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多重奏》

《爱的多重奏》,第1张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Peak to climb it, not only look at its people have real significance

关于作者

阿兰·巴迪欧,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巴黎高师荣誉退休教授,是当今欧美理论界最有名、最受关注和最受争议的左派思想家之一。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哲学是对真理的探寻,而探寻真理的途径有四种:数学,或者说科学,诗,也就是艺术,还有政治,而最后一个,就是爱。《爱的多重奏》是他的哲学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关于本书

《爱的多重奏》是巴迪欧与记者以“爱”为主题展开的谈话。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这本书本来的书名如果直接翻译,其实应该是爱之颂,或者说爱的礼赞。你应该能感觉到,这个书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爱的态度。虽然巴迪欧的解读是纯粹的哲学问题,但是读完这本书,你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经历过爱的人,对爱的深刻体会。这些体会贯穿全书,一定能让你感到共鸣,甚至感动。

核心内容

在巴迪欧看来今天主流的爱的话语,可以分为四大类:浪漫主义、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他看来,它们说的都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觉得,爱正在备受威胁。巴迪欧认为,爱是对真理的探寻。爱让我们通向的真理,是关于“二”的真理。所以说,爱带来的是生存的剧变。爱开创的是一个独独属于两个人的世界。你成了爱者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思考,思考成为“二”而不是“一”意味着什么。爱,就是持之以恒的建构,坚持到底的冒险。对于个体而言,爱带来的那种从概率到命运的转变,是非常强烈的感受,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负担。你甚至会怯场,你不“知道”永远意味着什么,它会延续多久。然而任何一个时刻一旦放弃,爱便消逝。所以,说出爱的宣言“我爱你”,就是“我永远爱你”。时间的绵延,本身就预设在爱的宣言中,有效地将概率锁定在永恒的框架之中。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书是当代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爱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话题之一,流行歌曲里满满是爱,**电视剧里也满满都是爱,明星、艺术家们也全都喜欢谈爱。如果说有人站出来说,我们早就已经被“爱的多重奏”不断轰炸,很难说这个人说得不对。那么,如果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也加入了爱的合唱,他会说些什么呢?我们这期音频就来讲讲这位哲学家对爱的理解,在他看来,爱,是对真理的探寻,或者说,爱,让我们走向真理。

我们先来说说作者巴迪欧。他出生于1937年,已经80多岁了,仍然在世,而且呢,还不断有新著问世。他是当代欧洲,尤其是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哲学是对真理的探寻,而探寻真理的途径有四种,分别是,科学、艺术、政治,而最后一个,就是爱。所以说,我们要解读的这本《爱的多重奏》是他的哲学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除了这本书,巴迪欧还写了一篇专门讨论爱的论文,标题是《爱是什么》。这篇论文写得非常得学术,里面有大量的哲学与精神分析术语,还有好多图表与函数。这本书的解读者吴冠军老师曾经把这篇论文作为指定的读物,在博士班上讨论,结果把好几个人都读懵了。讨论时,一个女博士生更是恨恨地表示,如果这篇文章阐释了爱,那我宁愿终身无爱,也不要再读一遍这篇关于爱的文章!相比《爱是什么》,《爱的多重奏》要好读得多了,因为它是以访谈的形式来讨论爱的,里面的术语什么的,就要少得多。

《爱的多重奏》是巴迪欧71岁时的作品。一个人进入暮年,却选择爱作为话题,应该不会是一时兴起。这本书本来的书名呢,如果直接翻译,其实应该是爱之颂,或者爱的礼赞。你应该能感觉到,这个书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爱的态度。虽然巴迪欧的解读是纯粹的哲学问题,但是读完这本书,你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经历过爱的人,对爱的深刻体会。这些体会贯穿全书,一定能让你感到共鸣,甚至感动。

巴迪欧谈论爱这个话题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爱受到了威胁,现在主流话语对爱的解释,在他看来都违背了爱的本质。这就是我们这期音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在第二部分,我们会讲讲巴迪欧本人对爱的哲学阐释,爱走向的或者说探寻的真理是什么?第三部分,我们看看爱怎么才能走向真理。

第一部分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内容。前面提到,今天,爱的话语铺天盖地,泛滥不已,但在巴迪欧看来,其中绝大部分可以被归到下面四大类当中:浪漫主义;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巴迪欧对它们都提出了反驳。在他看来,它们说的都不是真正的爱。猛一听,这四个词可能会让你有点难,其实呢,这四种爱的话语,你应该都不陌生,下面我就分别来说一说。

