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苦,这八苦一类是生老病死,二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老苦
我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病苦
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随着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死苦
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爱别离苦
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
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妻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怨憎会苦
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求不得苦
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五阴炽盛苦
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扩展资料:
梵语 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不打、不得。意译觉、觉者、觉悟者。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但通常所称的佛陀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佛教术语,全称“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一切众生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都可能会成佛。佛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因此,这里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佛学大辞典》: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又称大仙,或金仙。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参考链接:
人生八苦-
佛 (佛法与佛学)-
19 魔女献媚
佛陀的参悟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然而佛陀不为所动。
20 水淹魔军
魔王见佛陀不为魔女所动,大为恼怒,派遣魔军前来妄图杀害佛陀,此时,坚牢地神现身护持佛陀,水淹魔军。
21 魔军败退
魔王波旬的种种手段都没能得逞,终于败退。
22 成等正觉
佛陀终于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谛,叹曰: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从此佛陀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慈悲与智慧。
23 梵天献花
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觉,特前来向佛陀献花,以此缘起恳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让一切众生成就佛陀一般伟大的生命品质,佛陀慈悲应允。
24 初转发轮
佛陀于鹿野苑度化了第一批弟子,开始了教化众生的事业。
25 游行教化
佛陀带领着弟子们秉承着中道,履行着简朴的行为态度,四处游行,应机的教化着所有有缘的众生。
26 回宫省亲
佛陀的父亲病重卧床,佛陀带领弟子回宫省亲。
27 见昔日妻
佛陀与昔日的妻子耶轮陀罗相见了,并对她作了重要的开示。
28 儿子出家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拜舍利佛为师而出家。
29 父王逝世
佛陀见到了病重的父王,并为他展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逝世后,佛陀尽心尽职孝道,亲自抬父王的棺椁,为世人以身作则。
30 升天说法
佛陀在应天神的邀请,不动而上升天空,为了报答母亲之恩德而升天说法。
31 重返人间
佛陀在天宫说法后,沿着天梯下返人间,众天神恭敬围绕。
32 王子解脱
有一王子贪恋自己美丽的妻子,而不愿随佛出家,于是佛带他来到天上,王子见天女容貌美丽至极,反观人间女子更像狒狒一般。于是以此因缘而出家,后来佛陀为了帮助他断除*欲,而带他去看了地狱中因过分贪着美色而感应到的烈焰痛苦,于是这名王子得到真正的解脱。
33 最后供养
佛陀接受了最后一次的供养,以表现出疾病这样的方式提醒弟子们时刻不要忘记无常,并表示即将进入大涅槃的境界。
34 入大涅槃
佛陀对弟子们做了最后的开示后,安详的右卧,进入涅槃。所有的人都应佛陀入灭而悲泣难止,大地震动,人神共悲,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唯一依靠将离开他们而去。
佛陀并没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样选择长久的住世,而是这么早就示现涅槃,因为他担心弟子们会因为他的长久住世而放逸修行,可见佛陀的良苦用心!
然而佛陀的化身虽然离开了众生,法身却是一直存在的。他存在于佛陀创立的僧圑之中,存在于法本文字之中,存在于整个虚空界。
只要有一个众生哪怕是微小的蝼蚁,需要他的帮助,只要因缘具足佛陀的加持依然如住世时一样无二无别。
详见《佛陀的格言》
一、宁静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二、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七、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八、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三、束缚
九、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一、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二、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一三、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恼。
一五、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一六、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四、洞察
一七、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一八、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一九、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二○、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二一、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二二、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涂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二三、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二四、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五、愿望
二五、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二六、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二七、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论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它)们,不论他(它)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二八、只要是醒著,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著这种慈悲的胸怀。
二九、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辜,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埋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三○、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三一、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著、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服务别人。
三二、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六、慈爱
三三、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三五、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三六、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三七、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较。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七、烦恼
三八、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三九、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四○、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四一、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四二、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四三、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八、障碍
四五、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四六、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四七、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四八、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四九、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五○、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五一、杀生、偷窃、妄语和邪*,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五二、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五三、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五四、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五五、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五六、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九、愁苦
五七、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五八、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五九、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六○、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六二、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六三、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六四、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六七、‘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十、待人
六九、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著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七○、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七一、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七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七三、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七四、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七五、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埋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七六、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七七、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杉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七八、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七九、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
十一、心境
八○、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八一、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八二、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八三、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八四、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八五、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十二、行善
八六、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八七、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八八、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八九、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九○、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十三、实行
九一、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九二、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九三、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九四、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九五、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九六、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九七、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十四、省过
九八、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九九、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一○○、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一○一、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一○二、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一○三、认识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一○四、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一○五、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一○六、忏悔包括改过!
十五、言行
一○七、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一○八、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译注: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了思想、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一○九、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一一○、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责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一一一、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或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的行为、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一一二、一个人言谈时,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
一一三、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一一四、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十六、学习
一一五、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一一六、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圣者——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一一七、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一一八、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十七、教育
一一九、教师在讲解以前,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
一二○、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机!
