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里,它的确过时了,尤其新生的一代。本来我也喜欢写信,但是大家渐渐习惯发短信了,所以就淡忘了这种方式。
其实,我喜欢写信,是因为觉得用手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东西更有感情,不像手机短信,冷冰冰的黑体,所有人的都一样。况且,信,可以永远保存,就算纸黄了,字也不会模糊。手机内存一旦满了,信箱一旦被清空了,那就什么都不剩了。
现在的我们太忙了,忙得可以忽略很多东西。而我呢,暂时没找着会给我写信的男生----
从前,没有手机,没有微博,没有微信,也没有形形色色的社交网络,人们只能通过一纸书信与远方的朋友和家人互诉衷心,表达情谊。那个年代,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人们总是能从那个薄薄的、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信笺里得到期盼,找到慰藉。静静地读着信,我们仿佛就在写信人的身边,倾听他的烦恼和快乐,思念与嘱托,分享着他的喜怒哀乐……写信与收信,也成了礼尚往来的情义,这种情义是真诚的,没有任何伪装。
于是,在这个即时通信的年代,我常常怀念曾经写信的岁月,不是因为它的慢,大约是喜欢那种真实感吧。写信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交流,文字和纸张赋予了书信特别的意义。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以文字的形式得以记录和保存。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的信箱是357号,课间休息时间,总有同学要去学校收发室取信和报纸,那里集中了全校所有班级的信箱,颇为壮观。然后在上课前将夹在报纸里的信分发下去,那一刻,拿到信的同学总是会有一份意外的惊喜。那些信中,大部分都是同学朋友间的感情沟通,写满了青春的迷惘和彷徨,也有烦恼与喜悦……它们占据了我们青春的很多时光,多年后再翻看,也许已是微不足道,可是那些稚嫩的笔触,曾经是我们成长历程的记录,注定要给未来的自己留下只言片语。
“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一封薄薄的家书,最朴实的文字,最真挚的情感,承载了太多的温暖与感动,它是如此珍贵。隔着那信笺,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读到了飘着缕缕炊烟和淡淡乡愁的家园,听到了亲人温柔的呼唤,嗅到了故乡泥土的芬芳。这就是家书的魅力。很小的时候,我去外婆家走亲戚,有一天早晨醒来,外婆说她梦见了马,应该是远在部队的舅舅要寄信回来了,果然,没几天就真的收到了舅舅的信。我觉得很神奇,有点不可思议,外婆告诉我,如果梦见了马,就会有来信。她说:“很准的!”多年以后,我想这或许是亲人之间的心电感应,或者说是人的神秘的第六感吧。只可惜如今我们过度地依赖于电子设备,这些人类的本能正渐渐衰退罢了。
一张轻薄的信纸从遥远的地方跋山涉水地抵达到身边,一枚小小的邮票如蒲公英的花絮般乘风飞到你我手中,一个四方的信封缄封的往事和情感像澎湃的浪潮叩击着心扉。你还记得你写的第一封信和最后一封信吗?或许你会说,年代太久远,早就忘啦!或者你会想,在这个即时通信的年代,谁还会选择用最慢最费力的书信方式呢?在这个沟通便捷的时代,书信已经在历史的洪流中退位,二十世纪末期是书信最后的辉煌。
随着电话的普及和如今高速、高铁、快递等的飞速发展,书信往来已经远远地滞后于人们的生活,新生代的人们已经不懂得“信”为何物。曾经每次在信的人结尾处写道“此致敬礼”,然后心中默念见字如面的人们也渐渐老去,书信也即将成为具有文学价值和浪漫主义的古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书信似乎早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除了公函之外,很少有人再去专心致志地写一封书信了。可以说书信已经被打入了历史的冷宫,令现代的年轻人不屑一顾。
书信是时代的产物,这么说其实有些牵强,毕竟在电子时代之前,人们一直是以书信作为联络的工具,后来逐渐有了电报、电话之后,书信的作用仍无可取代。只不过在电脑时代到来之际,逐渐的有了微信、QQ等各种联络交友的方式,书信才渐渐地降低了使用频率,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刚开始学习写书信,是在学校里的初中阶段,当时的语文课,老师都会交给大家书信的书写方法和格式。从题头的尊称到结尾的落款,从内容的主次到收件人的联系地址,从信纸的折叠方法到信封的书写格式,老师都会认认真真地交给大家。
那个年代的学生们,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游戏,在学会了写信之后,教室里可就热闹了起来,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练习写信。大家相互地学习、鼓励,写得好的书信成为了范例,写得差的书信被要求重写。还有部分同学把原来的递纸条,也改成了写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首《春望》是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寥寥十字,身处战乱,怎一个思念了得?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这首《寄夫》是出自于唐代诗人陈玉兰,既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道出了思夫的复杂情感。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一纸红笺寄相思。还有很多的古人在书信方面留下了千古绝句,一直到现在都在歌颂传唱。由此可见书信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做出的贡献!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覆盖着整个世界,天涯海角朝发夕至,天上人间瞬息相通,似乎没有了书信存在的必要性。其实不然,书信的作用仍不可低估,因为书信可以让人们捧在手里,醉在心里,因为书信里面承载着情感和诗意,因为书信可以珍藏起来化作永久的回忆。
其实我真正的使用书信,是从十八岁开始的,那年年底,与一群气血方刚的同学一起,弃笔从戎,投身到了火热的部队大熔炉。从此之后,书信便成了与老师、同学和家人联系的工具。
每逢周末,连队会给大家安排写信的时间,让大家克服想家的念头。每当把家书寄出之后,则会在心里面默默地念叨,哪一天能够收到回信?是父母寄来的家书,还是恋人寄来的情书;是同学寄来的问候,还是老师发来的祝福?