先说一说浪漫主义的爱,这应该是你最熟悉的,也是对大众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爱的话语。这种爱,是美妙和喜悦的。尤其是,两个人最初相见时的那种美妙感觉,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和体验。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从诗歌到小说,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爱情,而现在的影视作品当中,更是放眼皆是。在今天,说到爱情,人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恐怕首先还是浪漫主义的爱情。

排在第二的,是契约主义的爱,这种观点认为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契约。这种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相当有市场的。你肯定也听过有人这样劝你,不要被浪漫冲昏头,最初的心跳往往是靠不住的,爱情必须通过契约才能够形成稳固的关系。对爱情的这种理解,也可以说是商业逻辑的变体,因为它承认爱情真实的基础是利益互换。比如我们会说“门当户对”,这种观念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爱情可以持久下去的基础。今天各种婚恋网站,更是赤裸裸地把收入水平、有房有车作为筛选的条件。

第三,是怀疑主义的爱。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种论调:爱情十有八九不成“正果”,甚至带来伤痛。高比例的失败,让很多经历者怀疑爱情,觉得爱情很不靠谱,甚至觉得爱情是幻象,是深奥而虚幻的诡计,仅仅是为了保证物种的延续。对爱情的怀疑主义理解,背后的意思其实是,爱只能是性爱,因为性才是实在的、可捕捉的。2007年李安的**《色·戒》对张爱玲原著的改编,就是基于对爱情的这种理解。在**里,你会发现对于主角而言,只有通过身体反复“确认”的爱情,才是真实可感的。李安在**上映后的一个采访中说道:“在影片里,王佳芝演戏动了真情,这就是着了色相。”可见,对于李安来说,“色”和“真情”是同一个东西。正是基于这一理解,**《色·戒》以极度出位的方式,对性爱做了赤裸裸的视觉表达;相反,在张爱玲原著当中性的描写极其稀少,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对爱情的这种怀疑主义观点,在今天其实越来越泛滥。

最后还有一种,就是实用主义的爱。这种爱情观认为,浪漫主义所宣称的那种爱情,是一种没有用处的冒险。最实际有效的,是温情脉脉地建立配偶关系。在避免激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爱情中的各个方面。这种阐释并没有走到任何一个极端,比如强调性爱或利益,而是把各种因素都包含在里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许多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这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爱情,也就是爱情没那么浪漫,也没那么势利,或是色欲熏心。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块,甚至只是一小块,能够比较经济有效地处理它就可以了。

我们看到,尽管对爱情的浪漫主义阐释看上去最喧嚣、最有影响,但是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爱,实际的影响一点也不弱于浪漫主义。关于爱的这四种主流解释,巴迪欧全部都拒绝了。在他看来,这些爱的话语全都没有触及真正的爱。

第二部分

那么,巴迪欧是怎么理解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解读第二个内容:巴迪欧本人对爱提出的第五种解释,那就是,爱,是对真理的探寻。你可能会问,爱为什么能探寻真理呢?要理解这个问题,你就得先明白,巴迪欧所说的真理是什么,在他看来,爱让我们通向的真理,是关于“二”的真理,这个“二”就是数字一二的“二”。

你肯定听过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这个寓言来自柏拉图的《会饮篇》。寓言里说,人的身体本来是一个圆,有两个脑袋、四只手、四只脚,但是人惹怒了神,所以神把这个圆一分为二,成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被分开的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在巴迪欧看来,这个寓言说的是一种我们熟悉的真理,就是“一”的真理。“一”本身,要构成一个整体的单元,两个人想要合拢在一起,合拢才是目的。而“二”的真理,强调的是两个人在合拢之后,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这个新的圆不再是原来的那种统一体,它包括两个彼此不同,各自独立的部分。

这就是巴迪欧对爱的理解。两个独立的人,找到彼此,遭遇了爱。在这之后,爱带给你们的,是两个人共同的场景,也就是那个新的圆。这个场景,在你遭遇爱之前无法进入。所以说,爱带来的是生存的剧变。在遭遇爱之前,你只是你自己,相对于“二”来说就是一个“一”。是爱,打开了从“一”通向“二”的通道。在爱中,你和他人是共同存在的。爱开创的是一个只属于两个人的世界。