一二一、一个人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
一二二、一位好教师讲话应中肯而避免谈论不相干的事物。
一二三、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十八、快乐
一二四、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一二五、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够快乐。
一二六、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鄙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向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一二七、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十九、幸福
一二八、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一二九、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一三○、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三一、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二、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一三三、啊!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悦为食。
一三四、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五、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二十、智慧
一三六、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一三七、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不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一三八、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一三九、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一四○、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一四一、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一四二、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二十一、容忍
一四三、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一四四、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一四五、同时,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一四六、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一四七、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二十二、知足
一四八、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一四九、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一五○、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里,你将可以发现满足。
一五一、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一五二、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二十三、健康
一五三、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一五四、疾病有两种,那两种呢?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一五五、情绪不稳定,不能被人信赖又不善待朋友的人,健康情况将大打折扣。
一五六、好人不贪执任何事物。他只谈论高尚的事,而不追求爱欲和享受。无论他遇到快乐或痛苦,智者总是不过于得意或哀伤。
一五七、聪明的人,无论快乐或痛苦,都不会过度地表现他的感受。
一五八、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一五九、假如手上没有伤口,你就可以用手来拿有毒的东西,毒素不会侵入没有伤口的手。同样的道理,没做坏事的人,不受恶报。
一六○、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依照真理生活,警觉而不放逸的人,必定会更健康。
一六一、预防胜于治疗。
一六二、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治疗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二十四、施舍
一六三、田地因为杂草而荒芜,人们因为贪欲而受害;施舍东西给没有贪欲的人,将可以得到丰硕的果报。
一六四、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
一六五、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一六六、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假如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一六七、当无我的信念深植在一个人的内心时,(当一个人深信无我的真理时),他便可因而达到宁静、沉著和更泰然自若的境界。
二十五、友谊
一六八、诚挚的友谊,味道绝佳。
一六九、旅行时,假如没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侣,那倒不如自个儿单独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一七○、朋友的谄谀会败坏一个人的品德,同样的道理,敌人的侮辱有时也能矫正你的错误。
一七一、你们应当知道下面这四种人是真正的朋友:第一、帮助和支持你的朋友;第二、同甘共苦的朋友;第三、能使你得到益处的朋友;第四、具有爱心的朋友。
一七二、宽容和忍耐的人,将可得到朋友、财产、名誉和长久的安乐。
二十六、财富
一七三、愚笨的人说:‘我有儿子,我有财产。’这是有烦恼的。因为他自己尚且不真正属于他的,何况他的儿子或财产呢?
一七四、拥有很多财产,大量的黄金和食物,而却只贪图自己奢侈的享受——是导致堕落的一大因素。
一七五、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一七六、在家人应该把财产分为四份:一份供日常使用,两份做为储蓄或施舍之用,另一份留做紧急备用。
一七七、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
二十七、信心
一七八、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行。
一七九、内心不安定,不明白好的教诲,信念动摇的人,无法成就圆满的智慧。
一八○、聪明的人不为赞誉和毁谤所动摇,如同坚硬的岩石不被风所动摇。
二十八、解脱
一八一、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一八二、这就是达到自由和解脱的途径——帮助别人而不贪求名利和果报,不存伤害别人的意念,而且本著理智去做事。
一八三、就如同棕榈树被连根拔起一样,永远不会再生长;当一个人的行为(包括思想和言语)没有丝毫的贪爱、憎恨和无知时,他将来也就不会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了。
一八四、可以导致宁静和智慧的途径:
1、正当的了解
2、正当的思考
3、正当的言语
4、正当的行为
5、正当的职业
6、正当的努力
7、正当的意念
8、正当的禅定
一八五、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同时有了禅定和智慧就接近没有烦恼的境界了。
二十九、精勤
一八六、从今天开始,一个人应当努力改进他的心智,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
一八七、不背诵是读经的污垢;不勤勉是持家的污垢;懒惰是皮肤的污垢;放荡是启发心智者的污垢。
一八八、工作努力、精勤不懈,不怕危难的人,会有好报。
一八九、愚笨无知的人毫无忌惮地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为无上珍宝。
一九○、自己是自己的保护者,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者。所以你们要好好调御自己,宛如马商调御良马。
一九一、你自己应当好好努力为善,因为完美的圣者只能告诉你该走的道路。
一九二、甚至像这见解这么完美而没有负担,如果你贪执了它,那就是你没有了解。所有的教诫都是像一条木筏,是用来渡过河流,而不是供人执取的。
句句启迪心灵!
