austin)(1775-1817)是优秀的女小说家。她的小说以描写日常生活交往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描绘,所以后人把他的小说称为“风俗小说”(novel of manners)。她的主要成就是《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Emma》)等6部小说。奥斯丁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描写有闲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以及绅士淑女的爱情和婚姻。小说语言清丽,结构严谨,体现了较高的技巧。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豪门子弟达西之间的爱情风波,强调感情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小说情节曲折,机智幽默,富有喜剧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彭斯、布莱克、华兹华斯、克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等。

济慈的《夜莺颂> 《忧郁颂》华兹华斯的《丁登寺》 拜伦的《密涅瓦的诅咒》《东方故事诗》。 雪莱的<西风颂》等等

象征主义在法国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正式确立的时间是1886年。这一年年轻诗人让�6�1莫雷阿斯发表了一篇象征主义宣言。象征主义的三位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象征主义者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诗歌中有不少 模糊的、扑朔迷离的诗句,十分晦涩,诗中意象令人厌恶。魏尔伦有些诗表达的感情极为深刻,如《无言浪漫曲》。也有不少粗俗*秽的内容,他自己称晚年的一部诗集为“粪池”。 兰波的代表作有《母音》(《元音字母》)、《醉舟》。马拉梅最重要的作品是《牧神的午后》。在“马拉梅星期二茶话会”的与会诗人中有的成了诗坛的大师,如保尔�6�1瓦雷里。象征主义诗人在思想与艺术上的特点是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悲观主义。他们的诗歌晦涩、朦胧。法国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到九十年代初就解体了。但它的思潮却传到了比利时、奥地利、德国和俄国。到二十世纪,象征主义又以更大的声势发展开来,是谓后期象征主义。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是象征派最重要的剧作家。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本质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一)巫术发生说

(二)宗教发生说

(三)游戏发生说

(四)劳动说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四、文学与非文学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无功利与功利

(二)形象与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主体的解释

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二)想象与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四)理智与感情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文学的真实

一、文学中的求真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2诗艺性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一)从“个别”到“一般”

(二)“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第二节文学的伦理与情感

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二、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一)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1高尚的品格

2利他的取向

(二)情感的表现方式

1诚挚的情态

2艺术的呈现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一)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二)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汇

第三节美的创造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二)审美理想的功能

二、文学形式的升华

(一)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

(二)化丑为美与美丽地描写悲哀

三、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一)再现性

(二)逼真性

二、理想型文学

(一)表现性

(二)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一)暗示性

(二)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1浪漫主义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

3象征主义文学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一、诗

(一)凝炼性

(二)跳跃性

(三)节奏韵律性

二、小说

(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二)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三)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一)散文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二)报告文学

1及时性

2纪实性

3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三节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

(二)虚实相生

(三)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第四节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

(二)情节

(三)人物

(四)场景

二、结构

(一)表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行动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一)零聚焦叙述

(二)内聚焦叙述

(三)外聚焦叙述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与现实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四、抒情与宣泄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作品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2声调与情调

3节奏与情感运动的方式

(二)景与情

1诗与画

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一、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

(一)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一)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体裁

2语体

3风格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四、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期待

2形象期待

3意蕴期待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

(三)期待视野的类型

二、接受动机

(一)审美动机

(二)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二)选材与隐含读者

(三)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二)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一)异变

(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一)顺向相应

(二)逆向受挫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一)思想观念相通

(二)情感经验相似

(三)意志愿望相近

二、净化

(一)净化界说

(二)净化的表现

三、领悟

四、余味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作为一种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在这样两个突出的方面: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在文学史上,一种新的文学作品的勃兴并形成一时代、一地区的文学创作主潮,除社会历史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外,往往得力于一定的批评优势。这种批评优势以其鲜明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形成某种导向或规范,直接影响着文学创造,从而使某种文学创造也形成优势,兴盛起来。

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又意味着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一、传统批评模式

(一)伦理道德批评

(二)社会历史批评

(三)审美批评

二、现代批评模式

(一)心理学批评

(二)语言学批评

(三)文化批评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

一、了解对象

二、选点切入

三、确定要旨

四、布局安排

五、力求创见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雅典娜神殿》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悲惨世界》法国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当代英雄》俄国和东欧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美国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

《瓦尔登湖》蓬勃发展。

爱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6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