你可以想想,在爱中,是不是你们两个人虽然“合体”了,但同时也成为了另一种独特的个体?你成了恋爱中的人。你是爱的主体,英文里就是lover,你可以叫它爱者。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因为对巴迪欧来说,爱者是和哲学家、思想者一样的词。成为一个爱者,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思考,思考成为“二”而不是“一”意味着什么。陷入了爱情,就意味着,你要摆脱自己本来的生存状态,你对世界的体验彻底改变了。怎么改变了呢?巴迪欧说,遭遇了爱,你才能意识到,你对世界的体验是有限的。我们本来对世界的体验是自我的、有限的,但是爱,让我们冲破自己的有限,转到对于“二”这个共同体的体验。所以说,“二”就是个人的有限性第一次打开了、以最小但是最激进的方式打开了。爱者,是在两个人意识到彼此的差异后,再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所以,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就产生了关于差异的真理,这也就是“二”的真理。所以,巴迪欧才说,爱是一个通向真理的程序,是构建真理的一种独特体验。

这种独特体验,就是你开始通过你们两个人共同的场景,来重新审视一切事物。你需要特别注意,这种重新审视意味着你们不是各看各的,也不只是看对方,那都是我们第一部分说的,巴迪欧反对的爱。爱一定要通过“二的场景”,用“二”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所以,流行歌里唱的“我的眼里只有你”,对于巴迪欧来说,恰恰不是爱,因为那还是各看各的。如果没有转换成“二”的视角,那现在“你的眼里只有她”,之后你的眼里还会出现别的对象,你永远只是一个人看得目不转睛。就算你爱你眼中的“她”,爱到耗尽生命,这仍然不意味着你在爱中。很多艺术作品都在讴歌那种耗尽自己生命的爱情,称之为真爱。在巴迪欧眼里,这仍然只是“一的场景”。当真正通过“二”的视角来看时,你的眼里不会只有她,而是有整个世界。所以巴迪欧紧接着强调:爱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真理的一个程序,是生命的重新创造,是让世界重新诞生的实践。

正是在真理程序这个意义上,巴迪欧指出爱和政治是相似的。爱是“二”的真理,它让我们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处理差异。而政治是“多”的真理,它不只关涉两个人,而是很多人。爱是从一、二到无限。政治是从一、二、到多,再到无限。它们都让你切换到差异性的视野,以创造性的方式追求平等。爱让我们超越自私、自恋、对事物的私人占有,而是在共同中持续存在。人的共同生活能够整合人所有的差异。他/她是谁、出生在哪里、讲什么语言、什么文化,都不是创造爱的障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巴迪欧这里,爱和政治都是产生真理的程序。

巴迪欧的这种爱情观念,看起来有点理想主义。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前面说的那些主流爱情观反驳,尤其是对爱情持怀疑态度的人。爱经常会被理解为性爱。今天有很多智者都在宣称:爱并不存在,只有欲望存在。爱只是性的装饰,给性欲一个好看的门面。在巴迪欧看来,这是最需要警惕的。这种理解最糟糕的后果就是:爱被性解构掉了。爱成为冗余、成为骗局。

表面上看,这种对爱的理解很难推翻,因为性有物理和生理上的证据,它和身体关联,而爱只是在用语言宣称。哪个真实,哪个虚幻,似乎一目了然。然而巴迪欧彻底颠倒了这个次序。他认为“我爱你”这句话,才是真理,性的欲望才是骗局。在这里,巴迪欧继承了精神分析研究的洞见,提出爱跟欲望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欲望只看见对象的一部分,譬如胸部、臀部,而爱聚焦对象的全部。难道不是吗?当一个男生满眼只注意到对方胸部、臀部、大腿、甚至只是对方的脸时,他是在爱那个女生吗?

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分析研究里有一个关键论题,那就是,性关系这种东西其实并不存在。性并不使人成双成对,反而使人远离自己的伴侣。性活动中的人,只不过是以别人为媒介和自身发生关系,另一个人只是用来获取自身快感的工具。巴迪欧进一步指出,两个人的关系,是由爱建立的。在爱中,当你把身体交付对方,身体层面的“快感”只是爱所制造的效应。把身体交付对方,实质上是把自己交付给爱:身体的沟通,成为爱的宣言一种物理的表达方式。所有非爱的性互动,都是彻底自恋式的。而爱,是对方所有的一切,都进入了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因此被打乱、被重新组织。有爱的存在,性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两个人的事。

所以,爱可以涵盖性,但反过来就不行。性只是1+1,但没有产生出“二”。巴迪欧强调,这也是爱和友谊不同:爱和对方的总体相关。友谊不包含身体的接触,身体的愉悦,但爱包含。身体的交付是爱的物理象征,不再只是性的物理证据。每一次“做爱”,都是在让彼此进入“二”的真理的努力,都是在互相确认你们共同重新发明的生活。