迷者师渡|悟者自渡
一切法不生起于何处,亦不消失于何处,
一切法常住,一如曾经。
1人毕生之中,无时不在变化,由出生婴孩长为少年,又从少年步入老年,这是自然规律,而我们和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自然影响着我们的内外。
2 我们运用智慧,诸般苦行,追寻正道,如果此路前行不通,放弃也非不可取。
3树木,随季节生长,春雨生荫,秋至萎黄,叶落飘零,同样,我们的生命也如此循环,时而幸福,又时而悲伤,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我们的思想与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4爱,贪,乐,是肉体的感知,舍弃肉体的渴求,便坚如顽石,不受奈何,如云开日出,驱散黑暗,同样,若了知智慧之光,那一切的诱惑都将落于大地。
5这一片叶,日 月 星 都在其中,无阳光叶子不生,无云朵雨水不落,无雨水新叶不长,大地,宇宙,时间,知觉这一切事物,皆在此叶中。我也如此叶,从未出生,我们只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亦无死,只是消失不见,宇宙万物密不可分,本无差别是一体,是自然的本质。这片树叶,是我,是我们所有。
6不畏烈火灼焚,不畏气衰力竭,不畏销骨毁身,我今若不证无上正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7大地的存在象征着我们能在对立的事物间保持正中,内与外,喜与悲,都是一体的两面,因欲望而感欢愉,终以悲伤结局。生命的意义,众生皆应明悉,唤醒觉知,遨游天河,但你,必须脚踏实地,我明了了喜悦与悲伤,白昼黑夜,善行恶行,真实与虚幻,但其中关键,在于中道,那是生命之源,存在于每个人的觉知,不在身外。
8爱因分享而滋长。
9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仅仅按住在当下的每时每刻, 你如此生活,就了解自己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明白了这些,我们将友好慈爱地对待他人,有了关爱,人们就能相互包容,也懂得了我们、他人和世间万物是一种能力,一种来源。
10你的心专注地投入到这一刻,不念念追忆过去,不沉浸在未来的幻想中,活在当下吧,就是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
11无名而有苦,误解、忧虑、贪婪、愤怒、傲慢、妄想、嫉妒、恐惧、都是源于无明,幻象则与之相反,此乃两性,守持中道,不偏不倚如北极星,不饿己身亦不耽于欲望,专注中道,如果认识到邪恶只是摩耶幻象,那一切烦恼自然熄灭,我们便能体会爱与包容,这两种感觉本质相同,有如此感受,再无怨恨,即使残忍对待我们的人,也能试图理解,当智慧之门开启,只有宽容常伴。
12禅定中,思想产生了幻象、智慧将真理与事物剥离,将我及他人加以区分,并以这种分别误导我们的生活,人们常为情感所困,而贪婪令人远离真理,在由生至死的轮回中,我们畏惧疾病与死亡,这只会增长我们的无知与恐惧,因此须破除一切幻象,一旦,从幻想走出,那生命也将自由脱离囚笼,清静、沉定与平和。
13四圣谛即真理,第一,无可避免,苦,如影随形;第二,苦之集聚,执着他物,而无餍足,其终归易散,又以何为凭;第三,解脱之道,在于意识思辨,专注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至和谐圆满;有一道路,可引领我们远离诸苦,达至真理, 八正道,通过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指导我们的行为。
14当欲求由心而生,我们都以为满足它就会获得快乐,而梦想正真之时,我们的心又空虚如昨,知道为什么吗,生起欲望就像在做一个梦,一旦得到满足,就失去了那个期待已久的梦,生命的瞬息如指间水流,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对吗?是啊,忘记尘世的欲望幻想吧,不随你生死,给不了你任何东西,畏惧生命流逝,先要否认它的存在,去捕捉那个潜藏的“我”。
15人之所见,都是心的选择。任何事物的过度,甚至快乐,最终都是痛苦,因此,要秉持中道,你将看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无上的寂静。
16一切罪行源头是我们自己,也唯有自己,才能打开解脱之门。
17大地是我们的根基,而天空给我们自由空间,我们身在其中,为何要加以分别呢。
18问:那什么是法?什么是无上真理?答:只能去体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欲望,只是去感受,保持正中,体会到这些,您不会再认为事物间存在差异,如季节变换,树木叶落而凋零。
19智慧无处不在,太阳,月亮,星辰与天河,无上的真理,每个人都能拥有。
20众生因缘会相续,整个自然浑然一体,则生诸法,被看不见的线相连。
21世间万物获取热量,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草叶尽力生长,也高不过向阳花,棕榈也是如此。树木强壮且宽广,棕榈常高入天际,直插云霄,意味着,自然法则就是成长。
22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不论老与幼,智者或愚夫,人人皆有一死。