前几天战友齐聚沙河,指导员讲了一个关于书信的故事:那是在我们连队的部分战友,配属到前线部队的时候,在猫耳洞里面发来的信件,表达了他们对参战的决心和对老连队、老战友们的问候。
当时正值周末连队会餐,通讯员把这封来自前线的信件,递给了指导员。指导员早就牵挂着这批出自连队的精英,立即就停下了手里的碗筷,把信件打开来看。
连长听到是来自前线兄弟们的来信之后,就要让指导员读给大家听。可是不知道看了几行,指导员的眼睛就湿润了,刚读了个题头,嗓子就哽咽了。只见指导员强作镇静地起身走了出去,一顿丰盛的午餐被一封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书信所替代。
关于书信,其所承载的不只是简单地问候和交流,还被人们赋予以更多的情感因素。
在两岸交流刚刚开始的时候,台湾陆军上将寄回来的家书,因为担心大陆的政策,把对父母的尊称改作其它称呼,害怕给家人带来麻烦,足可见在心理层面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
还有一个甘肃陇南的网友,当了解到我的战友上过前线之后,就向我打听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自卫反击战开始以后奔赴前线的战士。
当时全国号召向英雄学习,开展给最可爱的人写信活动,这个网友就与这个战士联系上了,一直保持著书信联系。自古英雄爱美人,一来二往俩人之间产生了感情,期盼着和平之后,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
可是这个战士给她的最后一封信,就是在一次战役之前发出的,当时在二五八高地的掩体里面写下的。
在信里面写到:等这次战役结束之后,自己要是能活着回来,就会被安排到军校报道,自己决心把毕生精力贡献给部队,贡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
在信里面还写到:等待这次战役凯旋之后,就回去与你见面,拜会一下你家里的老人,把你我的恋情确定下来。------
多情的姑娘,甭提心里面是多么地高兴了,痴痴地等,傻傻地盼,可是再也没有了这个战士的音讯。后来一直在多方打听,始终找不到一丝影踪。
我与这个网友是三年前结识的,当她说明了情况之后,我也开始帮忙找寻,毕竟信件上的资料有限,所以至今没有结果。据说她在等待了三年未果之后,就带着这个战士寄来的书信嫁人了,而且至今一封不少的压在了箱底,烙刻在了心上。
关于书信,其实里面还有很多的乐趣,这是网络上的任何交流工具或平台所不能具备的。
书信的收发双方是面对面的炙热情感,未收到前牵肠挂肚,收到之后喜笑颜开。虽然发信到收信之间有一段时间的距离,可正是这段距离才增加了思念的浓度,促进了友情和亲情。
现在是泛文学时代,人们都不再是文盲,原来的时候代写家书,代写情书是经常有的事情,为此还有过不少的笑话呢。还有就是当时的交通不便,邮政局少,就托人代转书信等。只要是上了些年纪的人,都会对书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
除了诗人之外,对书信把玩得最好的就是那些集邮爱好者了。方寸之间,天高地阔;益智怡情,寓教于乐。每当新邮票发行的时候,都会吸引着那些邮粉们,恐怕与新邮票失之交臂。
原来的年代条件有限,信笺单一,人们就开始在折叠信笺上下功夫,除了一些简单的折叠方式之外,譬如三角形、心形和千纸鹤的形状就别有韵味,会说明自己的心灵手巧,吸引和打动恋人们的心扉。
在今天能够认真写一封书信的人已经不多了。这边一句短信,那边一句调侃,这边一句哈喽,那边一句OK,时空缩短了,感情淡化了,这对于当代人来说,究竟是幸事还是不幸?只好让时间给出答案了。
这只是自己对于书信的一己之见,有待于与大家共同商榷。
书信起源。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
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
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
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
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这是古
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在占卜之
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
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
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
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
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
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
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
了便利条件。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
达意的重要手段。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写完了信,或亲自送去,或托人捎
去,若相距遥远,书信在路上走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于是人们羡慕水中的游
鱼、天空的飞雁,把思念寄托于碧波水府、白云天幕,图的是一个快字。随着
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专门送信的信使,专门为信使驻马休息的驿站。那时的
驿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为皇帝要延伸皇权,下达政令。往往是一道圣旨,便
是快马接力,昼夜兼程。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皇帝便命令通过机要
交通,当日送到,于是杨贵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虽然杨贵妃有幸通过机要
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鲜的荔枝,但那时信使和驿站的主要功用还是传输信息。从
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
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