第三部分

我们前面说了,爱让我们通向“二”的真理,你的世界改变了,你开始从“二”的视角来审视一切。你可能会觉得这说起来简单,但是爱那么虚无缥缈,难以把握,就算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还是不会爱啊。巴迪欧为我们总结了爱的方法,他管这个叫爱的程序,包含两个部分,缺一不可。第一个部分是“事件”,第二个部分是“时间”。贯穿这两个部分的,是“实践”——尤其是爱的宣言这个实践。这三个关键词的读音非常接近,在具体的讲述中我会着重帮你区分一下。

我们先来说说事件。70后、80后的朋友比较熟悉的经典日剧《东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叫“突然发生的爱情”。爱情,就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件。这个事件充满偶然性,无法预测。没有人能提前安排遭遇爱。然而,这个无法预测之事,却把全部意义赋予了相遇的两个生命。爱,在两个人生命轨迹发生交叉、混合、关联后,变成两个人的共同命运和共同意义。他们通过“二的场景”,不断地重新体验世界,感受着全新世界的诞生,包括孩子的诞生。作为事件的相遇,完全不受人的控制,它彻底随机、偶然,和运气相关。所以,爱常常被理解为一个奇迹。

然而,这并不是爱的全部。作为真理程序的爱,恰恰必须包含驯服偶然性的努力,这就是巴迪欧说的实践。这里的实践你可以这么理解,它就是你为爱所做的所有具体的事情,包括约会、求婚、生儿育女等等。否则,最初的一个纯粹的机遇,怎么可能成为人生真理的支点?把爱从纯粹偶然性那儿拔离出来的力量,就来自这种实践。而最根本的实践,就是做出爱的宣言。对于巴迪欧来说,爱的宣言很简单,就是那三个字:“我爱你。”

有意思的是,在今天,我们对说“我爱你”这句话,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第一种,有人会觉得说“我爱你”很简单。他们觉得“我爱你”这句话毫无意义,只是陈词滥调。第二种,有人会觉得说“我爱你”很难。他们觉得,如果说出“我爱你”,就是让对方知道我会投入一切,这太难了。所以,我们看影视剧中会看到,很多人会想尽办法避免说“我爱你”,用各种方式替代,就是不让自己说那三个字。而在巴迪欧眼里,这都是没有必要的,爱的宣言其实就是那么简单,说出“我爱你”。

这句话为什么能有这么重的分量,能让爱这个事件通向真理呢?巴迪欧说,这是因为爱的语言和诗的语言是相似的。哪怕最简单的词语,爱或者诗都可以给它注入几乎无法承受的密度和强度。不管如何表达,爱的宣言总是意味着,你要从只靠运气的相遇里,提取出某些将会持续存在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承担,一份忠诚。换句话说,要从事件过渡到真理,就一定要在某一时刻抑制住偶然性,把事件转化成可以延续的过程。这就是爱这个真理程序的第二个关键词:时间。巴迪欧把时间也叫做绵延的时间,强调的就是爱这个过程的持续性,尤其是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实践。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爱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爱的实践,包括前面说的宣言等等,贯穿起了相遇的事件和绵延的时间。今天关于爱的话语,尤其是浪漫主义的爱的话语,很少有关于时间持续的。比如**里的爱情故事,都是结束在两个人“在一起”,似乎爱自动就会延续下去。有意思的是,**里那些直接就从“在一起”之后讲起的故事,也是完全不谈爱的持续,而是转到婆媳、出轨、宫斗,这些和爱无关的事。所以说,尽管今天大家都在谈论爱,但是,最多只有上半场没有下半场,只是奇迹没有延续,只有瞬间的灿烂没有永恒的光明。在这些故事里,爱情还只是事件而不是真理。

在巴迪欧看来,重要的恰恰是下半场:上半场的相遇不可控,而下半场的延续才真正和我们的实践相关,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巴迪欧本人最反感“瞬间即永恒”这种说法:似乎只要瞬间发生过火花,你就体会过爱了。他还针锋相对地提议:谈论爱的时候不妨少讲奇迹,更多聚焦在那些艰苦的部分,聚焦在那些在绵延时间里的不懈实践。正是在这里,巴迪欧引入了“忠诚”的概念。忠诚不只是两个人彼此承诺不和他人上床,而是对作为事件的爱的忠诚,让事件不是白白地发生,然后消失殆尽。换句话说,忠诚,就是让事件延续的实践,让爱的事件拥有永恒的属性。