23明月悬于夜空,就像这无上的真理,每晚升起日日渐盈,直至圆满,圆满后渐损,终不见踪影,又周而复始,但它并没有消失,不过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24老师,你从禅定中获得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脱离嗔怒,脱离悲伤,无忧,亦无恐惧,不惧衰老,而后,战胜了死亡。我的比丘们,我所重视的是一切正行,林中起火,为了持续燃烧,火焰会吞噬沿途的所有植物,吞噬的越多,火焰则燃的越旺, 而恶行,亦是如此,愤怒、焦虑、贪婪、恐惧利用我们的燃料,不停的灼烧,仇恨与贪婪之火,永不止息,直到,我们脱离轮回,假使有人只着眼于物质的享受,在生活中尽力获取更多的钱财,而他的内心,反在纠缠的矛盾中愈陷愈深,永不满足,心有戚戚,日夜不得安寝,这些财富消失了怎么办,而如果有人,能斩断这些束缚,他既不会担忧未来,也不承受过去的负担,平衡自我,专注生命的当下,守持中道,最终,体会到这世间真正的喜悦。
25如果一个人,始终坚持任何原则,他将失去心灵的自由,变得刻板而呆滞,盲目地遵循这些成见,认为自己的信仰才是真理,对别类事物加以否定,此时,思想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一种见解占据上风,人的心念受到抑制,而冲突与对抗也随之而来,盲目的信仰,甚至是非信仰,又愈加抑制,思维是极其强大的,它可以完全将你掌控,而这样的执念,是修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如果被它困住,那真理之门永远不会敞开。
26情感有三种之分,喜悦、悲伤与平静,这三种情感,驻留在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中,情感如波浪升起,而后又归于平静,我认为,首先,审视情感的深度,理解了解它们,去追寻它们从何处而来,不论是快乐或者悲伤,都要去寻找它们的起源,而抵达源头时,只会发现,一切皆是虚空,所谓虚空就像这青色天空,虽空空如也, 却能包绕下界万物。
27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祭祀、献牲皆不可行,欲摆脱无明只有修习禅定。
28辱骂是恶行,它不会得到回应,只能像回音一样,让恶语回荡在你的心中,就像人不能脱离他的影子, 同样,恶行也不会离开做它的人,它们还会回来加重你的痛苦,我想说只是,醒悟、认识你自己,邪念恶行都会慢慢地消失。
29生命中没有恒常之物,而这样的无常,使内心时处患得患失,用具和财富可能并无价值,但对美好事物的依恋执著将我们紧紧的束缚,生起了我慢,并令其滋长,却只是过眼云烟,当你进入禅定会发现,所执著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你的悲伤在慢慢消失,而获得的喜悦死亡也无法夺去,更何况是衰老。30美丽或丑陋,同样由五元素组成,与世间万物并无差别,宇宙之简令人惊叹,如果我们以艺者的眼光看待,那世间万物亦无美丑之分。
31美亦是无常,它从不带来悲苦,那慈悲自由之心,不为任何事物束缚,这颗心,感受到寂静与喜悦,即是至高真理,只管去实践吧,这扇门为每个人敞开,你只需迈出那第一步。
32美丽乃无常,因此,从欲望中解脱的人们,已不左右美丽,亦不压制丑陋。
33当你觉察到自己犯下罪恶的时候,那时你就已经走上了自我解脱的道路。
34水不经阳光蒸腾上升,就没有雨水的形成。
35 嗔怒,就像在掌心点火,我们总想把它扔给别人,可在此之前,却会先烧了我们自己。
36真理之路,只有两种错误,其一 半途而废,其二,从未开始。37身体的病痛与忧愁,是人必然要经受的。
38欲望、嫉妒、嗔怒、愚痴与贪婪的困缚,我帮助人们脱离此间,这些炽焰烧毁你们的生命,令无数人葬身其中。
39仇恨不能抹去仇恨,仇恨,只能用爱化解,这是自然恒古不变的真理。
40人皆有思惟,还要体现自己的潜质,重拾自己的尊严。
41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这是法的真义,是生命的意义,它不生亦不死,不创造亦不毁灭,不减亦不增,唯一存在者是寂静。
42生与死,是人生命中的必然,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
43最危险的火焰是愤怒,最凶狠的野兽是仇恨,最大的陷阱是恶行,最可怕的障碍是贪婪。
44若人心生愧疚之情,那么勇于承认就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45疑心乃是恶疾,它离间人性,有如毒液灼毁友情,有如芒刺,侵肌入骨,也不要忘记,是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
46我们所为即是所想,善念成就善行,恶念成就恶行,这是自然法则,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无时无处不令人迷失。
47短暂的欢愉掠夺了我们的财富,这财富就是无上的寂静,一旦我们被这样的欢愉诱惑,让它深植脑海,也就如一枚长钉,在悲喜间沉浮。
48僧团点亮了许多晦暗的人生,真理之言的宣讲,如同狮吼,悉破无数的妄见邪说,狮子有森林之王的美誉,它走出洞穴巡视八方,发出如雷吼声,声贯长啸众鸟惊飞,巨鳄深潜于水下,象群闻之,即改变前进的方向,同样,无上真理之吼声,震慑偏见与邪见,无律,执著与不安,大道如潮响,令昏惑众生立时觉醒,惊叹而自问,在这重重危机暗无天日之地,是如何生活了那样长久,以无常为恒常,自认世间存在独立的我,视谎言为真相,如今是时候摧毁这堵颠倒无明之墙了。
49解脱之道有三次第,持戒,禅定,与智慧,如果我们持戒正行,禅定修行自然会增长,而禅定中又生智慧,人人择善而行,也就能战胜情欲,嗔怒,愚痴,幻象与渴求,收获解脱,平和和喜悦。
50冤冤相报永无尽头,用爱化解怨恨,才是根本原则。
51三种事物绝不会被黑暗掩盖,太阳,月亮与真相。
52人欲蜕变,必先自觉。
53不只这具躯体的这一世,更是在躯体之外的生世轮回,皆要承受所做之业果。
54现世躯体非此世所有,躯体消逝后仍不脱轮回,正如做何种业,受何种果。
55生命之奥秘,为离脱恐惧,无人能预知未来,无论是我的还是你的。
56勿依靠他人,你将恐惧拒于门外之时,也就得到了完全的解脱
57 若你在这世上,寻找爱你之爱,而非爱你之人,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
58佛陀,正法与僧团住于每个人的内心,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醒之道路是为法,将自我身心投入者是为僧,而三宝皆在我们心中。
59人们都不该遗忘对父母真正的孝敬,莫过于贤良幸福的一生,这样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60一盏灯能点亮许许多多的灯,它挡不住光芒,事实上反是增辉而闪耀的,欢喜是通过分享传播的。
61侍奉双亲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62有什么可以让母亲平静下来吗?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身心的健康,不要去哀悼过去,也不要担心未来,你当下的这一刻,就是你应完全去专注,完全理解的一刻。
63如果你用心爱着自己,也就看不到他人的悲伤。
64不论读了多少典籍,或是记住了多少内容,它们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那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65任何行为的过度,哪怕是不杀,也都会转变为暴力。
66以善胜恶,邪恶占据上风,人性便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私欲而开战,这样的选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67对待晚辈要给与慈爱,而对待长辈则要怀着慈悲,我们要体谅那些作出努力的人,对于弱者,无论他们行为如何,都应该宽容以待,要记得,这些机会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68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我们的思想卑劣就会反应在行动中,痛苦便随之而来,就像是小车跟随着推车人的方向,我们心怀善念做出的也便是善业,幸福将永伴我们左右。
69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悟者住于你的思惟, 我皈依佛醒觉之道是为法, 我皈依法将你全部的身心投入修行者是为僧,我皈依僧。
70最终,也只有三点最为重要,第一,我们能否能用心去爱,第二,我们能否圆满地活着,而第三,我们能否更进一步,去放下一切。
71我们之所以生存,为探寻生命的意义,当我们牺牲自我,交付整个心与灵魂,也就见到了生命的真谛。
72生死如影随行,聚合终有离散,一切法皆无常,不要执著于它。
73要做自己的一盏灯,比战胜他人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那份胜利只属于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夺去。
74有三条真理,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广袤之心,友善之辞,以慈悲根生性奉献终生,这三句真言,将重塑人性之本。
75生而后死,起而后灭,你们要时刻精进,以得解脱。
76暴行永远无法终止暴行,爱却能做到这点,这便是自然的规律,人人都畏惧死亡,如果你认识到他人同样的思想,也就会自觉地放弃暴行。
77 生命奥秘之一,便是从恐惧中解脱,不忧心未来之事,不纠缠过去的伤痛,也不要依赖畏惧你过去的人, 而生命的另一真理,你所执著的人或物,最终必将失去,从你不再伸手求助那刻起,便是得到了解脱。
78婚姻生活,平等为要,丈夫与妻子的结合是甜蜜的,家庭才有生气繁荣,这样的繁荣可以传播开来,令人人都感到喜乐,丈夫与妻子在世间结合,是要超越躯体与金钱物欲的,妻子是丈夫躯体的一份,丈夫应给予妻子尊重与荣耀,丈夫也不应使妻子在人前蒙羞,妻子不违背为人妇的准则,丈夫亦当担起正法,远离诸恶习,丈夫的每个决定要考虑妻子的愿望,深爱丈夫,亦是妻子的职责,将丈夫的家庭视为自己家,常做爱的港湾,对夫家成员关心照顾,礼敬宾客,你们信任彼此,那无上真理,将共属你们二人。
79清晨我们睁开眼睛,眼前是新的黎明,清楚认识自己要做什么,是很重要的。人们常会忘记感恩,人须要铭记所亏欠的事物,树木、花朵、风、水、天空都非我们所有,更应该感激着所有的一切,怀有感恩之心,去生活和思考,我们会有所收获,而非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我们岂不是会生病,如果我们病了,那离死亡还远吗?我们心怀感恩,也会像美丽的花朵,盛开在这世上。
80一切法之自性即“如来”,万事万物皆从“如是”来,于是莲花从“如是”生。
81一切法不生起于何处,亦不消失于何处,一切法常住,一如曾经。
82一切法皆无常,生命本就是向死之路,聚合就昭示了分离,有潮涨便会有潮落,若无死亡,又怎会有诞生呢
83谨记,我的路并非让你们弃世消沉,我深信人们会因他人的善行或恶行有所转变,这希望寄托于高尚的灵魂,而人有何种命运,取决于他做下的业行。我们生于大地,所受皆苦,轮回时间苦悲充斥其中,世间却非痛苦的驻留之处,这世间是觉悟者的居处,但觉悟者须得醒觉,现在,这便是汝等之责。