因此,巴迪欧的关键论点是:爱的宣言不是一次性的,不是当时海誓山盟,最后只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爱的宣言是长期的、分散的,甚至困惑的、纠缠的,需要不断地重复叙述,并注定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地表达我们的爱,让彼此确证我们的爱,不管是不是用“我爱你”这三个字。在两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将会有很多个“点”,让我们以不同的形态重新回到事件的点。在这样的点上,我们必须重新做出爱的宣言,甚至是以紧急的形态。换句话说,爱的宣言把事件变成真理之后,仍然会有新的事件涌出,比如说,怀孕、孩子出生等等,让你重新回到那个点,再次重新做出宣言。

爱,就是持之以恒的建构,坚持到底的冒险。爱者,必须充满韧性,一吵架就放弃,一言不合就分手,是对爱的羞辱。真正的爱,是超越了障碍的、持续的、甚至痛苦的胜利。爱也不只是两个人过日子,而是不断地重新创造,不断让遭遇爱,这个偶然事件在时间中绵延,让两个人偶然的相遇,最后变成了命运。所以说,发生在我们个体生命中的爱的事件,以及随后那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在坚持和延续中,承担着普遍的意义。尽管开始的相遇总是偶然的,但是一旦爱长时间延续,并且带来对世界的全新体验,那么回顾来看,它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爱者关于爱的实践,就是从随机事件当中,构建出充满韧性、似乎就是必然的事物,也就是真理。

所以巴迪欧说,爱不需要其它任何特殊献祭仪式,只需要对爱的宣言不断重述,一个词一个词地把概率打败,一天一天地把概率打败。通过创造某种持续存在的东西,一个世界才真正诞生。也就是说,爱者在“二”的体验中,一个点接一个点地建构爱的真理,在时间中建构永恒。巴迪欧是在强调,你为爱做的事情,比爱情这个奇迹更关键,不断地思考、行动、改变、创造,尽管繁重、尽管看不到头,但“幸福,会是所有工作的内在奖励”。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这部分里,我们解读了爱的程序。爱的程序分为两个部分:作为一个事件的爱和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爱。爱者不断重述爱的宣言,就是一种实践,当然还包括担当和忠诚等等。事件在时间中指向永恒,偶然性也就在绵延性中指向了真理。爱的根本关键——也是最大难题——就是在时间中刻写这份永恒。

巴迪欧坦言,对于个体而言,那种从概率到命运的转变,是非常强烈的感受,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负担。你甚至会怯场,你不“知道”永远意味着什么,它会延续多久。然而任何一个时刻一旦放弃,爱便消逝。巴迪欧说,终止爱情,尤其是单方面终止爱情,永远是一个灾难,不管你有什么理由。爱的实践,就是消灭“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慨:与其感叹,不如行动。“我爱你”,就是“我永远爱你”。时间的绵延,本身就预设在爱的宣言中,有效地将概率锁定在永恒的框架之中。

1老婆。2宝贝。3亲爱的。4亲亲。5太好了。6宝贝。7贝贝。8女士。9傻逼。10小猪

1小傻瓜。12傻姑娘。13小可爱。14咪咪。15、BB 16小懒虫。17亲爱的。18这孩子是他的母亲。9猫。20美女。

21爱情。22女孩。23豌豆。24公主。25大**。26甜心。27媳妇。28小高跟鞋。9甜心。30老女人。。

称呼女朋友的注意事项:

1老婆。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术语,也是最通顺的。不过有些人不直接叫老婆,而是叫老婆大人。反而更加尊重对方,把对方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女孩子很少称男人为丈夫,除非他们已经结婚,成为合法的。

2女士。

这是古代最常见的名字,其实也挺有诗意的。但是,这个名字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了。如果你的男朋友是古代文学爱好者,他可能很喜欢这么称呼你。不过估计很多女生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3全名。

如果你的男朋友比较爱面子,不愿意在公共场合放下身段和你亲热,这种男朋友平日里很可能会直接叫你的全名。这种人有点大男子主义。即使他心里爱你爱得要死,也不愿意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更注重语言。

4最后一句话。

如果你的男朋友没有叫你其他的小名或者你的全名,而只是叫你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说明这个男生和你关系比较亲密,是个比较认真的男生,说话一般不会太恶心。其实很多女生对这样的男生还是有很深的好感的。

作家杨大侠定义爱情是优雅的

作家杨大侠定义,关于古典爱情的名字,总是优雅而深情的,让人不想逃避,不想拒绝,只想沉溺。沉溺于一次冒险,一次心跳。明知道没有,却依然乞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2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