84无明生起痛苦、忧伤与妄念、嗔怒、贪婪、傲慢、自负、妒忌皆由无明而起,幻象将人诱入歧途,虽为二相,但生死无别,竟为一体。我们为妄见所障碍,一旦诸障破除,那我们整个的生命,将无一无著,独立而生,戒定慧,乃八正道,可破除种种的妄见, 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85对失眠者而言,夜晚格外漫长,对疲惫者而言,目的地格外遥远,而对盲目生存不解正法者而言,生命中处处皆苦。
86任何的知识,无论你们自己阅览,还是听智者宣讲,甚至是听我所讲,都不要轻易相信,要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去加以分别验证。
87 在真理之路与任何人相遇,都不要轻易去接受,倘若见到佛陀,不要以为幻灭,即使遇到你的父亲,也不要因此偏离正规,你们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去依赖任何人。
88所谓生而智慧者,绝不会惧怕死亡,这具躯体将腐烂,但我的声音,我讲说的经典,会永远闪耀在你的心中。
89由灭中见不灭,悲伤中见欢喜,残暴中见人性,丑恶中见至美,无明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我们拨开这样的幻象,那一切苦,一切优自然息止,我们的内心,慈爱与宽容开始觉醒,众生情感,皆是一般,倘若你非觉悟者,便不能发现觉悟之趣,倘若你生起觉悟之趣,那你也将成为佛陀。
90点亮自己的灯火,做自己的一盏灯,去认识自己的智慧,觉醒吧,行持正法,专注你的内心,向自己皈依,勿依赖他人,一切皆无常,将自己安住其中,精进不懈,永不认输
近日有网友给我留言说,因遭受感情波折而情绪低落,希望寻求解决的方法,为此,我特别写了《佛教的爱情观》一文以作响应:世间上男女情感的问题,及由之而起的种种烦恼,可以说是数之不清,说之不尽,我们要如何面对?唯有以佛法平等、慈悲、柔软、清净等原则去处理,如此自然就能得到真确的解答。
《诗经》三百篇第一首《周南.关睢》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中描述一位年青人,听到水边有一对水鸟(雎鸠)在一递一声的鸣叫,于是引起了无限的情思,想到自己所恋念的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但他并没有因愁苦而失望,而是想像总有一天把这位「窈窕」:品德贞娴幽静的「淑女」迎娶过来,共同过著美好幸福的生活。
这种朴实真挚的情感,编织成千百年来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可见两情相悦是有情繁衍的基础,海枯石烂是人类爱情的美好追求。但如何能发乎情止乎礼,其中所依据的是人心的善良本性与质量,由此而建立人生伦理的道德准则。
中国儒、释、道三家均以探讨人的价值为最高理想,而情感与欲望都属人之所有。儒家孔、孟讲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夫妇」一伦便是以爱情为核心。夫妇之道,依世间法来说,是天经地义之事。对此,佛教到底抱持何种态度,如何是佛教的爱情观?
欲爱与法爱.小爱与大爱
在原始佛教经论中出现的「爱」,主要是指贪求、渴欲、 等有染污之爱,可说是种种烦恼所以产生的根源。大乘经论中有所谓的无染爱、善爱或慈爱等,包括对亲人、师长之敬爱,以及关怀人类社会一切事物之广大胸襟。而《大智度论》卷七十二也说及欲爱、法爱的区分:
欲爱:指对妻子等的爱念所起贪欲。(此为「小爱」)
法爱:慈爱一切众生所表现的慈悲心。(此为「大爱」)
大乘经论中强调慈爱一切众生为菩萨行。此种无染污的爱的本质,实与大乘菩萨道所特别强调的「慈悲心」或「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相等同。梵语「悲」:原意为「 」,后则由自己的病痛而引申为对他人的病痛与苦恼,有共感而生怜悯不忍之情。梵语「慈」:从「友」而来,意指最深的友情。「慈」与「悲」两者都是对他人无条件的关怀与爱謢。
由此可见,佛教将爱情,转化为更具价值的一种宗教情感。然而正如《六祖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站在世间的立场,佛教与儒家一样,以人为本,非常注重人伦的关系,所谓「佛由人成」、「人成即佛成」,佛教积极且正面地肯定人间与人生的价值。
情关难过.欲界难出
佛陀告诉我们:「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也就是说,「爱」,是生命的根源。
然而,这世间的「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具体地说,爱是有漏身心的渴望与欲求。爱如绳子,会束缚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更像苦海,所以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灭顶倾覆。
因此,爱与情及由此而来的婚姻,佛教认为是欲界生死之根本,是最难破除的烦恼。然而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习俗中,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论调,从而令年轻的学佛人在爱情与道情之间,产生了不少矛盾与困惑。事实上,世上的爱情,虽然看似甜蜜,但堕入情网之中,往往是苦多乐少;很多时候,网内的人想要往外跑,而网外的人却要往内钻,在这个过程当中,寻寻觅觅,趺趺碰碰,可是人们依然是乐此不疲,很难做到挥慧剑斩情丝,总是情关难过,欲界难出。就是证到初、二果,也难免因一念男女情爱而再生于人间,何况是道前凡夫?
正如《维摩经》所说:「从痴有爱,是我病生。」一般学佛之人,虽有出离生死的愿望,却被许多与生俱来的爱欲与渴求所束缚;因此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希望六道中的愚痴众生能看破红尘,透脱情网,返途归真。因此,学佛即是遵循如来教法,发愿自己与其他一切众生皆能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求得永恒清净的解脱与安乐。这当中,最基本的就是要远离男女情欲的烦恼。
居家学佛.和谐家庭
纵观全部佛法,虽力说男女之爱为欲界生死之根,但并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爱情、婚姻一事,多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能有缘结为夫妻,大部份都是既定的业报。爱情婚姻固能障道,所以出家修行确是最好,若是业力所定,随顺因缘而结婚成家,亦可效法维摩居士,虽有妻子而不著五欲;如果夫妻二人能和谐共处,以佛法互相鼓励、增益,如此则不失为幸福家庭。释迦牟尼佛以一生补处菩萨示现成佛,是在成家之后再出家寻求解脱生死之道的,其中有着深刻的寓义:当时的悉达多太子,看见熟睡中的妃子耶输陀罗,丑态毕露而感悟世间美貌的虚幻与情爱的不实,因而更加强了出离之心。
经教中多处谈及恋爱与婚姻的问题,除了力说爱欲、家庭的过患,引导具缘者出家修行外,同时亦对宜居家学佛者说夫妻和谐之道,如《长阿含经》中《善生经》说夫妻双方应互相「爱敬」,为人丈夫者必须以五事敬妻:
一者「相待以礼」,对妻子予以适度的尊重;
二者「威严不媟」,言行举止合宜得体,不失威严;
三者「衣食随时」,家庭内的衣食所需等一切开销,皆能不令匮乏;
四者「庄严以时」,随时注重自己的衣冠形象和威仪;
五者「委付家内」,男主外,女主内,一切家中事务均尊重妻子的决定,并取得双方的共识。
同样的,为 者,亦应以五事恭敬丈夫: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如此则能令丈夫安隐、无有忧挂。
总之,男女之间,无论是夫妻或是交往中的朋友,若能本着佛法平等、慈悲、柔软、清净等原则,互相尊重、恭敬、诚信、不欺骗,以礼相待,那么彼此的相处必能平和、安乐。
《玉耶女经》中载佛陀教诫 玉耶女如何尽妇道:
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
对于「同心异形」、矢志不渝的爱情,经中持同情赞赏的态度。
佛陀还以结婚恋爱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如《须摩提女经》载,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须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满财长者子求婚,不知是否应该下嫁,于是前往请教佛陀,佛陀谓须摩提女若嫁与满财家,当「大度人民不可称计」。须摩提女依佛教导出嫁,后来果然感化大家及满财城多人皈信三宝,得到佛陀的称赞。
大乘经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志对一女子起悲心,答应她的求爱,为作丈夫十二年后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众苦」。
又《惟日杂难经》中说「有妇不得道」,又说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宿命同福」,谓前世已结就夫妇之缘;二者「毕罪」,谓以结婚形式偿还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谓有共同生儿育女的业缘;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意谓有智者结婚,反而能成助道之缘,如释尊之娶妇,就有助于道。
学佛青年对爱情、婚姻应有的态度
因此,学佛的青年对待爱情、婚姻问题的基本态度及原则应该是:一、若宿根深厚,欲念淡薄,既无情爱的因缘,且道心坚固,具备出家的各种条件,当然出家修道最为适合。二、如果爱欲较重,又有恋爱结婚之缘,遇到结婚的对像,双方情投意合,这种情况就应该恋爱结婚,居家学佛。若对方不信仰佛教,应以方便耐心引导,渐渐使其接受佛法,双双修学,建设佛化家庭;常怀慈悲、平等心,常为对方着想,尊重、关心对方,可使恋爱更加亲密,夫妻关系更为和谐。但是虽然夫妻恩爱,也应观情爱过患与爱别离之苦,发出离心,居尘不染。在恋爱、家庭生活中,只要善于运用佛法,可以使爱情、家庭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至于出家佛子,对待异性的诱惑,唯有靠勤修戒定慧三学。严持戒律,摄护根门,谨慎与异性的接触,不受欲尘的诱惑,则内心自少扰动;坚持素食,甚至过午不食,欲望自然减少:坚持坐禅修定,或课诵经行,则浮躁之气自然转化为智慧。只要在禅修中得到身心轻安,享受到禅悦与法乐,则粗劣之情欲,自易伏断。
结语:美好因缘.菩提眷属
修行本来就是为求了生脱死,不入轮回,但谁能保证今生修行必定能成就呢?如果效法佛菩萨行菩萨道,也必须要有愿,重返世间,自利利他。以居士身修行,随顺因缘,婚姻问题在所难免,如果出家修行,自然没有婚姻的障碍与苦恼。居士在家,最好的情况是夫妻共修,共组佛化家庭,成为菩提眷属,了今生之缘,又能共行菩萨道。
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人海茫茫中,从相识到相爱,从相爱到结合为夫妻,在同一个屋檐下过著朝朝暮暮的生活,这是多生多世的缘份。
在《增支部》中,佛陀说:「若夫妇两人,互相信任,宽容和自制,如法生活,互相爱语,他们的幸福会增加,安乐会生起。如果夫妻严守清净戒,怨敌不乱意。如此实践的话,实为共住善男子,善女人。」
既然夫妻是在因缘具足下聚合,就应以同见、同行与同愿为基础,互相接纳,互相感恩与肯定。为美满的因缘,幸福的家庭铺路。佛法鼓励我们发挥「法味同尝」,以慈悲的精神去爱护与勉励身边的人。若能引导终身伴侣成为菩提道上的同修,这将是人间的美满因缘。
世人如此冥顽,妄图改变他人的命运!
病患之人才思弃绝。
嗔怒似火,冥想如水。怒火带来毁灭,冥想助长虔敬。
滴水终归波浪间。
胜败悲欢一念间。
沉静的思绪是通达万物本质的唯一路途,也是解脱的无上妙法。
严肃生活,乐趣不再。
人们都在寻找神,而我却在寻找我自己。
事物皆要相时而动。
繁星光芒虽然可以忽视,但它永远闪耀。
为生计与教育妥协的人难为导师。
爱比空气稀薄,但无处不在。
悲伤一定不是平白无故。
爱浓于水,比光明更灿烂。释放于双眼,没过心灵,让言语芬芳。爱随处可见,在藤蔓和灌木中,在大海和河流里。天鹅彼此跟随是爱,青蛙季风中的鸣叫也是爱。
爱降临人间,使人无所畏惧。
神创造了你,也创造了我。
我是火,是风,是愤怒,是妒忌,也是骄傲,勇气的来源,使你所向披靡,攀上胜利之巅。
硝烟无穷尽,人性方可息!
刹帝利苦战疆场,妻子们苦战情思。
你欲承担众生痛苦,将被泪水吞噬。
今日起,我的欢乐,与你们分享,你们的悲伤,我来承担。
彼此支配,绝非我意;真爱长随,一生所系。
微风轻拂镜湖面,竟生微澜。
七世之后的事我不知道,可我知道下一刻的故事。
安定好自己的心,便不受任何外物所扰。
上主创造了世界,又何以让悲伤充斥人间?
如果死亡是必然的归宿,那么诞生的意义又在于何?
财富并不能治愈苦难,有时反增痛苦。
只有众人思想一致,方可沿同道而行。
人应当如此,与万物相处,令其不生畏惧。
痛苦后才有新生。
罗睺罗意为驱逐痛苦,战胜悲伤,超越一切束缚。
我只要解脱之法,我想要平静。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又何必争夺。
想拥有光明的未来,就不得不牺牲当下。
贫富之间,业力流转;生死之间,轮回不辍。
在缝隙中观察,怎能看破悲伤?
爱能抚慰任何伤痛。
欢乐转瞬即逝,痛苦绵绵无期。
爱本幻象,离别才是永恒。
断发,意味着抛却杂念,摒弃肉体的欲望。
裹着夜晚的黑暗离家的儿子,会携着太阳的光辉归来。
有人尊敬你时,你的灵魂自然会祝福他们。
知道一条路,与在路上行走,此间千差万别!
蠢货一动脑筋,就会给我们惹来麻烦!
池塘里总有只丑陋的水平,它的腿把池塘里的水搅浑了。可池塘里生长的莲花,却是美丽高洁的象征。
母亲即使入睡,也会照看自己的孩子。
用你的智慧点亮前进的道路吧!
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还沉浸在回忆里!
求知的路上,问问题是第一步。(阿逻罗伽蓝、郁陀罗罗摩子、㤭陈如)
何人请你到此?我的渴望。何物驱使你到此?生命的能量。
思想如海中生起的波澜。
生命的无常是苦之因。
如何超越那无常?感受生命的真理,不动、不朽、永恒。
他抚摸过这朵莲花,我的心已经满足了。
痛苦就是无知。
他人迷失,你也要自甘堕落吗?
不念念追忆过去,不沉浸在未来的幻象中,活在当下吧,就是身心都投在此时此处。
至福之门已经打开,我要唤醒尚处混沌中的人,唤醒他们的思维。
没有欣赏美景的心,只能听到痛苦的回音。
秉持中道,你将看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无上的寂静。
我们身不在一处,心却在一起。(耶输陀罗)
要吹奏出动人的曲调,不要专注于笛子上,而要专注于自己。
关注生命的当下,守持中道,就会体会这世间真正的喜悦。
美丽和丑陋,同样由五元素组成,与世间万物并无差别。
嗔怒如同掌心里的火,在你扔向别人的时候,也会先伤了你自己。
真理之路,只有两种错误,其一,半途而废;其二,从未开始。
最危险的火焰是愤怒,最凶狠的野兽是仇恨,最大的陷井是恶行,最可怕的障碍是贪婪。
勿念自我,勿依赖他人,将恐惧拒之门外,也就得到了完全的解脱。
为何总能喜悦安详?斩断从前羁绊,不生起未来之妄念。
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醒之道路,是为法。将自我身心投入者,是为僧。而三宝皆在我们心中。
控制身体,控制呼吸,试着感受那数不胜数令人悲苦的情感,经历生命的起伏,简易地活下去,并不是逃避生活,而是保持醒觉。生命就是这些小短句中的正气,不是那些宏篇大论。
怎么才能走上您指的那条路?要亲近善友,那些无法专注禅念的人,也会让你变得怠惰。
日常琐事,都要先行了解,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例如烹饪,饭食,不要看作是一项工作,要当做一次机会。
或许休息禅定都可以消除忧虑与分歧,最终感受到无上的寂静。
要记住清晨,我们睁开眼睛,眼前是新的黎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